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请大家合掌,发心,为了一切众生,为了出生死苦海,为了与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来发起这个真切的心。来听这堂《楞严经》讲法。请大家合掌随我念加持偈。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今天是我们的《楞严经》第几讲呀?第三讲?还有比我糊涂的。第四讲了啊,在此之前,我们给大家讲了一部经的经题非常之重要。基本上把一部《楞严经》甚至说佛的一代教法呢,都把它核心浓缩的概括了一下。修因证果,依着如来密因,那么如此的殊胜。比喻为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都不出首楞严的境界。这是一部经的概况。

那么今天开始呢,我们就要讲下一个部分,就是这部经的传译。为什么说佛法难闻呢?我们除却了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开始不愿意讲法。因为所证的法极其清净,所面对的世界和众生都在染污。那么接下来呢,慈悲不舍开始他的弘宗演教。这一代教法一开始并没有文字。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只有语言口口相授。那么后来又经过四次的结集,第四次才形成文字。这在印度来讲就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这个传承特别不容易。那么到了佛的教法跟东土的众生开始起缘的时候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西行求法,翻译经典。包括我们后来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的灭法,包括后来太平天国到文革时期对法的这种致命的摧残。所以今天我们能拿起一本《首楞严经》特别的不容易。那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这部经典的传译。这部经典是在唐朝传过来的。那么我们现在所知的,都知道说最有名的翻译家,鸠摩罗什是七佛的译经之师。其次玄奘大师,他是三藏法师,在印度当时名冠五印度。这些都这个传译中的佼佼者。还有义净三藏,还有真谛法师。有时候叫三大译经师,有时候叫四大译经师。那么在佛法最为鼎盛的唐朝呢,当时的翻译经典的译场是非常严谨,严格和这个规模宏大。所以我们在此首先呢来了解一下,在唐朝你要想把一本印度的经典,转化,成功的沟通转化成我们汉语的这个经文,要经过这样的九道程序。这我们来先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才能讲到这部经典的翻译和这个,这个印证过程。

译主。首先译主呢,是一个道场里面的核心人物。在鸠摩罗什法师的时候,你想么,这个在当时的逍遥园,西明阁中,三千这个,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所以大家想想当时的规模,可是再大的规模,核心人物就是这部经的译主。宣读,就是当着大众宣读这个梵文,从印度过来,或者是贝叶经或是当时的印度的经文,原版经文,用梵文宣读出来,这叫做译主。

那么笔授呢,就是要转化成书写了文字了,笔授这个职责一定要精通华文和梵语,这两种语言都能够成功的来回沟通转化,所以,在当时的笔授写成汉文的时候,有时候一个译场里面有好几名笔授负责。

其次就是度语,度语就是传语,有时候又叫传语,因为有的译主不懂汉语,不懂汉语,旁边还要有一个传语的,在宣读的时候转成汉语,那么,这个在当时比如说像玄奘法师、罗什法师们,他们就没有用度语,因为他们都是梵文和汉语的精通者,但是有的译主,比如说我们这部经典的这个译主,他不懂汉语,所以当时还要配一名叫度语,又叫传语,就是把它用汉语再读出来。

其次呢证梵本,什么叫做证梵本呢?就是说,一个你要证梵义,就是这部经典跟翻译出来,跟原来的这个梵文里面的意思相吻合不吻合?这是其一,第二个还要证禅义,一个叫证梵义,一个叫证禅义,禅义就是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以大乘实相为体的,那么你这个符合不符合佛说的这个禅义?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毕竟空义,是由他来,来有沙门大通者,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宗通和说通的这样一个大成就者,才能够担当此职,证梵本。

那么接下来润文的话,就是由通达内外的学者润饰译文,就是这个经文呢非常的优雅,就是让我们读起来很流畅、很优美。所以说,这个呢是负责润文。

那么,证义呢,就是说来核查经典的内容,审定它的意义有没有错误之处,证义。

再一个叫梵呗呢,刚才我们也去迎请,现在我们已经简化的不如法到底线,真正当时在译经的道场,每翻译一部经典,大家都要去唱赞,都要具有非常庄严的宗教仪式,为什么啊?就策发当时这个护法的善心,我们每次听唱赞,梵音一起,大家的心都会不一样,跟平常。

再一个就是校勘,翻译成文了以后,再一次一次去校对勘验。

那么这个监护大使呢,就是第九道了,也是收尾的一道,由译主翻译成以后,那么交予大使奉给朝廷,那么热心于佛教的皇帝,当时还要有时候会赏赐一篇序文,这个都是由他来作为名誉担当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有时候,不知道大家读过这个玄奘法师译的《瑜伽师地论》,现在还在西安的这个大雁塔,那有一篇文章就叫什么呀?《大唐三藏圣教序》,那都是当时的唐太宗赐给玄奘大师翻译《瑜伽师地论》,赐的序文,像我们现在读经的时候有时候叫,某某某奉诏译,都是当时有这个监护大使,是官方派来。来监护你所翻译经典的这个过程。

所以有这么九道的程序以后呢,每一部经典都是精品。严格地掌控,这个流程啊,每一个关口都有专人来负责。所以这样出来的东西,可能我们现在的翻译都未必能够抵挡得住,那个时候。明白了这个以后。我们再来看,大家把这个经书翻开。到第七页。看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开始。这里的第一句就是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这是第一个就说他的什么呀?译主。他充当了这部经典的译主。那么这里的唐呢就是当然就是说唐朝。唐朝什么时候呢?是武则天罢政。武则天被迫这个退位了以后,当时的中宗嗣位以后。我们现在历史上说的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七零五年。这个时期叫做唐。这部经典翻译的时期。那么为什么这里叫做中天竺沙门呢?今天开始我们虽然不讲玄谈的义理了。

但是要依着这部经文我们了解一下知识。开始讲到这个译者。中天竺呢就是中印度。在古代的印度呢汉语称呼它的时候,有时候叫做乾竺。乾坤的乾,天竺的竺。有时候又叫做身毒。身体的身,毒品的毒。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说当时印度梵语音译过来。那么汉人有时候读的口音重。有时候读的口音轻。所以就有时候读的叫做乾竺呀,有时候又叫乾豆啊,身毒呀等等。我们现在有时候又叫浮屠嘛,也是印度的又一个译名。那么在汉语翻译过来的时候呢,有时候就把它称之为月邦。月亮的月。为什么叫做月邦呢?首先这个地方呢出众多的圣贤。带领着大家修善法。这个完善道德。所以就像这个月亮什么呀普照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月邦。

再一个呢因为印度当时的国土大。旁边的小岛呀,或者它整个一个半岛嘛。所以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就叫月邦。而且呢因为他这个半岛的话,四面是环海嘛,背靠雪山,所以像一个小月牙一样。整个他的这个种种的因缘,所以在汉语里面就把印度翻译成为月邦。就是这里的中天竺。沙门,沙门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吧。知道吗?什么意思?我就是一个沙门。希望大家此刻发心,来生不管乘愿再来,或者被迫轮回的时候都要发心做一个释子沙门。为什么叫做释子沙门呢?当时印度啊出家人很多哟。不是说光修释迦牟尼佛法才叫做沙门。外道所有的出家都叫做沙门。但是呢,依照着我们后来统称,特别是到了中国以后道安法师,他就说四姓出家呢同姓释。

这个江河湖海入海呢都是海。那么四姓出家呢都姓释。后来说统称所有依着佛陀出家的修行者叫做释子沙门。沙门。所以说沙门这么一个称谓是非常尊贵的。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到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出家人包括在家的修行者,如果你的心也是沙门的心。有身出家,心出家,有身心都出家,有身心不出家。那么记住我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解无为法。不是在有为法中打转。一切的有为法还是为了趋向无为法。所以才我们的生命的这种展现才叫做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就是所有的生活内容。这称之为沙门。所以你看在本经之中呢,缘起为什么阿难就不识心不达本呀,所以才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为什么?没有悟到如来密因。所以说这叫做沙门,就是古代印度出家的修道者,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呢都叫沙门,但是这里我们说的沙门是释子沙门,释迦牟尼佛的子孙。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佛法里面的沙门呢有时候叫胜道沙门,胜道沙门呢就是能够证圣果得解脱,比如说这经文里面的大阿罗汉,有修有证的一定是亲见本来面目,证到空性的,这才能叫做胜道沙门。那么我们现在一般的叫做示道沙门,就是虽然没有了生死,但是或可以深入经藏,三藏十二部尽情的开演,或者什么啊,独居一宗。比如说只弘净土,或者只说禅法,这样的一门开导后学讲说真理,这叫做示道沙门,显示的示,示现的示。

