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我们这一科讲到正示净业三福,在佛法的修学当中,是很强调修学的次第,比方说我们盖一个房子,一定先有一个地基,然后才有柱子、才有墙壁,最后才有里面的装饰摆设。修学佛法的道理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先有道前基础,一定先有基础,才有后面的功德的增上。

我们净土宗所追求的,是跟弥陀的一种感应道交。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保持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也是要有基础,就是净业三福。

为什么在修净土宗即便是带业往生,也要有基础呢?因为如果我们平常身口意有太多的过失,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身口意累积太多罪业,有一个问题,你临终容易躁动不安,因为罪业它是不安稳性的。

你看我们造了罪业之后,我们的心会觉得弟子心不安,就是你身口意累积太多罪业,你的心就会躁动不安,所以临终想要无障碍基本不可能。你每天经常的杀生、吃众生肉,造了很多的罪业,你临命终时,即便你佛号提起来,但是你佛号的念头很容易受到罪业的干扰,乃至于破坏,你跟自己过不去,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远离障碍。

净土宗要临终提起正念的共同条件──愿我临终无障碍。净土宗最大的福报就是善终─五福临门最重要的是善终,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所以你看我们所有的修行,回向,并不是回向今生怎么快乐、来生怎么快乐,都不是。净土宗的修学者,回向只有一个方向──愿我临终无障碍,让我能够在一种无障碍的身心状态好好的往生!当然这个是要有条件的,不是你光回向就可以,你必须要有净业善业作基础,因为善业的力量是寂静的、安稳的。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你有这种因缘,你就有这个结果。你一天到晚造罪业,你希望你临终无障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既然诉求的是临终无障碍,就要造作无障碍的业力,就是净业三福。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以智都大师的《观经疏》,他认为前面两个是助行,认为净土宗最重要的境界是第三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的共同思想就是发菩提心。那么发菩提心它投射到净土宗这一块是两种心:第一个愿做佛心,第二个愿度众生心,将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愿往生之心!以往生来成就自己的菩提道。那么,发菩提心以后呢──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个是智慧门,前面那个是慈悲门,这是智慧。

读诵大乘的目的,当然就是开启智慧,解第一谛。第一谛简单说,就是我们能够如实的正念真如。我们在生命过程当中,要化解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过去,今生一定夹带着无量的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断地释放过去的因缘,所以人生充满了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罪业,今生就一定要面对很多的恶因缘,那么除了忏悔业障之外,你的智慧水平非常重要,你的见地很重要。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要发生,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你一定要用智慧的力量,来化解生活上的问题。

从《楞严经》的角度,它是以空、假、中三观来看人生,以空、假、中来达成一个平衡的中道。《楞严经》在修观第一个先用空观,用空性的智慧来看人生。

空观是怎么观照的呢?

《楞严经》的空观是很特别的,它观照两个处所:第一个来无所从,第二个去无所止。它用空观来照我们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找我们生命的来处!你说我从前生而来。对,然后呢?他的前生从什么地方而来?又从前生而来。那么,你就这样一直观照进去,最后找到你的本来面目,结果是什么?觅之了不可得!

我们是从空性而来,这个很重要啊!我们本来是怎么回事,当然现在是有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那是后来才有的,那我们本来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过去的观察,一直找下去,探本求源,最后的结果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是清净的,这些所有的因缘假相都是后来有的。所以空观第一个先看无量的过去,第二个再看无量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

最后,你说生命最后结果是什么?你忙了一辈子,最后结果是什么?

答案是没有结果!人生没有结果,佛陀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这个人做梦的时候,说我们一个晚上做了五个梦,他梦一个国王,自己当国王,做了很多事、修了很多的善法;当国王梦境结束后,来世升天了;天人的果报结束之后,福报享尽了,变成了一只蚂蚁。那么你做国王做了半天,结果跑哪里去呢?没有结果!我们从第一个梦、接第二个梦…只是把业力带过去而已,我们的生命没有结果,我们人生…没有一个人生有结果,因为我们是在酬偿旧业,人生是来还业力的,当业力还完之后呢,这些因缘就消失了。

