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好,各位同修,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诸位放掌。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开讲《净土或问》的第二次课程。我们现在是回归到净土的法门和对于它的讨论、理解以及修持上来了。上一讲的时候,稍微的把一些前序,注意的和一些匡正的东西,大概的给大家讲一下,繁琐了一番。

今天开始,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净土或问》题目的解释。讲到净土,这已经南无阿弥陀佛,谁不知道极乐世界,好像是成为学佛人的一个标志,会念佛。但是真正意义上对于净土的概念性的理解,我们还是要从几个方面做一个划算。

首先从现象上讲,也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时空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数不清的无量无边的清净佛土。就像在经典里面描绘说国土与国土,然后无量无边的数量就像点尘劫。把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微尘,磨成微尘以后,过一个世界撂一颗微尘,过一个世界撂一个微尘,什么时候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磨的微尘撂完了,这叫一个点尘劫的概念。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国土,所以大家看看有多少。由于每尊佛的功德、愿力差别,修行所成圆满,所以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各种各样的殊胜状态。虽然同为净土,但是各有千秋,这是从现象上而言。

从境界上而言,这就换了一个角度了,可以看我们的修行圆满与否,而呈现出不同的染净状态。通常我们都知道,比如我们这个国土是染土。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染土,可是在他的视野中,其实娑婆世界这个染土跟十方诸佛的净土是同样的庄严,同样的殊胜。由于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凡夫居多,所以他示现在凡夫的视野中,出现的境界就是染浊的,漏劣的。在释迦牟尼佛的视野中,完全也是非常庄严殊胜的净土,由于境界不同,所以所见不同,这是从境界上而言。

再换一个角度,比如从理论上而言,一个现象,一个境界,理论上而言,就应该从因果上论。这一点的说明呢,如果大家有学修过《维摩诘经》里边讲得最为透彻,里面有宝积长者子去问,如来的净土之行。佛不就给他说了嘛,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就没有谄曲虚伪心念的,这个菩萨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摄心不乱是菩萨净土,一切正定众生来生其国,等等这一切。总归从理论上而言,就是我们通常都能够讲两句的: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是整个一代教法的核心理论,也是我们从染到净,不管是心还是国土来讲,一个通常的手法,就是这样修行,就是一个镜子,让他净。这是从理论的主脉络上而言。

我们如果再从因缘,大家都知道种种习性、种种因缘不可思议,从因缘而中,我们要知道,虽然说有点尘劫这么多的国土,上下左右四维十方。但是,这些净土并非都为我们所熟知了解,而且从本土的众生来讲,因地我们可以说共业所感,教主,就是在这个国土里的教主,由他的愿力所发,就会呈现出一种偏有因缘的这样一种联系,这个国土的众生往生到他这个佛的净土,这就是从因缘上而言,去缘生到一个国土中,我们常说的往生净土,这其实是一种缘分,必须的缘分。稍微了解一下,像东方也有净土呀,阿閦佛,药师佛。南方也有,像龙女不是即刻就去南方无垢世界去成佛嘛,等等诸如此类。我们今天讲《净土或问》这个净土的意义,大家不必有这样多层的理解,只是做一个铺垫的知识性的背景而已。我们现在很明了,最直接的就是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我要把目光锁到这个上面来。为什么这么说呢,确实再再地跟大家讲过,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的格外的,不要说因缘了,就是整个体系上而言,是最容易直通的。

我们前面讲的从现象上而言,最为殊胜庄严,由阿弥陀佛过去的四十八大愿所成,摄取十方的众生前往去修行,去成就佛道,这是从现象上,就是我们能够想象来的这个事,这个情景。那么从境界上,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境界,同样的国土,我们看见是染的,释迦牟尼佛看见完全是净的。可是极乐世界跟我们的关系,从境界上而言非常独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通常的境界中,他是不能够互用的,就是佛看见的是佛的,凡夫看见的是凡夫的。佛所见是佛所见,凡夫所见是凡夫所见。纵然佛所见的,让凡夫所见,也一定是在佛的这种巨大的威德力,圆满的觉照力,加持下给他显现下,一时一会。

