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面,辛三、出禅。

这一科是说明调三事,调身、调息、调心。智者大师把这个调三事分成三个阶段:入禅、住禅跟出禅。前面的入跟住,我们讲过了,现在是说,我们现在这个功课已经做完了,准备从止观的所缘境当中出来,那么这个出来的过程当中,你也要去调身息心。那么应该怎么去调呢?看智者大师的说明:

辛三、出禅

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

出禅的时候调三事,就是我们这个修行人坐禅将尽,这一支香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欲出定时。这个欲出定时,我解释一下:我们前面在入禅的时候调三事,他是由粗到细,他是先调身再调息、再调心。我们出定的时候,是相反的操作,他是由细到粗,因为你内心是寂静的状态,你要恢复到你平常在尘劳活动中的身息心的粗重状态,所以他是由细到粗。那么由细到粗,他的操作刚好相反,他先调心再调息再调身,所以这个地方次第不同。

那么怎么调心呢?应前放心异缘。这个前就是首先,你首先要放心异缘。那么你刚刚在打坐的时候,你内心是很专注的去执持佛号,或者去观察娑婆世界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乐,那个是非常的专注。这个时候你要把你专注的状态放松,让你的内心自由活动,也可能你也继续念佛,但是那个念佛的状态,已经不像前面住禅的时候那么专心了,那是一个自由活动的,不必假借一种强大念力的一种念佛的方式,这叫做放心异缘,让它自由活动一下,我现在要出禅了,我现在要出关了,让内心自由活动,这是第一个,调心。

第二个调息。

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

这个时候调息,你这个出来以后,你可以先吐个气,就是先吐,吐气。吐气的时候,观想你的百脉,经脉当中的气息,从你的鼻子嘴巴毛细孔当中散发出来,随意而散。就是说,我们先调心,先把心放下来,然后吐气,吐气的时候观想,观想你这整个气脉透过毛细孔把它散发出来。

这个吐纳,智者大师非常重视,你看他的意思,只要你的身心世界有所变化,你是从拜完佛,你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他要你吐纳;你打坐完出关出定的时候,他也要你吐纳一次。就是你这个身息心,由粗到细,由细到粗,有变化的时候,他就要你再吐纳一次,这个非常重要。你不打坐,你还不觉得这个的重要性,有时候你的气突然就阻塞,你如果有吐纳,它就不容易有这种状况出现,就是要再吐纳一下。那么这个就是先调心再调息再调身,出禅是逆向操作。

前面是讲调心调息,现在看调身。

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

调身它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前面我们在入禅的时候的调身,智者大师是由下而上的调整,先调脚再调手再调腰再调颈等等。这个地方他是由上而下,调身体然后肩膀手臂再头颈,就是肩膀动一动,手臂动一动,颈部动一动。不过,这个地方的动一动先要慢慢的动,不要太快,尤其是颈部,这个颈部的经脉都非常的微细,有些人转这个颈部转的很用力,非常的危险,这个颈部的活动一定要慢慢的慢慢的,因为你已经坐太久了,你坐太久了,你突然间要动,一定是慢慢的,让自己慢慢的习惯。

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我们的心静下来,血液循环也会缓慢下来,所以你要从缓慢的状态变成又是一个劳动的状态,你也是让它慢慢动,让血液的循环慢慢再让它活动起来,悉令柔软,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次以手遍摩诸毛孔。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打坐的时候,心一静下来,毛细孔就打开,它有帮助呼吸的作用,所以心越静,毛细孔呼吸的功能越大,所以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禅的时候,舍念清净定,这个四禅,呼吸停止了,他不用鼻孔呼吸了,因为这个鼻孔呼吸太粗了,这个人还不是死亡,那个气是怎么回事呢?那谁提供给他的气息呢?毛细孔。这个四禅完全靠毛细孔呼吸了。

所以我们内心一寂静,毛细孔自动打开。那如果说,马上出去吹到风,这个风就会跑到毛细孔,就容易风邪风湿,所以这个时候,在没有风吹到之前,赶快搓一搓,把全身毛细孔擦一擦,使令这个毛细孔关闭起来。

