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拯济危难

动物遇难,人来相救。人遇患难,动物相救。岂止动物,天也垂救。此因此果,善人自救。

孙坚马(《警心录》)

孙坚率兵讨伐董卓,有一次打了败仗,受伤落马,躺卧在草丛中。当时孙坚的部下已溃散撤退,这匹马便返回军营嘶鸣,士兵们跟着马来到草丛中,救回了孙坚。

李斯义点评说:这匹马真可说与主人同心同德。当时孙坚若是阵亡,讨伐董卓的各路将领就会受到打击,最后的胜负很难预料。孙坚不死,董卓必亡,全是这匹马的功劳!

诗曰:

江东气压万熊罴,讨贼无端折义旗。

主帅死生犹未定,悲嘶情急反营时。

 

苻坚马(《警心录》)

前秦苻坚,受到慕容冲的袭击,他骑着一匹黄马,不慎掉了下来,坠落在山涧中。这时追兵即将赶到,苻坚无计可施。马慢慢走到山涧边,垂下缰绳。苻坚够不着,马又跪下让他抓住,这才登上了岸,逃往庐江。

李斯义点评说:古人称老马的智慧可以信赖,是说它能认识路,想不到还能这样托付生死!

诗曰:

与人生死一心同,追骑何愁迅若风。

天助苻秦王景略,扶危马亦出群雄。

 

马跃水援主(《儆诫录》)

五代时期,蜀国渠阳县城相邻的山中,有一位富户叫王行思,他很喜爱自己的马,用粮草来喂养它。一天,他乘马进城,遇上夏季洪水暴涨。船工先把马渡过去,再回来接王行思,船到中流,一阵狂风把船吹翻。这匹马立刻跳入浪里,在滔滔洪水中营救它的主人,王行思这才没有被淹死。

诗曰:

势难共济浪滔天,悼主舟沉水底眠。

国士何曾忘智伯,投躯犹幸报生前。

 

向生骡(《警心录》)

向生,乐平人,在怀义乡有一片旱田。他让佃户在这块地里种豆,可是佃户却改种了谷物。一天,向生骑着骡子到这里巡视,看到后十分恼怒,把地里种的庄稼全部拔光。佃户也气坏了,回屋拿了一把锋利的斧子,冲上来把向生砍伤。他急忙跨上骡子逃走,但因为受伤坠到地上。骡子举起腿向佃户踢去,又用嘴咬他,把他赶出几十步远。佃户逃走后,骡子又回来看护向生,衔草盖在他的身上。等到黄昏,有割草的人来了,骡子就嘶鸣着迎过去,带着来看向生,这才脱离危险回到了家。

李斯义点评说:以斧子砍伤主人,固然是一场意外的变故。然而向生的做法太不近人情,让佃户无法忍受,这场变故归根结底由自己引起,又能怪罪谁呢!

诗曰:

超忽追奴过孟贲,无惭都尉与将军。

区区一顷南山豆,来岁何妨督再耘。

 

牛斗虎(《明纪》)

天长县村民戴某,早晨出门去了。他的妻子牵着牛去野外吃草,一只家犬跟着她。一会儿家犬跑到草丛中不见出来,戴妻牵着牛去找它,走了不到百步,看见一只老虎正按着犬在吃。老虎见有人来了,就放下犬,过来把人扑住。牛见主人有难,愤怒地向老虎冲去,老虎又把人放开,应付这头牛。牛与老虎互相搏斗,没过多久,老虎败下阵来,戴妻终于幸免于难。太守把这件事禀报朝廷,皇上赐了一头牛,代替原来的那头牛耕地,让立功的牛安享天年。

诗曰:

乳虎怀中气食牛,未闻牛斗虎低头。

呼声一动千山应,风箨萧萧白日秋。

 

牛斗盗(《阅微草堂外集》)

护持寺村,在河间以东四十里。村里有一位姓于的农夫,家境小康。一天夜里,这位农夫外出。有几个劫盗从屋檐上跳下来,挥动大斧破门,发出咚咚的声音。当时家里只有妇女小孩,伏卧在枕头上战栗,只能听天由命。忽然家里养的两头牛怒吼着跳了进来,用牛角与盗贼奋力搏斗。盗贼刀棍齐下,这两头牛却越战越勇,盗贼受伤后狼狈而去。

原来在乾隆癸亥年,河间发生饥荒,养牛的人由于无力喂养,大多把牛卖到屠宰牲畜的市场。这两头牛也被卖给一户屠夫,到了屠夫家的门口,哀鸣着伏在地上不肯向前。这位姓于的农夫见后心中不忍,脱下身上穿的衣服换钱把两头牛赎出,忍着冻把它们牵回家。因此这两头牛为了主人奋力效死,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盗贼当时在内室,而牛在外厩,它们是怎么知道盗贼入侵的呢?况且牛也不是矫捷的动物,外门紧闭,怎么能一跃就过了墙呢?这一定是受到了指使,若不是鬼神在帮忙又会是谁呢?

这是乙丑年冬天,我在河间参加岁试时,刘东堂对我所讲。刘东堂就是护持寺村的人,他说亲眼看见那两头牛身上各被砍伤了好几刀。

诗曰:

斧劈重扉妇孺悲,两牛突至盗纷披。

解衣赎命寒侵骨,牢记屠门伏地时。

 

伏波滩犬(《异谈可信录》)

伏波滩是进入广东的要地,因这里有汉朝伏波将军庙而得名。某一年,有位客商收债返回,停泊在此处。船家好几个人在夜里持刀闯入,说道:“你今天注定要死在这里,我们都是强盗,请你出来受死,免得你的血把船舱弄脏了,还得清洗。”客商哀求道:“我随身所带的财物都送给你们,如果能让我全尸而死,不但心中没有遗憾,还有四百两银子作为报酬。”盗贼笑道:“你所有的财物都已经归了我们,哪还有四百两银子呢?”客商答道:“你们只知道船中的财物,却不知道还有别的。”拿出一张银票给他们看:“这上面的钱存在某商行,拿着这张银票就可以去取。只是让我这么清醒地受死,实在难以接受,请你们让我喝醉后,裹上破席扔进水里,可以吗?”盗贼可怜他,果然让他大醉后用席子卷起来,再用绳子捆住,抛进河里。

刚被扔进水里,他随身所带的狗也跟着跳了下去,和他一起顺流漂到岸边。狗爬到岸上,用爪子击打庙门。僧人问是谁,却没有人回答,把门打开,看见进来一条狗,浑身湿透,衔着僧人的衣服不放,好像是要带着他们去一个地方。僧人们随着它来到河边,见到一具用席子裹着的尸体,大家便都想散去,这条狗做出遮挡的样子。僧人们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客商的尸体抬到了寺庙,一摸他的身上,发现酒气熏腾,鼻子里还有微弱的气息。把客商身上的捆绑解开,见席子上有被牙齿咬过的痕迹,才知道是这条狗在水里咬断的,给客商喝了些茶汤,让它躺下休息。

第二天早晨,客商醒来说:“盗贼走水路,我们从陆路告官,到时候盗贼肯定会来。”断定他们一定会拿着那张银票去商行取钱。僧人们同意陪他一起去,到了那家商行,盗贼们果然还没有赶到,他们赶紧告诉商行的主人,让他不要泄露。不久盗贼们果然拿着银票到来,商行主人表面上接待他们,叫那位客商赶紧去报官,终于被全部抓获。

客商带着这条狗一起回到了家,在家中度过余生,再也没有外出,并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义犬记》。

诗曰:

夜阑犬吠水声中,引衲滩头列炬红。

摇尾归来心事了,花村稳傍主人翁。

 

义灵(《井蛙录》)

