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面。

我们前面讲到忏悔的方法。忏悔的方法,智者大师把它分成了事忏跟理忏两个方法。事忏是偏重在有相行,理忏是偏重在无相行,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事忏也要有理忏的帮忙,理忏也要有事忏的资助,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在忏悔清净以后的一个相貌,智者大师把这个清净的相貌分成了三类:

第一个是复本,恢复本来。这个复本,讲一个譬喻,如冷病人,服于姜桂,所患皆除。这个复本就是说,像一个人得了冷病,就是他身体有风邪了,服于姜桂,吃了姜汤,所患皆除,就把这风邪给消除了,但是他的身体也没有因为吃姜汤更好,只是使令他的身体恢复到他没有感冒以前而已,这叫复本,这样子的忏法是指的责心忏和作法忏。就是你犯了罪,或者你诃责自己,或者找一个同梵行者,来发露忏悔,这种忏悔方式叫做复本,恢复你本来清净的相貌。

第二个是过本。就是你忏悔以后,不但恢复还超过你原来的相貌。讲一个譬喻,如冷病人,服于石散。冷病,就是得了风邪,服于石散,非但除冷,亦复强身。不但把你的冷病消灭,而且使令你的身体比你在没有感冒之前还要更加强壮,这个就是取相忏。取相忏以后,你不但内心寂静,内心充满法喜,还超过于你在犯戒之前,就是你透过取相忏以后,你见到好相以后,比你没有犯戒之前你内心的功德还要更大。过本,超过你本来的情况,第三个是增上过本,比这个过本又更增上。如得冷病,服于仙药,吃了这个仙人所炼治的药,非但除病,亦得仙道。你不但把这个病消灭了,还得到仙道,有种种的神通,乃至于长寿。这种情况是偏重在无生忏,就是有这个理观,你这个犯罪以后,身心粗重不但是消灭了,你还开发广大的智慧,这个就是增上过本。

智者大师意思是说,复本所成就的是戒的功德,过本是成就禅定的功德,内心容易寂静,增上过本等于是智慧的功德,有这个理观,无生忏,使令你能够对生命的真实相有更深刻的体验,对你的生命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力。

这就是忏悔以后有三种功德相貌的不同。这一科是具缘的第一科,持戒清净。

我们看具足因缘的第二科、衣食具足。

衣是衣服,食是饮食,衣服和饮食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须品,缺乏衣服和饮食,我们的生命就不能相续。所以要修止观,最起码的生命的必须品要具足。衣食具足当中分两科,先说明衣法具足,再说明食法具足,先说衣服具足的相貌。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就。

衣食具足,先讲这个衣服具足的情况。

随着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有三种情况是衣法具足的,第一个雪山大士。这个人他不住在人间,住在喜马拉雅山的大修行人,对这种人来说,什么叫衣法具足呢?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他随便找一块布,不管这块是好看是不好看,能够遮蔽身体就可以了。

为什么他随便这样子就衣服具足呢?这当中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不游人间,这种人他住在深山,他也不跟人家往来,他衣服穿的好不好不会引起别人的讥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堪忍力强,他的色身特别的健康。住在雪山的这种人,多数都是有禅定的,有禅定的人当然不能说完全没病,这个病,有时候是跟业力有关的,但是一般来说他的色身都非常的强壮,所以他对这个寒冷的天气有强大的抵抗力,所以他衣服不要多,有一件衣服,不管是厚的薄的,好看不好看,对他来说就是衣服具足了。这是第一种情况。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

