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胜方便者,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第一殊胜方便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偈全同:“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宏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试观净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①。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

古诗云:“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②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③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腐栋将颓岂易蹲。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独栖神④。”

“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⑥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长寿,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⑦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请味斯言,自当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余有劝修诗句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于虚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不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后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带业往生。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

何以前则杀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问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其人乃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对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杀之后,其魂复至安息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我明日当被人打死,以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托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后。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后敲过,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其人见其事与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债不清。

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是也。以此验知,业系难逃。如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如耶?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人难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

又谓:“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谓:“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领悟曰:“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

其妻为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

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僧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察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作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

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如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径登不退。莲宗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云:“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娑婆众生根钝障深,发心修行者少;即有发心,而坚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见太重,保惜幻躯,稍涉辛劳,恐生妨碍,始勤终惰,工夫不能前进。

或因环境恶劣,助道乏缘,正要发心修行,竟生诸般阻碍,无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缠绕,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现形种种破坏。或因内魔挠乱,忽生异见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堕因缘,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世缘已尽,功业未成,一经转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继续。一堕红尘,贪欲便生,仍旧沉沦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时闻前辈僧说一故事,颇有道理,但未见书籍,今特录载,以证隔生成退。

即苏东坡学士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后身,才华隽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数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觉。因与佛印禅师为方外交,禅师欲度东坡。一日至其家过宿,东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间禅师令其妾取七个炉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铛,盛满铛水,嘱置炉上煎之。

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炉,次第轮煎。其妾不解何意,禅师则宴坐安然。茶铛煎久,其水既干,爆的一声破坏了。禅师含笑,谓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寝。”次晨东坡问妾:“昨晚禅师有何说话?”妾即以其事相告。

东坡觉悟,若不断欲,必致丧生,如炉上之铛,水干必裂。但欲习非禅定之力无由制止,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诚难。教中十信位菩萨修习信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如空中毛,随风而转。须经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证念不退。自此任运进修,念念流入萨婆若(译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门古称径中捷径,如果能生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终决定往生,圆证三不退。

《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非独彼国久修上士得证三不退,即初生彼国下品众生,莫不皆然,乃至临终十念功成带业往生者,亦皆得证三不退也。如是殊胜方便,若非弥陀大愿,持名奇勋,谁克臻此?

圆瑛大师《劝修念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