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三面,丁十、证果第十。

智者大师把正宗分分成十科,前面的九科包括方便、正修、对治,是属于因地的修行,第十科是说明止观的果地功德,是约果地的功德来发明这一科。这一科讲到证果的差别分两科:

分二:初、明初心证果之相。二、明后心证果之相。

这个地方的初心指的是初地,初地菩萨他那一念清净心正式现前,这叫做初心。后心是初地以后的,乃至于等觉菩萨,乃至于佛陀,这个地方都归属于后心。就是一念的清净心现前以后,再继续的乘性起修,这个叫后心。智者大师把这个证果之相,分成这两部分来解释。

戊一、明初心证果之相

这当中有三科,就是天台宗的三止三观。

己一、修体真止成就空观

三止三观的次第就是先空观次假观后中观,空假中三观。三观当中的每一观都有一个相应的止。智者大师认为在观察一切法的真相的时候,他内心一定是安住的状态,不是躁动的状态。那么空观,当初的安住是约着体真止,它也是一个止,修体真止成就空观,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体真止?智者大师有解释: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

我们在修止观这是一个因地,当然你修止观,一定要具足正见,大乘的正见。什么是大乘佛法的正见呢?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这是你要修止观,你一定具足一切诸法皆由心生这样的正见,你才有资格修止观。

我们不要讲的太广泛了,就讲你的生命体好了,你这个五蕴身心,扣着你的生命体。我们的生命体有各式各样的生命体,有男人的生命体,有女人的生命体,有天人有三恶道,有各式各样的身心世界。这个身心世界当然是不断变化,像流水一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整个变化的因缘主要是以一念的心来决定的,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我们生命的苦乐,整个变化的因素,是一念心性的迷悟来决定的,是这个意思。

一念心性的迷悟来决定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如果我们曾经修过忏,你会有这种感觉,你曾经很认真的拜忏,这个拜忏,内心当然就是思惟过去的罪业,内心当中曾经累积了过去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罪业在我们心中,使令我们感到不安、恐怖、痛苦,当然这个罪业也有花报,会让你有很多很多的病痛,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出现。我们修忏的时候,你不断的忏悔,诃责自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时候你的所观境是观察你过去所造的罪业,然后你内心当中是用诃责的心情来诃责,慢慢的慢慢的你就会感觉到你的内心会有变化,你内心当中从最初的躁动的心情,慢慢的那个恶念的相续会被你诃责的因缘停下来,内心先表现一种寂静清凉的境界出现,同时你发觉,当你的内心变化以后,你整个外在的环境也开始变化,你的病痛也有一些贵人出现,帮你治好,你过去的一些逆境也自然的消失掉,那么你会想,我在修忏之前跟修忏之后,生命体产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句话,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为你修忏之前,那个所谓的“你”,跟修忏以后那个“你”,内心的状态不同,所以它表现出来的生命现像也就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是整个大乘佛法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我们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依止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修观了,你有这样的正见,你就可以修观了,以下讲修空观。

因缘虚假不实故空。

大乘佛法的空,它是怎么安立的呢?什么是空观呢?

因缘虚假。

大乘佛法的空它不是否定一切因缘果报现象的存在。说这个人造了罪业到三恶道去了,这个人造善业到人天果报去了,这些的现象都是存在的,存在怎么能说是空呢?因为因缘虚假,空是依止这个因缘生,这个世间上的生命现象,它要假借因缘才能够出现,离开了因缘这个东西就不能存在了,所以它没有一个自性,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我们称它为空,就是空掉我们对这个法的自性执。

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不认为我的生命是一个因缘,我认为现在我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现在身体健康,我永远都会健康,你不认为你的健康是一个善业的因缘支持,而这个善业它也有用完的时候,你生命的寿命也是由善业的因缘,这个善业你造作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期限,所以你的寿命也有一定的期限。我们经常忽略因缘的存在性,就会产生一种常见,产生一种自性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明白空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空,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为什么叫不真实呢?因为它会变化,就像魔术师,他拿一个手帕,一下子变一个兔子,一下子变一个老鼠,这个兔子跟老鼠都是暂时的因缘,不真实,这个时候我们安立做空。

明白空以后,就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的相貌,这个是体真止,把我们心中的遍计执消灭了,是这个意思。空是空掉一切诸法的这些遍计执,不是空掉诸法,法的自体是假借因缘生,它有它存在的因缘果报的相貌,我们只是空掉我们对它的一个名言分别,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安住在一种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心中没有名言分别的,这个是讲到空的内涵。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一个修空观人的心情,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呢?智者大师把这个修空观的心情讲出来。说他安住在空性的时候,他那一念清净的空性智慧相应的心,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