所以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你第一个梦结束了,另外一个业力又显现,变成第二个梦、第三个梦…所以人生啊,人生是怎么回事呢?人生是没头没尾,你没有个开始,也没有个结果,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楞严经》的空观,虽然说是空掉过去、空掉未来──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啊!但是,现在的过程不能空掉,它把过程当作假观──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今生的因缘,是可以从这个地方去积功累德、去开创未来。当你把人生的过去空掉,未来也空掉的时候,你就容易发菩提心了,你就很容易放下当下的因缘而发菩提心。因为你知道,人生最后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有结果的,他都是从空性而来,因为某种业力成熟了,显现出来了;等业力释放完了之后又回到空性;下一个业力显现、又从空性而来、又回到空性而去,就这么回事。

人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就知道你今生如何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

所以从这个地方读诵大乘,了解生命即空、即假、即中以后,以这个法义来劝进行者,这个是布施。当然,这个地方偏重法布施,也应该包括了财布施跟无畏施。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前面是净土宗的一个基础。所以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你能够成就清净之业、成就佛道的真实的因种。

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这三种善业,都必须由愿力来作引导,叫做有愿之思。他认为这个思就是如理思惟,他说这个思是以愿力来作引导的,因为思是一种行为的造作。有愿之思简单说就是以愿导行,所以它是以整个菩提心来摄受一切的善业,来当作净土宗的资粮。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种愿力。因为你善念是不决定的,善念有时候会受情绪的影响,有时候很想做,有时候不想做。但是学佛之后,你说我学佛他没有学佛,同样都在做慈善事业,但是功德并不一样。他是个慈善家,他有善念,你是一个学佛人,你这个善念的背后,有一个菩提的愿力在引导,那不一样。

这个牵涉到你的心,坚定和不坚定的差别。

我们都知道一个公案,叫做善光公主的故事。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她的福报很大、身相庄严,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宠爱,父王给她盖了一间很美丽的宫殿。有一天波斯匿王工作忙完之后,就去看他的女儿,看到这个美丽的宫殿,就赞美说:哎呀!女儿啊,你看你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才能受用这么美好的宫殿啊!善光公主是学佛人,她就回答说:父亲!你说的不对,我今天能够享用这快乐的宫殿,是我善业所感!波斯匿王听了不高兴,他如是的再三天的去跟他的公主会面的时候,他问三次:你这个快乐是我所赐给你的!但是,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说:我的快乐,是我的善业所感!最后波斯匿王生气了,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乞丐。善光公主也认命,就跟着这个乞丐走了。

之后,就问乞丐说:你以前的祖先,是做什么的呢?乞丐说: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不是做乞丐的,后来因为遇到事情,家道中落,到我们这一代变成了乞丐。她说:你应该至少有一间房子吧!这个时候,乞丐就带着善光公主,到他过去住的房子,老房子都已经破旧没人住了,长满了荒草,后来两个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开始种菜。结果在整理土地的时候,挖出了他祖先留下来的珍宝。挖出来以后,善光公主盖了一座宫殿,跟她以前住过的宫殿完全一模一样。

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看了非常惊讶,就请教佛陀──为什么我的女儿在我的宫殿里被我赶出去了,她到外面还可以盖一个一模一样的宫殿?她的果报这么坚固不可破坏?

佛陀说善光公主过去,他讲到两个公案,两段因缘:第一段先讲善光公主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她出世的时候已经是像法时代,佛陀不在了。她有一次去寺庙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她起大欢喜心做广大的布施,她布施还不打紧,她在佛前咒愿,咒愿的力量很大,她发了两个愿:第一个,愿我生生世世护持三宝。第二个,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尊贵之家。结果她后来果然都遇到三宝,而且她到天上去、到人间,她一旦生到人间就生到尊贵之家,而且护持三宝。这是第一个讲到善光公主的公案。

第二个讲到善光公主跟她先生这个乞丐的互动因缘。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善光公主跟这个乞丐也是做夫妻,两个人都很有钱。善光公主经常布施,但是她先生没有学佛就障碍她,叫她不要布施,善光公主一开始是偷偷的布施,后来她先生年纪大了之后,慢慢也被善光公主感动,就跟着她一起布施。但是他跟着她布施,也是随顺外在的因缘布施,他心中没有产生一种真实的愿力,所以他这个乞丐的果报,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才能够表现出来。

