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请打开补充讲表第一面,附表一、念佛摄心方便法。

我们前面讲到修止,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达到心一境性的目的。

站在修学净土的角度,他的所缘境是一个佛的功德相貌,因为净土法门所强调的是一种感应道交。换句话说,你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成就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的功德,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所庄严的,不是你在娑婆世界,你持那么一点点的五戒,修行那么一点的布施,就足够去庄严你未来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神通的果报,不是的。

那么你到净土以后,你有这么庄严的正报依报是怎么来的呢?是感应道交难思议,是你这一念信愿持名的心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仰仗佛力的加被。所以说站在感应道交的角度,你一定要跟阿弥陀佛有一个感应的管道。

这当中有三个管道:第一个观想;第二个观像;第三个持名。

你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你观想或者观像或者持名,这当中执持名号是最简易最稳当,不管你是在平常的佛堂的操作,不管你是临命终时在加护病房,那个时候把佛号现出来,都是最简易最稳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是单指忆念弥陀的名号的一个摄心方便。这个摄心方便,在《印祖文钞》,它强调根据都摄六根,净念相续的法门。这个都摄六根,印祖强调,一句弥陀念诵听,成就一种专注的力量。那么这个一句弥陀,这个地方的弥陀,什么是弥陀?谁能够代表弥陀?当然,要广泛的说,《无量寿经》所说的这些依报正报的功德,就是弥陀。

这么广大的境界,我怎么去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呢?根本取不到,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怎么办呢?那么谁能够代表弥陀?那么弥陀这个所缘境,我取不到,根本谈不到相应,谁跟谁相应呢?所以这个时候《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慈悲,要求我们执持名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以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名以召德。

我们在念这句名号之前,印光大师他告诉我们说,你要先想一下,不要把佛号就这样子念,你想一下,你想说: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是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你说我在三界中流转,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非常不喜欢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在那个地方漂来漂去的,生死疲劳,但是,我又出不去,怎么办呢?谁能够救拔我?阿弥陀佛能够救拔你,阿弥陀佛是你不共的皈依,你除了忆念阿弥陀佛以外,你别无选择。你这样子观想以后,一句弥陀名号,那是你专一的不共的皈依处。所以这个时候,你相信这句名号一定能够救拔你。

你对这个名号有信心以后,你就可以去念诵听,这当中共有三个操作方法:

第一个念从心起。

你得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这个所缘境,不是听别人的声音,你不能够直接去听别人的声音,这个是会寻声故流转,向外攀缘。

这个所缘境的相貌要怎么产生呢?念从心起,你要从你的内心的深处,你那一念皈依的心,很真诚的生起念佛的一个作意,那这个时候还没有相貌,但是内心当中作意要念佛,就是那个警觉,那个作意,你内心当中已经开始要念佛了。这个时候呢,这个念头是从你内心的深处生起。

然后呢,诵:声从口出。从你的嘴巴的读诵,嘴巴的振动,创造一个声相,不管这个声相是大声是小声是金刚念,你一定要创造一个声相,声从口出,然后音从耳入,这个时候用这个耳根去取这个所缘境。我们这个所缘境,我们所皈依的这个弥陀的名号,它要透过这个念诵听这三个程序,使令我们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达到一个专注的力量。

这个善取所缘境主要有两个地方是要注意的:

第一个,你这个所缘境,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不管在多少大众当中,几百个人念佛,别人的佛号只能够当你的一个增上缘,你要成就这个奢摩他的止,要成就专注相续的三昧,你一定不可以去取别人的所缘境,因为你这样子是心向外攀缘的,是扰动的。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听自己的声音,这是第一点要注意的。

第二个,要听你当下的声音。就是说,你前面的佛号念的怎么样,过去了就过去了,觅之了不可得;下一个佛号还没出现,也觅之了不可得,不要对下一个佛号充满期待。那我干什么事呢?你只要注意当下这一句佛号就对了,你每一句佛号,你都注意你当下的这句佛号,把你当下的每一句佛号都念好。

我们所缘境有过去的佛号、未来的佛号、现在的佛号,那我这个善取所缘境是取哪一个佛号呢?取你现在、当下的这一句佛号,这叫做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取你自己的声音,取你当下的声音,这个叫一句弥陀念诵听。

这样子以后还做什么事呢?十句成片三三四。

这样的专注它是一个点状的,我们希望它点状的运转能够变成一个片状的,那怎么办呢?印祖告诉我们,你可以把这个十句的佛号当做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的念诵过程呢,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三句三句四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这个是一片,十句成片三三四。

印祖把十句佛号分成三三四,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的用意:

