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大家吉祥如意。那么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三十一讲。有时候也是说不怕布施难,就怕难比难。这两天我不是放假么,回去这个陕北老区,给他们讲了几天,其实又讲了就是泛泛地说了一下,念佛呀因果呀轮回,这些硬性的底盘来信心入道。所以确确实实跟他们比起来,咱们在这儿可以说是太有福报了。我们觉得说坐在这儿了,说反正那儿有人在讲《楞严经》,还在西四这么个地方。可是他们那儿呢,如果我不去,就永远可能就没有这个法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是老乡,沾了点后门面子,不知道为什么这辈子生在那儿。确实闻法非常难,那真是如饮甘露一样的,远近其他县城里面的,榆林市下面的,县城里面上来的都有。这就是说这个,因为你宿世那个地方的佛法很不兴盛,基本上是断灭之相,所以就咱们佛法里面称之为叫做边地。所以在那样的边地,我觉得确确实实非常难得,也是格外的殊胜,从难上来讲就比咱们这儿更难,也可以说更殊胜。

但是这个佛菩萨护法度众生呀,也真有意思。白天讲法,晚上还要做三时系念,超度这些他们的这个冤亲债主呀,宗亲,历代宗亲亡灵。做这个三时系念呢,做到二时的时候,这个一念说汝等亡灵,还真的是就,黄土高原上呀,你们知道那个风要是一卷起来,真的就跟龙卷风一样,我们土话叫做鬼旋风,真的就呼呼呼就刮到这个小庙前面的这个广场上,呼通的一下就当中正门那儿就刮在那儿,也没进来,就刮在那儿卷了几卷。哎呀当时所有的这个,来瞧热闹的也罢,看那个我们那儿叫闹红火,就是看这些人这是干什么的,都心里说哎呀,咯噔一下,说原来这是真的,真有鬼。所以你看我也不知道是真的是鬼来了呢,还是佛菩萨护法来加持变现的,总归就不偏不倚不迟不早就在那个时候,它就来了,所以这些人马上全部心里就咯噔一下,就信了,有的根本没那回事就信了。所以大家想想,为什么说弘宗演教,不仅仅是光我在这儿说而已,什么事只要让你能入就行。那么每个人入的方法不一样,入的情况、时间,这个点不一样。所以说这就是地藏王菩萨发的愿吧,化百千万亿身,度百千万亿人,各式各样的,包括法门也是百千万亿的。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法门就是这个楞严大定,一心一意把这个如来密因会到一句弥陀圣号,然后以这个全身心的发愿往生之心,现前用这个首楞严大定来作大补。这就是我一直给大家说的,讲《楞严经》的初衷吧。所以我们一边在学的时候,要从性相圆融上去会;另一边在学的时候,还要在理上来指导行去通,一点一点地通,天天去钻,每一周来讲来听,于我于诸位都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在上一讲的时候呢,我们跟大家不是讲过,就是说主要这个核心句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这是就着阿难,佛这个最亲的弟子,他从什么呢,就是从解结的这个点上来说的,因为他觉得六根既然向外攀缘,他认为这个六根之结还有另外一个地方,肯定是从那儿有源头。结果佛就斩钉截铁地告诉,六根本来就是结,没有源头了。而且六根之所以称之为结,就是你以为有源头、有解、有结。所以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说白了,会到一点上就这么简单,真是跟万里黄河一壶收一样,就收在这个壶口了,这句话就是黄河的壶口,我们修行的壶口。下面呢,还记得上一次我们跟大家不是把这一段偈颂给读完了,但是并没有讲。今天我们就开始,从这一段偈颂开始讲起,四句四句的来看。大家找到这个经文,依着经文往下贯。找到了没有?你看头四句是: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这个呢,这是从这个教理文字上来讲呢,这个地方是非常的就是讲的到位,次第很好。但是就是从理解上来讲呢,它是比较生涩的。因为毕竟这个句子它有局限性,是五个字一句,所以他在讲义理的时候,可能有的是稍微稀一点,有的就特别浓。所以大家在贯的时候把心提起来。这里的真性就是我们常说的真体,常住真心,也就是妙真如性,是一切法所依的,能出生一切法,随着不拒群相发挥嘛,在此一直讲。那么这里首先讲到的是说,一个叫做有为空。首先就是说依这个真性所显现的我们现在所讲的一切的有为法,有所作为,也就是你知见上立了知和见的这些法,全部称之为有为法。我们学《楞严经》一定要把心提到这个究竟的最边缘的层面。有所作为之法不一定是咱们说,今天很大幅度地去做一件事,起心动念一念起,就是落在有为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有为法,当体是本空的,是因缘而有,但是如幻如化。这是我们给有为法首先定这么一个位说,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那么相对于有为,我们说无为法难道是真的吗?无为法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你看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第一义谛。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它对和错,一定要放在大的背景角度上来讲。是从语言思惟层面上讲的无为法,那么它同样还是生灭法。如果是从悟和证方面直达的无为法,那它就是真的。你们一定要把这两个层面。所以这里说的,又说到无为法没有起灭等等,还是相对所说的有为法而言。这是从语言表达层面,咱们世俗谛为什么,因为依着我们会的文字,我们听到的话语,来讲有为和无为。那么当我们表达有为的时候,说它缘起如幻如化。当我们说到无为的时候,相对有为而所立的,所以同样不真实,也如空华一样。这就是无为无起灭,就是我们以为说的无为法无有起灭,但是我们在说的时候,其实用起灭心来说,那么相对而言还是不真实的,如空华一样。这就是这边也给你铲了,那边也给你铲了,不许你解,只许你悟。这是这一句。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来看: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这句话就开始浓度就大了,但是也比较简单,流畅一点讲就说有为法是虚妄不实的,是为了显示无为法是真的。大家想想,想好啊。说有为法是虚幻不实的,是为了显示无为法是真的。那么说无为法是真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为了显示有为法是虚幻不实的?他们两个就是相互来这儿演,我演正,他演反派,我演正角他演反派,但是正角和反派都是戏。所以在这里还说真妄同二妄,为什么呢?真和妄只是相对待而成,这两者都是虚妄的,所以叫做,这里讲妄真同二妄。这句能会得过吧?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因为这个真如自性呀,它本身是不可以说它是真的,也不能说它不是真的,你不能用真或者非真,就是不能用肯定或者否定来进行对待的认知。那么这里讲到的犹非真非真,这个话是这么理解的,就是同样还是什么呢,既不是用真来表达,也不能用不真来表达,所以这里讲到的犹非真非真。那么既然不是说真,或者说不是真,那么怎么可以用能见和所见的这种对待法来从中认识呢?你看嘛,言这个妄是为了显真,它是对待法。那么这是在同一水平,同一层面。因为有虚妄,所以才说真嘛,那么这个虚妄和真它一定是在同一水平同一层面的,都是妄的。既然是这样,妄也是妄,真也是妄,所以这个妙明真性既不是真,也不是不真,就不能用能见的根和所见的尘,来在这一层面进行认识。这就是这句话。

大家想想,对待法是一个什么,它的真实样子是什么样的?你看我现在说这边是,这是方向是哪里,东边是吧,这边是西边。那这个东和西怎么建立起来的?是不是东对西说东,西对东说西呢?那么我问一下大家,既然是相对来建立起来的,这个东和西谁先有的呢?既然同时有的话,那么东和西没有的时候怎么有的呢?我又可以露一下我原来学中观的时候研究生的这个功底了。大家想想,东,假如我们要说东,说东是相对于西而建立的,问题是西还是相对东建立的,这个西还等着东来建立,你现在东还得依靠西来建立,那到底怎么建立相待法呢?

假如你说一块儿有,同时而有的,那么如果同时而有,相待而立,那么没有的时候,怎么来的呢?没有东西同时建立,那么同时建立的时候,在同时建立之前,它是同时没有的,你怎么相对呢?已经同时建立了相对的话,你还为什么要去建立相对呢?这就是《中论》里边的偈颂,原文就是:若法相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就是指的这个相待法本身就是假的。当我们觉得说,这是相对这边而说这边,这是有一个参照物。可是参照物本身都还需要参照物,从哪儿而起呢?所以才这里表达为什么呢?犹如幻化,不实如空华。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

第三句: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这就是讲到我们前面讲到的这个六根,既是轮回根本,也是解脱根本。也就是这个根和尘之间呢,没有各自独立的真实性。也就是像这个交芦一样,就是芦荟这个芦草,它是相互依靠对方成立,这个有结缚烦恼和有自在解脱,都是以六根为所依的,只不过是我们怎么呢,逆这个流,就成了凡了,循这个流,就成了圣了。就是反观就是圣,依它就成凡。所以这里讲到的结解同所因,就是一个,一个所因。那这里讲到的圣凡无二路,即是同在一条路上,凡夫和圣者也不是分门别路的。就在这个门头,六根门头,要么转凡,要么成圣。再往下看: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也就是说,你试着观察芦草中的这个性,本性。他不是讲了一个比喻嘛,就是用芦草它是,这个根是相互而有,茎是相互缠绕,才能够往上长,只要中间有其中的一根断了,它就长不了了。以这个草的比喻来讲说,你观察芦草中的这个本性。你如果说这个芦草本身是空的话,可是它宛然确实存在的呀,我们眼根对着芦草,发现了它的存在状态,输送给我们的分别心,它确实宛然存在着的。可是你说它宛然存在着,它其中没有一个实体呀,万法皆是因缘而有。所以用这个空有都不能表达。大家知道吗,我们所有平常所说的佛法里面讲的有法、空法,都不是佛法。有时候听了这个话,我当时听了都受不了。明明是万法皆空,因果不虚嘛,那因果就是有法,空法就是这个空呀,万法就是有啊,那你怎么说有和空都不是佛法。它只是入佛法的方便,就看你喜欢从哪一门入。你喜欢从有,那么你就认认真真去行;你喜欢从空,你就一心不乱地去觉。

