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群三的诸位同修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好,各位莲友们大家晚上吉祥。我们今天还是依然对于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而成就了极乐世界。我们专程这次的学习,就是对四十八愿的内容进行一个稍微深度的学习。从中来依照着每个人的因缘和喜好,来激荡我们内心生起的真实的信心。

前段时间有同修师兄弟也讲起,他说法师听你讲法,我从始至终听到就是“信”字。我也觉得怎么说呢,本人才疏学浅,我从内心深处觉得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信心,虽然我们有信、解、行、证的次第,但是你信的就是信这个法,解也是解这个法,行也是行这个法,证还是证这个法。所以也可以换一句就是,解是解这个信,行是行这个信,证最后还是证这个信。我一直说特别在咱们净土的行人中,对于这个信量和证量的关系几乎是同步的。我想之所以把净土称之为大顿圆妙的根本最深层次的一个内涵,可能也是在这个信上面体现的。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忘了这个信的根本。确实一切都是以信为根本而展开,我们的一切净土解门、行门,也是最终都是为“信”服务的,这个不可以动摇。

在上一讲开始我们几乎每一条愿力,都是带有“闻我名字”这样的前提。今天开始有几条愿力就没有说到“闻我名字”,而是对于极乐世界生活的情状进行了一个描绘。

比如我们马上讲的第三十八愿“妙服自然在身愿”。它是很贴切的把我们这个世界,日常生活的状态做了一个比拟。我们常讲到极乐世界要与我们这儿比拟,不能与我们这情见。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设想,就是对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这种比拟,是否可以理解是当我们依照娑婆世界的生活情状,把它进行了升华到真空妙有这样的极乐世界的一个自在体现的时候,它并没有离开我们现在业已形成的这个习气的模式。就是我们吃、穿、行走坐卧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模式。很多国土是这样的模式,但是有的国土也许不是这样的模式。他们也会依着他们的模式,成功的依照他们的模式中的极乐世界法门的设置,往生了以后,还是带着他们的习气来进行修学,快速的证悟空性,证悟缘起性空,证悟无生法忍。

不管依着我们每个人去的带着这种本国土的习气,他最后证悟的境界一定是一样的佛的境界。但是他在方便的体现上,每个国土有每个国土的情状。既然咱们这个国土是这四十八愿,那么他一定是随顺着我们这儿种种特色得以展开。下面将要讲到的这三十八愿就是这样子,我们把愿文给大家贴出来。

大家来看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这个愿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的穿。我们常说食色食色、穿衣吃饭,好像是围绕着我们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日常旋律了。当然关于这个衣服,我们在讲到天人的时候也常会讲“天衣无缝”。在咱们这个世界流行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色。当然从世间法来讲,好像西服跟牛仔裤是比较永恒的主旋律。

但是我们这儿的衣服它是很漏劣的。现在的衣服,好像随着人的福报越来越浅,衣服的质量也越来越差了。似乎好像是什么高科技的材料,其实最根本的棉麻我们都穿不着了,里面掺杂了好多的化学原料。记得我那年去拜山,这都是僧服嘛。上衣拜了窟窿,后来被倒了墨汁,又被炉子上烤了烧烂了。最后不知道做了一件什么缘起来了,师兄弟把我那件衣服就给烧掉了。烧了以后一点的灰、煤都没有看到,最后变成就像马路上的沥青一样,那么一块东西。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情状。

当然在三界内天道,天人的衣服要比我们殊胜的多。我们常说天衣微妙,彩带没有缝好像跟这里讲的一样,没有裁缝的痕迹,无缝。像咱们再往上的四天王天,他们的色身也庄严也很清妙,所以衣服的份量也很轻。四天王天的衣服差不多只有半两,虽然他们的身高有半里路那么高。忉利天就只剩两钱多了。夜魔天和兜率天的衣服重量差不多只有一钱左右。像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就连半钱都没有了,就这么轻。

