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讲)

庚二、授学无学人记  分二:辛一、二千请记;辛二、如来授与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九十面,我们看庚二的“授学无学人记品”。

这一科是前面的授下根人记中的一品。就是授下根人记等于是有两品,一个是前面的<五百弟子受记品>,其次就是这一科的<授学无学人记品>。

这个授记,就是佛陀用大智慧的光明,来事先记别声闻弟子在成就般若道以后趋向方便道的时候,他未来的国土,包括他正报的佛身、依报的国土,还有他的寿命,乃至于眷属等等,就做一个记别。

那么为什么佛陀要为声闻弟子授记呢?因为要给他一个修行的方向。基本上,要成就一个国土,他有两个方向:一个叫做成熟众生,一个叫庄严净土。有这两个主要的方向。当然,每一个人在实际的操作上,你有你成熟的众生,他有他庄严的佛土,在这两个大纲之下就各自表现了。

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是十方诸佛要成就应身佛的必经的道路。这两个的关系,在《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上说,说是菩萨为了成熟众生故而庄严净土。就是你为什么创造净土呢?为了成熟众生。为了成熟众生而庄严净土,而成熟众生也是为了庄严净土。所以这两个是怎么样?互为因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来了,我们怎么去修行才能真正地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呢?比方说,我现在可不可以透过我的拜佛、持戒等等来成熟众生、庄严净土呢?

《大智度论》讲一个关键,它说,菩萨不能够用独行功德来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什么叫独行功德?不是依靠单一的功德,要须有愿。就是说,你庄严净土靠的不是你的布施,也不是靠持戒这种单一的功德。因为这单一的功德是分散的,它没办法整合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怎么办呢?你要有一个强大的菩提的愿力来摄持。就是把你所有的这些善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因地的时候,曾经示现做一个慈悲的鹿王。也就是说在森林当中有两群鹿,一个是慈悲的鹿王所领导的,另外一个就是提婆达多所变现的一个鹿王所领导的,就这个森林当中有两群鹿。

这整片森林是隶属一个国王来管辖,这个国王特别喜欢吃鹿肉。就是这国王是具大福德力的,他在某些地方是可以心想事成的,所以他就下令他的厨师每一天都要煮鹿肉给他吃,使令他的侍卫每天都到森林当中大肆地狩猎,结果弄得鹿群每一天都是死伤惨重。

这个慈悲鹿王一想,这不是办法,如此下去,这个鹿群恐怕要灭种。所以这个慈悲的鹿王就找另外一群鹿的鹿王商量,说我们应该找国王商量个对策,对方的鹿王也同意。所以两个鹿王就来到国王的面前说,尊贵的国王,我们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每一天主动派出一只鹿,让你来食用,你就不用大肆地杀伐。那你这样子每一天也有肉吃,我们的鹿群也不会因此而灭种。国王一听有道理,就答应了。答应以后,大家就按照年龄来安排,今天这一方出一个年龄最大的鹿出来,明天另一方出一个年龄最大的鹿出来,大家交换地提供鹿肉,就这样相安无事。

直到有一天,对方的鹿群,它明天要指派的鹿是一个母鹿,而且是一个怀孕的母鹿。这个母鹿好不容易怀孕,再过几天就要生产,所以,它忆念它的小鹿,就希望能够多活几天,所以它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对方的鹿王白告。那对方鹿王就不答应,说这个是规矩,每一只鹿都是贪生怕死,谁愿意来顶替你呢?