第一个他容易调气,就是你的气息在调整的时候顺畅,修止观后面会讲到,调身、调息、调心,你的气息没有调好,你的心静不下来,就是你第一口气念三声,第二口气再念三声,第三口气再念四声,当然这是初学者。

其实你这个调气调顺畅以后,你就不要注意气息了,注意第二个的主题就是韵调,印祖他提出这样的十句成片,除了调气以外,他要创造一个韵调。

在我们的众生世界当中,有韵调的声音,他容易摄心,容易把你的心摄住,不容易让你的心跑出去。所以印祖的智慧和慈悲,他就是把十句佛号创造成一种固定的节奏、固定的韵调,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去方便忆持这句佛号: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一次一次的重复,你要是追顶念,没头没尾的,你心就不容易相续了,只能够专注,就不容易相续了,这是一个总原则。

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原则落实到五点记数法。五点记数法主要是约静坐。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当然刚开始是会出声念,出声念你也可以根据五点在地上运转,或者你直接听那个节奏也可以,但止静的时候,这个止静不是让你睡觉,不是说让你休息一下,止静是要你自己心中念。

有一个老和尚说,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出声念就是煮这个大锅菜,用大火去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声念,对治粗重的妄想,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挟持这句佛号对付所有的妄想。刚开始当然治乱世用重典,难免。慢慢慢慢你的心静下来,大声就不适合了,就是说这个大锅菜已经煮滚了,要转成小火慢慢的炖,这个时候,你在你的心中不必靠地钟的引导,也不必别人的拉拉队,这个都不需要,你让你的心中独立的把佛号现出来,在寂静当中一次次的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就像小火炖那个菜一样,把它炖烂。

所以我们在这个寂静当中呢,你就必须要靠你心中的力量去运转佛号。这个时候没有大众声音的帮忙,也没有地钟的引导,这个就是看真功夫的时候。

那怎么办呢?我们看下面有四个方法:

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就是这五个点,你一定要安住在这个大地上,为什么呢?使令内心下沉。这个地方,我们说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持名的法门,他的所缘境是一个声音,声音当然有相貌,但是声音没有处所,《楞严经》说,这个声音是遍满法界。没有处所,我们到底到哪里去取呢?那就是随便取。随便取,那有些人就以耳朵,这个声音就在耳朵当中,在耳朵里面取这个声相,这个所缘境太高了,你念久以后头痛上火。你这个心浮气躁,这个佛号你就念不下去了,因为身安则道隆。你内心当中这个扰动以后,因为每一个人都喜欢安乐,这个扰动相是不随顺安乐的。

有些老菩萨就是这样,他一念佛头就是痛,后来就不敢念佛了,就是他在取所缘境的时候,他就注意耳朵,他以为耳朵就是所缘境,其实声音遍满法界的,哪是耳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在地上取所缘境,观想声相在地上,这个时候把这气息往下降,一定是要让心下沉,不要心浮气躁,这样子你的心才会越念越寂静,越念越明了。这是第一个很重要。

智者大师他后面要讲到所缘境,智者大师的意思,所缘境不能超过腰部,腰部以下。有一个一贯道的信徒,他很骄傲的告诉我,他的所缘境在这个眉尖。我说你这个在眉尖,你要念个三分钟可以,你要念十分钟半个小时,你会头痛的。

这个眉尖当所缘境只能去对治,最好是不用。它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说,你念佛念到昏沉了,那你作意一下眉尖,对治一下,但是我看最好还是不要。昏沉的话对治方便很多,打开眼睛取光明相,这个所缘境一定不能在眉尖,否则你一定会得高血压,这个是事实。

所以我们这个所缘境,后面会讲到,越低越好,在大地是最好。因为你放在色身,有些人放在丹田,这个都会有问题,因为我们的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你集中在色身的某一个部分,他的血液的他的气息就会集中在那个地方,所以产生一个局部的高温,那不好。所以最好是放大地,离开我们的身心最好,最没有破坏力。所以说这个所缘境放在大地是最安全的,大地真如理地,实际理地,这是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虽然我们今天刚开始操作的时候是依止这五个点的运转,从外而内,那么这五个点它是在表达一种相对的位置,你的善取所缘境一定是取佛号的声相。

是这样子,我们刚开始,你对五点的操作会比较不熟悉,你这五个点不要太复杂,就是一个相对的位置就好,知道你的心在这五个点活动。那么这个心在地上活动,把你的心安住在大地上就好,心下沉。但是如果你已经熟念了以后,什么事情就是熟能生巧,你可以把这五个点变成五朵莲花放大光明,极乐世界的莲花是放光明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这个莲花观在净土观想当中是最重要的。

