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学晚上吉祥。非常高兴又到了周一,一起来听闻圣教,学修佛法。这段时间法务确实也比较密集,原来想着回了山了,海天佛国,当多一点闲云野鹤的滋味。结果走哪儿都是命理吧,现在法务比原来更加繁重。但是本人非常荣幸,因为我们在一起来学修正法。大家现在可能还每天正法学堂不经意之间,就是一个群,一个闻法的地方。我想,这个因缘这一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尽头,这个因缘过去的时候我们也许在某一时再回过来,会觉得非常的难忘的。

而且我也可以给大家打保票,什么保票呢?我们常说世间法和佛法。在世间法里边所有所做的一切,也许现在感觉还不错,但是将来是注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和悔之已晚,这是必然的。学修佛法,我可以打保票,将来必定是大生法喜庆幸之感,多亏听闻佛法,会越学越听越有滋味,越能够在见地、修学上面更上一层楼。

今天是我们学习《净土或问》的第十四讲。在此前我们已经讲到第二个具体的行门,就是忆念,引用的《华严经》的教理来进行说明,后面又从祖师的注释里边四种唯识观、四种比喻,包括一直讲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法师又把它划分为从事上、从理上两种境界,母子相忆,属于事上的一种修法,譬喻。入无生忍,这就属于后面更高的境界,一直讲“无生忍位,乃可入焉。”

今天我们来看论文,请大家注意听讲。

“又如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净觉曰,一心不乱,例前妙观,同名正受,即定心定善也。据往人之论,则有理事。”

讲到“则有理事”讲到这一句,我们开始解释一下,跟后面暂且做一个停顿。大家来看这里引用的经文,就是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只有两句话,“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这我们已经太耳熟能详了,都知道那段经文。“净觉曰”,这个“净觉”依然是上一讲里面讲到的霅川法师,霅川法师他是北宋时期天台宗的僧人,也是浙江人。(现在我也到了浙江,这因缘都汇到浙江了。)他这里讲到所谓的“一心不乱”,就解释前面两句经文,说是比例前面所说的“一心妙观”,就是一心三观的圆妙之观。所以他说这里都属于正受,是属于在定中的定心和定善。

既然这里讲到了(“一心不乱”),后面惟则法师说“据往人之论,则有理事。”就是从前面祖师爷的注释解,都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特别是讲到一心不乱,就理上来说,就事上来说,也就是就具体有根有据、有板有眼的修法来说,和就大明心悟性的背景下来看,它是要并驾齐驱的。

我们今天先利用一点点时间,首先把忆念,其实观想和忆念呢,都是前面我们讲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状态,不离当体的“即心,即佛”。但是这里我们就依着,光说到忆念这个修法,它的引文也罢,论著也罢,进行说明念佛行法的微细相和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这里讲解中必须要分事理而言,才比较能够容易的说明清楚。我们一直在讲事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做事相上去修,就是当真去行,在分别心中,彼此的进行修学,当真去行,最后超越、到达;另一头,从理体上而言,就是我们佛也罢,每位众生也罢,每一位众生本具的自性上进行认可和穿透,就是伴随着这个穿透,心里有数,这么一个境界。

现在需要大家用一点心力,把这几位大德对于事一心和理一心、事执持名号和理执持名号的一些大概的阐述,我们了解一下,一罗列对比,心里就会清晰起来。

比如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疏钞》里面就说到事一心和理一心的“一心不乱”。他就讲到一心不乱而言也有事、有理,执持名号而言也有事、有理。从事上而讲,什么叫做事执持名号?就是忆念无间断,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的想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的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事相上来持名号;从理上来持,就是要体悟,悟入这个无间断,悟入到这里边来,这才是本具的不间断。打个比方吧,就好比世间有一种杂技叫走钢丝,那么事相执持名号,就像我们钢丝上面只管走,不能有一点点的分心,一点点分心就掉下去,必须让自己全情投入到这个上面一步一步走,这叫做事持;如果我们走的同时,还能当下了知,这个钢筋就这么长,从哪到哪,而且我还有保险,肯定摔下去也不会摔死,就在这种全体有把握的情况下,入到整个现前的境界中,都是清清楚楚,自己有数的这样的走,但是还要走,这叫做理持。