这只母鹿很伤心,就只好找慈悲鹿王商量。慈悲鹿王听了以后,它说,好,这件事我帮你处理。你就安心地把这个小鹿生出来,其他的事我来安排。所以隔天的时候,这个慈悲的鹿王就顶替了这只母鹿,亲自到了国王的宫殿去。这个侍卫一看,哎哟,今天送来的鹿不是一般的鹿,身材高大,而且身相放大光明,就告诉了国王。国王一看,哎哟,鹿王亲自过来!所以国王看到鹿王,他也很惊讶,说是不是我把鹿都吃光了,要你老人家亲自过来?鹿王说,不是。就如是如是地跟国王报告。

国王一听以后就很感动,说为了救拔众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就很惭愧,就下令从此以后不再吃鹿肉,而且严禁大家到这片森林去狩猎。所以这个鹿群就开始相续地绵延下去,乃至于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成佛的时候。那个地方就是鹿野苑。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转法轮的地方,度五比丘而使令僧团三宝住世。

我们现在用凡夫的眼光来看这个佛菩萨在行菩萨道,我们就看不出里面的核心思想。如果你用权教的因缘观,你说你一生,你示现做一只鹿,好不容易做一只鹿王,结果你一生只度了两个众生。万一你要是为这个怀孕的母鹿牺牲了,你也只度了两个众生。说佛陀行菩萨道的时候,说割肉喂鹰,这只鸽子被老鹰追,佛陀把它藏起来。老鹰说你不公平,你为了保护鸽子,结果我饿死了。佛陀就把这鸽子拿去称,看这个多重,我就割多少肉来弥补你。说舍身饲虎,看老虎没东西吃了,佛陀跳到老虎坑里,去喂这个老虎。从我们一般的因缘观是说,这样子度众生要度到什么时候?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这样一一地要度到什么时候?

诸位!我们一般的凡夫,长时间受因缘所生法的这种影响,就落入了心外求法。其实不是这样子。如果从因缘的角度,是没有办法成熟众生、庄严净土的。就像《大智度论》所说的,单一的功德是不能成熟众生的。它是这样子:佛陀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是借事修心。就是说,鹿王牺牲生命来救这个母鹿,它不是在造这个善业,它是在实践它的理想。这样懂吗?它是在实践它的愿望。因为它曾经受了菩萨戒,因地所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它的重点不是针对这个众生,而是实践它的愿望。

所以《金刚经》讲的很重要,它说菩萨如果有度众生的想法,这个就不是菩萨了,就是你心外求法了。菩萨在度众生,他不管你是谁的。重点不是你是鸽子,重点也不是说你是老虎,或者你是母鹿,重点是他遇到因缘,能够实践他的愿望,他就去做。而他每一次在牺牲奉献的时候,他的愿望就慢慢地增长广大了。等到有一天,他的愿力已经有能力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了——当然,实践上要靠因缘,但是他自己主观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这个人就成佛了。

佛身净土不是靠善业力成就的,不是靠善业,而是他自己的菩提愿,他的自性功德力,自己现出佛身净土的。如果你今天心外求法,就给你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你也创造不出一个佛身净土出来。我们前面讲系珠喻,就是你不能够说,你努力地工作去赚钱的。这个叫做什么?这叫资生困难。你应该把你那摩尼宝珠拿出来用。就是说,你要想办法启动你的自性功德力。

而启动自性功德力,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清净心,一个菩提愿。

我们举实际的例子,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就是你看,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产生重大变化。所以,修行当中受菩萨戒是一个关卡,出家受比丘戒又是一个关卡。你看说,欸,我隔壁的受了菩萨戒,他以前做功课,每一天做什么功课,受了菩萨戒,他还是做那个功课。但是为什么他受完菩萨戒三年后,欸,他业障消了,福报也变大了,智慧也开了,而他的事修功课却一点都没有变?

所以,这个是外行人看热闹、看因缘法,内行人是看真如法。就是说,他同样的事修,他同样的拜一部八十八佛,他同样的每一天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他的心中他能念的心多了一个菩提愿,他多了一个摩尼宝珠。就是说,你今天没有发菩提愿,你是靠你的力量去创造功德;有智慧的人是靠摩尼宝珠来创造功德。就是说,你的摩尼宝珠要用来贸易,你事修要跟你内在的理观,跟清净心、菩提愿要经常互动。