就这两条路。什么时候这两条路会到一条路了,就空有都可以抛开了,不但可以抛开,还随时想怎么用怎么用。我们现在只能用有,用不了空呀。你用有的时候,如果没有空的伴随,你的有全是真有,但是真有就是假有,其实都是妄想,但是我们就把妄想当真了。所以这里,空有两者都不能用来表达。你迷晦于空有之见,你如果一定有一个空见有见,这就叫做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你如果能发明这个空有之理,见到这个理性了,那么就叫知见无见,就是清净解脱。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就是这个意思。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他就觉得真的是到位,他说本来的这个真性呢,就不是凡,也不是圣,非凡非圣的。但是我们迷晦的时候就是结缚,就是凡;我们发明了以后,就是脱,就是解,就是圣。就看你是迷晦呢,还是发明呢?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凡情不立,圣解也空,有为是空,无为也不实,无为也不实在,同样是空的。这里呢,上一段就是可以说总结我们上一次的课程,刚才讲的这一段。下面这一段开始讲呢,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讲的这个义理了,大家来看啊。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这一颂开始呢,就是咱们讲到的修行方便了。前面讲了,这个缠缚与解脱虽然都是六根,这是道理上你这么明白了,可是你要开始解这个结,这六个结的话,一定要有次第的。你不是说突然间就全部给你咵的一下像耍魔术能解开了,你就得一根一根地去解,一个一个地去通。所以这里说必须从一门深入。你看,根选择圆通,就是说从一门深入的话,只要六解了,一也没有了。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只要这六结解了,一也亡了,也就说明什么呢?六根只要一解,连这个门也亡了,一门深入的门,连门都没有了。

现在为什么要一门深入呢?因为你有六的概念。那么依着六的概念,选择一门而入,一旦一脱,六个全脱,就没有门了。因为我们说的一门深入,是相对于有六个门而言的,那么六个门你选择一门进去,六个门咵的打通,那就没有门了。所以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根选择圆通就是指的从这个浮尘根,就是我们耳根上这个相化成无上正觉。但是在开始下手的时候呢,还是要从六根之中选择一个圆通的,从法性流而成正觉。这样的话,日劫相殊,就是等于说,一天修跟一劫修的功德一样,你选对了。所以世间人还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修行最怕嫁错入错,嫁错了就是法门没选对,嫁错入错就是你这个法门没选对,虽然有理,不契机呀。你机感不相应的话,就是咱们说白了就是说,老是没有感觉,出不来感觉。那么再往下看: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下面为什么要讲到这个呢?就是开始讲到的说,阿陀那识是梵语,咱们汉译为叫做执持。因为前面不是讲到选择一个根,入这个流性了嘛,那么他这里讲到的说,这六根是为根本识所执持的,陀那识,陀那识染的时候叫阿赖耶识,净了以后就叫阿陀那识。这个阿陀那识它又叫根本识,它有执持的作用。执持的作用就是,我们这个六根都是为这个根本识所执持,就是由它总管着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且这个陀那识里边的这个微细的种子习气就像瀑布一样的,流得特别快我们阿赖耶识。你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所有的这些场景,每天过的日子呀,每一个场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都是阿赖耶识的一念种子不断的变现、发挥。你想我们每一天都需要多少刹那的心念发挥呀。一刹那有九十生灭,那么一个生灭就像一个幻灯片一样,这一个幻灯片,如果你把它切开来讲是一个定格的图案,如果你把它流动起来讲,就是我们每天的日子生活。所以你想这里边的储藏量有多大,阿赖耶识。这是一切种子如暴流,习气成暴流,就是我们过去的业力习气,发挥成我们这辈子的人生遭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它是真,就是生死的根本,你把它这些种子变现的这个幻灯片、流动起来的生活当了真了,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

如果你把它说成是非真,说它不是真的,那还就等于说离开这个波浪求水一样,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真如了,真如如来藏性的体现嘛,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它是真的或者是非真的都不对,害怕人们迷而执著,我才老不敢说这个阿陀那识法。为什么把这个阿陀那识给拉出来呢?就是刚才讲到的,只要讲根,要解结的时候,我们把根错认为什么呢?就是六根对六尘认为是真的。那么说它是真的呢,你就是生死了,因为你当了真了。你说它不是真的呢,你又等于说离开这个别立一个解脱,不是在生死上当下得涅槃。所以他这里把阿陀那识这个总后台,整个都给拉出来说,为什么我们平常不给大家说了,不敢演这个法呢?就是因为害怕你们认错了。这里把后台拿出来,害怕我们把六根给弄错。可能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你突然间讲这么一个呢?我们再往下看大家就明白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这句话就是说,一切众生的这种愚痴颠倒,以我们自心的见分取自心的相分。刚才不是说到了根本识嘛,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本来就是这么些种子,它不断地变现,变现发挥能量。但是这个发挥能量变现出来以后呢,作为人道众生或者六道里面的三界里面的众生,他就会怎么样呢?把这个东西给分岔,就进行编排。有了对面,就有了自我了,有了自我,就有了对面了,所以我们说的有了见分相分嘛。又说到这个名词了,见分相分懂吧?有懂的啊。见分就是以自性的见分取自性的相分。就等于说我们一个身体用手摸了一下脚,你就认为就用手来摸脚了,其实它本来就是一个东西。那么手就好像见分一样,脚就好像相分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这个不是幻化的法中而成了一切的幻化,就是本来如如不动的这一法中,产生了无量无边的幻化之法,就因为最原始的一个对待法的产生。就是这么一个。

这个地方特别比较难理解,我们这样吧,就是就现场而言。就现场而言吧,当我们理解我正在讲的这个经文的时候不管你听懂,或者怎么也理解不了,与否,可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就会陷入到这样一种漩涡。你看我在讲经,在讲这个非幻成幻法的这段经义,那么我讲经义说的话,就成了你们的对境,就是声尘,就成了尘境了。那么这个时候你一定必然会用你的耳根,然后产生你的耳识,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当我们在听经的时候,就落入到这个非幻成幻法其中了。本来是如如不动的一个真如本明心,结果你把它一一演绎割裂,就成了一个你们在听我在讲,我在讲你们在听,然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这个微细的第六意识的分别。

这个时候就等于是什么呢?其实我们舍去了根本识,而取了从第六意识开始前面的妄识了。前面的妄识一旦进行了对立的执取,能和所,那么第七识就变成染污了,这个阿陀那识就马上变成了阿赖耶识了。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现在听经闻法的时候还是什么呢,自心取自心。我也不知道你们这个,能听得明白吗?就是因为自心取自心,就让这个本来不是幻化虚妄之性,全体成为幻化虚妄之法了。你们悟一悟啊,就当下一念。就这么一念本来是如如不动,空空如也的,就因为我不断地讲这个如如不动空空如也,摇头晃脑地在这儿讲,你们就看着说,哎呀这在讲,我要理解,就开始没完没了的非幻成幻法。就是体现这个,就是这个经义体现在我们现在当下的这一念状态的时候,你们要微细地观察哟。你看,本来如如不动,就因为我说这个本来如如不动,你们开始动了。所以你看佛法这个就这么往进去绕,就是这么往进去绕,这么往出来绕。最后只要你最后发现了,原来你绕进去绕出来都是白绕,就好了。可是你不绕这个,不进去你就出不来,不死你就不能活。所以才这里讲到的说: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里要断一下啊,一直不是这四句,是这五句连在一起的,幻法云何立。也就是说,如果一切的修行人了达了这一切法呢,都是及自心及自性的,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本来就是寂然不生如如不动的。如果我们不去执著,一念都不生的话,那么不但没有这个幻化之法,这是一重啊,就是我们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幻化法。不但没有这个幻化之法,连什么呢,非幻尚不生,就是同时这个非幻,非幻是什么意思呢?谁能了解非幻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世间法一切都是幻化的,那么还告诉你说,一切皆是幻化这个法也是幻化的,也不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否定了有,还否定空,是吧。那么这里就讲到说,又提高了一层了,讲到中,可以说是提升到中道义去,为什么呢?说空尚且不能执著,何况有呢。就这个意思。所以这里讲到的说,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空都要破,那么你这个说有说空全部要破,包括你说有说空全是空的这个空也是要破,叫做非幻法。这里从这个,从让你们理解证悟上来讲,可就是属于一种釜底抽薪法,就彻底给它抖搂干净了。那么从法义上理解的话,我们借助一下,《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还记得这句话吧?这个法义就跟这里讲到的说,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一样的道理。

