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阿弥陀佛,各位闻思讲堂群三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大家一起来合掌,端身正念,我们来三称本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是第五讲了《宗教不宜混滥论》,确实也非常感谢大家,我们这次有机缘,这部论典特别的精辟,确实是越学越觉得太有味道了。在此之前我们讲到的是机锋转语了。机锋转语一个是机锋转语的由来,还有一个机锋转语的应用,再一个就是机锋转语的作用。就是一卯一卯的这样讲下来。机锋转语,它的存在,曾经是非常辉煌的,如果上一讲大家听过的话,确实是一路走过来,禅宗由它演绎的可以说是无比的灿烂多姿,特别机锋转语这一法。

但是,今天我们要开始进入到另外一个时代。太虚大师曾经讲过说,中国的佛教特色在于“禅”。当然民间主要是“净”,这种开悟的祖师,他能够把参后对教的演绎,就是刚才讲的,能够多姿多彩的穿透新的故事,不断的这样呈现给我们。可是,禅宗在唐宋以后的时候,一直是一枝独秀的。你看尽神州大地都是禅寺,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佛法也在世间流传,世间是无常的。为什么这么说,无常一个概念就是保持不住它的原汁原味。

所以有的祖师就说过了,达摩西来,事出非常,就是有大事因缘出来的,大事因缘就是这么多的人通过禅法,顿悟心性,开了佛知见。这样的有大利益的事情,一定会伴随着大害,就是大弊病。这个比例是成并驾的趋势的。所以前辈的人得了大利了,后辈的人因为根机不堪,徒有了大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够灭火者是水,但是水多了就有沉溺之灾了。能够生万物的是太阳,但是太阳过火了,就成了枯焦之本了,就晒干了。所以从惠能大师五家七宗大兴禅法,一直到明朝中期的时候,宗门衰落了,使得宗门徒有其名,开悟的人越来越少了。

所以大家想,写这篇论文的时候,印光法师已经是上个世纪,是十九世纪生人,一共八十岁。差不多是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揭示当时的这种弊态,弊病的这种情态了。我们来贴两句论文给大家来看,当时的弊态出在哪里。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

大家看这是三句话,就是开始讲到现今的时弊是什么。第一个就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也是什么,我们佛法常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第一个如果你不明白人世间的人伦世理的话,就说明我们世间法,他弄不明白。当然我们说的弄不明白,不是让左右逢源的去聪明发挥,去发挥聪明的才智去到处去算计。什么叫做世法不明,就是没有道德,不效仿古人,都是横着来的,忘却了儒家的这种纲常之理,这种人际社会尊卑长幼,这种定位成形的相处之道。

所以不明世理就是说不讲理,没文化,没有道德,没有秩序。所以你看,印祖那会常说了,念佛的人要“敦伦尽分,存诚闲邪”,这就是说,要明事理,把儒家的思想,人伦纲理,你要按社会步骤秩序来尊卑老幼。现在的人,他不讲这个,这是从世间法来讲,已经就是有点一败涂地了。

从出世间法来讲也是如此,“未穷教乘,不解佛法。”就是佛法的道理也不明,为什么这里讲到“未穷教乘”,就是第一个学佛的次第搞不清楚,第二个看的经书太少了,没有总体的宏观把握,所以就会断章取义。“未穷教乘”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藏,你看全了,你才知道佛的胸怀,才知道法的宗旨,才知道为僧的本分,否则你一定会是以点带面,把平面搞成立体就错了。

教乘的话,教是教法,乘就是乘载,运载的意思。也就是度化众生,佛说的那么多有大乘小乘,有二乘三乘,有五乘一乘。也有权实法,也有偏圆法,也有大小法等等这些,不能够次第清楚,相关的条理明白的去了解。这样就不能够全面的了解佛的本怀。

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的出家人确确实实都是儒学的大家。我们来看一下历代的这些真正成就的这些大祖师们,他们的世间文化是非常之高的。一直学的,都觉得世间法学圆满了,学满了没有学的了,才进入佛典。再一学佛典说,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上好的,从此一看佛典再就不视人间的书了,把老庄这些儒书都看透了。最有名的僧肇大师、蕅益大师都是,蕅益大师那时候就悟到孔颜心法了,就是把儒书给读透了。印光法师从小就是受的儒家底子非常深厚的教育。都是这么来的,所以人家是具足了资历。