就跟刚才讲到《维摩诘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当时说了,既然说这么多净土,为什么我们看见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是这样的染浊、这样的漏劣呢?结果,释迦牟尼佛就说没有啊,我看见的世界是非常七宝庄严等等,诸如此类。结果他当时就脚在地上一点,加持了以后,把所有他所见的境界,现给当时在场的佛弟子们看,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能够加持下,让不能够见的、没资格见的众生能够见到他的清净国土。

纵然是这种特殊的因缘,也是一时一会,刚才讲到。唯有极乐世界,不但能够互用,就是凡夫和阿弥陀佛乃至观音菩萨,在弥陀愿力的加持下,往生者所见的跟佛所见的,佛所享受的跟往生者所享受的,在同一个水平,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是净土的最特别之处。也就是说往生以后,一个众生往生以后能够长期的不间断的见佛所见,就能够享受佛所成就的功德。这是从境界上,刚才我们不是讲了境界,一个罗列的差别相。

特别是要讲一下净土的因缘而言,刚才讲到净土的因缘,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算是最有因缘。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应该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这个是毋容置疑的。咱们其它的理论上也不必多再去解析了,只仅仅说句俗话,大家想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在成就之前,阿弥陀佛修成之前在哪里修成?在娑婆世界修成的。不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是从娑婆世界成就的西方净土,大家想想,我们这如果说句俗话就是娘家呀,先照顾娘家人。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诸经中格外的赞叹,大家要知道娘家人的这个因缘,还真是跟世俗就是这么个状态。因为我们是娘家人才有这样的优待的,这样的一种因缘,我们有时候身在这个因缘福中,我们还不信这个福因缘。大家要知道确实多少国土,甚至国土里面的多少菩萨,由于听不到净土法门而丧失掉修行的动力,退失了信心,得不到加持。

所以我们再再的说,净土法门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往生的前提就是信、愿、行。如果我们一定要再往前推一点,得度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能知道有极乐世界,能知道阿弥陀佛度生的情形,接引的手段。如果你没有因缘知道这个事情,就真的是可以说是白瞎了,不知道呀。我们现在称之为信息时代,大家要知道整个法界最关键的就是信息,他知道。你如果没有因缘知道有极乐世界,你怎么去了解凭信愿行能够往生呢,前提都没有啊。

所以这往生的因缘,再往前推得度的因缘的大基石,就是能知道有这个事情,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娑婆世界的因缘是太得天独厚,就冲着这点,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能错过。就是我们信佛了,大家今天晚上这不是就在讲嘛,净土。可是现成的能知道有这个净土,这太难了呀,这么难的事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了,想想看我们的这个缘份接到怎么样的平台上来了。

既然有了这么多得天独厚的先期条件,我们刚才讲了,从现象上、从境界上、从因缘上,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再回到我们还是要步入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层面上来,就是要知道心净和国土净怎么个关系。

为什么这个论典,《净土或问》是一篇论文,可以说这么讲,论典。为什么叫净土或问呢?或问,就有疑问呀,有问题。现前的这一套接引解脱方案,最大的麻烦就是难信,不能够信,所以在后面的内容中,天如惟则法师在讲的时候讲到“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你看看难呀。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解佛所说的苦心,不了解心地法门的风情,心净和国土净的关系,我们全部把它一边倒的划为“心净则国土净”。这样的话就成一种半调子的信,为什么?只信心净国土净,不能够灵活地制动方案,或者必然国土净心也能净。

大家想想为什么?一个,因为凡夫的这种集体有时候无意识的惯性思维,我们学教法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只能够学到面子,忘了里子。里子也是面子的里子,面子也是里子的面子,就忘掉这个正反之间的来回,自如的圆融这个知见。所以每当听到“心净则国土净”,就依照教法理论,心净国土净,一味的求这个心。他就没有同步的运用到国土上来,反而成了“心外求法”。不知道说国土就是说心,说心也不离国土,这种半调子,就天天追着说“心净则国土净”,而他完全不了解心与国土之间的关系是圆的,是相即而不相离的,这样的话就自己造成障碍,所以我们其实根本的见解透不过来。还是在净土的理论上,也可以说在佛法整个理论上没有透过来。

