
佛弟子文库 > 真如自性文章
这个佛住,就是佛的心的意思。这个法身是佛的心所依止,这个是偏重自受用。 那么佛...
如果我们看过戒律就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尼僧团有一个叫莲华色比丘尼,她是一个阿...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在六道众生一切过程当中,不达一个...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观照、发愿。先安住一念清净...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 二、名...
关于积集智慧的资粮,本经讲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有情的声音,是指有明了性的鸟类...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用,具体到净土法门,信心的法...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最后一段结示。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以下的四句话: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事情...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这以下就各自解释。 一,由清净。这第...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
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所以...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
问: 请问法师,深信切愿定得往生,我相信佛无虚言。但心老不安。深信切愿定得往生...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
问: 请法师给弟子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每个人的心里都...
问: 如果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恶吗? 净界法师答: 提出这...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山,他想到南京毗卢寺挂单去,...
修行要在实行,不是口说就能起作用的。此事无形无相,佛在《楞严经》上说的见、得、...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种,第四是常住为相。那么法身的相貌,就是说它是常...
天如惟则(1286-1354),是元朝临济宗禅师。禅师幼年于禾山剃度,在未遇明...
这个「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认知到,这个「吾」是可以转生为身体...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
明众生迷真成妄,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明妄是怎么生起,这个地方是从诸佛的角度。他觉...
执持名号跟禅是有密切关联的。经典当中有句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在本体上我、众生和佛没...
《楞严经》前面的三卷经文,佛陀等于是讲到了大乘佛法胜义中的真胜义性。也就是在整...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
(示未学) 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众生迷惑,妄起计着,究其大病,秪...
修补观世音菩萨佛像手臂,观世音菩萨亦医其手臂 湖州有一个村妇膀臂疼痛很久,一直...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
当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都叫法,佛给法下了个定义就是:轨生...
古印大乘佛法东传震旦,主流乃是般若与净土两大法系并行交织。中国莲宗祖师中,多有...
彻悟心性 一五七五年,憨山大师三十岁。这年新春正月同妙峰大师从河东出发一起到五...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这个...
圆顿大法,尘劫难闻,得与胜会,确是多生善根深厚,切勿作容易想。 每见多人于殊胜...
这一段是文殊菩萨教诲敕令阿难尊者这个当机众,应该好好地谛听,好好地学习,乃至于...
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透过佛法的修学,开始内观,开始把心带回家,慢慢就远离恶道了...
圣人、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为什么要注重我们的念?我们是失念...
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圆满了菩提心,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恼、分别里面有菩提心的那种体...
问。六趣升沉皆唯是识。初生善恶之趣。其相如何。 答。随福所资。果报不等。胜福资...
问: 般若无相,不受一尘,云何广辩四缘及诸因果? 答: 夫佛道正法,皆从缘生。...
为什么迷悟的不同就会创造十法界呢?这个概念就值得我们了解。当然体没有什么好了解...
《法华经》讲了一个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的父母到外面去流浪,流浪了五...
佛来到这个世间的一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法性真如海...
在大乘的学习当中,我们观照真如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属于教门,第二个是属于宗门。...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非常正知见的一个理,也是一个包容了事的理,但是往往被我...
他方世界的菩萨,都尚且渴望往生极乐净土,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我何人哉!我们是...
那时六祖惠能还是以白衣的身份,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座下听弘忍大师讲《金刚经》。当讲...
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那么我们修学...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
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
这个地方等于是有人提问,说,因缘观能够产生增上的功德,但是这个真如观,无分别智...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
禅宗没有什么语言,他的问话就是实际,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其他的宗可不是这样弄。...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非攀缘邪?若是,则一切觉观...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

相似即佛于实相理,相似得见。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

有几种的功德来依止这个法身

佛法不怕你烦恼重,怕的是你没有善根

众生心若有垢,法身则不现故

离开一切幻灭就是真实

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高谈玄妙拨无净土之失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极乐的五尘境界,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

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破除灭结,圆破识阴

舍弃自我,依止真如

七佛传法偈

把差别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深信切愿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么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一切都虚妄不实,还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恶吗

把妨碍修行的事统统放下,功夫自然就现前

以三见阐明破三关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改形易道,这个是生命的真相

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这一念无明的妄动,当下就是真如本性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推荐】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

以敬信心造观音像感应三则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只要证得了空的义理,看一切就无挂碍

空有不二契真如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诸佛境界,实是吾人各具境界

「多闻」比不上「反闻」

不断忆念你的清净本性

真心究竟在何处?就在念佛当中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

法无自性,随心所现;所现之法,全是自心

【推荐】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大悲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

哪个地方有障碍,就从那个地方观进去

唯心之理和现前之事

有自知之明,回避玄妙之谈,老实念佛

汝能返照,密在汝边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你只要不随妄转,就有救了

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

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不管哪一宗都要见性,不见性你弄的还是生灭

念佛心是攀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