再一个还有活道沙门,活命的活,生活的活。就是说在庙里边非常的循规蹈矩,在僧团中安分守己,戒律守持,那么什么呀,自己精进的修行。可能也没有在堂口去负责接待,也没有出去天天的啊,像我这样打着晃讲经弘法的这个旗号呢到处去攀缘,那没办法,我也叫应景吧。那么人家老老实实在庙里边随着大众每天两堂功课,这个过堂上殿,那么初一十五诵经布萨等等这些过宗教生活,然后自己内心用功,这种也非常了不起叫做活道沙门,依附大众在丛林中住。最见不得人的就是污道沙门,也有,害群之马,就是僧团里边不清净,行为不检点,挂一个名,但是真正的身心都不是依附在法上,没有清净,这叫做污道沙门。

那么这里我们讲到的般剌密谛就是具足了胜道,示道和活道的三种功德的沙门。所以这里叫做这个唐中天竺沙门,这样的一种称谓冠在他前面。那么这里讲到的般剌密谛呢也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叫做极量,极致的极,无量的量。就是他自己修行和利益众生已经达到一个极其尽量,到了一种极致了。所以说这里叫做极量。这就是这部经典的主译人,主要的译主。因为当时呢在印度据说这个《楞严经》并没有在人间弘传,而是藏在什么呀,龙宫。大家相信有龙宫吗?好多学术上的这个大家,学者们考义说龙宫当时有一个地方,外号叫龙宫。或者是说是一个龙什么,龙猛菩萨所居的道场叫做龙宫,不是这样的。在曾经的世界,上古的世界可能我们的业力所招感,众生的相互感应,不是现在这样的情形。所以说龙树菩萨到龙宫里面给龙王讲法的时候呢,那么这个见这个龙藏中呢就有这部经典,他背下来,背下来以后为了利益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出龙宫以后把这个书呢给背诵出来,形成文字就藏在什么呀,当时的王宫作为镇国之宝。所以在我们还没有这部经典还没有传到东土的时候呢,隋朝的智者大师他就知

道,为什么呢,他弘扬天台宗嘛,创立一心三观,结果当时有印度的一个僧人就跑过来,看到他讲这个义理,就说,哎呀,你这个太厉害,你讲的这个义理跟什么呀,印度的《楞严经》里边的法义呀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智者大师呢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经典《首楞严经》就在印度还没有传过来,他在当时天台山的华顶,就是现在的智者塔院有这么一个地方,什么呀,有一个拜经台,整整向西拜了十八年。这个拜经台不是我们九华山的拜经台哦,现在的天台山的,那么还没有见到《楞严经》,只是在那发愿祈愿,想想我们现在现成的就可以学习到《首楞严经》,也是莫大的因缘。那么这个本经的译主般剌密谛到了唐朝以后,他依照自己的愿力,虽然这部经典呢在这个,放在宫里面,但是呢,他两次冒禁,为什么呢?不可以流通出境的,当时认为是镇国之宝。

那么他两次冒禁呢,想把这部经典偷偷的传到中国来,都被这个边境的官员给查获了。第三次的时候就没办法了,他怎么样啊,想了一个办法,花了数年的时间呢,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在极细的那个绢上面,印度话叫氎,也就是用毛织的非常薄细的那个绢,我们中国说。就写在上面,把自己的胳膊什么呀?割开,把这个绢卷起来藏就在胳膊里,又让他好起来以后什么呀?封上,就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带着它,申请出关。这就为法忘躯,真正做到了。那么一直航海东来,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的时候呢,到了广州,广州哪个寺院啊?古代呢叫制止寺,制止这件事情发生的制止,现在就是羊城的首刹光孝寺。《楞严经》就是在光孝寺当时翻译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说这部经典呢,正好当时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房融被降职,贬在广州了,但是他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因缘一拍即合,般剌密谛把自己的胳膊给什么呀?剖开,取经,授给房融。那么当时这个房融看到这个血迹包裹这个经典呢,他没办法取出来,血模糊的很,最后呢不知道怎么样好,还是他的女儿告诉他一个方法说,你现在打不开这个经典呢,你用人奶把它泡进去以后,自然而然就溶解开来,才看到这部经典写的小字。

所以我们想想一部经典我们现在现成的看,你看具足了多少的因和缘呀。那么这个经典翻译成以后呢,般剌密谛三藏啊,还害怕说印度边境的什么呀?这个官员,由于他偷偷的把《楞严经》给传到东土来了,那么将来肯定要被印度知道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还把这部经典翻出来以后,害怕官员替他代罪,急速的返回印度什么呀?去认罪去,这样的精神,大德。所以这里叫做般剌密谛什么呀?主译。这就是我们第一叫做:般剌密谛译。

那么第二个叫做:乌苌国沙门弥,这里为什么叫做伽呢?有时候我们也叫做弥伽弥伽释迦译语。这里的译语呢就可能是我们这里的度语了。因为他当时这个般剌密谛他并不懂得汉语,是这个乌苌国的沙门。乌苌国在这个北天竺,当时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阿育王的范围所在。玄奘法师把它译乌仗那,周围有五千余里的山谷相属的这个国度。这个国家的国人崇信佛法,敬重大乘。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时被这个歌利王割截身体;作为这个尸毗王,舍身喂鹰,就是为了救那只鸽子的时候,布施度修圆满就在这个国度,乌苌国。弥伽释迦呢译为降伏,汉译为降伏,是这个乌苌国的僧人精通这个梵语和汉语,所以在他这里呢,就是把梵音变成汉语,定什么?言辞章句,就是我们这里叫做度语,把梵文到汉语的沟通。那么我们这个版本呢。

第三个我们要讲的这个版本,怀,失掉了,不知道为什么。一般的版本里面,这两个完了以后,还有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怀迪法师,怀抱的怀,爱迪生的迪,怀迪法师的证译。不知道这个版本里面为什么没有,其他的任何版本里都会有。罗浮山呢就是现在广东的增城县境内,是岭南的这个名胜地。那么这个南楼寺呢就是怀迪法师的常住的寺院,他精通五种印度语,五印度的语言他全部都精通。所以说,他呢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德,曾经在菩提流志法师翻译这个《大宝积经》的时候,他奉召入宫去证义。他所说的就是证义,不是那个证译,是证梵本的证义,就是精通,看看里面的法义上有没有出入。所以说呢,古时候的译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职责。我们刚才讲到这八个里面都具足了,这个经典的翻译。那么这是什么呀?罗浮山南楼寺,南方的南,大楼的楼,这个寺的沙门。

最后,我们要看一下是什么呀?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这句看到了么?大家都受过菩萨戒么?都受过没有?菩萨戒在我们汉地的话一般传译的有三种,一个是这个瑜伽菩萨戒,里面有四重四十三轻,优婆塞菩萨戒呢是这个六重二十八轻;我们一般常受的是什么呀?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不论在家出家。那么为什么要受这个菩萨戒呢?在梵网经里面讲到说,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国主要登王位的时候,百官和国主都要来受这个菩萨戒,为大乘戒法,因为菩萨戒的内容呢,一旦受了以后呢,就有一切的鬼神来护持,救护王身和百官身,国家的这个国运也会随之而什么呀,有起色,这是一个加持。

