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们要学习《净土或问》第二十五讲,也就是最后一讲,第二十六问。今天的问题对于我们现实,特别是当前时代所谓的行者来讲,是特别切中要害的。有可能在听闻或者思维法义过程中,大家会觉得真的是量身定做的一样,因为确实这个时代。他问的主题就是,谁不想修呀,但凡居士谁不想往生呀!可是戒定慧一样也不成,在佛法中法门不能上路,不能够一直一步不停的走,那么就到不了家。所以说几多的善根都埋藏于懈怠,多少的福德都浪费在散乱中了,时好时坏。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这最后一讲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成时法师点评是“刻骨切问”,就是说真的能够相续执持念念相应,那谁不愿意呢?毕竟大家还是皈依了三宝,信仰佛法,闻思到圣教,现在还抉择到净土门上来了,那往生的好事确实想。

但是,“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定力未成”最根本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说管不住自己,修是想修,可就是不想修呀,念头相续不住。

“或旧学未忘”,知见不能够纯一。大家有时候提的问题我也深有体会,说一千道一万的说专修,一门深入,但是还是放不下点点滴滴的功课,大量的经咒、回向发愿,等等诸如此类的,上面厚厚的裹了一大堆,最后心不能够清明。这其实就是“旧学未忘”,过去熏习的,在法上生了贪心的,到现在还是一直摆不脱。

“或邪思乱起。”为什么会有“邪思乱起”的状况呢,就是控制不住的瞎打妄想,起怀疑心。甚至有时候对于净土法门,听了以后信誓旦旦,仔细一想依然又是忧心忡忡。这就是过去世怀疑的业果,不相信善知识,或者得少为足,乃至没有证到圣果以为证到圣果,等等诸如此类的业果相续就会“邪思乱起”。

“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你看说的面面俱到,什么叫“境缘相触”呢?就是这个事情一发生就把你转走了,把不定的。其实就是过去世的断舍离不彻底,召感来这些旧世的因缘事物。

“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

所以说这一问真的是为天下的修行人所代言代说,后面的回答也是为天下的修行人所解答的,不是不想修,但是修起来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为什么特别是佛门里面说,一个法门不要更换题目,因为守不住。为什么住一个道场安安稳稳的,因为因缘散啊。

我现在也有这种体悟,甚至你能够把这个僧衣穿到底,就非常了不起了,年轻的出家师父们要好好的安住,学修,闻思等等诸如此类。只能用佛法来作佛事,否则你管不住自己,“千里万里去了”。

后面又讲到说,“又或惹著一毫世事”,前段时间我说了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什么意思?就是别惹世间的事,你一惹上它,它就惹你惹得没完没了。“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世间的这些因缘一发不可收拾。“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这个问题比较长。也就是说我们种种的修学中,一种心地上的缺漏和偏颇。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天下学者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为什么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心制不在一处。所以刚才我们讲了这是为天下修行人而所问,为天下修行人所答。

大家来看祖师是怎么讲的,“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听清楚,为什么?“汝当间断之时”这说的是常情,修学中谁都会间断,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间断,不能相应。

那么后面的药方是什么呢?“若不痛加鞭策。”痛,要猛醒自己,可以说否则一不小心一辈子就浪费了,所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加行是在这一点上。这个法义就是“若不痛加鞭策”,其实这种反作用思维是一种殊胜的加行,很大的推动力和作用力。“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今复为汝献之。”供养给大家,分享给大家,这都是修行人、过来人刻骨铭心的烙印,说这些特效药方能治这个我们总犯的寻常病。

“汝当谛而听之。”这里讲了三个心态。“一曰报恩。”为什么我们念佛不能够念念相续,或者稍微勇猛精进,乃至一天的功课能够按时完成。我们现在就一推六二五,不要说无间之念修成就,就是能够相续的正常了,不要有闪失,那也需要心里一种心势上的助缘加行。第一个就是报恩,为什么这里讲到报恩呢?因为但是凡夫,总是有良心的,报恩就是要有良心呀。