我们想想天人的衣服,肯定是非常的华丽和庄严的。但是不要忘了,虽然天衣也是如此的华丽庄严,可是它是增长染著的。特别是我们三界内的色界,对于这个色身微妙庄严是非常执著的,所以色界的天人他就相比的就是身形,看看谁的衣服庄严。这是我们一般在三界内的染著的一种情见下。

极乐世界的这个衣服他是自然在身,也没有裁缝、洗、烫、熨等等这些,也是非常华丽要盖过天人,要比天人更为庄严。可是这里有一句修饰是什么呢?“随念即至”而且是“如佛所赞应法妙服”。“如佛所赞应法妙服”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很多比丘弟子要随佛出家。只要世尊他说一句“善来比丘”这样一加持。(不像我们现在出家的时候得自己去买一身僧衣,把头剃掉了。)那会这么一说,要出家者自然须发就脱落了,袈裟就披在身上了。这就是善来比丘的功德。这种功德只有佛在世的时候才有。像他的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从这点来讲我们看,这个修饰语看起来好像说加了一句,它所表法的内涵非常重要。为什么重要?就是我们在三界内的衣服一样的华丽,问题是它是让我们去染著、去享受、去把你的精力投向于轮回的道路。但是在极乐世界它的衣服再怎么华丽,它是附有法的相应。这种华彩和飘逸胜过诸天,可是它要伴随着法的相应,要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它有这样的加持力。所以我们仔细想想,这一条愿力看上去好像很稀松平常,就描绘极乐世界的衣服殊胜。它始终紧紧的围绕着修道、道业的增进。

还有一点跟我们这儿不一样。咱们这儿常有一句话叫做“富贵修道难”。当然也有少数人在富贵中能够修道,很少有这样的根器,这样的功德。所以就必须来变得简单、少欲知足、去出家嘛,出家了以后穿的是袈裟。因为你没有把心思都花在吃、穿上面才好办道。当时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为什么得了袈裟,当时他出宫的时候还是太子的衣着,非常的华丽。后来还是有天人化作一个猎人,设了一个局,方便的跟他两个人把衣服一换才算换上袈裟的。你看在我们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很简单、很标志性的才能表这个法,说出世法,说清净无为不染著的法。

但是在极乐世界,哪怕这个天衣它再怎么庄严、再怎么奢华、珠宝怎么多(都是七宝),它始终是能够表法让人来加持往道上会、往无为法上会、往无漏法上会的。这就是不同之处。所以这里发愿的一句“如佛所赞应法妙服”它指的内涵表达在这里了。就是再怎么华丽,它一定是跟法相应的,跟水鸟、树林、宝池一样都是让人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特别是还有一句这叫“随念即至”,每一句都是表的他的功德。这一句是什么呢?就是说在这种法的加持下,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力量的这种催熟下,我们都是必须自然的现前在这个心地的念力中来做佛事。你看衣服它是“随念即至”的。

大家想想在我们这儿,基本上衣服都是把我们心地给迷幻住了,给束缚住了。大家都说最近流行什么衣服呀,到商场里面去的时候都是去看这个时髦,让我们的心去分散的、去乱的。可是极乐世界他的这种“随念即至”的功德,是有两个前提。你要“随念即至”首先前提是你必须念头要清净、要专注、要无染,这样的话才能够让这个念力,跟物质有相互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因为我们这儿不存在这样的事。我们这里你穿好衣服也罢,乃至吃点好的也罢,他是怎么呢?你必须心在这个幻相里面去攀缘,不断的去攀缘把它造作而成。就是不断的要让你的心念,在这个相续的因果上、轮回上给它施加力度。但是极乐世界他是一个反力度。他让你这种随念就来的这个,就是把我们的念头转化成为物质。所以一个念头必须清净、专注。另一个念头的力量还要大。也就是念头他是单纯的、他是无染的。其实说白了就是禅定力。就是在佛的这种愿力加持下。

我们看大安法师讲的现代科学比喻非常微妙。他说我们一般的都是从质量,原子裂变的时候质量转换成能量。但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做不到把能量转化成为质量,极乐世界就可以。他的这个“随念即至”功德,其实就把修行人当下具足的这个能量,再把他反转成质量,衣服出现了、钵也出现了、饮食也出现了,而且还不会真的去吃,因为他是无染的。