你看那个《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依报的观想:宝树观,宝树八千由旬,宝树上面有罗网,珍珠,宝树观。有楼阁的观,有莲花观,这当中莲花观是最重要的,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不一定会来,也可能是阿弥陀佛来,也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来,但是莲花一定会来,你看那个《观经》九品,就明显的讲出,三辈九品,莲花一定会现前,所以你也可以在操作五点的时候,观想五朵莲花,每一朵莲花都是你在念过十声以后表现一朵莲花,十声表现一朵莲花,那最好是莲花有光明,有光明能够对治昏沉。

当然,你刚开始先要熟悉莲花的相貌,你可以眼睛打开去取这个莲花灯,把莲花灯的相貌记下来,它是这样的一种形状,这样的光明,然后你再把这样的形状光明在你心中显出来,所有的所缘境都一定要它在心中显现,才叫做所缘境。所以我们刚开始这个所缘境,我们可以单纯一点依止佛号,慢慢慢慢的就得配合有莲花灯的造作。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这个观念很多人一直不能建立起来。很多人念佛就喜欢贪多,我一天要念一万声佛号。这个是这样子的,千念万念就是临终那一念,基本上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一念,一句佛号而已,当然这一句佛号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栽培的训练。那么这句佛号怎么样使令他明确而坚固不可动摇,这跟你的专注有关系。

比如说,有些人他得到一种果报,罪障,不可乐果报,这个罪障现前的时候,他很难忏除,他八十八佛拜了好几年,他的罪障依然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因地在造作这个罪业的时候,他的内心特别的坚固特别的明确,这个心力强这个果报体就坚固。

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很脆弱,拜了几部八十八佛,业障好了,就是说他因地造作的时候内心不是很坚固,别人的邀请,他那个时候,在不敢、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情况之下,依稀仿佛的、含糊笼统的去做了,心力薄弱,这个果报也就脆弱。

从这样的缘起来观察,我们怎么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那一念明确而坚定的念头现前,那就是要专注,而不是数目多。

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他并没有说在持名之多少。就是说,你这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它是不是非常的明了寂静,非常的清楚的显现,而不是含糊笼统的这样随口溜过,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

就是说,你在安排定课,你一定要去考量你自己的时间,你有多少时间你就念多少佛号,面对现实。但是你要好好的把这句佛号念好,不一定要跟别人比较,自己的功夫自己清楚。这个地方的观念大家一定要突破,不要被这个数目所障碍,这个会耽误你一生的,为了求数目多,随口溜过,到临命终的时候,每一句佛号都是没有力量,这个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

所以说修行一定是要面对现实,你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你就好好的、很真实的念几句佛号,把每一句佛号都念的如此的踏实、如此的明确,每一句佛号都念到内心的深处。

这是第三个观念,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句话是弘一大师说的。

第四, 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你一定要有定课,你不要说你一天当中我的心不离佛,我们凡夫懈怠的心力是很厉害的,你每天当中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今天念六片,清楚分明,一个点十声,五个点就是五十声,六片三百声,清楚分明,就不错了。从六片到八片到十片,我觉得一个人一堂课能够念十片念清楚分明,就不错了。就是说,你给自己一个目标,这个修禅定,修止跟观,你一定是不要好高骛远,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让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让自己对这个修行有欢喜心,所以你一开始先定一个能够接受的数目,让自己慢慢进步,刚开始有个计数。

那这个是五点计数操作的四个原则。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就着一个往生的因缘来说,这一句佛号是法宝中的王,它是你的根本所依。

这意思是这样子的,就着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每一位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平等平等的。就着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的角度,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功德是一样的,但是,就着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这样一个因缘来观察,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直接的,从这个因缘角度来说,那一句弥陀是法中王;站在你要往生的因缘这个角度来观察的话,所有的法宝当中名号是最殊胜的。

它是怎么殊胜法呢?无边妙义广含藏,名以召德,这句佛号的声相,它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依正二报的功德。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我们透过平常的一次一次的对佛号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达到临终的十念相续,那么就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当然就成就佛道了,就不退转了。

不在世间论短长,你这样子的成就跟世间人这样的一种杂染尘劳的境界,那就不一样了。这世上的事情,都是无常败坏的,不在世间论短长,这个论,就是争,不必要跟世间这个暂时的因缘去论短长。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把佛号的念力栽培起来,你刚开始要找一个你精神最好的时间,你一天当中这个时候,你的色身的境况最好,你心情最愉快,然后这个时候,在你的杂乱心当中,去拜佛去静坐,去强迫自己在心中创造一个佛号的相续的力量。