“二曰决志。”但是凡夫,皆有志气,多少还有点志气。

“三曰求验。”就是凡夫的一个心态上,都会喜欢一探究竟,看看是否当真如此。

所以这三个加行的心地上的一种鞭策之法呢,实际上跟人类的习气是特别吻合的。我们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时候,讲到中国难生,咱们南瞻部洲有三件事比其它地方强,其中有一个就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就是特别能造业。但是修行也很厉害,“勇猛强记,勤修梵行”,正好利用这个特色,设了这么三条,大家来看。

“第一报恩者”,怎么样调制自己的报恩心,怎么思维呢?“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就是说我们修行,心已经依托在净土上了,那为什么修呢?《劝发菩提心文》里面也讲到了,报恩,发菩提心。通常我们会说“上报四重恩”,那佛恩、国土恩,或者是众生恩,总归这些“固未暇论”,一个凡夫的心力而言,佛太高,国土、众生太广,就算你顾及不来,那就就近的,你能够使得上劲的做一个牵引。

“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这就说到出家人的实际情况,刚开始为什么出家呀?要了生死,要报父母养育,六亲眷属的因缘,要报这个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因为师长调教,长养法身慧命,那会觉得无一不是师德,仰答师恩啊。

后来行脚,为生死计,“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这是从现世而言,说一个出家人要舍深恩众爱,深恩就是指的这个。当知出家这一条路,初迈步的时候是非常非常的艰难,要剥皮割肉一般才能迈出这一步,一走几十年。现在通信发达,以前一走就几十年,有的甚至一辈子都见不着了。

也有的祖师爷走了以后,母亲对他的贪著情执太重了,那么他为了慈悲,不让她再陷入到轮回因中来,就不见,一直到母亲的眼睛哭瞎了还没见着。然后病了,上了岁数了,那真是惭愧。

刚好今天我俗家的老母亲说给她回个电话,我才看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打过的电话未接,真的是惭愧,好多的时间根本就无暇。可是人家养育了你的色身呀,这个恩很重,你没有这色身怎么去修法呢。然后哪一天突然人世无常,听到她死了,说走就走,这一走红尘一别就天壤之别,阴阳隔断生死两茫茫了,依旧不归,那这基本上都是出家人通常的一个作派,一个因缘,这是就现世而言。

还有死后。“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那死后谁知道他的业因业果呢,有可能要下堕三恶道的。“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一旦轮回特别是到了饿鬼道什么的,那他就有感觉了,知道家里边有修行人,有三宝人了,这个时候就生起了一种希望,为什么?太苦了。比如堕到饿鬼道这就苦呀,希望能够求助于你,这个时候阴阳隔断,他望着你,你不知道他在哪儿,那种企盼,难怪《地藏经》里面讲,有时候六亲眷属会托梦,那你度他靠什么度呢,就靠你能不能够修无间之念,因为什么?这是你的解脱资粮呀,你脱不了,怎么让他脱呢?

所以说“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这就是要在源头了。“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这一笔账呀,这个因果相续、万法相互的作用增上而言,一卯扣一环,实际上到这就是“大不孝人”。从报恩的心态来讲,你应该念佛,不念佛你报不了恩,报不了恩你就不是大孝,也有因果的。

“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所以说“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

这是从养自己色身的父母亲和养自己法身的师长而言。那么出家了以后,要有道粮,也就是道业的资粮从哪儿来呢,一天吃什么喝什么?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的福报正在滑落,但是还在一个大的层面,衣食无忧。这衣食从哪里来的呢?出家人啥出不干,不入世间法,不做治生产业,这都是佛陀制定的,那就是要依靠供养。

当然为了立三宝的功德,三宝不可思议住世间的法幢相,一个出家人确实他就是吃供养,因为他所有的身心就依托在佛法,最基本的表法也是出家法,穿的这个法衣。所以真正的出家人不能够以邪命,而要以正命过活。正命是什么呢?就是要高贵的吃供养,这倒也是这么说。

