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楞严道友,大家上午吉祥。我今见闻得受持,诸位在座的这里我比比皆是,受什么呢?持什么?受持,受持什么呢?我们把《楞严经》已经贯了,马上第四卷就要解圆满了,也不知道一路走过来大家受持了什么?听得怎么样,能够听得懂吗?可不可以发挥一下你们听《楞严经》的心得。今天已经到了我们第二十五讲了,难不难觉得,难吗?还行,不错。虽然难,能不能知难而上呢?

确实我们今天开始,从我们一直来到今天二十五讲,从空如来藏讲到不空如来藏,你看上一讲是讲的万法怎么起动;从这个了不可得,到处都找不着个心,讲到万法都是,没有一念不是从心而起;从这个本体讲到群相发挥,就在这个正反两面之间来回激荡,所以说确实是难懂。这个祖师言教里面讲到时说,佛之言教有二,就是有两难,这两难既是根本难,也是随时都可以出现的问题。所以说他给我们理清了一下思路,我们到今天先提一下神给大家,就是我们来听这个特别是楞严的这部大经教。

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称真,二一个是假立。你就要想想,这会儿想什么叫做称真?什么情况叫做假立?

称真就是说就往那儿指,就往那个解脱,那个空性,那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上去会。

假立是什么呢?要知道会的过程中,一切的种种的想方设法,种种的推波助澜,包括我们现在当下正在往这儿,又往这儿会,都是离不开假谈,假立而谈。

真假之间你要穿梭自如,来回善于取舍,否则就像《楞严经》,包括《般若经》、《法华经》里面都是这样,讲空讲有讲真讲俗,他是来回,甚至一句法言中就能跳跃好几次,就看你从真俗二谛上怎么去圆融。所以说为什么说要称真呢?如果你不去讲这个真的话,那么所有我们的方便,我们就始终沉浸在方便里面了,不懂得,这个怎么讲呢,鲤鱼跳龙门,跃不过去。所以说不称真说的话,假不能究尽,这个假你究竟走不到尽头,这是一方面。但是你要称真,一定要方便地善巧地用假立而显,为什么呢?如果你不施设方便善巧,真就彰显不出来。就是你要把这个东西说明白,一定要左右摇摆一下,让它弄清楚;你死执地在那儿一动不动的,他就搞不清楚你这是个东西。大致如此。所以说这两点就说明,不但是《楞严经》,一代教法都是难明难解难说,确实难。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楞严经》觉得说,一会儿觉得酣畅法喜,一会儿又觉得枯味艰涩,那你就只能学妙湛总持不动尊了。我自己讲的也是这样,那就只能在这个忘形之际,或者说解不开之时,就说不动不动不要动,说服自己。我想诸位来听经也要修这个不动,要发长久心,发这个听闻法的精进心。一次一次要来,这个不动;不管是殊胜也罢,听的这次有点玄乎也罢,也不要动;听得懂听不懂,相应不相应,欢喜不欢喜都不要动。这就你没有白听首楞严大定,一切的法义都要融消在我们身心世界里。

好,那我们在此之前,大家还记得吧,上一讲的内容,是富楼那提出来两个问题向佛陀。一个,万法的生因和相续,万法是怎么生起来的?怎么相续的?第二个,五大怎么圆融周遍的?为什么不相,明明是水火不相容,它怎么弄到一起的?明明一个是虚空,一个是大地,物质色法,怎么能都全部周遍?就着这两大问题为核心,佛又讲了这个相续缘起。那么我们已经从这个世界的相续讲到众生的相续了。世界相续就是一念无明起了这个地水火风,有的升为山,有的沦为海,整个世界就风轮金轮就出现了。还记得吧?记得吗?那么第二类,讲到众生相续,四生,有的是胎卵湿化四种生法,一会儿情想合离更相变易,就是在六道里面上下升沉。

今天我们接着这个,上一次没讲完,今天要开始接着讲业果相续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这样,你为什么会碰着我,我为什么会又被他忽悠,他为什么要撵着来给我送东西,有的人看见就不顺眼,等等这些人际间的关系全跟业果有关。所以以前的祖师们说,人情冷暖、喜怒哀乐乃至教法兴衰,等等这些起伏跌宕都不能有心去期,也不能无心去待。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就是你不要奢望想改变它,但是你也不要说推得远远的,与我无关。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直就是这样的,尽未来际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业果相续。那么这个不可以心期,不可以有心期无心待的东西,它是怎么运作的?力量怎么来的呢?就是业力。下面我们要揭开这段最后末尾的这个续本,大家掀开经文,找到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这一句,在第四卷的第七段,第四卷的第七段。我不知道你们的版本里面是怎么划的,找着了没有?多少页?找着的说一下。二百三十页,富楼那,想爱同结,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给大家讲个诀窍,《楞严经》翻译的时候,它是有一个秩序是什么呢?你们发现了没有,基本上都是四个字一句四个字一句的,是吧。所以我们在诵经读经的时候,你就掌握好这个节奏,比如说我们说富楼那言,它就是四个字,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你就四个字四个字地停顿就可以了。除非有一句话里面有六个字或者七个字的时候是一句话,很少,基本上都是哪怕这一句话是很长,它或者是十二个字,或者是十六个字,你就以四个字为一组,这样读起来就比较流畅,也不伤气。那这段我们先,首先开始这里讲到,前面已经讲到四生的差别了,唯在临时的一念。那么这里就开始讲累劫的循环是以贪为根本,贪,这里讲到杀也是贪,盗也是贪,淫也是贪。好,我们来看。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既然有了众生,他一定会彼此之间有关系,对吧?那么之间产生的这个情爱染著分两类,大家看到了吗?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分两类,一个是想,一个是爱。没有在一起的就叫做异地悬想,就是两个人虽然有这个因,现在缘不在一起,那么就异地两个人思念。在一起的,到一起了,互相亲爱。所以这就叫做想爱同结,好比这个磁和铁、胶和粘一样的,黏在一起了,胶和木粘在一起,相互贪爱,不能舍离。那么由于这个作为驱动力,就会改形易报,相生不断。你看这个互为亲因,所以你看诸世间的父母子孙,就是众生的六道轮回中,都是以这个贪欲为根本的。有时候是恩爱,有时候是冤家,下面这里就讲到的是冤家了。你看。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第一个是欲贪。有了贪爱的话它一定会有生命,你和我之间一有了隔别了,就有生命了。生命需要什么呢?大家说生命需要什么?需要滋养呀!没有长成的,就求长得要盛壮;已经长成的,还想长久地继续这个生而不想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滋和养都是一样的,贪爱能够同时滋养这个只知道保护自己,不顾残忍众生,一发不可收拾,贪不能止。由这个不能止,一切世间的四类众生就会随着自己力量不等,有强有弱,那么就会以强凌弱,有大有小,就会以大食小,彼此之间递相吞食,这一类的众生都是以杀贪为根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看。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这三个板块就是讲的杀盗淫,都在贪上面,为什么呢?你看,以人食羊这一句话开始,就不是在四生或者六道或者大小中了,只以人类为言。人类的层面,为了贪滋养故,比如说他就把羊给揪出来了,好像羊好欺负。羊给揪出来了,就吃羊;羊死了以后宿业了了,转生为人了;那么吃了羊的人死后恶业熟了,又转为羊了,就以此来酬还宿世的杀业。这就是为什么人跟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报恩来的就一见如故,一见那个叫什么,男女之间那个叫一见什么,一见钟情,就是这么来的。为什么会钟情呢?为什么会分外眼红呢?这就是业果呀。那么再如此的十类的众生死死生生,辗转报复,相互吞啖,恶业招感,尽未来际无有了期。

这里我们还要值得注意的也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说人和羊?那我们要怀疑一下,说还有六道的众生,怎么就会人跟羊发生了一个你吃我、我吃你的关系,就人变为羊、羊变为人?那如果他福报大呢?或者他堕到地狱呢?这里就是有差别相了。互相吞啖的时候,如果杀的,就是吃羊的人讨还过分,杀的时候那个劲猛烈,吃的时候那个投入的香,那么如果你的心力非常大,就叫做讨还过分,不断地往回来揪。那么偿还的,比如说被人杀的羊叫做负屈不甘,心里怀负着这个委屈嘛,不想死被你弄死了,不甘心呀,带着这一念冤恨,就跟愿力一样,羊死就为人了。这是就这一个层面来反征的,就是反观说为什么一定是羊和人呢?如果你一旦因缘猛烈,就是这样,下辈子还要乘愿再来。这也是乘愿再来。

当然这里就是说,既然你对他伤害了,那么就一定要还,但是也有两种情况。有的有福报的,比如说他得了人身了,没投生成羊,那么在人里边见了就相互侵害,小则算计一下他,这个黑刀子捅一下,排挤一下,大则杀生害命,这是就福报大。福报小的就堕落反为畜生了,这里的人死为羊,就是就这个福报小的这个层面而言的。大家听明白,这是一个。再一个,这里以这个人和羊为例,后面还有乃至,这里还讲到这个乃至十种生类,为什么说除去这个十生里边,本身是十二种生类,后面讲到,除去还有这个空散消沉、土木金石的,这种东西不可吃,没办法吃的,那么就不在这此之列。

再一个,为什么这里这个杀贪和盗贪在这儿还有分别呢?依照我们觉得说,杀和盗好像是两码事。但是这里呢,杀和盗虽然因地的发心是异的,但是果报是同的,就是你这个杀贪是以杀心而起的,盗贪是以盗心而起的。杀就是你恨他,直想害他的命。盗是什么呢?你想用他的身体来滋养你的身体,这就是有盗心在里边。所以这个差别相还是要有区别的。