就是说,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没有烦恼的情况之下去栽培佛号的力量。你不能够说,一开始你在静中都没有基础,你只是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在念佛,念不起来的。

所以一开始佛号要在心中生根,他一定是要找一个寂静处,找一个非常适合的地方,甚至于我鼓励大家把佛堂弄的庄严一点,装上冷气都没关系,让自己在最身心调和的状态之下,然后在心中建立佛号的力量。但是,这当中要达到临终的正念要有一个标准,彻悟祖师讲出一个标准: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行要务。

彻悟大师把这个念佛划出一个标准,说你平常是在没有烦恼的时候栽培佛号,那么你要经过什么考验才知道你临终有把握呢?以折服现行烦恼,你平常从佛堂里面出来,或者去上班或者去做什么事,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就会有烦恼活动了,老毛病老习惯又现前,这个时候要把你在佛堂所训练的法宝现出来,转念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转要他转,妄想不能断,要他断。那么你能够挟持佛号的力量去截断你的烦恼,你的功夫就有点把握了,这是第一个标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栽培佛号的时候,你不能在烦恼的时候栽培,你一定会失败,刚开始独处空闲,但是这个佛号的历练一定是在动中历练,使令它增上。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平常的修行跟一个遇缘对境的考验,两个地方是不一样的。

这个是讲到修止的一个方法,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定课,一天一天的进步。

我们再翻回到讲义第四面,修观。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前面的止是一种念力,成就一种念力,来安住我们的内心,但是这样的安住,只是做了一半,因为虽然心中的昏沉掉举都消灭了,内心当中能够宁静不动,但是这心中的无量无边的颠倒都是存在的,就是在这一念不动的心当中,还摄持着很多很多的愚痴跟颠倒,所以我们进一步要修观。

那么修观的体性我们也解释一下,先看第一段:

观: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菩提道次第略论》

前面的止,它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对于所缘境的一种无分别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那么这个观呢,它是拣择,要分别,去观察、思惟。要拣择、观察什么呢?如所有性跟尽所有性,观察两个处所。

第一个,是如。这个如指的是一个真谛理,这个如就是不变,这个真空的体性,二空的真如是不变的。你造了罪业,你的身心世界,还是我空法空;你造了善业,你的身心世界,有善业的功能,但是还是我空法空。这种真谛的道理,不会随你因缘的造作而有变化,叫作如所有性,你去观察空性的道理。

这个尽所有性,是一种世俗谛的差别,各式各样的差别,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这个是讲到因地。那么果证的相貌,是诸善妙慧,跟这个善法相应的智慧;成就这样一种无漏的智慧,叫做毗钵舍那品。

我们再看下一段比较详细的说明: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解深密经》

我们修观的一个条件呢,是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就是说,他讲出了我们修观是在一种身心轻安的基础之下修观的,而不是在一种粗重的扰动的相貌下修观。所以我们进入佛堂,一定不是马上坐下去,一定是先拜佛,由粗而细,先修止,这拜佛当然也包括赞叹,身礼拜口赞叹,拜完以后绕佛再静坐,静坐以后再修观,他这个修观是依止身心轻安做基础,这个是讲修观的依止。

第二个修观的方法,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这个时候就是如,如就是就着善思惟法,这个善思惟法就是说你曾经学习过的这些佛法。

这个观,他要依止传承,不是你自己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我们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一定是一个清净的传承,佛陀、历代祖师,他们走过的一条能够走的道,这条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他走的很对了,他知道可修性,我们跟着这个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说我要到山上去,我自己拿着镰刀开出一条道路,不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你修习这个观,一定要遵循祖师大德的指导,就是如所善思惟法内,你曾经在没有修习之前,都已经把这样的法好好学习过。

这个时候,三摩地所行影像,就在这个寂静的心当中,把你这个法义的影像表达出来。这个影像,是相对于本质来说的,比如我们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佛陀给我们讲了一个很真实的活在我们现实环境的一个相貌,这是一个本质境,但是这个本质境,我们凡夫的妄想无明给遮住了,我们不能去亲证这样的境界,那我们怎么样去观察这样的相貌呢?我们根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世间都是常态的。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依止这个文字的义理,去引导我们:哦,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是那么的无常,那么的脆弱,你现在的财富,你的眷属,你的地位,随时都在破坏的,随时都有破坏的情况。那么从这样一种国土危脆文字上的引导,我们会对这样的一个义理生起一种影像,虽然它不是本质,但是它可以随顺这样的本质。什么叫影像?假借文字所生起的理解,这个叫做影像。对于这样的影像,我们做三件事情:

第一个观察。在这个地方深入的去观察这个无常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通过观察以后,我们会产生一种胜解,深刻强大势力的理解,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寂静的心当中去观察,所以这样的理解你会很深刻,叫胜解。

第三个,舍离心相。这个时候再把这个观的相貌舍掉,再重新开始;再观察、胜解,然后再舍离心相。当然你观过几次以后,你的心会扰动,然后再恢复到修止,内心当中再重新调整一下,把这个扰动的心再调整,使令它变成宁静而住,然后再观察胜解,再舍离心相。这是一个修观的方法。

第三个讲观的种类: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寂静的三摩地当中,把影像现出来,对影像的观察了解以后,这当中有四个相貌:

第一个,能正思择。这个思择是观真谛理,一种空观,这个是属于空观所收摄。

最极思择,是观这个十法界的差别,这个是假观。

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周遍寻思是一个很粗的观察,粗分的观察,就是大块的观察,刚开始都是大块的观察。周遍伺察就是微细的很深入的观察。寻思是粗的观察,伺察是细的观察。

到前面都是指因地的修学,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功德。果地的功德有四个:

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

这个慧是一个体性,观的体性。前面的止的体性是一个念心所,百法里面那个念心所,心于所缘明记不忘,你对这个佛号一次又一次的专一相续安住,不要把佛号给丢掉了,这叫做念。这个观的体性是一个抉择,这是慧心所。

这个慧心所所表现出来的功德,第一个是忍,透过你的寂静的观察以后,你对于这个道理开始随顺忍可了,你过去认为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我根本就不会面临死亡。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思想有变化了,你会随顺这样的真理,忍可这样的真理。

第二个是乐,这个乐就是欢喜,这个法都是有功德的。我们内心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寂静的内心当中有很广大的法喜出现,这个时候你对佛陀会生起很强大的感恩的心,说无量劫来,我一路的颠倒,我现在才知道生命的真相,真是感激佛陀,人间长夜宇宙暗淡,谁启以光明?谁能告诉我生命的光明是什么?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当中会有种感觉,朝闻道夕死可已,我现在死亡都值得,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现在死亡都无所谓了,这一趟人生值得,内心当中生起很大的欢喜。

若见若观,这个观,它是一个比量,借相推度,你还得依止文字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对这个影像的理解叫观。那么这个见,他不必假借文字,圣人的智慧,直接亲证真理,不必靠文字显现影像,直接去观察生命无常苦无我的真相。那当然这个见,就是圣人的境界了,转凡成圣了;这个观还是在因地的操作。

这个修观事实上有四种功德,以慧为总相,所表现出来的若忍、若乐、若见若观,这个叫做毗钵舍呢?这是一个观的体性。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这个体性,我们提出两个来实际的操作。看附表第二,第一个观就是死殁无常观。这个观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的传承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出的一个修观方法。

第一个,你要思惟今生决定要死。

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

——《无常经》

换句话说,你刚开始进入佛堂以后,你对佛陀先礼拜赞叹,赞叹礼拜,让心保持明了寂静,先把心调整到明了寂静的状态,然后开始思惟,思惟说,这个生命有生就有死,死亡迟早要到来的,怎么知道呢?因为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佛陀,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样的庄严,乃至于独觉声闻这样的功德,这种三乘的圣人,他们来到人世间,尚且要面临死亡,尚且要弃舍这个无常的色身,何况是我一个凡夫呢。换句话说,连佛陀有这么广大圆满的功德,都不能避免死亡的来临,我们怎么可能避免呢?

今生决定要死!决定,这两个字是个关键。

我们为什么要修这个观呢?当然观是在对治颠倒。我们凡夫的一个心情,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人世间,明天也活在这个人世间,这个老病死的到来,它是很缓慢的,很缓慢的活动。我们一天一天的活在人世间活了几十年了,我们心中会产生常见,慢慢的慢慢的忽略了死亡的到来。

那么忽略了死亡的到来有什么样过患呢?就是我们会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投入在今生。就是说你会忽略了积功累德的重要,因为你不知道说,你还要面临来生,这个时候你的思考模式只有今生,我的精神体力用来干什么呢?去工作赚钱。赚钱干什么呢?金钱能够得到今生的安乐,是的,金钱能够给你暂时的安乐,你追求广大的眷属,追求美好的地位,这个都无可厚非。

但是,当你忽略了死亡的时候,你会忘记了积功累德的时候,等到你到加护病房的时候,你会非常的后悔跟失望,因为你这一生当中所投资的,你所认为最重要的功德,财富、地位、眷属完全一个都带不走。这个时候,生命不可能再来一次了,这个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你会发觉你投资错误了,这个无常败坏是非常残酷的,死亡一到的时候,全部破坏了。

