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闻思讲堂诸位莲友,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南无阿弥陀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那我们还是继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学习。在上一讲中我们主要是跟大家讲到核心眼目《四十八大愿》十八,十九,二十讲了三条愿。当然从愿文的划分上来讲,我们一开始也给大家交代过了,它是从多角度,针对不同世界,乃至此方,彼方,法身,众生,乃至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的菩萨,所有的方方面面的来展开它愿力的内容。

但是我们总结一下。你想法藏比丘当时他是以自己因地开始向成佛之道迈进,所以几乎内容的全体体现无外乎就是在成佛之道上。不管你从开始初发心,乃至积功累德,到了净土以后继续修行,从此到彼然后一直的成佛之路,所有的愿力的加被和这些功德,全部体现在这条主线上,这个我们不要绕开也不要搞错。

今天晚上我们就开始从第二十一条愿讲起,那么这二十一愿是叫“各具三十二相愿”。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天人们,他从身相上来讲跟佛的身相是等同的。

那么我们先把今晚要给大家讲的愿文这几条,先给大家罗列的贴出来,请大家先过一遍。大家来看“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你看刚才我们讲的就是这些愿文,针对每个万类众生,因缘,发挥所起的针对性都不一样。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基本上都是着相众生,除了佛菩萨乘愿再来之外。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才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这个提倡和教导。但是“虚妄之相”它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常知道说“真如实相,是无相而无不相”的,它是具足了一切恒沙功德的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一切的状况,都可以发生,都可以成就,作如是理解。那么虽然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发生,都可以成就,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修因和证果上它一定会体现出一个在我们的评判标准中,肯定会有一个最圆满最具足的状态,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佛的身相。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在我们这个世界只有佛才能具足这样的相好,但是在极乐世界一切的众生同步具足。这也可以说是无差别,平等的极乐世界的一个功德。

特别是在我们娑婆世界你想修成这样的相,从修因证果要用一百劫的时间,用一百劫的时间来庄严这三十二相。所以我们常说的“百福庄严”,就是用一百个福报才能庄严一个相好。那么这一百个福报又是怎么算的呢?我们常说的百福自庄严。你比如说会治眼睛的医生,所有世界众生的眼睛都瞎了,他能够治好,这算一福。或者说所有世界众生都得去死,他把他们的命给救下来,这也算一福。就是一个相好,就用这么一百种福报来把他修圆满,才能感的这个因果。所以我们常一个词叫“百福庄严”就是指的这个。

那么修行相好,确实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你想我们从自利的角度,就是自己利益的角度。虽然是虚幻之相,可是一切的行法,一切所感的因果,都是用相来表达的。为什么我们从人的有情相来讲,从我们的世间相来讲,你看为什么一定要三皈依呢?这也是相,皈依之相。为什么一定要受五戒呢?为什么一定要有在家,出家之分别呢?为什么又要受菩萨戒呢?从成佛的路上还有这样的一个大乘,小乘,大乘五十二种阶位的差别,等等这些,这都是相。

那么这些相的体现,他跟所行的境界是相匹配的。从自利,就是自己利益的角度来讲,我们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说无上的正等正觉的这个境界,就是体现集聚在这三十二种相中。所以假如我们的身相不庄严到三十二相的这个地步,无上正等正觉就不住在这个身相中。这不是刻意的说他有挑有捡,是一定修行的功德和这个相是相匹配的。所以说修三十二相来自我庄严,就是为了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可能有点难以理解说这个无上正等正觉,怎么会住在相中呢?大家知道一切的功德,都是由相来体现的。

你看。如果说地狱的受苦逼迫相,就是由强大猛烈的五逆十恶业功德所住的。那么五戒功德,它住在哪里呢?就住在人的这种相中。十善业的功德它就居住在天人的这种相中。那么嗔恚的功德就住在阿修罗的相中。等等等等……总归所修所得的法,与相应的相一定是同步的。所以我们说修行相好相好,它从自利的角度肯定是有这样的功德。所以从相上就可以看到他的心,这是自利。

那么从利他的角度来讲,一个相好庄严,表达法身所有的功德究竟圆满,让见者能够生欢喜心,能够生信仰尊敬心,知道他有智慧,有德能,可以崇敬。你看我们确确实实好多大德的这个德相庄严,是从修行中来的。可能我们修行人这个相还会变,都会变的。大家也都是居士这么久了,你仔细观照一下确实这个相会变。你从开始我们说发心皈依,修真实行,它慢慢就会变。特别是有一些发心出家,特别特别是有一些受戒以后,这个福它会迅速的增长的,持戒福德功德非常大的。