再一个,这个在祖师的注释里面也讲到,说我们这个世间教化,一般大家受五戒嘛,杀盗淫妄酒对吧,一般都是以杀人为重。盗人的财物,杀是以杀人为重,盗是以盗人的财物为主,为什么这里这个杀人杀害物都以这个盗来命名呢?你看杀贪和盗贪,吃它的时候称之为盗,大家说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佛典跟世间里面就不一样。佛经里面这里就讲到的说,不管你杀和盗,都是说杀的层面。但是世间的话,说杀生只是让你不要杀人,羊呀狗呀猪呀就是说那是一盘菜;偷盗的时候只是不能够偷人家的财物。为什么呀?世间的教法它基于止乱,就是一不这样就乱套了,人杀人那还了得吗?你偷我的我偷你的东西那还了得。既要止乱,还要养民,就是人世间的人他没吃的没喝的,他不吃猪鸭鱼肉他没办法,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一种情形。所以说基于止乱,为了养民,在这里只禁止杀人和抢财物,叫做杀盗,不制止杀动物或者吃肉。那么我们《楞严经》大家要知道,可不是光为了世间的止乱。他是要干什么的?要干嘛?要断这个生死,就一定要尽这个业缘,明白吧。所以《楞严经》这个更不但能止这个世间之乱,还能够断这个相互果报苦果业缘,你杀我我杀你。所以大家看,统归这一段就是指到几个业果相续,轮回相遇。

听过佛门里面有一个杀父娶母养冤家的故事吗?就是夫妻两个生了个儿子,这爹先就死了。死了以后,他生前老杀鸡,他吃鸡,就投生到做鸡去了。这鸡还跟他们家有缘,又投生到他们家做了只大红公鸡。过了段时间,这老妈也死了。死了她舍不下这儿子,就投生到邻村里面有钱人家里面做了一个闺女,到了岁数差不多了,又回过来嫁给她儿子。嫁给他儿子以后,一家子人在那儿正在这个,夫妻俩嘛,就成了小夫妻俩了嘛,正在那儿过这个天伦之乐的日子,宰了一只鸡,准备倒了一点酒,炒了几个小菜,在那过日子的时候,结果儿子哭。一边拍儿子一边说:乖,再给你喂的吃一点儿。过来个僧人,这个僧人就看见了,就看见他们家,说乱相乱相,就不走。

结果小夫妻俩说,本来儿子就在哭,恼得他们不能吃饭,说这哪儿来的这野和尚也不走,说你走走走。说不走。说你太不讲道理了,乱章法,怎么我们农户人家你来扰乱什么呢?结果这个圣僧就说了,说不是我乱章法,你才是乱章法。说我乱什么章法?你杀父娶母养冤家。杀的鸡是他前辈子,就是前一世是他的父亲,娶的妻是他前辈子的妈,养了个儿子是宿世的冤家来讨债来了,你看吃顿饭他都哭的没完没了。所以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边,大家读过这个就有这么一段的: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就是昔日是寇呀,就是那个贼寇的寇,今成骨肉。昔为妇,今为母,上辈子是你的媳妇,这辈子有可能就是妈了。旧是翁,新作夫,曾经是你的老爸,这辈子又嫁成丈夫了。最后他形容说,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这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

所以大家想想,就这么一段贯下来的话,你说这还你谈恋爱呀,这个白头到老呀,这有什么意思呀?从始至终就是一场上当,上当可骗惨了给。特别是这个杀业,在释迦族的前因后果中也有这个。为什么说我们说杀生能够致乱呢?世上的刀兵劫确实就是屠门来的。大家知道琉璃王把释迦族给全部杀掉灭掉,为什么?就是在印度过去有一个罗悦城,罗悦城有一年闹饥荒,这个米比金子都贵。没办法了,这个村里面有一个大水池子,所有的村里人就开始去捞鱼,去杀鱼吃。最后两条大鱼就特别不忿了,说这个人们,我们是水族,不是这个干地之中的,你们为什么要以我们为食?但没办法,还是把这两条大鱼也给杀了。大鱼有福报,后世就带着这一念忿恨转生投到这个波斯匿王,有一条大鱼就做了一个叫琉璃王子。琉璃王子,波斯匿王走了以后,琉璃王子继位成了国王了,就一念这个因缘心生起来,就要诛释迦族去。旁边还有一个外道的出家人给他说,你一定要把他们国家灭了。就这两条鱼转世。那么去灭的时候,整个释迦族给真的是屠杀,杀了九万九千九百多族人。当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把好像是多少人来着,五百还是五千,五百人给摄到这个钵里边,移到他方去,都最后化成浓血了,救不了,定业转不了。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杀,但是当时他是村里的一个小孩,看别人捕鱼的时候生了欢喜心了,随喜赞叹,见作随喜了,就因为这个果报后来还头疼了几天。所以这就是我们整个这个从生至死,死死生生,没完没了。这是这一段。下面。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你看,承上面的杀和盗熏成这个贪心的习气,那就必定会冤家路窄,就会碰到。你们听过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吗?为什么说冤家路窄呢?因为他有共业呀,他的缘分非常之深,不断地现行而发。你负了我的命了,你就得还我的命,我负了你的命了,我来还你的命;你欠了我的债了,你就还我的债,我欠了你的债,我就还你的债,生生世世不出轮回。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承上面的淫欲之业熏习成性了以后,就会恩和情相遇。大家知道有两种感情,一种是恩,一种是情。那么你爱我的心,我爱你的心,你爱我,我也爱你,这就是以恩为主,是以心为主,心里的一种恩情。你怜我的色,我怜你的色,这是以什么呢,以情为主,就是以色为主。恩是以心为主,情是以色为主,就是肉体,肉体相互的这个贪恋。恩德就是忆念牵挂。所以等等这些情与恩,心与色,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常在缠缚。

这样的话就是我们说,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你看就是这个因缘,为贪心的种子,为生死的根本。所以呢,我们前面讲这个常在生死,你看这里有一句话,前面讲到说常在生死,这里讲到是常在缠缚,看到了吗?这两句话,它是有差别的,为什么呢?常在缠缚就等于说冤怼相指,要么是势不两立,必然要一生一死才后快,你看这就是冤怼,就是冤家对头碰到一起的话,马上就势不两立,要么你死要么我活。那么恩情相遇是誓不分离,永远都是要缠要缚,生死即缠缚,缠缚即生死,这里是以缠缚比较显著而言的,所以叫常在缠缚,前面叫做常在生死。轻重浓淡等等都是,所以说你说因果线里边,人与人之间,此果没有报,彼果先牵出来,大家根本不可思议,唯有佛才能了了分明。这是这一段。

那么所以大家看,我们了生死了生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最初的一念贪明,就是众生要去贪这个无明,要以无明去明这个明的时候,产生了真正的无明,开始业果相续。就是最初的一念。那么由于一念一念的轮转中,贪的越来越陋劣,越来越低级,造的业越来越恶,越来越见不得人,那么自然而然感的果越来越苦,越来越受不了。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情状。所以下面讲到。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是怎么讲呢?就是佛告诉富楼那,以上这三种,是哪三种?不是啦,以上的这三种是指什么呀?指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所有的这些颠倒相续之相。大家看到了吗,前面的,这一段从前面是从因感果,是主要讲的从最初一念无明生起,是不是?然后最初不断地越绷越紧,最后世界就出现,众生就出现。那么到此处,说到这个果了,前面是从因感的这个果,现在说这个果,就是所有轮回中的生死缠缚、生死不息的这个果是怎么来的?就是那一念妄明来的,没有其他的实法。所以才导致这三种颠倒相续,开始则有世界,乃至有众生,有众生乃至有业果。大家现前观想一下,突然生出来的。那么我们现在众生在承受这个业果,相续中只有虚空和世界两大类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就是现前所有的我们的业果众生,虚空世界,就是因为突然一念。那么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要断这突然一念?突然一念,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就是说的这个主观能动性一旦现行,我们已经到了妄境中了。大家琢磨,这个《楞严经》非常伟大,就是直接把根源给你揪出来。

所以这里讲到说,都是从一开始的这个本来的真觉而起了妄明,看到吧,皆是觉明,这句话找到,找到了没有?皆是觉明就是说,本来这个就是真觉,你一定要去用一个妄明去明这个觉,这就叫做皆是觉明。一旦去明的时候,你就有了了知性了,因为这个妄明它有了知性。有了知性就会妄见这个三细的妄相和六种境界而生,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因此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成立了成住坏空,众生的生老病死的变易。等等这一切都是什么呢?明了知性,因了发相,就是最初的那一念,你想用这个明去明无明而起的妄明。因此上,这一切都是从觉明明了知性无端起心欲明,最后妄加了知之性,就是一系列。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管你听得懂听不懂,反正这段又完了。