持到一心不乱的话,事持一心不乱就是听到佛的名号,字字分明,行住坐卧中不断的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不会被贪嗔痴烦恼所干扰,这就叫事持持到一心不乱,也叫事一心不乱;

理持持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指我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说理上难悟?因为这个境界确实非常情所到。比如说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无二无别,它不是合在一块儿成一体了,因为我们理解成了一体了,它就有二。因为成为一体前提是有二,合在一起叫一体,这个时候理解就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了。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无二无别是什么呢?从心的角度来,以心代心和佛,除了能念的心,就没有所念的佛;如果以所念的佛来代心和佛,除了所念的佛就没有能念的心,是这样子的。所以能和所的二念,它非有非无的,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无就是不能够在上面再动心思。唯此一念心契合我们本具的心性,这就叫“理一心不乱”。

莲池大师已经讲得条理很清晰。但是我们也要再学习一下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边怎么来阐述,他等于更深一层地和有序地表达的更加清楚。他说事持者,就是从事相上来持佛名号,信西方有阿弥陀佛,但是没有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理。你只是决定我就要往生西方,这辈子就跟母子相忆一样,没有暂时的忘记。这个就叫事持佛名号;

理持是什么呢?我还是相信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但是我同时也悟到或者相信,这是我自性本具的,是我唯心所造的。我现在依然还要依着唯心所造的南无阿弥陀佛,维系我唯心所造的心的对境,没有一点点暂时的忘记,这就叫理持名号。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吗?为什么藕益大师说得更加的有现实意义,因为不管事持也罢理持也罢,只不过是你在心地上有没有悟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没有悟到,那你就叫事一心;你悟到了依然还是必须执持名号,叫理一心。两方面都没有废掉,我们必须从事相上念佛。大家一定要读懂这个精髓就是告诉我们,你不管,不要高妙地说什么“事一心,理一心”,任何情况下你都得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逃不脱的。

什么叫做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呢?不管你是事持名号或者理持名号,看你的效果,你持到已经伏住烦恼了,断了烦恼了,乃至见思惑先断尽了,这就叫做“事一心不乱”;不管是从事上执持名号,还是从理上执持名号,一直持到你心花怒放,也就是明心见性了,见到本性佛了,这就叫“理一心不乱”,见到中道佛性了。大家要看到,这就所谓的事持、理持,它是指的手法,从事相上修呢,还是从理上本具的同步来修。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它又是说所证的境界,是这样子的。

我们还要给大家说一位传灯大师,今天就索性由《佛说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这一句经文,引出来《佛说阿弥陀经》最著名的三家注释里面对于事持和理持、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的解释,我们都过一遍。传灯大师说,如果我们口称佛名,系缘,就是把念头系在这个因缘上,声声相续,心心不乱。如果我们的心向外境走了,乱掉了,那么你赶紧摄受还让它归到名号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生决定往生的心,把前后左右的这些世事要给废弃掉,不要想了,放下万缘。然后让念念的心渐渐增长,由少到多,由乱到净,毕竟要成。我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那么这就叫做“事一心”。他这个讲的其实是从结果上来见眉目。

那么他说“理一心”是什么呢?就是也不是说另外有个法叫做“理一心”,是在这个“事一心”的念佛的过程中同步跟前面讲的一样,念念能够了知我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是平等的,是无二无别的。既没有自,也没有他;既没有去,也没有来。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在这个不生不灭的根本心性中,我们依然还是可以炽然往生,成就西方。这就是传灯大师所讲的事一心和理一心。

给大家这么连攻了三段,三种匹配,我们如果听进去的话,就可以了解到了所谓的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是怎样的一种法相。

“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间,名事一心也。”

霅川法师,也就净觉法师,他在这里解释的是什么呢?如果能够通达“此心四性不生”,“四性不生”就是能够了悟到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是不生不灭的。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无因缘成就也不能生,这叫做“四性不生”。这个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在此前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又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与空慧相应”。你只要与空慧万法的真如实相相应,这就叫理一心,念而无念;如果你用心,你心里存了我在念,念念要念,念念不间断,这就叫事一心,无念而念。前面叫念而无念。

所谓的事一心、理一心,我们再来一个化繁为简法,说成白话,“理一心”就是忘掉彼此,“事一心”就是我要修行。就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其他的一模一样,必须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后面又引用了真歇了禅师对于“一心不乱”事、理的解释。