而且大家要晓得历史上,居士学佛倒还可以,出家是非常严格的。玄奘法师那么有名,给他破格剃度,才十几岁。其实一直是要试经,才能够度僧的,后来一直到清朝顺治皇帝觉得说出家都能出,就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出家了。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候佛门就成了这种逃避分子呀,懒汉,社会上混不下了,有的就混在佛门里,就成了聚集地了。所以导致,传老在这里写的,能够守一个老实本分,文化底子虽然薄看不懂经书,但是能够打打坐,练练腿,念念佛,也就算不错的了,能够发心来住持教法的就很少了。

如果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对世间伦理,佛法的次第,都不甚明了。一旦入了佛门,就直接接触到禅宗。因为禅宗是接引上上根器的人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基本上成了中下根了。可是禅宗的影响又最大,一接触佛法,最先扑面而来的就是禅宗。所以虽然宗门讲不著相,讲空,讲不分别,你一下子用不上,空不起来,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这里说“才一发心,便入宗门”,就是很可能接不住。

其实时转至今,我们现在的情况更糟了。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出家人的角度。咱们居士发心学习佛法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开始不明白因果轮回,次第的脚根没有站稳,甚至还没有树立起来见解,就开始听这些什么不执著,不分别的圆融法的话。就等于说什么呢,吃猛药一样的,你反而治不了你的病,还大损身体。

所以有时候我们现在,开始学佛,就是尽量先从道理上来讲的话,先要了解一些佛方面介绍学佛的一些书,主要是从佛法的次第,首先要相信因果、轮回。再说相信世间是苦的,因果轮回会感得苦果,为了解脱,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学。很多时候,最好先开始能学习下《地藏经》,问题是有的人因缘不一样,有的人一入佛门就塞给一本《金刚经》,《金刚经》说实在的,我到现在也不能完全懂《金刚经》。

一来了就给让他读诵《金刚经》,或者一部《心经》,这样的话就很多时候确实是不能够得次第的利益。充其量只能够结个缘吧,因为什么,把深的给用浅了,他就没有前途了,自己把自己给障死了。所以你想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有的领众修行的人,法师也罢,居士头也罢,好说个禅,活泼痛快,大多都是玄谈般若,踏有谈空的。就没有台下十年功的功底,就台上一分钟,他就敢上去显摆了。

大家看看,现在也不是什么禅茶一味,什么香道禅一味,一开始全是开口就是佛话祖话。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到,我们再说,你一遇事,不要说不执著了,连个人的基本涵养都没有,咱们也不要说高深的涵养了,连个人的面子问题他都撑不住,当下就掉链子。现在看看佛门内外都是这样,太不堪了。我记得,有一次在某一个寺院里边,那里边都是禅师。一个法师带他的弟子,很多法师们都坐在那,那个弟子来了,就是学禅学的,翘个二郎腿,叼一支烟,口里就是妈呀爹呀就乱骂,就是在演绎他的禅法了。那真是人多,要不然上去给两巴掌,病就治好了。

还记得那会儿在普陀山刚出家,来了一个挂单房的一个云游僧人,他也不知道那会受戒了没有,就是说他读《金刚经》读的凡人相,我相,众生相,都是假的,他说他看人都不是人了。结果就被我们有一个常住的师父,一巴掌就给甩上去,马上就病好了,再也不吹牛了。不是人了?你打一掌你疼不疼?所以刚刚发了点学佛的心了,就入到宗门的圆顿见解上来了,他入不进来,就把上好的醍醐反而翻为毒药了,很麻烦。这就是说缺乏基础,如果入宗门的话,就有这个弊病了。在这样的弊病的基础下,就是前提下,和住持佛法的人态度又是怎样的。