下面的情节又要为之一转了,就是说已经把一个问题给解答清楚了,就是为什么,世界怎么生的,怎么相续的。整个从上一讲到此处,都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回答。下面又要开始争论另外一个问题,进入无端的猜测,就是富楼那所犯的毛病。我们下面再读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从富楼那言,一直读到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找到了没有?那么好,一起来。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好,阿弥陀佛!有没有《楞严经》稍微熟一点的?常读《楞严经》读得比较熟的,有吗?就是贯文的时候比较,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常去贯这个《楞严经》文,有时间的话大家多读读。我问一下诸位,就是这么读一段过来的时候,里边的大意你有没有一个稍微的一个感觉,有吗?这一段开始呢,就等于说富楼那又开始问了,通过佛前面的解释,他又起了疑情,这都是佛正面给他这么一解答疑惑以后,他又绕了个弯,又开始出毛病了。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是: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什么意思呢?就是富楼那又问,如果说众生本具的妙觉,这个本妙明觉之心,它跟如来,众生的心啊,我们是凡夫心,如果众生所具的这个本觉心跟如来修成就了以后返妄归真的心是一样的,是不增不减、平等无二的话,那么既然能够无因无故突然生出山河大地的诸有为相,这不是佛前面给他讲的嘛,由明去妄明,所以有无明,就突然生出来这个山河大地有为相。那么依你佛所说的话,这个妙明明觉的觉体本来自妙,妙,本来自觉,觉,本来自明,明,你看这就是不断地用这些妙、觉、明三个形容。如果说本来是妙的话,世界应该是无碍的;如果本来是觉的话,就没有众生之迷呀,我们现在都在迷;如果本来是明的话,就没有昏天黑地,完全自己搞不定的业果相续控制不住呀。

那为什么,与如来心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的话,那么众生无端无故地加明于觉,突然生了山河大地,可以说这是众生的本真,今天有妄,失掉了本真,有妄了;那么现在如来你已经返妄归真了,既然返妄归真,已经证得这个妙觉明觉了,那为什么山河大地、这个有为相的众生习漏所成的业果还要生呢?你看这就是富楼那以己度佛,在他眼里,他觉得世界、众生、业果在相续不断,那么佛你已经成了佛了,为什么还跟我一样?因为他感觉佛跟他处在同一时空法界中,不知道一心可以异见,佛见的永远都是净土,他见的是染土,所以他就认为说,佛你怎么还会这样呢?就在这个层面起了疑情。那么我们要知道分析一下这个富楼那的问题他出在哪里?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开始提问的时候,他问这个如来藏清净本然,突然间生了山河大地。那么佛就给他答了,说由于一念不觉生了三细,长了六粗,从细到粗有了世界诸有为相。

一旦,大家听明白了啊,一旦这个佛给他交代的这个法,他听了以后,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生起一种什么感觉呢?众生开始生的时候有一个生因,就是从最初的一念,必然会有这个感觉,这个感觉就是执著了众生有始了,有开始了,众生开始出现了。你们听了是不是这种感觉呀?哪个听《楞严经》上一讲的时候,都不是觉得哦,原来众生世界开始是这么出现的。告诉诸位,就着了套了,为什么?执著有始了,有开始了;一旦有开始,就会放不下有结果,有终,有始有终。所以这里这一问的前提就是由于我们听了以后执著有开始了,就会这里同样执著有结果。佛已经修成结果了,既然已经修成结果了,那么你还是什么时候又起了无明而生了这个世界众生呢?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问题的根本的抓不住的核心手法就是,富楼那他执著有始,所以执著佛有终;执著众生为始,执著佛证的果有终。

在这有始有终的妄想中,你说这个问题能提对吗?这个问题能不能建立呀?建立不了。在这个建立不了的基础上,我们就要知道他提问题的这个背景有两种迷:一个,不知道我们现在众生所现行的这个山河大地都是虚妄不真的,他不知道;第二个,他还不知道众生和佛一旦出现了始终的时候,并不是有始有终,而是一个只有性德,本具的佛性,一个具足修德,已经修成就了,他搞不清楚性德修德。所以一系列的问题就是这一个问题,一系列后面隐藏的潜台词就是这个意思。我怎么觉得今天大家听不明白呢?能听明白吗?这是富楼那又开始就佛的果位开始,为什么你还能生起跟众生一样的这个世界果报呢,这一问题的疑情。下面开始就是佛要给他种种说法了。可是这一系列的法,后面的这一大段法讲得是非常巧妙。

我们诸位知道,佛的十二部、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一部叫做什么?就是怎么讲好,说不透讲不明,山穷水尽了都讲的,实在讲不明了,没办法了,给你做一个什么呢?做什么?做一个譬喻,打一个比方。一个比方就可以说画龙点睛一样,马上你就心开意解,乘空而起了。下面的因为讲他的问,就问的特别的难解难答,一般的人心到不了这儿,解答不了。那么为了给这个,问的难解难答,还给他答的一目了然,所以佛下面讲法就没有讲道理,而用的是譬喻,连续用了四个比方,一个一个层层递进地给他讲这个原理,为什么你的问题不成立。

所以说在这里,我们就也跟着这个法喻来进行一个领解。大家一定要跟进上,为什么呢?你要知道这个打比喻有齐有不齐,就是齐,齐整的齐,看齐的齐。如果你这个打比喻打的跟这个现实是,比如说左右,你用前后给打个比喻,套上去了,一项对一项,这个项目跟进上去了,这个比喻就齐了。如果你打的这个比喻跟原来的现实状态不吻合,他是这么说,他是横着说,你给竖着比,那就打错了,叫作法喻不齐了。所以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跟进上,跟进上来啊。这个项目跟进对了,那么前面是所讲的法,后面跟进的是喻,以这个比喻来明这个法,以这个法来合这个喻,才能够领解法喻,否则可能这个比喻的话你会越听越糊涂。那不管你会不会糊涂,咱们来试一下,大家来看: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这是打的第一个比喻,佛就告诉富楼那,因为你不是问我说,怎么生这个妄境世界、众生、业果嘛,但是这个前提是什么呢?众生是从真起妄,如来已经不在妄了,已经在真了,他怎么还能够生妄呢?这个出发点你们要锁定啊,这个锁得定吗?就是向佛提的问题的层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佛就告诉说,比如说有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在一个村落里边。这里讲到的聚落就是一个村子,这里讲到,一般我们在印度里边,都是把这个聚落当做村落,于一聚落。在这个村落里边他迷惑了,南北方向搞错了,把南方认为是北方了。大家要搞清楚啊,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在村落里面。那么现在把南方认为是北方了,又出现了一个层,南方是一个层面,北方是一个层面,把南认作北又是一个层面,这是三个层面,你们要把它厘清,要不然待会儿就弄不清楚了。

那么南和北是两个层面,把南认作北就是迷情,迷情啊。这个迷情他就问了富楼那,你说这个迷情它是因迷而有,是因为把南所认为北而有的呢?还是因为南北没有认错而有的?在这个层面来放这个话。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跟得上?因为我们听这个比喻的话好像就是说,既然把南认成北了,那不是就迷了嘛;那迷了,已经生出来迷情了,还怎么能问说,从迷的这个状态下生迷情呢?这是三个层面啊,待会儿我们在解答的时候,你就可能就会搅混了。什么意思呢?大家首先搞清楚,从迷来讲是指的众生一边,从悟来讲是指的佛一边,从这个迷情来讲,从迷情来讲就是比喻众生所见的山河大地、业果相续,这是迷情。现在富楼那就问说,既然我是迷的,好像把这个南认作北了;佛你没有迷了,已经悟了,南北分明了,那么你怎么还能够生出来把南认作北的迷情呢?那么佛就问他说,这个迷情是从迷来的还是从悟来的?这要定死。

那么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说这个迷情,他迷失方向的这个人的迷情,它不是因迷而有的,也不是因悟而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由迷而有的,大家想,把南认作北这个妄想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大家假设一下,我们说这就是一个村落,那么这边是南,这边是北,哪边是南北呀?应该是这边是南,这边是北。那么你们是属于说坐南朝北,我是坐北朝南,对吧。但是现在我把那儿当做北了,把这儿当做南了,错认为跟你们一样了。你们就怀疑说,我怎么还能跟你们一样错呀?但是问题是,我和你们离开这个村落了吗?离开南北了吗?但是,既然没有离开南北,又没有离开村落,怎么生这个迷情?这个迷情从哪儿来的呀?肯定不是从迷来的呀,为什么?因为迷本身就是一个错的状态,迷是不可得的呀。本来那是,那是哪儿来着?那是南这是北,可是正确的是那是南这是北,我把那当了北,这当了南了,我这个错觉是真的吗?是真的不是?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假的不存在的东西,了不可得的东西,怎么生这个错当做南北的这个想法呢?

这里微细地把它分别开来啊,否则你就要搅混了,这个最难理解了,就说本来就是一个错觉的情况下,怎么生错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呢?这是第一,你把这个能定盘星定稳的话,那么后面就可以了,后面就是就悟而言,那么如果你已经明白了,南北分明了,你还会产生错把南当做北的迷情吗?那就更生不了了,对吧。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这个妄情本来就是了不可得,没有一个根据出来,你怎么能够因妄而又生迷情呢?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本身就是正确的,怎么能够生这个错误的迷情呢?在这两者一排比以后就说明,根本怎么可以,就是根本生不起来这个迷情呀。所以说,佛就这里给他说了,趁热打铁,佛就跟进上说。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就是佛就说,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正当在迷的时候,突然遇见有一个已经明白方向的人,分明地指示给他悟到正确的方向。富楼那,于意云何?你以为如何?这个人纵然迷失过方向,你看,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纵然曾经迷失过方向,但是经人指点悟了以后,他还会在这个村落中产生这个迷惑吗?会不会?所以富楼那也说不会,跟你们一样,都说不会,这里不也世尊就是富楼那的回答。那下面佛就说了: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哎呀太绕了。这里佛就说,富楼那你说得对,所有的十方如来都是三觉圆满,也就是悟后就不会再更迷方向一样,不会再起无明了,不会再起这个不觉了。那么这里有一句话是特别难理解,大家你看: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吧?