“真歇亦曰,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

这是从一个禅师视野中对于“事和理”的判断。他这里讲到的“事一心”,就是从禅宗的角度,他还是认为中下根器的人都依附的“事一心”比较多,这也是事实。像我们现在每个同修来修净土念佛法门,那都得当真的相信极乐世界,然后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将来阿弥陀佛接引我,临终往生的瑞相,腿胳膊软等等,反正无一个不在事相上论,这就是应该叫中下根人了。

“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大家要念佛念到听到这八个字极其相应,这说明你还可以。“如龙得水”,就是他就在这个里面生活的得心应手,这么一个生活环境,一下子入到这个环境。就跟我们出去玩,虽然外面的风景好,可是舟车劳顿,旅途水土不服。哎呀,一旦回到自己的这个叫什么呢,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就叫“如龙得水”的感觉,就念进去了。“似虎靠山”,你想虎落平阳被犬欺嘛,虎一旦傍到山上那就是最佳状态。所以祖师们比喻的特别棒,就跟我们《楞严经》里面讲到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一样的。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

大家看到了,正法眼的人,决不会法讲的你跟我不一样。不管他用什么口吻,什么文字,组织语言,讲出来的境界是一样的,劝信的目标是一样的。“亦非他法”还是要持佛名号。

“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

大家要知道这个做个话头是什么呢?不是说寻常我们说的禅宗,阿弥陀佛是话头的话,就是参念佛是谁,谁之前的那个念佛是谁吗?那我们要回答谁之前的那个话头,他是说阿弥陀佛只管念,就把阿弥陀佛当作一个话头的方便。那么怎么念呢?

“二六时中,直下提撕”。

“二六时中”一直把他提起来不能够间断,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苦参密究那个劲,猫守着老鼠洞那个劲。

“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这是真歇了禅师对于“理一心”的阐述。“不以有心念”,就是我要念佛,你不要存这个心,可是一听说不要存这个心,我就不存这个心了,也不行;“不以无心念”就是,哎呀,我不存我念佛这个心了,也不对;“不以亦有亦无心念”就是说,忘了我,好,我现前不想我,只想佛,只想佛,忘了我,这就叫“亦有亦无”,也不对;“不以非有非无”,我们认为是生即无生,无生而生嘛,那就等于“一切如梦幻泡影”的缘起法还是有的。虽然万法皆空,所以这就叫“不以非有非无而念”。

大家听出来了没有,说的这么高妙,最后告诉我们,就是你只管念,不要再多任何一个想法,不要在上面起心动念。所以以前有的同修也问过,他念着念着又觉得上不去了,又觉得这不对那不行,就提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念。有的时候他说我念的对不对,我这散心,一会怎么样,又说我入不了无我,只管这个念得净。我说散心诚心你都不要管,散心诚心的差别也是一种妄想,你就只管念好不好,什么都不论,只论念佛。一旦入到念佛境,就叫一心,出了念佛境就叫妄想。

所以,惟则法师这里对真歇了禅师也进行了点评。

“余尝评之。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节”,就是前面讲到的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种。

“可配三观”,又讲到空、假、中。

“初节配空”,不以有心念,就是空观;

“不以无心念”,就是假观配假;

“第三双离”,不以亦有亦无;

“第四双即。双离双即,可配中观。”不以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对,离四句绝百非可配中观。中观为什么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入进去很难?中观就是你说它对也不对,你说它不对也不对,它就是这么一个对或不对。它从不对也是对,对也是不对。取不得舍不得就这么得。所以一切最后的究竟法都表的是这个法。

“盖彼中观,亦含遮照之义也”。“遮”就是非有非无,“照”就是亦有亦无。

“合而言之,无非以修契性,显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

说来说去就这一念,本有的心性,现前一念心性。你说他有的时候“当处即空”,如果说起有,不在内外中间;你说它没有的时候,这一念心性什么法都能发挥出来,“全体即有”;虽然“当处即空,全体即有”,你不要用有和空去描绘它,但是你也不可以说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就这么样的把你逼到山穷水尽处。

“不可凑泊,不可拟议。”