所以这里呢,这个房融他作为居士呢,也受了菩萨戒,这里叫做菩萨戒弟子,是佛之弟子,所以这里的称谓冠名第一个,他是菩萨戒弟子。从中我们就看见接下来是:前正议大夫,有时候叫大夫,大夫,好像说唐朝人读大夫,我也不知道。那么这个正议大夫是唐朝内阁的一个高级官员,他有时候又叫做言官,就是说话的官。他在这个朝里面就负责维持世道,举贤呀,荐能呀,把这些贤人,能人负责推荐到朝里面任用的,所以这里叫做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什么叫做中书门下呢?就是,同就是兼任的意思。中书呢,我们知道唐朝的内阁政务里面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那么中书省多掌的是王言,就是皇帝的命令;这个门下省呢,多主的是政事,议政的;还有一个尚书省就是负责执行的。所以说这个中书省基本上是负责决策,这个门下省是负责审议,尚书省呢是负责执行。这样的当时唐朝的这个统治制度它是这样来编排的。那么每一个省呢都有一个相,宰相。那么后来在这个除了这个每一个省的三相之外呢,皇帝又派一个官,去跟这个三相去共事来议政。就是他自己信得过的,那么这个官就是等于说协同宰相来办理政事,但实际上是皇帝亲自派去监督宰相的。

这个官就叫做平章事,那么这里说的同中书呢,就是说中书省的宰相,为什么叫做下平章事呢?慢慢的随着统治的这个政治制度的沿袭,体制的沿袭呢,如果宰相不兼任这个平章事,没有带三个字呢,这个宰相就是有名无实的。所以这个房融他在当宰相的时候呢,这里的称谓叫做同,就是说他不但是正议大夫也是兼任中书省宰相的平章事,是兼任于一身的,这么样的一个官位。那么清河呢是他的故乡,就是我们河北省的清河,那么房融呢是他的俗名。他来进行一个什么呀?笔受,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润文,他完成的这件事情。那么从中呢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他已经贵为宰相,虽然被贬了,但是你看他怎么安立的呢?菩萨戒弟子怎么呀?在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后。

说明什么呀?刚才讲到的,解无为法,以出世间为重,于学佛为重,是这样来冠名的,有先后次第的。我们现在都颠倒了,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有时候外面的人请法师,或者是庙里的主持去做法会,或者办活动的时候,外面请的外行人就是这样,如果是佛教教内办佛事,他一定会说某某和尚或者说先说某某法师,外行人一听,先把你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在前面,是这样的啊,这就叫颠倒么。所以你看我们这里什么呀,人家在笔受的时候还是菩萨戒弟子,首先我是一个佛的受了菩萨戒的弟子在前面,大家以后可不要颠倒了。

所以以上讲的呢是我们这里讲到的所有的翻译过程中的参译者,主译、译语、证译、和笔授,其实基本上就是当时唐朝翻译经典的整个的一个流程,所以我们现在读到这篇《楞严经》的时候呢,它的内容完全是符合佛的原义而且文辞非常优美,优美的以至于后来,因为房融当时是,古时候你想能官至一品宰相,他的才华是要非常出众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为什么说《楞严经》是中国人写的呢?他就觉得它的文辞太优美了,优美的他都受不了,梁启超并没有说不合乎佛义,后来慢慢有人就说是伪经,这就是愚痴。这是对于这部经典的翻译者和参与者怎么样呈现在我们现前。

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要迈入经文,开始讲经了,讲题以后再说它的意义,现在我们要开始讲经了。我们开始大众同音读一遍第一段,一直读到哪里呢?读到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看到了吗?第九页,好那么我们我开始读大家跟着一起从如是我闻开始起音,找到了吗?第七页,好我们开始读,“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好,阿弥陀佛!你看你说了读到文殊师利而为上首,你还要往出读一点,为什么呢?我们就不善于依教奉行。

我们这里开始讲的第一句“如是我闻”,就是奉劝大家要修依教奉行的法门,什么叫如是?如何叫我闻呢?讲这部经接下来贯文的时候呢,后面的法义我们可以概括,这个序分,每一部经典都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现在我们开始讲它的序分,就是说本经的缘起,依照我们讲经的常规,在这段我们稍微把他关注,因为有一些常识,或者有一些范轨,我们如果听过讲经的话,很可能一开始就这么贯过,没有听过讲经的这里边的一些内容呢,我们大概还心里没有一个底,或者说东一下西一下也没有把它贯穿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首先讲序分的证信序,就是第一句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句话所有的经典里面都把他割为六个版块,六种成就,就是这六个部分具足了以后,这部经典确凿可信。

第一个“如是”是信成就,相信它,为什么?是佛说的,佛的如来。如来乘如实道,就是这个如。

“我闻”是闻成就,是阿难我听闻的,亲耳听闻的。

“一时”是时成就,在某一个时刻机感相应。

“佛”是主成就说法人。

说法处叫处成就,“在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

那么,听法众“千二百五十人”“大比丘”,是听法众叫众成就。

有时间、有地点、有说者、有听者,那么这个法是这样的,当时被我听到了,这六种具足了,叫做证信序。每一部经典万变不离其宗,没有这六个具足,没有六种成就,那么这部经典不圆满不完善,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个首推其冲就是四个字,为什么叫“如是我闻”呢?每一部经典之中总少不了一句“如是我闻”,大有来头,为什么呢?为什么?你们又谦虚了,肯定都知道,为什么呢?阿难呀,大家都知道阿难面相好,所以在佛灭度以后,阿难的相好同佛,一旦他升座说法,因为第一次结集经典的时候,阿难作为多闻第一,他读诵出来的,所以一旦他登座说法,大家都会有三种误会,第一个,以为是佛转生又再来了,又登座说法了,因为他们相信佛的法身不灭。第二个以为阿难成佛了,可是阿难确实没有成佛。第三个以为是他方佛再来,在这里登座讲法。害怕有这三种误会出现,所以阿难在结集经典的第一句要高唱,“如是我闻”,我不是佛,这个是佛讲的,我是阿难是我听的,我就是阿难,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不是他方佛来的。

所以第一个为什么安立“如是我闻”呢?为了断众疑。害怕大家生起疑情。

那么第二个是什么呢?息争论,就是为了评判,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一个团队,你看看我进来这儿讲法了,多少仰仗三宝之力,说大家不要说话了,哦,还稍微能听点,你不信试一下,说我这会讲完了嘭的出去,谁说大家不要说话了,哄哄哄就起来了,为什么?争论就现前了,谁也不服谁,在这种情况下,阿难在集结经典的时候,他还没有证果,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当时大家都不当回事,因为聚集了五百大阿罗汉,入到七叶窟里面,集结经典,他自己还没有证果,虽然多闻第一还没有证到果,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要他,后来阿难急了,受不了了,说我多闻第一,一定要参与。才用了几天时间,七天时间快速的证入初果,用神通入到七叶窟里面,他要进到里面参与法会的时候,说你既然证了果了就用神通进来,所以都不服气啊,而且他在比丘里面最年轻么,佛成佛的时候他才刚出生,最年轻所以阿难和迦叶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迦叶出家时候都一百多岁了。

所以你看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左右的时候,阿难非常俊美,迦叶就老态龙钟,所以他就不服他呀,你凭什么在这里给我说,这么多的上座比丘,资格老的有的是,你自己又年轻德行也不够你怎么讲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什么呀,说这是我从佛那儿听来的,所以冠了一句如是我闻,息争论,大家都知道,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我代表佛在这儿说。

那么第三个呢是为了有别于外道,异外道。我们刚刚不是听过《百论》吗,《百论》在开始讲到吉的时候,不是说吉前面冠什么,阿吗, 阿沤么,所有的外道的经典当时印度,都会在开始冠以什么,阿沤 ,印度话发音阿沤,阿呢就是说无的意思,沤呢就是有的意思,外道讲法不是空就是有,他不可以圆融的,所以为了有别于外道,佛典里面都有一句“如是我闻”。那么最最重要的,说“如是我闻”这个话呢,是佛亲口嘱托,这个大家都知道,佛在双树林中灭度的时候,赶紧这个阿难就哭得不行嘛,他还那会儿没证果嘛,哭得不行,受不了情见浓。当时证到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就是爱睡觉,被佛给呵斥,后来七天七夜精进就把眼睛给熬瞎了,最后证了天眼通的那位,就说阿难你哭什么呀,哭了有什么用啊,赶紧有要紧的事问佛,第一个佛在的时候以佛为师,佛灭后以什么为师,问到了以戒为师。