有一位擅长风水术的沈某,在福建时曾见到一位客商骑着青驴,后面跟着两个人,用竹轿抬着一条大狗。当他们进酒馆歇息时,大家纷纷打听抬狗的原因。这位客商说:“我是海盐人,在各地做货物的买卖,经商多年。不久前从汀郡的船行雇了一条船,载着货物运往别处。船夫刘某贪图我的钱财,中途乘我喝醉,用毡子裹着把我扔到江心。我随身所带的这条狗也叫着跳入水中,衔着毡子顺流而下。毡子因为被狗衔着得以不沉,又顺流漂回汀郡境内,被渔人捞起获救。接着我又患上疟疾,白天在大路上乞讨,夜晚在古庙里安身。想回船行,却走不动路,就这样过了一个月。一天,这条狗忽然自己跑到船行,衔住船行主人的衣服,把他领到古庙。我正在因病苦而呻吟,船主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找人把我抬了回去,而这条狗却忽然不见了。过了十多天,狗又跑了回来,又叫又跳。船主知道这条狗遇到了特殊情况,就又跟着它走了几十里,到了江边,遇到刘某。船主向他追问我的下落,刘某脸色大变,于是就把他绑上押了回来。刘某看到我,低下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船主到县里告发刘某,最后将刘某抢去的货物还给我,将他依法严惩。县令有感于这条狗的忠义,给它起名叫‘义灵’,还让我用轿子把它抬回去。”

原跋说:这条狗为了报答主人,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救主人脱险,其后又能报仇雪恨,全都是它的功劳。虽然是一条狗,却像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鹤子点评说:忽然离去,忽然出现,这条狗的去来颇含深意。称之为“义灵”,可说是当之无愧。

诗曰:

裹毡掷水浩无津,万苦回生怨孰伸。

犬坐笋舆从古少,敛容看杀道旁人。

 

平望镇犬(《果报闻见录》)

清朝康熙元年,吴江的平望镇有个徽商,见到有店家捆住一条狗要杀,这个商人就用四钱银子买下放生,随便它去哪里,没想到这条狗一直随着商人所乘的船而行。这条船经过一个僻静的地方,来了几个强盗,把船夫沉入河里,接着要杀商人。商人恳求他们留下全尸,强盗就用一个大袋子把商人倒着装进里面,扎住袋口抛入水中。强盗离去后,这条狗见后面有船过来,就向船上的人叫着,好像在诉说什么。然后跳入水中,用嘴衔着大袋,要把它拉起来。船上的人见了,一齐用力拽上船,解开袋口把商人救醒。商人诉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立即向官府控告罪犯,先捉住那家店的主人,追查强盗,原来就是卖狗的几个人。官府派人将他们一一抓获,这条狗也随商人来到公堂上,好似在作证一样,几个强盗都被斩首。

诗曰:

怅望奔涛趁舳胪,谁留丝喘剩残躯。

岂知船上操刀盗,即是街头卖狗屠。

 

杨褒犬(《集异记》)

杨褒,庐江人,一次外出旅行,到了一个亲友家。这家人很贫寒,又没有准备,家里只养了一条狗,就想杀了它招待杨褒,已经把刀拿在手上。这条狗跪下前腿,眼里含着泪水看着杨褒。杨褒觉得异样,赶忙阻止杀狗,提出想把这条狗带走,亲友便把狗送给了他。杨褒把狗带回家,从此经常跟随他出入。杨褒的妻子有二心,杨褒却并不知道。一年后,他的妻子和情夫一起图谋害死杨褒。杨褒这天晚上喝醉酒回到家里,他的妻子等着情夫来杀杨褒。她的情夫来了以后,刚跨过门坎,狗就扑上去咬住他的脚,接着又咬伤杨褒的妻子,两人都伤得很厉害。这时杨褒猛地惊醒,不知所措,大喊有贼。邻居们都赶了过来,上去一搜那人的身上,有一把刀掉落在地。于是把二人绑送县衙,审讯问明实情,二人都被处死。

诗曰:

怒窥中冓捍奇灾,尚忆惊惶跪客哀。

捷报不殊桴应鼓,都从刀下戴头来。

 

犬救溺(《圣师录》)

湖洲有一户姓颜的人家,夫妇俩都出去做佣工,留下五岁的女儿守家,结果掉进门前的池塘里。家里养着一条狗,跳入水中,背负着她上了岸,又狂奔到佣主家,大声吠叫,作出让他们走的样子。颜氏夫妇吃了一惊,赶紧跑回家,见女儿伏在地上,已经奄奄一息,急忙抢救,这才醒了过来。

诗曰:

悲号几度绕深池,倘俟爷娘救恐迟。

无限彷徨人不见,犬心并不望人知。

 

犬救火一(《警心录》)

东晋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养了一条狗,十分喜爱它,去什么地方都带着,已有好几年了。一天,杨生喝醉了酒,躺在大泽的草丛中不能起身。当时正值隆冬,野地上燃起了大火,风急火猛,不断向这里蔓延。狗对着他大声吠叫,杨生却醒不过来。前面恰好有一洼水,狗就跑过去浸入水中,再回来将身上的水洒在杨生周围的草上,直到把周围的草都沾湿。火到了这里终于停下,杨生幸免于难。

后来还有一次,杨生夜间出行,不小心掉进空井,狗在上面一直哀叫到天亮。有过路人感到奇怪,过来朝井下张望,见到了杨生。杨生说:“请你把我拉出去,当有厚报。”这个过路人说:“你得把这条狗给我才行。”杨生面有难色。这个人说:“要是这样,你还出不来。”狗用眼睛示意杨生,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同意了。过路人把杨生拉出来,牵着狗而去。过了五天,这条狗自己在夜里跑了回来。

诗曰:

人世可怜忧患多,回思少日荷摩挲。

报恩两度敢辞瘁,筋力非前将奈何。

 

犬救火二(《警心录》)

李信纯是襄阳纪南人,家中养了一条狗,起名“黑龙”,非常喜爱它。一次,李信纯在城外喝的大醉,躺在草丛中人事不省。遇上太守郑瑕出猎时纵火,李信纯躺的地方正位于下风,狗用口拽他的衣服也没能叫醒。北去三、五十步远有条小溪,狗就跑了过去,跳进水中把毛浸湿,在他的周围来回洒水,这才幸免于难。而这条狗精疲力竭,竟然死在一旁。一会儿李信纯醒了,看到爱犬为救自己而活活累死,悲痛不已,将此事禀报太守,太守下令将它埋葬。现在纪南还有这座“义犬墓”。

李斯义点评说:这与杨生免于火难的事几乎一样,不过这条狗竟然活活累死,真是可惜!这不正是人们所说的鞠躬尽瘁吗?

诗曰:

主人沉醉几时醒,九地难埋一点灵。

厚葬多劳郑贤守,墓田春草至今青。

 

犬救火三(《圣师录》)

上党人卢言,曾见路旁一条狗非常瘦弱,马上就要死去,心生怜悯就收养了它。一天喝醉后躺下睡觉,正赶上邻家失火,这条狗急忙窜上床,对着卢言的头部嗥叫,又衔着衣服使劲拽他。卢言猛地惊起,此时大火已烧着了屋里的梁柱,于是赶忙冒着浓烟冲出去,这才得以幸免。

诗曰:

灾已燃眉势莫禁,黑甜乡里醉沉沉。

丧家骨立何人顾,当日浑无责报心。

 

犬咋虎(《圣师录》)

乐平县人章华,在唐朝元和初年曾养了一条狗,每次进山打柴,这条狗都跟着。元和三年冬天,邻居有个叫王华的人和他一起上山打柴,这条狗也跟着。忽然一只老虎从草木丛中跃出,把王华捉住压在地上,但还没有受伤。章华吓得边叫边跑,老虎放下王华,上去追赶章华,把他捉住后也压在身下。这时那条狗正躲在深草丛中,见章华被老虎咬住,猛地窜了出来,跳上虎头,一下咬住老虎的鼻子。老虎意想不到它会突然出现,吓得赶紧逃走。二人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像喝醉了一样。狗用鼻子对着章华的嘴呼吸,他的嘴里开始吐出口水,这样几次以后,章华渐渐苏醒。狗又用鼻子对着王华的嘴呼吸,王华也渐渐苏醒。二人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动身,相互搀扶着起来。这条狗却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过了一夜就死了。当时前山有砍柴的人,亲眼目睹此事,所以才为人所知。