所以你看他一系列就没有裁缝,没有去洗干净,也不要去染色才怎么样。他是自然而然心念怎么动,他就怎么来。而且不管心念怎么弄、怎么来,他始终都在无为法的摄持中。这是第三十八愿所以叫作妙服自然。妙服就是这个服装它是微妙的不可思议的。我们不可以像咱们这儿说什么的确良呀、什么卡基呀、什么羊绒这样的去衡量,全不在此列,所以叫做妙服。自然的话它不是通过人工有为的把它造作而成的,他是自然而然“随念即至”的。这是对于衣服的殊胜功德。

那么我们由此就知道衣、食、住、行嘛。自然而然就知道了食物也是这样的,住的七宝楼阁也是这样的,走起来的这种莲花托足,或者非常华丽庄严的这种车辆等等这些,全是“随念即至”的,举一反三就可以知道这个效果。所以这是第三十八愿。弥陀用愿力来设愿“应念即至”的功德。而且这种念头的佛事全是往无为法上会的,往定慧上会的。

再一个我们还要明白一下。就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阿弥陀佛要设这条愿。好像这条愿太稀松的跟其他的愿力,比如说能够得六神通、能够证无生法忍、或者能够不堕恶道,相比来讲这条愿力好像不是十分的必要和殊胜,太生活化了,好像不专业修行。其实这正是显示极乐世界是极其的专业修行的。

因为法藏比丘因地的时候,他看到他方的国土为了此种事它会障碍办道,至少从时间上来。你想我们这里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了衣、食、住、行,你得每日操劳呀。大家想想你看我们现在在世俗的社会中,一日三餐你想吃什么?怎么搭配衣服?去工作场所还是赴个宴会,都要把衣食排在首位很烦恼和障道。再一个我们这里去做衣服的话,你得造业呀。我们现在穿的其他的不说,就这个绫罗绸缎丝织品,丝织品这个丝绸它必然要杀害桑蚕呀。那我们这儿吃个东西你种地,一个犁耕下去一下子就要伤害好多生命呀。

尽管我们说现在慢慢的都变成自动化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自动化并不是随念即至这种称性而出的。我们这的所谓的自动化发明也罢、科研也罢,它还是这个业力相续而起的。但是极乐世界它的功能表的都是称性的,自然具足的,不假造作的。所以请大家从这几个方面去深入的体悟一下,极乐世界这种自在无碍和他的应念功德。这是第三十八条愿力。

下面我们再看第三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这几条愿虽然没有讲到闻名号的功德,但是他的相续性、关联性还是非常强的。你看上去这条愿好像跟前面的愿,一说着衣服又开始说到漏尽比丘了,其实他的次第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前面虽然我们说的衣服这么的殊胜,这样的出现应念的功德,但是你还得没有染著。如果你有染著的话,那就造的是轮回的业。所以紧接着这条愿的一个标准就是说,因为极乐世界的天人,所内证的境界都跟漏尽比丘是持平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么好的衣服自然出现的时候,如果说他引发贪欲,我们要知道一旦引发贪欲的话,引发了第一念就会相续不断,越滚越大呀。大家想想我们对于很多物体、东西、物质,是不是都是从第一念而有的后来的相续果报。比如一念嗔恨,一念稍微不爽的心生起来,它就会不断的微小转大,后世的时候就成了一个相见分外眼红的仇人了。对于一件事情刚开始稍微尝试一下,久而久之就会久习成性上隐了。抽烟就是这样的,第一根的时候你想就说试试看,抽着抽着就放不下了,就成了烟筒了。

