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辛二水观。

本经的修学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一种善业力的修学。

我们想要成就净土的人,我们的身口意要具足善业,这个善业包括了人天乘的世间善业,也包括出世间种种波罗蜜的善业。

在本经讲到净业三福,统摄世间的一切善法和出世间的波罗蜜,都包括在里面。因此,那么这个积集善业其实也包括了圣道门,因为圣道门它也要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圣道门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他心中的希望跟我们的希望是不一样。一个圣道的修学者,他积集善业是为了来生受用的。因为你要成就圣道、追求增上生,一定要得到人身的果报,六道当中,只有人道好修行,所以他积集善业,并发愿来世继续作人,他的善业就叫做资粮,来生受用的资粮。你要来生变成一只狗,你就不能修行了。你不是善根你要有善业,你善根再强你变成畜牲道,我这是报障,这个五蕴本身就会把你的善根给关闭了,所以修学圣道的人,他必须把善业回向到来生,善得人身要得到人身,而且要六根具足,他必须得到一个完美的人身果报。

但净土宗,我们的来生到净土去了,那有人问为什么要修善业呢?净土宗的善业不是来生来受用的,是今生受用的,是愿我临终无障碍,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临命终创造一个往生的条件,就是你必须在一种身心世界没有病痛的干扰、没有躁动的心情情况之下,提起正念!所以印光大师警告所有修净土宗的人,你千万不能杀生,因为你杀生结下太多邪恶的因缘,临终的时候身体病痛躁动不安、冤亲债主干扰你,你就很难提起正念。所以我们一定要为我们临命终做好准备──广结善缘,积集善业,追求我们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来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第一个要求:成就善业力。

第二个,最为重要的就是成就正念力,临命终的忆佛念佛的正念力。

这个正念力在本经它不是强调持名,当然它最后也是会归到佛号,但是它前面的下手处是从观想,从观想中来启发内心的善根,然后从这个善根再提起佛号。它是先观想,再持名,本经的布局就是这样。

那么观想怎么观呢?智者大师有一首偈颂,来统摄本经观想的道理,他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句话在智者大师的《观经疏》里非常重要!他一再的提到这句话。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是讲到修观之前,我们的心云何应住?以何为住?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事实上,这句话通于圣道门的所有止观。我们修习止观,心是以什么为住呢?以我们这一念的清净的心性为住。修止观的人,绝对不能向外攀缘,因为你向外攀缘,魔王就有机可乘了。攀缘心带动你的烦恼,带动生死的业力!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出现的落日观、水观、琉璃地观、宝树观、莲华观……都是在心中出现的,跟外境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刚开始先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依止一念清净心而住;安住一念心性──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是你修观之前先作调整,一定要先把心带回家。

因为你一开始向外攀缘,就是说:即便你刚开始起观,可能有个相片让你看,但是你也要知道回归心性,所有的相是心显现出来的,你不能心去攀缘外境,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在修观之前,一定是向内安住,这是第一点──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法法会归到一念心性,先安住下来。

第二个,开始起观了: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个时候起观,起观的时候,你要注意第二个思想:就是借相修心。本经的整个思想就是在修我们这一念的善根的心,但是要借相,借的相不是借众生相,借佛的庄严相,从佛的庄严相当中,生起我们的波罗蜜的善根,生起我们一种往生的愿望。本经是借种种的依正庄严的相状,来显现我内心的善根,所谓的托彼依正显我心性!这个地方是我们要注意两个重点。

所以本经的修观:第一个向内安住,第二个借相修心,这两个思想你清楚了,整个十六观经的操作,止观的操作你就清楚了。

我们看辛二的水观:

辛二、水观

前面的落日观,我们主轴的观想是以光明相为主,当然光明在祖师的开示中,它所表的法是一种智慧。我们假借光明的想像,慢慢培养我们心中般若的观照智慧。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本经的光明相,它取相不是取正中午的太阳那么刺眼,它是太阳一天当中,最柔和、最温和的落日,表示菩萨的智慧是中道的,是一种温和的智慧,拣别不是二乘人这种对立的智慧,所以这个地方它取落日而不是取正中午的这个太阳,是取它的一个温和的光明,来表示这个智慧。那么这个智慧观察完以后,我们观这个水。当然水是柔软的,我们看我们怎么从柔软而转成一种清净、坚定的愿力?我们先看这个前面两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结前启后

次作水想。

(二)总标地体

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次作水想,前面是取它的光明相,这个水呢主要是一种清净相,我们观想水的清净柔软,在这个地方,智者大师,看第二段,它有四段,第一段:心作水想,内心当中生起水的观想,当然我们可以前面摆一盆水,来帮助你借相修心,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不管外境有没有摆水,重点是你心中要出现水的想像。怎么想像呢?