第二种就像迦叶尊者,他常受头陀法,头陀法就是修这个苦行。迦叶尊者从年轻到年老常受头陀法,经常受这个十二头陀法。这个十二头陀法其中有一种是畜粪扫三衣。粪扫三衣就是说他一生只拥有这三件衣服,由这三件衣服的增减来抗拒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这个三衣前面加一个粪扫,是说这个三衣是怎么获得的呢?这个三衣不是去百货公司买的,是别人丢弃的,别人不要的,他把它破的地方缝起来,不干净的地方用肥皂洗干净,然后就变成他的衣服,他就以这个三衣来过他的春夏秋冬,他不需要其它的衣服了,这个叫但三衣比丘,这样子的情况是中根人,这个是衣服具足。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如果是在寒冷的国家,或者你本身的身体的抵抗力特别的弱,佛陀也允许在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这个百不是指一百件的意思,是众多,你的衣服很多,你有很多很多衣服的情况,但是必须是一,什么叫做一呢?就是说你同样性质的衣服你只有一件,你这件衣服是穿在什么场合的,这个衣服是拜佛用的,这个衣服是干什么用的,这个衣服是睡觉用的,这个衣服是上班用的,那么你每样衣服只能一件,不能够多,虽然你的衣服种类很多,但是同样性质的衣服只有一件,这样子也是允许的。

如果你觉得一件衣服还不够,要有多的情况,要换洗,要两件,那怎么办呢?要须说净。说净就是佛陀的慈悲了,说你一定要有两件,怎么办呢?我现在要拥有两件衣服,但是我又不想因为这样生起贪心,佛陀就有一个仪轨来操作,给你找一个同梵行的说净,说某某人,这件衣服不是我的,我是观想向别人借的,别人借给我的,别人的衣服放在这个地方暂时给我用的,你这样子说三次以后,就成就了说净。这样子能够对治你对衣服的贪求。就是说,在你的心目当中你还是认为只有一件,那多出来这一件是怎么回事呢?是别人借我用的,是这个意思。总之,佛陀的意思就是要佛弟子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看这个意思,佛陀对于衣服的具足,佛陀并没有定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从佛陀他制定的这样一种情况来看,他的精神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也就不同,基本上就是说,你不要对衣服生起贪求的心情,衣服只是你生活的一种资具而已,你应该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修习止观,放在修学圣道,是这个意思。

这个是讲到衣法具足的相貌。

已二、明食法具足相貌

次食法有四种,有四种情况是饮食具足: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上人大士,这个上人当然不是凡夫的境界,有禅定以上的就是上人。律上说,上人法,超越凡夫的之法,至少是有禅定,甚至于是有圣道的大修行者。他们住在深山绝世,不跟人家往来,也不需要考虑什么营养和美味,草木水果,只要得到能够资身的,对他来说就是食法具足。有禅定的人,他入一次禅定能够维持七天,七天就出来,所以他七天只要吃一次饮食就可以了。当然这个有禅定的人吃的东西也很少,随便几个水果就可以了。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第二种食法具足,是说他修头陀行,经常以乞食的方式,自己不办饮食。乞食有什么好处呢?破除四种邪命,使令我们依正命过活,能够引生圣道。

邪命有四种相貌:

一是下口食。下是地下,你这个饮食是怎么来的?由地下而来的,就是你自己去种田种蔬菜,这个针对于出家众来说,这个是邪命,下口食,这个饮食从地下种植得来的。

第二个是仰口食。这个仰是天上,这个人的饮食怎么会从天上来呢?观察天上的星宿,知道这个星宿的变化,知道吉凶祸福,为人家算命取得饮食,这个是仰口食。这种食物是因为仰观星宿而得来的。

三者维口食。前面下是地下,仰是天空,这个维刚好是中间的,东西南北四维。这意思就是说你学习种种的咒术,风水地理为人家算命,这样子为人家持咒算命来换取饮食,这个叫维口食。

第四个方口食。方者十方也,结交十方王公大臣,大富长者,来获得饮食,这个叫做方口食。

这四种都是邪命的相貌,如舍利弗在《大智度论》里面为青目女所说的这种情况。佛陀对于比丘的教戒,这个饮食,应该是由信施主动的供养,我们对于饮食最好不要表达任何的意见,是这个意思。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阿兰若是寂静处,檀越就是信施,就是在寂静处由信施来送饮食。这种情况,一般饮食是需要去乞求,这种檀越送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有病,有病不能出去乞食,开缘,由信徒来送饮食;第二种情况,是他结夏安居,结夏安居他不方便出去,要做加行,也可以开缘,由居士来送饮食的情况。