那现在逐渐供养的东西多了,哪儿来的呢?“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

确实如此呀!你没去养蚕扒丝,穿的衣服哪里来的?你不去种地,吃的东西哪里来的?你住的房间,被褥都是现成的受用,都是十方来的。说实在的,现在居士同修们也常说“挂单”,动不动也要挂单挂到庙里面吃住等等。想一想,如果发心是带着护持,或是共修法会精进勇猛,那还能换个口粮。如果去到一个地方,心里说,哎呀,来蹭着庙里住,庙里不是那么好住的,是高利贷呀!这个费用非常昂贵,不是当时掏点钱,把多少辈子都能给你牵扯进去,你以为呢。

所以既然如此,“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

这个“信施”是十方带着虔诚心、供养心来的。那会儿佛源老和尚见到居士来结缘供众,或者过年供养师父红包,就赶紧说:“看看看,放高利贷的又来了。”当然老和尚也是警醒他的子孙们,说信受这些信施的供养,是很难消的,滴水难消。特别现在在世间也是这么个大环境、大气候,不管好坏,赚一分钱都是辛苦来的。

“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就是本身人家是养家糊口,给妻儿老小用的,在上面抽减了一些,转供到你这儿来。当然从供养者来讲,福报增长了,但是你自己受用而言,是需要有本事的。你最次最次,有没有为佛教发心护教、住持?道业、心地有没有明朗?

所以这里讲到,“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耙偿他始得。”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这辈子没了道,一滴水、一根线,你将来也得“牵犁拽耙”(“拽耙”就是拽着耙,把土地翻起要种地),当牛做马给人家耕地一样这么去还的呀!

“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就是将来你得还,说不过去。“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受人信施,虽然是办道之粮,但是如果你道没办成,将来要偿还的。怎么个没成道呢?因为你有间断之心,没好好相应法,相应佛号,相应往生。那将来生不到极乐,就生畜生道。就像老和尚以前说的,“四锭元宝四个蹄”,接受了几个元宝,差点就生到驴肚子里去了。

所以第一个,要生起报恩心来无间念佛。

“第二决志者。”就是说志气要决断,发心要猛烈,特别是要长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就是死心踏地,偷心死尽。我们现在几番几次偷心,就是明着给他说,掰开了揉碎了讲,这个偷心就是死不尽,这个法门纯一上面都死不尽。

“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参禅没用呀,有禅有净土,解的就是禅,你至少要开悟。

“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大家看经教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现在在白华庵暂时也在阅藏,所谓的看教,那三藏教海真的是浩如烟波,看不到边。佛说的无量义趣,你明着这么看都看不到边,何况还有密义、正义、旁义。所以“教又不明”,不要说依教修行了,修观、止,连这些名相都记不全,个个宗派相互怎么分怎么合,你搞不清楚。

这段时间阅藏,真的是一页页地翻过去,有时候看了前忘了后,上岁数了嘛,眼倒是还没有特别花,但是记忆力太不如当初了。那会儿翻开《净土十要》这些经典,里面酣畅淋漓的句子一遍就记住了,下一次随口就引发出来了,偶尔可能有一个之乎者也错一下,意思绝不会错的,一遍就过去了。现在呢,好好地盯着看几遍,稍微长一段话,就看了头忘了尾,到了尾再补头又忘了。所以这个无常呀,这个心呀,没办法。所以“教又不明”呀!何况你还称性于怀呢。

“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成时法师讲的“可耻”,你说几句禅,禅是说出来的吗?“又要说几句教”,以示自己看过几本经书,知道什么是宗派,佛教史上有什么事情发生,在那点评江山,纵横去来,正当摇头晃脑的时候,我自己知道这个弊病,一点功夫都没有。那再俗一点的,这不是常讲方便善巧吗,什么广结善缘,怎么结呢?得回到俗世去结呀,俗世里面又要弄点貌似雅的,实际上也不是佛法。