那么有时候一辈子修行到了老和尚,老师太呀,最后他的相打破了男女一切,都是一个慈悲清净的相。师太现的是丈夫相,比丘现的是柔和相,这都是跟修有关的。所以说相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如果在咱们这个世界,六根如果不具足的话,还不能出家。在佛陀的时代,迦叶尊者,须达多长者都是在佛的威仪相好的摄受下,才出家才做护法的。还有一些要害佛的这些逆子,结果他一见到佛陀以后就五体投地,连凶器都拿不起来,这都是属于相好的摄受力。这里你看既然相好如此的难得,所以法藏比丘在这里,他观照到他方国土的众生,为了修这三十二大人相,都是非常的艰辛跋涉的,非常的积功累德的这种漫长,所以他就用这个愿力来设,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即刻就现果报功德,果上的功德三十二大人相,就具足了。

当然对于佛陀的圣相我们也作一个了解,我们常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三十二相是主要的,每一相每一相。八十随行好就是每一相上又是表现的怎样的一种特质,怎么样的让人觉得生一些随喜心。大概我们介绍几个,我们了解一下。三十二相就时间关系不一一给大家说了。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相,尝试着对比一下,看看你在哪里比较突出,可能你过去这个法就修的比较好。

你比如说从第一相,叫做“足下平满相”。就是佛的脚掌他跟乌龟的腹部一样,他是平满的饱满的,不是非常的凹进去的。这个相就看我们大家试试看我们的手掌,脚掌,是不是平满的,这是由于过去建立了坚固的誓愿,所感的功德。第二相叫“足下千辐轮相”,就是在脚下面有一个千轮宝,这样一个用肉的脉络纹相显现出来这么一个千轮宝相。可能我们到外边去朝拜,或者什么,都会看到说这里有大佛足,大佛足刻下来,西安的大雁塔就有。这个佛的两只脚印下去,中间有一个千轮,这样的一个宝图案。这个相就是布施了种种的资财所感的。还有第三个也是足下的,就是后足跟是广大的,脚踝他是饱满的非常隆起来的。这个就是不轻视别人,所得的果报。

再比如说佛的手指是非常细长的,我们每个人的手你们看一看,手指又细又长,像莲藕一样,这样的一种,这就是过去用正法不断来救度众生,所感的手指细长的相。而且还有指尖有一种幔网,我们现在想想,好像跟鹅呀鸭子呀,你看鹅的那个掌它中间不是有连的那个幔嘛,就是说没有像人的手掌这样十指隔开。佛的手指张开的时候,他是有幔,就是网状的有一种发光的,这样的一种殊胜情形。这个相就是过去没有去破坏别人的眷属,所感的功德。这是很难修的,其实手指间的这个。再包括手足柔软,这就是过去上妙衣服供养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他拭洗身体,所感得的。比如还有一个叫垂手过膝,膝盖,就是两只手立正挺胸的时候,手垂下来能够长得过膝盖。这也是非常难得,这种相是过去没有我慢,好布施,不贪着,亲手下行布施,所感到的功德。这叫作垂手过膝相。

而且佛的身上的一切毛发,从头到脚都是右旋的。他这个颜色是绀青色,这是由行一切善法,能够让一切的有缘众生瞻仰而起欢喜心,所感的功德。像皮肤润泽,就是皮肤非常细,非常薄,没有杂染的这些东西,这是以清净的衣物,房舍,楼阁等等布施供养于众生,远离恶人,所感的功德。还有佛的上身是宽的,像狮子一样,上身非常的魁梧,这是等于说不两舌,叫人仁和,少斗诤等等这些所感的殊胜之相。总归等等等等吧,中间还有一个,应该就是牙齿。牙齿有四十颗,佛的牙齿有四十颗平满像雪一样,这也是过去口业守得非常好,两舌恶口,嗔心等等,修习平等慈悲。再比如说他的舌头,是广长舌相,应化佛。