你看我不知道诸位你怎么理解,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呢?就是我们从两层来讲,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最简单的理解,初机来理解说,佛法还应舍,何况世间法呢?就是所有我们的一切执著,你执著世间法的时候是烦恼分别,那么就开始教你佛法,说要解脱自在。这个时候告诉你们,佛法,就是你以为的解脱自在,同样都应该舍,何况世间法的贪著分别呢?这个能理解吗?就等于说,我们就是,这一百块钱你都不要去执著它,何况这才五十块钱你还执著什么呀?五十块还没有一百块多,一百块都不让你去当回事,五十块钱就更不要当回事了,五块钱就更不在话下了,就这意思。这是一重,另外一重是什么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非法还应该舍。刚才就是说,世间法应该舍,何况非法呢,是从根儿来讲的。这里讲到的什么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有法还要舍呢,何况是空法呢?这是又一层,就是说,比如说今天我们去买一个东西吧,说这个多少钱呀,说五十块,说不买不买太贵了。五十块你都不去买,何况一百块的东西呢,你更不买了。这又是从这一层理解,从深到浅,从浅到深,你们捣腾,就是这个意思。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呀?就是五十块我尚且不买,何况一百块呢?一百块我都尚且不执著,何况五十块呢?大家仔细悟啊。这里讲到的这个: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就是说,非幻尚不生就是说何况非法,幻法云何立就是说法尚应舍。就是这么去对照入座一下。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那么这整个这一句呢,就是这一段话呢,是锁在一起的,大家来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是指的这个三昧的名字。你看这个三昧的名字多殊胜,就这么一长串。就跟这个以前皇帝给大法师们赐的这个号一样的,走了以后给留的说怎么护国,怎么样大法师、大教主、真佛子等等一连串,最后才说某某法师某某大师。这就说明他所有的德行都集在一起,来进行加持。大家要听这个三昧,这叫做首楞严大定的一种表达的时候,我们要得这个加持。等一下再讲。那么中间的弹指超无学呢,这是表他的功德殊胜,就这一句。后面的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是表达什么呢?就是说一切六凡,乃至四圣所遵的,共同遵守的一个解脱之道。这是这一句话里面分三个层次。

首先我们来看,说这个三昧叫做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大家看这个,这就是这个大定的名字,也就是首楞严的异名。因为这个法呢,你看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到第一个叫做妙莲华呢?什么叫做妙呢?你说它是有,这也不妙,你说它是空,这也不妙,乃至你说它是有为无为,等等这些都不妙。只道这个法不可说不可说,才能称之为妙。说它是有法也不行,说它是空法也不行,说它是幻法也不行,说它是非幻还不行,怎么都不行。这么个东西你看,就怎么也形容不了它,怎么也不能给它定位这个东西有多妙。所以叫做妙莲华,这个大定叫做妙莲华。那么依这个妙莲华的法呢,依此法来断惑,断我们的烦恼,证这个解脱境界,就没有一个烦恼断不了。因为你怎么说它都不对,那就说明你有任何执著,它都不行。我们的烦恼是不是执著呢?一切的执著都不行,所以比喻为金刚,这里讲到的妙莲华金刚。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贯。那么既然有这样如此的金刚智慧,一定是降魔就能去降成功,一定是破恶就能够破成就,所以才称之为王。无魔不摧,无恶不破,走到哪里都能得自在,所以称之为王,金刚王。王是什么意思?自在的意思,随心所欲。那么由于能够称之为王,既然王能够自在,那么用这个来弘法,无法不弘,用这个来利生,没有一个生不得利益,所以叫做宝。

具有价值,既能够弘法,又能够利生,能够做到最究竟圆满,所以这里称之为宝。既然称之为宝呢,一定是能够像摩尼宝珠一样,救济一切的穷苦,那么依照这个法门这个观法,没有一法能够明了不了,所以才称之为觉。大家跟着我啊,跟着我往下贯。那么既然这样的一个觉,这个觉不同于我们通常的觉,是什么样的觉呢?是一个依此觉而去修行的话,它是一个无修而修、修而无修的这么一个修法,无证而证、证而无证的这么一个证法。这样的一个修证方法,你说它是修吗,一切修都是多余的。你说它是没有修吗,它就用这个一切修都是多余的这个方法来修。就不断地这样,所以叫做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叫做如幻,这里讲到的如幻。既然修而无修,那么无修就是修,既然无修而修,那么就是如如不动之修,所以才叫做三摩提。这就是这一段,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就把整个《楞严经》的修学方法和所得的功德,就浓缩在这个首楞严大定的异名中了。

大家来看,妙莲华就是说不可说。金刚就是无所不摧。因为能够无所不摧,所以称之为王。既然有王,它就有自在的功德,称之为宝。由于这个宝能救济一切的贫苦众生,称之为觉,觉有情嘛。由于这个觉呢,才能够了觉到这是究竟圆满的觉,不修而觉,觉而不修,在这种情况下叫做如幻,不是我们当真地去修,在这个现实中死执牙板地去修。既然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样的一种修法,如梦如幻的修法,幻修幻证,永远就在这个定里边,如此修,如此证,就叫做三摩提。就这一段话。这个是极其艰涩,没有佛学功底,确实是很难跟得上。但是如果你真的是心入到这里,这一路贯下来,畅快淋漓。就是这么一个如如不动的法,就是这么一个如幻如化、无所不自在的法。所以大家想想那古德们的开示,真的是一气呵成,飞流直下三千尺。如果你能心跟得上了,当下就是起观,就是如幻,就是首楞严。你们能跟得上吗?跟得上那人家有一个功德出来了。

弹指超无学。你超了没有?就这么一下听明白了,就得胜过阿罗汉。你胜了吗?那你们都大言不惭,还说听得懂。没问题,听懂了,至少当下一念绝对超了。就是只要你把这个,我们不要说证悟了,解悟一念生起来,彻底地明白这个幻修幻证,无修而修、修而无修,就这个节骨眼上这个理,那么一念决定超阿罗汉的根器了。阿罗汉他只认为一定有生死要离,一定有涅槃要证,他是当真去修去证呀。那么如果你知道如如不动,当下一切现成自然,本来就是涅槃,有什么生死可得,有什么涅槃可求呢?那你当然已经弹指超无学了,就超了,就这么厉害。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厉害呢?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就是说,这里的阿毗达磨是指的,又叫阿毗昙,在印度话里面翻译为,这个音译叫阿毗达磨,意思译过来叫做无比法。无比法有两重,从广义上而言就是,小乘法也可以称为无比法,为什么呢?没有可比嘛,殊胜嘛,其他法比不了,所以说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比,所以叫做无比法。

那么咱们这儿讲的这个阿毗达磨呢,是大究竟圆满的阿毗达磨,是指的了义的一乘之法,就是楞严大定。这个法不但世间法比不了,小乘法、权巧法都比不了,是究竟圆满的顿法,所以这里才叫做此阿毗达磨,没有比拟的法。也就可以形容为咱们说的无上,是无上咒。这个《心经》里面讲到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就是没有办法跟它比的意思。无等等就是,不但比不过,连跟它站齐的都没有。这里讲的这个就是这意思。就是上面所有讲的这个定,这个法,这个无比的阿毗达磨法,是什么呢?十方薄伽梵,就是十方包括三世一切诸佛的涅槃之门。这一段话其实是特别好的,大家以后能够发心把它背会,念诵。念诵的这种加持劲特别大,你看就这个,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这种加持力,你就觉得说这当下就这几个字,就是金刚上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修行总集呀。所以大家你看像这,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念一遍就是这样的一遍功德。所以你看我们说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念念都是这种功德。

这里的薄伽梵,也是翻译过来的佛的又一个异名,其实如果说一定要对照的话,跟我们平常所说的世尊是在一个层面。因为薄伽梵如果说多译过来翻译的话,表达为自在呀、端严呀、吉祥呀、尊贵的等等,有六个意思。那么这里由于意思多了,所以从这个尊贵性,故没有翻译过来,叫做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里落脚点就是一路涅槃门。那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第一卷中有一句话,叫做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还记得吗?我说起来你们可记得,刚才我问有一句话跟这差不多,肯定不记得。你看这个首尾是如何呼应的。在第一卷里面的时候讲到说,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先门后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嘛。我也搞不清楚你们北京说,一会儿说门,一会儿说门儿,我也现在被搅得。咱们就读门吧,为什么,据说门不是说比较是正,就是说比较正式的意思。门儿就是偏门儿好像,门就是正门,是这意思吗?小的意思,小的叫门儿,是吗?大的叫门。咱们这儿的这个可比北京城的这门要正得多大得多,所以叫做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先门后路。就表的什么呢?要先要解,而后行。这是从第一卷里面的啊。这里开始就讲到说一路涅槃门,是先路后门了,是表的什么呢?从行而入证,也就是说先有行,从而入涅槃。前面是指的出生死门,这里是指的入涅槃门。