比如说,“又要写几个字”,现在所谓的名人字画。还有时候出书,名声大的求你给写个序文,现在的序文不是像以前恳切真挚的说这个讲法注释是怎么来的,有这样一种称性发挥,值得赞叹。现在都不是写实在话了,现在的序都叫做“逢场做序”。

“又要做几首诗”。你看这里讲的,说几句禅,说几句教,弄几个字,还要写几首诗,总归这些,有时候确实好禅的人都会在这上面有一些显现吧。

所以导致“情挂两头,念分四路”,法门依托不上去。“祖师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有一念被三界、被轮回给牵挂着了,就是三途的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就一念爱恋之心,这种比喻就像我们穿一件白白净净的衣服,突然间上面点了一点黑墨,永远都洗不掉,衣服洗烂了都洗不掉,直至这个衣服坏了,再重新做。这就叫做“瞥尔情生,万劫羁锁”,摆不脱。

“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羁锁业也。”

这是指要守护专修,死心踏地的就是净土。这个不好守护,大家要知道,不是说一说,我就是净土了。那会儿有的同修也是,非净土不行,甚至说,我讲这个净土,就发心护持。不讲净土了,就不一定护持。后来也有的禅法去了,内观去了,注重坐去了,腿功去了,就在这些上面去了。实际上确实专修说白了,就是因为需要很大的福报,专不起来其实就是福报不够。

那么另一个,志不决定,容易在戒定慧的戒根上面有所毁失,守不住。所以,“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有些毁犯,有些过失,甚至有的在这个上面犯了根本也不知,破的一踏糊涂,等等诸如此类。

“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志不坚决呀,一念妥协软暖之心,有可能就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一念心软。所以在修行上,为什么真的是有所谓的我执、我慢,倔吧,但是一开始上道没有这个倔劲他还上不了,没有这个“决志”。

“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就是说该干你要干,不该干的随他去,就不干。能不牵扯的世缘,就不牵扯。这些无谓的人际关系就不要去搞,都是轮回因、轮回缘。但是因为控制不住,“又且断除憎爱”,他觉得不对劲的,有可能身在其中,只好稍微妥协妥协,差不多就行了。该一心一意去修学的,别人说太执著了,学佛念佛到这种地步,日子不过了吗?心一缓,一松快,就下来了。

“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

你看这形容得多么的现实!一切的名,虚荣、赞叹呀,所谓的人品、人格善良呀,说实在的,这些因素都容易生贪名之心,要时时勤拂拭。那利就更粗重了,为什么说“唯利是图”,“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人世间就这一点事儿,就是因为这一点滋生的。是我的了就舍不得了,越来越抱得紧;是他的了,就恨不得赶紧让他完蛋。所以就生了贪爱和憎嫉了。

“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在世间法里面,“八风”到处都在动,扛不住,为什么?没有这个决志。“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

没有这个志气,提不起来,那你就淹没在这里面。确实名利害人,它是悄无声息的。一开始可能还比较孤傲清高,还行,慢慢地缘份多了,就开始方便,度化众生呀,打成一片呀,四摄、六度,都在其中呀,说的是天花乱坠,实际上一点也没修起来。再渐渐渐渐地陷入进去了,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由于名利把你毁了,结果慢慢地名利没了,又心生烦恼,舍不下,就有可能会断失自己的佛性种子。

所以一个有志气的心,是修道者根本的一个素质,这是第二点决志。

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三取验者。”“取验”什么意思呢?“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就是你得一探究,佛法是不是真的,念佛是不是真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现前我就要见,看能不能见,是不是真的。这叫做“求验”。所有的这些灵验里面,大家一听耳朵就竖起来了,哎呀,求灵验,一说就念佛,好像说不知道多么的感应,多少的示现,多少的好梦,多少的不可思议之事。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灵验中,有一件最灵最验,就是要死的。这个事一定会灵,一定会验,要死。“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你能知道你什么时候死吗?