所以你在因地的时候是一种善念,你在修善的时候是选择性的修善,选择你喜欢的因缘;你发了愿就没有选择余地;所以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就没有喜不喜欢的问题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比方说慈济,谈一谈慈济这个问题,你看慈济它做的善业,全世界都赞美。我个人的看法是,慈济不只是一个慈善机构,如果只是慈善机构,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因为有宗教的理念,才能够让一个人产生强大的愿力。

诸位你可以试试看,这个人没有宗教理念,只是一个善人、是一个好人,他做善事,一定是有一定的时空、有一定的条件具足,他要有欢喜心他才会去做。宗教师就没有什么欢喜不欢喜,我欢喜也得做,不欢喜也得做,因为他已经超越情绪了。所以到愿力的时候,一个人开始产生愿力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道理不道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这个地方讲到三种善业,不是一般的善业,都是有愿之思。

善导大师说,这是一种强大菩提愿,所摄受的一种思心所,一种善念的造作,叫做以愿导行,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修学净土宗,要注意这句话啊!

你看有些人他修净土宗修到……,尤其是日本的本愿念佛,对我们的伤害很大。本愿念佛它整个圣道门的基础完全切开──念佛人也不要修善、也不要发菩提心、也不用持戒…只要念佛就好,这个思想对于净土宗的伤害很大、非常的严重!你一个人不求临终无障碍,你就能够正念、生起佛号吗?你正念提起来不需要外在环境的帮助吗?这有点执理废事。

所以你看佛陀怎么说,他说这三种净业是过去如此,未来如此,现在如此,一切诸佛要成就清净的国土,乃至是你往生清净国土的净业正因。

净土宗不能跟圣道门切割,你是以圣道门做基础,然后提起佛号,这叫临终的正念!不是说圣道门的东西通通不要,只要一句佛号,那你这句佛号怎么生起的?你没有圣道门的基础,临命终的时候,是散乱的、颠倒的、是躁动不安的!那你怎么生起佛号你告诉我,所以这个地方要记住,净业三福是先创造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的环境,这个地方是基础。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叹其所问,佛陀讲完净业三福之后,就赞叹韦提希夫人问得好,为后世众生提出一个修行的方法,我们看经文:

(二)叹其所问: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那么佛陀讲完净业三福以后,就赞叹韦提希夫人这个问题问得好。他说谛听!谛听!这个谛就是如实而正确。你(韦提希夫人)应该要如实正确的谛听,而且好好的思惟忆念不忘。如来现今,已经为未来世,这个未来世, 特别是指末法众生。末法众生第一个烦恼重、第二个邪见深,各式各样的说法通通出现,我们已经搞不清楚谁说的是正确、谁说的不正确,因为圣人都已经离开了。所以我们内受烦恼的干扰,外受邪见的误导,所以佛陀必须要再为末法众生说出一个修学净土的一个基础,有三种的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让末法时代众生,有一个修行的指导他的道前基础。我们看最后一段的嘱付阿难:

(三)嘱付阿难: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佛陀就开始要讲后面的正修,前面净业三福是道前基础,它跟净土宗没有一个直接的关系,但是它会够创造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的环境,这以下正式宣说净土宗感应道交的法门。他说汝当受持,以上的三种净业,你应当好好受持于心,而且广为多众,一切广大的众生来宣说佛陀的教诲。如来今者教韦提希,以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因地,就是以下佛陀将告诉我们,如何来作观想,这是因地。

第二个讲果地,那么我们如实的观想有什么好处呢?以佛力故。因为你能够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能够触动佛陀的本愿功德力,得到佛力的加持,就能见到彼清净国土。见到是什么样子呢?就像是拿着镜子去照了身心一样,如此的清楚,好像一个人照镜子,见到自己的面相。见到彼国土──极乐世界的种种安乐、庄严的事情,一方面内生起欢喜,一方面即能成就无生法忍。