大家来看“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

你看,这是我们先看这一句,这就是说一个是带领学的人,一个是追随学的人,这两个人都做不到位。为什么?本来就是出家的开始一入佛门的话,如果缺乏基础的话,后来慢慢的,他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要出来住持法道的呀,大家要晓得住持佛法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经说法吧,也是很多人其实就是不能够如法,不能够如法的缘起种下去了,将来果上也如法不了。这很麻烦,可是也很无奈。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到。你说实在的,从微观上不能错乱一点缘起,从宏观上一定要看好因果的脉络,就是把坏乱佛法的时弊要防范住。

比如说白衣不能上坐说法,这是佛说的。到了我们时代,就是你不要那么执著,到了这个时代了,那将来没有了僧人怎么办,意思就是说讲就讲吧,时代不一样了。问题是白衣上坐说法会导致就会没有僧人,越来越快的没有僧人。他就不讲这个,这就叫“不论法道厉害”,他觉得与己无关,现实利益得了就行了,就不可能把坏乱佛法的时弊能够防范的住。

咱们其他的不说,比如说我们讲经说法,引请呀,香花供养呀,庄严坛场呀,等等这些。如果我们做不到位,说一下,说哎呀差不多就行了嘛,这样的话。可是问题是差不多行了,没有仪式,没有供养,说明的就是将来你的因种下去,你的果法上,他就会有漏有缺,到时候果就不圆满了,就生烦恼了。

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事,果来了才生烦恼,就是你因地里没做到位,那能怎么办。所以这里的“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就是通常指的我们知识就是善知识嘛,领众修行,禅门的住持,方丈,首座法席等等这些。他为了支持门庭,为什么呢,因为很多道场曾经是祖庭,非常的辉煌呀。你看现在如雨后春笋的一样去恢复,这里一个祖庭那里一个祖庭,都是去恢复,最后庙建起来了,没人。虽然你到了祖庭住持呢,他没有祖师的本事,但是他为了支撑门面呢,又惨淡的经营,学习古人的这种上堂问话呀,对答禅机呀,把举扬的形式也给搞起来。

在上个世纪,就是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就讲过他亲历的这么一个事。亲历的什么事呢,他到了一寺院里边,也是有一天,方丈和尚登堂说法,登堂说法的时候,也就是跟考官问禅机一样嘛,他就说,谁把《法华经》给我拿来。结果有一个在坐的听法的一个常住师父就赶紧跑去,在寮房里请一部《法华经》过来,给呈上去。

结果和尚就说,这不是,结果太虚大师说,他那会就一言不发,走到拜垫面前磕了三个头,恭恭敬敬,他说他什么都没有感觉,只是就是觉得这样礼拜一下而已。结果上坐和尚就说,啊,你却将《法华经》拿来,意思就是说你这是答的对的。你看,就是没有人开悟,也没有人受用,就跟演戏一样,这就叫学习,举扬。不论法道利害,他是不管法道的利害如何,那是以后的事,他就不管了。所以哪怕说学的非常到位,也都是鹦鹉学舌而已呀。

这就是印祖讲到了,说是什么呢,在领众者来讲,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那我们现在大家也都是作为居士同修,在我们现在来讲有时候弘法也是如此,本来学习佛法,我们也不要说禅宗的顿悟了,一定是要了生死的。说了生死说的多了,说求往生说的多了受不了了。就要天天说个乐呵,说个悠扬,说个小资,那这就会特别大的伤害到佛法,伤害到住持法道。这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就是在知识他只能够稀释退步,貌似说为了随顺众生,为了方便善巧,结果把自己方便善巧进去了。

在学者,这是另外一个,就是追随学习的人也是一样,讲着讲着我就感觉到真的是大家都在黑窟中,“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在禅宗里面,他有一个话叫作“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就是你一定要起疑情,就是参悟的前提。当然大家不要搞错了,不是说对佛法也怀疑了,而是我们在世间的常态上,习以为常中的时候,突然起一个反省的心念,反观的心念。不甘心在常态的这种流淌中,起一个非常态的反观追问,所以这就是我们换一种说法,就是起疑情,刚才我们是对状态进行的一个描绘,希望大家善于理解。

什么意思,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在日子里,每天都是依照人这样很享受的、投入的去过,突然间问一下,就是说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如此,我是谁。禅宗的疑情,你比如说,就会参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话头,就是起疑情。