所以,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创造这么广大清净的国土,摄受那么多众生?他不是靠因缘修。《大智度论》说了,靠独行功德不足以庄严净土。那怎么办呢?要须有愿,你去靠菩提愿。就是,你所做的事情,都一定要跟你内在的自性功德对接。如果你帮助众生,你去做义工,你还想着人天果报,那你就完了,你这个人格局就很小。如果说,欸,我不求回报,我这样子做只有一件事情,我在满足我的菩提愿。恭喜你!你未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你已经开始在用摩尼宝珠修行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看诸佛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这个事修只是一个过程,它重点是要在生生世世当中去满他的菩提愿。他菩提愿成功了,他就示现应身佛了。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菩萨是怎么成就法身净土的,是这样来的。

我们看讲义附表第二十五,补充讲表第四十二面<授学无学人记品>。我们把这个品目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有两段。

一、解释品目

研真断惑,慕求胜见,名之为“学”。真穷惑尽,胜见已极,无所复学,名为“无学”。今佛与小乘四果四向声闻弟子授记,故名《 授学无学人记品》 。

我们把这个“学”跟“无学”做一个简单的定义。

什么叫“学”呢?“研真断惑,慕求胜见,名之为学。”整个修行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叫做“研真”。研,就是观照;这个真,就是真理。就是说,我不管你怎么事修,你喜欢拜佛,他喜欢打坐,他喜欢做义工,他喜欢持戒,都没关系;重点是,你对真理的观察是关键,我们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么研真,小乘法的研真就是空性,大乘的真就是中道的实相,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

这个一观了以后,一研真以后,就有两个效果出来了:第一个是断惑,第二个是胜见。你对真理一观,就会怎么样?断惑证真。小乘断的是见思烦恼,大乘的是破无明,破无明妄想。那么断惑以后就会成就一种智慧。我们刚开始是叫观照真理,要靠文字相来引导;等到你成就智慧以后,你这种智慧就可以独立地生起了,不用靠文字了,“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那个智慧就自然现前了,就是胜见。就产生无漏智慧,“名之为学”。所以这个学,它的基本的阶位叫做见道位。这是很关键了。小乘的见道位是初果,大乘的见道位是初地,因为这两个都是不退转的,叫“学”。这个就是第一个情况,叫做学,有学。

我们再看“无学”。

“真穷惑尽,胜见已极,无所复学,名为无学。”当然,你证得了初果、证得初地,你对真理是观照了一部分,但是你还要不断地怎么样?你还有学,还要不断地深入。等到你对真理的观照圆满了,所有的烦恼断尽了,所有的智慧开显了,所以你也就是无所增上了,就是“无学”——小乘四果、大乘佛果。那么这个地方经文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小乘。佛陀跟小乘的四果四向声闻弟子授记,名为<授学无学人记品>。所以“学”包括什么?包括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都是叫做“学”。

你看我们佛弟子很多人都自称为学人,对不对?其实你没有资格叫学人。为什么?你说,欸,我也在研真穷妄啊!是的,你今生有研真穷妄,但是你来生呢?未必!就是你会退转。你今生研真穷妄,但是你来生福报变大,就开始糊涂了。所以你的研真穷妄是怎么样的?不决定。你有时候研真穷妄,然后就放逸了七八生,又开始研真穷妄……所以我们不能讲“学”。这个“学”就是不退转了,从今以后,你这个研真穷妄就是开始往真理的地方不断地增上了,你不可能再退堕了,才有资格叫做学人。等到你对真理的观照已经断惑证真,圆满了,叫做“无学”。

前面的佛陀授记,授千二百弟子记,全部是四果阿罗汉,所以就不要讲学、无学,全部是无学。但是这个第二拨的授记就比较复杂,就是剩下的有初果的,有初果向,有二果的,有三果的,还有包括这个中间的,初果到二果中间的叫做二果向的等等,这就是其他的。就是除了常随的千二百弟子以外的这些初果以上的圣人,佛陀开始为他们授记。

我们看第二段,经文要义。这地方有两段。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佛法平等,普施众生。如云雨是一,药草树木,受润各别。佛三周说法已竟,三根弟子,皆得悟入佛之知见。故前品为下上根人授记已,此品即授下中及下下根人记。如是则三根九品弟子,同悟佛慧,同入佛道,畅佛本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始告圆满。