第二个佛在世的时候依佛而住,佛灭后依谁为住呢,依四念处而住,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依这个法而住。第三个呢,佛在世的时候有恶性比丘,佛能收拾得了,佛不在了,他就开始出来乱窜,佛灭度的时候当时有一个不知好歹的比丘就说,哎呀这老头子终于死了,再以后没人管我了。所以这就是迦叶尊者听了以后心里伤心了,才聚集了五百比丘,结集了经典。害怕佛法散失掉或者被弄偏了,所以说以恶性比丘怎么样呢,佛就说, 默摈置之。就是恶性比丘,大家不要理他,不与他共语,不与他共住。那现在我们的恶性居士也是这样的,如果居士里面有一个来闹腾的,天天在这儿给扰乱,不与共语,不与共住,就可以了,你千万别跟他抬扛,你抬不过他,那么这个是三个,最后说,一切经典怎么开场,说冠一句“如是我闻”。

所有的经典都离不开这句“如是我闻”,这就是这里的信成就,当然有的人后来也提出来异议了,说阿难每一部经典都有如是我闻,可是阿难,佛成道二十年以后,就是阿难已经二十岁了才开始出家的,出家十年以后又跟着佛学习经典,出家十年以后才把他命为贴身侍者,那么这三十年的经典他怎么听到的呢。后来的菩萨就说了,有四种情况。一个是辗转闻,就是说阿难在佛僧团里面有其他的比丘曾经三十年前听佛讲的法,那么他辗转阿难又从师兄弟里面听到了。再一个的话,还有一些佛重说的经典,就是佛不一定说以前说的再就没有说,可能在某一个环境下,又同样的根基,同样的时节呢,他就会再重说一遍这部经典,那么被阿难又听到了。

再一个还有说阿难是自通的,有一部经典叫做《金刚华经》里面说,阿难得到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就是说他没有听佛讲的话他证到这个三昧以后呢,自己就能够忆持起来这部经典的法义。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我们都对这个上面不要有异议,因为的确有的人提出说每一部经典都“如是我闻”,那阿难三十年以后才亲近的佛,亲近佛统共也就十年左右,他怎么能够遍闻呢,而且阿难是大权菩萨所示现的,清凉国师就为了解释这个就说过,大权菩萨示现的时候,一代时教,他不在这个国土闻,他可能在那个国土闻,他不在这一时闻,他可以在另一时闻,所以我们叫做什么呀,阿难这里叫“如是我闻”。

所有的经典,他一耳耳根全部有,“如是”。那么什么叫做“我闻”呢?什么叫做“我闻”,就是我这阵头抬起来,脖子仰在那儿,耳朵噌噌噌就听见我说话了吗,谁的手机一响,大家噌就弄过去了,那你的手机为什么要响。为什么要动众生的道念呢?宁动千江水,不动听法心,关个手机都有这么难,你能够信受得了这句“如是我闻”么?所以说众所周知,佛法的根本在于破除我执,了去我的烦恼,所以佛门里面才有一切法无我。有假说我法,《金刚经》里面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那么为什么这里还要安立自违其说,说“我闻”呢?既然阿难已经证圣果了破除我执了,为什么在这里还要说“我闻”呢?所以我们就这里有一个了别。

第一个他是随顺世间啊,我们记住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那么随顺世俗谛的时候呢,我们这个世间有一个你呀,就会有我呀,你我同听法,那么我们就在这儿闻呀,虽然在真如理中,为什么这里说我闻,而不是耳闻呢,大家想想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耳根听声音呀,耳是什么,我是怎么来的, 怎么来的,对呀,我都说了多少遍,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再铺开来无非就一个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我就是这么组合来的。那么这里圣人说法有密义的,如是我闻,明明是耳闻,而说为我闻,就是我是什么来的, 眼耳鼻舌身意,恰恰就显的是无我之法,以总摄别。以总的来讲我们无非一个色受想行识,色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但是呢以总摄别在这个无我法中,随顺世间,假说有名字我。

但是虽然说有我的这个名字,又不违第一义谛的真如实相,这个我是假我。如果真我是用耳闻的,既然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组合的,那他就是临时的一个,假的,所以我闻这里大有密义,废别从总,以总带别,所以这里叫做我闻。虽说我,但是实则暗藏了,暗显了,就是说色受想行识, 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个概定永恒实在的我,说唯有我闻,恰恰体现的就是无我无我闻,因缘之我,幻象而闻,这叫做我闻。所以第一个呢,随顺世间而说我闻,虽有我闻,但不违出世无我第一义谛,这叫我闻。所以这里讲我闻。

再一个有时候我们讲到也是为了破邪见,大家想,我,一个邪我,邪我是什么意思,就是邪知邪见的人。他说没有因果,他不相信轮回,所有的这些知见都属于邪见, 拨无因果。还有一个慢我,慢我就是说,比如说修行修的好了,也相信因果了,但是我慢他放不下来,我执他破除不了。再一个就是名字我,名字我就是因缘合和的一个假我,一般世俗人有邪我和慢我,修行人知道慢我和名字我,只有圣者最后证到名字我,如是我闻就只是一个名字我闻。

要这样来,而且的话我们一般的凡夫听法,听说有我,就执着我,听说无我,又执着无我,所以这里虽然是无我真实情形,但不妨假说有我,不但让我们不执着我,还不会执着无我,故而种种因缘随顺世间,说到“如是我闻”,虽然真如法中非我非无我,但是随顺世俗,假名字我,不妨在这里称性宣说。这叫做如是我闻。

所以说从总的意义上来讲,这句就是标信顺之辞。信,信为道元功德母,那么时间关系,我们休息十分钟,记住我们现在是九点五十,到十点的时候,准时回来坐定,大家把心定下来,接下来我们下半场讲。今天尽量把这一段发起序文给大家介绍完。阿弥陀佛!

我这样讲你们能听得明白吧,快不快?可以啊,那就要常来。我闻,你这会有我的时候,你闻不到就闻不到,不来你就闻不到。什么时候你证到法身真我了,可以现前我闻,随意去十方三世亲近诸佛,那个时候,自然而然,首楞严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全在你的一念心地法门之中。所以我们要往上汇,包括每一句经文都有无量的妙义,就看你人在佛法第几层,就光这个“如是我闻”。什么叫“如是”呢?什么叫“我闻”呢?什么叫“如”呢?还记得我们在讲如来的义的时候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后佛如先佛一样再来,叫做如来。那么乘如实道,乘的什么如实道呢?来成的正觉觉的什么觉呢?就是这个“如”,而且这个“如”,只不过是用法界语言,作为平铺沟通、显了,给我们在认知法这个的言诠和境界之中,铺了一条道路而已,一个假名。

但是就这个“如”字,它就代表了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这种真实的状态,我们常说不生灭,不增减,永恒的无始终的存在才叫做如如不动。你有始有终,有增有减。那么我们就悟了,上次讲到我们的闻性,我们的见性。当我们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们是上次讲,有时候往往会说,假如,如果,例如,比如,全部就把这个如给进行描绘和形容了。这个时候就不在“如”中,而在“妄”中。我们有时候叫做真如实相。那么什么叫做“如”呢?“妙湛总持不动尊”,如如不动。我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上一次讲如来佛的时候,大昭寺。西藏拉萨的大昭寺里面的太子等身像,每天每时都有人上去刷漆,你们知道吗。我自己也亲自参加了两次这样的功德。就是跟人家一块,有的是自己,有能力的他们自己刷,没能力的大家一块共同发心。