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把双手搓一搓,使令它有温度,然后用双手覆盖双眼,然后睁开眼。我们正常的时候,打坐的时候,眼睛是关起来的,这个时候用手去按摩一下眼睛,使这个血液循环调为正常了,再打开,这是一种保养眼睛的方法。

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因为你打坐的时候,身体的温度,毛细孔打开,一出去吹到风,马上就出毛病,打坐完可以起来拜拜佛,走一走,然后再外出。

随意出入,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两点:

第一点,你打坐完了,尽量避免马上上厕所。因为你打坐的时候,内心寂静,寂静的时候你的丹田当中会生起一个气,这个丹田的气非常的好,有滋养身体的功能,你上厕所,就把那个气给排掉了。所以打坐完,你尽可能的拜拜佛,打坐一下,让打坐所栽培的那个气息,能够散发到身体的各经脉去,这个时候,你再去上厕所,这是第一个。

第二点你打坐完,绝对不能够去碰冷水。你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去碰冷水,因为你这个时候,整个身体是热的,而且毛细孔是打开的,你一碰冷水,那很可能就有风湿的情况。如果有点流汗,用这个干布擦一擦,就可以了,不要用湿的毛巾去擦身体,这点非常重要。打坐完绝对不要用湿的毛巾去擦身体,这个过患是非常厉害的。

这是两点要注意的:第一个不要马上上厕所,第二个不要碰冷水。

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就警告,说我们今天打坐出来的时候,你一定要缓慢的出来,假设你出禅的时候,你这个调心调息调身,没有这个次第就出来,那么你出既顿促,出禅的速度太过于急促,则细法末散,住在身中,这句话要注意。

我们的身息的状态跟内心有关。我们内心从入禅到住禅,你可能坐了半个小时,或者坐了一个小时,你内心对于所缘境,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你内心当中从寂静要变成躁动的状态,假设太过于顿促,这样子,你过去在打坐的时候的细法,那个身息心微细的法,它还没有缓慢的扩散,还来不及扩散,你就突然间做大的活动,那么这个细法,它就住在身中,使令你头痛,乃至于百骨僵硬,节强就是这个骨头僵硬。筋脉僵硬就是那个气阻在那个地方不通,就好像风湿病一样,你下次要打坐,你就烦躁不安了,你就很难坐下去了。

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如果你有做定课,跟家里人沟通一下,不要突然间叫你,你也不要坐在那个地方好好的,突然起来接电话,非常危险。因为你在打坐的时候,你身息心是一个细法,你从细到粗没有一段时间的调整,马上冲起来接电话,到时候这个细法没有扩散,到时候就住在你身体中,最后你就有问题了。

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些人他在打坐,他就马上急着起来开灯,这也非常危险。当然,如果你这支香都没有静下来,那还无所谓。你的心也是粗,粗到粗,那不用什么调。如果说,你这支香坐的很静,你不要突然间站起来。

所以我们这个打地钟的开静,要注意一下,不要太急。比如说我们止静的时间越长,你这个缓冲的时间也要越长,要两分钟,我看,从开静以后到起来,至少要两分钟,让你的心息身要缓和一下。让你自己,我现在要从寂静要到粗重状态,让自己缓和一下身体,稍微活动一下。如果说是老参的佛七,他止静的时间很长,三十分钟四十分钟,你起来的时候要更慢,要三分钟到四分钟。你就是让你自己,不要突然间从静然后马上粗,这样很危险。就是刚刚智者大师说,细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你以后要修行,就有困难了,就有障碍。

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

前面是讲到了出定的时候,调身息心的方法,是从细到粗,善入住出,善巧的调和入禅、住禅、出禅。这以下智者大师引用一个经典的偈诵,来总持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

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

这个进,指的是我们身息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叫进,活动。这个止,是比喻这个身息心是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叫止,寂静。前面的进是活动,这个止是寂静。我们在打坐的时候,你从活动到寂静,就是在入禅的时候;出禅的时候,从寂静到活动,有一定的次第,不能够突然的变化,它一定有一个次第。

什么样的次第呢?