“佛法平等,普施众生,如云雨是一。”这个约实法来说。你只要听到讲平等,那就是真实法。就是说,佛法,从契理的角度,都在开显心性,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所以,从开显真如的角度来说,你不能够说,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一样,对不对?所以,从真如的理性,上契诸佛实相之理来说,是平等的。

但是从契机的角度,“药草树木,受润各别”。各取所需吧,是吧?你喜欢布施,他喜欢持戒,这个人喜欢修忍辱,那么这个因缘的权法那就各修各的,互相尊重,叫做无差成差。所以,道理是一个,但是,过程的事修就各别。这是佛法厉害的地方,权实不二。差而无差,这讲真如本性;无差成差,就是各种的方便法门。

那么佛陀三周说法已经圆满,所以三根的弟子,上根、中根、下根……上根是谁?舍利弗。中根是四大弟子,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下根就是所谓的千二百弟子跟学无学人弟子。不管是上、中、下根,都已经悟入佛陀知见。

所以前品为下根里面的上根人,就是五百弟子授记,这以下为下根里面的中根跟下下根人授记。这样子的话整个三根就普被了,就“同悟佛慧,同入佛道,畅佛本怀”。所以佛陀“三周说法,开权显实”才能够圆满。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诸位!声闻弟子在修空观的时候,空观是不一样的。记住!凡是修来的,就不一样。比方说你这个烦恼很重,但有些人空观利,他修一天烦恼就断了;有些人他的内心这个空观修得薄弱,他的空就要纠结一两个月才会把这个烦恼断掉。所以,所谓的上中下根是约着权法安立,就是有些人的空比较利,他直接契入无生,不需要经过无常。但是等到会权入实以后,不管你过程是修无常空,还是修无生空,你只要会归心性,就差而无差。诸位!心性不是修来的,它是本具的,你只是把它开显出来。既然是本具的,你就不可能说你的心性跟他的心性不一样。因为怎么样?它不是修来的,它不是因缘所生法。

就是说,当三乘的弟子都会归心性以后,那就没有什么上中下根了,所以佛陀应该平等授记。不管他的过程,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不管他是从钝根上来的,中根上来的,上根上来的,他是什么方便,他一旦入般若道,佛陀一定为他授记,这样子佛陀才能够真正地畅佛本怀。这是第一个,就强调他的真如的平等。

看第二段。

(二)下根受记中,前品首为满慈子,次为憍陈如,乃至千二百弟子受记。今品则以阿难、罗睺罗为首之二千弟子受记。

佛陀在授上根跟中根的时候,是直接地跟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授记。但是到下根,因为人很多,下根的弟子要么就一千两百个,要么就两千个,所以佛陀都是怎么样?先找两个代表出来,然后再授记。比方说前面的<五百弟子受记品>,佛陀先找了富楼那尊者、憍陈如做代表,然后再跟这个全体的千二百弟子授记。那么<授学无学人记品>也是一样,先找出两个代表,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然后再跟团体的两千人授记。他有这么一个过程。

辛一、二千请记  分二:壬一、二人启请;壬二、二千启请

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以后,就来看讲义的第一百九十面。讲义当中,“授学无学人记”分两科。第一科,二千请记,这两千的声闻弟子请记。这个两千当中有两个代表。

壬一、二人启请

这个二人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尔时”,这个尔时就是佛陀为五百弟子乃至于千二百弟子授完记以后。这个时候,在与会的大众当中,有两个人内心就动了念头了,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罗睺罗尊者。阿难尊者当时的果位是初果,罗睺罗尊者的果位是四果阿罗汉。这两个声闻弟子心中就动了一个念想。是什么念想呢?“我等每自思惟”,就是我们私底下经常想一件事,“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如果我们能够蒙佛陀亲自为我们授记,这个是可以令我们特别庆喜的事情。