你比如说两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就像他这样的身相,这属于应身佛。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覆到发际,非常的薄软。这是以大智慧回向法界,所感的相。就是这个相,一旦具足了广长舌相,能够灭一百亿八万四千劫的生死罪,能够听到八十亿佛菩萨给他现前授记,就是修到这个相具足的时候。那么最后一个相当然就是我们说的“无见顶相”也就是“肉髻相”。“肉髻相”就是头顶上有这个肉隆起来,这是过去修善法所感的功德。这确实是“无见顶相”,在经论里边形容的像春山吐日一样,往起隆起。当时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的蓝毗尼的时候,蓝毗尼神是他的养母,就是给他接生下来,一直抚养他。这个蓝毗尼神,他其实已经是登地的菩萨,八地的菩萨。当时想看太子的顶相,为了看太子的顶相,他用八地菩萨的神通上到无量恒河沙佛世界,都看不到释迦太子的顶相。所以你看“无见顶相”这是最圆满的,也是最不共的相。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我们自己也都知道说这三十二相,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具足什么样的相,一切一切都是要外相来体现的。那么这里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下,现前就得这三十二相。所以大家想为什么叫“一生补处”,三大阿僧祇劫叫三祇修六度,一百劫种相好。就等于说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连百劫种相好成佛的末尾,都在佛的加持下提前具足。直接为什么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在这面面俱到的这样的一种相,这样的一种心地中,同步发挥往佛果上迈进,而且是快速的迈进。这就是弥陀的愿力,第二十一愿,一切往生者都具足三十二相好。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十二愿。二十二愿是一个可以说内容非常丰富的一条愿文,也让人读起来非常有加被。确实我那会读到这条愿力的时候,觉得说真的是太殊胜。“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不但照顾到他往生后在娑婆世界的这种下的可能,他还让往生到极乐世界,速速的增长现前功德。所以说这一愿,等于说我们知道往生净土五经一论里边,有一部根本的论典叫《往生论》。《往生论》里边等于说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叫做往向和反向,往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往那儿往生。反向就是回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众生。就是我们的回向发愿往生,要带着这两种同步的内涵。所以常我们说不但要发愿而去,还要乘愿再来。那么在这样往生者的人群中他有差别相的,有的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就一直在那要成佛,再度化。有的他到了一生补处再度化。但是有一些众生他本身就具备,猛烈的菩萨种性的这个习性。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那么“来生我国”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是打保票的,没有问题的,你就在这儿修行快速成佛。但是还有一些菩萨呀,他的愿力非常大,你看因为是菩萨种性必然有本愿嘛。所以说“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他根本的誓言是在为了度化众生,为了回入娑婆度化众生。所以这样的菩萨,他一旦往生以后,他迅速就回到这个恶世界来度化众生。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人家这种度化众生,叫做“自在所化”。这种“自在所化”等于说,本愿就是自愿的放弃了在极乐世界现前的享受型修法,他要在娑婆世界行这种慈悲型修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人家这个,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他到地狱去救苦不是去受苦去了,他是去救护去了。

我们在没有往生之前,基本上都跟犯了罪有贪,嗔,痴,就会有因感果。那么就跟坐牢一样,你坐定了你出不去。那么人家来就等于说人家没有罪,是为了探监,探狱,在监狱里来探望这些受刑的人,所以来自愿,本愿。“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所以这个还是有根本上的差别的。那么为了众生故,那他可以说是为了修福慧圆满资粮,就会“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所以我们想想这些就是说。这一愿成就的其实是,比较精进度方面格外的一些菩萨众。为什么呢?因为精进大家都知道,“六度”里面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精进度里边他是有差别的。我们常说精进不懈,有被甲精进,有摄善法精进,有饶益有情精进。

那么这里讲到的菩萨“游诸佛国,修菩萨行”,具体的过程他们就是积累以精进为根本。像被甲精进就等于说菩萨度众生的时候,在生死苦海中,就像一个勇士去打仗一样。他在敌人,为什么叫做敌人?因为都是生死,都是魔的子孙,那你去救度他们,真的就跟敌人一样。如果你弄不好就他们把你度了,不是你把他们度了。所以比喻这个时候就是“被弘誓铠“,就是被着一个战斗的铠甲一样,这样的话精进勇悍的这个菩提心,才不会退,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退心。要用这种坚固誓愿铠甲,所以叫被甲精进。如果没有这个被甲精进的话,很可能有一个非常妙的比喻。就像那个鸭子,鹅去游泳的时候,虽然浮在水里边,它是由于这种精进,他不断的这种菩提心的长养,他不会被水把它的毛给沁透的,叫被甲精进。

