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 佛教法师居士文章(第6页)

为什么听闻的功能当体就是真如本性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听闻的功能,其实只是我们过...

死尽偷心,方能出尘

死尽偷心,它真的也是一个境界,是一个技术活,是需要我们用情感去投入的。为什么这...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天因法师答: 平常称破...

略说三宝物——佛物、法物、僧物

三宝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佛物、施属佛物四种。 供...

临命终时你如何走出来,这个很关键

同样的烦恼、业障,表现在内心有大乘善根的人,它的势力降到最低,这一点对净土宗往...

六大免除障难方法

一、戒杀吃素 肉食有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

伤害菩提心的六增上戒

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嗔恚,我慢跟懈怠,它的出处是从《菩萨戒》的六增上戒来的,菩萨有...

我们见到各种景象是怎么有的呢

这个色尘是一个外处;见,眼根中的见,是一个内处。见去攀缘色尘,产生一种相互的作...

不必害怕生死之际的业力发挥

关于临命终时的业力问题,这个业力是今生的还是多生的?兼而有之。我们如果说从轮回...

净土岂有十万亿之遥耶

然娑婆秽土,全是众生染想感结,纯一秽恶;而蠡髻梵王见之,纯一净土。正如恒河,人...

思惟罪业后要做的三件事情

思惟罪业之后,要做三件事情: 首先, 特生厌贱: 对于我们所造的罪业,表示我们...

如何以三想来对治淫心

色欲这件事,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仅中下根机的人,会被色欲所迷惑。即使上根利智的...

【佛学漫画】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百余年后,宝觉禅师在看了《宗镜录》后说:吾恨见此书晚。生所未见...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云若云如者,不得已而...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

对佛源老和尚临终的功夫特别赞叹

我亲近佛源老和尚有十几年了,一九九六年接他的法,是老和尚的法子。从佛源老和尚的...

逼迫苦是娑婆轮回的常态

现在我们有时候有一种知见,也可能是现代人比较苦吧,特别是在世间。因为太苦了,学...

唯识学怎样判定造业的轻重

这个罪业的轻重,我们也可以从唯识学作一个总结。唯识学说,这个造业有三种的判定。...

放掉生命的假相,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

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先修空观来破执着

在《楞严经》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观。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远保持空假中三观...

忏悔的前提必须要有惭愧

惭愧和忏悔,是佛弟子的初门,也是很必要的,就是一直修的加行。我们先把这两个分开...

佛慈悲不舍任一众生,分种种身来度脱

释迦牟尼佛在忉利会上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自己要灭度了,灭度后的众生要付嘱给地藏菩...

没有永远的亲人,也没有永远的仇人

《梁皇宝忏》中说:仇人皆从亲人而来。这确实是很有智慧的一句话。在生命的路程中,...

只能观善知识的功德,不要去观他的过失

我们现在来去亲近善知识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么讲呢?比如说善知识的五德,我们可...

没有信愿,持名不是真效果;没有持名,信愿得不到真感通

净土法门一直讲到说是感应法门,这个成就不是靠你的禅定,不是靠你的功夫,不是靠你...

出家人持金钱戒会障碍财布施吗

《解深密经》中,观音菩萨请问佛:菩萨修行时,有几种所应学习的事?佛为说六种波罗...

必须走出妄想,才能够面对弥陀的光明

这段是《楞严经》,说一个人他依止妄想的过失。这个地方有两大段,第一段举过出由,...

判断晚年能不能往生的两个指标

这个无我的智慧,跟我们净土宗关系密切。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让愿力强过业力,那你这...

为何生到极乐世界,就是生到了十方佛国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是怎么...

现代居士学佛多年,为何没得到佛法的利益

现代居士信仰的淡化,虽然学佛多年,却没得到佛法的利益,信仰慢慢淡化了,最后归咎...

信愿持名即是修大乘圆顿止观

【原文】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

「送子观音」形象的由来

《普门品》中的应二求,就是指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观音菩萨所设的这个送子方便,可...

口念佛心跟着妄想走,这样往生会有障碍吗

问: 一面念佛,一面妄想不断,乃至口中念佛心跟妄想走,这样念佛往生有障碍吗?更...

念佛只贵真实修行

【原文】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

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练

问: 顶礼法师,请问法师,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练。 宏海法师答: 盲修瞎...

修行要先建立这三种心态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在无量的生死当中,心态已经是错误了,叫作颠倒...

观想佛陀的方法

(四)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

如何调伏对三界的爱取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

出离心要从哪里生起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患;第二个,思惟死殁无常;第...

《在家菩萨戒浅说》之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

初学者怎样保持道心不退

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到社会上谋...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两个原...

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

(一)举所观境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这一段是把前面的极乐世界所...

畏惧三途之苦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惧三途之苦。经上常常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现...

用感恩的心来修行,智慧就会一直出来

今天我们修行要记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来修行。在很短很短的时间,你就会...

助念人员怎么掌握开示时间

问: 法师说,给亡者开示时,不要死板地每隔两个小时开示一次,那助念人员怎么掌握...

对治生死业障的三个重点

整部《阿含经》就讲两件事情:第一个,什么是我们解脱生死的障碍;第二个,怎么解决...