粗细不相违。就是说在入禅的时候,由粗而细。在入禅的时候,你先调身,再调息再调心,他由粗到细。那你出去的时候,先调心,先把心放下来,放松,心先放松,然后再把气息调整,然后身体再放松。出的时候,是由细再到粗,先调心再调息再调身。所以说,这个入禅和出禅,这个粗细的调整不能够相违背,这个次第不能违背。

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一个善于调马的人,他要使令马停止下来,或者使令马活动,他也一定有一个次第。古时候是骑马,现在是开车,比如我们说讲开车,这个车子你要开,你从刚开始寂静到开,你一定要先暖机,让内燃机的引擎在里面,温度慢慢慢慢的提升,让这个冷却水这个活动,慢慢进入到状态,然后才开。在开的时候,慢慢开,然后再慢慢加速。从寂静到活动,它也是要由粗到细,慢慢。你这个车子开完以后要停下来,也不能马上停下来,先快然后慢,慢慢的停下来,然后引擎再活动一下,然后再停下来,这是说车子在活动状态下是这样。你如果说不照这个次第,你这个车子再好,两三下就被你开坏了。

那我们在调和我们的身心也是一样,饶你的果报体再好,你打坐的时候,你不根据这个规则操作,这个身体也会被你搞坏。所以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要遵循这个粗细的规则。

这以下引用《法华经》的经文来印证。

《法华经》云:

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这段经文是《从地涌出品》,佛陀讲完《法华经》,开权显实以后,佛陀问这个与会大众,谁能够在我灭度以后,继续的弘传《法华经》呢?与会的这些阿罗汉都默然,这个时候从地涌出大菩萨,从大地当中,从真如的实际理地当中涌出大菩萨,弥勒菩萨一看到就知道这些菩萨,就赞叹这些菩萨说,此大众诸菩萨等,都是无量千万亿劫,不是一生一世,那么这么长的时间,为了佛道的缘故,勤行精进。

怎么个精进法呢?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他们也是善于入住出,入于三昧,住于三昧,出于三昧,他们也是善巧的去调和入住出的身心状态。所以说,他们能够得大神通,久修梵行。这个梵行是一个体,这个神通是一个用,这个地方的梵行是指五分法身。就是他能够成就五分法身,这个五分法身当中就显出种种的神通。

这以下就总结,他为什么能够成就百千万亿三昧,得到神通,久修梵行呢?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善能次第,习诸善法。这句话是智者大师所要表示的,他说,他能够善巧的去调和他的身息心,由粗到细,由细到粗,他要遵循一定的次第规则。

我们这个修行,一定要随顺因缘,就是说这个止观,它是一个过人法,它是超越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一个过人的法,是一种无漏的功德,那这种无漏的功德要在我们有漏的身心生起的确是有一点困难。

在这个祖师的开示当中说,你要随顺你现在的有漏的身心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已经这样子了,已经是由业力创造了一个有障碍的果报体,有障碍的色身,有障碍的气息,有障碍的内心,我们一定要面对这个事实。那面对这个事实,你一定要随顺它的因缘,你修行不能横冲直撞,你说,我一切不执着,你一切不执着你就有障碍了。

有一个禅师,他读《法华经》,他读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不明白,他说我们这个十法界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差别,怎么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呢?他问他师父,一切法是有很多差别,每一个人的果报体,每一个人的生命体是有很多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寂灭相呢?