为什么说昔本无迷,似有迷觉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啊,昔是什么意思?我虽然现在修成佛了,曾经是凡夫。我虽然曾经,就是说佛在凡夫位的时候,你不要以为有迷,本来也是没有迷的,是没有迷的呀,昔本无迷,似有迷觉,就是所谓的迷就是感觉自己迷了。诸位大家都是凡夫,你要锁定这个当下的这一念,观照感觉自己迷了是什么感觉。感觉自己迷了,我好好修行,将来还要悟,全是迷。我感觉将来要悟,现在我还在迷,还是迷。就感觉我自己迷了,就因为这一念迷,我要生悟的时候,就已经在迷了。可是我们本来没有迷呀!就因为你感觉迷了,所以这里讲到似有迷觉,就是似乎有一个迷可以觉。把迷不迷了以后我就觉了,所以这里叫做说觉迷迷灭,实际上是什么呢?本来就没有一个觉,没有一个迷。当下悟到这个时候,迷就消失了,一觉悟就不生迷了。你现在有迷还要悟的时候,就在迷中了。这个话特别绕。

再打个比方,好比我们再把刚才那个例子再引出来,再给大家引出来啊。就是我们认南为北,那么南和北是一种感觉,对吧;那么感觉这个错了,一旦发现这个错了,就没有认错的错了,就全是对了,不会再有错了。什么叫做错了对了呢?刚才你错把南认做北的时候,就是错上的迷情。那么有南有北是不是错呢?是不是错?就等于说我们以为说刚才南北搞错了,我们一定把南北要给你扳过来,这是南那是北。哪有个南北呀?当你要搞清楚,南北是错了,又要用南北正确的方向来扳这个错误的南北认错的时候,全是错了,为什么?本来面目是什么呢?这就在村子里面,从来都没离开这个村子,哪有南北东西呀?所以说南北的时候,说正确的时候,已经就是迷了;说想把错误的这个再回归正确的时候,就是迷上加迷了。这一个话比刚才更进了一步,大家要听明白啊。我不知道我讲明白了没有,讲明白了吗?那就说明你们听明白了。听不明白再看第二个比喻,第二个比喻这里更为贴切了。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就是空中的这些乱华,眼里有毛病的人不是看空中,你们在座的有眼里有毛病的吗?我不知道有没有,你们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有,我是凡夫,我现在眼里有毛病,只要看虚空太阳下面,就有那水波纹一样来回忽闪,医学上叫做什么?叫做飞蚊现象,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好比一个人眼里面有病的时候,看见这个空中乱花飞舞,那么如果翳病若除,就是这个眼疾消除了以后,这个乱花就于空中就灭了,自然于空中就消亡了。这是一个。突然有愚人,就是说有没有这么一个愚痴的人,你看,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就是说等在这个,希望在这个花所灭的这个空中,期待着有空花再生出来。你看这人是有愚昧呢还是有智慧呢?你看,汝观是人为愚为慧?这是佛又打的第二个比喻,对着富楼那说了。结果富楼那就上当了,你看: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你看他明白了,他说的是说对了。这句你看,他说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只是妄见有这个生灭,所以你见花,有花在空中消灭的时候,已经就是颠倒分别妄见了。

等于什么?再回到我们刚才的比喻,等于说你发现把南北认错了,现在你认对了的时候,全部不管认错认对都属于什么呢?见华灭空,已是颠倒,都在颠倒中了。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你还期待空华更从空中出来,你还期待说把认错的这个又给掰过来,掰过来以后你说我终于掰过来,这才叫对了,就等于说这里说,期待空华更从空中出来。我们就套着前面的讲后面的,依着后面的套前面的。这实在是个狂痴,你看在这里讲到,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呢?就是说这么样的一种狂人,你还说他有智慧呢有愚痴呢,这还用说吗?你看这个比喻多巧妙。就等于说我们现在本来南北已经是一个妄想了,你还在这个上面再进一步地认为他是认错了还是认对了;认错认对都在妄想中了,你还用说他是对还是错呢?你看一系列的比喻配在前面,你已经是在迷中了,你还问如来。配在前面懂吗?就是配在前面他的问题中,佛已经用譬喻给他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已经了然了嘛,现在已经在迷中了,你在这个迷中了,你还问如来说众生有山河大地,那么如来怎么也会有众生,有山河大地呢?就是你还问佛怎么会有这些呢,这全是狂人所问的呀。你一开始问的就等于说在这个空中,空华本身是没有的,你又在华中又让它开花结果一样,你说你愚痴到什么地步了。所以你还不要问说,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富楼那还有点儿怪佛了,说,他不知道自己问的已经是这种情况了,他还反问佛说,你怎么能问这样的人呢?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好像怪佛说,这种人你还分别他说为愚为慧呢,他已经是狂了痴了,就是说正见失了,迷妄中又生了邪见了,你还问他干什么呢?结果后面。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那么富楼那已经跳到佛的圈套里面去了,正如你所解呀,等待空花再出现,这实在是狂痴了,你为什么还问我说,如来已经证得妙觉明的本体了,为什么还会突现山河大地呢?懂不懂呀?听明白了没有?听明白了再歇一会儿吧,下半场再进一步看听明白了没有。阿弥陀佛!

好,诸位同修,那么我们来进行这个下半场的讲解。上半场给大家提出了两大譬喻,一个是村落里面迷失方向,一个是眼中突然见空中幻化乱华。我希望诸位听的时候仔细地消归自心,反观一下为什么我们感觉我们是迷的?如来说了,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我们感觉是迷的?这个感觉迷的迷,念念都不离我们最初的那一念以妄去明那个明,所以导致的无明。就是这一个感觉,始终伴随着,哪怕你就算百千万劫的轮回,还是这一念。哪怕你生生世世的相遇,还是这一念。哪怕一个人都没有了,你在这儿无故地折磨自己,寻仇觅恨,还是这一念。非常微妙,这就是讲的性德,就是本来无一物,你一定要惹尘埃。但是你光知道性德,你现在确实是众生呀,贪嗔痴一点都少不了,财色名食睡每天都霸占着,舍不得,那怎么办呢?再我们往下看另外的两个譬喻。佛用的这些种种譬喻说法都是有次第的,你不要以为说佛在这里就随便打了一个譬喻。大家看。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这篇幅很短。大家看啊,这里又好比这个如来藏,这个迷妄之间就跟金矿一样,混杂于这个矿里边的最纯的那个金就在其中,等开采提炼以后,这个金就一纯永纯了,不再回成杂物。那这里的比喻也是,首先我们要法喻齐一下,是比喻什么呢?杂于精金就比喻说金在矿中的时候两个是和合的,就表示我们的本明的这个跟迷是和合的,虽然迷,这个金子还在。一纯者,就等于说这个金子出矿,提炼成9999了,就跟菜百的是一模一样的。那么出矿以后呢?更不成杂者,就说这个金子还会回到那个矿物里面,变成混杂的那个不纯时候的状态吗?不会了。再好比木头,已经烧成灰了,就永远不会成木了。这个木头就等于说我们本来是明的时候,在迷的阶段;那么经过烧以后就成了灰了,彻底提炼成这个灰了,就等于说成就佛果了,那么永远再不会重新做木头了,那个时间就不会有了。这是佛明确告知富楼那。

但是我们要这里讲的一共这四个譬喻啊,前两个跟后两个它是有意喻的,什么意喻呢?大家发现了没有,前两个不说什么修和证,只说你本来就是悟的,当下把这些断掉了,你就是悟的,连断不断都是迷的,连这个都不要去想就是悟了,就直指那个未迷之时,未迷之处。后两个是怎么呢?经过提炼、经过烧制才成为纯金和死灰。你看佛打的譬喻多么的到位。为什么打这两个譬喻呢?在这两个譬喻,就后两个譬喻我们先说一下。这后面的两个譬喻里面,金子就比喻说我们菩提的这个智慧的这个德、功德不变。金子不管在矿在出都不变了,对吧。这个后一个从木头烧成灰的比喻就比喻我们的涅槃。涅槃有什么功德?断,永断烦恼的功德,所以叫断德。涅槃断的这个功德永远再无生了,不会再生烦恼了。所以说我们前两个比喻,就是那个村里边和那个眼中间的,就等于说我们只讲他的性德。就说这个村里面的方向有没有南北都是妄想,更何况妄想上妄想,你还把南当做北,更错了。眼里面的花本来就是假的空的,你还这个花怎么灭怎么生,还要去研究一番,那就更错了。直指本来,就是指他的性德。但是光有性德不可以,为什么?没有后两喻,还要有修德,必须要去提炼,必须要去烧制,才能够成就这个。所以说诸佛如来所证的道理就是这样的,转无明烦恼成了菩提智慧以后,就永远不会再有烦恼了。但是你必须去转这个生死,得涅槃,就是等于说烧木成灰,不烧得不到。