一、见水澄清

这个地方他必须把水的两种相状观想出来;第一个澄、第二个清。就是说这个水要是一个沉静不动的,你不能观想那个水是一直有很多波浪的,不可以,因为它是一个寂静的水。这个水是平静没有波澜的,见水澄,沉静不动。第二个,这个水要清彻见底,这个水不能有很多的杂质,是非常干净的水,是一种清彻而能够见底的水。这个水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沉静不动,第二个清彻见底。而且在你心中要清楚分明的把这两个相状观出来,而且是无分散,要相续的、一而再,再而再的在心中出现。那么这个是你的心出现水的时候,它的水是寂静不动的,是清澈见底的水。在心中要有一段时间清楚的显现,这是第一个心作水想。

二、水变成冰

那么这个水它本来是寂静的、柔软的,但是你要观想这水慢慢、慢慢地坚定,本来是柔软而变成坚定,而变成一种冰。当然冰也是寂静、清彻的,但是它从柔软流动的水,变成一种固态的冰,转柔软而为坚定,这是第二个。

三、变冰为琉璃

这个冰虽然坚定,但它还是蛮脆弱的,把它变成一个不可破坏的琉璃。见冰映彻,作琉璃想。那么这个冰是映彻,就是内外非常的通明非常的清彻,但是这个冰从柔软而变成坚固,最后变成像琉璃一样不可破坏,最后转琉璃成大地。这个琉璃可能是,你可能刚开始观一盆水,它的数量很有限,将眼前的水观成冰,再将冰观成琉璃,但是你最后要把这个量,把它遍满法界,整个大地都是琉璃──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通明透徹,所以刚开始我们先观一个小脸盆的水是寂静的,是清徹如。然后慢慢慢慢变成坚定,然后慢慢的扩大为整个大地,都是琉璃地。

其实这个地方它的目的,主要是观大地,而不是观水。但它必须把水的特质引进来,说一个菩萨刚开始是一个柔软的慈悲心,而慢慢地转变成一种坚定的愿力。所以本科的水观,主要的目的不是在水,是透过观水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到菩萨的愿力,是清净没有杂染的,是坚定不动的,是这个意思,它的目的在琉璃地。

那个这个地方的主轴的概念,本经在这个地方的琉璃地观出来了,观出来以后,我们再详细观察它有三种庄严。其实这个琉璃地就是极乐世界的大地,我们常说黄金铺地,其实黄金是指道路,是我们走路的道路,真正极乐世界的大地,整个结构是琉璃大地,在经文会讲到。琉璃大地,这个地方有三种庄严,从地下到地上,到空中。本经是由下往上讲,先讲地下庄严,我们先看地下庄严的经文:

(三)地下庄严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我们先看看这个琉璃地的下方是什么庄严?那么这个琉璃地的下方,有一根金刚七宝所成的金刚幢,那么这个七宝的这个金刚幢。这个擎就是把这个撑托,这个琉璃地从下面把它撑托起来,有一个金刚七宝的金刚幢。这个幢长什么样子呢?这个幢它有八个面,八方就是八个面,八楞具足,八个角具足,每一角,它有百宝所成的宝珠,每一个宝珠有千种的光明,每一个光明有八万四千色。这些光明和颜色是做什么呢?映琉璃地,它从下而上照耀整个琉璃地,有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颜色。这种光明跟颜色混杂在一起像什么?如亿千日不可具见,就好像亿千个太阳般的光明,没有办法详细的加以形容。

它是以琉璃地为主轴,参杂着种种的光明、种种的青黄赤白的颜色,从下面照耀着琉璃地,这个是极乐世界的一个大地的其中一种庄严。我们再看地上的庄严:

(四)地上庄严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前面我们讲到琉璃地下面是怎么回事,这个地方讲琉璃地的本身—地上,在琉璃地上是以黄金为绳。这个绳,很多注解都没有讲清楚到底什么叫绳?但是善导大师这个地方讲得就详细:他说这个绳就是道路。极乐世界的大地,基本上是琉璃的透明的大地,但是这个大地总有这个路,人车活动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绳,它是黄金铺地的道路。这个道路是杂厕间错,杂厕间错就是纵横交错,有纵的公路,也有横的公路,纵横相互地交错,而且是以七宝为地界。

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道路两边有人行道,就是这个台阶,所以道路是黄金的,但是旁边的台阶,是七宝所成的一个地界;使令这个道路,它的左右的界限,因为这个七宝的地界把它标明出来,使令纵横的道路更加的清楚分明。所以它是一个黄金的道路,七宝的人行道,这个是讲到地上的庄严。