诗曰:

虎奔坐守敢辞疲,起死回生此犬奇。

纵使主人魂不返,已拌薄命夜台随。

 

犬毙蛇一(《圣师录》)

东晋泰兴二年,吴地的华隆,喜好射猎。他有一条猎狗名为“的尾”,经常带在身边。后来有一次来到江边,华隆周身被一条大蛇缠住,全靠这条狗把大蛇咬死。华隆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这条狗在他身边彷徨吠叫,又顺着路来回张望。家里的人觉得奇怪,便随狗而行,找到华隆,把他用车拉了回来,过了两天才醒过来。在华隆还未苏醒的时候,这条狗怎么也不肯吃东西。

鹤子点评说:江边行人不断,而毒蛇却唯独缠住华隆,不能不说是他平时喜好打猎的报应。

诗曰:

死生与共寸心安,御难仓皇力已殚。

防护未先滋疚甚,悲来虽饿下咽难。

 

犬毙蛇二(《警心录》)

有一位读书人,性情慈善。他的一户亲戚家,有一条狗生了四只小狗崽,亲戚家以为是不祥之兆,打算把它们都扔到河里。这位读书人看见了,就把这四只狗崽要回来,在自己家中喂养。一天傍晚,忽然听到如风雨来临般的巨大声响,草木随风倒伏,震撼山谷。远远看见一条大蟒,身体如车轮般粗壮,目光闪闪,朝着这位读书人直奔而来,转眼就要把他吃掉。这时他养的这四条狗猛地扑向大蟒,或登或跳,缠住蟒头竞相啮咬,居然把这条大蟒咬死了,读书人最终安然无恙。

李斯义点评说:当这位读书人收养幼犬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心中感到不忍,而居然免除了一场大难。所以凡是行善事,只要尽心去做就好。若有心求报,那么为善的力量就会变浅,其诚意不足以感动物类。

诗曰:

身缠毒蟒吐腥烟,并力酬恩始快然。

溺犬路人尚怜死,自家溺女不知怜。

 

燕侣营巢(《圣师录》)

郁七的家中,有燕子在巢中马上就要孵出雏燕,此时燕巢却日久而毁。邻舍的燕子纷纷前来衔泥筑巢,往来如梭,一会儿就把燕巢重新筑好。第二天,在巢里孵出了几只雏燕。人们这才明白,在这家燕子仓皇急难的关头,邻家燕子都是前来出力相助的。

诗曰:

卵完难必覆巢时,骇听哓音相顾悲。

来去衔泥风更雨,家家黄口正啼饥。

 

鹦鹉救火(《警心录》)

有一群鹦鹉飞到远处的一座山中,那里的飞禽走兽彼此间都很友爱。这群鹦鹉想:“这里虽然很快乐,但还是不应停留太久。”于是便离开这座山,飞回原来的地方。过了几天,那座山起了大火,鹦鹉们远远看见,纷纷前去相救。它们相继浸入水中打湿羽毛,然后飞起来洒水灭火。天神看到后对它们说:“你们虽有心救火,可是这么大的山火,凭你们怎么救得了呢?”鹦鹉们说:“我们虽然也知道无法扑灭大火,然而曾经住在这座山中,与山林里的飞禽走兽如同兄弟,实在不忍心见它们被大火吞没。”天神听了为之感动,立刻帮助它们把山火扑灭。

李斯义点评说:凡是朋友身处危难之中,虽然势不能救,也当竭力相助。如果以为事不关己,漠然置之,能感到心安吗?

诗曰:

如山义重力惭绵,知己难忘邂逅缘。

烈火陆浑谁扑灭,丹心一缕贯苍天。

 

画眉警盗(《警心录》)

黄祝,黟县人,南宋庆元年间担任鄱阳主薄。他在官署中的住处,有盗贼趁着黑夜潜入,进到室内盗窃衣物,装入两个袋子。官署内有一只画眉,非常驯顺聪明,能解人语。这天夜里,家中人都在熟睡,画眉忽然在笼中上下跳跃,不停地大声鸣叫。听到叫声的人以为它被猫抓伤,赶紧起来探视。盗贼受惊逃走,将袋子遗落,家里的东西才没有被盗走。

诗曰:

尽室甜眠盗穴垣,夜深柝静掩重门。

笼中未敢轻饶舌,饮啄多年被主恩。

 

鹳吞蛇(《圣师录》)

在一户人家的园亭中有一棵古树,有喜鹊在上面筑巢,马上就要孵出雏鸟。一天,两只喜鹊在屋子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鸣。不一会儿,又有几只喜鹊彼此相互鸣叫,渐渐向这边飞来,头朝着鹊巢探视。随后这几只喜鹊对着嘴鸣叫,好像在互相商量,便一起飞去。很快有一只鹳从空中飞来,“阁阁”地叫着,喜鹊跟在后面。这群喜鹊对着它鸣叫,好似在诉说什么。鹳又发出声音,似乎答应了它们的请求,朝树上看了一眼就直飞上去,从鹊巢里衔出一条红蛇,把它吞吃掉。这群喜鹊欢叫飞舞,好像是在相互庆祝并感谢鹳来相助,原来是喜鹊前去请鹳来杀蛇相救。

诗曰:

何处飞来阁阁声,口吞赤虺鹊心平。

莫非迎到虬髯客,怒扫腥烟一剑横。

 

龟济将军(《搜神记》)

东晋时的将军毛宝,有一次在江上乘船时,见渔夫钓到一只白龟,就将它买下放回水中。后来他在邾城战败投江,身下有东西驮着,一直把他送到对岸。仔细一看,原来正是当年所放的那只白龟,龟甲长四尺多。白龟回到江心,还回头望着毛宝。

李斯义点评说:人若平时常存护生之心,虽然遇到灾祸也会化险为夷,其间机缘巧合,好像是有神明在相助。

诗曰:

鼓鼙声死哭貔貅,龟载将军达岸头。

反顾江心阴雾起,长天无际暮涛愁。

 

巨鱼救商(《悬榻编》)

有个徽商带着钱财从淮水返家,误上了盗贼的船。路上碰到有渔夫捕到一条大鱼,商人花钱买下将它放生。这天夜里,强盗将商人绑上,准备投进水中。正巧一里多外有巡逻士兵的船停泊在那里,那条大鱼奋力跃入船上,船身震荡把士兵们惊醒。士兵们看到船里有一条大鱼,十分高兴,就到商人所乘的船上取火,因此抓获了这伙强盗,解救了商人,而那条大鱼却伤重死去。商人心里非常哀痛,将它收殓起来,按照人的礼遇加以安葬。

徐仲光赞道:楚国郢都被吴军攻破,申包胥入秦哀哭七日请求救兵。为报燕太子丹之仇,荆轲携匕首刺杀秦王。前面的道路充满艰险,壮士却早已视死如归。幸已脱网生还,岂难掉尾而去?即使身为低微的鱼类,负恩不报依旧会深感羞愧。

诗曰:

好生一念动江神,少缓须臾浪里身。

谁遣逻舟飞到此,是鱼智士亦仁人。

 

鳝救火伤(《异谈可信录》)

高怀中在扬州小东门卖鳝面,每天都要杀掉数十条鳝鱼。一个婢女心怀怜悯,每天夜里将缸中的鳝鱼悄悄从后窗抛入河中,一连几年都是如此。一天店里失火,这个婢女踉跄逃出,被火烧伤,由于困倦就躺卧在河边,夜深时睡去。等醒来后,疼痛已经顿然减轻,火伤都好了。仔细一看,有河中淤泥堆在烧伤处,而鳝鱼在地上爬过的痕迹非常清晰,才明白是以前放生的鳝鱼前来救治自己。高怀中因为这件事而深受感动,于是便停业不再卖鳝面。等拆灶时,里面的洞穴中还藏着好几石活鳝,把它们取出都放进了河里。(医书上说,河底泥可用于涂在烫伤和烧伤的伤口处。)