“不可凑泊”,就是你不可以不通透,凑合着,

你就糊弄糊弄念念就行了,糊涂着念不行,念得分分明明,信的透透彻彻。但是“不可拟议”,你也不可以想东想西。在文字中打转,所以大家听了半天,不是越听越复杂,越听越简单就对了。说从佛到祖师爷就不断的层层递进,引用开导。最后发现,就让你不管不顾的念。

所以为什么以前有一个老祖师爷,所有的人请他去开示,这个问题我怎样怎样,说你念佛吧。那个问题来了,又是我的这个根性怎么怎么样,在这最近修的您看看,说您念佛吧。头一个又去了说,我念呀念得怎么又出现什么问题,说你再念不够。第二个完了又去了,说我这个念的已经是不是得了境界了,说你还不够,老实念,不要再打妄想。初机也让他念佛,久修之人也让他念佛,有了疑问也让他念佛,出了境界还让他念佛,继续念,老实念,只要你念念相应,就咱们从第一讲到这十四讲所有这些义趣呀、法境呀、宗旨呀,全在一念之间,面面俱到,圆满体现了。

“心路绝处,即名为佛”。

我再给大家重复一遍,“心路绝处,即名为佛”。把你逼的逼到悬崖上,你又不想跳,害怕跳下去摔死,他又逼着你跳,你腿在这撑着,他把你的腿给你一脚踹开,你胳膊手在那拽着一个草根树干子,他给你折断。就让你往下掉,一点都没有牵挂的往出拽,结果正当你害怕的要命,说要摔死的时候呢,全来发现,放手一搏正好一跃而起。这就叫“心路绝处,即名为佛。”

“如上略举数条,通名忆念”,前面讲的这些法,就是说的忆念法。

“而各分理事”,每一个阐述的环节中都是从理上事上来讲的。

“其理念者,与圆观同。能破三惑,能净四土。此摄上上根也。”

我们从前面的观想开始,就一直在讲到圆融三观,空、假、中一体,一念中具足这种三观。其实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是下手易成功高呢?在此处我们插一小段,什么叫做“下手易成功高”?不仅仅说他力呀,信愿持名,带业往生,还不仅仅这些。是你下手易说“一心三观”,大家知道是圆教的菩萨才能观起来,藏教也就是声闻部,通教,中间的,后面的别教就是已经是进入大乘,菩萨,他呢也只能次第三观。大家知道吗?只有圆教的菩萨这个根性才能修起来一心三观。空、假、中一念中同念,一念观想中就能具足,所以这个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可是只要我们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其理念者”就是只要你明白现前能所不二的理,然后念念相续南无阿弥陀佛。就“与圆观同”,这就叫下手易而成功高,为什么呢?因为下手去念佛,基本上是个人都会,凡夫也能。可是下手去观一心三观呢,圆教的菩萨才可以,前面第三种,连菩萨都不行。“下手易”是指的念佛这么好上手,一下就开始念。可是“成功高”是指的一心三观如此难达到、如此不好操作,可是只要念佛的时候,“与圆观同”。这样就能够破三惑,“能破三惑”我改一下,其实就圆破三惑,不仅仅说见思、尘沙、无明一点一点的破,一块一块的破,是一念间全部同步在破。“能净四土”,不是说吭哧吭哧地从凡圣同居到方便有余到实报庄严,慢慢的往上修。是“圆净四土,此摄上上根也。”这是理念。

“若其事相念者”,从事持名号上来讲。

“近则感同居净”,就是当下的好处,这是我们现在几乎娑婆世界的众生,人道的众生最高的期盼,就是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感同居净”,殊不知真正往生后才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开始,转凡成圣,大刀阔斧的时候了。

“远则可为上三土之因耳”,就是远来讲的话,这就已经步入实报庄严到常寂光土的因了,就上这个道了。这是从理一心到事一心。

“降此以下”,就是从此下面来讲还有呢。“事相不等。如诸经所说”,什么不等呢?