所以说我们把即将要到来的死亡用来提醒自己。当然,生为一个人,活在人世间,我们花一部分的时间来经营今生,这个是很合理的,也无可厚非的。一个人,你要拔一半的时间来经营今生,生命是要来面对的,而不是逃避的。我们可以拔一半的时间来照顾我们的家庭,使令自己、使令我的家人得到安乐,这个是应该的。但是你也要拔出一半的时间为你的来生做准备,为什么?因为你迟早要面临来生,你迟早要死亡,而这个功德、这个资粮它不会自己掉下来。

所以说,思惟死亡的时候,会提醒自己,你不能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耗损在今生的经营,就是有这个对治的意思。

第二个,你要思惟死无定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出曜经》

当然了,我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什么都带不走,应该为来生积集资粮,但是怕什么,我那么年轻,不急嘛,年纪大点再来积集资粮,不可以!因为死亡的到来是没有一定日期的。就是说这个棺材,它是装死人的,它不是装老人的。年轻人死亡的因缘是很多的,所以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每天做晚课的时候,说今天又过去了,这过去一天,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的寿命减少了,如果我们的寿命是固定的,就少了一天了。

这样子就讲一个譬喻来帮助我们理解,说鱼缸里面的鱼是靠水来生活,水就是寿命。那么这个鱼缸破了一个洞,今天流出来,明天流出来,这个鱼看着这个水一天一天的减少,它的心情,斯有何乐?感到非常的恐怖不安。

就是说我们积集往生的资粮,积集来生的资粮,一定不能等到晚年,你要把握的是现在,因为死亡是随时会到来的,你没办法去预测,你也没办法去规划的,你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第三个,你要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更况是他亲。

——《入行论》

就是说我积集资粮,积集什么资粮呢?积集佛法的资粮。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更何况他亲。孑然,孤独的,就是这一个色身,生命的依止处就是你这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你在生的时候,有业力的因缘,骨肉相连,器官继续的运作;死了以后呢,整个骨肉就败坏了,分离了,骨头在东边,肉在西边,何况是他亲,何况是他的眷属呢。

这个意思就是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我们思惟,当我们在加护病房的时候,我们今生的因缘即将要败坏,我们即将要面临来生,面临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这个时候对我们来生有帮助的,不是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眷属,也不是你在世间上值得赞叹的地位,而是你平常默默的所积集的善业,跟你在佛堂当中,点点滴滴所念的佛号,这个是对你临终有绝对大的帮助的。临命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珍宝不复相随。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的皈依处就是你的善业跟你的佛号。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透过这样的观察,我们会看到一个生命的真相,我们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什么事情是暂时的因缘,什么事情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是一种不可破坏的功德,那么我们平常在抉择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应该做到什么分寸,那件事情应该做到什么分寸,你就有智慧来判断。如果一股脑的去追求那些会破坏的东西,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

观这个死亡的到来,使令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虚妄的境界,就会看到这样的真相。

这以下,我们来讲一个偈颂来总结: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

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就是说我们要观想,我们今天有一个死仇,是一个仇人,跟我是死对头,不是我活就是你亡。遗憾的是这个死仇武功高强,它找我很久了,它一找到我,我就必死无疑。换句话说,这个死仇是决定要到来的,不知道哪一天被他找到,彼暗我明,我在光明处,它在黑暗当中,我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个武功高强的死仇,但是我知道它一定会到来,什么时候到来呢?容或今日便降临。我们也可以观想,今天就要到来,虽然不一定今天,但是我们观想今天到来,对自己有帮助,为勉励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不多了,赶快利用时间积集善业,赶快利用这个因缘多念几句阿弥陀佛。

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的财富眷属声名,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应该要放下,而你要单独的去面对来生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速修妙法求加持。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沽,这时候你看到的财富、眷属、地位是如此的脆弱,这个时候你对这句佛号会生起真心的皈依了。速修妙法求加持,流转三界中,佛号是我的皈依处,这是第一个死殁无常观。

再看第二个、界差别观。

当我们思惟死亡的时候,我们很现实的就是要面临来生。在来生当中我们有两个选择,我们今天在三宝的境界当中也积集了一些善业,也造了一些功德,我希望我这样的善业功德,我应该要投资到什么样的一个方向,这当中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继续在三界中流转,随业流转,这也是个方向,就是你选择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转。

第二个,你选择愿生西方净土中,你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这当中的选择是有差别的。