摄善法精进,就是指的在一切善法上。比如说去圆满布施,圆满持戒,圆满利益众生等等,都是让他圆满的去完成,勇猛精进的行持。因为你摄善法精进,就是我们行善他不是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的。毛主席都说过了,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可难了。这都是我们众生的本性,天然心理,所以这里叫“积累德本”。“积累德本”就是指的摄善法精进。那么“度脱一切”就是指的饶益有情精进。饶益一切有情度脱,安置在涅盘彼岸,脱离生死苦海。所以说这里整个这一系列,其实主要就是说菩萨的精进不懈。正因为如此的精进,他才能够有这个“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的发心。如果你没有这样强大的心力,你是根本精进不起来的。

诸位咱们都是修行人,都知道这个精进有多难呀。懈怠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有时候我们真是久而久之呀,这种退心自己是管不住的。这需要不断的祈请三宝加被,佛菩萨支持,护法龙天出手。那都有时候是进三步退二点八,差不多能留两分就不错了,很多时候是这样。特别是身为凡夫,他的心念是无常的。我们做一件事情,很难就是一直这样进行,做着做着他一定会生疲厌心。你看为什么有时候就是说要能安忍,包括我们讲法,包括我们来闻法,包括我们每周如约而至在星期三,包括我们一听请合掌,大家一起来念三称本师,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这些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新鲜激情,觉得有加被,久而久之你会疲厌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精进心起来,用佛法的正知见,始终提携自己说,我的反面的想法是错误的,是损毁我的法身慧命的。那么我们一直坚持这是正确的,哪怕有时候心里不太愿意,那也在行为上先把它不要断。行为上一断了,心里一塌了,这就真的是彻底就走远了。所以就不能叫做“被弘誓铠”了,就不能“度脱一切”了。

那么你看愿文里面说,这样的菩萨他“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他所修的这些法就是非常的殊胜,“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到十方去供养佛。“开化恒沙无量众生”,这是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倒也罢了,他是有技巧的。第一个是“使立无上正真之道”,第二个“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两句话就可以说是有密意的,为什么?一到了极乐世界的菩萨众以后,他再回身去度化众生时候,他一定是带着净土法门为根本的度化的法宝和手段去的。为什么?首先是“使立无上正真之道”。什么叫“正真之道”?成佛之道。从相信因果,知道轮回,要求解脱,了生死,最后得涅槃。这就是“使立无上正真之道”,就是他们在他方国土里边开化众生的时候,一定要先让他们把这种知见先建立起来。建立起来以后再进一步引导“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什么叫常伦诸地呢?就是在我们这里,比如说咱们娑婆世界,我们修行成佛。这段时间一直给大家在讲,说有五十二位的阶次,一地又一地,次次的,这个每一个地步往每一个地步往上修,这是叫常伦,就是这是常法。都得这样,不能出这个。

我们常说的伦就是天伦之乐的意思。就是在这儿大家都是这样子的,必须这样子的。但是从极乐世界往生的菩萨,再回过去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就可以弘扬净土,是超出常伦诸地的。他把净土的教法,横超法直接带到娑婆世界来,进行演绎。他方国土去进行宣说,这样才叫做“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所以说菩萨往生后再乘愿回收的功德来讲,就是等于说这样的菩萨,其实他一旦往生了以后,首先他是“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他的主修道场都在极乐世界,必竟成佛。那么分身散影的道场就在“游诸佛国,修菩萨行”。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供养佛也罢,开化众生也罢,立正道也罢,甚至宣说净土也罢,但是所有的这些功德体现在哪里呢?你看最难的最可贵的是什么?“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不这样我就不成佛。什么叫“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他以极乐世界的主修行道场,再散影的到他方国土去修行,同步的时候当下就修,在我们这个世界最难修的普贤十大愿王,普贤之德。

确实我们这里太难修了,你说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我们倒着来说普皆回向,我们能普皆回向吗?我们总是舍不得那一点功德生怕回向完了,一定要留点给自己,给自家眷属。普皆回向就是说我一点都不要,全部给众生,平等的给众生。我们有时候如果这样发心的时候,心里还得咯噔一下说,啊呀这就没了,舍不得了。

你比如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当然在礼佛,都给大家说先开始多拜佛。皈依的时候首先要迎请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那么我们在礼佛的时候,我们礼过去佛我们知道,过去的燃灯佛,迦叶佛,也可以。礼现在佛我们也能做的到,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设教教主,阿弥陀佛在西方正在说法,都能礼,可以礼。但是礼当来佛能不能圆满就不一定了。