“或一生系念”,就是再往下来讲,每个人念法不同了,反正你不管事一心到理一心,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结合现实。“一生系念”就是尽形寿念,一辈子。

有的人他根本达不到一辈子。“或三月系念”,这就属于克期取证来念,紧锣密鼓的这三个月精进不懈;

“或晨朝十念”,这就是大家一直在修的“十念法”。但凡我这有念过皈依受过五戒的,全部都给大家说根本法,就是十念法,这是我们打最底最底的保票的,这是为忙于事务之人;

“或七七日念”,一般就是道场里面打七、共修四十九天的精进;

“或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等等从事相、从仪轨上,随你自己的发心多少,念南无阿弥陀佛。

可是后面这句话特别重要,“加以深信之力”,绝对不疑,信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因为任何世出世间法所动。“净愿之力”,就是求生西方绝不拖泥带水。

“佛加被力”,深信净愿我们还常讲的多,“佛加被力”,大家知道佛在加被我们吗?包括此时此刻,包括此时此刻之前,包括此时此刻后尽未来际,一直佛在加被我们。念念佛与我们同在,我们念佛时,佛与我们同在;我们不念佛时,佛依然与我们同在,佛在加被我们。这个加被是非常微妙的。说到这,我们再发挥一下,这算今天的一个重点。

为什么能加被呢?当众生念佛的时候,体认到佛念念与我同在。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圆满的体悟佛的加被力,就是我念佛的时候,我都相信佛与我同在。这算是主观能动。相信我不念佛的时候,我依然体认佛念念与我同在。大家想想,是不是在不念佛的时候依然暗证,也就是密修念佛的功德,这就叫加被力。你仔细体悟,这个是不太好感受的。就是我们只管一心去相应佛,正在加被我这个法,本身就是更有保障的念佛功夫。就这么微妙,佛的加被力,一切法皆是念佛法门。马上要在有报名来普陀山参加法会的,在这里讲“马蹄无处避残红”,就要把这个道理要讲透,不讲透,我们现在虽然入了净土门,可是我们不能深入净土。大家仔细的体悟佛的加被力。

“皆生极乐”,深信净愿,佛加被,其实从我人这辈子出现在这个世间,大家设想一下,我们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能够知道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我们这辈子出生在这个世间,能够遇到这样的好事,凭我们的善根,我们的这业障这么重,善根这么浅,福德这么薄,烦恼这么重,有可能吗?好像我们轮回到这辈子出生,就是过去因为跟阿弥陀佛结了缘了,在这个生死之际,他给你巧做安排,把你加被到有佛法,有净土法门的这个因缘中来的,否则我们都不知道流浪到哪个法界去了。不要说听到难行法、他力法门,自力法门都不知道。

所以从无量劫轮回中,佛已经给我们开始加被了。阿弥陀佛他发四十八愿的时候,那时候就替我们娑婆世界末法时期的众生着想,这就开始启动加被的缘分了呀!我们这辈子莫名其妙的走到佛门,莫名其妙的皈依三宝,莫名其妙的遇到善知识,莫名其妙的信了净土。虽然现在还莫名其妙的又想修,还莫名其妙的业障重,反正就是头头账账不知道怎么走到这一步,全体都是佛的加被力,没有比这种信法再无上的念佛法门。祝愿大家这辈子都能成就,阿弥陀佛!

我们再往下看,这是指的前面讲了那么多的事一心、理一心,然后在事相上来讲,具体不等,反正你们就念去吧,相信了这个无上甚深的理,念念念的,你能念这么多,哪怕这么少。

“又下而至于逆恶凡夫”。你看祖师们是不会违背经的,也不会不把经说到位的。

“临终十念,亦许得生。此摄中根及下下根也”。

所以这就叫三根普被。前面讲了那么多,如果说严格的讲,好像我们这辈子都没到达,没够的着的,怎么办呢?你要自信我们现在已经在往生摄受门中了,为什么呢?因为后面讲到,有造了五逆十恶的凡夫,他临终的时候生了重悔,念念阿弥陀佛,十念还能够往生,亦许往生。这是阿弥陀佛亲口答应的,不是任何人说的,他亲口拍了胸脯子,愿力里边已经写进去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宪法大纲已经把它明确的写进去了,谁都不准违抗,必须有这个事实。这是中根及下下根的人,从中根到下下根的人,前面讲的这一系列,最下下的就是五逆十恶的凡夫。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第二个行法“忆念”讲完了。

下面开始第三个行法。大家还记得一开始讲了吗?人家问说,净土修法能不能详细的讲一讲,说了有三种,一个观想,二个忆念,第三个众行。永明延寿禅师有一本书叫做《万善同归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有点点滴滴的念念功德,全部点滴不漏地把它回向与四生九有、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这就叫“众行”。