再换一个角度,为什么“心净则国土净”呢,这个概念就一直被固执了这么久。因为在佛陀时代,我们都知道正法包括像法时期,其实大部分的修行人,他就是依照这个套路修。修“心净则国土净”,因为他有门呀,能修的起来,当下是可以的。可是大家要知道到了末法时期,我们“心净则国土净”修不通了嘛,因为你心不净,你的心不净又陷入到娑婆世界的漏劣,越来越漏劣,反而牵制得国土越来越染。不但你心净不了,而且被国土牵制的是越来越染,而不是越来越净。你说现前的业,这种共业、这种烦恼、这种无常显现,谁能在这种恶浪滔天中,还能够启动古时候常用的小木船呢,开不动了呀。所以在末法时期,只有修什么,修“国土净心净”才有门,修“心净则国土净”基本没门。

但是其实大家发现了没有,为什么我们也可以说,其实末法时期只要正法在就是正法。为什么,因为你真正的明白了正法末法的相状,把这个诀窍用在时代的这种因时制宜上来,其实就是一个法,只不过分成两种见解而已,修的就是一个法。所以我们修“心净则国土净”,如果这个时候没门了,我们修“国土净则心净”有门,还是在践行“心净则国土净”,而且又有修行的可能性。

所以为什么我老给大家说,其实末法时期要显现出来正法的能量,就是要修末法时期能修起来的法。我的用意以前讲过这个话,没有解释,今天给大家交待一下就在此处。所以往生净土,就是修的“国土净则心净”,并没有真正的离开心,但是善生于净土,这样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所以大家看为什么《净土或问》“心净国土净,国土净心净”,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净,只有净才能得度。

为什么净土又叫做净度净度,其实古代净土是有时候严格的讲叫净度的,只为度呀。要解这个风情。所以难信而产生了这么多的疑惑。为了摆平这些疑惑,故而有了我们要讲的这篇《净土或问》,这篇著作。

或问是什么意思,我们就索性从字面上理解一下,“或问”,就或许你有这样的问题,就顾名思议一下。法师开示时候告诉大家,没有问题,就是你也许会有这样的问题,也许没有。或许会来如此之问,就是真的有而且还来问,告诉你不必担心给你解解解,怎么样,或问。再一个或者说,你有这样的误解,由或问的内容来引导,匡正我们厘清佛法的教法的名相,领悟它内在的法义,所以建立起来正确的知见,这就是或问。

当然,就是这个题目,就着这篇文章内容的步调上一致而言的话,因为《净土或问》确实有人提出来这个讨论的疑惑,所以有当事人这样问,我这样来解答。虽然这个是元朝的事,有当时这样问我来解答,或许有缘能够见闻到这个问答者的这篇论文的有缘人,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或许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大家学习明了了,在此一并解答。就是你的问题跟书里面这些问题是一样的,或许你也有我来解答,故称为《净土或问》,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理论的了解,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点,要给大家讲一下这个论。其实讲经讲的比较多,我记得在此之前光讲经,《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楞严经》,一讲到经了反正就一套一套的。有的就重复说了几次,但是很少给大家介绍过论。这部《净土或问》就是属于论典,也是三藏,除了经和律,就是论。

论是什么,怎么个由来呢?是菩萨、祖师爷对于佛言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圣言的,或者是一种注释,解释一下,对于经典的解释。或者是一种他所领悟的形成一种体系的表达,这个就也许开始片面了,比如说宗派就是这么形成的。那当然大家不要以为佛菩萨祖师有一种片面,他是因为他的修行路这么走过来,然后彻底开了大圆解以后呢,他希望有缘的人也依着他的这套体系到达这,然后全就通了。所以他才把他的心路历程这样表达出来,论典。

所以第三个意思,论典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修行汇报,这是论典里面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内容。因为经典只是佛一直在说,告诉怎样修,有时候这种次第也罢,这种中途出现的风光无限搞不清楚也罢,得有过来人再详细一点的指点。有时候我们咬佛经咬的都啃不动了,理解不了,透不过去了,所以这也就是有真正参与佛经并实践的这样的大修行人,把他的一路的心路这样子来写出来,所以叫做修行汇报。