这就说明我们这儿只要一个细节引发心念一动,那么你往哪儿缘,往哪儿想,就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越来越大,一见倾心。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无漏的功德,就是不染著、不生这一念。为什么这里叫作漏尽比丘呢?漏尽比丘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阿罗汉。阿罗汉用智慧剑杀烦恼贼,就叫漏尽比丘。顺便给大家说一下,如果要证到阿罗汉果,一定是以出家的身份而证得的。前面的圣人初果圣人有可能就是在家的,菩萨有可能是在家。但是如果说出世的阿罗汉,阿罗汉一定是出家僧证的。所以这里才用了叫做漏尽比丘,因为比丘现的是出家相。

那么阿罗汉有什么功德呢?就是他贪、嗔、痴烦恼断尽了,漏断尽了。漏就是烦恼,有漏法嘛。“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有一个内涵就是无生嘛。等于我们说的不再受轮回的果报了,一系列。无生就是从第一念他就生不起这个贪染了,不再生到三界的轮回中,贪染中来了。所以说国中的天人既然所受的快乐,这种自在解脱乐,他和漏尽比丘一模一样,所以对再怎么奢华的衣服他生不起贪染了。不像咱们这儿进入恶性循环。他是如如不动的。

所以他从相续上就连根断掉,没有这样的过患。大家看这里基本上都是清净的。极乐世界的水功德是开神悅体的,荡除心垢的。吃的东西是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的,飘的香味都是温雅德香让你无所耽着的,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你想想所受的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这是自然而然的。必定不起贪、嗔、痴凡夫之心了,那就没有一系列的。所以这两条愿力他是紧紧的一卯扣一环的,看起来好像怎么前说衣服后说漏尽比丘。

我们知道在咱们这个世界要修到无漏,解脱道的话是非常难的。从这个外方便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最后开始修着四加行暖、忍、顶、世第一完了以后,才能一念中修这个无漏智慧法,才能入到圣流。入到初果以后,再往罗汉才能彻底断尽烦恼,才称之为漏尽比丘。在咱们这的话,一个漏尽比丘的时间最快的得三生,最慢的得六十劫,罗汉是三生六十劫。辟支佛要修到漏尽是四生一百劫。但是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不说烦恼断不断,我们不在这个上面考量,只是在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下,你就跟漏尽比丘的这种自在快乐所证的果位,所享的法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第三十九愿保障了,就是到了那儿从阿罗汉的法喜受用起步而修,这也是这一条愿力的信息。

好,我们再看第四十愿。第四十愿就更为殊胜了“随意见诸佛国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前面的时候,有一条愿力叫作“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有照见的功能,前面那条愿等于说是照见的功能。这里不一样的是什么“随意欲见”,就是应时如愿。这种想见就见,不想见可以不见,需要时见,不需要可以屏蔽掉不见,这个跟前面的功德是一样的。

但是这里的所见的是什么呢?是“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全是严净的佛国净土,没有染土。所以我们大家设想一下,你看这里“于宝树中”就是跟个天然的大屏幕一样,而且这种宝树中见这是一个表法。我们可以把他领解为,这仅是华藏世界的一个现象的体现。就是以这一个层面的现象,来诉说极乐世界具足了华藏世界的功能。怎么个功能呢?你看在咱们这个世界,我们都觉得现在空气污染成这样,到处去找乡村、古镇、田园生活。古代的时候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我们一般的设想说,在我们本国世界的本土中,找到这么一块相对来说清净无染的净土,然后好像能过某一个渠道,这样好不容易的在其中,然后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两码事。

但是这里的不一样的。极乐世界从宝树中见他方净土,宝树是一个载体。他其实就是华藏世界事事无碍的一个相互影现。极乐世界的人见他方国土的时候,不是像电影一样去描绘试图投入进去,而是真实立体的平等互换功能。我不知道这样表达大家能否听清楚。就是极乐世界睹见的他方,跟他方睹见的极乐世界是平等的。就是跟这些佛国净土里面,在他方佛国净土里面也许也有这样的功能照见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照见他方国土。