[附录] 《圣师录》记载:宋朝的时候,傅庆中家中捕得一只大鳖,家里的婢女不忍杀死它,就在水沟里把它放走了。一年后这个婢女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夜里有一只大鳖背着泥爬上她的胸前冷敷,居然痊愈了。另外,黄德环家中煮鳖时,将箬笠盖在锅上,揭开的时候发现这只鳖向上把着箬笠,背部都被蒸烂了,但头和四肢还能伸缩。家人可怜它,悄悄把它放入河沟里。后来这位家人患了热病,生命垂危,夜里有个东西徐徐爬到他的身上,顿时觉得十分凉爽。等天亮时看见自己胸口上都涂了淤泥,那只鳖在地上一边爬一边回头看他,渐渐离去,他的病当天就好了。

鹤子点评说:店铺之所以被火焚烧,都是由于杀鳝的毒心将自家烧毁。婢女之所以能活命,都是由于救鳝的慈心将自己救活。

诗曰:

德怨分明报不空,青衣亦复抱慈衷。

痛心杀业何时了,酣梦沉沉火宅中。

 

仁蜂(《广虞初新志》)

太仓人张用良,平时最讨厌蜂蛰人,见到了就要扑杀。一天,他看到一只飞虫误撞在蜘蛛网上,蜘蛛把它缠住,情况十分危急。忽然飞来一只蜂要蛰蜘蛛,蜘蛛避开后,这只蜂又几次衔水沾湿飞虫,过了好一阵飞虫才得以脱身。他因为感念这只蜂的仁义,从此再也不杀它们了。

张山来点评说:佛家所说的“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果然如此。

鹤子点评说:放出密网中的鸟雀,救活即将渴死的鱼儿,一切拔困扶危、仁民爱物的善行,都是由这一点慈祥的心念扩充而来。

诗曰:

虫裹蛛丝望救穷,游蜂乍见切慈衷。

有生牵挂悲尘世,更待何人脱网中。

 

蚁啮械(《警心录》)

浙江富阳县有一个人叫董昭之,一次乘船过钱塘江,到了江的中央,看见一只大蚂蚁爬在一根短芦苇杆上,急切不安地来回走动。董昭之说:“它这是怕死啊!” 就伸手从水里拿起这根芦苇,打算把蚂蚁放在船上。船里的人骂道:“这种蜇人的毒虫,我非把它踩死不可!”董昭之心里还是很可怜它,就找了根绳子把芦苇系在船上,等船到了岸边,蚂蚁得以爬上岸。晚上他梦见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前来感谢,说道:“我是蚁中之王,今天不慎堕入江中,多谢您的搭救。今后若有急难,就请告诉我。”

十几年之后,当地遭到盗匪抢劫,董昭之被无端指控为主谋,关押在余杭的监狱里。这时他忽然想起蚁王的梦,正在考虑的时候,有两三只蚂蚁爬了过来,董昭之就把它们放在掌中,说了自己的情况。晚上果然又梦见黑衣人说:“你要赶紧逃到余杭的山中,用不了多久就会遇到天下大赦。”醒了以后,蚂蚁已经把他身上的刑具咬断,因此得以逃脱。过江进入余杭的山中,不久遇到大赦而得以幸免。

鹤子点评说:怜惜蚂蚁的人得到这样的善报,那么杀害蚂蚁的人又将怎样呢?一念慈忍,祸福攸分,天理就是如此。

诗曰:

渡江飘苇意含凄,莫报洪恩与海齐。

休讶元驹能断械,试看一穴溃金堤。

十一、报恩酬德

别人的恩德一定要报答,动物中也是如此。行善岂是为了得到酬谢,原本只是天性的流露。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就像拉弓发射,箭就应声而出。

鹿报恩一(《警心录》)

楚元王出外狩猎时,鹿群纷纷逃往山后,他带兵在后面追赶。见鹿群全都逃入山谷,便派兵四处堵住路口,准备第二天一早全部猎杀。天亮时,兵卒将鹿群团团围住,这时一头体型高大的鹿突然冲出重围,来到楚元王面前,跪下请求说:“我是群鹿的首领,被大王所追,已经无路可逃。然而古代的礼仪规定,狩猎时不能将兽群杀尽,以示仁德惠及群兽。我愿意每天送一头鹿,使大王的庖厨不缺鹿肉,我们鹿群也能得以繁衍,可以吗?”楚元王扔掉弓箭说:“你是一个真正的鹿王,懂得爱护你的鹿群。”于是下令:“杀鹿者与杀人同罪。”后来吴国进犯楚国,上万头鹿乘着没有月亮的黑夜冲向吴军的营地,好像万马奔腾。吴军受到惊吓,就立即撤走了。楚王为此建了一个“鹿王庙”。

李斯义点评说:鹿王的话语哀伤而婉转,可以打动楚王。立下的功劳奋勇而神奇,可以酬报恩德。不过君子应以爱物为心,立庙往往导致杀生祭祀,所以建“鹿王庙”并不恰当。

诗曰:

万鹿飞驰万马声,昏黄蹴踏破吴营。

猎场兵合无噍类,想到王恩泪雨倾。

 

鹿报恩二(《南史》)

南北朝时期的吴兴人孙法宗,心地慈善,每当遇到獐鹿落入罗网,他总是想办法放掉,用自己的钱物给狩猎者作为补偿。后来他患了头疮,夜里有一位女子前来对他说:“我是上天派来的使者,特向您的善行表示感谢。您这点小病不用担心,用牛粪煮后敷在上面,马上就会好。”说完就不见了。照着所说的一试,果然就好了。

诗曰:

麇至罗中向客哀,谁怜梃走角双摧。

头风不待陈琳檄,冉冉花前鹿女来。

 

华容象(《圣师录》)

唐朝上元年间,华容县有一头大象,来到一户农家的院子里卧下。它的脚掌扎进了木刺,这家人帮它取了出来。大象伏下身子让人骑着,进到深山里,用鼻子刨开土,取出数十根象牙来报答他们。

诗曰:

芒刺微伤亦累深,多劳妙手喜回春。

也同一饭千金报,满目悠悠负德人。

 

虎助祭(《安城记》)

都区宝是后汉人,父亲去世后,他住在墓旁的小屋里守丧。附近的人们追杀老虎,老虎逃进他的小屋,他用蓑衣盖住老虎,把它隐藏起来。人们顺着老虎的踪迹进来询问,都区宝说:“难道还有人会可怜老虎并把它藏起来吗?”后来老虎给他送来禽兽,作为上供的祭品。都区宝的孝心和仁慈都到了极处,所以能感通神明,他也从此为众人所知。

诗曰:

不腆微诚当野蔬,离离白草谷风徐。

虎心善等人心善,随拜斜晖孝子庐。

 

虎送新妇(《纪闻》)

勤自励年轻时以勇猛闻名,有一次路过一座山,听到有老虎的咆哮声,他四处寻觅,见一只老虎堕在陷阱里。勤自励看它可怜,就把它救了出来。后来他加入了军队,五年都没有回来,传闻他已经死了,他的未婚妻的父亲就将女儿又许配给了别人。迎娶的那天傍晚,迎亲队伍途经一座山,忽然暴风四起,窜出一只老虎,把迎亲的人都吓跑了,老虎衔着新娘而去。没过三天,勤自励因为军功被授予官职,回家探亲,路过此山时,看见老虎驮着一位女子,跑到他的面前,把女子放下就走了。勤自励仔细询问,才知道是自己所聘的未婚妻,原来那只老虎是前来报恩。他们两人彼此对视,都感到十分惊异,回家后就成了亲。