那么那个喇嘛师父就一会就调一碗这个泥汤,金泥。就上去刷刷刷刷,每年每月每天,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可是这尊太子像不动,你想他再怎么说,这个泥粉它是怎么薄怎么薄,可是它天天如此,天天去刷,他是厚度会增加的。不动,他的脸的薄厚,身形的薄厚一量还是那么多。天天刷,这就是表的如,不动。为什么叫“妙湛总持不动尊”。我们现在就在动。不动,在佛法里面,在唯识里面讲到,圆成实性,圆满、现成、真实、是这么样的一种真理,就叫做“如”,没有一点点的错误就叫做是。“如是”。所以说我们想想,为什么叫“如”“是”呢?就一代的时教而言,我们讲的因果规律、我们说的六道轮回、我们说的生死解脱、说法度众、就“如”此,就“是”。就是这样这叫“如”。就这部经典来讲,心不在内外中间,一切精神物质的层面,无不是这个心的体现。那个修行途中的每一次的步履,一切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就是如此,就是“如是”。你还想干什么呢?你还每天折腾。每天折腾就不“如”就不“是”呀,每天打妄想。

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永恒真理,首楞严的这种性定从来恒古不变,就叫做“如”。依照着这个性定,这个密因,起所有的六度万行,或者在这个世界我们断惑证真,或者深信切愿,往生西方极乐,决定真实不虚,就叫做“是”。不可以在上面动,不可以在上面解,这就叫“如是”。这样的理,如此的修,都是佛亲口所讲,我阿难当场听闻,所以才说“如是我闻”。“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叫“如是我闻”。所以这里的“如是我闻”标榜的就是信顺,信成就,劝信的。我们为什么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华严经》里面,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教理行果的行证次第是信解行证,菩萨修行起步从十信位发步,迈步。你看看一个信字就是整个一代教法的核心切入点,除了信你还能干什么,特别是这样的一部经典,那么这种信的讲究就特别的纯粹,信,如是我闻,就是这个样子的,佛是这么说的,我就是这么听的,阿难给我们讲法的时候叫做分瓶泻水,就是佛给他灌的水,他是一个瓶子接过来,一点儿都不漏的圆满的就在这里,佛怎么说我怎么闻,我怎么闻我怎么讲,这就叫依教奉行,这就叫纯真信心,圆满信心。

我们现在做不到,我们现在能做得到吗?我们做不到不假思索的起信,特别是佛在讲法的时候,他所有的经典里也有分别的,有的法是曲指的,就是弯曲的曲,有的法是直指的。什么叫做曲指呢?曲指的这个法门教法呢,还有一个信解行证啊,教理行果啊,一边修一边信,一边信再一边修,修和信同时一边证,见到了,完全信了,这是一个次第叫曲指,弯曲的指给你。很多法门还有一些法门叫做直指的,一句话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信也不信,告诉你“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你信也不信,容不得你思量,不可以去理解,我们现在所谓的理解就是有道理,去明了,去把他解开,分析,可是越推越远。特别是直指法门,明心见性,你怎么去指,你的理解是多余的。

包括净土一门,信解行证,他就把解给冠到信上来了,信愿行三资粮,就把解给,最难的一个大开圆解,明心见性的步骤他全部四两拨千斤盖在信上,让你在这个上面承担,现前就不必解,信了就是解,发愿往生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难,发愿往生成佛易,这就叫直指,凡所有相,禅宗的明心见性是直指悟中,正在悟的境界,净土法门直指悟后,这叫直指法门。直指法门你只能够“如是”,只能够“我闻”,自己来不得半点思和索,没有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起心动念都是乖。我们常人一般说, 呀, 这个法听得没有意思,你看你们来听经,听得前几天玄谈说妙,觉得这个幽微难至,听不懂还有点意思,听明白了。

今天这个都是一些道理,都是一些知识,听得说就这样,就开始没意思了。可是大家要晓得,佛法是纯没意思法。你还想有个什么意思,所以说只能什么呀,叫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而修,“如是我闻”法门,就叫依教奉行,佛说什么就是什么,什么叫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 随顺,大家刚才,我们再把心量提起来,大家想想,刚才讲到佛灭度的时候说要冠一个“如是我闻”,那么佛在双树林中灭度的话,他真的是死了吗?佛的这个法身,这个不生灭的法界真实之体,他是随时可以再方便应现的。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前降生在印度,八相成道,四十九年说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从常寂光土,随顺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形,依照着我们这个世界所流通的文辞表达,怎么样呀?耳根作用,合为一大佛事,称性流露出来此番情形。

在佛的一边来讲,就是“如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才表现为“我闻”,就佛来讲,哪个世界都是“如是”,哪个国土都是“如是”,十方三世尽未来际,无始以来从来是“如是”,那我们这个世界才表达叫做“我闻”呀。依佛一边叫做“如是”,依众生才显现叫做“我闻”,那么我们就依着佛的这个道理,随顺他所呈现出来的这个法门,这个套路,听话就行,这叫随顺诸佛真实教诲。每部经典,为什么其一开始,就说是“我闻”,“如是我闻”,大家要悟哟,你不要听一下就是佛灭度的时候说了这么几句,你也就跟着溜一下。“我闻”,你今天听闻的这个“如是”,你明了了没有?随顺诸佛真实教诲的依教奉行,你做到没有?

顺便再夹一个回答问题吧。这里说:顶礼师父,上一次的,请问极乐世界是有相还是无相?若有相即有生灭,而佛土是不生不灭的,若无相,又为何有十万亿数目的西方的方位而言,此一西方又以何地为参照物而言,我们所知的虚空之中是无时间与方位概念。

你看就不好好学习!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里面就问到说,此问非妙问,是戏论!为什么呢?如果你说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你说是在向东十万亿佛土,他又问为什么向东?何况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极乐世界就在东方啊。假借时空方位,所以说极乐世界是有相,在娑婆而言是有相。极乐世界是无相,在极乐世界是无相。在极乐,娑婆也是无相。在娑婆,极乐还是有相。这个二谛圆融你一定要,生灭是我们凡夫心,成佛作祖往生极乐还是生灭。以圣者心,在娑婆世界生老病死皆是如如不动啊,首楞严呀。这就叫做什么呀?有相与无相,叫生灭与不生灭,看你是凡情还是圣解啊。那么什么样入圣解,由凡情入圣解,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如是我闻”,不假思索,全体承担。佛说怎样就是怎样,可以此方比拟,不能以此方情见,我们有情呀。所以说在这种方面,你还要什么参照物呀?当下就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信顺就可以了。

特别是,《首楞严经》呀,是以曲指指直指,以直指指曲指的经典,此之直指、曲指,非曲非直,即曲即直,这样的一部王于三藏的宝典,你还,只有“如是我闻”,再连二个字都别说了。所以这里叫做“如是我闻”。依“我闻”修入“如是”,依“如是”再说“我闻”,这就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的我闻,所依的是“如是”,所有的“如是”可以流露“我闻”,这就一代教法,这就叫阿难的分瓶泻水,大家信吧,“如是我闻”。

那么接下来第二种成就叫时成就。就是,“一时”,标机感。机,根机到了,感,感应来了,那么这部经典就要出世了,这些文字就要现前了,我们就该这样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要被我们心心相印了。所以,你看为什么说佛说首楞严经成熟之时叫“一时”呢?按说我们这个国土的话,我们一般都说,这个六十个叫什么,我们一般纪年古人叫什么?甲子,我们有什么呀?这个年、那个年,什么甲丑年呀、庚乙年呀。我们一般说公元西元,公元多少多少年,我们说农历多少多少年,都有具体的时间和方位。为什么经典里面只讲一时,而不说某年某月某天呢?所以这里的“一时”也是这样。大家想想,时间本身就是不可得法,我还在这里讲过《百论》,讲过《观时品》,我相信在座诸位都记得。

时间从哪里来呀?那么之所以说不说定时说,佛法属于一切众生之法,就事相上来讲,当时佛去讲法的时候,也是去某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去游行布教的时候,你都知道每一个国家的纪年是不一样的,这是其一。其二,比如说讲《华严经》的时候,有七处九会,那么有时候在人间讲,有时候是上升到忉利天讲,有时候又去夜摩天宫讲。四天王天的一昼夜,人间的五十年,你怎么算呢?时间怎么计算呢?如果到无间地狱度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一万次的生死轮回你怎么算呢?所以说大菩萨的神通妙用,可以让七天延为一劫,可以让一劫浓缩为一七日。你怎么算呢?到底是哪一时啊?我们在《法华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大家都在那听,那么法师在讲《法华经》,足足讲了六十劫,在座的听法众就跟吃了一顿饭似的。

那这个时间的奥妙,到底是怎么样?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中间有千百年的阻隔呀,为什么?就是因为整个法界只有“一时”。我们也抛却,不要说除却好像这个年代那个时间,整个法界现前就在“一时”。同样的《楞严经》现在还在祗桓精舍讲解,阿难正在“如是我闻”,灵山法华没有散,楞严同样还在讲。那大家想想,这就叫“一时”。什么时?机感相应成熟之时,众生过去的这个因缘果报,开始招感首楞严大法,诸佛菩萨过去的愿力悲心,开始应化宣说如来密因。就是这个时间,因和缘一拍即合,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一时”。去找,哪里找一个时呢?所以我们想想,如果以我们凡夫心猜测的话,那么佛在讲首楞严的时候,这个“一时”在哪一时呀?在哪一时呀?其他的且不讲,我问大家佛说首楞严经的时候,如果在当时还是在此时啊?佛在当时讲,我们在此时闻,在当时还是在此时?此时当时能离开“一时”吗?