所以由于这样才有《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说的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去供养他方诸佛,后面一条愿力也讲到了。所以确实不是说风尘仆仆的,千里迢迢飞的速度很快的去供养,而是一个国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随意的去显现总持无量的佛国净土。想见就见、想去就去、想进入就进入、想出来就出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方便。不但去供养无量诸佛,亲近同修道友,就可以进入他们的现前世界中,一切进出来往是自如的。甚至都没有从此到彼的进出感,他是相互影现,又是同在法界的。这样的话才能称之为叫作“随意欲见严净佛土”,还是“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

另外这条愿力也可能是法藏比丘,作为一个法脉的传承所设置的。大家还记得他在因地的时候,也是世自在王佛告诉了他二百一十亿个国土的这种天人的粗妙,国土之染净,然后他进行了一个选择性的设置,才成就的这个极乐世界。所以这也是他成就极乐世界以后,在极乐世界的这种现前境界中,留下了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法脉传承功德。他是这样修证过来的,有这么一个曾经修法的方便。那就说明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将来在构造自己所属的国土,去摄受接引自己无量劫来所种下结缘的众生的时候,他也是得这样去构造国土。就在极乐世界不用在世自在王佛现前,只要在极乐世界就等于说随时都可以看到他方,全是净土功德的一个总汇。所以是非常殊胜,这是这条愿力。

下面我们再看第四十一愿叫作“闻名诸根具足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的这个保票是什么呢?就是法藏比丘观到他方诸国土的菩萨众,如果能够听闻、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号,生生世世直至成佛都能够六根具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坏不缺,否则的话便不成佛。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发这条愿力。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六根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身业就是由身根,语业就是舌根,意业就是由意根来造业的,那我们常常讲到说六根确实是我们造业的障碍。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还有《普贤菩萨行愿品》我的愿无尽,这愿从哪里来的?也是从意根上来的呀。这个常不轻菩萨去礼拜这些未来佛的时候,他怎么修的功德呢?他不得身根去礼拜吗。包括《法华经》里面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他去燃身供佛的时候,不是由身根来才能做的这个功德嘛。所以六根既是造业的最大障碍,也是我们修法的无上法器。这个万德洪名,就能够成就我们六根广大的德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知道,我们常说皈依三宝。在极乐世界也是说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可是六根不具足者,在咱们娑婆世界的戒法里面是不能出家的。六根不具足不能出家,这就是一个拣别的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不能够让大众生起来欢喜心。说白了大家看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对出家的人身份已经够多的误会和戏论了。看到长得六根庄严的大僧、法师们还要戏论一句说,你长得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出家呀,可惜了。你不负责任、不娶媳妇、不生孩子、不为社会作贡献,好端端的你就出家了。对于一个六根具足庄严的僧人来说,大部分都是这种形象描绘了。何况说残废的六根不具的,那就更不知道怎么说了。生不起欢喜心了诽谤了。肯定是说本来身体有病,日子过穷了讨不到老婆才出家的。这下更好了残疾才出家,出家人就是这样的,没法过了才出家的。都成了这样的一种寻常之见了。所以六根对于表法来讲是必须的。

我们对于僧宝的尊重人天师表、这种尊贵感、这种讲究、一定要建立起来。那么首先就是要六根具足。否则你的三宝里面的僧宝就有障。其次,如果说六根不具足的话,还会影响到什么?影响到听经闻法。首先从总的来讲一个修行者,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如果要快速的成就佛道,必须依靠这个具足德相的色身。你看我们见到这些大德庄严妙相、结跏趺坐、慈悲的面容、整个大丈夫的气质,就非常有摄受力。马上你的心地就柔软了、就钦服了。而且菩萨道中相貌庄严、寿命长久、语言具足威德、财富具足圆满有这种大力量等等这些,这都是资粮呀。

如果我们说六根不具有缺的话,他就有障碍就不行的。所以说第一个六根要具足,是作为僧宝不能有障。第二个作为法宝六根不具足也会有障,刚才讲他会障碍听经闻法。我们首先从自利来讲话,如果是盲聋暗哑,你如果是一个瞎子,你拿起佛经你能看吗,你见不到法宝呀。如果你是聋子,佛陀在世或者佛陀灭度后,他的弟子法师们讲经说法,你能听得到吗?经声佛号、晨钟暮鼓能警醒吗?他没有感觉呀。如果是暗哑的人你又说不出来的话,那从利他的角度,你怎么去分享佛法去给别人讲经呢。再一个我们讲经用的是舌根,包括我们顶礼的话用的是身根,身体的这个眼、耳、鼻、舌、身、身根,我们看经的时候要用眼根,包括我们思维记忆还要用意根。