我们去朝拜一些禅宗的祖庭,他会上面不断(提示),比如说云门寺,这次我去陕西西安的卧龙寺,里边就会到处(都有提示),就是你左右随时随地触目可见,前后左右,都是说照顾话头,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就是让你不要忘了参问。因为我们刚才讲的平常的我们是松懈的,是享受生活的,提起来这个念头,就等于钻木取火一样,不断的把念头提在这个层面,让它相续不断,就会把心打开,就像钻木取火一样见本来面目。

所以另外一种相似的说法,就是一种追顶忘情的状态,以前祖师们形容,就像猫守着老鼠洞一样,把话头疑情作为敲门砖,所以这就叫作“下真实疑情”。就是我们如同执持的功夫一样,咱们都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土的执持名号。禅宗其实就是执持疑情,提起话头来。甚至欲罢不能,每天就是一定要把问题给守的住,大家要知道不是去解的开,是守的住。就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吃饭要没吃一样,完全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有生,不知有世,恒守着话头。所以你看,禅宗的就是说参究疑情,不管不顾,净土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一意,他是完全一样的状态,就这个层面来讲。

如果你不下真实的疑情,就会个个认为实法。就是当作真的去了解这些,古人去举扬的时候呢,你就在那觉得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道理等等,都当作真实的、外在的这些客套礼仪了,或者道理了。你就不会把心提升在参究的功夫上,那你当然就没办法了呀。

为什么不下真实疑情呢,大家看,也是跟虚云老和尚差不多同年代的,来果禅师他就开示的时候讲到,疑情不得利,就是不能够下真实疑情,问题在哪里了。他说参禅的人,当然大家念佛净土的人也是一样的,大家用心听,就是他说用功的大病不容易治疗的,就是疑情不得利。他作了一个比方,为什么参不起来呢,因为你参究的话,你想一个道人,哪怕他住在山里面,而且他一天是非常忙的。

他的心不断地在道上,往上汇,提着,汇着,执持着,一旦打失了,说明就是他不在道上,疑情不在了。所以来果禅师说,打了一个比方,为什么提不起来呢,就好比说突然犯了官府的刑事案件了,要被捉去,要去正法了,要去斩首了,这个时候,犯了罪的人就知道命难保了,马上赶紧去设法去急救,甚至不顾性命的向人去磕头,不顾家产的去求人去担保,时刻奔跑,一刻不顾,能把命救下来什么都在所不辞,如果依着这样的一个心态去,他说不会不得利,就是疑情能够下得起来。

为什么说这里“不下真实疑情”呢,祖师们也讲了,就是因为我们在用心的时候,不去念生死苦,不去念轮回苦,没有发菩提心。总是觉得晃晃悠悠的。如果你真的像上面的比喻一样觉得,无常迅速,把人生佛法,真正意义上的用起来,只要一气不来就是一断气的话,又是一个后世了,没完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支撑着我们下真实疑情。这是一个背景一个动力。所以做不到这样的话,一听就“个个以为实法”,终日妄想纷飞,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念佛,持咒,拜佛的好。所以这就是在教者,就是引领的人,或在追随的人,学者都是有弊病的。

当然这里给大家打一个小段吧,为什么这么说,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以净土为归,印祖号称是明弘净土,暗护诸宗的,他的这篇文章其实对参禅者起到了极大的匡正作用。在禅门来讲,对于起疑情怎么参,我们领略一下吧,我也没有功夫给大家领略,我们依着祖师爷们的来领略一下,看他有多难。

虚云长老就讲过,比如说参念佛是谁,是重在一个“谁”,其他都是顺势而已,就是跟我们参穿衣吃饭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拉屎撒尿的是谁,他是一样的效果。不论行住坐卧,把“谁”字要举起来,最容易引发我们的疑情。但是大家也千万不要搞错了,以为疑情就是说,比如说念佛是谁,他不是让你内心不断的念,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也不是让你用第六意识思想卜度说,去找一个说念佛的是谁。就在问的地方住着,大家能听明白吧,就是参就是念佛的是谁,谁之前谁从哪起的,哪来的,也不说之前也不说之后,就守在地方,这就叫逆流,转生死流,这就叫疑情。