很多时候论典的功用就是可以引发我们后学作为学修经典的桥梁。大家要记住,论典的再一个主要的,就是我们学习经典、论典一定是搭桥的,就越走越通,通什么呢?通了经典的这个功德,这个作用。有时我们学习论典让他注释一下经,大家学学学,越学越糊涂,桥梁没建起来,反而给隔了一道屏障。甚至有时候我们去学习论典,学着学着就忘了本了,好像就把论典当作圣言量根本的所依了,把经典放在论典之后。特别是喜欢名相呀,教法呀,深入的这些学修大论的这些同修们,这个还真是得注意一下。因为我们太多的去看这些注释也罢,注解也罢,疏疑也罢,往往把根本的经典的最酣畅淋漓的表达,反而给它弄的复杂化,或者把它的根本内涵给淹没掉,这是论典。

那么第五就是论典的功能在哪里,就叫“破邪显正”。论典一定要起到这样的一种作用,破邪显正就是,大家都在学佛的教法,可是有些学的他就乱说乱道,有些就学歪了就说邪知邪见,甚至有时候把佛的经典学的入了魔,那不可以。这个时候,祖师们来造论菩萨造论了,就是有破邪显正的功能。

那么我们常学习论典,论典的根本意义在哪里?叫征或者析。征是什么呢?就是征求的征,反复的讨论问答,这叫做征;析就是分析,思辨、辨析而形成的让真理更加的明了。所以论典是意为征和析,这是字面上通常这么注释理解。

通常我们要理解一部论典,它有两大分类的一种分法,一个叫做宗经论,一个叫做释经论,这个可能大家有的听过。释经论就是说对一部经典专门的解释一部经典的这种著述就叫做释经论。宗经论是什么呢?是这个菩萨或者祖师爷他对教法已经非常的了然于心了,他可以整个在教海里面遨游,信手拈来,再配以自己的修行见解,综合而成的这种论典就叫宗经论。

像我们正在讲过也马上要讲的《弥陀要解》,这就属于释经论,因为它就是专门讲《佛说阿弥陀经》。我不知道大家看过《大乘起信论》,或者还有像上一次讲到永明延寿禅师最有名的《宗镜录》,非常大的部头。真的是从教海中遨游又抽身出来,然后把它组织成自己的心地见解,对后学特别有帮助,这就叫宗经论。宗旨的宗,解释的释,宗经论、释经论。

再换一个角度,这个我们就平常能接触的到了,一个是叫做著述论。前面讲的就是这位大德他坐在他的屋里或者禅房中,阅藏看的心里有了一些见解,修行上心地上有了一些领悟,他就坐在那一个人写写写写出来的,就叫做著述论。

还有一种大家就肯定有学习的时候会关注到,叫做讲解论。著述论是坐在那硬写出来的著作。讲解论呢,是大德登座说法,就像智者大师讲《法华经》一样,讲讲讲讲的内容被他的门人做了一个整理,就形成一部论著了,比如说就形成《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这些,这个就叫做讲解论,是讲出来的后来整理的。

我们学习的这部《净土或问》它叫做什么呢,叫做问答论,就是回答问题的合集,最简单了。回答问题,你来问我来答,一个又一个,合成这么一部文字就叫问答论。不管论著它是一个什么类型,我们要有一个总的认识,就是论典它到底是有什么功用,它是干什么的?前面讲到论典的形式、体裁有这么多,功用有最主要的破邪显正。

那么它的功用破邪显正,可是具体在操作中,它要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呢?就是为了平息诤讼,就是不是让你吵架的,不是让你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说个没完没了。为什么我们常叫做议论纷纷,议论纷纷,现在就一般把论典就以为,论典就是要有论文、论点、论据,好像就这么去理解一个论。我给大家讲,论的真实意义就是让大家不要再不明白了,不要再怀疑了,不要再争执。明白了就行了,不是让你无休止的这样讨论下去,好像越说越上劲,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也是我们学佛的宗旨,学这部《净土或问》要体悟到这个方向,不是让在文字上不休、无止境的,而是让你借着问答能够顿然明白,了悟在心。了悟什么呢?不必多说。所以讲完《金刚经》这里又讲到不必多说,《金刚经》“不可说不可说”,还不是一样的道理?就往这个无言之境上我们要去汇,往真实修行上去走。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你走的好不好你再说,但是你要知道是往这走的。