「生」有什么苦呢?怎么叫做「生」呢

我们一般说生苦,生有什么苦呢?怎么叫做生呢?拿人来说,就是一投胎的时候,一开始...

阿赖耶识种子具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说出这六义的名字。第一个...

解决人生当中最终极的问题

【或问终身。菩萨曰:汝问终身耶?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为因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

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佛号不断

问: 弟子之前一天可念一万到两万佛号,但是近一年来,只是在佛堂才念得下去,做事...

净土念佛与天台止观相成

佛法自汉流入震旦,前后所明,共为十大宗,欲求其洞彻了达佛之智慧,深明如来一代时...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人来说,尤其是明显。 生死甚难厌,那...

慈悲心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

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 众...

怎么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当我们开始观察名...

用唯识角度来阐述梦境的产生

梦中意识,就是做梦。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不夹带前五识的,完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来...

掐珠记数念佛

【原文】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

《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详略异同之所以然

疏文 《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以对今经,世称大本,盖部同而广略异也。彼...

要怎么样忆佛念佛才会去佛不远

问: 这样的话,日常修行当中,要怎么样忆佛念佛才会去佛不远? 净界法师答: 那...

到了极乐你可以选择留在那里,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取找谁呢?取找六尘,因为六尘...

如何忆念极乐的庄严以及四十八愿的功德

我们念佛,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他有两个,一个是念佛的力道,一个是念佛的引导,引...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

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受戒吗

问: 请问在网络前可以受戒吗?哪些戒可以在网络上受?看光盘可以受戒吗? 天因法...

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应该怎么观

辛五、池观 (一)结前启后 次当想水。 (二)明标池体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

三皈依时应该要这样观想

第一遍的皈依拜下去,要这么观想: 观想对十方世界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誓...

学佛的人是求解脱的,不是来找烦恼的

我们现在听到好多的道友指责别人衣服没穿整齐啦、掌没合好啦、磕头没磕对啦一到寺庙...

何谓「八解脱」

八解脱,在没有修成就的时候,叫做八背舍;修成功了的时候,得阿罗汉果以上的时候,...

【推荐】感应道交的重点在哪里呢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声音...

什么是小孝、中孝、大孝

大家对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但是什么是孝?我们也是含糊笼统、搞不清楚。蕅...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缘变」落到「分别变」,我们看...

两鬼争尸的故事

优波鞠多尊者,有一天,有一个人,有个年轻人,要拜他做师父,要出家修行,优波鞠多...

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问: 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妙境法师答: 这是圣人才能这样的!已经...

念佛三昧最为第一

【原文】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

修行将近二十年,至今还是毛病多多

问: 弟子修行将近二十年,至今还是毛病多多,是否业障深重,还是修得不相应? 大...

修此五念门,毕竟得生安乐国

【原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

为什么临终十念可以往生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

天台二祖慧思大师的三生三世弘法因缘

巍巍南岳,层峦叠翠,草木峥嵘,在从磨镜台去南台寺的山坡上,有座三生塔。说起这塔...

蕅益大师:止观十二事箴

法无去来。妄情徒挠。了行非行。大拙至巧。(行) 中立不倚。未是深禅。了住非住。...

抄经印经需谨慎

「或有钞写圣文」钞写应该是提手边那个『抄』;「体多舛错」现在也有一些地方道场啊...

同样一首歌,一个是生情执,一个是出道用

大家知道生在兜率天内院见到弥勒菩萨,那么这个胜境能够发生净缘,可以听弥勒菩萨讲...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迷惑凡夫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当...

自修佛十力

自修佛十力,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现在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以后,他也修学佛的智慧...

临终的时候,拼的就是决心了

佛陀对我们面对五阴魔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 ,所有的魔王...

四十八大愿——(第48愿)即得诸忍究竟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

四十八大愿——(第47愿)即得不退转地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我成佛时,...

传印长老的临终开示是慈悲之极的话

去年我们上传下印长老往生,你说他出家七十多年,临终给我们留了几句话:万法如梦,...

对治我们欺诳之心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十方一切如来以智慧...

在佛法中积集善业,来生会有五种可能

我们每一个人在佛法当中,都会选择自己的法门来修学。你可能每天拜忏,也可能每天念...

真正悟道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

着法执的人很多,就会自立门户,无相,它是一种法,很多人误认为,他自己是大修行人...

若以这种心来持咒诵经,则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

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说了算

第六意识就是说:当这个果报也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以后呢,它开始去明了外境、...

欲决定生西方者,应具此二种行

【原文】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

印光大师示戒杀之要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

在家菩萨戒的精神所在

问: 请大略地重点解说在家居士菩萨戒的精神所在。 妙境法师答: 其实菩萨戒精神...

这世界最初是怎么开始的

问: 弟子有个问题迄今一直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就是六道包括人类及地球整个宇宙,...

修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一般对初学者,我们比较不谈空性的道理。先讲有,先...

四种食

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要有营养,这个生命才能够住持下去、相续下去,这叫做住。那么这...

闻名得究竟不退

我们看第三科的善根坚固。前面是讲世间的福报,这里是讲出世的善根,就是说我们闻持...

心能忍辱,你的相貌就会好转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怎么叫做忍辱慈呢?护彼我故,就是保护自己,也能保护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