我们再看第三段空中的庄严,琉璃地的上方有些什么东西,看经文:

(五)空中庄严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在这个七宝的地界,七宝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人行道,有人车活动的黄金的道路,也有旁边的人行道、七宝的人行道,那么在这个七宝就是没有车走动的这个人行道的上面,有五百种的光明。我们看极乐世界的庄严,数量都是表法的,所以我们数量也不要太在乎它是五百、六百,总而言之它是无量的庄严。

那么这种光明,极乐世界七宝地所释放出来的光明,现出两种情况:第一个、其光如华,这个光明变成像华一样,这个华是指莲华。这个莲华是怎么回事呢?它高挂在空中,它本身又会放光,所以又好像是天上的星星,又好像是天上的月亮,悬挂在空中,变成一种光明的莲华台。这个莲华台是怎么来的?是光明变现出来的,光明向显现出来一种莲华台的相状,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它现出楼阁的相状,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极乐世界的七宝大地,它现出光明,这个光明变出一个莲华台。第二个变出种种的楼阁,有千万种的楼阁,也是百宝所成。

在前面说的这个莲华的光明台的两边,有百亿种的莲华所成的宝幢,宝幢的旁边有无量的乐器,围绕这个宝幢以为庄严,来庄严这个楼阁。所以在极乐世界的空中,在这个七宝的大地当中,它释放很多的光明,光明当中有莲华台,有这个楼阁。

这个楼阁我们讲一下:极乐世界的楼阁有两种功能,你看《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有讲到这个意思。

第一个、居住的环境。我们刚开始到极乐世界,是在哪里受生?是在莲华当中。那要看你的品位,品位高,离开莲华的时间就愈快,品位愈低你待在莲华的时间就愈长。总而言之,你因缘成熟了,华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就离开莲华了。离开以后,如果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你的的善业力比较薄弱,那你就住在地上的楼阁;如果你福业力强,前面的道前基础善业力强,你就变成极乐世界的天,极乐世界有两道,一个天道,一个人道,那你的楼阁,你就住在树上的楼阁。我们今天会讲到树上的华果当中,有很多的楼阁,是天人住的,这是第一种是住处的楼阁。

第二个、是听法的楼阁:听闻佛陀说法或者你自己修行用的楼阁。这个地方所说的楼阁千万,百宝所成,是光明化现的楼阁。你听阿弥陀佛说法,可能是坐在空中的莲华台,或者坐在空中的楼阁,这个楼阁是悬空的,所以你看古人画的极乐世界庄严图,它的楼阁有一种是从地上画上去的,有一种楼阁是悬空的,旁边有很多莲华台。当然极乐世界的莲华池也有莲华,但它的莲华是悬空的,又像天上的星星、又像天上的月亮悬挂在空中,这个莲华是光明变现出来的莲华,是让你听法、打坐、休息用的,这是极乐世界地上的庄严。

好,我们看最后两段:

(六)风乐说法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我们在这种光明的莲华台安住、在光明变现的楼阁安住,来听闻阿弥陀佛说法,或者在那个地方修止观。这个时候八种清风,八种就是它的方向,从四面八方吹来种种清凉的微风。那么,风从什么地方来呢?从光明中出现种种的清风。

我们看极乐世界,光明代表重要的角色,很多东西都从光明出来,包括七宝、楼阁、莲华座,也包括了清风,都是从光明变现出来的。这个清风干什么呢?鼓动前面所说的空中的种种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些音声。这个音声当然是诠释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

(七)总结观名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其实这个地方,智者大师的判教,把它判作水观,其实它的目的是要成就大地观。我们如果比照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尤其《阿弥陀经》说到地上的庄严,依报庄严,我们可以把它会归成三个特点,在《弥陀要解》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蕅益大师提出说:极乐世界的依报五尘,它是胜妙五尘,殊胜微妙的五尘。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五尘,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有什么不同呢?它是互含互摄。你看它光明中含摄着宝物,宝物中又含摄着种种音乐,当然这当中它也省略了很多,其实它的触尘,它那个宝物是柔软的,这触。甚至于这些宝物,会释放出种种的香气。它的五尘,你随举一尘,是涵盖其他四尘──互含互摄。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你说那个宝物很庄严,但是你看过七宝放出香气吗?不可能!七宝的颜色很庄严,它会放光吗?也不可能!娑婆世界的宝物是反射光明,本身不能放光。

