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无量寿经》

第十八愿,就是十念皆生我国愿。这个十念,有时候会把十念解释为十声,但这里我们也得要辨识一下,这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从《观经》的下品中生来看,念和称,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念”还是从意念、心念来谈,对于非常散乱的众生,他心念不住,就让他称名。虽然是称名,他又由音声带动他的念头。所以这个十念,应该要理解为念和声统一的十念。

只要具足这十念,都能生到我国的愿,大概的愿目意思是: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众生,至心信乐,这是紧接着第十七愿而来。第十七愿已经谈到他方世界的诸佛都会在自己的刹土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国土的功德,那这里,十方众生就听闻到这样一个净土的法语,就至心信乐,以至诚心、至信心、至乐心,发出愿往生的心,这就信愿具足了。

在这种情况下,乃至十念,这“乃至”,中间内容还包含着上至,要把这个说出来。就是他具足信愿,一定会尽形寿地去念,多多益善地去念,但如果生活、工作条件不允许,最低限度也要念十念,不仅仅是十声的问题了。如果具足信愿,乃至十声,十念念佛,如果不能往生的话,就不取正觉。但这一愿,有一类众生除外,不在摄受之列,就是唯除造作五逆重罪,同时又诽谤正法的人除外。

从这个愿来看,我们体会到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平等普度的愿心了。摄受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这里可以说没有施设任何高门槛的条件,非常简易,单刀直入,就是信愿持名,我就来摄受他往生。我们讲净土法门是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从这一愿里面可以体会到。

中国的《周易》讲乾坤两卦,乾是纯阳,它推到极致的时候,就以“易”为它的智慧;坤就以它的“简”(简单的简)为它的功能。乾坤两卦的极致,就是“简易”两个字。我们看,乾卦类似于无量光,坤卦类似于无量寿,所以我们也体会到,无量光寿的极致,在接引众生的方便上,也体现了简易的特点。这个简易就是执持名号,不假方便,不施设任何条件。

正因为这个法门至简至易,又至圆至顿,所以他就难信。这个难信之法,从十八愿都能体现到。因为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佛法界,十方的众生又没有断烦恼,也没有什么修行,怎么称念佛号乃至十念都能往生?这是一般的世间的逻辑想不通,出世间的因果也说不通的事情。这十声,怎么能往生?他的原理还是建立在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感应道交的结果。

我们现前一念的心体与阿弥陀佛所证得的那个,是平等不二的,是一体的。就在一体的这个一心当中,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是我等众生心内的佛。这样拉近了关系之后,我们只要有能感,就会显现所应。所应的愿力已经圆满了,现在就看我们能感的心,是不是具备了。

所以,这一愿就谈我们怎么能感得弥陀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这能感之机就谈,就是这几个,这三句话: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从修行的功夫来看,没有提很高的要求,但是这里提到的信愿的心态,可是不容易。

首先谈至心,你要至诚心,真实心。世间有一句话叫“至诚感物,不诚无物”,你要真诚。为什么要真诚呢?因为阿弥陀佛的这句名号,是至诚心里面显现出来的,从实相显现出来的。你真,才能感真,用虚假的心,是感应不了的。

这个感应之道,其实很神妙,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修行上,就是一般的众生的互动,都处处能感应。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家里有很多苍蝇,赶也赶不走,常常就在家里的食物上钻来钻去,他的父母就很讨厌。既然赶不走的话,他的妈妈就决定明天到市场去买苍蝇拍子,把这些苍蝇给消灭掉。这小男孩听说,也觉得这样不好,但是也没有办法,所以他就给苍蝇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他的童心来写的,他写上说:“苍蝇啊,这是我们的食物,你们的食物在垃圾堆,请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我这是为了你们好,因为妈妈明天就要拿拍子来打死你们了。”他要告知。他写完之后,就把信贴在墙壁上。但这小男孩又担心这些苍蝇看不懂他写的信,然后他还大声地对着苍蝇念了一遍,就贴在墙上。并且他在窗口还画了一个箭头,让这些苍蝇从哪个地方走,标明苍蝇逃生的路线。第二天,这些苍蝇果然就没有到他家里来了。