所以这两组比喻是各有侧重的。前面你只说我本来就是佛,不行,为什么?你没有修德,虽然你有性德佛,你没有修成呀,没修呀。后面光有修也不行,为什么?光有修你修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修着修着你就要反观说,原来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无修中才起修,才叫真修,否则你永远在假修里边,得不到这个真法。所以这里边,就是前后两组它是有说法的,大家一定要把它跟进上来。前面虽然知道众生与佛平等,可是还是要去修,否则众生就会有增上慢,以为我本来就是佛了,就开始吃肉喝酒去了,那都是落了那个毛病。后面虽然要修,你也要知道全修在性,这个金子从矿中到出矿没有变,否则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生退却心,遥遥无期呀,什么时候才能修成就呀。就跟我们说往生以后,一定要等到临终的时候吗?当前的信愿持名都是决定临终往生呀,全部的修都在这个往生之中,不是等到死的时候。否则生了退却心了,虽然我念佛,我念的还不够,怎么往生呀?这就退却了。

所以这两个比喻你们听明白了啊!明白了前边的两个比喻,就发现了说不需要你去纠正这个方向,不需要;也不要去灭这个花了,不需要;需要的是什么呢?贵在哪里呀?指这个方向就是迷的,熄灭你空中的花,本来就是没有的,贵在这个地方。你知道了后面两个比喻,就知道了虽然矿里面有金,木里面有灰,但是没有红炉烈火去炼,你的纯金和灰永远成就不了。这就是性德和修德。富楼那为什么提问呢?就是他一方面迷,这个一切的世界因果相续都是妄想他不知道;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分不清楚性德和修德是不能混滥而论的。富楼那不明白,我们要听明白。大家明白了吧?好,这就是讲到这里,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我们再往下贯,后面一段更有意思,先把这段经文读完,就是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开始读起,大家一起来。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阿弥陀佛!好,到这里。这段开始又是一个情节转了,因为前面的内容是解释这个世间的生因和相续,算是给大家说明白了,下面这个就要讲另外一个问题了。大家还记得前面这个富楼那提问的时候有两道题,一个是说世界的生因相续,二一个是说什么呢?五大怎么周遍圆融的。你看这讲到的说,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又讲到这个地性是障碍,空性是虚通,怎么能够说地大和空大同时二俱周遍法界呢?那这个问题我们也设想一下,明明是水火不相容的,现实生活中。那么虚空是虚空,大地是大地,空法是空法,色法是色法。色法占了就没有空,空法占了就没有色。那就说明有空的地儿没有色,对吧,有色的地儿没有空呀,你怎么能说它同时周遍法界呢?因为空大和地大都周遍法界,那就说明法界之中,它们都是同时充满的,怎么充满的呢?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个下面的经文就回到第二问上来了。

你看这里佛说,佛又说富楼那了,又如你所问,地水火风四大本性都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的,那么怀疑这个水火二性为什么不会互相陵灭?不相陵灭。又征问这个虚空大地是一通一碍,皆遍满世界,两者怎么能够相融并存的?这就是说,佛在这里重说了一遍富楼那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讲的问题,大家要回忆起来。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呢?大家想啊,这个如来藏我们再再地说它怎么样呢?说它是圆融,还又说它是无碍的。那么前面讲的已经把它这个空藏和不空藏中,基本上都是讲到它的圆融之端了,圆融已经开端了,不断地讲嘛,你看众生呀业果呀相续呀,那么之间这个从性德修德是讲它的圆融的这一部分。没有讲无碍,水火无碍,空有无碍,怎么个无碍法呢?这里就要讲。不空和空已经讲了,就要讲空不空如来藏了,就是空和有完全是一个圆球,你不能把它掰成两半;乃至有和有同时还是一个圆球,不能掰成两半。这个很难理解,下面我们随着譬喻继续进行。好我们来看,这里讲到佛又说了。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这句话是一个总概括,就讲到如来藏同时具足空与不空两种性相。就说好比虚空一样,其体,这个虚空的体是不是所有的现象呀?是吗?是不是?我看你们糊涂了没有,是不是?是吗?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就是说好比虚空这个体,它不是一切群相,就是一切的现象,这怎么能是虚空的体呢?虚空的体是无碍、空然的呀,没有障碍的呀。群相就是所有世间的现象,摄像机是摄像机,话筒是话筒,佛像是佛像,供品是供品,它不是呀。体非群相,但能够随缘成相,所以这就叫做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什么叫做发挥呢?发挥呀,幻化呀,变现呀,成形呀,最后还会散去呀,这都叫发挥。人活一辈子是不是一次发挥呢?地球多少亿年最后还会爆炸,是不是发挥呢?等等这些都是发挥。所以首先佛就把这个讲了一下说,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就说如来藏一样,虽然如来藏不是万法,但是可以随缘发挥万法。就是要套这个。为什么这样呢?下面一系列又是从道理上来讲的,你看: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他是讲了七个方面,打比方就是说这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那么这些现象,比如说日照的时候则随缘显现明相,云雾屯积的时候则随缘显现暗相,云雾屯积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你们见过吧?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雾霾多了,也不知道晴,也不知道云了。生活在海边的人特别容易见到那个云一下子压下来的感觉,我在普陀山的那几年就是这样的。那个云压下来的时候整个就是说,这里就跟这个讲到的云雾屯积的时候,就好像这云彩就压到这个山了,就靠着山过来,到了普陀山了;然后马上是雷鸣电闪,倾盆大雨;雨过天晴以后又是一番情形,清爽得就像一幅水彩画一样。那个时候,我在那个时候就最思念家乡,还给写了一封信,说我已经出家了,你们不要紧张,我把这风景还给描绘了一番。清清楚楚记得,就是当时就所有的这些,这里讲到的情形都能够感知得到,云屯就是这个乌云压顶的时候,现在我们已经很少了。风摇则动,霁澄则清。风吹摇动的时候,随这个风缘就显现动相。霁澄的时候,随这个因缘就显现清相。那么地气上蒸了,凝聚的时候,随这个因缘就显现浊相。

灰土积得多的时候,随这个因缘就显现霾相,我们现在不是雾霾嘛。就说明,这个水澄净的时候,随这个澄缘就显现映相,这里最后一句给大家讲一下,水澄成映,就等于说海水安稳下来以后,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在里面能映现出来一样。这七个类别在用比喻,大家都认真领会啊,比喻什么呢?这个虚空体就如同如来藏性,从空的层面来讲,所以故说体非群相。那么从不空的层面来讲,所有随缘诸相的发挥都不拒它发挥,拒就是说为难、妨碍的意思,就是这个如来藏这个体可以随缘发挥一切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之相。但是呢,虽然这个虚空不是明的,所以虚空是明的吗?不是明的,它随这个太阳,借这个太阳照的缘就有明相显现,这就叫做而不拒群相发挥。那么后面的这个虚空也不是暗的,也能成暗之相。借这个道理的话,那么虚空也不是水,就能成水之相。如来藏不是水,能成水之相,如来藏不是火,能成火之相,可以群相发挥呀。所以这里是借这个日和水是哪里来的,一般我们不是说从太阴取的嘛,太阴精,从太阴那个月亮上取的嘛。这一段呢,后面的这一段话开始,且日照时,既是日明,找到这一句话。

找到了没有?且日照时,既是日明,这个还要往前一句,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就是说这七个方面的这些,显现的这些明暗呀、动呀乃至霾呀尘呀等等这些相,那么这里是说这些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就是比如说明这个相,光明的明,是由太阳有呢还是由虚空生的?下面这一段经文就是说其他的用日来代表。这就讲到说,且日照时,既是日明,换到前面的话就是说,这个明的有为相为因日生呢为因空有?就是这个意思,就等于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样,一样的道理,这一段经文。下面我们开始贯这个,就是富楼那,就是假如以这个太阳为例子,以日为例子。因为不是地水火风都是世间的有为法嘛,那我们这里只是从这个太阳而言,作为一个例子而言,下面的所有的这些现象都可以明了了。

所以你看他就讲到,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这段经文又是像我们之前所说的例破。富楼那,你看这个太阳照的时候,你说这是个明相,对吧?那么这个明相是从,单是从日生的呢?从日为,以日,就是以太阳为缘所生,那么你就不必借虚空了呀?还是从这个虚空中而生?假如你是从日,就是以太阳为缘所生的话,那么十方世界都有太阳,都能够见太阳,对不对?它不是都有太阳,因为十方世界只是在虚空中存在的,虚空中十方世界有明的地方,就应该是你这个太阳所分散的这个光明之色,因为它有明嘛,有明你说是从,光明是从太阳生的话,那么一定会去分散,分散到十方世界中,怎么还能够见到现在的太阳是一个整体悬挂在虚空天上呢?都分散到十方世界,就不应该更见圆日。你看这里讲到了没有?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就是已经分散到十方世界,怎么还能看到空中有一个圆满的太阳没有分散呢?这是其一。

另外一方面,如果是从虚空生的,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就是说假如你是从虚空生的话,自己有光明嘛,那么这个虚空自己就能够照了,空性是恒常的,你的光明也应该常在。为什么在月黑风高,乃至中秋十五的晚上乃至云雾弥漫的时候,虚空中就没有光明了呢?如果是虚空生的话,这个光明应该常在的呀,但是这个时候就没有光明了,所以当知这个光明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不是从虚空生出来的。可是问题是什么呢?既然不是从太阳、不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可是离开太阳和虚空的这个因缘,我们能够见到光明吗?能不能?不能够见到,所以这里又讲,非日非空不异空日,既不是从空从日生出来的,也不能离开空和日而有。那你说它是怎么生的呢?怎么有的呢?还是没有呢?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哎呀有的人就上当了,你看又说有了,或者有的人在那儿嘀咕,可能是没有。有和没有、生和没生都不能说,就是说富楼那你说的这些都是错的。你东南也不能说,南北也不能说,把南北认错了也不能说。有花不能说,花后面灭了也不能说。明白吧?连明白都不能说。这才叫做本来面目。所以你看人家给你打比喻,佛都累了,我也累了,作了一早上的譬喻,你还不明白。不明白的再总结一下,大家来看: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就是说经过这么个譬喻,然后推理以后,我们总结断定什么呢?观察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七大的相状来讲的话,它本来就是虚妄的呀,没有一个实在的,没有一个指陈的意义价值所在呀,你还要说它,说它干什么呢?有什么好说的呢?你如果说它,就等于说犹邀空华结为空果,本来是假的,你还想在这个假的花上又结一个假的果出来,你图什么呢?所以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你还为什么要再去征问它水火不相容呢?水和火本来就是一种幻相,你还说它相容不相容,那就是幻上加幻了。这是从相上而言。

观性,观它的性,本性而言,观它的本性而言的话,那么原来就是纯真的、唯一的,你看,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唯一的妙觉圆明真心呀,没有这个地水火风等诸大出现,你还怎么去问它相容不相容呢?