他师父说:且去,我不与汝道。师父讲:我不跟你讲,你自己去体悟吧。禅宗就是要你自己去思惟,徒弟就去打坐去思惟了。从冬天坐到春天的时候,春天到了,当然是百花盛开了,这时候茅棚外面有一只黄莺在柳头上叫,他听到这个黄莺的叫声,突然间开悟了,开悟以后讲一个偈颂,他说: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

说,从本性上来观察,诸法从本来,的确是常自寂灭相,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事实,就是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它是寂灭相。那为什么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呢?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这是因缘,由于春天的这种因缘,春天这种温暖的气候,百花盛开,黄莺在柳头上叫。假设是遇到秋天这种肃杀的气候,秋天的因缘,那百花就凋零了,所有的鸟也就消失掉了。所以这个现像界的出现,它要假借因缘才能够出现,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也要随顺因缘,你不能说你这个果报体是一个欲界有障碍的果报体,然后你修行你不根据这样的规则操作,不可以!你不根据这样的规则操作,你的身心就有障碍,有障碍,你修行就有困难。所以智者大师提醒我们,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你要遵守这样一个粗细的修学次第。这一科是讲到调和五事。

丁五、方便行第五,这个是前方便的最后一科。首先我们解释标题,什么叫做方便:

以微少善根,成就广大功德,故名方便。

说我们这一念的身心世界是有障碍的,我们的这个善根是很薄弱的,不管禅定的善根,不管智慧的善根,都很薄弱,但是没关系,我们假借这五个方便的法门,它能够使令你成就广大的功德,这叫方便。

比如说,有一个珍宝,放在一个十公尺高的平台上。这个珍宝当然是一个广大的功德,我们想要得到这个功德,但是我们的身体是微小的善根,我根本就没有轻功,我能够爬的范围也很有限,它超过我能爬的范围。那怎么办呢?有个方便,就是拿一个楼梯来,你拿一个十公尺的楼梯,你跨在平台上,它一阶一阶的楼梯不是很高嘛,对你来说是做得到嘛,你不可能一下子到十公尺高,你分几个部分总可以吧。你就透过这个楼梯的方便,得到了这个珍宝。这个楼梯对你来说,就是得到珍宝的一个方便,它能够使令你以微小的善根而成就广大的功德,这叫方便。

这以下有五个法门:

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这个修止观,我们是一个微小的善根,这个第一个方便,就是你心中有一个欲,有一个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我们临命终的时候随业往生随念往生,一般人内心当中这种妄想颠倒的境界,当然是随业往生,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是落入极端的昏沉或者是极端的掉举,那当然就随顺你无始的业力在六道里去飘动,就在这里面投胎,你自己一点都没办法做得了主。

这个随念往生,你在内心当中要培养一个强大的正念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要把你平常那个止观,要把你那个信愿持名,持名信念的那个正念力要现前,这个时候要调伏你无始的妄想,然后直接跟弥陀的本愿相应,感应道交,然后弥陀现前,接你到极乐世界。

所以说,你要成就净业,你就是心中要有这样的希望,你真正是要离开心中的颠倒妄想,你真正的希望在你有生之年,你要在你的心中栽培一个精进的正念的力量,使令你临命终的时候,能够随着这个正念,调伏你无始劫的业力,而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你有这样的希望,主要是来自于你对娑婆世界这种苦谛的观察,你真正觉察到生死的痛苦,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从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你下定决心,今生一定要把这个生死做一个了断,我不要再流转下去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很注意你是不是把正念栽培起来了。如果说你对生死无所谓,管它念不念,反正我今生做了善业,下辈子得到可乐果报,其它以后再说了。

所以说,你一定是生死心切,你才会着急,要赶快,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赶快在我这个生命结束之前,把我心中佛号的念力,把我心中对佛号信愿的观察的智慧力生起。那么这种情况,又叫做志向,又叫做愿力,又叫做好乐等等。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

这以下引证,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佛法的功德是以这个愿,希望做根本。

这个止观修行,跟我们平常上班不一样,平常上班,你来到这个地方,打个卡,下班时间回去,时间到了,就有薪水给你了。这个止观是心地法门,你心中没有想要得到止得到观的功德,你坐在那个地方进步很慢的,因为你心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希望,不是说你时间到了,你做定课,止观就能生起,不是的;不像你上班,我上了班反正时间到了就有钱领。这种心地法门,你心中一定要生起好乐,有善法欲,你内心真正想要得到。