都是门呀,出生死门,入涅槃门,中间全部要用行来进行连贯,这就是我们的修行法。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这个,不管说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罢,或者说一路涅槃门也罢,先门后路、先路后门也罢,都是指的在六根门头找这个路,找这个门。就在六根门头呀。为什么劝大家每天说,你多念阿弥陀佛,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六根门头呀,你的信愿,想往西方,当下确信,都在你的六根门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想也想在六根门头,起心动念去念,还在六根门头。所以这就这里讲到的门和路。到底是先门后路呢还是先路后门呢?我告诉诸位,如果我们是迷了,那么当下的妙真如心都是属于他方国土,是他乡了,不是故乡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有门了有路了,要出涅槃,就要入生死了,有门有路了。如果我们一念悟了,普天下所有的他方全部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就叫出生死入涅槃了。就这样的,这就是他乡故乡,故乡他乡,自性唯心和烦恼生死。就这么一点点。所以说门和路谁先谁后,就义而言,这是讲到的说先出生死门,后入涅槃门。那么就体而言的话,门就是路,路就是门。真正没有路,就这么一个门。大家为什么就是说,门很薄呀,一步跨过去就解决了,就这么点路,基本上都没有路,就这么个槛而已,所以说路就是门。门就是路,你找不着这个门,你就永远进不了这个路。就这么来回,你们自己看吧,看这个人在楞严第几层吧。也就是整个说,下面要讲的这个解结,无比殊胜的这个教法,是十方三世诸佛一路的涅槃乘的无上妙门,无上真路。就是讲的这一段。那么我们,大家先休息一下吧,休息一下,十分钟,今天我们再下半场继续,先把这一段偈文讲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三十一讲下半场的讲解。开始我们要读一段经文,先有一小段经文贯完了以后,再把下面一大段来接在一起读。这一小段就是从,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一直到洗涤沉垢,这个就可以了。找着了没有?好,一起来。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好,就到这里。这段其实跟前面的偈文一样,也是一个承前启后。可是这里边有几个词我们给大家讲一下,你看从开始,这是阿难在这个大会中,听到佛的无上教诲。那么这里有一个词叫做祇夜伽陀,这是印度话,分开两半来讲呢,总体来讲就叫做偈颂,祇夜伽陀总体来讲就叫咱们说的刚才上面讲的那一段偈颂,就叫祇夜伽陀。那么这个偈颂里边分了两种。一个叫做重颂,重颂就是说,前面讲了一大段经义以后呢,长行讲完了,害怕大家不好记听不懂,那么再把它进行总结,以这个有规律的偈文呢,重点的要义再重述一番,这个就叫做重颂,歌颂的颂。那么还有一种叫做孤起,突然而发的。为什么突然而起呢?就是要开演后面的甚深法义的时候,在前面写一段偈文,这叫做孤起。重颂是属于总结性的,孤起属于开场性的。那么这里讲到的这个祇夜,就是指的重颂。这里讲到的伽陀,就是指的开场(孤起)。那么在这个偈中呢,整个含藏了精莹清彻的妙理,使人心开目明,赞叹这种情况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这里叫做这个,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这是先赞叹佛的上面讲法的功德。下面呢,开始又有了要求了,大家看阿难又合掌顶礼佛。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大家听过无遮吧?常说无遮大会无遮大会,无遮是什么意思?当时玄奘法师在印度就是,十六个国家的国王都在一起,所有的这些内学外道聚集在一起开无遮大会。我们现在叫无遮应供,无遮法会,什么叫做无遮呢?对,就是不分别,不拣择,不挑肥拣瘦。佛法就应该是无遮的,什么样的人都能来听,都能来修,都能来行。不是说,就有时候我们说办班呀考试呀,这是一种方便,进行拣择是什么呢,把它的次第层次给你分开。可大家要知道佛法无边无边,究竟圆满,就是因为没有槛,没有分门别类,没有老幼贵贱,没有歧视,也没有阿谀,所有的都是平等的,叫做无遮。

那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我今闻佛无遮大悲呢?有两个层面,一个叫人无遮,二一个叫法无遮。人无遮是什么意思呀?大家看楞严大法,就是这个如来密因,他这里不选择这个根器,你是上上根器、中等根器或者是下劣根器,都不拣择了,普施无上之法,首楞严法,所以这里叫做人无遮。相对于平常来讲的话,是根器我才讲,不是根器了我就不说。这里呢,管你是根器,全部跟你讲,要么开心,要么结缘,所以叫做人无遮。二一个法无遮呢,是不再吝啬这个如来密因的妙密之法了,和盘托出了。因为这个法的话,在寻常时候,不在特别情况下,不轻易开演的。

你看前面不是讲到说,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里这个法无遮就是全盘托出了,都来听吧。就是这个法,我也不进行拣择,不进行稀释,不进行照顾情绪,反正是所有的,你人来听,都来听,法我就这么讲,都能闻。所以叫做: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但是呢,心犹未达。你看这阿难一直到卷五了,一路还是不断地提疑惑,不断地提疑惑。但是呢,理上虽然粗浅地领了,义上不明了,所以说心犹未达。心犹未达什么呢?这里你看这一句话: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我第一个我不明白,为什么六根解了以后,一也亡了呢?就是六解一也没有了呢?因为通常咱们正常人的思惟说,这六个疙瘩终于解开了,统共就融会贯通了,成了个一真法界了嘛,本来一心了嘛,那一定有一个一。为什么这里一又没有了呢?这是第一个疑点。第二个,舒结伦次就是指的怎么样去解这个结,是从次第上解,一门深入从哪儿入,等等这些他都搞不清楚。

所以呢,唯愿世尊垂大慈悲,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再次地怜悯这个与会的大众,以及为将来的众生布施这个甘露法雨,洗涤众生的尘垢。这就是这一段话的意思。下面这一段话就开始,又开始巧立了一个譬喻。这个譬喻在《楞严经》里面是非常有名的,很多时候在这个禅师讲法或什么,信手就引出来了。就是这个,叫做绾巾以示伦次,就是用一块手绢打疙瘩。好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要读的比较长,读到哪里呢?一直从即时如来于狮子座,一直到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到这里。好,大家一起来。记住啊,我们再练一下这个节奏,因为明天有时间的同修呢,会来参加共修读楞严法会。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不管他的意思,就四个字四个字往下读。一起来。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就是佛开始给阿难及大众演法了,正开始说怎么样解结了。就是由于从理上虽然听了这么以后,可是事上阿难还是悟不到说,怎么六个解开了就一也没有了。因为一般通常的话,我们从理论上而言,说六个结解开了一也没有了,因为是相对立的。可是从境界上的话,六结解开了一也没有了,没有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个如果大家从理论和境界上来对比一下就能知道,这个是非常难,这个境界非常难用理论理解的。所以这里世尊就只能给阿难开始演法的时候呢,他顾左右而言他,又进行了一个现实的生活实验,进行讲解。这个生活实验有意思,你看: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就是如来坐在这个师子座上,那么整理了一下这里叫做涅槃僧。涅槃僧就是指的一般那个年代,佛陀年代的内衣,也就是裹衣。也许跟我们现在南传,大家看不是一个,就是说一个袈裟这样缠在身上嘛,那个时候是指的下裙,你看藏地的喇嘛也不是穿着一个裙子嘛,那个年代,佛陀年代他们都是着裙的,是指的下裙的那个裹衣,裹在身体上的内衣。那么整理了一下这个涅槃僧,又敛了一下僧伽梨。敛就是收摄了一下,可以说是整理,你看我们在拜佛的时候,常会一拜下去了,法师们起来这里会这样一下,然后把这里这个拿起来,这样整理一下。这样的话手一叠,就庄严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个敛僧伽梨,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他的袈裟嘛。那么在这种情况,又揽过身边的七宝几,七宝几大概是一个小茶几一类的,咱们现在搁手搁胳膊这样的。揽了一下,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就是说把手引到这个,伸到这个小茶几上,取过一个,这里讲到的劫波罗天就是指的欲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和第三重叫做夜摩天,这里的劫波罗天就是指的夜摩天。夜摩天又译作善时,就是那个天里边非常的快乐,在欲界里面来讲特别福报大,时时刻刻都是享受的,时时分分都是快乐的。

那么这个夜摩天里边已经就是,有一面当台宝镜,老是照着咱们这儿,起心动念都能看得见,在夜摩天宫里边。所以我们常说心动神知。这夜摩天供养释迦牟尼佛的一条华巾,这个华巾大概是,就是那么,怎么讲呢,就是一条非常微细的这个,密密连起来的这个丝巾,但是这个宝丝是咱们阎浮提没有的,是人家天道的天人享受的宝物,给供养释迦牟尼佛的。所以你看想必释迦牟尼佛当时好东西还真多呢。天道所供的华巾呀,在这里,你看下面是于大众前绾成一结,就当着大众的面打了一个结,我们拿一个绳子打起来嘛,问大众说这是什么。所以阿难和大众言说,这是一个,就是打起的一个结。

那么下面你看: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就是在这个上面绾叠华巾,一个又一个的,又结了一个,又重问阿难,这是什么?阿难和大众又答说,还是一结。那么阿难呢,这个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是一样一样地在这儿绾了一个疙瘩,慢慢地一共成了六个结。那么一一打了六个结以后呢,再把这六个结拿到阿难眼前问说,这名叫什么?阿难和大众还是同样地次第回答说,此名为结。这一段整个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具体的义理,形容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下面你看,佛就开始跟阿难要对答了,开始引发阿难他的疑虑在哪里,最后问题出在哪里,就用这一根可以咱们说的毛巾,打了六个结,绾了六个疙瘩,就用这个作为道具来说法。所以这里就佛告阿难说,你看。

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我第一次打了这个结的时候你说这是结。那么,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就是说这个华巾呢,我最先实在只是一条,这里叫做先实一条,就是这个毛巾只有一条。那么第二,就是当我第二次第三次打这个结绾这个巾的时候,你为什么仍然叫做结呢?因为我第一个打的这结你说是结,那么第二第三的时候为什么仍然叫做结呢?当然我们寻常的知见来讲的话,你明明见一个毛巾上打了一二三个疙瘩,那我们都说是结,这很正常呀。这里佛要表达的在哪里?我们再往下看。阿难白佛言,世尊。你看阿难对佛说,世尊。下面是: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这就是,佛就是说,这个宝巾,这个毛巾呢,经过您细密地纺织成的这个巾。这里讲到的说,此宝叠华缉绩成巾,是赞叹夜摩天宫的这个毛巾非常的难得华丽,密密绵绵地这样纺织而成的。