当然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但是一个人入了空观以后,他以空的智慧来观察,所谓的佛是假借清净的因缘所显现的,所谓的众生是假借杂染的因缘所显现的,所以说从本性上来观察,他是没有一个佛果的真实相可以求,也没有一个众生的真实相可以度,因为这两个都是假借因缘而有,离开了因缘,所谓的佛所谓的众生根本不可能存在,离开了佛在因地六波罗蜜的善法,不可能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无边万德庄严的佛果,不可能;离开了众生杀盗淫妄的因缘,他不可能会出现刀山油锅的相貌,不可能。

所以从自性来观察,这些都不可得,这个就是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二谛观当然是从假入空,这个假指世俗谛,这个空是真谛,这个世俗谛的境界,入到了真谛。

禅宗有一个雪峰禅师,他在福建的一个道场做方丈,福建是沿海地方,有一个内陆的比丘来参访他,去见过方丈顶礼以后,雪峰禅师就问了,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禅师说,我从内陆,从西北那个地方一路走到南方,来求见您老。雪峰禅师说,你一路辛苦了,走这么远的路。那个禅师说,仰慕道德,不耽辛劳。仰慕您高超的道德,所以我不怕辛劳。你找我干什么呢?请和尚开示。这个时候雪峰禅师就说:出去。两个字而已,就走了。

出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一念心都是习惯在有相的境界分别活动的,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你要我开示,我就告诉你一个方法好了,你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了,你从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当中出去,到哪去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你进入到毕竟空的境界去,这就是出去,就是这句话,从假入空观。

一个初学者你不适合在假名假相的境界中分别,你应该要先净化你的自性执,应该先做这个工作。

所以雪峰禅师说,你先出去好了。你现在还不是在假名假相分别的时候,所以这个叫二谛观。这个地方的二谛主要偏重在真谛,依止世俗谛而趋向于真谛,还是重点在真谛。亦名慧眼,这个是空的真智慧。亦名一切智,因为一切法的总相是空,它能通达一开始法的总相,所以叫一切智。

看智者大师的证果次第,他把空观安排第一个,他是大乘菩萨的一个基础观法。这怎么说呢?我们行菩萨道,发了菩提心,菩萨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个菩萨他开始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做各式各样的义工来实践他的菩萨道,他有这样的一个心情要利益众生,但是这个菩萨的内心要如何的安住自己?

我们刚开始安心是依止这个业果的道理,我们思惟我们的行为有善业有罪业,这个罪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堕入到卑贱痛苦的果报,这个善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成就尊贵快乐的果报,我们刚开始是依止这样的思惟,所以我自己的安心,我应该安住在善业,我要避免自己去造罪业,我在度众生的时候,别人怎么样我不管,我要求我自己不造罪业,安住在善业的境界,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刚开始菩萨是这样子的,这是对的。

但是慢慢的慢慢的这个菩萨,他这个事业越做越大,所缘境越来越广,遇到了人事因缘也就越来越复杂,慢慢的他会觉得这样的道理已经不足以安心了,因为很多很多的错综复杂的人事因缘,不是善恶这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不能讲清楚的,这个时候他会感到弟子心不安,虽然我要求我自己断恶修善,但是我发觉这样的道理还不足以安心。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菩萨应该怎么办呢?就要进步,从假入空。

就是说,你这个时候不要分别谁对谁错,他对你错,这些有相的善恶业果完全放下,你安住在一切法毕竟空的空寂的体性上去,这个时候把你心中的所有的名言分别全部的停下来,这个时候,你会发觉到:哎呀,这是一个大安乐处啊!在这个境界里面都不必讲任何的理由,也不必为谁辩解,你内心当中跟你的真如佛性念念的相应,那种寂静的境界,这个就是最大的安乐处。

这个菩萨道的大悲心,他是依止空性发动出来的,不是依止我执我见的。

这个就是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这是通达一切法的总相的智慧。

前面这一段是说明体真止,也就是空观的内涵,这以下智者大师对于菩萨修的空观提出一份警告,要注意一件事情。

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智者大师说,我们修空观,不能住,空观不是不能修,但是你不能执着在空的内涵上,不能以这个为究竟,如果你执着在空观这,就会堕落到声闻辟支佛的二乘人的境界中去。

这以下引经来证明,以下引《法华经》譬喻品,《法华经》是佛陀开权显实,开三乘之权,显一佛乘之实,简单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使令一切的声闻人发菩提心。这一段经文就是迦叶尊者他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回忆他过去在做阿罗汉的心情,我们看看一个阿罗汉,他内心证得无生以后,阿罗汉是什么心情呢?