诗曰:

五载从军返故都,山前放虎记哀呼。

报恩雄快多情甚,怜汝罗敷自有夫。

 

病马报恩(《亦复如是》)

元生公是我的曾祖父。我小的时候听我父亲说,曾祖父有次见到一位西部的客商用骡马驮运皮货,其中有一匹马的脊背都破烂了,血肉淋漓,卧在地上起不来。客商用鞭子抽打它数百下,它在地上翻来翻去,最后还是站不起来。

曾祖父心中不忍,说道:“这匹马看来已不能再驮运东西了,何苦还要打它呢?”客商说:“不这样,难道把它扔在这儿?”曾祖父说:“为什么不把它卖了?” 客商答道:“它病成这个样子,谁肯要呢?”曾祖父问道:“你想卖多少钱?”客商说:“这匹马是用三十两银子买的,现在能有一半就行。”曾祖父把钱如数给了他,客商另外雇马驮着货离去。当时旁观的人都笑话曾祖父太傻,还说这匹马肯定站不起来了。曾祖父试着牵它,马勉强支撑着站了起来,于是把它牵回家,调养了一个多月。它的伤口痊愈后,体格肥健,性情驯服,从不受惊失态,让曾祖父十分满意。

一天,曾祖父骑马到亲友家赴宴回来,因为饮酒过量,没走几里就在马背上睡着了。途经山脚,旁边就是深涧,路上崎岖难行。马到这里不再往前,而曾祖父却沉睡如故。马大声嘶叫,他还是不醒。眼看太阳已经下山,马便不停地大声嘶鸣。村里的人听见马的叫声有些异常,走过来一看,原来是曾祖父睡着了,急忙把他唤醒。曾祖父惊讶地说:“马如果冒险往前走,一定会有不测之祸。这匹马果然没有辜负我啊!”后来马死了,曾祖父流着眼泪将它埋葬。

诗曰:

伏枥谁怜缕喘存,俯鞍沉醉怯黄昏。

青山埋骨频挥泪,何日驽骀再报恩。

 

邬氏犬(《陈忠裕集》)

我小的时候有个叫尤愚的仆人对我说,以前他跟着我曾在刑部任职的祖父,住在莘村别墅。相邻有一户姓邬的人家养的狗很凶猛,早晚都在各家门前摇尾,大家都喝斥它,只有我的祖父经常让尤愚用剩饭喂它。春天的时候,祖父带着尤愚一人到农家饮酒,喝醉后从田间的小路上返回,四周菽麦茂盛,一眼望不到边际。忽然草丛中发出嗤嗤的声音,从里面跑出来一条疯狗,迎着人突然冲了上来,相距只有五步。传闻人被疯狗咬伤就会死去,两人惊慌失措,一边跑一边回头。忽然看见那户姓邬的人家养的狗,从旁边的小路横着冲了过来,截住这条疯狗,彼此狺狺吼叫着咬在一起,两人这才得以脱身。第二天再到那里去看,两条狗都死了。那条疯狗是被这条勇猛的狗所制服,它自己却被疯狗的毒所害。祖父就让尤愚把它埋葬在竹林里。

作者陈卧子说:这条狗的忠勇多么令人感慨!春秋时的晋国曾有一位桑树下的饿夫,因为一顿饭的恩惠,后来在急难中挺身救出了赵盾。如果不是这种知恩报德的人,即使每年都给他优厚的俸禄,天天都享用丰美的饮食,又有什么用呢?

诗曰:

区区一饭已沦肌,瘈狗摧锋竟脱危。

食客三千俱碌碌,毛生去后报恩谁!

 

芜湖犬(《聊斋志异》)

周村有个商人,在芜湖经商,赚了很多钱,租船准备回家。他看见堤岸上有屠夫捆住了一条狗,就用两倍的价钱买了下来,豢养在船上。这条船的船夫是多年的盗匪,见商人的行囊丰厚,就把船划到隐蔽无人的地方,拿起刀要杀商人。商人哀求他留个全尸,盗匪就用毡子把他裹上扔到江中。这条狗见了,也哀叫着跳到水里,口里衔着裹着商人的毡子,在水中与商人共沉浮,漂流了不知有多远,直到遇上浅滩才停下来。狗从水里游出来,到有人的地方狺狺地哀吠。有人感到有些异样,就跟了过去,看见毡子裹着一个人浸在水中,从水里拉出来,剪断绳子,里面的商人还没有死,把他的遭遇说了一遍。

这位商人另找船夫载他返回芜湖,打算在那里等着盗匪的船回去。上船后商人发现那条狗不见了,心中觉得很难过。回到芜湖码头三、四天,商船林立,没有发现盗匪的船。恰好在这里遇到同乡的商人,就决定和他一起结伴回家。上船后忽然看见那条狗跑来,对着他吠叫,刚要招呼它,它却转身就走。商人下船追赶,见它奔上一条船,咬住一个人的大腿,怎么打也不松口。商人上船去呵斥它,发现被咬的那个人正是先前的盗匪。他的衣服和船都换了,所以一直没有找到。把他绑上在船上搜查,被抢走的钱还在。

令人感叹的是,仅仅是一条狗,却能够如此知恩报恩。世间那些没有心肝的人,应该在这条狗面前感到羞愧!

诗曰:

倍值售身荷主慈,囊空主在喜兼悲。

芜湖关外千艘泊,愁绝茫茫觅贼时。

 

龛中犬(《圣师录》)

扶风县的西面有一座太和寺,坐落在山的高冈之上。下面有一座佛龛,就像厅堂一样宽敞,里面住着穷人赵叟。他没有妻子儿女,脚有毛病,背也驼着,常拄着拐杖在村落中乞讨。人们可怜他又老又病,穷困无依,都愿意把食物给他。他每次得到食物,经常先招呼群狗来吃。一年后,赵叟受了风寒,卧在龛中。当时下着大雪,他没有衣服穿,裸露着身体趴在地上,一边战抖一边呻吟着。群狗聚集到他身前,摇着尾巴吠叫,然后围着他的卧席,竞相用身体为他遮挡风雪,他的寒冷才有所缓解。十多天后,赵叟终于因为寒冷而死在龛中,这群狗一起哀鸣,昼夜不停。

诗曰:

垂怜群犬日摩挲,老病交侵唤奈何。

绕榻温存号且泣,饱飏饥附胜鹰多。

 

阍者犬(《宣室志》)

司空郭钊,在太和年间,从梓潼调任西凉府太守。当时官署有一位守门人,谨慎老实,郭钊很喜欢他,经常委派他去办事。一天,派他去购买带有绣花图案的丝绸一百多段,价钱是平时的两倍。郭钊认为他欺诈钱财,把他关进了监狱,审讯定罪后,下令在庭院中鞭打他。忽然有十几条狗,争相用身体护着他的后背,行刑的吏卒无法制止。郭钊大感惊异,向他讯问原由。守门人说:“我平时爱诵《金刚经》,从小就常用食物喂狗,别的就不知道了。”郭钊感叹说:“这些狗尚能感念他的恩惠,我又怎么能不施恩呢?”于是下令放了守门人。

诗曰:

犬声喧杂杖声中,骤免公庭背血红。

分痛情甘身不顾,一时感动郭司空。

 

母犬投兔(《后周书》)

张元,禀性仁孝。有条小狗被人遗弃,张元见到就收留了它,把它带回家喂养。他的叔父生气地说:“你收留这么个东西干什么!”他回答说:“凡是有生命的物类,无不爱惜自己的性命,所以就收养了它。”过了没多久,这条小狗的母亲衔来一只死兔,放在张元的面前然后离去。

诗曰:

道旁闻吠费沉吟,母犬酬恩感戴深。

见善若无真胆识,多缘片语易初心。

 

獭贿(《异谈可信录》)

凉州地区多产旱獭。在吐鲁番,人们把它腌制后出售,每头一百钱,味道就像南方的果子狸,但比它还要肥大。有一位武生名叫折兰,肤施人,长着卷曲的连鬓胡须,身材高大,饭量能顶好几个人,尤其喜欢吃旱獭。雍正年间,他随军队出塞,经过山丹道上,看见有旱獭数十头,都像人一样立着,拉着手臂奔跑。折兰下马追赶,旱獭转过身来,向折兰跪下,一起发出叫声,清晰可辨,同声说:“饶命!饶命!”折兰与同行的四个人都听见了,大为惊异,于是便放了它们。当天夜里他们在野外露宿,听见帐蓬外有簌簌的声音,出来查看,只见一群旱獭用草叶裹着沙枣,各自挟着放在门外的障碍一旁然后离去。把这些沙枣收回来,共有二斗多。折兰因此发誓再也不吃旱獭。后来遇到有人劝他,折兰说:“我曾经接受过旱獭的贿赂,怎么还能再吃它们的同类呢?”