所以说意根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说六根不具,以为是不缺胳膊少腿就可以了。意根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到说,有的人纵然遇到名师,教视令熟,但是还是旋得旋忘。里边讲到是人有业障或故于大乘经典不能记,才要安净水一盏,回首向南,还要郑重发愿,然后戒邪淫妄语,五辛酒肉等等这些,这就是净我们的意根,那个时候他就是意根不具足的。大家都读过《地藏菩萨本愿经》都知道里边有这样的一个祈祷的功用。

所以为什么说成就六根的德用广大,又回到这里“闻我名字”,就是闻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上来讲,他就具足了能够成就我们的六根德用广大。由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保证你生生世世不缺六根。大家知道如果修道能够保证六根具足的话,在我们娑婆世界有多难呀。难到什么地步呢,那会儿法藏比丘观到他方国土修行人。你比如说娑婆世界吧,我们知道修成佛之道有三大阿僧祇劫。你修到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时候,才能保证不堕女身,才能够脱离女身。可是脱离了女身了还有身的时候,还有过去的这种宿世的业力,可能让你受到残废六根不具的果报。一直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还有这个六根缺漏的障碍“为人所讥嫌”。在这里有多难。但是阿弥陀佛的这条愿力的摄持,就让我们彻底的免去了,只要我们能够闻信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够免去六根不具,盲聋暗哑,三涂八难的八难之一,就可以免掉。

所以这条愿力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他方国土来讲。菩萨都免不了宿世业力而受根缺的果报,所以有弥陀的愿力护念,一切菩萨从闻信名号开始,一直到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说成佛,生生世世都不缺六根。另一个方面从西方国土来讲,一旦往生彻底远离了根缺的过患。所以这里统而拢之就是说,从闻到名号一直到成佛,再也没有六根不具的过患了。这就由一句万德洪名给我们打保票。只要一闻在耳根,意根受用,彻底承担了,就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说“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四十一愿。

好,我们再来看第四十二愿“悉得清净解脱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条愿还确实是从教法上来讲有些内涵的。我们都知道学佛要走中道,我们常讲到不能偏。你是偏空也不行。偏有也不行。偏定也不行。偏慧也不会。偏止也不行。偏观也不行。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叫作“定慧等持”。

我们常说“止观双运”。在咱们这儿你修法不能偏颇,我们常有个比喻叫作什么呢?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你偏掉一科的话,就等于说吃偏食你营养就不行了,那么走路可能就走的有点不稳了。可是在咱们这个世界,偏颇是常会发生的事。我们世间常说福慧双修,我们修了福了就忘了慧了,就全变成痴福了。修了慧了就不修福了,最后成了干慧了。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修行人里边,几乎是普遍的一个事情。

大家看罗汉、阿罗汉还有慧解脱和俱解脱的差别。有的时候慧解脱了不得俱解脱,他就是这方面占的多那方面占的少。所以弥陀愿力里面有一愿,有一个条件是“皆悉逮得”,就是全体具足清净解脱三昧。什么叫作清净呢?就是从寂的角度,实相他是寂净的无染的叫作清净。什么叫作解脱呢?清净解脱就是寂照平等,叫作解脱。所以这里讲的解脱具足止观定慧的等持。全体具足了等持的功德以后,才能称之为清净解脱。