所以以前的祖师大德们对于论典很平实很巧妙的一个比喻,他说论典它起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有一颗摩尼宝珠吧。这个宝贝出来以后呢,张家说是他们家的,王家呢,又说是他们家的。所以就是张说张有理,王说王有理,各说各的,说这个宝珠就是他们家的。结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知道,说这个宝珠从祖上一直传下来,确确实实说它是张家的不是你们王家的。这个观点、这个事实一说出来以后,王家也就不再去争这个宝珠,不去要了。王家不来要,那本来就是我张家的,张家也不必说了,这事就对了,就了了。不是让我在这个到底是张家的还是王家的,到底在这个上面不断的争论下去,那就没有意思了。所以从中这个论典的比喻,其实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一样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就是为了这样止言,停止你的语言戏论,悟心,开悟你的本有的心地。

第二个,特别是咱们《净土或问》还起到一个什么呢,另一个层面的解释就是断疑生信。其实这是一回事,你心地上悟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对吧。你已经完全相信了,没有怀疑了,那你还有问题吗?就不用去“或问”,直接就净土了。所以这就是《净土或问》的题解,跟大家交待一下。

下面开始我们就入《净土或问》的内容,在入正文之前,我们来先关注一下前面的内容。就是前面的一个序,也不是完全是序的这个名字,我们就把它理解为一种说明吧。蕅益大师为什么把《净土或问》列在《净土十要》中,放在这个位置。在这个立场中蕅益大师他也进行一个说明,这段话确实有必要我们来了解一下。了解一下才明白,前面我们讲到的要以史为鉴,坚固正知见等等这些的用心所在。因为这段话也是古文,我们就不来读古文或者看古文了,我把这段话的大概内容做一个流水性的白话的贯解。然后我们再把这段文作为一个总结,看看它的脉络宗旨有几个点,我们把它总结一下就可以了。

这里的内容一开始就是,蕅益大师他观察到,从古到今咱们中国的法运,我们都会讲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国运,咱们佛教佛法来讲,这就是叫法运。法运的兴衰更迭,这个因缘,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一定要了知这个具体情况。虽说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可是在中国基本上这么多的教法,最后落脚点只有两个行门是最突出。一个就是禅宗,可以说是这样所谓的上上根器的,上根器的。一个就是净土,所谓的辐射面极广的,一个都不落的。就这两个在配合着、交替着来兴隆中国的佛教的教法。

你看很有意思,再配合我们前面讲到的从理论上而言,其实禅宗修的就是“心净则国土净”,净土修的就是“国土净则心净”,还是这个配套,其实就是一个法。所以蕅益大师他观察到,自古以来就是这两个法门在交替着起到主导的作用。可是有很多轻视净土的人,比如修禅来讲,他没有开悟,光说点有的没的的这种禅话,实际上心地上没有开。他根本就是无知者无畏,或者是可以说初修牛犊不怕虎,不知道生死轮回最要命的利害关系。

大家想想其实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很多时候知见并没有真的铺张在轮回上来展开,六道上展开。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以人为本,大家相信不相信,你不信试试。比如就说放生吧,我今天又去放了一下生。就放生而言,我们虽然去救这个物的活命,其实我们的立足点发心还是为了人好,我好,大家好,六亲眷属好,真的能够一边倒的调在为了救这个活物命上的太难了。你不要以为就这个法你都调不过来,修不成,修不圆满,不是说一点都没有。那你想在人的这种浅知浅见上,一直就锁定以人为本,现在我们也在提倡人间佛教嘛。