这地方有一个要注意!佛陀在讲十六观之前,先讲出我们的心力跟佛力的互动。说因地上我们观想极乐世界,果地上能够见彼国土庄严而成就安乐道,乃至解脱道。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四十八愿功德,它是已经存在、是已经成就的,不用我们去修,这是已经既成的事实。但是我们想要启动四十八愿的功德,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执持名号。第二个观想彼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本经讲到观想,为什么我们心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能够感应佛力呢?在本经当中,讲出一个很重要观念说,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它的大意是说:佛陀的身是什么呢?是法界身!佛陀可以用任何的身相出现。比方说佛陀可以用落日的光明出现、也可以用琉璃地的光明出现、他可以以任何的身相出现,而在这个身相能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在作观想的时候,佛陀就可以跟你感应道交。所以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就具足了佛陀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你心中忆佛念佛,你就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种下一个往生的正因。

一方面能够见彼国土,能够离苦得乐,一方面成就无生法忍。就是你的心力接触这个观想的假相的时候,能够带动佛力,是这个意思,后面还会说明。这个思想很重要,这是借假修真的思想。你修观想的人,这个思想要清楚,以一种忆念的心力,去观想极乐世界的相状,由这个相状去带动弥陀的感应道交。

丁二、明十六妙观答正受。分二:戊一、明韦提见土之由。戊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

我们看丁二的明十六妙观答正受,前面的思惟是助行,这是讲正行。十六观分二:戊一明韦提希见土之由;戊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第一个先说明韦提希在当下为什么能见到极乐世界,理由是什么?

戊一、明韦提见土之由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佛陀在讲十六观之前,先讲出这个方便门。佛陀告韦提希说:你是一个生死凡夫,所以妄想粗重、心思散乱,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未得天眼,又没有天眼通,只有肉眼,所以你不可能眼观在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世界,不可能!但事实上,你却看到了,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啊,令汝得见。

这个诸佛如来的异方便,我们解释一下:佛陀的出世,他内心有真实的功德,但是他的真实功德不能直接传输给我们,因为我们跟他有落差,因为他是佛法界,我们是人道法界,落差太大了,所以人法界跟佛法界之间的落差要有一个桥梁,就是佛陀在法华经上说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就是说我们的佛堂有佛像,那你必须从门才看得到佛像,门本身不是佛像,但是你透过门才看得到佛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见得到极乐世界,因为太遥远了,谁见得到极乐世界?

第一个、我们没有神通,没有天眼通;第二个、我们妄想粗重。但是没关系,佛陀为极乐世界开出一个门。这个门从本经来看有两个门:

第一个佛陀用神通力加持,但是这个门只适用生长在佛世的时候;比方说韦提希夫人她跟佛陀在一起,佛陀用神通力令她得见,你生在正法时代你占了便宜,你跟佛生长在一起。但是他后面会说,佛灭度以后有问题了,佛陀已经不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只跟佛像生活在一起,这有问题了。他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了,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佛陀的神通力怎么办呢?佛陀必须说法,用语言文字来诠释极乐世界。比方说我们看落日观,看夕阳西下的时候,那个圆球相,那落日是不是极乐世界?当然不是极乐世界,因为它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但是开方便门,当我们的心接触到落日之后,就能够透过落日的假相,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极乐世界的功德。

也就是说:十六妙观,佛陀完全是从我们凡夫的世界,譬喻、施设出来的方便——落日观、琉璃地观、宝树观,佛陀全部取材于娑婆世界的东西,并不是极乐世界的东西。重点是:这个方便门是佛陀施设出来的,你只要照他的方向走,你就有一天就能够慢慢、慢慢的看到真实相,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叫借假修真。

所以在本经当中有两个观法:第一个假想观,我们刚开始是假想观,我们根据佛陀的方法,生起落日观、琉璃地观、宝树观、池水观、莲华观,都是假想的。但是你慢慢慢慢假想之后,开方便门,最后就入如实观──真实的见到极乐世界,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这个假想是这样子,我们一念心性,现出了一个十六观的假相,这个相是个假相,是释迦牟尼佛施设的一个方便,但是这个假相当中,有两个是真实的:第一个、心是真实的,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第二个、弥陀的本愿功德也是真实的。相是假相,但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透过这个假相,慢慢慢慢就能够开显真实。

假相跟妄想不一样!你在打妄想,你自己在那边胡思乱想,这叫打妄想;假想是说:你必须根据佛陀的开示,一步一步的应该先观什么再观什么。所以它后面会说:你照这个观者名为正观;不照这个观者是邪观。就是说,你照佛陀的开示,他要你观什么你就观什么,一步一步照这样去操作,就能够见到极乐世界的如实相,先开始是假想,但是慢慢慢慢的就能够借假显真。在这个地方,佛告韦提希夫人,因为她是在佛世,所以佛陀这个方便门是神通力,直接用神通来加持她,但是末法众生怎么办呢?