一开始的时候呢,他老人家说一念,其实我们的疑情是很粗的,一会有一会没有,一会生一会熟,这都不算,其实还属于妄想。就是你往上面收拢的久了以后,狂心稍微的有点歇下来了,念头又把握住了,才叫作参了,参究了。慢慢这个时候,功夫渐渐的熟了以后,不用刻意的去疑了,不用疑了,自然而然,你的心念就守着那个念佛是谁之前,起念佛是谁的那一念,在哪,就守着那个,一定要找着那个就不放。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持续到你不要去起疑情,自然而然就在那了。

但是也不觉得它具体在哪个地方,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的就是一念现前的时候,不间不断,这才叫作疑情。如果能够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呢,就会觉得非常的寂静轻安,特别舒服,稍微有时候正念失掉了以后,马上就很昏沉状态,这个时候如果有明眼人过来的人话,在禅堂里面一香板打下去,很可能就云开雾散,就开悟了,这就是疑情。现在的人就是不下真实疑情,已经做不到这个地步了,心细不到这个地步了。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疑情就是练我们的心细,微细,往那个最真实的状态去钻研,就仅此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会出现什么弊病,我们再来看,个个认为实法之后,“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领众的也搞不明白,只为了支撑门面。追随的学者,也弄不明白,不好好真实参究。两个天天这样的情况下,他会走偏的,肯定会走偏,偏到什么程度。既然去领众修行,你得有货,有货你不是真参实悟的货,那你就只能去学别人的一些牙疵,花边,你去摆弄摆弄。所以“或由于今人举处”,就是当时也有开悟的人,他的言行被你听闻见识到了,就开始或者从古人录中,就是从前面讲的《灯录》、《高僧传》里边。

怎么办呢,开始自作多情,就是以己意来判断分别祖师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是一些无意味语,本来是一些无意味语,引发人悟境的。好,你在那听了以后,弄出来一番称心如意道理来,马上就是什么呢,十万八千里之外,推比度量越推越远。确实是如此,如果你心不在道上的话,就是这样自己去杜撰,自己去妄猜等等,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说你直心直口,当下这样的就是,不要去一个妄想缘着一个妄想,一圈妄想打下来就能绕地球一圈。

我记得那会去云门寺,那会见了佛源长老,他是开悟的大祖师,他就问,因为老和尚那会生病了,他还上去叫我坐下来,拿个板凳,说坐一会,我就觉得战战兢兢的,不知所措。结果老和尚还问说,你见到虚云老和尚了吗?他就这么一句问话,哎呀,当时就非常的,我这回答是见到还是没见到,如果说见到了虚云老和尚已经圆寂了多少年了,没见到嘛我刚刚去塔院拜了一下。就是说他在问的时候,问处你没有在答处,左右摇摆,前思后想的时候,这就叫卜度。卜度出来一番道理,这叫妄想联篇。所以有时候不知为什么祖师们他就地取材,他没动心念,直接就拿个东西出来答,所以自己以已意度师意度佛意,非常危险。

我曾经记得,遇到过这么一个法师,他就特别能够,这里讲到的说,以已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来。他可不是卜度祖师的意思,他敢卜度佛的意思。他怎么说呢,我记得就特别清楚,就是说《地藏经》,大家读过《地藏经》的话,里边不是有说地藏菩萨为“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为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为两舌恶口者,说眷属斗争报”他都前面有一个为什么什么者说什么什么报。结果他就说你看地藏王菩萨这是一个方便,释迦牟尼佛说,他说为什么什么样的人,就是为了防止他们造业,专门为他说有报,其实是没有报的他说。这是为了方便让他不造业而已,你看他敢这么说。听得人都吓死人了,这一般人害人都是小害,这些都是大害。

所以大家想想,自己不知道,久而久之了以为自己就知道了,就是上人法了,大妄语就是这么来的。就在文字范围义理内打转,我们常说的不出鬼窟活计,光影门头,自以为悟到了,参学事就圆满了,你看“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这里还是再打个小段,用虚云老和尚的一个开示再跟大家说一下,卜度的危害。