诗曰:

裹枣赎身类巧狙,老饕大嚼且踌躇。

可怜物命贪生共,夜夜溪喧喜趁鱼。

 

鼠荐卷(《闻奇录》)

有一个名叫李昭嘏的书生,参加秋天举行的乡试。主考官在午睡时忽然醒来,见枕前有一份试卷,阅后觉得很一般,也没怎么在意,就让办事人员放在架上。刚准备继续午睡,往侧面悄悄看去,见一只硕大的老鼠衔着那份试卷,又送到枕前。这样拿走放回好几次,只好勉强把他录取了。李昭嘏中榜后,前来拜见主考官,主考官问起其中的缘故。李昭嘏说:“我的祖先有什么阴德,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家里三代都没有养猫。”主考官说:“这是老鼠前来报恩。”李昭嘏在第二年春天举行的会试、殿试中又接连告捷,考中了进士。

[附录] 《宣室志》记载:唐朝宝应年间,有一个姓李的人,忘了他的名字,家住在洛阳,他的祖辈几代戒杀,家里没养过猫。到了他孙子这一辈,仍能继承先人的善德。一天,他们家召集亲友,在厅堂里聚餐,坐好后,忽然门外有几百只老鼠像人一样站立,两只前脚互相拍击,好像非常高兴的样子。家僮感到惊异就前来禀告,大家都跑出去围观。这时厅堂忽然坍塌,这家人十分幸运,竟没有一个人受伤,很快老鼠也都散去。我知道这件事后,不禁为世人的忘恩负义感到悲哀!老鼠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尚且能知恩报恩,何况是人呢?因此施恩的人应使恩德更加深广,报恩的人也应全力予以回报。

诗曰:

家家猫喜食鱼肥,世庇茅庐报棘闱。

不俟帘官三度荐,点头卷已拔朱衣。

 

鼠捧珠(《异苑》)

南北朝刘宋景平年间,东阳发了大水。永康的蔡喜夫,避难住到南垄的高地上。夜间有一只大老鼠浮水而来,趴在蔡喜夫仆人的床角,仆人出于怜悯并没有赶走它,还常用饭喂它。水势退后,蔡喜夫返回故居。老鼠用前足捧着一个青色的布袋,里面有一颗直径一寸左右的宝珠,放在仆人的床前,发出啾啾的声音,好像要对他说什么。

诗曰:

阳侯驱迫共高原,患难相怜岂市恩。

自愧青囊珠径寸,千金一饭有王孙。

 

鹤衔珠一(《感应篇注》)

哙参,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只鹤被箭射中,无奈之中便来投靠他。哙参将它收养,并为它疗伤,等伤口愈合后,把它放走。后来鹤在夜里来到哙参的家门,哙参拿着烛灯一看,见雌雄两只鹤各衔着一颗明珠,放在地上离去。哙参用它们换来数万缗钱,因此致富,得以更好地孝养自己的母亲。

诗曰:

衔珠孝子旧衡庐,蒙悯伤弓负痛初。

海碧天青无限意,春晖长愿奉潘舆。

 

鹤衔珠二(《张氏家传》)

张禧,任敦煌县令的时候,有一只鹤中箭后落到庭院里。张禧用甘草汤给它清洗伤口,敷上药,留养了十多天才飞走。过了一个多月,这只鹤衔来两颗赤珠,放到他面前。

按:《搜神记》记载:隋侯在路边看见一条大蛇受了伤,用药为它涂抹伤口。后来这条蛇从江中衔来宝珠报答他,宝珠一寸大小,纯白色,发出的光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世称“隋珠”。这是蛇衔珠报恩。

《三辅决录》记载:昆明池中有神泉,汉武帝夜里梦见一条鱼,请求去掉它嘴上的钓钩。第二天,汉武帝来到池上,见一条大鱼衔着钓线,游到他的面前,于是下令把它的钓钩去掉。三天后,在昆明池侧得到一对明珠。这是鱼衔珠报恩。

诗曰:

惊弦鹤堕悯哓哓,灵药回生手自调。

不待三年拜君赐,衔珠充佩傍王乔。

 

梦雉拜(《北史》)

北魏的裴安祖,时值盛夏闷热,在树下乘凉。有老鹰追逐一只野鸡,野鸡慌忙躲闪,撞到树上晕死过去。裴安祖可怜它,就把它放在阴凉的地方一直守护着,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很高兴地把它放了。夜里梦见一位穿着彩绣丝绸衣服的男子向他礼拜,说道:“十分感激您救了我,特来表示感谢。”

诗曰:

骤逐鹰鹯堕杀风,幸留残喘返幽丛。

感君无量缠绵意,都在深深再拜中。

 

雀衔环(《警心录》)

汉代弘农人杨宝,九岁时在华阴的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枭鸟抓伤后坠落在地,受到蝼蚁的围困。杨宝非常可怜它,就把它带回家放在屋梁上,又担心被蛇吃掉,就移到巾箱中,每天采黄花喂它。黄雀的羽毛长好后,早晨飞出去,傍晚再飞回来。忽然有一天和一群黄雀一起飞来,绕着杨宝一边飞一边哀鸣,几天后离去。一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位黄衣童子向他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去蓬莱时经过此地,被枭鸟抓伤。感谢您搭救了我,多日来悉心照料。现在我被派往南海送信,不能再朝夕与您相伴。”流着眼泪向他辞别,并赠给他四枚白玉环,说道:“您的子孙品行高洁,位列三公,就像这些白玉环一样。”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尊崇他的德行,封为“靖节先生”。他的儿子杨震,杨震的儿子杨秉,杨秉的儿子杨赐,杨赐的儿子杨彪,四世都位登三公,果然与白玉环的数目相符。

李斯义点评说:无论人还是动物,当他们处于危急之中,都应当出手救援。靖节先生积德很厚,他的儿子杨震(字伯起)拒收他人私下赠送钱财时所说的“畏四知”,孙子杨秉(字叔节)所说自己不受酒、色、财诱惑的“三不惑”,其儿孙的品格愈加高洁芬芳。黄雀衔玉环相赠,正是他们祖孙美德相承的征兆。

鹤子点评说:黄雀衔环报德,其中隐含着“天道好还”的深意。

诗曰:

瑶池奉使到蓬山,小劫红尘喜再还。

童子何知知恻隐,几曾奢望报衔环。

 

雀获盗(《警心录》)

宋朝井陉县负责治安的县尉名叫何经,广昌人,性情仁慈。每次外出时,只要见到有人捕捉鸟雀,就毁掉捕鸟的器具。见到活的鸟雀,总要买下放生,戒令捕鸟人改换别的行业。三年任期将满时,境内发生了乡民被盗匪劫杀的事件,上官要求尽快将罪犯捉拿归案,催办得很急,他却一直找不到盗匪的线索。正在这时,忽然一群鸟雀有好几百只,迎着他的马头飞来,何经感到很奇怪,随后便见这群鸟落在百步外的茅舍上。何经率领士兵进去搜查,看见有七个人喝醉了躺在里面还没醒来,抢劫的赃物就在一旁。将他们抓起来审讯,正是要捉拿的那伙盗匪,于是将他们押解到郡里,依法判处死刑。何经任期满后,被提升为东阳县的县令。