我们看下一段戊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当佛陀灭度后,我们不可能得到佛陀的神通加持,我们想要见极乐世界,怎么办呢?先看请,再看答戊二、为未来请见土之法。分二:己一、请。己二、答。

己一、请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韦提希夫人当然是很幸运,她遇到了障碍,但是她跟释迦牟尼佛因缘深,所以能生长在佛世,得到佛神通的异方便,所以见到极乐世界而产生好乐。因为她很有慈悲心,所以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她说我今生很幸运,蒙您老人家的神通加持,能够见到极乐世界,我见到的是一个如实之境。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假设您老人家灭度以后,到了末法众生,那个一个充满了烦恼障、业障、报障。

先看烦恼障,我们心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来干扰、污浊我们的内心。第二个烦恼不断的增长广大,变成一种坚定的力量的时候就造恶了,不善,杀、盗、淫、妄的不善,最后招感五苦。这个五苦注解很多,其中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它把阿修罗道并入前面的五道,因为五道都有阿修罗。五道众生各有各的痛苦,比方说地狱有烧煮之苦,饿鬼道有饥渴之苦,畜生道有斩割之苦,人道有八苦,天人有五衰之苦;所以这个地方是总称六道轮回的生死轮回的痛苦,就是惑业苦。

凡夫众生有惑业苦之所逼迫,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说你生长在佛世,佛有神通力,但是佛灭度后,应该怎么样有方便力来借假修真?这以下佛陀就开出了十六观法,透过这个假相来引导我们步入到极乐世界的如实相。

己二、答。分三:庚一、六观依报。庚二、七观正报。庚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

庚一、六观观依报。分六:辛一、日观。辛二、水观。辛三、地观。辛四、树观。辛五、池观。辛六、总观。

辛一、日观

我们看己二的回答,这当中分成三大段:第一段六观观依报,第二个七观观正报,第三个后三观明三辈往生。其实,我们讲十六观,真正的观行只有前面十三观。这十三观当中,前面六观是观依报,后面七观是观正报。首先看庚一观依报有六种观:第一个是日观、二是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先看第一个日观,我们先念第一段:

(一)总劝修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本经当中在正式讲到实修的时候,佛陀说:汝及众生,应当要专心都摄六根,而且要把念头提起来──净念相继,把心安住在一个固定的所缘处,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心置在哪里呢?置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这个地方,想于西方。我们想要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首先要跟极乐世界结缘,你看我们平常打妄想,都是打娑婆世界的妄想,所以我们跟娑婆世界的业缘就越结越深。现在要调整一下,开始要去假想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专心的能够正念的去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应该怎么观呢?

以下有三段,我们把这个正观的三段念一遍:

(二)举所观境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三)正示观法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四)观成之相

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我们在作极乐世界假想观:第一个观,云何作想?先要锁定一个所观境,就是说我们的所观境是日没,太阳下山的处所。佛陀说:一切众生自非生盲,除非你天生就是双目失明,生下来就看不到,否则只要有眼睛的人,我们一定都看过落日,就是以落日为所观境,应该怎么观呢?

当起想念,就是我们观想的念头,我们首先正坐西向,我们面对西方而坐,然后如实的观察日欲没之处,看太阳下山的处所。

它意思是这样:你眼睛先打开,打开的时候去取这个落日的相,取出以后你把它记起来,眼睛再闭起来。你在闭起来的时候,在心中把你取得的落日相,在心中把它现出来。当然,刚开始我们会生疏,现出来不清楚,但没关系,你再打开眼睛再取一次。取到落日相之后,眼睛闭起来,在心中再现出来。就是说:把外在的落日相把它取起来,在你的心中显现出来。如是辗转──令心坚住,专想不移。使令我们内心安定,而且专想不移。

见日欲没状如悬鼓,这个讲形状。这个太阳就像是挂在空中的圆鼓一样,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这是成功之相。落日观的成功,必须眼睛闭起来的时候,心中所现的落日,跟外面的落日,完全一样清楚明了。

有古德说:如果你在观落日时,中间有黑暗的阴影,那表示你有罪业在,要忏悔。如果你很用功观落日,很用功,但是你怎么观都觉得落日当中有黑色的阴影,那你就要配合拜忏,有障碍有罪业。那么你能够真实的把落日在心中,它那个光明相全部在心中观想出来,这个就是成功了。是为日观,名为初观。

(五)总结观名

是为日想,名为初观。

落日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古德说是送想西方,就是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来生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避免我们想法太多,留恋娑婆世界,跟众生结下生死业缘,也就是把你的念头集中起来──送想西方!