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解脱、不清净呢。就是纵然我们修学的时候,比如咱们说止观。大家听起来止观好像有点专业,止就是我们常说的定,定力的禅定这个功夫多一些。观就是智慧,观照的功夫多一些。这个止,如果说我们在凡夫阶段的时候,就是相对修止修的多一些。你常住在止中的话,它就会给你一系列的昏沉、枯寂这种感觉出来,心比较低、弱。如果你在观中的话,它又往往会掉举、散乱,始终你把这个东西平衡不了,不能够双管齐下。所以真正的在菩萨道上,要到了深位的菩萨才能够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好多浅位的菩萨基本上都是,“应无所住”了就不能“而生其心”了,就必需定在那儿了。“而生其心”就活泼泼的出来说话作事或者行方便善巧,就不能“应无所住”,他就一定有住了。所以这就叫作什么呢?不够清净解脱,没有双运。

这一愿就是弥陀的愿力他的这个加持内涵,就是让全得到住到这个三昧里边,能够总持这个定慧止观。我们常说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相融的这个状态中自在的去做佛事。为什么呢?依然是这样。这也是法藏比丘观察到他方国土里边。你像我们这个世界它是动的世界,散乱的世界,所以我们这儿强调说要有定,要修禅定。还有一些世界它是非常枯寂、寂静的世界,那可能在他们世界里面修,强调观想,强调观,强调随缘。

针对我们这个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说,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闻到名字以后,就可以把他在菩提道上修行中总是过不去的关口,融化不了这个,给它很容易的融化了,能够住到三昧里边。这样的话“一发意顷”,就是只要你动一个念头,“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

大家注意到这个地方,就是“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的话,这是什么呢?这一愿让国中的天人,一念之顷就可以分身无量的在这样的一种动的境界中,还依然能够不失定,不失掉寂的这个禅定功夫。这种动那是超级动了。我们这的话你稍微动一下,你好不容易打坐一会来人说话,或者刚要诵经的时候,又谁让你出去办个事。所以大家叫苦连天说没有时间修行,怎么怎么样。人家极乐世界“一发意顷”,无时无刻不在修行,因为不失定意呀。那我们这个世界如果聚个会,聊个天热闹欢腾,那更不行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这只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动而已了。

能够同时去他方国土供养无量诸佛,这叫大动,法界动。在这样的动中,依然不会失去定的功夫。那就说明在这一愿力的加持下,他方国土的菩萨众就是在这个名号的加持下,他能够让阿弥陀佛当时在成佛道路途中(搞定了寂照圆融)的这个功夫,现前就能够体现在他的定力中。而且是怎么着,越动反而越净,越有反而越空,他是这么一个状态。就等于说完全很自在的超越掉我们始终过不了这个关卡,他把这个关卡不但超越了,还可以随意的把这个关卡进行发挥。

你看以前的祖师们有讲过,怎么讲呢。说我们凡夫的情形是境窄了,就是所面临的境界窄了,我们的心才能定。要不然为什么你看从一个凡夫开始修止观的话,外具五缘。外具五缘除了持戒清净、衣食具足以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远离村落,就是远离开人群热闹的地方,闲居净处。就是你的境界始终一个人干干净净的、无依无靠的、没人打扰的、你才能入到这个地步。境越窄了心才能越定。

可是菩萨超越过了以后他就不一样了,他是反着练的。是怎么着,是境越宽心越定。怎么叫境越宽心越定,他所面对的境界越广、越杂乱,反作用回来的是他的心越定。说白了也是什么呢,就是他照的这个功夫越广,他寂的这个功夫就越整合的核心能量就大。所以由此从这条愿里也体发出来,你看最近在线下给大家讲法的时候,讲天台宗的时候圆教初住的菩萨。初住的菩萨他有一个什么功德呢,就可以到一百个国土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去成佛。那么到二住的时候就可以到一千个。依照我们修行的次第来讲,肯定是你的心越清净才高嘛。可是他这是什么呢,心越清净反而体现出来他缘的境,就是能够度化众生去的世界才越广、越散、越乱、越辐射面宽。所以他很巧妙的,在没打破之前他好像是成正比例的,你缘的境界越窄了你的定力才越高了。一旦打破了以后,他成了反比例了。