一、娑婆世界——烦恼障 业障 报障

恶梦者也  添梦者也  厌离

假设你今天在娑婆世界流转,这当中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

就是说,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哪怕这个果报是一个尊贵的转轮圣王,第一个有烦恼的障碍,内心当中有烦恼的活动,而烦恼的活动,是烦躁恼动恼害身心,烦恼会障碍你的安乐,因为安乐的基础要建立在寂静的基础,就是说内心当中不寂静,谈什么安乐呢?你内心当中烦烦恼恼,扰扰动动的,你吃再好的东西,住再好的房子,你也不会快乐,烦恼障障碍你的安乐现前。

第二个业障。烦恼一活动就有罪业,有罪业就使令你心不安,你经常恐惧不安也障碍你的安乐。

第三个报障。这个老病死,尤其是这个死亡,当然病痛也会障碍我们安乐,你一想到死亡的时候,你就会恐怖,你虽然贵为大富长者,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但是你想到死亡的到来,你内心当中就恐怖,也障碍你的安乐。

所以这个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它是一场恶梦,烦恼障业障报障,而且它是添梦,一次一次的流转,它会增长你的烦恼的势力,容易退转。

你看那个苏东坡,苏东坡过去生是五祖戒禅师,他一念的差迟做了苏东坡,我看苏东坡的一生也没有觉悟,学习佛法,他到临终的时候,讲那个话还是颠倒的,他那个第三世第四世,一世一世会越来越差的,跟三宝的缘也越来越差。那个秦桧也是,《印光大师文钞》说,那个秦桧,他过去世是雁荡山的一个高僧,你看雁荡山的一个高僧,几十年山上的苦修,换得一个宰相的福报,但是造了罪业。

这个娑婆世界的问题在哪里?它的问题,我们讲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我们一次一次的面临生命,当然这个变化这是事实,但是最可怕的是虚伪无主,我们面临这个生命,我们一点都没有办法自主。就是说你今生死掉了,你下一世去哪里?谁也不敢讲,对不对?谁也不敢讲谁去哪里,就是随业飘动。

就是说你每一次都要抽签,有六字签: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你想到说,你每一次生死都要抽一次签,这当中有地狱的签在里面,我不知道大家对生死疲劳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我们也可以说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转,但是这样的流转,这样的变动,他完全是在一种不自主的情况。就是说,你这今天这个果报体死了以后,下辈子要去哪里,你完全是前途茫茫,完全不知道。

所以佛陀说这个苦谛,他这个苦谛是安立在无常的角度,无常故苦。就是说,我对我的生命完全没有完全感,讲一句白话就是这样。我今天死了,我完全不知道我临终的时候是起善念起恶念,我临命终时候是触动善业是触动恶业,完全不知道,因为我的内心当中,我的生命当中,有恶业有善业,我的生命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到底哪一个要起现行,谁也不知道,这个叫做苦。我们说的苦是这个意思,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苦就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第二个,我们选择极乐世界,我们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那这有什么好处呢?

二、极乐世界——法身德 般若德 解脱德

好梦者也  醒梦者也  欣求

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法身德,对治于报障。他没有报障,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意生身,他随顺于法身的,他的寿命无量,没有死亡的恐惧。就是说,你这个房子,你的就是你的,你可以长时间使用,而不是在地震带,不要怕睡觉睡到一半会地震,不要怕,这个房子就是你的,直到成佛为止,除非你要弃舍它,否则这个房子是完全属于你的,没有这个死亡的恐惧,法身德。

第二个般若德。你这个果报体是随顺于无漏的,般若德是对治烦恼障。

过去有一个香港的法师,这个香港的法师他说他去过极乐世界,写了一本书,他做梦的时候,说有人引导他到极乐世界,看到有很多莲花,看到有很男男女女,吃饭干什么的。我的恩师,就是上具下慧老和尚,上课的时候就指出他的这个地方有问题:第一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相貌,他讲极乐世界有女人;第二个极乐世界吃饭的时候,他讲出的话,那个内心的状态是跟烦恼相应的。

极乐世界在受用五尘的时候,他是自然念佛、念法、念僧,极乐世界的受用法界,是庄严的是清净的,不可能跟烦恼相应,它是随顺于般若德,所以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到了极乐世界,到哪一个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肯定不是极乐世界。

第三个解脱德,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们没有业力的障碍,还能供养他方十方亿佛,不像我们要离开三界是不可能的,有业力的障碍。所以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它有安静的功德、有清净的功德,使令我们欣求。

我们把它做一个简要说明: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变,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应该要冷静下来,观察生命的真相,我们再从内心当中做出一个坚定的抉择。

首先我们看看过去的生命,我们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生命,是委骸回视积如山。委就是回顾,回顾我们过去死亡的尸体累积起来就像须弥山一样,我们因为离别所流的眼泪像四大海这么多。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经历过无量的生死,当然也包括去地狱油锅,也包括人天的安乐,这种无量无边的生死都经过了。