这个缉绩,就是说等于说把这个线呢,指的丝线呢,搓成这个纵横这样,织成一个密度很大的一个毛巾。咱们这儿叫毛巾,不知道人家天道叫什么。那么他说了,你打一次结,自然而然就有一个结,我就说是有一个结了呀。那么如果你打一百个结,我肯定还要说有一百个结,何况这个毛巾你现在只打了是六个,也不是七个,也不是五个。那为什么如来你还让我说,第一个打的结才称之为结,第二个第三个你就不让我叫结呢?佛不是说了嘛,我第一个打的时候你叫做结,第二第三你还为什么叫结呢?这就是疑点,制造冲突,冲突有了疑情之后,才能解答问题。下面你看,这里就是开始正答六解一也亡了。正面地给他表达说,为什么六个结解开了以后,一也没有了呢?我们来看: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就是说这个宝华巾呢,你知道这个巾原来只有一条。大家记住这一个概念,叫做一条华巾,华巾是一条。先把这放在这儿,然后再来看。当我,你看这里说: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就是说当我六次绾这个疙瘩的时候,就有了六个结了,那么你仔细地观察,这六个疙瘩没有结以前,这个毛巾的这个体是同,还是因结的前后有六个差异成了六,就是它是同呢还是异?你看,这里讲到的巾体是同,因结有异,因为巾体本来是同的,前后有了六个疙瘩而有了差异了,六相分明,所以你说是六。

那么现在我问你,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就是你以为怎么样呢?我第一次打结的时候,你说是第一个结。如是乃至第六结生,我这样次第地绾起来,乃至有第六个结产生的时候,那么你还是这样。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想把第六个结的名称换成第一个结的名称,可以吗?这就是问阿难,你们可以设想一下阿难。那么经文当然回答说:不也,世尊。你看这是阿难答了,怎么样呢?不可以这样,为什么呢?六个结如果都存在的话,这个结只能称为第六,不能称为第一。你看,斯第六名,终非第一。那么你想把第六个叫做第一,哪怕就是我,虽然阿难我现在也有点悟了,那么纵然我历生的聪明才智,也不能乱它们的名称次第,也肯定不能把第六个说成第一个,第一个说成第六个。还记着,始终记着,巾体是一,由华巾体是一,待会儿要用的。佛就说,你看:佛言,如是。佛也讲说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就是说佛也赞同说,哎呀你说得很对呀。这六个结虽然不同,但是回顾六结本来生起的这个初因,这个本因的话,本来是一条华巾所造的,一条华巾所结起来的,那么你现在让它的顺序杂乱的话,始终是不可能的。所以同时说明,你现在六根里面的这个结也是这样的。毕竟同中,就是本来如如不动我们同时所具的这个妙真明性叫做毕竟同中。毕竟精明的体中从真起妄,生了结以后就成了差别的六个,六相的差别,所以叫做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你现在彻底就认为它有了这个差异了,这个差异还来回不能捣乱,那就确定了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四是四,五是五,六是六。这就是把这个,既然要解结,解这个六解一亡的这个道理,首先他说六是什么,怎么结起来的,这六个。

那这里的六结呢,祖师们也有不一样的说法,跟大家讲一下,因为我们以后在了解的时候呢,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你比如说这六根,咱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其实它是由于一念无明就同时有的,对吧。你能说眼在先呢还是耳在先?同时的嘛。可是这如果比喻六结的话,六结是它的次第绑定的,那么就不能把一说成六,六说成一,可是六根是同时而有,这个时候就要从横度和纵向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得特别妙,为什么呢?如果从横而言,比喻我们的六根顿然而起,眼耳鼻舌身意,同时相互合作,那么一定是同时有的呀。你有一个不参与一份子的话,它这个,如果说我们说向外分别的话,就跟作案一样犯罪一样,有一个罪犯不在,这案子就成不了。但是这案子里面它也有分工,对吧,谁负责看门,谁负责冲进去,谁负责比如说偷人家东西,解保险箱怎么的,各各不一样的。所以从竖而言的话,这横表六根,竖就其实表五阴了,五蕴了。

怎么个五蕴呢?你看,因为六结,就是六根,六根跟五蕴能分开分不开?大家想想,六根跟五蕴能分开吗?五蕴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嘛,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嘛,能分开的吗?分不开,它是两套体系表达的一套东西。所以横的时候我们看的是六根同时顿见,叫六结。纵度为什么一个一个打呢?大家发现五蕴是怎么生的呢?色受想行识。为什么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开始讲的是是故空中无色,以色打头呢?就是我们看见的色比较粗重,好下手。那么什么最微细,五蕴里边?什么最微细?识最微细,难以下手,所以最后才搞定。从色上开始观照,观照色法。但是虽然是色法开始修行,下手从色法开始,那么妄想起来的时候从哪儿开始起来,从哪里?从识开始起来的。所以大家这个次第,就等于说,我们解结的时候从第六结色法开始解,那么你也不要忘了,这个节开始绾的时候从哪儿呢?从第一个结就是识。

不是色啊,色受想行识是倒着来的,识了,识是第一个结。所以你看,从识阴先起嘛,就是我们如如不动的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来妙真如性,跟生灭一和合,一定要知道它,就那股劲还记得吧?还记得那股劲吧?不用记得,我们现在都有,当下就在。就这股劲开始的时候,不生不灭的这个本性跟生灭一和合,就成了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了,识就生起来了。识生起来了以后,慢慢形成行阴了嘛,流动性就出现了。流动性出现了以后,慢慢就开始这个,这个行阴是指的第七识,就是我的存在,我活着,我过了几年,我今天干了什么,明天还要干什么,这叫做行阴,流动。那么流动以后,慢慢就成了想阴了,色受想行识嘛,想是倒数第三,想是谁呢?就是第六识,第六识才会分别、作意、妄想嘛,它很粗重,进行这个了知了别,所以叫做想。想开始,就是受又建立了。受是谁呢?前五识呀,眼耳鼻舌身意 跟前面的领受嘛。

所以色受想行识,次第才成了色阴,从识开始,慢慢有了行,有了想,有了受,最后才有了色。色受想行识,识行,这个怎么说呢,识行想受色。那为什么这里只有五蕴,怎么成了六结了呢?就是等于说色法上面掰了两块,一个指的我们内身、自身,一个是指的外境、世界。所以色法里面有两个,这才叫做六个结。前四蕴各占一结,色阴里边有两结,就是我们的色身、根身,和外在的世界、器界,色法里面分了两个。所以正好五阴配六结,而且妙在什么呢?就是从识阴而起,跟第一个结一样,最后色阴为结尾,第五第六个结。那么我们修行,不是从自己的根身上下手,就是从外界的世界上去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嘛,从色法开始照。所以下手解结,从第六个结开始解。是这么,这是从纵度的来进行一个了解。那么其实我们解结,破的就是六根五蕴,它们是一套东西,只不过是两套表达。借着这两套表达我们把这里的,因为这个六个结呢,往往祖师们讲也有这样,出现了一些就是各自的看法,就是说到底是这六个结是代表五蕴呢,还是代表六根呢?这里我们把它折中一下就是,横着代表六根,纵着代表五阴,因为有前后次第。这个听明白的话,就知道说这里在讲到这个六解一亡。

那么由于在这样的一种六根结,那么我们现在的六根也跟这个打结一样,毕竟同就是说一块毛巾,对吧,那么生毕竟异呢,打了六个疙瘩。毕竟同中生毕竟异。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由于你看: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就是佛告诉阿难,你一定会嫌这样打成的这六个结,希望它们不能够成就。你看,汝必嫌此六结不成。就是你的烦恼嘛,色受想行识也罢,眼耳鼻舌身意也罢,你肯定说,既然这是六结,佛已经告诉你了,你肯定乐意这六结希望它们不能成就,还原到原来一个毛巾的本来面目,这里叫做愿乐一成。你看我们修行,比如说我们听这个法理解,也是不是这样?你肯定想说,从这个一门入,入到不二境界,只有一嘛,一真法界嘛。那么你看这里说,复云何得,那要如何才能修行呢?告诉他你怎么样从一门深入,怎么去修行呢?下面再来看: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你看读了,这个阿难一边回答佛的话,后边就把他问的问题给解答了。尚不名一,六云何成。这个我们先放一下,待会儿再讲。这里就是说阿难也说了,说这个结若是存在的话,那么就一定会从是非中产生嘛。什么是非呢?大家想想如果用这六个结来比喻什么是非呢?这肯定是第一结,佛问说这是第几结,阿难说第一结,这是第一结,这就是是了。那么佛说,能不能把第六个弄成第一个呢?阿难说,我累生累劫都没有这个能力,绝不能把第六个弄乱搞乱了弄成第一个,这就叫非。我们的六根就是这样认定的,耳就是耳,眼就是眼,耳不能成眼,眼不能成耳,这就是是非。这里讲到能和不能,所和不所,同样就在这里面出现了,这就叫是非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就像彼此的这种,这个彼结不是此结、此结不是彼结的这种争呢,慢慢就像硝烟一样,烽火台一样点烟一样,就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来说,你不能成为我,我不能成为你,你一定是你,我一定是我。大家听到这儿才明白,为什么这个佛刚才引着阿难说了半天,说这是第一结吗,阿难说是第一结,这是第二吗,阿难说是第二,又问说第六个能不能成为第一个,说不能成为第一个。知道吧,刚才讲的那一大段,就是为这儿做铺垫的,有是非。有是就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非就是六不能成一,一不能成六。在这种情况下,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就是说,如来今天把这些全部都解除的话,如果结都没有了,这六个结如果都没有了,那么自然不能够分彼此了,不能够分彼此,就没有六结了,何来一呢?也就是说,没有彼此现前的这个华巾,也就是其中这个华巾不是绾了六个结嘛,这六个结都没有了,一条华巾的一条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刚才我问大家一条华巾,因为华巾就是华巾呀,华巾用得着说一条两条来表达吗?就这块华巾放在这里,需要我们加说这是一条吗?这一条为什么要建立,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呢?因为我要用这一条打六个结,因为要打六个结,所以才说这本来是一条华巾。刚才阿难就怎么也听不明白为什么六解开了,一也亡了。咱们这会儿能明白了吗?如果这个华巾就是一个,怎么说呢,赤裸裸无牵无挂的华巾而已,华巾是真实的。