当时由此时而延续呀,此时能离开当时作此时吗?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起动之时,无明起动之时就是轮回之时,这个法身显现之时就是说法度众生之时。所以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这就叫“一时”。所以说“一时”,所谓的“一时”的奥妙,真正就是唯有因缘和合之时呀,要不然万法皆空何来有时呢?因缘和合,那么在我世界、我国土,确实有“时”,所以这里统一用“时”。那么遍法界通用,证到佛讲《楞严经》的时候呢,皆在听闻者此时,就是说整个“一时”,就是我们但凡在听《楞严经》的时候就是此时。所以这里讲“一时”,一,为了区别于在说《楞严经》,而不是说《法华经》或者《无量寿经》,时,表示是随顺世俗假立而已。这是我们对一时标机感就是时成就,有了时间了。

那么第三个呢就是处成就,接下来一句,“佛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这个呢,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晓得,前面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这里的佛就是主成就。那么什么是佛呢?我们就不具体讲了,在讲到经题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讲过了,一个觉字,就是佛的所有内涵。

那么我们这里再看就是处成就,室罗筏城的祗桓精舍。在这个地方讲的《首楞严经》。这里的室罗筏城就是《金刚经》里面讲到的舍卫大城。不是佛入舍卫大城吗?《弥陀经》里面讲的舍卫国。是当时印度,中印度的一个国家叫做憍萨罗国的都城。国王叫做波斯匿王。就是马上下面发起序里面的一个主角,是在这个地方讲的。那么我们都知道,当时佛有两大弘法中心。在南方呢叫做王舍城。里面住的道场叫做竹林精舍。在经书里面会频频出现。那么灵鹫山也在竹林精舍的旁边。如果去过印度的都知道,竹林精舍出来以后,循着这个(路)再走一段时间,就爬到灵鹫山上。每天佛上了灵鹫山讲法,晚上又回到竹林精舍里面宴坐。那么在北方的弘法中心呢,就是舍卫城的祗桓精舍。我们说的祗树给孤独园。世尊在这里整整住了二十五年。那么为什么在《弥陀经》里面有时候又叫舍卫国?这里又叫做舍卫城,室罗筏城呢?就是说当时有两个国度同名,都叫室罗筏。那么这个城为了区别于另外一个室罗筏城呢,就把他的首都作为国的称谓。把帝都当做国称。所以在《弥陀经》里面又叫,一时佛在舍卫国。其实它只是一个首都城而已。那么这两个地方呢,室罗筏城是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化处。就是每天度化的,辐射的众生。祗桓精舍是当时我佛释迦牟尼佛的住处。是他每天宴坐,乞食,起居,行走坐卧的地方。叫做处。佛在这两处。这个舍卫国呢,这个地方有一个特色。

在这个舍卫城里面呢,第一个概念就是丰德,丰富的丰,道德的德。什么叫做丰德呢?就是说在这个城里面呢,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欲就是指的就是外在的资具呈现出来这个繁华,非常的丰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发达。丰德。

二一个,城中的人有多闻解脱之德,就是这个地方呢,城里面的人都有多闻佛法,求解脱法,其实就是佛法兴盛。大家发现了吗,经济发达和佛法兴盛永远都是紧紧的扣在一起的。大唐,宋朝,明清。我们现在也算开始趋向要发达了,佛法要兴盛了。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呢叫做丰德,所以叫做舍卫国,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是闻物。就是这个地方又叫闻物,又叫闻者城,什么叫做闻者城,闻就是听闻的闻。这个地方怎么来的呢?就是当时有一个修仙的仙人。一个年老的仙人,在这个地方修道。后来又有一个他的弟子,就是年少的仙人呢去追随他学佛。这个年少的仙人他的外号就叫做闻者。那么后来老仙人死了以后呢,少仙人就依着这个地方建立城池而住。后来就依着这个惯性叫做闻者城。有时候也叫闻物,听闻的闻,不是文物,就是珍贵的文物。

再一个,祇桓精舍呢就在这个城里面,精舍呢叫做精修梵行之舍。叫做精舍。我们现在有的法师也不是要住精舍么。其实就是一套房子,一个人在里边,不依附常住住的话,他在里面设个小佛堂,也可以说法度众。真心真意的为佛教,这也无妨。但是我们现在整个的这个丛林制度呢,的确,依照住精舍,也开始在瓦解。这就是时节因缘。曾经的丛林大家都依附大众而住。 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现在慢慢一个人都想做主,都想当头。那么就开始住精舍,但是那个时候的精舍呢是大家共住的。

这个祗桓精舍,祗,就是说的祗陀太子。桓,就是树林的意思。桓就是林,林木的林。全称叫做祗树给(gěi)孤独园,也叫给(jǐ)孤独园。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称呢?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佛说的嘛。但是这个园呢,这个名字怪啊,的确大有来头。我们来给大家贯一下。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还是要把他讲圆满,

祗陀呢,是波斯匿王的儿子。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王的儿子。这个祇陀是印度话。在他出生下来的时候呢,刚好那天,他的父王跟另外的国家去打仗,战胜了。战胜了以后呢,一时高兴。刚好王宫里生了太子嘛,就给他起了一个祗陀。翻译成汉语就叫做战胜,所以叫祗陀。

那么这个祇桓精舍其实就是给孤独长者。给孤独的这个长者他原名叫做须达多。须要的须。三撇一个页字的须,达是通达的达,多少的多。须达多长者他的梵音叫须达多,汉译为乐施。就是喜欢做布施,修布施法门,能舍。而且他有个特色,当时是印度一个特别有名的富人。他常常会救济那些孤独的人。什么叫做孤独呢?少而无父叫做孤,老而无子叫做独。他常常救济这样的一些孤独的人,所以他有一个外号叫给孤独长者。就这么来的。那么一开始呢,他并不懂佛法,也没听过佛的名字。有一天他不是住在这个舍卫城嘛,他去到王舍城,去看他的一个老朋友。叫做珊檀那长者,也是一个大富长者。

那么他去了以后呢,他是为什么去的,到那个地方去采买东西。给家里的儿子办喜事。去到这个珊檀那长者的家里的时候。珊瑚的珊,檀木的檀,珊檀那长者。去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住了一晚上。半夜醒来,他们全家人都半夜醒来忙着布置这个殿堂呀,庄严的很精美。他就说,这是你们在干什么呀?也是在办喜事吗?对方说不是。说佛陀要来了,我们请佛来应供。这个给孤独长者当时一听佛这个字一入耳,马上全身的毛孔都竖起来了。

他就觉得马上就相应了。问他说什么是佛呀?结果这个长者就说净饭王的太子出家修道,现在修成佛啦!所以他要来我们这里讲法,我们要来供养他。这个须达多长者一听佛以后呢,就睡不着觉。一晚上就睡不着觉,这个时候呢因为佛的他心通智么,就知道说又有一个众生该机缘成熟得度了。在此时此刻,一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放光来照射这个给孤独长者的身心。一放光呢,给孤独长者就以为天亮了。他就起来以后,起身出城。而且城门本来是锁着的呢,佛以神力就把城门打开,随着这个佛光呢,就来到了竹林精舍。来到竹林精舍以后,当场他看见有一个天人当时在绕佛三匝,什么呀,礼拜,顶礼佛足。他就学着这个天人的样子也右绕三匝顶礼佛足。