你有这样的好乐有什么好处呢?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任何的障碍,你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排除,没有办法一定会想出办法出来,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太重要了。蕅益大师说,这件事情旷劫眼磨,无量劫来最大的一个事业,旷劫眼磨,这个磨是磨练的磨,所以说这是一个成就功德的方便希望。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法道。

当然有希望又要有实际的行动,就是要坚持禁戒,持戒为本,弃于五盖。这个弃于五盖,等于是修止观的意思,止观双运,乃至于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讲出一个譬喻,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

精进有两个要注意,第一个精,就是专一而不夹杂,就是你这个所缘境不要换来换去,你是以佛号为根本所缘境,你就是扣住一个佛号,不要换来换去,不要你今天念佛,念了一期,下一期念地藏王菩萨,下一期念观世音菩萨,你很难成就念佛三昧。这个止跟观的功德,你的所缘境一定要专一,专一不夹杂。

第二个进,就是相续不间断。它还不在乎你功夫用的长,它要你不间断。你这个修止观,不是说你一年打一个佛七,其它时间放逸就可以,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屋檐的水滴,它为什么能够穿过坚固的石头呢?它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这个水滴它经常是滴在同一个地点上,它方向不换来换去;第二个它长流,它前一滴下来,下一滴接着下来,它时间长了就能够把这个石头穿破。修行就是这样,专一而相续,相续而专一,这就是精进,这也是成就止观的一个方便。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你经常要能够记住一件事情,就是世间的五欲乐是欺诳可贱的,它是欺诳性的,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但事实上可是不快乐的。

我们前面也说过,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这个世间的五欲你要追求的时候很辛苦,得到的时候心中很多的怖畏,很害怕失掉,失掉的时候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表面上看起来五欲是多么的可贵,但事实上你详细的分析,从你追求的过程当中,你得到以后,到你失掉,这整个过程,你都是在痛苦当中,所以它是欺诳。就是说,他本身不是这样的相貌,但是你以为它是这样的相貌。

那么禅定是尊重可贵,为什么呢?它能够发出无漏的智慧,成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成就自利功德,乃至于广度众生,是为可贵,这个就是念。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前面的念,他只是把这件事情记住;这个慧,他是深入的观察抉择。他怎么抉择呢?筹量世间快乐跟禅定智慧乐,它的一个得失轻重,这件事情很重要,这件事情是我们能不能成就止观的一个关键。

怎么个筹量法呢?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世间的快乐,这当中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它乐少苦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乐,往往你在受用的时候,都夹杂着烦恼跟罪业,你这样的安乐会给你的未来带来极大的痛苦。因为烦恼跟罪业正是招感痛苦的因缘,就好像说一个甜美的食物,虽然你吃的很甜美,它会让你得到一个暂时的幸福感受,但是吃下去以后,后患无穷,乐少苦多,你得到的是极少的快乐,但是你未来得到的是很多很多的痛苦,来弥补你得到快乐的代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虚诳不实。就是说,它的体性是不真实的,如梦如幻。

所以说之所以我们无量劫来去受用五欲的快乐,我们永远都得不到满足,我今天受用了五欲,我接下来又要受用五欲,这整个过程它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它跟我们的真如佛性不相应,它完全是一种妄想的境界,妄想那当然是得不到满足的,那是虚妄的想像,所以说它是失是轻。

那禅定的快乐不同,禅定的快乐无漏无为。这种禅定的快乐,还有这种寂静的快乐,你在受用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过失,你在禅定生起的时候,那种法喜的快乐,你可以尽情的享用,它不夹带烦恼也不夹带罪业,而且寂然闲旷,内心没有任何的挂碍,不像受用五欲乐,你有很多的挂碍、很多的烦恼,内心是非常的寂静开阔,而且没有挂碍,可以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这个背后的动力就是来自于智慧的观察,对生死的厌恶,对极乐世界的欣求,有这样的动力有这样的抉择,才能够使令我们去精进的修行。

五者一心: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一心,就是透过前面的欲、勤、心、观,这等于是四如意足了,前面的欲、精进、念、巧慧,就是欲勤心观,这四个以后做了一个总结。