那么当我们要用这一条华巾打出来六个结的时候,就因为要说六,所以说这是一条。当我们要用这个本来的妙真如性说如如不动,我们就说因为有六根,所以我们要一门深入。明白吧?其实六根一旦六结解开了以后,没有了六根,哪来的一门深入呢?包括我们六根的分别解开了以后,哪里有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呢?这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就是真心,能用一个表达吗?就跟这块华巾一样,它就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华巾,能用一条来表达吗?一条是多余的形容词。本来的面目是如如不动的一个妙真明心,一个也是多余的形容词。所以只要把六结一解,一个也不存了,就是本来的华巾,如此庄严的华巾,如此珍贵的华巾,就是这样的。我们的本来的妙真如心也是这样的。现在还逼着我们说,一定要说有六根门头,还要解了六根,进入一真法界,一个本来面目。所以一和六、六和一都是多余的,解了六,一也没有了。

你看这个佛煞费苦心,婆心切切,就为说明这么一个问题,阿难都弄不懂。你们弄懂了吧?你们弄懂就好说了,比阿难强。所以你看这里就是说,没有彼此的一六,只有现前的华巾,那么华巾就是华巾,还用得着一来表达,连一也用不着了。那一也用不着了,更何况,何来六结的名呢?所以这里讲到的,尚不名一,六云何成。还记得刚才那句话吗?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跟这里讲的,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模一样的。一百块都不去执著了,五十块你还计较呀?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听懂,听懂还不算,你仔细琢磨一下。六没了一也不要了,就是华巾。六根解开了,一真也不要了,就是本心。你尝试一下,你这么观照一下就想想,突然间彻底就脱了。我们脱不了,就越拧越紧越拧越紧,就螺旋式地往上走,整个把这包裹起来了,是非锋起嘛。这个确实很难讲,很难领悟,太绕了。

那么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佛就说阿难,你说得对,这六个解了,这一亡了,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这个根如果说总解除了,这个本来妙觉的真体自然显现呀,自然显现。原来的话只顾着说,结是六个,有六个结,然后说这六个结不是。现在又说,这个六与非六都没有真实实意了,只有华巾,没有结了。没有结了,结既然没有了,就没有一没有六了,还能去说谁六说谁一呢?所以说六解一亡亦复如是,逼着阿难自己说出来。所以你看这有些理论呀,非得你自己开不行,到者方知,你的心到了那儿了,悟到这个境了,你才通透了,悟不到,他在那儿说,你怎么也转不过来。在三祖造的《信心铭》里边也讲过这么一句话说: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二,一二三四的二,一,一二三四的一。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也不要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就是说六亡一也没了,只有华巾了,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开始要讲怎么去解这个结了,解这个结的伦次嘛,前边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六解一亡的这个理,上面已经给阿难交代清楚了嘛。舒结伦次,怎么去解,从哪儿开始次第,就是从哪儿入手,从哪儿解呢?下面要开始讲了。当然还总结了一段,刚才我们也多读了一段就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这就是说由于你的无始一念的这种心性狂乱。大家想我们每个人都在狂乱之中,心性狂乱。狂是什么感觉呢?狂就是无端而起,狂,无端而起。乱就是非得要动,本来不动你就非要动。狂乱就是等于我们说的起动,从第一个无明不觉生三细开始,狂乱,心性狂乱,然后从狂乱中妄发知见,知见妄发,这就是第二结,有了智相,就是有了我们以为的主观能动的这个灵动的感觉出来了。本来是赤条条的一个华巾,这个时候就以为说,我有一条华巾,就说出来了,开始有了知见了,是一条。这就是等于说人自以为的我的这个理解力智慧一样的,就开始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念念相续不断,就等于说发妄不息,就是等于相续开始了,世界相续了,因果相续了。再久而久之劳见发尘,就是这个劳见转深了以后,对于外境执著不取,而成了我们内在的六根,六根初起的时候呢,就等于说有了四结,执取相,四个结结起来。

到这个劳见发尘的时候就等于说四个结,什么呢?想受行识,这四个结就结起来了。再这样由根取境,由内根取外境,那么就只要有了外在的情绪,就色法也建立起来了,内色外色全起来了,所以叫做如劳目精,则有狂华。这样的话,所有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就无因而乱起。前面我们讲到的业相,业系苦相,世界的形成,最初一念等等,都是最初心性狂乱开始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一切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有情的生死,乃至包括涅槃,我们不是要断生死入涅槃嘛,这也是我们有为世界里面的执著呀,所有的这些,都是狂劳颠倒产生的空华之相而已。所以这里讲,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一切都是狂华之相。大家看啊,比如说,生死本来就是狂华之相,那么我们就觉得有六个结,有生死就是有六结嘛。那么涅槃也是狂华之相,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六解了,才有一了。包括六解了一也亡了,还是狂华之相,因为我们觉得,有理解呀,我认知这个道理。就是只要我们心行所行之处,念头所至之处,全是狂华之相。所以这里讲到的,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都是狂华之相。我们悟到了生死即狂华,我们就证到了人我空。如果悟到了涅槃也是狂华,那么我们就证到了法我空。这里就是讲了这么一个交代,就是给阿难总的总结前面。那么后面,因为阿难又要开始问了,怎么去解呢?这个开始呢,佛就又有一段对答,我们拿起经文,一起来读。从阿难言开始。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好,就到这里。下面讲的这一段呢,开始是一个譬喻,后面这一段比较难懂。所以大家一定要沿前面的铺垫往上走,后面才能跟得上。大家一起来看,这里呢,阿难就是又把这个,这段这个,由汝无始,佛给他说了以后,阿难心里又产生了疑问,是前面的重述。他已经明白了六解一亡了,但是想问一下佛说,怎么样解除呢?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进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经文开始你看: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就是阿难问佛,这个既然佛说了,都是狂乱颠倒所起的这个空华,那么同于我们的心性这个狂乱次第而起的六结一样,六根门头的六结。

怎么样才能够解除这六结烦恼呢,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这个时候呢,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这个时候阿难把他的,这个比喻特别有意思,而且义理特别深邃,佛就把他的手呢,把这个所结的这个毛巾,向偏拉左边的时候就问阿难说,这样可以解开吗?你看阿难说,不能解开。世尊又用他的偏的手拉到右边,你看: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能解开吗?阿难同样还说,不也,世尊,不能解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佛就告阿难。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就是我现在以这个手向左边右边拉,各拉扯这个巾,都不能够究竟地毕竟地解开这个结。那么,汝设方便。云何解成。你且设个方便,怎样能成功地把这个结解开呢?大家发现了没,如果说我们拿绳子打一个结,你解过那疙瘩吧?那疙瘩你解对了,就是同时从中间两边,这个解对了,下面阿难说的就是,应该从结的中心解,一下就解开了。

你这边如果你认错一条绳子,拉得是越拉越紧,这边也拉,这边也拉,都解不开,而且会越拉越紧。你看多么生活化,修行呀,怎么解六根呢?最艰难的事情,这么意识不到的事情,跟生活是一样的,就在生活中。所以这里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你看,你阿难问我说,怎么样来舒结伦次,就是怎么次第解开这个结,你不是问我佛吗?还是他自己说出来的,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前面问佛说,怎么样六解一亡呢?后边阿难自己说,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都是他自己答的。他明明就知道这个理,就平常不好好修,不好好悟。我告诉你们,你们当然包括我也都一样,平常好多问题,来了找法师问呀,该怎么办怎么办。我就说哎呀,这个问题,就说几句做个引子而已。他后面又在那儿倾诉倾诉着自己就知道,哎呀道理是这样,我应该怎么办怎么办,都知道。都知道都意识不到,不好好去做。所以你看阿难在这里也知道,应该从这个结的中心一解就分散了。佛趁热打铁说,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说阿难你说对了,当于结心。

那么我们就着这个时候来跟大家了解了解,怎么从结心呢?怎么我们平常是从左边拉从右边拉呢?一般我们,从道理上而言大家看,这个左右喻呀,这个左右喻如果我们从解上、解门上来论,从就是理解的这一门上来论,拉到左边,就等于说我们平常执著有,对于五欲六尘放不下,对吧,奔驰于这个声色犬马之中,财色名食睡,那这就等于说,你在这里边你能解脱吗?解脱得了吗?执著有。那大家发现了吗,有的人就开始执著空了,说这个一切都是唯心净土,本性的,空的,什么都不要干,一切现成,就开始不断地往哪儿拉?往右边拉了。他以为解了,还是越拉越紧,叫做断灭空。执著空也不行。他认为执著破除有了,就一定执著空了,同样也是,一个为左,一个为右。咱们有时候不是也说,这个人很左,这个人很右,一会儿打成右派,一会儿打成左派。那么真正的这个左右喻就结心是什么呢?比喻说我们要走的是中道了义之法,不著二边,既不著有,也不著空了。

所以才说,不能拉左不能拉右,往中间解。这是从解上来言的。下面这一个更重要,大家要听清楚,从行门上而言。从行门上而言呢,如果说往左边拉,就等于说什么样的一类人呢?特别执著世间法,他也来修行佛法,也来布施呀,也来做点功德啊,印经书放生,他就想着我这辈子要得什么果报,要满我的愿,得个一切平安点儿,整个家庭六亲眷属,一切的这些世间愿望全部满,他只求世间福报,不求解脱。那么你往左边这样求,拉的一样,你能解开吗?能解开吗?解不开,这是当然解不开。还有一部分人就不一样了,很精进,绝对的这个持戒也罢,过午不食,甚至有的种种这些事相上不断地修,天天修,功课积累了,经书每天要读几部,佛号要念多少,等等这些。但是呢,他没有把心性跟进上来,每天下意识地机械式地重复所谓的法门,可是这个时候呢,他对于修行,对于解脱,生起了决定的这种执著。就是一定要怎样,马上就要解脱,我业障重就要消业,我这个悟不到就要马上悟。就是越想越急,用功得要命,心急如焚。这种人有没有?这个时候呢,就等于说跟右边拉一样,能解开吗?所以说你执著轮回,就等于向左,这么去用功,这么去生活,每天在现实生活中去,不知道回头。