所以,他们不但是念想,还付诸行动,就从座位站起来,“到于佛前,头面礼足”,然后白告佛陀说,“我等于此”,我们对于此就是授记之事,也应该有分的。为什么呢?他提出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唯有如来,我等所归”。约着内心来说,我们出家以后,一路走来都是依止佛陀的教化,所以我们对佛陀一切的功德,都是我内心的皈依之处,就这一点是等同其他声闻弟子了。声闻弟子跟缘觉不一样,缘觉乘他很少跟佛陀在一起,他大概听完十二因缘以后,就自己到山边林下修学。声闻弟子他是跟羊一样,他是经常跟在佛陀身边的,对佛陀的皈依心很强的。所以,为什么我们有分呢?第一个,我们对佛陀的皈依等同其他声闻弟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外缘来说,“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这两个不是一般的声闻弟子,那个叫做十大弟子,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这个十大弟子跟佛陀的这些皈依弟子,诸天、阿修罗、人,是很频繁地互动,所以,所见、所知、所识。佛陀的这些皈依弟子有天、有人、有阿修罗,“所见”就是彼此有见过面,“所知”就是可能有的诸天虽然没有见过阿难尊者跟罗睺罗的面,但听过他的名号,“所识”就是互相熟悉。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而且护持法藏,佛陀到哪他就跟到哪,这第一个。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佛陀俗家生了三个儿子,罗睺罗是长子,所以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那么也就是这样子,“众所知识”,所以如果佛陀为我们来授记,不但是能够满我们的愿,也满足所有皈依佛陀的三宝弟子的愿望,就是大众也是这个愿望。

我们看佛陀在授记的时候,不管授千二百人记,或者授两千人记,他都会先选出两个代表。前面的授千二百人记,选富楼那尊者,选憍陈如尊者。这个地方的授两千人记也是提出两个,选阿难尊者、罗睺罗尊者两个来代表。这两个代表的共同点,就是都跟佛陀的关系非常亲密。一个是佛陀的堂弟,出家以后做佛陀的侍者,就是阿难;一个是佛陀世俗的长子。这两个都是在佛陀成道八年后回到迦毘罗卫国以后,当时的八王子跟贵族出家的其中两个。这是他们两个的共同点。

那么差别点,阿难尊者的特点是多闻第一,他博学强记。所以你看文殊菩萨赞叹阿难尊者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他基本上就是一入耳根就永远不忘掉的,这是阿难尊者,所以他能够负责佛陀灭度后的结集经典。那么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这密行第一就是他的外表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他内心有甚深的功德。

这一段经文古德解释说,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其实照理说,他们作为常随众(这两个都是常随众,一个多闻第一,一个密行第一),在前面的千二百弟子授记的时候,就已经涵盖在里面了,那么佛陀为什么在授学无学人记的时候,单独把他们列出来?

这个地方的理由就是,佛陀要为他们开迹显本,就这两个本地功德不是一般的。一方面为他们开迹显本,一方面佛陀希望给他们一个个别的授记,因为这两个过去的因缘是跟一般的声闻弟子不一样的。我们看有什么不一样,后面会说明。

壬二、二千启请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那么前面是两个代表,就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代表出来口头启请。这以下,当然这两个站出来以后,其他的学无学人弟子就想,反正大家都受记了,剩下我们这两千人!于是就得到了鼓励,就站起来,顶礼佛陀,站在旁边,但是没有讲话,就站在旁边。当然佛陀是默然同意了,这二千启请。

辛二、如来授与  分二:壬一、记二人;壬二、记二千人

前面是阿难尊者跟罗睺罗尊者跟两千弟子的请记,佛陀等于默然接受。这以下佛陀就正式给他们授记。

壬一、记二人  分二:癸一、记阿难;癸二、记罗睺罗

授记的整个过程,先授两人记。

癸一、记阿难  分五:子一、正与授记;子二、重明果德;子三、菩萨生疑;子四、发迹释疑;子五、显本述叹

这两人当中,先授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又分成五段。

子一、正与授记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的“正与授记”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因果”,佛陀先把这个因地跟果地做一个标示。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先授他正报的佛身。他的佛号是什么?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山海慧”指的是他自受用的智慧,他内观的智慧。那么他的内观智慧是怎么样的呢?如山之高,如海之深。就表示阿难尊者经常多闻,“护持法藏”,所以他内观的智慧是很深的。“自在通王”指的是他受用,他教化众生的智慧,他有广大的善巧方便,各种的自在通达。这个是指他的利他的智慧。这两种智慧合成他的佛名。也是一样,除了“如来”,还有应供、正遍知乃至于世尊等十种德号。这是先把他果地的佛号做一个记别。