像今天我还跟别人戏论,算命的说我的寿数是能活六十七、八,也有说活九十多的,还有说能活一百二的,哎哟,差点给我吹上天了。我心里想想,虚云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本老后来才活了一百零多一点儿。想想我们过去谁知道造了多少杀业,多少短命的因,福报如此之损,这辈子说实在的,刚才讲的虚受信施,白吃佛门的饭,算不过来了。只能拼命地拽着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尽量能念一声算一声的往极乐世界仰靠,没办法。所以说到寿命,我觉得六十七八嘛,还更让人更相信一些,那活到那会儿,现在算算就剩二十年的光景。回想一下已经过了两个多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呀,当然还是在没有造大业,不会折福损寿的情况下。

所以说,“知道临终,更有几日”,你不知道的,这种情况下那就要怎么样?“须在目前,便要见佛,”我就现在就要勇猛精进地修起来,现前得到感应见佛,蒙佛加被现前显现。

但是这一句也是成时法师的慈悲心切,特别是咱们现在的人容易在这上面犯糊涂,一听法师今天晚上讲了报恩、决志、要求验。我就记住求验,非要说,佛你快来给我看一下,又把心思不断地用杂在这个上面了。

所以成时法师点评,“此在念佛处着力,不在见佛处着力”。为什么?只要你念的得力了,一定能见。你光想着见,而没有念,你见不着。这紧要处给大家特别提出来,做一个特别说明,不要搞错了。

“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这个也给大家讲过了。“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太多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大祖师们的灵验,是人家的灵验,那我们现在看来,人家真的是豁出去玩命地修行呀。可是在他们来讲,这样的一种玩命地修行,不间断的修法,很自然而然就入了,是多大的善根福德。我们现在,前面第一句问题就说“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等等诸如此类,没办法。所以为什么老说给祖师爷提鞋都没资格,是真的没资格,可能祖师爷们一辈子修学最差的状态,我们修行中最好的状态都够不着,所以人家这是等于说念念法是相应的了。

所以,冲着这个求验而言,说“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你看这里更证明了,“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说明在心地上念佛处着力,不要在见佛处着力,还是在说这个话。

“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业也”。不念佛就不能生净土,不生净土必堕恶道,这是天然的一个因果关系,理所必然,事所必然。

所以大家听这些法,至少此时此刻要生起首肯,对的。你不要死鬼强挣扎,还觉得自己不至于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也跟大家一起在听这个法,在讲这个法,我也在听。那这都是顶门针,面面俱到都扎在自己的痛处呀。

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受生之时。“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

下面这几句话就足以证明天如惟则法师祖师爷过来人,一气呵成,而且是正知正见,你看,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念这样。实际上大家放开手去做一把,也不是那么难。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现在生烦恼,执著于某一件东西,也是念念不离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离念念。实际上就是你很轻巧地顺势把它置换一下,所以这个鞭策心真的也是一种巧劲,是自然天成的一种加行作用。

所以说感应道交怎么样呢,“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我们会说怎么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同于见十方诸佛了呢?我家里也供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我天天见,天天拜呀,他就是这么一尊佛,就长这个样,怎么能够跟十方诸佛一样呢?这都是凡夫的思维心没有到,只在散乱的晃晃地忆佛,没有到见佛的地步,所以没通这个法,以为有漏。

实际上大家相信了就可以,只要能够念的感应了,那么心地上摆平了,见到阿弥陀佛就一定等同于见十方诸佛,实际上就是见法身。“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就是见法身。

这里把净土和禅汇的非常的完美,见求生之佛,接引之佛,即见十方诸佛。就像智者大师说的,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诸佛无量光,就这个意思。见十方诸佛实际上是同一法身,什么法身呢,自性天真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真的见到这个本性法身。