那么你执著生死,就等于说向右边拉的一样,每天就执著这些修行上,以为这贪个修行名,说个修行好,等等这些,最后还是解脱不了,心性打不开。所以这就我们常说的,著相修行千万劫不如无相修行一念间。所以说大家在这个上面,这就是行门上来讲,我们就要这样去解,从中间去解。虽然认认真真的,不是让大家不做功课了,你的心有没有跟进上来。就等于说咱们平常说,愿生西方净土中,那么你的心是用到说,把这个心贴在愿生西方净土中这一句话上呢,还是说,我一定要生西方,这一句话上。这可不一样呀。愿生西方净土中就把自己的身心全贴上去了,我愿意。我一定要愿意生西方净土中是说服自己我一定要愿意,但是自己愿不愿意还不知道。大家要仔细观察我的细微发心处,有时候不知道的。因为真正的境界可能来了你就不想去了。所以这个东西,在微细处大家要了解一下,这就是行门上,左也不行,右也不行。

那么如果从诀窍手法上来理解这句,这个比喻,左右喻的话就是一念,就是你在不在这一念。如果你离开这一念,就是向左,你忘了这一念,就是向右,如果你始终在这一念上,就在心中,就在结心中。所以大家一定要守好这一念,观这个结怎么结的,这个结在哪里呢,这个结心在哪里呢,怎么解呢?就在当下,这个结心就在当下。你不要以为说,将来要修行修行怎么样,或者说我曾经积累积累了多少功德。一念当下,管他什么罪业,这个善业恶业罪业福业,都不要管,能守好一念清净当下,一切的罪福冰释无痕,真的是如幻如化了。大家想想啊,这就是要把握当下,我们常说的当下,这是修行不左不右的诀窍。所以包括我们念佛有时候也讲的说,我们太多计较说,这会儿念的是散心,那么你应该是摄心念呀,应该好好地发信愿呀,这些种种的都是计较。你相信我能往生,相信一定要往生你就念,你根本不要考虑散心正心,你只管念,只管念的时候,已经就是正心了。

你一考虑散心正心的时候,就等于说我向左呢还是向右呢,就不在当下了。所以任何法门都用得起来这个,你不要以为说这六根只在六根这儿解,所有的法门,轮回分别就在这儿,解脱自在还在这儿,就是要看你向左还是向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虽然这个毛巾的两头就等于说向左向右,由于有这两头,我们打结的时候你离开两头行吗?我这身上,就是这个吧,利用这个。你说我现在要把它打个结,是不是要从两头开始结呀?两头往一块儿嘛。这就是我们向左向右,由于有左右,才导致打了结。那么你把这个向左向右把它彻底放开,把它成功左右解开以后,中间的这个地段还有吗?结心也没有了呀。这就等于我们说的说,这个,在这个,如果真正一旦解开的时候,这个结也不是真实的结,这个结,包括解结的这个解,听得明白吧,也不是真实的解了。解的这个结已经不是真实的结了,包括想解开这个结的解,也不是真实的解了。就是说六解一亡,那么结解解亡,是一样的道理。结解解亡,大家悟这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找到这个核心眼目,那么你结就解开了。解开了以后,就不用解了呀。因为你觉得有生死要了生死,生死已经了了,还要去了吗?一旦你有了生死的时候又入了生死了。所以你看始终步调一致,就这个。你悟的话,不管是讲的深讲的浅,一个悟法。你迷的话,我说的深说的浅,一个迷法。不在深浅,而在迷悟,道理就这个道理。所以可以说,佛从第一卷开始到第五卷,一直就在讲这个道理,阿难不断地问不断地问,就只能说他,引诱着他步步来向这个悟门,去悟到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好这段话,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下面一段话就是开始,为什么给阿难讲到了,又好像突兀地来了一段话。你看: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阿难我告诉你呀,我经常说的佛法呢,是从这个,说佛法是一切从因缘而生是什么呀,不是说的世间的那些好像说粗重的和合相,就是我们的万事万物,比如说这个桌子是从木头钉子生的,这个房子是从砖瓦生的。这个当然是我常说的,可是我今天说的这个法呢,不是只取的这个世间和合相,而是说什么呢?比如说,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就是佛要进一步表达说,你不要以为我说一切法因缘生,就只锁定这个层面了。我说的一切法因缘生呢,世间法里面是因缘生的,粗重的色法是因缘生的,微细的了别心法也是因缘生的,包括你世间法是因缘生的,出世间法也是因缘生的,你要从世间出世间,还离不开因缘所生。为什么要打这个铺垫呢?因为他下面要教他怎么开始修行,从因到果。就是要阿难信服说,我这会儿让你怎么从因地上下手,你要相信我,因为我知道,果地我也直接能看得到,因地我也一目了然,从因向果这条道路和脉络我也清清楚楚。

现在,我要把你的手牵到因地的原始点,从正确的道路上出发,我都清清楚楚,让阿难对他生起信心。所以这里讲到说,我说佛法从因缘生,乃至后面介绍了,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大家看,佛就讲到说,恒河沙世界外的一滴雨,我也能知道它的由来。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界外的一滴雨呀。咱们这会儿想都想不到这,哪个世界的一滴雨呢?他都一目了然,佛陀一目了然。看看他把这个,所有十方三世国土里面的因缘法一念洞见,明晰到什么程度。还讲到你看,这个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就是现前世间的种种的这种依正果报,比如说松树为什么是直的呢?你们知道松树为什么是直的吗?能知道吗?说下面的这些小草,带刺的那些乱麻一样的那些草,那些芨芨草为什么是弯曲的呢?也不知道,只有佛能够知道。为什么鹄白乌玄呢?就是说天鹅仙鹤为什么生来就是白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呢?你问咱们,咱们就不知道呀,根本就不知道。

可是佛都能一一知道其由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佛要告诉阿难下面的这个从根解结,乃至一路入了涅槃之法呢,也是从因缘生的。离开因缘,我们得不到呀。为什么说你虽然有本觉,还得有始觉呢?始觉就是我们有缘学佛的那一天,那一念。你没有入佛门,入的那一天那一念,你永远都成不了佛,为什么?你沾不上边呀。所以佛就告诉他阿难说,你现在老老实实听我,我让你往哪儿走你就往哪儿走,我让你怎么走你就怎么走,因为什么呢?解这个根,得这个涅槃,不是说你解根,咵的就悟了,一点儿都不干,就成了涅槃了,而是也要从因到缘,从缘到果的。这其中有一套的,这一套你根本不知道,我知道。所以我让你从哪里开始解,就是要告诉他,我什么都知道,你要对我相信。然后呢,我才领着你来怎么样去。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就是教他,你应当怎么开始做呢?你看,是故阿难,就是所以说阿难,你应当从中选择一个根了。

为什么呢?因为说,前面给他讲了这么半天嘛,就是为了铺垫一个说,佛我已经具足了这个大圆镜智了。我今天所说的这个法呀,我就知道我为什么今天说这个法给你听,那么你今天所听的这个法,我也知道我为什么说给你听。就等于说跟这个一滴雨呀,什么松树直什么的,就是我跟你今天讲这个法,为什么到这个点上才讲这个法,我全都知道。下面需要什么呢?就是今天的因缘已经具足了,正是你阿难正法眼藏要开的时候,告诉你我也知道呀。就是希望阿难能够知道这点,就是你今天阿难马上要结尽这个,上次不是让大家理解阿难的信心,马上又要上大步了,上大台阶了,正法眼藏就要开了,说一切的这些我也知道。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一切的现实就是最好的安排。就等于佛告诉阿难说,你全部把狂心歇下来,不再有怀疑,不再有问题,要承担这个法。因为我今天告诉你这个法,就说明应该你知道,那么同时也说明,你肯定能知道,而且通过修,你将要证到。就是要所有的前面的这一堆,就是为了给阿难说这个。那么我现在告诉你,所有的这一切我都在掌握之中。那么告诉你,六根解结如何解法,我也知道,正在这个时候你怎么去解,我还知道。所以才这里讲到说,随汝心中选择六根。让你自己在你的心中所好,选心里边你所好乐的,选择六根中的一根来一门深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

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也就是说,自然而然,你把这个根的结如果解除了以后,外在的你根所取的外境自然也就消灭了。那么能取和所取的这个一切的妄相都消亡了,那你不证到这个自性的真如,还会等到什么时候呢?大家听出来了没有,就是佛已经观到阿难这个时候因缘到了,就让他去承担。你相信我,我说的就是现前的绝对事实,你马上就要得到了,你承担就行了。如果不承担的话,当面就错过了。

所以我不知道你们看过那些宗门的公案,宗门的公案你去看,有的当面错过的,下次还得重来。有的当面没有错过的,马上就证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天昏地暗,哭得都受不了。旷劫以来,一念转过来了。大家想想,那冤枉路再不要走了。