可能当来佛弥勒佛,我们能圆满说一心顶礼,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问题是未来佛,一切我们现在现前的众生,都属于未来佛。你能礼敬的下去吗?你能知见上把他平等的说,过去的佛跟未成的佛现前众生一模一样吗?像常不轻菩萨一样。你说可以礼敬一切诸佛,现前的这些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那好可能跟你比较亲密的,或者说不太搭界的,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但是最最亲密的你能礼敬的下去就不一定了,你的冤家仇家你能不能礼的下去,就更不一定了。所以说“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光这个礼敬诸佛,普皆回向乃至随喜赞叹,我们常说随喜赞叹,是多没有成本的一个修行方法,做不到。天生的这种嫉妒心就是做不到。什么事都随喜,平等的随喜那就更难做到。

但是这一切在极乐世界,全部能够做得到。因为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设进去了,“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菩萨们的总体的这种精进修法。所以这一条愿,可以说是菩萨现起刚才所说的还向所得的利益,不管是住在一生补处的这种地位,还是说到他方无量的世界随顺众生,都属于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所以这样的情形,等于说在他方国土,特别是在娑婆世界几乎是没门的,所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我们要每一句每一句体悟这些教法,这些言教。甚至四个字的这种形容,他里面就密含了好多这种不可思议的跨越和净土根本称性的功德法海。所以这叫“菩萨一生补处愿”。这样的甚深法门,这样的修行境界,如果说就我们现在没往生,还在求往生之前,这样还能不能往还再说的话,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是不搭界的。就是几乎是提鞋都没有资格,设想都设想不来的。但是一旦成功往生了,就持平了,就具足了。所以说这是二十二愿。

我们再往下看二十三愿。二十三愿是“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个就等于说,开始刚才的那一愿算是总愿,从第二十三愿开始是这条总愿的分说部分,接下来的这几条愿。你看前面讲到的说“供养十方诸佛如来”,这是第一句。那么这里就开始讲到“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所以这里讲到的前提条件大家不要忘了,还是“承佛神力”。什么呢?就是阿弥陀佛的愿海功德。一入愿海这种与佛同俦,就是跟佛的境界就同步了,虽然你是个凡夫,跟佛的境界同步修。大家不知道能不能会的上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在我们这简直不可思议的,所以常说果海因缘,因缘果海是相通的,就在这个法上见分晓。

你们看,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情况下知见与佛同俦呢?前几天刚刚在楞严的法会上,我不知道这里听法的有没有在听楞严,应该有。讲到天台的“六即佛”。天台的六即佛,是从凡夫修到佛的六个位次。那么“理即佛”“名字即佛”是头两位,到了“名字即佛”的时候,就等于什么呢?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如果说在教法上来讲叫做“大开圆解”。这个“大开圆解”我们通常所形容的就是他的知见跟佛是同俦的。这个知见是很重要很重要,怎么能够说与佛同俦知见如此重要呢?禅宗门下特别讲究见地,其实不仅仅是禅宗,我们学佛也特别讲究这个见地。

今天晚上我还跟另一位大德法师在商讨。我说确实现在现阶段,只能我们以这样共同的一块往前走。他也说,说我们现在讲法很多时候是什么?以知为见。他说真正的要以见为知。什么叫做以知为见呢?就是说要以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些书上,佛门中的这些祖师爷们,或者说他们这些大德菩萨们应现,他们以他们修行功德所见到的那个层面,那个境界说出来的一些见解。但是这个见解我们还没证到,没悟到,那么我们就只能随顺着佛菩萨的教言,祖师教言去知道他们的见地,这叫以知为见。我们只知道他们的见地,我们就当作我们的见地。其实我们不像他们一样是真正知道,见到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见地在我们来讲,只能算知识。很多时候大家其实也知道我们现在的讲法,就是这个水平。只能结个因缘,法缘。然后了解了以后,可能种一个很好的种子,相续中把这个闻法的功德相续下去,那么会有好的增长,真正的见慧把他给拔出来,见地,见到了。但是现在我们还是以知为见。

但是真正的这些祖师们讲法,他是以见为知的。就是以他自己所悟,所证的这个境界,作为所知的表达,让我们去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说知见开了,开了智慧就知见与佛同俦,就跟佛的知见一模一样了,不管是从知从见。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你跟佛的知见同俦了,修行人你还得从凡到圣慢慢的去修,你一点烦恼还没有断呢,你得对治习气慢慢的向佛迈进。