佛就给他说法把他给度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发心要供养佛。为什么?他看见佛有这么多的常随众呀,待会儿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随众,住不下,他觉得竹林精舍太小了。如果去过印度的人呢,竹林精舍的确不大。现在后人为了就是说招感这个旅游者,也把它种了很多竹子,还有一个水池。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原来的一个地貌了。那么这个地方呢,真的不大。给孤独长者就回他的舍卫城去,去找一个地方想供养佛和弟子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找了好多都不理想,只有太子祇陀的花园最合他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找太子说,把你的花园给我买过来。太子不乐意,不卖。他又不好意思回绝他,为难他说,如果你把金砖把我这个花园全部地铺满的话,我就把这个花园卖给你。

那么这个给孤独长者一听了以后呢,马上就发心,把他地窖里的金子全部制成什么呀,金箔砖来铺这个地,全铺满了。这个时候太子想食言也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答应了给孤独长者的请求,并且由于给孤独长者的供养诚心,也把这个太子的这个心给感动了,他说这样吧,说你铺金砖的地方你就铺了,你供养。没铺金砖长着树木的地方算我供养佛,两个人合伙做了这么一个供养功德。由于是祇陀太子的花园,由给孤独长者买来,合伙里面还把树送给他了,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就又称祇桓精舍。这就是这部经典《首楞严经》当时讲的地点,就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这叫做什么呀,说法处,处成就。现在知道什么呀,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佛,处成就。

最后就是一个众成就。那么我们来接着再往下看,这里我们要讲一下,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那么依照我们一般说的当时说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讲法,真正对于说佛,在者是住也,佛就是要住在这个地方,方便来讲的话佛有三身,方便来讲的话是他的应化身住在这里,如果说,有究竟来讲,佛的三身,比如说佛的法身,法身佛我们都知道啊,毗卢遮那,毗卢遮那的意思是什么呀,是什么?对,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说,无在无处不在。没有一个定在,因为你想想法身是无相的,何来所在呢?所以遍一切处恰恰写的就是说,无在而无处不在,你说他具体在一个地方,不可以局限在这个地方。你说他不在哪里吗,他遍一切法界哪里都在,所以我们常讲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那么还有一个叫报身佛的话,他有无量的相好庄严,他的这个报身显现在哪里呢,就是莲花藏世界海,就是《华严经》里面讲到的莲花藏世界,整个这个世界海里面,他的报身非常的相好庄严,我们这里讲的佛在室罗筏城,说在这么一个陋劣的娑婆世界,南阎浮提,高低不平,江河湖海所组成的这样的一个南瞻部洲的地方呢,只能招感到佛的应身佛来显示。所以这里的佛在室罗筏城,就是讲他的应身佛在这个地方。应众生之机,乘宿世之愿,所示现的身,或在灵山,有时候在灵鹫山,或在竹林精舍,有时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那么现在呢,在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这叫做在,佛在。不但主成就,还有众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第六,众成就。就是听法众也具足了,这个“如是我闻”,不是我阿难自己诌的说的哟,当时还有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上首第子,常随众,全部在场。所以我们来看看,这里是什么叫做与呢?与就是并的意思,有时候并千二百五十人俱,有时候也叫做共(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是在一起的意思。

那么这里的比丘,何以称为大比丘众呢?首先我们要看看这(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来的呢,这(千)二百五十个人呀,是首先当时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所度的人天呀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里说千二百五十人呢,是因为这里是常随众,大家记住哦,最先皈依,直至佛灭度,一直跟着他,因为其他的第子,有时候这个法会在,那场法会就不在了,独举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说因为他常随众。就像我们说,孔子的门徒不是有三千吗?但是最出色的只有七十人,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当时佛成道以后呢,他先度的乔陈如等五个比丘,就是他出家的时候跟他的那五个侍者,后来他就运用他的神通开始观当时的因缘。有修外道法的这些沙门啊。该得度了,为什么?他的修行习气浓,他的这个叫什么呢,烦恼比较薄,虽然他修的外道之法,可是他的心比较清净,不像世间的这个五欲那么粗重。

这个还真是这样,大家知道吗,任何修行的不管他练气功,甚至我昨天我就因缘现行了,有几个修某某功的就来找我,我就给他念了皈依,他也是修了八年还是十八年,我都没记住。有十八年吗?好像没有吧,某某功。有录像我不能说。但是呢,他是有了,那就可能是十八年,所以人家真的是说,印光法师经文里面说到,不修正道,生(修)这些邪魔外道,生遭王难,死堕地狱。生遭王难就现行了,他也是心路历程非常艰苦,一到我那个寮房里边,看见阿弥陀佛的像呢,跪在那里痛哭流涕,声俱泪下。说为什么阿弥陀佛不来早点来找我,说让我走了十八年的冤枉路,真的是这样的,说我受尽了苦难,这个心路历程磨练多等等。

就是说,我说你因缘不到,你死不去你活不来嘛。这会我说今天此时此刻你因缘到了,给他们念了三皈依,可是,接下来他虽然接触佛法比较短,可是你讲佛法的这些用词呀,比如加持呀,或者等等,他一听他马上就从他原来修行的那个道里边转过来了,知见一转,原来的修行的那些东西(感觉)还在,他就很会表达,而且知道我讲的比如说,境界呀,有时候说妄想呀,或者念佛念的相应呀等等,他立马就听懂了。这就叫什么,他烦恼是比较薄的。虽然他修的外道法门,可是他还在修,当然我这里不是赞叹外道好啊,我这以后真的说一句话都得打补丁。那么当时他观到有的外道烦恼比较薄,他就去先度,第一个,度了四十九个人,是弟子,还有他的师父叫做耶舍子,一共五十个人,这是首先度的。其次当时有名的舍利弗,目犍连都是有名的大外道,所以我昨天还给他们皈依的时候,我说佛法有两种健儿,一个是诸恶不做,二一个作已能悔呀,你转过来。你看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当时的大外道转过来的。各有一百弟子,这就二百五十人了,那么后来又去度迦叶,老迦叶。

他见佛的时候差不多当时,那个时候已经有一百六十岁了,有名的大外道。兄弟三个,老大叫做这个优楼频螺迦叶,老二叫伽耶迦叶,老三叫那提迦叶。老大有五百个徒众,老二,老三各有二百五十个人,所以他去度他的时候,佛很方便善巧,他不说我要度你,他说我能不能在你们家住一夜。那么这个大迦叶当时就有道行了。说来的人呢,他一看他就知道他的前因后果。可是佛到他面前,他看不清这个人的来头。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个火龙洞里面有个毒龙,是他的护法,他就把释迦牟尼佛安置在这个火龙洞里面让他住一晚上,晚上这个火龙就出来想把释迦牟尼佛烧死,释迦牟尼佛用的什么呀,火光三昧把这个火龙给收了,收在他钵里。

第二天安然无恙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跟这个老迦叶两个人斗法。神通妙用,老迦叶斗不过他,就带着他的两个兄弟和一千弟子全部皈依了佛,听佛讲法,并且后来证了圣果,头陀第一就是说的迦叶,你想他出家的时候一百六(十岁),所以从耶舍子的五十到舍利弗,目犍连的二百,到三兄弟的一千,正好合起来什么呀,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的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的常随弟子就是这么来的哟,都是外道。那么为什么这里叫做大,首先一个数量多,因为佛当时走到哪里游行的时候,那些随法众都跟着,大家想想不要说百万人天的大法会,你说一个人走到哪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常跟着呀,而且这些弟子们都是大阿罗汉,大者,一个数多,二一个名重呀,他的十大弟子,十六阿罗汉 ,都是出去都可以,随时都可以担当一方的大成就者啊。我们现在一个开悟的人都是大德了,他们都是证圣果的。再一个德隆,他们的道德德行,游化人间这种慈悲,这种度化,任何人不能比,所以叫做大,大比丘。比丘大家都知道啊。