[附录] 余晦斋说:明道先生(宋代理学家程颢)曾经担任过上元县主簿,他曾经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能尽心爱护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一定会对人有所利益。我刚到县城上任时,看见有人拿着竹竿,在路边黏捕回巢过夜的鸟,就把竹竿拿来折断,教他以后不要再这么做。等到任期已满,乘船离开,停靠在郊外。听到几个人在一起说:‘自从主簿折断黏竿以后,乡民子弟都不敢再畜养禽鸟。’”由程子的话可以推知,人如果能常怀慈爱恻隐之心,视人和动物为一体,那么扶人未必用手,帮人未必用口,凡天地间一切能够萌发、能够呼吸的生命,都使它们得以自然生长,不致夭折凋零,使万物不断繁衍生息。在自己的心里,才是真正的儒者气象。

李斯义点评说:人如果真能积累善行,遇上无法解决的困境,一定会有奇缘巧合。何经被提升为县令,当然是他心地仁慈的善报,但如果不是抓获盗匪使自己免于处罚,又怎能得到提拔呢?

诗曰:

何来群雀马前迎,获盗讴歌四境清。

又听仁声程主簿,满腔慈爱岂邀名。

 

鼋报恩一(《警心录》)

唐朝江西观察使韦丹,在他年近四十的时候,参加“五经科”考试没有考中。一次他骑着跛足的驴子来到洛阳桥,看见渔夫捕到一只鼋,长几尺,放在桥上,只剩下微弱的喘息。韦丹觉得它非常可怜,问渔夫卖多少钱,回答说要二千文。当时正值隆冬,他看自己的衣袄不能典当,就用所乘的驴换下这只鼋,把它放回水中,自己徒步而去。

当时有一位胡卢先生,占算事情非常灵验,韦丹就找他给自己算命。胡卢先生高兴地说:“我的朋友元长史,谈起您来赞不绝口,很想认识您。您可以和我一起去见他,您的福寿,到了那儿自然就会知道了。”两人结伴来到通利坊,见有一扇小门,上去敲了敲,看门人把他们请了进去,里面的大门非常壮观华丽。不一会儿,走出一个高大魁梧的老人,眉毛、胡须都已发白,自称元浚之,见面就先向韦丹礼拜。韦丹吃了一惊,赶紧回拜说:“我是一个贫贱的晚辈,想不到老人家却对我这么客气,我实在是有所不明。”老人说:“在我快死的时候,承蒙您的搭救才活了下来,怎能不报答您呢?”款留了他们一整天。到了傍晚,韦丹向老人告辞。老人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案卷,说道:“听说您来问卜,我就在天上的仙官那里抄录了您一生的官禄情况,作为对您的回报。”又对胡卢先生说:“请借五十缗钱给韦丹君,让他再买一匹马,以便早日动身西行前往长安赶考,以满我的心愿。”韦丹向他再次拜谢而去。

第二天,胡卢先生如约而来。查阅那份案卷,上面详细记明了韦丹将在明年五月份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又在某一年被委任为尉官,然后有十七次升迁,每次都有详细的年月日和时辰。最后在某一年升任江西观察使,至御史大夫为止。再过三年,当厅前皂荚树开花时,寿数将尽,就应该返乡北归了。后来韦丹的历次任职情况,果然如案卷中记载的那样。元和八年,韦丹在洪州任职,厅前的皂荚树开花,于是他便辞去官职,在返乡的途中去世。他的儿子韦宙,官至尚书仆射,同平章事。另一个儿子韦岫,官至福建观察使。

诗曰:

谒祠我幸识公孙,轶事曾闻德报鼋。

长史蠡湖劳入梦,西江雁户共沾恩。

 

鼋报恩二(《警心录》)

江西军吏宋某,曾经到星渚采购木材,见渔夫捕得一只大鼋,就用一千文钱买下,放回到江中。几年后,他所乘坐的船停泊在龙沙,忽然有一个老仆人找到他说: “元长史请您前去相见。”宋某感到很茫然。到了那里之后,看见一位长官出来迎接,就座之后问道:“您还认识我吗?”宋某想了想,确实未曾谋面。又问道: “您还记得星子江中放鼋的事吗?先前我因为有罪,天帝将我贬为水族。若不是您的恩惠,早已死去了。我现在当了九江的官长,请您来相见,是有一件事想要报答您。您有个儿子,命中应当淹死,现在有一人与他的姓名相同,也该淹死,所以我就用他来代替您的儿子,请你们赶快登岸。”宋某拜谢而出。几天后那条船果然遇到风涛,宋某的儿子得以幸免。

诗曰:

豫且脱网拜嘉多,欣晤龙沙挂席过。

救物哪知还救子,免教老泪洒西河。

 

龙宫方(《警心录》)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炼气养神,精心研究医药,以济人利物为心。一次在外出时,见牧童把一条小蛇打得流出了血,他就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小蛇赎出,用药给它包扎好,放回草泽中。一个多月后,路上遇到一位白衣少年,邀请孙思邈来到一座宫殿。有位戴帢帽、穿绛衣的人出来,高兴地上前迎接他说:“前些天小儿独自出门,被人打伤,承蒙您将它赎救。”又有一位王妃带着穿青衣的小儿,再三拜谢救命之恩。主人殷勤设筵,留孙思邈住了三天,临行时拿来轻绡、金珠赠送给他,他辞谢不肯接受。主人又拿出三十种药方,说:“这个可以帮助您济世救人。”派仆人备马护送他。孙思邈回来后,这些药方每次试用都很见效,于是编入《千金方》中传世。到了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孙思邈清晨起来,沐浴更衣,然后就尸解成仙了。

李斯义点评说:志在救济众生,正是学道的根基。谢绝金珠而接受药方,与世人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诗曰:

大德沦肌浃髓深,龙宫秘授胜千金。

利人济物浑忘报,但尽区区一寸心。

 

龟引路(《广异记》)

唐朝刘彦回的父亲,曾任湖州刺史。有一位下属在银坑逮到一只龟,长一尺,把它献给了刺史。官吏们都祝贺说:“得到这只龟的人,寿命能活到一千岁。”他的父亲辞谢,说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于是骑马把这只龟送回银坑。十几年后,他的父亲去世了。刘彦回被委任为房州司士,带着家属前去就任。路上遇到山洪泛滥,平地全部被淹没了,一家人都惶恐不安,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这时来了一只大龟为他们引路。刘彦回和家人商量说:“龟是有灵性的动物,现在来给我们引路,一定有原因。”于是全家三十余口,都跟在龟的后面,所过之处都是水浅的地方。走了十多里,终于到达平地,全家人都很惊喜。这天晚上,刘彦回梦到这只龟对他说道:“以前在银坑时,承蒙您的父亲相救,因此前来报恩。”

李斯义点评说:所谓寿命能活到一千岁,不过是献龟者的谄媚之言。把大龟送还原处,便是懂得知足,为自己和后人种下了善根。其后全家三十余口得脱水难,虽说是灵龟前来报恩,实际上还是刺史自己种下的福分。

诗曰:

争介湖州刺史卮,愀然五马送灵龟。

十年梦示银坑事,恰遇郎君失路时。

 

龟授方(《警心录》)

黄叔达是宋代人,同乡好友捕到一只龟,正准备剖开它的壳,黄叔达看它可怜,就买下放生了。后来他病势危急,他的儿子前往京城探视,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说:“我姓归,从前差点被杀,幸亏你的父亲相救才幸免于难,这个大恩我还未报答。你父亲所得的病,是因为吃鱼过多,停积在胸部,应赶快用姜附汤来治疗。” 说完就不见了。黄叔达服后果然病愈,这才明白儿子所遇到的老人,就是从前救的那只龟所化现。