四者于僧中结净食。

就是说在这个僧团当中结一个净地,在这个地方来专门来安排饮食的情况。我们中国佛教的饮食都是第四种,在僧中结净食。因为中国佛教的大乘佛法,强调慈悲心,所以说他强调素食,就变成一种僧中结净地来做饮食的情况。在僧团当中,这个饮食跟居住的环境一定要分开,你修行的时候一天到晚看到吃的东西容易打妄想。虽然说僧中办食,但是你的饮食一定要放在你平常不能见闻觉知的地方,离开你的修行的地方。

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这个饮食不具足,身体虚弱或者生病,色身不安稳,内心就不安稳,修学道业就有障碍。我们在家居士也是这样,我们虽然想要修行,你基本的饮食跟衣服要具足,这也是一个基本的条件。

戊三、闲居静处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诸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

具缘的第三个是闲居静处。什么是闲,就是不做众事,你做太复杂的事情,让你做耗费太多精神体力的事情,会障碍止观,因为你这个精神体力都耗损在杂务,你那个精神就耗损掉了,你到了修止观的时候就打瞌睡了,因为你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就不能修止观,坐在那里晃来晃去的。

所以这个修止观,就算我们是一个居士,最好不要做太复杂的事业,越单纯越好,公务人员最好。公务人员修行是最好的,单纯,他上下班式的,这个是闲。

静,无愦闹,故名之为静,你居住的环境不能太吵杂。初学者,这个止观是一种无漏的圣道的功德,何等伟大的功德,这个修行一定是非常严谨的,初学者在这个太吵杂的环境,你很难成就的,所以要无诸愦闹。这个是解释闲跟静。

这当中讲出有三种:

一者深山绝人之处。

这当然最好了。这个深山绝人之处,没有人烟,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不过,在律上,佛陀要这个佛弟子,你一个人不要住在深山,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深山,都有这个山神树神,这个鬼神的世界跟人的世界一样,有好有不好的,有的鬼神讲道理的,有的鬼神是不讲道理的,你一修行,他就要跟你对立了,他也不一定跟你有什么怨仇,但是这个鬼神的世界嗔心特别重,胜负心也特别强,他就是要破坏你的修行,破坏你的梵行,破坏你的禅定。

在律上有很多比丘,一个人住深山,被鬼神干扰就破戒了。佛陀就规定,以后住深山至少要两个人。尤其是有些人住在山坡地,鬼神多,树很高,持一点咒。他后面会讲,在修行之前,持一点咒,持大悲咒,持咒要出声持,持咒加持自己,我不伤害别人,但是我要求加持自己。持咒以后咒愿:我刚刚所持的咒,在我修行过程当中,任何的鬼神不能干扰我。要持一点咒。

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

或者头陀行在寂静处,什么叫寂静处?就是离开城市最少要三、四公里,虽然有人烟,但是人烟很是稀少,在这个地方放牛牧羊的声音听不到,就是现在说车声听不到。

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远离白衣住处,我们解释一下:

当然不是说我们居士要个别住,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修行的这个地方,闲居静处,息诸缘务。你在修行止观的时候,那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起码要闲居静处。比如说你在客厅修止观,客厅大家在看电视聊天,你怎么修止观呢?所以说,你刚开始在修止观的时候,你一定要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是这个意思。

我们一般的干扰,像车声的干扰还比较小,最大的干扰是人讲话的声音。因为人的声音它有名言,它会表达一种观念,会带动我们的攀缘心。事实上我们修止观的时候,有点车声还无所谓,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这个讲话真的影响很大,因为它能表达一种观念,很容易会带动我们的攀缘心。所以说这个人声的干扰比车声还厉害。这个是闲居静处。

戊四、息诸缘务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

这个自身的事业,就是维持生活的事业,士农工商,不做一些有为的事业,他这个地方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出家众,但是我们也应该来做这样的体会,至少我们居士,你不能经常息诸缘务,起码你天天早晚课,早上早点起床,一个小时的定课,晚上一个小时的定课,你要求你自己在做定课的时候,息诸缘务,也是可以。这一个小时不要做其它的有为事业,暂时放下,这也是息诸缘务。