韩愈写《谏佛骨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当地有一条溪河,里面有鳄鱼常常出来伤害老百姓,也是一大公害。韩愈一去,就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先给它作了一个供养,一只猪、一头羊,送到水里。就告诉它们,现在是太平盛世,皇帝恩德普及十方,你还是到大海里面去吧。说你如果你还不去大海的话,我是朝廷命官,就可能会带着强弓硬羽来对付你们了。这篇文章一写,一念,一祭,这些鳄鱼还真的就没有了。这是世间的至诚感通。

现在,我们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十八愿早已成就,我们要有真诚心去感,不能虚假。这一愿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一定要发出真实愿往生的心。这是至心。

第二个是信。至心信乐,这个“至”不仅修饰“心”,它贯穿下去也修饰“信”,至信。至信就是你是深信,里面不夹杂怀疑的。在法相宗说,信是一个善心法,十一位善法之首,信心就是清净的意思,心净为体。对于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西方极乐世界超胜十方诸佛刹土的庄严,是我等众生的故园,对这些要有决定的信心。

信心的内容,展开就很多了。首先,你从事相上要相信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二有——有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真实不虚。要相信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的这个法语,真实不虚。进而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刹之遥远,但仍然不出我现前一念之外。要相信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故园,娑婆世界是我们需要厌离的秽土。相信阿弥陀佛早已成就的佛,我等众生是未来当成的佛,体性上平等不二。

如果从根机和修法方面来信,就有着善导大师说的两种深信:深信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出不了三界,在这种情况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给了我们出离三界的一个强缘。这些都是构成信心的内涵。

但这些信心虽然说了,我们也是觉得不容易,不容易产生信心,因为他太超越了,太不可思议了。那怎么办呢?那就从仰信开始:佛不会骗我们。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的大愿,这都是他老人家开悟的境界,现在为度我等众生,把他开悟的境界和盘托出。所以我们能够仰信,就等于把佛的开悟变为了我等众生的开悟,把佛的知见变为我们的知见。

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信,夹杂着怀疑,犹豫不决,那净土法门,你是很难进入的。

信产生之后,就谈“至乐”。“乐”就是一种情绪状态、情感体验,就是他很喜悦、很欢喜、很庆幸,心生大欢喜,得未曾有,要有这么一个心。这是旷劫以来不断地流转,终于遇到了一个当生能出三界牢狱的法门,而且是仰靠他力就能顿超的一个法门。他要生起一个好乐,而且不是一般的好乐,是至乐。

就类似于《法华经》的这些声闻,总认为自己已经证到涅槃了,结果一听大乘圆教的佛法,自己只是在三百由旬的化城,知道五百由旬的宝所的富丽辉煌,发现自己也有分。自己是一个穷子,原来自己的老父亲是一个大富长者,只要你点头肯认你这个老父亲的血缘关系,所有的财富都是自己的。他是从来不敢想,也从来不会去想的事情,忽然得到了,“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这些声闻期待的只是羊车,辟支佛期待的是鹿车,权教菩萨期待的是牛车,谁知道佛竟然给了他大白牛车,得未曾有。

你看一个人是不是具足那种信心,如果他觉得这念佛法门听了无动于衷,黯然,觉得就那么回事,至乐心出不来,说明他至信心没有。这里,他是要有深刻的智慧和善根,才能显现这种净土情怀的。

在这种心态当中,“欲生我国”,这就是发愿,欲就是愿。发愿,愿里面就包含着“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两方面。大家想一想,这个心不一定能发得出来。如果你没有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本质,它的无常苦难,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你不可能产生厌离心,还是念念都在留恋这样的世间。

就好像我上次在西安弘法,有个居士提问,觉得人生是很苦,特别是爱情很痛苦,但又舍不得,这个心,说该怎么办?你厌离之极,才会产生对极乐世界的欣慕。对娑婆世界要作牢狱想、火坑想、苦海想、火宅想;对极乐世界要作故园想、清凉池想;对阿弥陀佛作大慈父想。你这种内心的想念非常明晰,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的留恋。