李斯义点评说:儿子前往探望父亲的疾病,心中是何等的急切。得到治病的良方,心中是何等的欣慰。因此放生便是救病的良方,做儿子的应当珍视,切莫遗忘。

诗曰:

老人道左致缠绵,好慰高堂病即痊。

怜物十分生意满,危时物亦十分怜。

 

禹门鲤(《好生传》)

庄麟是山西永宁州临县的村民,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成家。夏天他到河里洗澡,看见一条大鲤鱼被困在渔网中,重约一百多斤,张着身上的鳍,好像是在求救。庄麟看它可怜,就把它从网里放了出来。鲤鱼一边向前游,一边还回头张望,然后跃入波涛之中不见了。

后来有一次庄麟在陇上打了个盹儿,梦见一位秀才前来,后面跟着许多骑马的随从,个个都俊逸潇洒。这位秀才对庄麟作揖说道:“我特别感念你的恩德,已经向家父提出请求,要把我的妹妹嫁给你,请你不要推辞。”庄麟说:“我是山泽之中一个清贫的人,与你素不相识,哪里会有什么恩德?何况性情粗野也不般配,岂敢结为婚姻?”秀才说:“你还记得河上的鲤鱼吗?我是禹门龙王的第三个儿子,化身为鱼出游,被渔网所困。当时要不是你,就要在市场上被宰割了。我的妹妹贤淑谨慎,是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您为何要拒绝呢?”庄麟听到后,惴惴不安地说:“水府与人间道路有别,承蒙您的厚意,原来是想让我现在就死,我实在无法接受。”秀才脸色很不高兴,但还是从怀中取出一颗水晶送给庄麟,说道:“如果遇上大旱,您拿着它祈祷,马上就会下雨。”

等庄麟醒来,发现这颗水晶就在自己手上。遇到旱灾,每次用它祈祷都很有效,人们都称他为“雨师庄老”。凡是州县赠送给他表示谢意的财物,他都一概不要,远近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顺治初年,他七十多岁,临终前三天,又梦见那位秀才说:“您的寿数将尽,水晶应归还给我。”庄麟从怀里取出水晶还给了他。秀才说:“您仁慈而正直,死后将受到当地人的祭祀。”他去世后,人们在河边为他立了祠堂,堂里的匾额上写着“放鲤”,里面塑了他的像,每次祷雨仍很灵验。

诗曰:

无心放鲤缔奇缘,不愿龙宫坦腹眠。

罗拜祠前旗卷雨,灵风飒爽尚年年。

 

鲤报延龄(《渚宫故事》)

梁朝的刘之亨,在南郡做官。曾经梦见有两个人姓李,到他的面前请求饶命,刘之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天亮之后,有人送给他两条活鲤鱼。刘之亨说:“看来这就是我做梦的原因。”于是把它们放了。当天晚上,又梦见那两个人来谢恩说:“已经让您的寿命延长了。”

华栖梧点评说:能给人托梦,还能使人延寿,这两条鲤鱼大概是龙的子孙吧?

诗曰:

刀砧折算怨何人,入梦分明信有神。

奚俟延年双鲤告,生机活泼满怀春。

 

放鲤增纪(《警心录》)

有个人名叫屈师,在元村遇到两条鲤鱼,就买来放生。后来梦见龙把它请到水府,对他说:“您的寿命本来已尽,因为您救了这两条鱼,所以增寿一纪。”(一纪就是十二年。)

李斯义点评说:遇到红鲤鱼,并不知道它们是龙的化身。买来放生,也并不是为了求得福报。偶然的一次放生,便得到这样的善报,即使不一定有这样的酬报,也应当留心放生。

诗曰:

买鲤元村喜动天,慈悲无限寄长川。

放生都笑浑闲事,不易延生十二年。

 

鲤负舟(《异谈可信录》)

江南有个书生,夜里梦见一个身披铠甲的人跪着请求他说:“明晨我将有难,在您的朋友某某家,请您慈悲前去相救。”书生惊醒后,急忙起身到了朋友家,见一位仆人挎着竹篮进来,就问道:“里面是什么?”仆人说:“早上在集市上买的鱼,准备早餐时吃。”上前一看,是一条活鲤鱼,身上的鳍拍动着,不停发出声音,目光闪烁,好像在求人怜悯。书生对朋友说明原因,把鱼放入江中。一年后,书生乘船过扬子江时,忽然遇到狂飙,把船吹到山下,水中的礁石划伤船底,马上就要沉没。众人惊叫着,谁都没有办法,都以为活不成了。这时船却随着大风,鼓浪前进,好像有什么东西在下面托着船行走。船里虽然进满了水,但却行进得更快,竟然到达了对岸。回头望去,只见一条巨大的鲤鱼摇尾而逝。

鹤子点评说:这条鱼不给他的朋友托梦,转而请求书生前去相救,他的这位朋友肯定不是一个禀性特别慈善的人。然而听到书生讲述梦中的情况,就把鲤鱼放生到江中,毕竟还是善根路上的人。

诗曰:

今朝江上鱼援我,去岁江中我放鱼。

百丈飞涛负舟起,回头相视乐何如。

 

群鱼解毒(《警心录》)

李景文曾经将渔夫捕获的鱼买下,仍旧放回水中。他平时喜好服用丹药以求长生,用火烧炼丹砂,吃了以后积热成疾,背上长了毒疮,用什么药也治不好。有一次在昏睡之中,好像有一群鱼用嘴唇沾湿他身上的毒疮,感觉清凉爽快,不久就痊愈了。

诗曰:

同在清凉世界行,临渊底事杀心萌。

求仙不少丹砂误,哪识长生即放生。

 

定风珠(《韵圃群芳》)

从前有一位在远方做官的人,在官署中和妻子一起用餐时,看见窗前有一只大蜘蛛,常爬下来就食,他的妻子就分一点食物给它。吃完后,蜘蛛仍沿着蛛丝爬上去,这样有好几年。到他离任的时候,蜘蛛将一颗宝珠放在桌上而去,以此酬谢他们的恩德。这个做官的人在返乡时,遇到风涛大作,其他的船只都沉没了,只有这条船安然无恙。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说:“这条船上一定有宝物,我观察上面的云气就可以知道。”这个做官的人从箱中找到宝珠,那个人说:“这是定风珠,可以避开水难。”

诗曰:

布帆无恙谢蜘蛛,饱德难忘每饭俱。

平地波涛何处度,人心各有定风珠。

 

蚁入闱(《警心录》)

明朝的胡僖,字伯安,家住兰溪,他做官当到按察使,一生救活了无数的龟、鳖、螺、蛤蜊等类的动物。他当初做书生的时候,进省城参加乡试,住下后想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搬过去,选中了潘氏园。进去打开房间一看,里面到处都是蚂蚁,有数十万只之多。书童点火准备烧死它们,胡僖皱起眉头说:“为了我能睡一个好觉,就要伤害数十万条生命,实在于心不忍。”急忙返回原来的住处。进入考场之后,他感到文思枯竭,十分无奈。到了黄昏的时候,有很多蚂蚁聚集在笔端,怎么也赶不走。又过了一阵,文思忽如泉涌,七道考题很快答完,蚂蚁这才不见了。考中之后拜见主考官,考官说他有神人相助。胡僖知道这是蚂蚁报恩,从此好生戒杀更加尽力了。

李斯义点评说:学子平时在窗下撰文,总是文采飞扬。一旦进入考场,却往往江郎才尽,这难道不是被上天夺去了聪明吗?此时应当猛然醒悟。

诗曰:

宋郊救蚁又胡僖,万命回生寸念慈。

下笔飙驰有神助,报恩多在入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