所以阿难这里佛给他,真的是我们听起来好像婆婆妈妈的讲了这么多,就是一个,让阿难对他有信心,二一个,既然有了信心,我说的法你要现前承担,就是要去来的时候抓住,不要让它过去,一过去就是前生后世了。所以这里就是说,你的因缘就是你的,不是就是不是,其实这个开悟也是如此。有时候,你们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触。这个宗门下的这些禅和子有时候觉得说,哎呀快了快了快了,就像快了一样。可是快了如果他因缘不到呢,他还是不行,说快了快了,他只能够快了快了那么一下,又晃出来了。那么如果说因缘到了,它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是你的它一定是你的,这个解结的因缘,解这个结的因缘到了,那么当下这一切因缘正是佛的掌握明了之中。所以他就告诉阿难让他去直下承担,这个是对的,阿难你相信这个,就用根去入,你自己选一个。就这么去给他讲到说,理上你先顿悟,事上你要渐修。既然去渐修,你现在就承担,自己选择一根。一旦选择,你根尘灭了以后,你的这个真如自性自然就显现了,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这里讲到的不真何待,就是你不证到这个真如自性,你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但是呢,告诉他当下承担是对的,是让他顿悟这个理,就是先把他给点开,后面还有一系列的事修。事修怎么呢?大家来看: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就是说,阿难我现在问你呀,这一条夜摩天人供养我的这个劫波罗巾呢,现在有六个结现前了,就是已经打了六个结了。那么我现在问你说,如果要同时解开这六个结的缠缚的话,可以就是并驾齐驱地把它一念同时解开吗?你看,结果阿难说,不也,世尊,这是阿难的回答。为什么呢?说这个结,是结本以次第绾生。这个结本来就是次第打成的,一个一个打出来的,那么你今天应当次第而解。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解结时。云何同除。说虽然这六个结它是同样的,就是同时在,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打结起来的时候不是同时起的,所以说这个解结的时候,你怎么能同时把它除了呢?这是反问佛呀,又正合了佛的下怀了。佛就是要告诉他,你理上明了了以后,你事上还要慢慢地去修,慢慢地去证。渐修渐证,理要顿悟,还是教给阿难这样的一个脉络。

所以你看,这里正是比喻说我们现前的六根呀,大家想我们修行功夫也是这样,现前的我们的六根,虽然是同时接触外境,这个不分前后对吧,眼见色耳听声呀。可是呢,因为六根虽然同时现前总观,可是六根在成就的时候呢,六根同体,那么我们入一根,入到无妄的话,六根同时就可以解了。这是从横的角度来讲,六根是同体的。那么如果从五阴配六根上来讲,这五阴是次第建立起来的,你去解的话还要有次序,从哪一根入,慢慢地入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其他的才能解。也就换一个说法从五蕴来讲,要从色法入,色法慢慢修到一定的地步,那么这个受法、想法、行法、心法都开了。要从色法一直到识法,色受想行识,一直到识法去开。这是从次第修,要依着五蕴修,为什么?五蕴从识法到色法,所以从色法到识法。那么顿悟要依着六根悟,因为六根是同时的,所以一悟全悟。为什么把它纵横分开呢?就是从悟和修上来讲。那么前面是讲的悟,这里要开始讲修了。这里修的这一套体系呢,后边的这一段话呢,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家用一下心来听。你看这里讲到的说: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里我先把这段话给大家贯解一下,什么个意思。就是佛说到说,六根中解除这个结也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根结呢,从开始解的时候,你看,此根初解,就是这个结从开始解的时候呢,是证的人我空,人空啊,也就是咱们说的我空嘛。那么空性圆明,你看,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就是证到的法空了,不但我空,法也空了。那么,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就是说的空空了,空也是空的,不但我空,法空,空也是空的。这三个次第你能连续贯到一证到顶以后,才能够叫做菩萨从三摩地,也就是这个首楞严大定,得无生法忍。一定要这样的次第。那么大家来看,这里面这一段话呢,如果我们讲到,下一学期来讲到二十五圆通这个《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时候,那个微细的怎么解怎么空怎么空,到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次第。这里他是说的比较笼统,但是呢,就着这个六根开始的起动,我们可以把它还原一下。

大家还记得六根怎么起的吗?是怎么起的?眼根是怎么起的?从什么起的?耳根是从什么起的?从什么?从识?声音是从什么现象来的?对,动静起的结呀。那么从动静起结,我们就要从动静下手。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一段话从解结,大家来看,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这八个字两句话是什么境界呢?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第一个解什么结呢?解动结,就是外在的声音动。动了以后我们不是把动的这个慢慢心歇下来以后,不受外界的动控制了嘛,就心就静了是吧。可是静也是结呀,第二个就要解什么呢,静结。最初的开始解动,再解静。那么这个动和静由什么来的呢?动静由谁去听出来的?由这个耳根听出来的,第三个就要解根结了。你看,动结、静结、根结,就是属于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的范畴。因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结向外攀缘,不是最后攀缘到动静这种外尘了嘛,所以这里解的时候,你先给动给摆平。

那么动了以后不是就静了,静也是错的,再把静也摆平。那么动静是谁去分别的呢?我分别的。我由谁分别的?我的耳根呀。所以把这个耳根只能分别动静的这个执著也给摆平,这个时候就得了我空,破了我执了。明白吧,这个就是一路解结。那么破了这个,此根而解先得人空以后,下面开始就要解法空了。法空是怎么呢?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这个时候呢,就是根结已经除了。根结已经除了,可是我们对于解结的这个,比如说这个结,我已经破了,被我解了,我有觉悟了,对吧,我觉悟到无我了,根也是假的,动也是假的,静也是假的。这个时候呢,你觉得我已经觉悟的这个觉就是结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要舍这个挚爱,也就是我们说的对于法的这种贪爱,这叫做解觉结了,你以为你觉悟的这个结了,这又是一层结了。这都是微细的深处了,已经到了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了。这个时候解的是结,觉嘛,我觉悟了。那么等你有了我觉悟的这种感觉以后,这已经出离了三界了,成为菩萨的修境中了.所以理解不了大家往深理解啊,理解不了是对的,因为咱们不是菩萨。可是依稀仿佛地去设想是可以的。菩萨觉得我已经了了这个觉了,在这种情况下觉就成了一个结了,就是要讲的觉结,要解这个了。

那么觉结解了以后,好像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了以后,这个空性好像我常住在空性里面,这个时候空又成了什么呀,又成了结了。所以这个时候再舍这个对于法执上面的俱生法执,就等于说空结,所以这个时候要解这个空结了,这就等于破法我了。最后的话,那么你看还有一句是什么呢?成法解脱,这是到这儿了。解脱法已,俱空不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了解最后一个结是什么结?从凡夫到最后我终于成佛了,我的一切烦恼生死都怎么样呀,都灭了。那么当我们以为灭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有什么?有生。所以最后一个结就是解我寂灭了,已经我得了涅槃了,我寂灭了,连空也不住了,觉也不住了,前面的这个根呀动呀静呀都不住了,可是我以为我灭了,寂灭了,我圆寂了。这个时候,圆寂就成了结了,所以这个时候最后一道关就是灭结。

为什么要乘愿再来呢?不生不灭呀。像地藏王菩萨虽然是菩萨,他又不成佛,又不轮回,那就说明他住在中间,什么结都没有,既不在轮回中,有这个动静根结,也不在涅槃中,有这个觉空灭结,明白吧。他就这样天天度众生,正好灭了结了,解了结了,没有结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嘛。我们住生死就会有根有动有静,住涅槃就会有觉有空有灭。觉就是觉悟呀,空就是空性呀,灭就是寂灭嘛。所以这个一卯扣一环,最后彻底这个,我们说的真空独朗,六结圆消了以后,才能够叫做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你想想听起来都这么难,去证有多难呀。你这赶紧念阿弥陀佛往生吧。真是这样的,这个虽然没有修证,确实是过来人告诉你们,太难了。当然,你也不要怨我说,法师你讲法太绝对了,那么太难了有那么绝对吗?既然你讲《楞严经》,一念就顿悟,为什么那么绝对呢?如果你被我太难了一句话就给吓倒的话,那你就真的会觉得太难了。所以我不会坏大家的善根的。你觉得我说难的时候,你会说这有什么难的?一念顿悟上来了,那你厉害。因为你一被我太难了吓坏了,那本来你就结上又加结了。所以这个法永远都是圆的,楞严,首楞严大定,如来密因,天天就在这儿。

你看我们讲来讲去讲来讲去,就往紧拧,不断地拧拧拧,总归拧得一下子就跟螺帽一样滑丝了。你要知道啊,我们学《楞严经》下面的二十五圆通章,都是让找一个法门往进去拧。就是声尘也罢,味尘也罢,耳根也罢,念佛也罢,都不断地让你精进,就跟拧螺丝一样。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佛法是出世间法,不是让你越拧越紧,越拧越执著,就等着你滑丝的那一天。不断地拧拧拧,最后终于滑丝了,咵的一下子,螺丝也没了,螺帽也坏了,诶,开了!所以你就不要以为说,我这会儿让你拧拧拧,你说这么难,我不拧了。那你放开呀,如果一开始就不去拧,咵的放开也行呀。问题是你现在觉得说,这不去拧,永远成不了。所以就必须要拧。

下个学期开始呢,我们就要从这个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要讲到,二十五位圣人各自陈述他因地怎么从凡夫入的圣人。那么虽然有二十五位,就代表了无量法门,虽然有无量法门,还没有逃脱佛讲到的这里说六根门头。所以这一学期我们结束得也圆满,今天讲的正好到这个点了。下一学期开始呢,我们就从这个二十五圆通章讲起。那么这是今天的第三十一讲,也这一学期我们的闻法功德又圆满成就了,随喜大家。首先我们来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愿以此半年的闻法讲法功德,回向给诸位精进行持,信心不退。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