而净土这个愿海你看。“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遍至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这是只有佛才有的功德呀。如果说从行为上来讲,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才能到无数无量那由他诸佛国者,现前一念顿见嘛。大家为什么说,你看说打破时空以后三世现前了,时间打破三世现前了,空间打破了十方现前了,所以十方三世就像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所形容的境界一样,这个时候全在佛的觉行圆满中显现了。那么这样的功德,由佛具的功德,一个往生的凡夫就在佛的愿力下,跟佛一模一样的具足这种修行功德。

所以我们这儿的凡夫开悟了,知见与佛共,行为还是凡夫。在极乐世界这样的凡夫开悟了,不但知见与佛共,行为也与佛共,这样的加被力。由于这样的加被力才能够具足说。“一食之顷,能够遍至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一食之顷”就是其实他并不是说,真的吃了一顿饭的功夫,你的速度那么快,而是一念的现前,一念心海就具足了这样的功德。真正我们这儿开悟的一些大德讲过一切的万物就如凌空影像。就像《楞严经》里《圆通章》说了十方诸佛国土,周遍圆明的。像净琉璃内悬明月一样,这样映澈表里的。所以我们想一下这种圣功德,佛功德,一旦往生的凡夫,就能具足这种修法。我们在这的话不要说具足这种修法了,这种想法都想不起来,这种境界我们都设想不过来。但是阿弥陀佛不这样他就不取正觉。所以这叫做“普供诸佛愿”。

大家记住,国中的菩萨往生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随时一念亲近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国中,诸佛菩萨和他们的清净海众。乃至他们那里的,说实话还可以客串一下。去他的佛国里面帮助这些主教的佛菩萨们,去度化一下众生。在他们的国土里面,可能有的众生还没有得度。那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随时就可以去他那儿去客串一下。就像经文里面不是有时候描绘,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正在说什么法门,然后他方国土的佛就知道了,会对他的上首菩萨说,往东方多少多少恒沙诸国,有释迦牟尼佛正在说《法华经》,正在说《圆觉经》。然后这个菩萨就来了,启问呀,领受呀,一唱一合,还让本国土中的这些未得度的弟子因此因緣而得度。这都在往生以后可以做到。为什么?能够遍至无数,无量亿。

大家要知道这个“遍至”,不是说从一个到一个,从一个到一个那累死了。像我们现在人你说从天安门赶到景山,再从景山去国贸到王府井,你一样一样的,不要说坐公交什么的,你跑去,开着车连一点都不堵,你也得有时间性呀,一个一个的去。这里的“遍至”就是指的十方为一,一为十方。整个这里打通,不动本座而起身动作周遍十方,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才说跟佛是同俦的。不动本座中起身动作,这是第二十三“一时普供诸佛愿”。

第二十四叫做“供具自皆如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就是说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在他方供养诸佛的时候。你像我们的话现在到庙里面去供,一定是大包小包的带着,采买一些供品,请一些供具,法宝然后供到道场里边。那这一念顷到十方国土,随身带着的话得带多少呀。怎么办呢?“现其德本”。就是在诸佛前“现其德本”,如果你想供养什么就会出现什么。即刻应念即至,悉皆如意。就是需要供什么,就去供什么,如果不这样的不取正觉。

这个可以说就是法藏比丘他是怎么来设身处地。他用他的修行的时候用法眼看到,他方国土有一些众生想供养佛,但是他没有这个供养的资粮,也就是说没有东西。那么有他方国土的一些众生资粮是具足的,但是他没有福田,不在诸佛前。大家知道我们常说佛的十号叫应供,如来应供。这个应供跟阿罗汉的应供还是不一样的,佛叫做全应供,全功德,也就是真正九法界的福田。唯有佛是天中天,圣中圣,最大的福田,所有的福田中是最殊胜的。所以有的时候一些国土里面说有这个福田,佛在,但是他没有供养的资粮。有的世界里面是有供养的资粮,没有佛。如果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那么就不会生起福慧圆满的功德。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都能够如意,就是需要想供什么,马上就现前了。那大家想为什么要说现前如意,而不是带着呢。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都知道所供养之具叫四事供养,就这个供养三宝特别是僧团来讲,供养医,药,卧具,饮食等等这叫四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药品。那么有时候我们在道场里边也有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及至有时候我们去看到有一些幢,幡,缦,帐,等等道场里的庄严具,这都属于一种供养,确实是如此。就是这个供养也是要因时因地,因发心的。你说我们这儿的供养是因为我们这儿要吃饭,所以说就要饮食供养。那我们这儿要生病,所以就要医药供养。他方国土如果说人家那不是用咬着吃饭,不吃饭怎么办呀,不生病,都不生病那你供养药品是多余的,这是添乱了不是去供养了。或者有一些地方的话,人家自然衣食具足的话,你就不要去供养衣了。在这样的国土里边,我们这儿的这一套供具就不流行了。