比丘是什么?依佛出家,具足比丘资格的根本的标准是什么呀?受戒。依佛出家以后受了具足戒的男女众弟子,男众弟子叫做比丘,女众叫比丘尼。所以说这里的比丘,他的全部生活就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他的殊胜功德就从这三条来进行赞叹。

第一个,比丘都叫做乞士,乞讨的乞,士兵的士。为什么叫乞士?我们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只为生死计,云水度春秋。要饭的。大家不要说要饭,大法师嘛,你怎么能说要饭呢?在佛制年代就是一个一钵滋身,只有一个钵,没有任何的藏蓄,一心一意出离三界,这就是比丘。也不去经营什么事业,也不去耕地去储存什么积蓄,就万缘顿息,一念清修,托钵乞食,以此活命。以这个生活状态叫做乞士,那么为什么当时佛陀制这个乞食呢?这有重要的意义的,第一个,我们可以明了,就是什么呀?折服我慢。对不对,大家想想你出去托个钵要个饭,谁知道人家给甩一张什么脸啊,那你都得受都得包呀,讲经弘法也得折服我慢,大家知道么,我特别感谢我所有出去这些法缘,都能够折服我慢,抬举你,你也得折服。

人家不抬举你也得折服。给你两句不中听的话,一个疑难问题砸上来了,你就得忍着,都能折服我慢啊,所以说第一个去乞食能够折服我慢。第二个,你身为出家人,不贪口福呀。你看我们有时候说有了病了,以减食为良药,就是说你吃的少,你的妄想就少,你吃的太饱了,保暖就思淫欲嘛。一系列的烦恼妄想就跟着上来了。再一个专一行道,一心一意去托钵就行了,走哪吃哪,死哪埋哪,就是这样子。树下坐啊,一棵树下都不能坐三天,连着三天超过了,害怕你对这个树底下有了执着了,把这当你的家了。所谓专一行道就是说一心一意办道。你像我们今天,你们在家诸位都知道,待会儿讲完法了,这里可以提供午斋,如果你回家,下午你就要想着说下午吃什么呢,你就得去买菜,你就切呀包呀,我在五台山拜山,也是这样,天天要想这早晚三顿的吃什么。

所以这就不能够专一行道,所以乞食都有这样的深意,有助于修行,全方位的护持修行啊,甚至有时候不应积蓄,那么这个是自利的,对于自己有利。乞食还可以利他,你比如说令生惭愧,哎呦世间的人看见说,哎呀人家可以什么都能放下,就一钵,这样勤苦的去云游,那么我们看见这么样的一个人,顿生什么呀恭敬之心,所以说令生惭愧。我自己家里妻儿老小什么也放不下,每天吃喝拉撒,住的好好的吃的饱饱的,他会生惭愧的。因为向道之心是我们南瞻部洲的人的一个特性,勤修梵行。再一个使人破悭增福,你去跟他要,他就必须给,那就破他的悭贪么,有的人舍不得给,今天做了好吃的,舍不得给,把昨天剩下的给你,就破他的悭贪。

破悭,如果他来供养,那么乞食的出家比丘是一个福田僧,就会怎么样呀,给他增加他的福报。供养僧众,今天供饭,就会增加他的福报,特别是供这个圣者僧的话,过去有人无意中,用很不好的粗的饭供养了一个辟支佛,九十一劫都不感这个贫穷果报。所以知道乞士,下乞食滋身,滋养自己的色身。把这个饭乞来了就跟药物一样,为了疗我的身我好修行。上乞法滋心,闻法滋我们的法身,滋我们的心地,所以叫乞士。有两重,第一个乞食,第二个乞法,一个滋身一个滋心。所以说以这样的正命,乞食是一个比丘僧的正命,大家不要忘了还有邪命。一个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不能以邪命活计,比如说四种邪命,一个是仰口食,仰啊就是仰起,仰口,仰起头来,养你的口。什么呀?观察星象为人说凶吉祸福,靠这种来得到供养过日子,这叫邪命。二一个叫方口食,就是巧言攀缘,嘴特别会说,人际关系拉拢得,等等这些,天天去交际应酬结交权贵,要不得,以这样的过日子很可悲。所以藕益大师说,宁将老僧堕地狱,不做人间应酬僧。

应酬很苦呀,所以这种叫做方口食就是巧言攀缘,交际权贵,这不是一个出家比丘的正命。再一个叫维口食,就是用咒术呀画符啊,给人治病呀算命看相看风水,这样过日子全属于维口食,维系的维。还有一个叫下口食,就是自己种地耕种,种田种菜,积蓄粮食,佛不许可。这四种全部属于邪命过活。但是我们后来法传到东土以后,就是时节因缘,禅门下面为了不去巴结这个信徒,自给自足,或者在山里面,没办法,太远了嘛,禅宗道场,那么后来就开始什么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了,就是今天你要出坡种地了,可是当时在佛制的时代,比丘是不可以的,这已经就退了一步了,所以当时有人问这个祖师,住持道场的祖师们说:佛制的不许这样,你们天天每天这样去出坡种地,那么如果真的有托钵,不种地什么也不干的比丘来,你当如何做呢,这祖师爷就说了,就是意思尽管我已经开悟了证量了,真有这样的比丘来,当视作如佛,这样来恭敬。为什么?他依佛制,听佛言,他修这个“如是我闻”,依教奉行。所以这就是比丘的第一个是乞士。

第二个呢是破恶。就是正慧观察破这个烦恼恶,破这个轮回恶,破这个生死恶。

第三个是怖魔。每当有一位出家人去受三坛大戒,那么有三师,这个和尚,羯磨,教授,七尊证,七个证明者。到你登坛的那一天,我们都会要三坛大戒,你们现在还没有经过这个待遇,这是最庄严的一刻,我在莆田广化寺,最多三个人,那么上面是三师,就是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个七尊证呢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的诸佛菩萨,来给你证明,那在这个情况下,三个人一组登坛,眼睛要看得清清楚楚把上面的人,耳朵要听的清清晰晰,那么这个羯磨,羯磨就是做法,成就了以后你才能叫做比丘。那么在这个四羯磨,名为得戒,成为比丘僧的时候,就入到僧宝里边,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在这种情况下,登坛的时候呀就会有这个地行夜叉,就会在那赞叹,哎呀,善哉善哉,又有人这个受具足戒如法出家,当时人天会生福,修罗会损减了,阿修罗损减了嘛。那么就被空行夜叉和飞行夜叉给听到了,就遍法界遍三界内什么呀,飞上六欲天这儿去喊善哉善哉就这样。辗转传至第六天,这个他化自在天的时候,就被魔王波旬给听到了,他一听到他就害怕了,为什么?因为魔王的特性他就是,认为三界内,特别是这个六道这些子孙都是他的徒众,一旦有一个修行了脱生死出三界的时候,他恐怖了。所以这会儿魔王恐怖了,魔宫就震动了,他又少了一个徒众。所以说第三个,就叫怖魔,让魔生恐怖心。这是比丘的内涵。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之所以这里称之为众,就叫和合众。有和合,梵语里面叫做僧伽么,我们不是说佛陀耶,达磨耶,僧伽耶。记住啊,一个人不能叫众,两个人也不能叫众,三个人也不能叫众。四个人以上者才能称之为一个僧团的和合众。四个人以上才可以,一些法才可以做。那么再严格一点,十个人,二十个人,乃至更多了才能够做法。有些法事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不够格做的。所以这里叫做大比丘众,就是和合。从理上来讲,那么都是修无为出世法的。这叫做理合,从事相上来讲的话,戒合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等等这些,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都是修六和敬的。六和敬就是说明有一个和合众,这么样的一个众,才能叫做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佛的常随弟子。

那么前面呢就叫做证信序。证明这部经典它具足了六种成就。你看一句话就讲了一早上。当然我们在序分的时候给大家讲的稍微细一点。因为每一部经典一开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套路。那么我们就知道说“如是我闻”下面紧接着有什么,什么意思,大比丘等等这些。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下一节再讲吧,从“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开始。

请大家再端身跟着我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