你内心当中很清楚分明的觉察到世间真的是可患可恶,定慧的功德是可尊可贵,你内心当中真正的赞叹止观的功德,诃责五欲的过患。这个时候应当一心决定修习止观。内心当中尤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终不退转,是名一心。

这个事情是这样,当然我们修止观,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从因缘所生法来说,你有一支香的薰习,就有一支香的力量。比如我们这一念心,真如受薰,清净本然,而循业发现,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本性,过去由于在杂染法的薰习,出现很多的烦恼罪业,我们现在也可以透过清净法的薰习,出现止观的功德。

讲一个譬喻,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不管你这个黑暗是几千年,这个光明的出现随时可以破坏它。就是说,只要我们老老实实的在因地上栽培,那么终不退转,这个就是一心。

这以下讲一个譬喻,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就是我们在前进的时候,先知道这个道路是通是塞,通往极乐世界的叫安乐的,叫通,你选择继续在三界里流转,这个就是塞,痛苦的。你必须冷静的告诉你自己,你今生迟早要面临死亡,而你面临死亡的时候,你有两条路:第一条,你净业成就,到极乐世界去,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永远的解脱生死。第二条路,你继续的流转下去,在三界继续的漂泊。那当然到极乐世界是一个通,那继续流转就是一个塞。那么经过这样一个思惟以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这以下引证:

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没有禅定的寂静很难生起智慧,但是你没有智慧的觉察这个生命的通塞,你要修禅定也有困难。禅定能够帮助智慧,智慧也能够帮助禅定,义在此也。

一般人对生命的看法,他看到的是这一期的生命,他没有看到未来无量的生命,所以说他今生的所做所为,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到硕士,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为什么呢?就是找一个好工作。为什么找一个好工作呢?就是赚钱。为什么赚钱呢?就是享受世间的五欲乐,就是这样子。

为什么这样子呢?

因为我的父亲是这样子,我的哥哥也是这样子,大家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也就是这样子了。当然我们今天没有遇到佛法,这样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就是他的思考完全锁定在今生,今生安乐最重要了,来生谁也不知道。

但是佛法,一个觉悟的一个菩萨,他利用生命,他不是这样的办法,他能够知道恒转如暴流,生命的水就像无量无边的水流,从过去生流到今生,也会从今生流到来生,流到无量的生命。所以说,你必须做出抉择,你这个生命要怎么利用。你的抉择它一定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生命,你选择今生享受,那你来生就要准备到三恶道去;你选择今生克己复礼,好好的克制自己,好好修止观,你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解脱生死的痛苦。

这个生死流转,它的一个可怕点在三恶道,这个三恶道的可怕点在地狱,刀山油锅。这有什么好可怕的呢?

我们说,已做地狱业,云何安稳住。说我们内心当中的阿赖耶识,摄持了无量无边的善业,哎呀,太好了,未来的生命有种种的诸天,人天五欲乐等着我们,但是你不要忘了,你的内心当中也有地狱的罪业在等着你。我们不要说太多了,让你到天上享受一劫的五欲安乐,享完以后,你到地狱享受一天的刀山油锅,我看你都不愿意,就像那个难陀尊者一样,他死掉以后到天去享受忉利天的快乐,那再死掉以后到地狱里的刀山油锅里面炸,他也怕了,赶快修行善道。

就是说,我们在思考这个人生的规划的时候,你要想,来生有地狱的果报等着你,已做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你就会下决心赶快利用有限的生命,在内心当中栽培信愿持名栽培止观的功德,你就会下定决心,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内心当中有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罪业在哪一期生命当中,不小心触动了,就到地狱去了,那是一个不得了的境界啊。

所以这句话,智者大师说的好,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所以这个佛法修行,它不要你盲修瞎练,它要你在修行之前,你先想一想,你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说,你不修行有什么过失?你修行有什么功德?经过这样子的抉择以后,你那个修行的力量才真实。怎么能够糊里糊涂的,看到别人做定课你也做定课,那个力量是薄弱的。

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先知道通塞之相,然后你才能够决定一心涉路而进,这个就是方便行,修止观之前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