这样的话我们套在这一条愿文上大家看。得到这种清净解脱三昧以后,他能够住在这三昧中“一发意顷”。这就是一念念力的作用,就可以“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且越供养的多,越在定中不失定意。这就是人家极乐世界的现状。你说为什么这么殊胜呢,要到这地步的时候在咱们这儿按照通途修的话,了不得了呀。在凡夫的眼里那简直就是等同于成佛了到这个地步,离佛已经不远了。

但是这样的菩萨怎么迈不过去这个坎的时候,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有弥陀的愿力摄持,能够做这样的广大佛事的同时,还能够不失定意。就是随意的怎么广的去生其心,还能够无所住。在这样的无所住中,能够尽情的去生其心。进入到这样的一个良性反比例中,来进行衡量。这又回到“闻我名字”的功德上了。

所以大家念念想想,我们现在能够听闻这个名号,真的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了。虽然也念不起来,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这都是佛金口宣说的,他的这个殊胜的功德。那我们只能够去承担、去受用。你想为什么说“闻我名字”,每一条每一条都有这样的功德,那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念我名字会怎样呢?执持我名字会怎样呢?念念都不忘,念念皆是我名字,那会怎样呢?那个时候都不用说了,真的。那就讲的这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你就亲自领略了他们所有的风光。名的风光、暗的风光、显的风光、密的风光全部领略了。那时候就简直很可能说,我们在讲的时候都成了多余的了。

所以你看大家一直听法,前几天也跟另外一个法师说起。我说我这些年也在号称讲法,不瞒诸位善知识们,我说这几年的讲法对我的功用来讲,我就稍微有点信佛法了。当然这种信的话,大家自己去悟吧。不是我们皈依了就觉得信了。说真的有因果轮回口上说说就信。

真的有点信了,信到什么地步呢,我想是就是这个意思。当时我们正在看一个书法老师,这个书法老师可能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我说真的他有善根。人家没用一句佛法,真的把佛法的这个学修、修证讲到位了,人家怎么说呢。说到我们著名的律宗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是上个世纪有名的大德。说到他的书法,他怎么评价呢?他开始还引用了苏东坡说过一句话意思是说,写书法写到这么好才算真好了,就是不追求它的好了才算真好了。他就评价说,苏东坡的这个境界(原话我忘了)确实还是俗人,他说比弘一大师境界要差了一老大截了。

他把弘一大师前期的书法、后期的书法、晚期的书法都给相比了。他说弘一大师的这个书法最后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他已经如此的高妙的技巧之外,他并不把书法当书法了,他当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他认为什么呢,他说写书法再怎么写的好,这本身还是一件俗事。就超越到这地步的时候,才真正把他的这种干净的小孩一样的体给显现出来了。当时我就听得非常的受用。我觉得说这个书法老师真的讲的到位。

我们学佛也是这样。我们把听经闻法,包括我讲经说法,也跟练书法一样。你如果说一定要怎么,包括我给大家说一定要讲的好编排的怎么,大家一定要听的妙,受用。我告诉大家如果从闻我名号、念我名号、执持我名号上来讲还是一件俗事。这件俗事只不过让我们说,为了进入认识到说法也是一件俗事,写好了也是一件俗事,学习经教天天在嘴上来宣讲,如果从修证上来讲,也许也是一件俗事。

希望大家能够深化这样的去认知。那么很可能会触发我们,对持佛名号的心力和时间更为广大一些吧。我们并不是说真的要效仿这个老师,就否定我们讲经说法本身。可是讲经说法他是有终归有旨趣的,就是他是有指月一样的,他是指月的功德,包括这《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我们并不是说天天要在这编排、比较这《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给我们提供的福利和好处,但是如果我们深深的信进去,陷入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真的去领略他功德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句全体就在名号的功德中去求索和拥有,是这么一个意思。希望善于领悟不要错记法义。

那好今天我们就讲这五条愿力。后面还剩六条愿力了,我们下次正好再给大家一起来讲。今天时间也到了,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希望愿以讲法诸位闻法的功德,一起回向十方四生九有一切有情,愿一起同生西方净土中。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随喜大家。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