所以极乐世界的五尘庄严是很全面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是有狭隘的。当然这个地方跟因地有关系,因为娑婆世界的庄严是业感缘起──因地依止一个善心、修一个善业,所以得果报时,这个业是单方面的。而极乐世界是三世诸佛,在因地时依止菩提心、空正见,所以它的功德是互含互摄的。这第一个,它的五尘是全面的,全面性的庄严。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五尘庄严是随心自在的。你往下看,这个相,这种特色越往下越明显,比方说你跟某人两个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看到的庄严跟他看到的庄严,完全不同──它随心变化,随心自在,它会随顺你的心意产生变化,有自在力。你在娑婆世界买一条项炼、一个宝物,看久了你就常者生厌,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但是极乐世界的宝物,它是变来变去的,你今天的心情想看什么颜色,它就变成什么颜色;你现在什么心情,想看到什么光明,它就变什么光明,它有自在力。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到十方诸佛的大般涅槃,因为它常、乐、我、净,特别是这个我,就是指自在。你到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它会随你的身体状态、心情,调整里面的温度、颜色、光明等等,所以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庄严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的庄严是全面性的,而且是随心自在的。

第三个最重要,极乐世界的庄严有圣道的功德──它往往会说法。娑婆世界宝物的庄严,我们看到之后会生起贪念,贪念生起之后就起烦恼,就造罪、堕落了。极乐世界的庄严,能演说大、小乘的佛法,所以我们说圆证三不退,主要是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光明、种种颜色,我们接触之后,产生一种坚定的善根,它有说法的力量。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庄严的时候要把它拣别出来,它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业感缘起是不一样的。

再看下一段地观,第三观跟第二观是相关连的,这里将前面水观的琉璃地,做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段跟第二段:

辛三、地观

(一)正示观法

(1)渐想: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透过水的柔软、清净跟不动,慢慢变成坚定的大地。我们把它做一个功德的会归。我们在修观的时候成就,有两种的成就:一种是渐想的成就,一种是实观的成就。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假想观和如实观。

我们先看假想观──此想成时:这个想是从水观变成大地,成就以后我们一一的观,这一一的观想就是依照前面的次第,先观柔软清净的水、变成冰、再变成琉璃、最后变成坚固的大地,最后遍满法界。那么,你必须要一一的、有次第的,由粗到细慢慢地让心中了了分明的显现出来,乃至闭目、开目都能够使令这个相状能够忆念不失,唯除吃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最难修行,因为肚子在消化东西,你就很难专注(应该也要说唯除睡觉),其他时间恒忆其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

粗是很粗浅的跟极乐世界相见。不过这个见,本经的意思不是用眼睛去见,而是用你的心去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有少分的相应叫做见。

(2)实观: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二)总结观名: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如果你是从假想观到最后成就念佛三昧,在三昧当中见到极乐国土,那就不可思议了。我们先简单说明一下:智者大师说假想观跟如实观的差别在哪里?

假想观是片段的,我们要先看到水、然后再转成冰、然后变成琉璃、然后再变成大地。你在作观的时候,你要一个一个次第的把它观出来,如果我们是这种次第的观,那表示我们现在还是在假想观。如果你观极乐世界的庄严,是一时顿现,互含互摄,你都不需要依次第,一坐下来,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下子就显现出来,那你就是成就念佛三昧了。你不用从头开始了,你一坐下来眼睛一闭,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地下的光明地、地上的庄严、空中的种种莲华台宝阁,一时顿现,那你是成就念佛三昧。

所以说:假想观是次第的显现,如实观是一时的顿现,差别在这个地方。好,我们看这个功德利益,后面两段看经文:

(三)结益劝修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事实上这地方,包括了前面的落日观,也包括水观、大地观。佛陀告诉阿难:汝能够受持以上佛陀的开示,受持干什么呢?为未来世一切苦恼的凡夫众生,心中有无量的烦恼罪业,招感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他想要脱离他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说这个观地之法。我们能够如实观察极乐世界大地的清净光明,就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地方的生死之罪是指什么呢?就是生死重罪!我们平常很难忏悔的。智者大师说,这不是一般的罪:五逆、谤法这种重罪,特别重的罪。就是你这个罪很难透过事相忏悔清净,必须透过这种观想来忏罪。

舍身他世,必生极乐国土,心得无疑。你能够坚定大乘的信心、坚定你这个大乘的愿力,你不但是灭恶,还能够增长你的善根。当然,大乘最重要的善根,就是信心和愿望,信愿这两个最重要的善根。

(四)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你能够照着经文所说的次第,一个一个来观,那表示你尊重佛陀的传承,就是正观;如果你是自己胡思乱想,和经文不合者,就叫做邪观,那就达不到灭恶生善的效果了。