所以真正这样的为什么叫“现其德本”。就是从他的修行功德中显现,所对的境在哪个国土,流行什么供具,他就现前什么供具。在哪个佛前,供养什么如法,他就显现什么供养。是这样才叫做“诸所求欲供养之具悉皆如意”。因为他方国土里面没有这一套。只能在当时的情形下,到这个国土里边,供养他国土里边,所流行的这种供养这才叫做“悉皆如意愿”。

说到供养特别也多说几句吧。你看这里讲到的这个供养之具如意者,就是我们刚才说了嘛,要因时,因地,因情况来供,要看我们的发心。也不说极乐世界的菩萨,就咱们这个国土,你看我们现在供养,有时候就是这种发心他可能也做了好多,但是发心不细,要么是他出了钱,弄的这个东西很粗糙,他也搞不清楚。要么就是说,供是供了,就不到位,中间散落了很多等等,这都是我们现在现前,人的一种漏劣性吧,出现的这种不如法。或者是有时候,供的也不需要。你比如说这个地方很多他都用不了,你还继续供,供的弄的好多都放坏了。这都是属于不是说刚好,这里讲到的说,所求之欲如意给供的。

我记得我有一次去终南山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个延寿寺,在延寿寺里边有一个很老的古庙的小殿堂。那次确实是把我真的是很感动震撼吧。庙堂里面佛像也非常的奇旧,所供养的这些幔帐等等也点了灯,就是很古老的一个庙。那个佛像都说白了说实话罪过的说了都不怎么庄严,都是以前泥塑的佛像。但是就在佛像前的前面的顶上有一个手工,就像这个四方连续文一样一样的一格子一格子这样,每一块布颜色都不一样,连起来了整个大概有被面那么大。每块布虽然颜色不一样,也很旧了,被香薰尘埃熏的很旧了,风化的好像你拿一下就能撕破一样那种感觉,像出土的一样。可是每一块上面,都用手工绣的吉祥物,宝瓶,寿桃,乃至等等就是这些,然后四边还非常精细用以前像我们缝褥子一样有边,黑的边,中间是彩色的,相信那个幔帐已经很久很久了,但是依然供在那里。当时我看见这个才想起说,这确确实实才叫做功德无量。我们现在好多时候供是供,但真是功德有量。不用心不能说不发心,是不用心,或者说没用对。这就叫不如意嘛,这里讲的。

你发心者也不能如意,受供者也不能如意,这件事情也不如意。但是极乐世界的这种供养法,都是到哪个国土该供什么,如法,正好雪中送炭,该供的都能够现前如意的显现出来。所以每一件供养,每一次供养他都是非常圆满的叫做“供具自皆如意愿”。这是第二十四愿。

那么今天我们还能讲一愿,还有一点时间,就是“菩萨演一切智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这句话比较短。那我们来看,前面还记得刚才头一条开始,第二条讲的愿就是“一生补处愿”。他除了“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外,还有一个叫做什么?“开化恒沙无量众生”。那么你要去“开化恒沙无量众生”,那不是说光供养就行了,你得干什么呢?得说法呀。这就是法藏比丘看到有一方的国土里边,虽然这些菩萨们能够供养,但是他说法的能力不足。由于这样这个供养就不能够圆满,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以他就一定要为了让供养的最高层次,法供养显现出来,那么他就加持到说,一切往生到极乐世界菩萨,都能够演说一切智的能力。

一切智,这是佛的究竟智慧。这个就是有一个名相上的差别我跟大伙说一下。一般我们都有三种智,叫做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指的阿罗汉的智慧,道种智是指的菩萨的智慧。只有一切种智才是佛究竟圆满了,具足了一切智和道种智,同时正反可以灵活运用的,这样的一种智慧。但是这里的一切智,并不是阿罗汉具足的智慧,而是就指的佛具足的这种智慧。梵音里边大家可能知道,梵文里边把他翻译成叫作萨婆若。就是有时候又叫老般若,我们汉文里边有一个就是也常说的话,但是也比较好像口语一点叫做老般若,就叫萨婆若。也可以叫后得智。