为什么?首先我们从用功的难易说起,就是在禅门下,有参禅的行人,他用功有难有易。就是一开始上道的人,去参的时候也有难也有易。参久了一些老用功的人,也有难也有易。一开始上道的人,我们大家仔细听一听,包括我们学习净土也在此范围内。一开始用功的难度在哪里,就是在世间法里面打滚打惯了,偷心不死,妄想习气放不下。有时候这种无明呀,我慢呀,嫉妒呀,个性里面的这些贪嗔痴,或者好吃懒做、是非人我等等这些障碍就是不能够与道相应。或者家里条件好一点,公子哥的这种,小姐习气受不得一点委屈等等这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纵然有一点点道心,他又上不来,为什么,这些业障深重容易退失道心,这是刚刚学道的人的难点。

刚刚学道人的益处也在难处体现的。为什么,如果说奋力一进来,你比如说皈依三宝,开始勇猛精进了,初开始学的时候,特别其实容易放下,你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死尸一样,随便人打人骂就是每天这样。他过去的善根再劲足,这样的话其实是比修久了的人在这方面鲜活。就是法义一入心,他就能够作的比较猛烈贴进。说放下有时候他真的仔细琢磨一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马上就能放的比较那个,至少是不纯粹来讲,至少他的额度是比较大的。这是新修行人的难和易,哪里难哪里易。

老修行人的难易,就是用功用的久了以后,就是比较更难以把握了。为什么?就是有些人也不能不说他不用功,也不能不说他没有真实疑情,心念用到功夫深了以后,进入了一种状态。进入这状态,他自己把握不住了,你说他有知有觉有观照吧,这种知觉观照还是生死里边的事。你说他没觉没观照吧,他又落到断灭的空网。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跟穿了一件贴身的汗衫,被汗水湿透一样脱不掉,这是最难的了,修行人。

我们现在就别说了,根本到不了这地步,设想一下,就是用功用的久了,心念到底是该有念,还是完全无念,这时候就立在百尺竿头进不了了。这时候容易出什么问题了,就是稍微有一点小的这种定功会发点智慧。在这样的情况下,稍微领略几个古人的公案,或者放下疑情了,以后不参了,就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以后就开始吟诗作偈,就开始称自己是善知识,其实就入了魔的眷属了。特别要小心,这里讲到的这些人就是入到这一地步了。

当然这样的用功人,其实也是有容易的地方。为什么?如果他绵绵密密的到了这个地步了依然如故,只要不要生自我傲慢自满心,中间也不要辍了,继续不要断,绵绵密密中不断的相续不断,微细中更加的微细,自然而然,时节一到,筒底就脱落了。这时候就叫百尺竿头更进步了,十方国土现全身,这就是开悟了。

所以这老用功的和新用功的人,都有难有易,我们都要辨别清楚。这就是讲到的说,卜度出一番自己的道理,还是在生死文字之内,还以为开悟了。这非常危险,这就是弊病。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导致一个误区是什么呢。你看“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

我们来看这一句,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到这样的地步了,他又上不去。因为他已经号称是善知识了,要开导后学,要住持寺院。上不去,为什么,他没本事,又下不来,为什么,放不下身段。这样的话只好半推半就,装模作样,来做这些自害害他的事。做住持了领袖了方丈了,那倒有法呀,我想包括我们居士也是这样,有的特别好为人师,以教主自居,天天擅自颁圣旨一样的说佛法。实际上就是为了满足一下他自己当时的那个随着我的欲望,张罗,是一样的道理,人人都会犯这种过失。就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是大通家。

大家要知道,什么叫做大通家。这里“恐人谓非通家”就是要宗通说通。什么意思,就是在宗门下要大彻大悟了以后,在教法上他会说法无碍的。就是知见一开,因为开悟的境界在教下来讲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了,就是你怎么说都说不错了,你的见解圆满了。

这样的人与佛的知见是同一个视野,他说法的话,就是横说竖说歪着说都不会错了,不会误导众生了。但是由于没有这样的功德,他又想坐这样的地位,这个时候就会开始害怕别人说他不是通家,就开始一会禅讲、一会讲法、一会说经。就开始说了,“欲称宗说兼通”,欲称是开悟了大开圆解的人了。