虽然你还在作世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但内心一定是没有对这些的贪恋执著,这样你才能够谈你对于净土往生的愿成就了。要么都是口头上说的,内心不是那么回事了。为什么要谈真实啊?而且这真实,这也是要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你这种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是真诚的,厌离娑婆世界的心也是真诚的,是体现在身口意三业的。

建立这样的信愿基础,就谈“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一定要谈这种深信切愿的人,一定是念很多佛号的,一定是精进办道的,一定是如救头燃的,一定是带着欢喜心去念佛的。先要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才谈乃至十念。

确实,众生的业力不同,他生存的压力很大,工作很忙,或者是修其他的法门,兼修净土,乃至十念。而且这个十念,不仅仅是谈临终十念,就是平时你具足信愿称名,也含平时。慈云遵式尊者以这个为依据,创立了一个十念法门,为最忙的人提供。你再忙的人,你每天早上晨朝起来,向西合掌,尽一口气念佛,念十口气,满足这个条件,就满足十念。

你看临终十念能够往生的,比如张善和,他一生都是宰牛的,屠夫宰牛。临终地狱相现前,很多牛都围着他索命,他很恐惧,赶紧叫他的妻子叫法师过来。一个比丘师父过来就告诉他,这个时候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了。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愿力,赶紧拿着香、香炉,点香,还来不及点好,就厉声称佛,称南无阿弥陀佛。称几声,就说牛不见了,再称几声,说佛来了,就往生了。这是属于临终十念成就的。

《观经》讲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是这样的情况,但一定要遇到善知识跟他讲念佛法门。但这个因缘也是很难得到的,张善和没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碰到这个境界,他能够想到去请比丘师父过来,而且师父一说他就相信了,相信了马上就拼命地去念了。那是万中里面难得一二,所以不能抱侥幸之心。

有人看到乃至十念,就觉得又能带业往生,临终十声就能往生,于是他就说:那我高兴了,我就可以现在什么都不念了,等临终的时候再念十声了。你要正确理解这句话,你临终的时候,你真的就有这样的正念吗?能遇到善知识吗?所以,你真的是遇到了这个法门,马上撩衣便行,多多益善地去念。

比如,平时就开始念的,黄打铁就属于这个。他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你想想这个活计也是比较辛苦,他就感觉到这种苦。有一天,正好有一个出家人路过他家门口,他就赶紧热情地招待这个出家人,给他喝茶、供养,然后就请教,说有没有个办法能够让我也不妨碍工作,也能修行,最后解决这种苦的问题。

这位比丘师父就告诉他念佛法门:“那你就天天念佛吧,一边念佛一边打铁,发愿求生净土。”黄打铁倒是有善根了,他听了就相信,他就天天一边打铁一边念,一边抽风箱也一边念。他的老婆就有点不理解了,他妻子就说:“你看看你这个苦恼人,你这个样子,打铁已经够辛苦了,你还要加上念佛,那不是更辛苦吗?”黄打铁说:“不这样,我发现一边念佛一边打铁更轻松了,甚至感觉到火也不像那么太灼热了,不是那么像以前那么灼热,抡那个铁锤原来感觉那么沉重,感觉到更轻巧了。我还要继续念。”他真的就这么一边打铁一边念,就是把念佛融到他的工作里面去了。

最后效果就出来了,三年就念成功了。有一天,他就跟他的妻子说:“你给我一套干净的衣服,我明天要回家了。”他妻子就骂他:“什么你回家,这不是你的家吗?你回什么家?”一般念佛的人跟不念佛的人是很难交流的,这个思想、概念、价值系统不一样,就类似于跟外星人交流一样的,他也出现这个情况。他的妻子就听不懂他的话,什么回家不回家,听不懂,说不通,他第二天就自己换上了一套略为干净的衣服,贫穷家庭,他打了最后一块铁,说了四句话:“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说完就把这个铁锤一放在地上,自己手握着那个铁锤,站着往生了。所以,这个黄打铁就属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尽形寿去念。