那么这个一切智,他的这种智慧,就是说如实的了知一切世界,一切的众生界,乃至有为无为法中,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这些因果差别。那会儿有外道就对佛的智慧不是有质疑吗,他就在一个林子里面划了个圈,就问佛说,你说这么多林子里面有多少叶子?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有多少多少片叶子。后来这个外道偷偷的把另外的圈外面的,又拿了些叶子给加进来,又问说,那你觉得现在有多少呢?这佛就说,现在比刚才又多了多少叶子,说的连一片都不差。当时外道就为佛的智慧所折服了。

所以这里来讲,其实从总相上来讲叫做一切智。别相上另外一种称呼叫一切种智。是这样的一个智慧。那么这里就由于具足了这样的智慧,才能够说法无碍,具足种种的辩才。我们说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都具足了这样的一种智慧。那么法藏比丘在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时候,他就说,如果到了极乐世界的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就是到我这儿立刻就要具足这种说法的功能,具足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的功能。

这样才能够圆满的真正意义上去“开化恒沙无量众生”。大家要知道开是什么呀?就是给大家开佛知见。化是什么?就是度化他入佛之道。那么你要让他开,要让他化,那只有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得讲法呀,得说法呀。那这种说法,你除了要有因缘之外,你得要有智慧的折服。那智慧的折服,一切的众生这不光是针对咱们娑婆世界。他方国土里边有的这些众生们,他天性很可能人人都是阿罗汉。在方便有余土里边,就所有的众生都是阿罗汉。那你在那儿去度化,摄受他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必须要有一切种智,就是这里讲的一切智的功德,你才能把他摄受住。否则你还是凡夫智,你去给人家阿罗汉的智慧,你能够开和化嘛。你自己都没开,没化。所以说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才可称之为究竟圆满的具足开化恒沙一切众生的功德。

你看这里的话,这几愿我们再往前推一下,就完全跟前面“一生补处”的这条愿力是相吻合的。看说“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如来,开化众生”,那么无非就是让他们立上无上正道,修习普贤之德。后面我们讲的从二十二愿开始,几乎二十三,二十四都是他的分愿。就是前面的这条算做总愿,这条是分愿,进一步而说的。

那么今天讲的这几愿的内容,如果说摄这些,像我们这个世界初机众生来讲,他都意识不到这些愿的珍贵之处,就是往生后这些福利能够意味着什么。那如果我们对于教理,修行用过功夫的人,都知道说能够一入极乐圣境,即刻就现前这种,佛的果地功德的行法。以凡夫资历来修佛之行法,这永远都是一个极乐世界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一直要唱到我们究竟成佛的时候,持平了以后他才停止,因为不需要了。可是这样的主旋律几乎在我们娑婆世界,就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教法。就是你想出来也达不到。但是在极乐世界全体现前。请大家生起稀有欢喜心来了解,在弥陀愿力下面的这种种的加被,殊胜的这种大跨越功德。当然这一切说是说得视野这么高,都是要我们得脚踏实地的去往那儿走。这所有今天讲的愿力,前提是什么?都得往,都得生。往生不了是不行的,得不到这好处。那要往生就得用真心,深心,至诚心的来去念佛。在信愿的基础上。

前几天的备课,也看了一些大德的开示讲到。有意思,也跟大家说说。看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因为现在大家有的也在实修群里边,每天回向,一天多少。有的我们也会拿着计数器,念佛珠,有的念佛珠还盘的挺好的,真的颜色也很深了光溜溜的。那么尽量避免口念弥陀心散乱,泛泛悠悠的这种念。当然这样念也是有功德的,但是它能不能在往生的时候起作用就不知道了。为什么呢?佛门里有个公案很有意思。说有一个人一直念佛,结果往生了以后,到了阎王那儿了。他觉得说他老念佛怎么到阎王老爷这儿来了。然后阎王老爷就把他念的佛号,就给他阿赖耶识,取出来就像麦子一样,说抬一个鼓风机把他念的佛号给吹一下。吹的时候呢,所有的这些佛号,就跟那个搓下来的麦杆皮一样,都被吹走了,里面只剩下一棵麦子,就只剩下一句佛号是管用的,停在那儿了。最后调查了一下,记在生死簿上说他念这句佛的时候呢,当时来了老虎,在野地里碰到老虎吓死他了,被追上了,赶紧下意识的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因为害怕真切的念出来了。其他的都是虚念的,都像麦皮一样被吹走了,就剩了那么一棵。

所以我们在学习《四十八愿》的时候,不但要向往极乐世界往生的这种乐,还要思地狱苦。乐和苦永远是敌对的,你能得到怎样的好处,就意味着同时有同步的危险,看我们来怎么样取舍,欣厌。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随喜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