你看这里,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就是在这个妙圆明心中的话,没有出现地水火先前的这个,就等于说虽然我成佛了,可是我在凡夫的时候,在先前之中也没有这个地水火风呀。你现在还非要问我说能不能相容,本来就没有,怎么相容呢?如果你一定要相容,就是你的心不能够容你的心。大家悟这一句话啊,为什么如来藏中不能说相容不相容,割裂不割裂呢?就是一个真如法界的遍法界的真如心,如来藏心呀;你说它容不容的时候,一个东西怎么说容还是不容呢?说容的时候就成了两个东西了,你自己就把它给分别割裂开来,我们现在就割裂得支离破碎,世界、众生、业果越来越支离,越来越破碎。你还这里问相容不容,如果不容,就是你心不能容心,头上安头。所以我们非得说极乐世界,离开现前的极乐世界还有一个唯心净土,在哪儿呢?这不是心外求法嘛。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下面最后一句话这里讲到的,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是什么呢?真如妙觉的明心也是这样的,虽然它的体不是七大,但是它不碍七大发挥,你如果循这个空业去发明,它就有空相显现,你如果循这个地水火风空见识的业发明,它就有各个现其相,就是这样的。所以你观其相、观其性,它就是这样子,你就不说了,一说就错了。那好,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解答了,就是地水火风相容不相容、陵夺不陵夺的问题已经解答了。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没有解答。所以佛讲法的次第是非常严谨的。大家看啊,前面的这个已经解答了,富楼那的问题两个角度,只解答了一个角度,为什么?一个角度是地水火风相容,火和水陵灭不陵灭,地水火风相容不相容,已经解答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另外一个问题还记得吧?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地性是障碍的,空性是虚通的,它们怎么同时能够周遍法界?前面讲的圆融,这里讲无碍了。那么无碍里边,虽然前面讲到的说如来藏不是群相,不拒群相发挥,这就叫做什么呢?相不碍性,性不碍相,性相圆融。如来藏当体即空,这叫做性。能够随意发挥群相,这叫做相。性相是圆融,我们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对吧。可是不要忘了,地和空,地也是一个相,空也是一个相,相和相现在圆融不了。下面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有厘清,就是说同时,这个如来藏虽然不拒所有这些相发挥,问题是同时怎么发挥呀?不但不拒这个相此起彼伏的发挥,还要不拒它同时发挥,所以这里你看讲到: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是讲的什么呢?可以此起彼伏地去发挥。比如说水大发挥出来的时候,火大就收了,隐了,对吧。这个地大发挥出来的时候,这个水大就隐了。但是问题是你还说了这个地和空它是同时发挥,周遍法界的,因为空也在,地也在,同时在呀。你同时在,就要说它同时周遍法界,引入另一个层面是什么呢?下面一句话特别关键,除了前面说,你看: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是什么呢?若俱发明,则有俱现,就是说它们同时发明的时候就同时现。那同时现的时候怎么周遍呢?明明就这么一个周遍法界,同时现就是一人占了一半,怎么同时周遍呢?我们来看这个,佛下面的一个譬喻非常精辟,大家来看: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就是没个准。那么你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我们一点一点地往下来讲这个。什么叫做同时俱现呢?佛就打了一个比方,假如说在一个水中影现出来日影了。一个水中只能影现一个日影,是吧,那么两个人同时看这个水中之日影,同时都沿着东西相反的方向各自行走,东边的人看着这个太阳的影子、日影是跟着他走的,西边的人看着这个太阳的影子是跟着他走的。那大家想想,这个就各有一个日影随二人去,一东一西,没有一定的一个标准。你说这个日影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一个怎么会同时分俩呢?你说是两个,在水里边明明是一个呀?那么你能说它是一个还是两个吗?对吧,你看你们又犯错误了。这里打了一个比方是说什么呢?第一个日影,就是说这个比喻是什么呀?如来藏性的诸大的发挥,如来藏性中发挥诸相了,地水火风的发挥就等于说第一个日影,映在水里边。各行之日,我们每个人往东走往西走,就等于说是地大与空大。地大,我这么发挥,它就随着我走,就这一个周遍法界了;空大,我这么发挥,它就随着我走,就这么一个周遍法界;同时发挥,同时周遍法界。

因为我们觉得地和空同时不了,一旦同时就不能周遍了,一旦周遍了就不能同时;可是这里很巧妙地给他解答出来说,你说它不能同时发挥,那么为什么同时东西而行呢?你说它不能周遍法界,它就是一个法界,一个日影。听明白了吧?这就解答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叫做相与相也是无碍。不但性相无碍,相相无碍,统归就是一个圆融而且无碍。这就叫如来藏。所以你看《华严经》里面不是有事理无碍,还有事事无碍嘛,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是最高法界。虽然东西各随,虽然相反,但是人家是同时周遍的。既然是这么个情况下,那么你就不应该难言,你看你就不应该说,此日是一,云何各行?这个太阳是一个太阳,怎么会跟着两个人走呢?你就不应该说,一个周遍法界怎么能够同时有地有空呢?这是第一啊。

各日既双,云何现一?你就不应该说,既然有地有空,它就不能够周遍法界,它有地和空同时出现,它就是周遍法界的,你难不倒,因为它是无碍的。这里也是指到说这个如来藏的周遍性。你看这个打的比喻贴切不贴切?多么的贴切呀!所以你就不能在这里面再说宛转虚妄,一会儿说它周遍不周遍,一会儿说它陵夺不陵夺,一会儿说它有碍没有碍,无碍没有,是不是无碍。等等这些全属于戏论,没有凭据。所以最后一句叫做宛转虚妄,无可凭据。看到这句了吧?好,我们再往下,下面这一段刚才读了没有?没有就一起来。这一段比较短。我们读一下。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读这段话真是非常地华丽,大家看到了吗?为什么说识得首楞严,从此不食人间糟粕味。是糟粕书吗?糟粕味还是糟粕书?认识《华严经》,才知已是佛法富贵人了。这一段在《楞严经》里边讲华严,知道吧,所以说又富贵又好吃吧,我也想不起来了。为什么说这一段是这么的华贵呢?他这里就讲到了一个说,真正入到如来藏这种空不空圆融无碍了以后,整个都是一个无碍状态。你看这里,首先我们先把上半段给大家贯一下。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就是你以色空二法,色就代表万事万物,也可以说是地大,包括这个水火也是一样的,以地大色法为主,那么总归就是一个有碍。空就是一个通性,这个色就是一个碍性,空就是一个通性。相倾相夺,就说不是这儿就是那儿,这就叫做相倾嘛,在这儿就不在那儿。相夺是什么呢?这个在了,那个就不在了,这个可以了,那个就不可以了,这个能了,那个就不能了,这就叫做相夺。我们总是有碍有夺有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于如来藏中随业循业缘起而呈现为有碍之色,或者呈现为无碍之空,可通之空。但这些都是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无碍地现前了,可是凡夫就把它执著为有,定性,一定是这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众生迷闷,背觉合尘了。大家看到了吗,在如来藏心中,妄见风是摇动的,风一定是摇动的,空一定是澄霁的,日一定是光明的,云一定是黑暗的,种种差别相,我们背觉合尘了,所以才引发种种的虚幻尘境,就是我们的尘劳烦恼。这是从众生的层面而言。那么你看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这是我们就贯一下,还是老生常谈。我以这个本觉明妙的不生不灭的这个如来密因为根本因所修的法,现在悟到这个如来藏,就是结的这个净缘,所以说唯一的妙觉明心,周遍法界,一真法界遍照。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个什么效果呢?这就下面一段华丽的篇章了,大家你看: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阿弥陀佛!你想想,这是什么本事呀?我们有没有?我们都没有嘛。人家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呀!你看那个收放多么自如呀!你看这个来往多么自在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话,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这是如来自己描绘他所证得的自在解脱不思议境界。在这样的彻证如来藏本性的、合于如来藏妙用的这种清净无碍的法界中,彻底打破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全部都是平等、无量,一多无量,广狭自在,大小无碍。就光说这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什么意思?跟大家讲,从理体上来讲,一真的这个如来藏理体它可以包含无量的差别现象,这就叫一为无量;无量的差别现象都归功于这个如来藏的本真如体,这叫做无量为一。这是一个认知层面,刚才我们讲到的事理无碍。如果从事相层面,就是说一个可以化现为多个,多个可以合现为一个,这叫做事事无碍。