他说,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

事实上迦叶尊者他见到佛陀,七天就证得阿罗汉了,证得阿罗汉以后,他也是常随佛学,经常依止在佛的旁边,当然佛陀也不是完全讲小乘法,偶尔也给菩萨讲大乘法,那些阿罗汉也在旁边听着,招呼着,但是这个阿罗汉听到这个大乘佛法,所谓的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两个内涵:一个是上求佛道,成就无量无边的依正二报的国土庄严,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另外一个下化众生,教化这些无量无边的如母的有情。佛陀有时候也讲这些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净佛国土下化众生,但是阿罗汉在旁边听到这样的教法,内心是什么心情呢?心不喜乐。对于教化众生的境界,对于成就法身,对于成就净土,我内心没有欢喜心。

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殊胜的境界没有欢喜心呢?这以下讲出一个理由: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因为阿罗汉的心情,他内心安住在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什么叫空寂,就是他以毕竟空的智慧来观察一切法,无生无灭,没有这种生灭变异的有为相,因为从一切法的本性上来观察,一切法是不生也不灭的。

这不生不灭不是一句话,你把不生不灭念成一句话,那就产生自性执。不生,然后,不灭,这是两句话,这句话懂吗?不生,不灭,这是两句话。你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讲出来,不生不灭,刚好是一个东西不生不灭出现,那是自性执,我们应该讲这句话,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这都是两句话,离开两边的。你不要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把它读成一句话,你要读成一句话,你又创造了一个法的自性出来,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那你这个就不是空意了。

从毕竟空的角度说,一切法是不生也不灭,不大也不小,而且是无漏无为,我内心就暂时安住在一个无漏无为的境界,所以我这样的思惟,不生喜乐。对于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不生喜乐。

我刚开始在修习空观的时候,也有这种心情,我刚出家的时候修空观,我读《阿弥陀经》没有欢喜心,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排这么多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觉得也不错,但是好像说没有很大的欢喜心,我是后来读了《法华经》,慢慢的慢慢的,另外一层的突破,这个时候读《阿弥陀经》起大欢喜心,这种妙用,无量无边的庄严,起大欢喜心。

所以说,如果我们刚开始修空观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人引导你从空观中出来,你真的会读到佛土的庄严,你真的会像迦叶尊者的心情一样,这一切法不生不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如果你在这种毕竟空的大安乐的境界里面入了无为,以这个为究竟目标了,你就证入了,当然这个证入就是阿罗汉位了,这个人的结果就很难再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了,就是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有时候,我们菩萨道一路走过来,真的感觉到善知识的指导非常的重要,一点的差错那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弥补,那一差错,是百千万劫距离的差别。

你看《华严经》,《华严经》它对菩萨道的开示怎么样呢?怎么说法呢?《华严经》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第一个是讲菩萨修空观的一个境界,菩萨是怎么修空观的呢?菩萨那一念心的清凉月啊,常游毕竟空,你看他用游字,你看那一个月亮,它在空性当中是活动的,不是安住的,这句话就讲的很清楚了,菩萨的清凉月是常游毕竟空,是在空性里面活动的啊,他才有办法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才能够跟众生感应道交。月亮的好就好在,它在空中是活动的,它不是死死的咬住空性,它在空性里面游动的,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菩萨一个修空观的一个消息,不要错损菩提。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要因为修空观能够堕二乘而不修空观,这个空观是三乘人必修的法门。智者大师讲,这个通教,般若波罗蜜的空观智慧,通前通后,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一个菩萨不修空观能成就菩萨道的,没有。你没有修空观,那你怎么安住你的内心呢?安住在自我?安住在自我你行菩萨道,诸多过失,那一定都是有漏的,那都是不及格的了。

没有修空观修菩萨道,修的善业都是不及格的,人天善法。

这句话就是说,空观应该修,但是不能执着,因为它是一个方便,它是一个以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的智慧是趋向于菩萨道的一个方便,依止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方便来消灭我们的我执法执,是这个意思,可以修,但是不要错损菩提,这是证果的第一个功德。

己二、修方便随缘止成就假观

他这个是有一个次第的,先空观,次假观。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菩萨刚开始是修空观,从假入空观,先把自己的心安住好,这是第一个,先把心带回家,在心中先盖一个大殿,把心安住在大殿里面,然后做第二件事情: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你要能够追求两个事情:第一个,要利一切有情;要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

就是说,你安住在空以后,要忆念你的菩提本愿,你的目的不是追求空性,你学习佛法的目的不只是把你的生命停下来,这样消极自利就可以了,你学习佛法的真正目的是要利益一切有情,而成就佛的一切功德,既然你依止这样的目的,你就不应该取着这个无为的境界,而自寂灭。那怎么办呢?尔时应修从空出假观。从空性当中出来,在假名假相的境界继续的活动。