这个乃至十念,这十念不是说具体的一个数字。昙鸾大师对这个有一个解释,就是指业事成办,这十念就表明你往生的这个净业成就,办成了,不必拘泥于到底是几念,只要你念佛的念头相续,不系缘其他的事情,就可以了。但一般的人总是很执著,他执著到底要几念才能往生,那昙鸾大师只有幽默一下,你到底要几念、几声才能往生,这不可能口头宣说,也不能写在笔头上,我们还是要在密室里面去说。实际上就是已经说清楚了,业事成办。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尽形寿地去念,乃至一天三万、五万、十万?前面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法而自然地就要落实在你的多念佛号上,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这一句佛号千念、万念、亿念,无非是把这一念,念佛的念,念熟,纯熟。投生是无明的一念,我们解脱也是念佛成就的纯熟的一念,这一念纯熟了,临命终时,自然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自然就能见到西方三圣现前的情况。

这里还要注意,乃至十念不仅仅是指恶人往生。有人就望文生义,说这个乃至十念就是指《观经》的下品下生,于是就容易把这个十八愿理解为针对恶人的。实际上这里又没有谈这个问题,这都是有点望文生义。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这里有恶众生,也有善众生。所以我们理解就是包括那些很有修行的人,比如在宗门教下,他修他的法门,但兼修净土,具足每天十念,也属于这一愿所摄。

比如宋代的圆照本禅师,他在杭州和苏州都开堂接众,是以宗门、宗风来接引众生的。但是有修净土的人曾经在定中神游极乐世界,发现极乐世界的莲池里面有一朵莲华非常灿烂,上面写着圆照本禅师的法名。从定中出来,就去拜见,顶礼圆照本禅师,就问他:“你是在宗门下修行和弘法的人,怎么极乐净土还有你的名字呢?”圆照本禅师就回答:“虽在宗门,亦兼修净土。”所以这一类的,不仅圆照本禅师,像天衣怀禅师,很多的禅师都是这个样子。百丈禅师对丛林里面的比丘死亡,荼毗的时候,都要举扬十声佛号,回向愿他往生西方净土。

所以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就是针对恶人的。那针对恶人,他就容易说净土法门是恶人正机,我们是要考量的,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我们中国的祖师常常说,净土法门是正接上上根机人,旁接、兼接引中下根机的人,还是以上根机人作为正接的对象。为什么?你能对净土法门这个大不可思议的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法门,你能产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是什么根机呀?这没有相当的善根和智慧,怎么可能具备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啊?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有的人一听乃至十念就能往生,他一听就:“哦,我已经往生了。”他就承担他已经往生了,他不知道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你内心真的相信了吗?我们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怀疑是根本烦恼之一。这净土法门,祖师常常说是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力量很难相信、很难理解的一个法门,你怎么一听,你就说你相信了呢?“我已经往生了,我不需要去念佛了。”这都是有自欺欺人的风险了。

所以,净土法门谈感应,尤其注重信愿。这一愿的核心就是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在你念佛的功夫上,乃至十念,提了一个底线的要求。那为什么在功夫上没有提更多要求,就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感应,是靠信愿。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持名功夫的浅深。

虽然信愿行三者它是辩证统一的,尤其针对十八愿来说,更强调信愿。具足这样的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乃至十念,阿弥陀佛决定接引这样的净业行人往生,如果不往生的话,就不成佛。这一愿是无条件的平等救度,这叫方便中第一方便。

但仍然有一类众生是难以在这一愿的摄受之内。这就是谈有犯了两种重罪。

第一种是五逆。五逆罪就是杀父杀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圣人。杀父杀母,父母对自己恩德最大,你竟然把父母都杀了,这颠倒破坏了世间的伦常道德了。你在出世间,你把证果圣人,恶心出佛身血,还有僧团做种种法事,你恶心地去挑拨离间,让这个法事不能成就,这是破出世间的慧灯。这两种罪恶极重,造了就直接要下阿鼻地狱的。

那这里要分别一个事情了,是两种重罪同时造,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是造了五逆罪,能不能往生的问题。《观经》下品下生告诉我们,造五逆十恶的重罪的罪人,如果临终遇善知识能跟他讲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他能够称念佛号,以惭愧心念佛求生净土,能往生。就是单五逆罪的罪人,具足信愿称名能往生。