大家要认真领略,什么叫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呀?你领略过吗?领略过没有?谁说没有呀,读过《地藏经》吗?《分身集会品》里边为什么说,地藏菩萨说,我以百千万,怎么说来着,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这是什么呀?这是什么?这就叫一为无量。后来见到释迦牟尼佛,他方百千万亿世界的地藏王菩萨共复一形,释迦牟尼佛给他摩顶授记,这叫什么?无量为一。那你说没有领略过。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一顿饭的功夫就去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是什么?一为无量。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叫什么?无量为一。哪里没有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呀?你看释迦牟尼佛就处处可以演绎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讲法都是讲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为什么?一切法门为了明心,一切行门为了净心,是不是无量为一呢?那么忆佛念佛既净心又明心,总持一切无量法门,是不是一为无量呢?你看他讲法的时候还离不开无量为一、一为无量法界。法界的真实状态就是这样,谁都离不开呀。

你以为我们没有这本事吗?大家有没有这本领呀?有没有?你看又说有了,刚才说没有,又说有了。怎么个有法呀?怎么个有法?我们有没有?确实有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根本,为什么呢?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一生又一世就等同于地藏王菩萨的百千万亿身,百千万亿人,知道吧。那么无量劫的生死轮回离不开我们的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这就是无量为一。我们每天都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都有这样的功能,不同的是,佛是妙用,我们是逼迫用,这就差远了。但是虽然这个逼迫用,逼迫用了还是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法界之中,依照这个规律在进行而已。

所以这就是佛跟众生,佛背尘合觉,我们背觉合尘。所以人家能够这样,我们虽然在这样,还不能够这样,你看这怪不怪。所以就凡夫而言的话,我们可以叫做无量为一,为什么呢?只能看到自己为核心,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就锁定这一世是我。就佛来讲,一为无量,为什么?一切的法界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法界中,他就可以遍观诸法,一个众生一生一世的轮回中,起了什么心,动了什么念,因为什么堕到哪里,这辈子是,前世是男,这辈子是女,前世是夫妻,下辈子为父母,又是从人天到畜生,总之色心二法一切发挥都能够尽收眼底,这就叫一为无量。我们都是无量为一。

所以我们凡夫看,自己就是自己,只能看什么呀?直视自己,就这个皮囊。这就叫做无量为自己,无量为一。佛看呢?他是遍法界身,他可以透视,不是直视。你们做过透视吧,透视是里里外外翻腾了个遍,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家那叫做自己即无量,就是一为无量。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越是无量为一,他才越能够一为无量,良性循环。我们现在就因为无量弄成一了,所以就一成不了无量了。这就是凡圣之别,就在这里见分晓。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你看,小相里面可以现大相,大相可以入到小相。

在祖师的解释中打了一个镜子,打了一个比方,好比什么呢?一尺吧,就是直径只有一尺的,好比一尺之镜,是镜子的镜,可以映现千里之境,境界的境。一尺之镜就可以映现千里之境,而且这个一尺之镜含千里之境还绰绰有余。千里之境现在这个一尺之镜中,而千里之境在一尺之镜里面还是如故,没有缩小。那我们人世间有没有这个现象呢?有没有?拿一面镜子不是整个物体就映现在其中吗?是不是?问题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佛就彻证这个一多相融,广狭无碍。千里之境可以现在一尺之镜中,这就叫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所以才能够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大家看看。于如来藏,什么叫做不动道场呢?就是悟到如来藏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的这个不动道场,首楞严大定。那么这才叫真道场,不是我们现在到了庙里面,来到居士林这叫道场。这个道场是全身心地住在真如实性之道,这才叫不动道场。住在道场,遍十方世界而显现妙用,这样的话,一身之理体就可以广含十方无尽的虚空。

特别是这个,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你看我当时出家的时候,在普陀山的佛顶山旃檀佛阁里面就挂这么一副对联,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我就设想一下说这个境界肯定非常地恢弘壮观,但是我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呀?什么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呀?宝王是谁呀?搞不清楚。现在才明白了,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玄妙世界中,一毛端是什么呢?我们的汗毛,最枝末的,就那么一点点,它代表什么?正报里边最小的正报。宝王刹是什么呢?一佛所度的国土,三千大千国土,这是依报中最大的依报。从正报到依报、从最小到最大是圆的,所以说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依报里边什么最小呀?外在的依报嘛,世界里边微尘最小,极微嘛。转大法轮,正报里边,这个转大法轮是表法的,就是指的我们说十方世界现全身,去现全身给大家说法,所以这里边指的佛用这个实报庄严身去为登地菩萨说法,是正报里边最庄严、最大的。你看不论依报正报,最大最小,整个打破这个常规的定性格局,彻底掀翻我们凡圣所有的情见,就在这里无尽的妙义就在这个相即相融、圆融无碍之中。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告诉诸位,一旦入净土法界,即刻现这种庄严。否则你怎么知道他方国土的众生心念呢?怎么知道他方国土众生的名字、长什么样呢?怎么能够一顿饭的功夫到人家那儿去供佛,转悠一会儿又回来饭食经行呢?就因为可以无量现一、一现无量,整个这个圆融无碍的境界。好,那我们就知道,这段经文整个这一大段,大家来看啊,你看

富楼那,汝以色空,说的是汝嘛,对吧,就是代表你。这里虽然是对富楼那说的,可是其实就代表整个九法界的众生都是这个样子,像你一样的。那么后面又讲到我以妙明,又讲到我了。虽然这里指的是释迦牟尼佛自称的是说我,其实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众生与佛就在这个上边差别了,所以后半段文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什么叫做合如来藏不变之体呢?为什么他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为什么能够毛端现刹,微尘转轮呢?就是因为人家已经合如来藏不变之体了,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也是如来藏,无量也是如来藏,大也是如来藏,小也是如来藏,道场也是如来藏,十方也是如来藏,毛端也是如来藏,宝刹也是如来藏,微尘也是如来藏,法尘也是如来藏,一一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合在这个里面了,随便都可以,都是一,平等了,普遍了。所以才有这一番对众生所说的形容,由此打破我们一切的分别见解,就是如来藏性显现之时。下面我们今天再多讲一点,再贯一段经文。因为下面的经文比较紧凑,我们就一起来读,而如来藏开始,找到了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这一段开始就是开始总会。因为我们前面不是讲到的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这段就是开始讲空和不空是相即不相离的,所以就要讲空不空如来藏。你看一开始的时候是说。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这句话讲的就是说,而如来藏本来是寂妙圆满之心体,在这个心体中首先它是一切俱非,后面才能够一切俱是,俱非俱是就是相即不相离。那么我们在这里讲到的这一段里边,我给大家进行一个划分。我们看一下,就以第一段为例,大家跟着这个经文。你看,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下面讲到的说,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到这个如是乃至非意识界这一句,这是讲的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四科七大,发现了没有?从这个,你看非心就是指的色受想行识嘛,这是代表,因为色受想行识里面,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那么色法因为后边讲到的眼识,色声香味触法也代表了,所以这里就没有提了,以非心代表五蕴。那么再讲到的非眼耳鼻舌身意是代表六入。那么非色声香味触法加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十二处。乃至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代表十八界。那么前面的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是地水火风,代表了七大。整个这个就是我们在此讲的所有内容四科七大,在如来藏性中是不存在的,空性里边是没有这些的,虚幻的。

从这个非明无明非老死尽,找到了吧这一句?这是代表缘觉乘。就是缘觉修十二因缘嘛,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名色,触,受,爱,取,有,乃至这个来生的老死;逆观的话就是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六入灭,最后是老死灭。那么这里就讲到的说顺观逆观,指的是辟支佛缘觉乘人修的法。

那么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这是指的谁呢?是谁?对,是声闻乘法,苦集灭道是声闻人修的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那么非智非得就是声闻乘只能得到无我智,只能证到我空法,所以说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尸罗就是戒,檀那是布施,尸罗是持戒,毗梨耶是忍辱,羼提是精进,禅那是禅定,般剌若是智慧,这是指的是什么呢?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这是什么呢?是菩萨乘法。

那么后面讲的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这是指的我们常说的,是印度话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说的如来。非阿罗诃,这个阿罗诃是应供。这个三耶三菩就是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就是佛的功德。所以这里讲到的是如来乘法。

就是整个我们讲到空如来藏的话,那么这个如来藏,不要你说讲了半天的地水火风四科了,包括六凡以外的四圣法全部非如来藏,非世间也非出世间,六凡四圣一切诸法都非,不是,要泯,这叫做空如来藏。那么后面这段你看,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就是以这个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所以俱非世出世间一切法。由于它皆能够不是,所以这个不空如来藏就是空了以后才有地方腾出来盛,你死死地占据完了以后,肯定没地方盛了,对吧。所以正因为它的空,才体现出它的不空的。不空如来藏里边这个元明照用之心,你看这里,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个照用之心能够普即诸法妙用,普就是普遍的普,即就是相即不相离的即,就是给下面每一个词前面都加一个即。