在众行中惟则法师说的非常的全面,他首先从大部头的经典中,从大根性的菩萨里,从他们所修的称性的无上法门中,最后把他们依然还是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末后一着,他给画龙点睛出来,作为圣言证,就是我们可以依之而效仿。

“如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大家把心量打开,随着华藏海中普贤菩萨这样的上首菩萨,他能够发如此大的愿力,这个愿力大到什么程度?跟一念心性的发挥是同步的。我不知道这么讲大家能不能了解,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可以称性发挥无边无际的缘起法,人家发的愿望最后回向也可以称性,顾及到无边无际的任何缘起一法中,把它作为善法功德,包揽进来一起回向。我们常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时华藏世界海的那么多菩萨,所有的法门里面,这里特别称性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给这样罗列出来。其实这十大愿里边,如果我们细细的体会一下,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再细细的体会一下,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全铺张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全部收成一个,就是念佛法门。

“礼敬诸佛”是不是念佛法门?“礼敬”就是礼拜恭敬,念念相续的十方三世诸佛,我此顶礼,我此恭敬,一念能离得开佛吗?

“二者称赞如来”,念念随喜赞叹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乘本有的常寂光佛性来到一切法界度化众生,摄众生归佛境,是不是念佛嘛?

“三者广修供养”,为什么“广修供养”也是念佛呢?“广修供养”是为什么?我们就这点凡夫心,马上说“广修供养”为了培福。有舍才能得,结果我们舍还没舍,就开始想着得,舍一点就不知道要得多少。大家不知道舍得舍得,不是重在得,是重在舍。只有真正的重在舍,全情只管舍,这才叫究竟得。为什么?供养财呀,供养法呀,最后无畏供养,连自己什么都供养出去,这叫佛了,这就叫念佛。

“四者忏悔业障”,为什么要“忏悔业障”也叫念佛呢?忏悔业障是干什么?佛有业障吗?没有业障。而且只有佛没有业障,除了佛,等觉菩萨还有业障,一念无明没有破,没有破就是业就是障。虽然他比我们凡夫来讲,已经完全难以同日而语了,但是跟佛比他还差一点。所以我们忏悔业障,我跟大家真的是坦白,如果修的有时候到了一个福报链断了的时候,我体悟过这种,就是你生不起忏悔心,你知道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也许也没有全情投入的去造业,可是就是不清净的这种无可奈何的上不了道的这种状态,你没办法调动出来激情,调动出来深重的惭愧、忏悔之心,没这个法财。所以为什么要发大心修大行,拼命的去做这种二百五的行门之事呢?就是积攒这点力量,否则你修到一定的时候修不动了。

忏悔业障,你业障最重的时候就到了三恶道。是不是?当然业障轻一点的就畜生,中等的就饿鬼,最重的无间地狱。业障再好一点就在人天道,当然人天道我们有时候也把它美化成为叫做福德,人天福德善法。可是不要说跟成佛了,跟解脱而言,恶法、善法全是业,都是业障。所以是一个行者,只要没成佛,就必须要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是为了成佛,就叫念佛。所以这十大愿王,愿愿只要你能够修的见地上发挥开来,修的彻底深入,透到极致,我给大家说都是念佛法门,都是成佛法门。

这个忏悔业障,你可以没完没了的盯紧自己来忏,跟进自己的烦恼心。从内而言,我们念念这种意识行为、起心动念、分别心,你要忏悔,这样的话就不会纵容自己的烦恼习气,一直这样得意忘形下去;从外而言,看看这世界的一切境界,你也要忏悔,为什么?这都是贪、嗔、痴、慢、疑感召的。就娑婆世界这个样子,虽然你觉得很失落、背的时候,可能还容易生点忏悔心。有时候一旦得了点理,还有时候卖卖乖,得瑟得瑟,好了,你就得意忘形了,这个也要忏悔,因为你都在迷失。所以活在娑婆世界,每天吃喝拉撒都是一种烦恼,你都要迎头赶上去忏悔。这个就是空性,就是应无所住。所以从内、从外,从现在、从过去,为什么从现在从过去呢?过去来讲,为什么有现在的果报呢?你过去造的业没消停,还在翻腾,还在变现嘛!这翻腾变现的时候,你不但不能够抽身出来,拔出根本业缘,你继续还投入进去与业共舞,人们说与狼共舞,咱们说与业共舞,又配合它造新的业给将来做准备,所以过去也要忏,尽未来也要忏,什么都要忏,但凡不成佛就要忏,这也是念佛法门。