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想想他一定会犯一个毛病,怎么毛病,就是我们说的宗教混滥。这是我们今天讲的课程,就是要点破这一点,就是宗教是怎么混滥的。一开始宗教是一的,机锋转语了以后,宗脱出来了,脱颖而出了。现在宗是宗,教是教,你要分不清楚的时候又来混了,混滥在一起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成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们再把下面的论文给大家贴出来。“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

因为宗门的话,他是没有实法的,他是借方便来敲一下门,你不是为了这块砖。所以他就把这块砖摆弄的,这是个什么砖,来进行分析讲解,应该注意什么,这内涵是什么,总归都是一些修行上的事了。其实宗法他是悟的,不是让你有次第的,去一点点去了解的,不在这个层面,他呢就把他给讲成这样。所以“古德指归向上之语”,他都“作释义训文之言”了,去细讲去了,掰开了,揉碎了讲了。

讲教,他又不好好按照佛说的次第讲。“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就又不正经八百的去讲教,不去讲因果次第,不去按着信解行证,不去讲断惑证真,他认为这一切又是用表法来作意了,都是方便说。

这个也是很可怕的。讲教作为表法喻义,表法喻义就是怎么讲呢,要么他说这是一个比喻,要么他说这是佛另有缘由才说的法,就是他给佛来编排的。我就听过呀,我听过一个人说,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善意的慌言,虽然慌言是个善意的,但是我们也不戳破,为什么,因为佛是为了度化众生。这个话说出来,大家想想,就跟那位给别人说,开悟的人不落因果,堕了五百世野狐的功德不是一样吗。你怎么敢说极乐世界是一个善意的慌言呢,娑婆世界这么真切,你在这活的这么滋润,你说极乐世界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你说可笑不可笑。这就是说成了表法了呀,“如来修因克果之道”,他说他是表法的。

更有甚者,他说极乐世界都是表法的,你比如说“水鸟树林”,这是让人生对于山林向往山林的清净,去清修这样的一个情怀。说“诸上善人”是让人对出家的道场生起向往,去亲近僧人。说“西方正在说法”,这只不过让大家对于佛法生起好乐,总归就是极乐世界的情形都是假的,只是为了让大家发心,这是表法的。多可怕呀。

那么宗和教你搞不清楚,宗当作教讲,教当作宗会,理论不清,瞒天乱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想想必然会发生后面的 “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这就是我们说的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呀,都错了。“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拨果而已。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何曾梦见。”

祖师们说到这都无奈。为什么这里我们讲到的,致使后辈就是害人不浅。我有时候说,到这个年代为什么多去偏弘净土。因为净土在,哪怕说我们没有开悟,它不会害人。因为他信愿资粮就是凡夫不开悟的人,他也能到这个地步。禅门它是一门险道,特别是执理废事的人,本来因果随顺着修善法就很苦。又害怕因果,发心去修善法,不造业很难。结果这么一说,正好,比如说口头吃点肉,说你不要执著,身心不必劳苦,当下就是道。有这样的好事,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当着太子又去出家呢,直接成佛就好了呀,为什么雪山修行,菩提树打坐。为什么让人绕弯路呢,为什么说要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呢。就是因为修行很难,不可能不修就悟道。当下一念,你当不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一听禅宗,痛快淋漓,就才入此门,就轻十方如来,这都是我们一系列弊病才这样。说祖师们都是演戏,因果也是空的,所以才说“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就是身为出家人,你要见本来面目,心性明白了,明心见性了,梦都梦不见,不要说真的去悟了。

这段就是今天的内容主要是揭示什么,今时弊态,现在的弊病,其实今天说明了宗教混滥的两大原因。是什么呢。一个说着容易,承担的话,透过去是不容易的。因为学习古人,你没有真本事,就是祖师们呵佛骂祖的痛快话,这是药。这个药他是为了治病的,病好了这个药要除了,就不能当作药了,很可能就是毒了。