所以我们学这两段经文,主要记住它的什么呢?一个非,一个即。空如来藏全部是非,不空如来藏全部是即。那么空不空就是什么呢?既是非又是即,既非非又非即。下面有一句话。那么这一段我们就不用讲了,跟上面的内容一模一样,就是前面是非,这面是即,也就是前面全部是把它泯灭,这边全部是把它建立起来,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的差别。能领会吗这个?指它的空的一面和不空的一面,能领会吗?能够领会啊。后面总结了一句是什么呢?你看。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你看多绕口呀。什么叫做离即离非呢?就是说真正的空不空如来藏,前面的非是讲的空如来藏,即是讲的不空如来藏,这里要讲到空不空如来藏了。同时啊,同时具足的时候,离即离非就是指的上面的俱非俱即,都不是,不是这个意思,都不能用,俱是,前一个是俱非,后一个是俱是嘛,对吧,那么俱非俱是都说不明白空不空如来藏。后一个是即非即,是指的上面的俱非俱是都是空不空如来藏,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内容既都不能说是,也不能都说非,既说都是,也说都非。就这个意思吧,慢慢悟一下。

那么大概这个我再给大家引申一下,可能我们就容易明白了。到底说,一会儿说空如来藏,一会儿说不空如来藏,又说空不空如来藏,这是从三个层面来讲的,大家不要以为它是三个东西,它是一个圆球。一个圆球呢,因为我们凡夫看圆球的时候,你还看我的珠子吧。这个珠子、隔珠是一个圆球吧?你看的时候能看到一个圆球吗?看多少?看多少?看半个,除非我再这样转过来,你又看到这半个,对吧。那么刚才讲的一切俱非就指的说这半个的一面,讲的一切都是就指的这半个的一面,但是整个的圆球你能把它用一切都是、一切都不是表达吗?你能用它说一切都不是,一切都是表达吗?都不能表达,又是又不是,又不是又是,又非是不是,又是是不是,都可以说,怎么说都行,怎么说都不对,反正你就看这是个圆的。我们为了认识这个圆的,才把它分成这么三个步骤表达,但是不要忘了,它就是一个圆的。这个圆的你捉是捉不住的,你看是看不清的,但是你捉到的就是圆本身,看到的就是圆本体。所以这说了半天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我们如果大家再有时候去学习,天台教法里边有一个小本叫做《始终心要》,里边讲到说什么呢?天台宗主要讲空假中三谛,空假中三谛怎么讲的呢?是天然之性德,这个空谛是泯一切法,就是把它全部破掉,泯了,泯灭的泯。假谛是立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在其内。中谛是统一切法,所有的泯和立都在其中,又不是泯,又不是立,同时又有,叫做统一切法。这么一说稍微有点印象了吧?

再比如说,再打个比方你们就更有印象了。云门宗呀,云门宗知道吧?禅宗一花开五叶,其中的除了沩仰、临济、曹洞和这个,还有一个什么来着?临济、曹洞、沩仰,你看这么个都给磕住了。法眼,对,法眼,这是四个,其中最后一个就是云门。云门天子门庭高峻,接引人的时候他有一个云门三唱,就用这一段话看你就是,来接引你就这三个步骤,怎么接引。其中一句,第一句叫做什么呢?截断众流,就是把你的意识心截断众流,就等于我们这里说的空如来藏。第二个叫做什么呢?涵盖乾坤,这就是指的不空如来藏,涵盖乾坤。最高层次叫做什么呢?随波逐浪,空不空都行,空不空都是,空不空都不是,叫做随波逐浪。

这就叫云门三唱,有时候又叫云门三绝,要记住啊,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讲的空的一面,不空的一面,空不空相结合的一面。真正的如来藏就是这个意思,你说空也对,但是全部是空就不对。你说不空也对,但是死执著不空又不对。那么是空呢还是不空呢?还是空不空呢?这就对不起,说不出来了,就是只能你去修去悟去证了。这实在佛也只能讲到这个层面了,为什么?因为人家已经醒了,咱们在梦里边。

那么后面的这一段我们就看,佛讲的这一段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了,你看,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这三有众生就以阿难和富楼那已经代表了,不断地提问,怎么个提问,三有是什么呢?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果不坏,其中轮回,所以叫做有,有因就有果。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这是指的凡夫。及出世间声闻缘觉,这是指的二乘。凡夫执著有,二乘执著空,但是他们都有执著,都没到究竟。以这种执著有的心态和执著空的见解怎么样呢?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就是如来密因,如来藏性,你用你的那个层面来猜测如来的无上菩提。

大家记住这一句话,用世语言入佛知见。你看,佛法是用来学知识还是搞研究的吗?问题是入佛知见,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祖师们一再地给大家讲,说学佛一定要学从义理上,从解悟上,不要从知识上。因为学佛学肯定要学的,不是反对大家学经教,可是你看这里,用世间的语言是入不了佛知见的,你如果停留在这个上面,永远没完没了。那我们在这里就一定要知道,学佛一定要学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你看刚才先前我们打的那个比方,虽然说那是南这是北好象是正确的,那么你错把南当做北了就错误了,实际上你要悟什么呢?悟南北也是错误的,那才叫弦外之音。

虽然他说这个空中的花是假的,一定要让它灭,那么你就要悟到这个花本来就是假的,让它灭也是假的,这叫言外之意。总要比,我们的境界一定要比义理更进一层,还能包容,这才叫真境界。言诠和境界就是这么来的,说者能说到这儿,悟的一定要更上一层。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用世间的什么和合呀非和合呀,自然呀因缘呀,到底是陵灭还是相容呀,还是不陵灭还是不相容呀,你用了这么多的戏论,整整说了三卷半《楞严经》。

所以佛在这里才讲到,譬如,又打了一个比喻。你看就连这个法,光这么说我们还听不明白,大家再看,怎么修,怎么证啊?你看佛在这里讲到比喻了,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琴,这里应该讲到的我们常说的古琴。古琴有多少根弦呀?三弦,三弦好像是一个像二胡一样的东西,这样拿着,古琴是弹的呀。你们没有读过这个中国有四大才女吗?四大才女是谁知道吗?知道吗?都知道四大美女,四大才女,苏小妹算一个,卓文君算一个,李清照算一个,近代的秋瑾。卓文君给司马相如背叛了她了,卓文君就收到一封信,司马相如嘛,他们两个这也是算千古绝唱了。可能是卓文君长得比较丑吧。这有才的女子长的都丑,苏小妹的额头特别大,她这个,苏东坡讽刺她说,人还在堂里边呢,额头都画堂前面出去了。这个卓文君可能也长得丑,司马相如到了朝廷做官以后,就背叛她了,给来了一张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没有什么呢?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嘛,百千万什么?没亿,就是无意于你了。

这个卓文君就顺手拈起来,就写了一封,这句我看我记得对不对啊,说:一朝分别,两地悬念,咱们今天不是讲到了悬想嘛,分开了嘛,一朝分别,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就把一二三四五六七给套进去,下面是一句什么呢?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就是讲到了琴是有七根弦,为什么引申了这么远呢?就是告诉大家琴有七弦。七弦琴无心弹,所以这引申一下,这里讲到了琴就有七根弦。那么这个瑟有二十五根弦,这个箜篌有十四根弦,琵琶有四根弦。我们一般讲到的琴、瑟、箜篌、丝竹等等,就是古代的那些乐器。为什么这里讲到这个呢?你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个我们要打比喻,要记住啊,大家知道琴瑟箜篌琵琶比喻什么呢?比喻什么?比喻什么?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是什么呢?当体就是如来藏,真如性,全部给你,都在这儿了;但是你若无妙指,你不会弹,没有这个弹的妙指,就终不能发妙音呀。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所有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境界,都是如来藏的表现,都是佛证的这个真妙明觉心;但是现前面对,你没有妙指,就是没有善解法义,悟这个弦外之音的这个功能的话,不会弹,那么你就得不到这个妙音,妙音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看这个比喻贴切不贴切。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所以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就在这儿看你会不会拨,拨这个六根境界,拨这个五蕴十八界。你会拨吗?我们都会拨呀,当真了拨,一拨就把手割断了。

所以说,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就是你跟众生一样,都是这个样子的,个个圆满具足,与佛更无丝毫的差别。但是差别在哪里呢?如我按指,就是比喻我弹琴嘛,按指怎么样?海印发光。你看,海印发光是首楞严大定的又一个称谓,就等于说是大海澄清了以后,整个阎浮提世界全部在海水中映现出来,禀现出来,这就叫海印三昧,佛证的这个大境界,楞严大定,华严三昧,又叫海印三昧,就是说一切万事万物全部从中能够显现出来。那么汝暂举心,就是你,只要你举心动念,尘劳先起。你看,我一按指,首楞严大定;你一起心,尘劳先起,分别起来了,烦恼起来了。为什么呢?为什么?

后面告诉一句: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大家看看,我们现在最大的障道因缘就是得少为足。修道人而言,得法上的少就足了,有个瑞相,做个好梦,马上就高兴得颠儿颠儿的就受不了了,何况出来法喜、轻安、禅定,那个时候你根本扛不住呀。你想,那常说的粗茶淡饭吃惯了,稍微有点鸡鸭鱼肉你就受不了了,还给你山珍海味,你都根本就不想去那儿,吃不着了,这儿就把肚子给填满了。得少为足,这是有点道心的。如果没有道心的,号称要修行,世间法放不下,财色名食睡一旦具足了,马上就享受去了,得少为足。所以这里讲到的就是说,由不勤求无上觉道,如果能够勤求,勤呀,勤就是念念不忘,求就是始终如一,一旦能够具足这个法门,那么绝不会,没有得不到。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我们本具的本有的家乡,故乡风月有谁争呢?所以希望大家赶紧回家,快点往生吧!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