这以下记别他的因地。他是怎么样修的呢?他在未来世中“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这个供养当然是修福。我们亲近诸佛,肯定不是只有供养,一定是还要修慧的。那么他是怎么样修慧呢?护持法藏。阿难尊者有个很重要的功德,因为他多闻第一,博学强记,所以十方诸佛一灭度以后,他就负责整理法宝,结集经典,然后流通后世。这个很重要,使令佛陀灭度以后正法、像法、末法的法运能够相续下去。所以他就做这件事情,在整个六十二亿诸佛当中,就是“护持法藏”,令正法久住,然后成佛。他不但是护持法藏,还亲自演说,在成佛以后,“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使令他们成就佛道。他不但是善于整理法宝,他还善巧演说。这是他的一个总标因果。

我们看第二段,依报的国土。

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

那么他的国土叫什么名称呢?常立胜幡。这个“胜幡”,这是古印度的一种习俗。就是这个人智慧很高,善于论辩,那么众人就打造一个很清净庄严的幡,挂在他们家门口,表示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阿难尊者因为因地的修学,护持法藏,所以他招感的国土就有很多有智慧的人,就表示说,他们很多人都是“常立胜幡”。

那么“国土清净”怎么说呢?因为他的大地是清净的,以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他成佛的时间点是妙音遍满,就是这个地方的时节点,人们都是以微妙悦耳的音声来说法。就是你在这个时间点出生,你经常能够听到微妙悦耳的说法的音声。这是讲到他依报的国土。

我们看第三,寿命法运。

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我们看阿难尊者,他这个国土的寿命跟法运都非常长,其佛寿命有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那么这到底有多长呢?佛陀说,你一般人,我给你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的时间让你去算,你也算不出他的寿命有多长。这个就是非常长。当然他也是有限量,因为他毕竟是应身佛。这是他的一个佛身的寿命。

那他往生以后,他的法运怎么样呢?正法住世,一倍于他的寿命;像法住世,又复倍于正法,等等。所以法运也特别长,寿命也特别长。

看第四个,诸佛称叹。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阿难尊者的整个佛身净土,不但是寿命久远,还有他经常能够蒙受十方诸佛共同的赞叹,“称其功德”。

阿难尊者的这个佛身净土是不得了的殊胜。第一个,诸佛称叹。这是约空间。就是他能够普遍地蒙受诸佛赞叹,空间特别广。第二个,他的时间,寿命久远。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因果,你千万不能落入凡夫的因缘所生法,都一定要会归心性。就是说,阿难尊者因地叫做护持法藏,善于说法,这个是他一种有为的造作。然后呢?然后,他护持法藏、善于说法这样的造作就不断地去加强他心中的本愿功德力,因为他有发这个愿。等到这个本愿功德力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无量寿命、名称普闻的国土出来。这样你们懂吗?所以他因跟果中间的核心是愿力。

那我们凡夫呢?我们凡夫叫做业力。就是说,欸,你因地修布施,然后变成一种善业,这个善业让你来生富贵。所以我们凡夫的修因成果,它的核心的连接点是靠业力。这个业力就有问题了,业力就有漏了,所以世界上有好就有坏。

但是菩萨的功德,它的因果连接点是愿力,它没有过失的。当然,我们现在关心的是,阿难尊者他的愿怎么这么长啊?时空无量的一个愿——时间,寿命无尽;空间,诸佛称叹。那这是一个不得了不得了的愿力。在后面会说明他怎么有这么大的愿力。

子二、重明果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意,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  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国土清净  名常立胜幡

教化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  以愍众生故

正法倍寿命  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  无数诸众生

于此佛法中  种佛道因缘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来解释重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