那怎么样从空出假呢?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从本性的境界来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空,但是你起心动念,一个念头一出现,它就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

我们前面说过了,说你动一个念头,就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差别出现了,这个因缘就像魔术师所幻化的境界,虽然没有真实性,但是它有暂时的见闻觉知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差别,所以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但能于空中修种种行,从真空当中生起六波罗蜜的功德。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空中种树。这个空中种树是出自于《维摩诘经》,不过智者大师讲这个空中种树就讲的比较简略了。他这段经文是说,三乘共坐解脱床,还是这句话,《维摩诘经》说,二乘人也证得毕竟空,大乘的菩萨也证得毕竟空,但这两个毕竟空有所差别,什么差别呢?

说二乘人的毕竟空,他不能种树。你看到哪一个人在虚空中种树的,那么,菩萨能够在空中种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大地,菩萨有菩提心的大地,菩萨能够在大地跟虚空当中种树,就是有这个大地的差别,就是菩萨有菩提心。

所以菩萨学者,他证得空性以后,他那个菩提心会推动他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为了成就无上的佛道,他就会从空出假,就像在空中的大地中种树一样。这样,菩萨他就不会懈怠,他就会广学一切的法门,来分别众生的诸根,性欲的无量,他就会想办法分别众生根机的厚薄,他的过去的习性,他的喜好,这个人喜欢布施,这个人喜欢持戒,这个人喜欢修习禅定等等,分别他的好坏,应机说法,说法无量。

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这个地方是说,菩萨在空中怎么种树呢?他要学习两件事情,这个假观事实上是要学习两件事情:第一个,学习去观察众生的根机;第二个,学习无量无边的法门。

就是说你做为一个中医师,你第一个要把众生的病给把出来,第二个你还要知道各式各样的药性,因病与药。菩萨利益众生亦复如是,你要广学一切的法,知道佛陀所宣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然后再要去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你要知道他无始劫来,哪一个烦恼比较重,哪一个善根比较强,应该先要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他,这个就是所谓的方便随缘止,对各式各样的因缘来施设不同的方便。

这个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这个道种智,这个道,什么是道呢?诸佛道法谓之道,你要学诸佛的无量无边的道法,这是药。什么是种呢?众生根性谓之种,你要能够分别众生差别的根性,这是种。所以这个假观叫道种性,一个是药,一个是病,把它合和起来。

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他已经能够观察到中道的佛性了,但是还不圆满,是这个意思。

智者大师的这个假观他是就着一般的圣道门来开显的,一般的圣道门的假观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学习无量的法门,这是对的。但是站在净土的角度,他这个假观看这个净土宗的历代传承祖师的开示,他好像还不要你去分别众生的根机,他要你去分别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乐,他偏重在这个假观,为什么呢?因为往生净土的关键就是愿力,你一定有愿力来引导念这句佛号,这句佛号才能趋向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如果没有愿力的引导,这句佛号就在三界得果报了。

所以这个净土的假观,你看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他这个观察,还不要你观察众生的根机,他要你观察娑婆世界的苦。

这个娑婆世界的苦,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你不能只是观察三恶道的苦,当然这个别相的苦很重要,三恶道的苦这帖药很重,治乱世用重典,贪恋心强,苦谛念之,这个是合理的,但是你一定要观察到娑婆世界总相的苦,就是无常。就是说,我们有无量的生命,换句话说,我们一定有来生,你今生积集了很多的善业,你为什么不在三界得果报呢?你一定是观察到三界的果报是无常的。

就是说,你下辈子到天上去,很快乐,但是他会退转,这个快乐跟不安稳性,说你买一个房子买在地震带,你愿意嘛?房子环境很好,你盖的很漂亮,装潢也很好,但是在地震带,我看谁也不要,就是你住在里面,你总是觉得不安稳,因为它随时会破坏。

那为什么说这个苦谛要安立在无常呢?因为无常故苦,这个相貌是通于整个三界的,而刀山油锅的苦,它只是在三恶道。如果说,一开始你说服你自己,厌离娑婆的理由是因为有地狱,地狱的刀山油锅,到了临命终的时候,诸天的果报现前,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因为你当初厌离娑婆的理由是有地狱,但是现在出现的不是地狱,所以你今天抉择离开三界一定是安立在无常,因为无常是遍三界的。

说你为什么要离开三界,因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的房子再好,迟早会被无常大火所烧,极乐世界的房子没有无常大火,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足够让你直至成佛。说我买一个房子买贵一点没关系,买到这个房子能够住永远,一劳永逸。所以在分别假观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你这个观察的智慧,是不是涵盖三界,这个就很重要了。

这个是讲到假观,假观就是分别假名假相假用,从这个角度上去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