可是大家要知道,佛法公共之法是九法界公共之法,六道公共之法。所以只有悟透的人呢,才能把视野和心地打开铺张在整体的大局上,没有悟的人呢,他就知道人的这点。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哎呀,要生生世世再来,乘愿再来。其实我们说的再来再来呀,是想“再”,而不是说真正的想“来”。你的心根本没有发到为了度化众生,成就以后再入到娑婆苦海中来,没有发在那,你就是不想走而已。所以说是再来再来重点在“再”。可是真正的乘愿再来重点在“来”呀,你得先去了,然后再来。你看就稍微这个法稍微剖析一下,我们都修的不过关。所以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哎呀,大不了下一世再来,大不了娑婆世界也能成就,大不了生生世世在此土度化众生,无知者无畏。不知道轮回之险之苦之长久,不知道的。一不小心几乎所有人都会下堕,一旦落入三途难以出头呀,生到人天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就这么个轮回法,就这么个百分比,一旦进去了无出期,就像《地藏经》里面讲到的,“求出无期”。

所以大家想想,这里蕅益大师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态度,我刚才讲了这么多。其实蕅益大师的原话是什么呢,这个人就怕没有开悟,如果没有开悟,他就不了解这个生死利害的关系。所以他才动不动就说世世再来,如果他真的开悟了,知道修行的艰辛不容易,容易退。谁会放着现成的能够一往生,非常轻松的就到一生不退,还在这吭哧吭哧的娑婆世界修,说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我们有时候还说开悟了得点智慧,就说生生世世再来,反正成佛嘛,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我告诉大家,如果说这种话在此时此刻这个时代都是不负责的,不但对众生不负责,连对自己都不负责。

你真要信成佛生生世世修三大阿僧祇劫修,真的相信这个法,你说慢慢修。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生个病都想快快好,买个房子想赶紧修好了,快快住,怀胎十月,都觉得快快生,你真的觉得成佛好,你说慢慢修,这是骗谁呢,还是说根本没有想成佛,只不过是一个口头活计。

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的意思就是,只有开悟的人呀,才想着说成佛这回事是个好事,好事当然要快点。在此才提出来,哪有说开悟的人而不关注一生就能够得不退转,往生西方得不退转的好事。所以我们在这里反理解一下,其实也是这样,确实如此。开悟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无能为力,随业流转,为什么?更烦呀!最难的修行,在开悟以后,为什么?你说修吧,你刻意的修你落入到有为心,不随缘不任运;你不修吧,你的业力还在恶性循环中,你还没有调制到良性循环,你的业力还在恶性循环中,那你就得顺着这个法性,同步的你的这个业习因果,你就有可能就得修恶法,怎么办?虽然你心里已经没有善恶的差别见了,但是你的行为上显现出来的是恶是善,别人还在看。所以一定会珍惜能够马上就得不退转这个好消息,而不去追求,没有这样的人。所以蕅益大师就说,人只怕没有悟,没有悟嘛所以不了解诸佛的甚深境界,真的开悟了以后,哪里他还跟一般的一个凡夫的这种流俗知见一样,看不上净土。

所以你看我们《净土或问》的开端就是这个人看不上净土,其实就是流俗知见,自以为是嘛。还受不了永明延寿禅师为什么写《四料简》,把禅宗写的竟然不如净土,把净土写的甚至成了一个力拔头筹,他受不了。

所以这里我们把蕅益大师的见解可以列为两点,前面的两点,一共是四点。我们先把这两点说一下,一个就是中国佛教修学的行门,在主流中以禅宗和净土为主。第二点蕅益大师说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能够领悟禅的话,才能够深得净土的真意,就刚才讲的,没有悟的话,你就是流俗知见。根本不知道相关利害,轮回的麻烦,才轻视一生不退的法门。下面的内容要说什么呢,要说由于禅宗的衰退,后来禅法也衰了,导致什么呢,对于净土的邪见也越来越多。你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给大家讲过,禅和净他是亲兄弟,还是连体的亲兄弟。现在禅宗衰败了,净土的邪见就多了。所以蕅益大师意思是越到末法时期越是弘法辛苦,弘扬正法辛苦,诽谤者更多。