那么现在呢: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我们从因缘观察我们今天也要面临死亡,今生的果报体也是世界到头终有坏,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这是你要面临的一个事实。

那么我们未来的果报是怎么样呢?成男作女经千遍,带角披毛历万端。你也可能会面临好的果报,但是你也可能会面临痛苦的果报。

我经常讲难陀尊者,难陀尊者出家以后,他一方面也持戒,一方面也打一些妄想,后来佛陀带着他看了果报,他未来的果报是生到忉利天做天主,忉利天功德天的天主,享受五欲乐;但是他也曾经造了罪业,从天上下来以后,直接去了地狱的油锅。

如果你是难陀尊者,你愿意这样做吗?

就是说,让你得到一个可乐的果报,但是下一个果报是刀山油锅等着你,你愿意这样做吗?就像佛陀说的,有一个人他向天乞求,功德天出现了。功德天来到他家里头,功德天可以给他种种的身心的安乐。但是没多久功德天的妹妹出现了,黑暗天。他说,你来干什么?她说:我要给你种种的灾难,让你的身心得到极大的痛苦。我不要你!不可以!

就是说你选择了我姐姐,你就一定要选择我,为什么?因为我们两个是在一起的。这个是有智慧的人,说这样子我两个都不要。把姐姐赶了出去,把她妹妹也赶了出去。

佛陀就赞叹,这个人是真实的有智慧的,放弃了世间的的流转,一心的追求圣道。

换句话说,基本上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三界会流转,我们求的是什么,不就是求的那个五欲的安乐吗?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五欲的安乐,而没有看到五欲背后的过患,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舍之患。我们只看到刀上的蜂蜜,谁也没有看到蜂蜜下面那把刀。

就是说,我们为了要追求那么短暂的五欲乐,结果我们付出很多很多痛苦的代价,但是我们不在乎,因为什么?我们心里所想的就是希望那个五欲再出现,为了那个五欲乐,受再大的痛苦都值得,这个就是颠倒。所以祖师大德劝我们: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所以说,我们看到这样流转的生死,完全在一种不自主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在内心的深处许下一个坚定的心愿: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不容许任何差错。这古德说,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你临命终的时候,瞥尔情生,动了一念的感情,对不起!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你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生生世世的流转,而每一次的受生都夹杂无量的痛苦。

所以,你要保持临终时的念头没有任何的渗漏,你一定是平常很冷静的观察,你迟早要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我必须在三界流转;第二个,我真正一心皈依阿弥陀佛,我真正离开娑婆世界,完全放下。

就是说这棵树有两个发展方向,你要么往东边,要么往西边,你必须做出抉择。这个抉择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再决定的,因为娑婆世界是我们的熟境界,极乐世界是我们生疏的境界,假设我们不能够在平常的时候,你真正的依止佛陀的文字的引导,看到了流转的过患,看到往生的功德,你临终的时候要不生起情感,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念佛不能只是靠一念的感情,当然信心是有需要,但是,蕅益大师讲,信愿具足。这个信愿,蕅益大师把它判做慧行,念佛是行行。就是说,你为什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能只是感情,感情用事是不能对治烦恼的,一定是透过智慧的观察,知道流转三界当中,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痛苦,而整个流转当中你完全没有自主性,这一念心死掉,下一念心要飘到哪里去,谁也说不准。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恐怖性,那么你能够依止这样的观察,你真实的许下心中的誓言——愿生西方净土中,这个就是观的一个内涵。

今天我们讲的比较多,可能大家也会觉得负担比较大,但是你今天这个地方过关以后,后面就容易了,后面的止观的操作,就是把我今天这两堂课的内涵再把它开展出来,当然施设很多的方便,但是我希望今天的两堂课所讲的,大家能够好好的体会,因为这个止观,它完全是扣着一个生命的真实相在操作的,它对于临终的正念有决定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对于生命的目的,我只想修修布施持戒,修人天善法,那当然就另当别论;如果你的心情啊,你决定今生要有个了断,无量无边的生死,你不想再流转下去了,想到生死的可怕,这个时候,决欲现生出烦恼,你下定决心,决心今生一定要出这个烦恼的牢笼,这个时候你止观就非修不可。除了修止观,没有其它的方法。

就是你的念头的调整,除了你自己的力量以外,除了你自己的用功以外,还是你自己的用功,佛陀不能深入到你的内心,把你内心的止、内心的观建立起来,佛陀是引导,开出这样的方法,让你照着这个方法去操作。所以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