“随喜功德”,什么叫做“随喜功德”?见人家做善事,发起赞叹之心,同步用这个欢喜心和他一样去成就善法。可能大家会觉得,那一旦不断的随喜善法,这不是成就善法还是业吗?怎么叫念佛呢?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大家都会以为是在修善法的同时,要死命的观照,拼命的跟自己做斗争,要离一切相。这个是很低水平的操作,而且效果很小,甚至没有。什么叫高水平的操作呢?就这一件善法,我就死磕到底,任何人、任何因缘、任何境界,都不能阻挡我,我就随喜,我天天随喜,我念念随喜,我一切善法都随喜。随喜他们造善法,随喜他们断恶法。他们行恶法的时候,诸佛菩萨怜悯他们,我随喜;他们行善法的时候,诸佛菩萨成就他们,我也随喜。就不断的这样一直随喜下去,随喜到不分别,就叫佛。还是念佛法门。

“请转法轮”是不是念佛法门呢?法轮常转是干什么的?度一切众生成佛的。

“请佛住世”,更是念佛法门。

“常随佛学”,依然是念佛法门。

“恒顺众生”,还是念佛法门,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你“恒顺众生”就是恒顺诸佛,就是恭敬诸佛。

“十者普皆回向”,把所有的现前成佛功德念佛功德,普遍回向十方众生,一切众生,同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大愿王,无一愿王,无一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当然我们就在这讲讲,虽然说好像在吹牛,可是如果你们听得我吹得大家一起过瘾,心念跟上来了,我们现前就是普贤菩萨,你相应进来了,我们就跟普贤菩萨的心地步调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能够听闻佛法,就是一件无比殊胜幸福的事情,只有讲经说法,只有听经闻法,才是最殊胜的。

后面我们来看,所有的愿里边都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这就从本质上而言,虚空也是一念心性中的,众生也是一念心性中的,业力、烦恼都是一念心性中的。只要你这一念心性中,十方三世所有众生的心性中,有一念不明朗,一个众生没成就,我的愿就不圆满。大家想是不是跟心性同步发的?是不是叫称性发愿?这就叫众行。所以惟则法师把众行先给我们讲出来,已经就面面俱到,没有一行不在其行。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从依报上来讲。正报来讲,我生生世世相续,我一生中念念相续。从有情本体上来讲,我身业、口业、意业,“念念相续”。“无有疲厌”,就是还在进行,不会舍去,不会断掉,无间的嘛。

“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到这会就真算账了,这会吹牛就用不着了,就看你吹的时候是真的呢,还是吹的。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六根门头做不了主了,你把它收集不起来了,掌控不了了。平常过去那点福报业力,这会使不上劲了。

你的世间名誉地位,“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什么都顶不上事。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我们就不用再发挥开讲了,说就说明白了。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

往生到极乐世界,在无数劫中,由念念刹那组成的无数劫中,能够去十方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世界。具足的智慧力,善观察众生心,能够利于苦海中的众生。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就这么一点点的挪,在极乐世界,大家看如此大的手笔。我们好不容易赚到的这点体己,在极乐世界人家可以随心所欲的开支。

“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去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凭的什么?在极乐世界成就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让十方世界的众生,到时候全回归极乐,一切法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这就是众行中首屈一指的行,面面俱到的行,这是《华严经》里边讲到的境界。下面开始要讲《法华经》了。祖师爷们讲总是用最有力的、最圆满的经典来作为论证。

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先也把《华严经》这一段就这么贯完,特别是后半部分讲的比较没有那么掰开,发挥的讲。大家一看就了然,其实后面这些法语,如果我们的心力能够跟进上来起观,是最受用的,起观完了我们待会一落地,大家跟着我们心力一块往西方说“愿生西方净土中”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净土就形成了。我们常常如此一个净土一个净土的往上重叠,一旦重叠到一定的时候,因缘一到,极乐世界就现前。

好,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随喜大家闻法,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