我们来看下面就是蕅益大师说,其实永明延寿禅师做的《四料简》,他说的是实情。这里原话就是“如道自家屋里事”,就是跟人家说自己家里的话一样,为了利益大众。可是呢,屋外边的人呢,他见不到屋里的状况,他就以为是不正确的,就有异议。而不知道,这样来赞叹净土,反而是因为他禅宗彻底大悟了以后,知道了这个利害的关系,才说出这一番道理来。

可是呢,到了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你看蕅益大师讲到说禅宗的弊病百出,大多数呢,都是吃前人的吐沫。所以对净土而言呢,邪知邪见就是茁壮的成长,就是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来对净土有误解,有偏差的认识。而且还到处宣扬,坏了大家的善根和因缘。这里蕅益大师讲到从唐朝至宋代一直如此。

所以这里讲到他说天如法师,这里就进入到说天如惟则法师,是中峰禅师最得力的弟子,所以他才能够继承像永明大师这些“大佬”努力的来扶持净土法门,让它免于衰败。但是蕅益大师这里其实也给说了一句公道话,什么公道话呢,意思就告诉我们学者,说你不信你去观察去读一读《净土或问》这一本书,因为古代,他还没有纳入到《净土十要》中,那是单行本。他提出来就是你不信去读一读,说从《净土或问》里边提出来的问题的这个刁钻,提问的时候带着知见的这种固执,执着的这种坚固,蕅益大师说比天台智者大师的时代,因为天台智者大师不是写了一部《净土十疑论》嘛,我们已经讲过了。

从《净土十疑论》的内容来看,那会提问题还是比较温和的,还是比较有理性的。后来到了唐代,这不是又提出来紫阁飞锡法师的时代,他写过《念佛三昧宝王论》,也是针对当时对于净土的一些不正确的见解,进行一个拨乱反正吧,但是也没有到这个地步,就是《净土或问》里边问的这种,让人觉得说居然这样来问。

我们再往后看一下,到我们现在,我也每天在网上有时候会回答问题,有些问题实在是问的真的是,哎呀,就觉得说怎么能想成这个样子呢。或者说你学佛了,你就天天关注的就这一点吗?你天天学佛就为了世俗间的这点不是事的事,那真的打折扣。所以你看这里邪见的旗帜更加的像罗网一样,纠缠在道场、道人之间,这是蕅益大师的感慨。所以蕅益大师得出的结论说,天如惟则大师匡正末法知见更加的要辛苦于两位前辈。他说了这个是为了证明什么呢,实在是因为禅宗和净土都在衰败之中,你看一损俱损嘛,都在衰败之中,才能观察到这个时代的这种变迁变化。

这是我们刚才给大家讲的,由于禅宗的衰败,导致净土的邪见越多,故而越是末法时期,越是弘法辛苦。大家仔细的也去反思反思,是不是如此。现在我们弘扬佛法,弘扬佛,首先要看是不是弘扬的是佛法。有时候虽然是做着佛事,并不是在弘扬佛法。再一个,纵然是弘扬佛法,不知道弘扬的是适合不适合的佛法,是真的是为众生着想,希望大家能够立地成佛呢,还是为了就是天天舞枪弄棒的,来一番事业和花样百出,也是要另说的。纵然弘的是佛法,也适合,就是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可是本人就非常惭愧,跟大家讲,真正的行起来,这个环境,这个因缘,自己的福报,所面临的障碍、业障,真的是太难了,得拼命。所以其实我们的因缘中,希望大家也是,你看虽然我们一直在讲法,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也有很多很多。每个人的变化,也在无常中也是在遭遇不断的这种转化。希望每次的因缘中呢,都能够成就我们新一轮的发心,新一轮的精进,新一轮的知见,正知见。

好,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就讲一下这个《净土或问》的题解。然后再一个呢,就是蕅益大师在编辑《净土或问》为《净土十要》的内容中,他在前面冠以一个说明,我们讲一下。第四点我们没有讲,就是最后他其实要说禅宗和净土呢,合在一起就是双美,离开的话,别论就是双伤。所以说佛法是等同一味的,这里还有一点内容呢,我们下一次来讲。

好,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大家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随喜大家来听闻《净土或问》的第二讲,如果说听的有一些不太开解的呢,希望大家下去也再复习一下,而且同时预习一下《净土或问》进入问答的内容。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