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

我们对于过去的朋友,尤其是没有学佛的人,你经常跟他写信,打电话,这当中会障碍你修习止观的。为什么呢?修行人的心情跟一个没有学佛人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没有学佛的人那一念心的活动范围都是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动,他们认为这个境界是最尊贵最殊胜的;学佛人他有更高的眼界跟理想,他修这个止观是最尊贵的,他认为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都是可破坏的,都是暂时的因缘,他不当一回事的。

这两个思想不同的人,经常往来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因为你的止观还没有真实成就,如果真实成就还无所谓,我们是在内心当中栽培止观的幼苗,而世间的这些俗事,这种尘劳的境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熟境界,我们无量劫来,我们内心经常在那个境界活动,现在规定自己不能去了,但事实上对我们是很熟悉的,那么你跟这个熟人往来的时候,他会经常散发一些世俗的信息给你。那这个信息刚好是你的熟境界,一下子就刺激你的攀缘心了,你就很难在你止观的所缘境安住了。

换句话说,你跟一个熟人往来,你不止是在浪费这一个小时,它有后遗症,他会带动你很多事俗的妄想。这个地方倒是要很注意的,不要跟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不修行的人太过密切的往来,这个要注意。

弘一大师刚出家的时候在弘法寺,他刚到弘法寺,是要准备出家的,出家之前,他的第二个太太,日本太太,带着他的小孩子来看他,弘一大师跟知客师说,你告诉我的太太,告诉她,说李叔同已经死掉了,不见,一面都不见。但是我们看弘一大师后来的表现,非常有大悲心,这个是一种抉择的问题,我们今天暂时不跟众生往来,并不是说我们今天伤害我们的慈悲心,而是我们很理智的知道,在这个过渡时期,我的止观功德没有坚固,我必须要暂时的跟一些放逸的人停止往来,这是一种暂时的因缘,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

这种工巧的事业,比如说工匠技术木工电工,这种技术;或者医方禁咒,治病的技术;或者卜相书数,算命的技术;或者是算计,世间的这种会计算术的学问;这些暂时都要停下来。

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

对于世间法的读诵,乃至于听学,跟修行没有关系的都要弃舍。这个读诵要停的是世间的东西,在《瑜珈师地论》上,修观要读诵大乘经典,跟修行有关的经典要读诵。

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因为你修行刚开始,太多的外缘,会带动我们无始劫来的攀缘心,就很难在止观的境界安住。

戊五、近善知识。 第五近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

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

外护善知识,他能够给你提供衣食及种种的环境,他能够护持你修行的,这叫外护善知识。他能够经营供养你衣服饮食,善能将护,将护是保护,使令你不受干扰。这个外护善知识,这个女众比较容易得到,她有时候不工作,由先生来护持,男众就比较没办法了,不过退休以后也是可以的。

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

这个善知识,第二种是同参道友,有时候我们大家在一起共修,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互相劝勉,互相勉励。发,就是前进,互相在道上前进,不相扰乱。

这个共修一道,同劝同行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人的法执不同,你修净土宗,他修密宗,你的心情要到净土去成就圣道,他的心情准备要继续流转,求增上生,你们两个在一起就争执,事实上这件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都可以,在杂染的世界成就圣道也可以,到清净的环境成就圣道也可以,各人的抉择。这个不同见不同行,容易引起没有必要的争执,争执以后大家心情很不好,修就修不下去了。所以这个修行,要紧的同见同行。这个是同行善知识,互相勉励。

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第三个就是你的指导的老师,他能够指导你内外的方便,内就是如何的调心,告诉你,你这一念的散乱心,怎么修止,怎么能够在所缘境专一相续的安住,成就心一境性,然后在这个状态当中,如何起观,观察无常无我,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这是属于内方便,属于内心的止观。

外方便,他告诉你如何的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内心以外的叫外方便,这种禅定法门。示教利喜,他能够开示法意,使令你能够得到利益,得到法喜,这个就是我们一般修行,这个主七和尚很重要,主七和尚他能够知道你到了第几天,你的内心状态可能出现什么障碍,他要预设一些药,来帮助你破障。这个是教授善知识。

面临五种缘务境,这是我们修习止观的五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