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发这四种力量

我们明白了修行没有退路,应该怎么精进呢?发四种力量。

一、发胜解力——此中胜解,即是意乐。

我们对于所修的法门要生起意乐。比如说念阿弥陀佛,我们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佛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它能够使令我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于佛号,对于所皈依的心生起意乐,这件事情很重要,很多人都忽略了修意乐。因为你没有先修意乐,你今天所作的定课就没有力量,悠悠泛泛,很难生起跟法相应的力量,生起那种强大的力量。第一个你在修之前,要思惟你所修的这个法,它的功德。

二、发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你对于这个功德一定要究竟不退,不要法门换来换去。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往生咒,这样一事无成。就是说任何的功德出现,要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缘境不要换来换去。

三、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

我们修行就像老饕吃东西一样,它吃再多的东西,永远不满足。我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明天再拜,后天再拜,拜个十年、三十年,我总是觉得没有满足的感觉;念佛亦复如是。心中不会得少为足,不欲断绝,无饱意乐,发欢喜力。

四、暂止息力——于中若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就是有时候定课不要定的太多,或者我们刚好有因缘到外面去弘法办事,身心非常疲累,这个时候,定课要稍微缓一缓。为什么呢?因为你强迫你自己做,效果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这个强迫作的事情,心中会产生一种厌恶。内心中深处产生厌恶,你好不容易,前面去思惟法的功德,跟这个法建立这么一个浓厚的感情。因为你太强迫,太疲劳,把前面你产生的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都破坏掉。你以后一念佛,隐隐约约要念下去就有一个排斥的感觉。

我为什么有这个印象呢?原来我哪一天身心疲劳的时候,太过于勉强。就像吃东西一样,你很喜欢吃这个东西,你哪一天吃得太多,吃到吐,你下次再看到这个东西就怕,厌恶。你好不容易对这个东西的功德,它的营养,它的好处,修观了。但是因为你吃的太猛,太猛厉了,以后对你未来的精进会有障碍。

这个修行是一个心地法门,还不在乎你身体、嘴巴在那个地方动来动去。就是说修行是内心跟法的相应,这件事情不能勉强。你内心跟法的相应,一定是建立在欢喜的角度,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宗大师提出暂止息力,如果你身心非常疲劳,暂时停下来,等到你正常后,再继续用功。这是讲到精进的四个原则。

这个精进,它的重点是在一种恒常心。基本上从经论上看,我们的精进,佛法功德的成就,它还不在乎你三天、七天不睡觉,还不是很在乎这个。它很在乎你的定课,你今天念佛念三千声,念得不多。但是你今天念,明天念,后天念,念一年,念十年,这个境界就有力量。你说我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但是你一部《八十八佛》拜十年,这个《八十八佛》对你就有力量。精进重点在那种恒常的相续心,它偏重在这个地方。你偶尔作一两次,对你成就圣道没有多大帮助。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精进,滴水常流,则能穿石。就是说它之所以能够穿过石头,可贵的是常流。就是精跟进,进就是相续,精就是专一,它所缘境专一。说这个水怎么能够穿破过石头呢?因为它的方向没有换来换去,它今天滴到这个点,明天也滴到这个点,同一个点滴久了,就把这个石头给穿破,所以这个就是专一、相续,任何法门都能够成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