但是后人去学习,就刚才讲的又去讲,卜度出自己的一番意见来。又去把他讲成训文释义之言。就等于说天天把药当作饭来吃了,用祖师的破胆险峻,大破因果之门。把无意路的法当作实法了。这样的话这就是妄说心性呀,记得住几句现成的话,说因说果,心性。可是问自己的本命元辰,一句话也上不来。所以说梦也没梦见,这是第一个,就是出现混滥。

再一个就是错会,错会什么。我们常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大家知道不立文字是让我们不执著文字,而不是废弃文字。不立文字同时也是不离文字的,我们依着文字,往进去透,往进去会,来悟嘛。如果你离开文字的话,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也是八个字,你能离得开吗,离得开你悟不了理。

所以说不立文字也是文字,我们就是说明要学习经教,明白佛理。不能够盲修瞎练,不能够错会佛义。因为有的人以为参禅就不听教不看经了,以为悟到了宗,就可以圆融无碍的说教了。你有功夫吗,这个功夫是因地积累,苦修积累来的,所以大家想想,这就是当时的丑态弊病,走入误区了。

这是今天我们讲到这段正好就序分讲完了,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的序分。

其实给大家还要嘱托一下。为什么,就是我们现在又过了这么多年了,你看印光法师圆寂的时候是上个世纪的1940年,他是1860年生人,1940年这已经又过了75年了。大家想想,这75年的斗转星移,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大的变化和跨越。我们现在的话,学佛那就是更加的麻烦,如履薄冰一样的小心翼翼,一不小心躺着就中弹了,走偏了。你看现在不管是弘法者住持法道,领众修行者和追随护持外护学佛者,都是要格外的小心,天天要把自己拼命的去调制,要入到道心上来。

特别是我们这个年代,已经真的到了无以复加了,这几年的这种通讯设备,整个这种快节奏的提升。世界越来越节奏快,大家越来越忙乱,整个就是一个成加速度的增长乱相。所以现在,当一个修行的法师是很危险的,这也是告诉大家真是心里话。

今天我看(微信)上面一则虽然是戏论,但是也说尽了我们现在学佛人,不管是领众的和随学的都是不容易的,很危险的。陷阱是很多的,为僧不易,为俗路险。

我们就快结尾了,当作戏论给大家说,他怎么说的呢,说据观察,一个合格的法师现在要具备这样的条件,要会经忏,会念佛,会讲法,会禅修。这来讲的话,当然这是本分的事了。你会一样,你就算可以了,你都会,那确实是全能了。可是问题是这些都会了,你没有心法又能怎样。问题是本分事到也罢了,还得会什么啊?会心理咨询,因为现在人的心理很成问题。还得会土木工程,你建道场什么的,整个建筑材料哪里的质量好,分几等都得清楚,要不然就被忽悠了,被骗了。

还得会水电,会总务,会文秘,会会计,这是从现实过日子住持道场来讲的。再说方便接引信众的话,你还得会琴棋书画,会著书立说,会当演员,会导演,还要能外交,能公关,会风水,武术,打太极,都得会。为什么?因为大家要一起来附庸风雅。还要能够晚睡早起,能受气,受得了忙,能守得住闲,还要会开车,要会哄人。你想想,哎呀,我看着我都笑了。就是这么多里边,就前面的几个,但是都没有讲过得要开悟,要了生死,你看你听起来这是句笑料,好像一个嘲讽一样。可是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佛,好像非常说的到位。

大家想想,这是共业,这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根器,就是呈现出来这样的。大家还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佛、法和僧乃至四众弟子的悲哀。总归看上去一则戏论,其实是一针见血的。就是出家和在家学佛都不容易,学佛路险,就是陷阱太多了,而且这种陷阱必然我们会落进去一个。

大家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我们就不是说盲引众盲了,就是大家管他三七二十一,都直接就入火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够记得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世,为什么一辈子讲经说法?达摩祖师为什么要来这里直指人心,让我们明心见性?为什么最后没办法了告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都好像忘了,梦都梦不见了,佛弟子的本分事。

所以今天,希望我们做这么一个提醒,大家能常想着做自己的本分事吧。

好,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感恩诸位,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