如果是五逆罪加上诽谤正法,就不能往生。什么叫诽谤正法呢?正法就是,广义地说,就是五乘的佛法,五乘的佛法都要谈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真空妙有、缘起性空这些道理。这些他们都诽谤:“哪里有前生来世啊,哪里有六道啊,哪里有极乐世界呀?”这些他都诽谤。

尤其是诽谤净土法门,这个罪过就更重。诽谤说没有西方净土、没有阿弥陀佛,看到有人念佛都嘲笑,说你这个人怎么进水了,天天念毫无意义的名号,赚钱都来不及,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这都是虚构的,是幻想的产物,是没有的,去否定这个。这个罪过很大。

莲池大师有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一天说一万句,骂一万尊佛,骂的时间是一千年,这个谤佛的罪是不是无量无边哪?但是,如果一个人出一言,说没有极乐净土,就光出这一言就比那个一千年一天用一万句骂一万尊佛的罪过还要大。为什么呢?十方恒河沙诸佛都劝勉一切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众生得救的就是这个法门。现在你竟然出恶言诽谤这个净土法门,让众生不念佛、不求生净土,他整个的法身慧命就摧毁了,这个罪过很大。

所以,虽然讲犯五逆罪和诽谤正法都会下阿鼻地狱,但它的轻重程度是不一样。犯五逆罪,比如在娑婆世界,你入了阿鼻地狱,等到这个世界在毁灭的时候,地狱当然也坏了,坏了你就可以出来。但是,如果你是诽谤正法,那你出不来。如果这个世间的地狱要坏的时候,就把你迁到另一个世界的地狱去,另一个世界的地狱要坏的时候,再迁到其他世界地狱不坏的地方,辗转地去迁徙,无有出期。这是两种重罪同时犯,不在摄受之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犯五逆罪,只是诽谤正法,能不能往生?那是不能往生的。为什么?第一,诽谤正法的罪最重。那些人之所以会犯五逆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没有听到正法。如果听到正法,知道因果,他就不敢去造了。第二,他既然诽谤正法,他就不会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他没有信愿,当然不能感通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进一步来讨论。有一种情况,说如果这两种罪犯了,但以后忏悔了、改过了,能不能往生?善导大师有一个回应,“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从抑止门,就是抑止预防的角度来说的,是由于这两种恶业一造就直接下阿鼻地狱,没有办法出来了。所以佛看到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唯恐众生造这两种罪业,所以方便地说,你造了就不得往生,但并不是佛不摄受。

如果犯了五逆罪、诽谤正法的恶人还能够忏悔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还是会摄受他往生的。这是从慈悲摄受门来说的。但我们细想,一个人造作五逆的重罪,这种恶心到了极点,福德就荡然无存了;一个人诽谤佛法,肆无忌惮,说明他的智慧荡然无存了。福德智慧一点都没有,怎么让他回心转意呢?这种人也是百千万亿人当中,难得一个两个。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就在简除之列。

这一愿,很多祖师大德都在讨论。这一愿确实很重要,但我们要注意预防一种负面的东西。有人看到乃至十念就能往生,他就认为往生净土很容易,甚至马上就自我承担我已经往生了,于是他就不持戒,不精勤念佛,就出现这个情况。

要为往生预备资粮,也不排除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去修净业三福,去敦伦尽分。这个十念皆生我国愿,我们要体会到阿弥陀佛彻底的大慈悲心,大威神愿力,我们要生感恩之心。我们可不能把这一愿作为自己懈怠放逸,乃至造恶的借口。所以,净业行人在修行层面,不要仅仅取我就念十声,而是要取法于上,多多益善地去念。

真为生死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如决江河地去多多念佛了。我们的烦恼这么厚重,我们还不去念佛,你怎么说你就有“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态呢?所以,信愿一定要落实在持名的行为上。信愿行,三者要有一个辩证统一、良性互动,不能割裂,我们才可以说比较客观地、精确地把握了这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