“即得大用现前”,回到一条线了,但得本不愁末。等于说出现了有禅有净土的状况。“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这就是大用现前了,才真正意义上的知道自利利他,才真正意义上知道怎么去度化众生,确实真的是度化众生,而不是祸害的状态。

所以,“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说得多好,实际上就是有禅有净土。后面天如惟则法师讲到,“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这才是延寿禅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到这地步,见到根本,大用现前,而且还顺势不妨碍往生,这才叫事理圆融,乃至事事无碍,所以讲到究竟处,都是一个法,我们一直也在讲这些所谓的法课,讲来讲去就这点儿。特别是为什么最后讲到求验的时候,落脚点在禅、净相应了呢,为什么?大家还记得吧,整个一部《净土或问》就是给一个对净土有误会的禅和子,一开始见到天如惟则而起的问,所以这里在收尾了,“勉之勉之”。

“于是禅上人者”,然后这个听法的禅和子“既喜且惊”,这形容的太到位了,喜的是什么呢,心里原来不到之处现在打通了,原来禅、净不是两家,因为净土相应了,才把禅也真正弄明白。“矍然久之,如有所失”,久久的琢磨了半天,哎呀,难道我以前错了。

“天如老人乃复告之曰”,更进一步给他摊牌了,“禅与净土,了即俱了”。一门入了,两门都入了。“心外无法,莫错会好”,你前面讲到所谓的心外无法,禅也在心内,净土也在心内。禅属于教外别传,净土也属于教外,教内也是别传,都是心法,都是不向外求的,一个套路,所以说你不要错会,大家也不要错会。

不错会有个什么好处,你看这个禅上人听了以后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上人乃稽颡再拜曰:吾多幸矣”,五体投地的再给天如惟则法师说,哎呀,我多幸运,今天太幸运了,善知识难逢呀。“今吾知所归矣。谢而退。”从此以后我懂了,明白我该怎么办了。修法中,今天算是碰到明眼人了,所以善知识太重要。

我觉得咱们能一起在正法学堂,这么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的,真的能够把这些经典论著学习下来,虽然我自己声明一直是照本宣科,但是也是照着佛祖的说,宣着正知正见呀!那依样把葫芦画给大家,我们就能照着这个样子来,这样的因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奇缺和难能可贵的,大家要知道。

现在这个时代,听法最麻烦的,一个是没有人愿意讲,或者愿意一直说。我这是说得太多了,但是像我这样的也出来说,因为没有大德愿意把这个“说”作为推广的一个专门的业处吧,很少,这也是我们福报不够。那第二点,也有好说的,反而这些人又乱说,说了不负责任,把你的法身慧命给搅局,搅得不知道多少阿僧祇劫都还原不了,害死人的。那么说完了,就说其他的,有的也在说,会不会修,能不能修起来,也是两码事。只有净土,好好说一直说,说完了大家修。你如果真要修就这么修,都能明白,都能得道得度。这是我们一直在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维系这种说实在的太容易断的法缘了。

所以讲到这里,才随喜大家,也是劝诫大家吧,真的是“闻法功德殊胜行”。

这是我们今天讲《净土或问》的最后一讲,本人也是不才吧,有讲的不到之处,也请诸位有缘闻思者能够海涵。大家也要善于取舍,听着相应的、受用的,那你就取;听着觉得退失信心了,或者说不甚相应的,知见不谋的,那你就舍,当然前提条件你自己的知见是对的。另外一个呢,我再再地讲到,只是劝信而已,但能增加我们几分信心,信愿之力,那这个法就算是听成功,听圆满了。修行在个人,自己生死自己了。

《净土或问》就算到此为止,告一段落,一个圆满。那我自己也很荣幸,又把《净土十要》里边这样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贯解了一遍,虽然也没有录视频,但是至少音频上面也算是过了一遍。我自己也跟大家一起学,然后我们各修各的。

好,那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随喜大家,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