本经的修学目的,前面有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作观想呢?第一个净除罪障、第二个生诸佛前。当然,消除业障有很多种方法,你可以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用你的心力起惭愧心来拜佛也是可以啊!但是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中说:《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持名法门当中,能够灭除种种罪业,但是不能灭五逆谤法之罪,必须要靠观想,因为观想和佛陀的功德是直接接触的,因为你这个相状是佛陀开示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状,那是佛陀金口宣说出来的相状。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自力法门?什么是他力法门?就是说你按照佛陀的开示,一步一步的观进去,你已经得到十方诸佛,乃至与阿弥陀佛本愿的功德相应了──即众生心,投佛觉海。

在大乘经典上说,佛陀的功德,乃至佛陀的相好,你见到、闻到绝对不会空过。佛陀的功德要嘛你见不到,你只要见到,绝对不会让你空空的见到。说你见到以后结果没有怎么样,不可能。十方诸佛的庄严,你要嘛没有善根见到,你一旦见到绝对不会让你空过的。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做说明,讲到婆罗门见佛的因缘:

有一天,佛陀带着僧团要到舍卫国去说法,当他要进入舍卫国之前,五百个天人就预先化成清洁工人到舍卫国去,把所有的脏东西全部清干净,天人化成清道夫把街道的垃圾全部清干净,迎接佛陀的到来。当时那些国王、大臣、居士也到路上去迎接佛陀,佛陀就带着诸比丘,很庄严的、安详的,慢慢的走入舍卫国。

这时候有一个婆罗门,他本来信奉外道的,他看到佛陀的相好之后,就突然讲一个偈颂说:见佛心踊跃,我看到佛陀就心生欢喜;忧者皆消除,所有的烦恼都消灭了;永度生死海,因为见佛的关系,不但是灭业障而且还能够了脱生死;稽首礼大安,我很至诚的顶礼佛陀。讲完之后向佛陀拜下去,这时候因为很虔诚,赞美佛陀又礼拜佛陀,佛陀就从口中放出五色的光明,绕他的身体三匝,然后光又回到佛陀白毫里。

就在佛陀放光的当下,这些三恶道的众生,比方说,畜生道的众生,当下就解脱了;诸天的天人看到佛陀这种光明,也都发了菩提心了。这时候,佛陀就走到婆罗门的面前,为他授记说:你因为赞美佛陀、顶礼佛陀的因缘,你三十小劫当中,不受三恶道的痛苦,天上人间,而且得到人的果报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善根而成就辟支佛。

所以经典上说:我们跟佛陀的功德接触,是见闻不空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解释一下。蕅益大师说:我们能够跟佛的功德接触,这叫做不思议的熏习。在修行当中,必须经常跟佛陀功德接触的,有两个宗派:

第一个是密宗,修密宗的人,这个密宗它是观那个唐卡、观上师的庄严相、观那个纥哩种子字。

第二个是净土宗了,直接把佛的功德,直接引到我们的心中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净土宗跟密宗,都很重视这种清净法的熏习。就是说:我是一个业障凡夫,但是我可以修皈依,我把佛的功德,引到我的身口意心中,运转以后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

但是有一个条件:你想要把佛陀的功德引到你的心中,你必须要尊重传承,它有修习的次第,你要照这个次第做。只有佛陀能够宣扬佛陀的功德!你看《阿弥陀经》为什么无问自说?蕅益大师说,因为没有人有资格问!佛的功德只有佛陀知道,谁有资格问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谁有资格问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就没有人有资格问,所以佛陀只好无问自说。

诸位你看看,只要是修行的道理,一个凡夫要修什么样的法门?让我慢慢的灭恶生善?讲道理的你看看,大乘经典说的人多得去,不一定是佛陀;舍利弗尊者讲几句、须菩提讲几句、文殊菩萨也讲几句,佛陀都说如是如是,佛陀都可以印证,讲道理那很多人都可以讲出来,但是讲到极乐世界、讲到佛陀的功德的事相,没有一个人有讲话余地!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没有曾经拥有过,你有资格讲吗?你有资格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吗?你看看《阿弥陀经》、你看看本经,从头到尾只有佛陀宣说,没有人敢讲半句话,因为只有佛陀彻证诸法实相,他才可以从空出假,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引导众生慢慢的进入到他的领域去,连等觉菩萨都没有资格去宣扬佛的庄严,没有资格。

所以一旦是赞美佛陀庄严的经典,你打开看看,菩萨没有一个人讲话,就是静静的听,因为只有佛陀有资格开方便门。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就是说你要达到这种功德庄严,你必须要遵从佛陀教导的次第,不能有任何差错,而这个次第也只有佛陀可以施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