诸位如果学过唯识学,你要知道想的力量很大!在五蕴里面色受想,这个想蕴就是说你一天当中,你大部份都打些什么妄想,你就要注意了。你走路,经常走什么道路,你就熟悉。那临命终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等流性,你就习惯往这个方向跑。如果你平常经常想:我要修五戒十善、我要帮助别人,你是走人天道;如果你这个人出离心比较重,我想说我现在不想跟别人接触,走入山林不欲见人,你的生命是走上二乘涅槃之道,你在成佛之道,是先成就偏空涅槃,然后再回小向大,因为你心中是往这个方向在走;你的心经常发菩提心,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是直趋佛道。

我们的心有一个轨迹,当然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调整,就是我们心中有一个道在走,你看你在一天当中经常出现什么样的想像,那个相状很重要!当然,你偶尔生起一个恶念,这没关系,这叫做一时的失念,这个念头对你来说很生疏,你起来以后马上忏悔把它放掉,这个就算,这个力量不大。但是如果有某一个念头,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起,已经形成你心中一种强大的轨迹,这个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心中已经走出一道轨迹出来了,这个已经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一个强大的灵动出来。

唯识学认为生命是你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基于这个理由,佛陀就开方便门,说那我们想像力创造了来生。就是说你今生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你前生经常打一个妄想,把你今生创造出来。如果你前生经常生起布施的想法,我应该怎么样把我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你今生就富贵;你前生经常打悭贪的妄想,有东西占为己有,你今生就贫穷了。你前生人家刺激你的时候,你经常是忍辱的想法,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今生就庄严;如果人家刺激你,你马上就还击,生起嗔恚心,你今生就丑陋。所以你前生心中的想像,很多很多的想像就创造你今生一个综合的果报,由此类推,你今生的想像,你已经开始在描绘来生了,当然只要死亡到来之前,你还是可以重新塑造你的妄想。

第一个送想西方,你要经常告诉自己:我来生要到净土去,今生是我最后一生!落日某种程度它是在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一个方向的指导,叫送想西方。

第二个,取光明相,我们去取这个落日的光明,因为光明相在整个极乐世界观察里面非常重要。

极乐世界的观察依报有三种相最为重要:

第一个光明相:在唯识学上说,临终要堕落三恶道的人,你看到的一定是黑暗相,所以你作梦的时候,你经常梦到你在一个没有光明的房子里就不好。功德相第一个是光明,临命终人看到光明相,这个人大概不会到三恶道去了。

第二个清净相:极乐世界没有污秽,它是琉璃地啊,为什么琉璃地要内外清澈透明,就是在表显那个清净相、极乐世界的清净相。

第三个庄严相:七宝庄严。

所以极乐世界是三种相状,其实后面很多的的依报庄严,它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它是在表显三种相──光明相、清净相、庄严相。为我们在跟弥陀感应道交做一个布局,就是借假修真,你照佛陀的开示去思考,我们已经从一个本来是走上生死轮回的道路、本来是打着生死轮回的妄想,现在把它引导到走到极乐世界的道路上去。我们除了念佛,以佛号为所观境,佛号是听声音,它是一种止,是无分别住。但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心中的心态很重要,观,你要经常生起极乐世界的观想,你跟娑婆世界的业缘就慢慢淡薄,你跟极乐世界的缘就深。所以改变我们的妄想,就在改变我们生命的轨迹,改变我们在走的道路!

你读读唯识你就会知道,你平常打什么妄想,那是一个强大的力量。那个想蕴,唯识学怎么描绘想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造业力强、临终的时候牵引力强,引满能招业力牵,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妄想在牵引,想蕴,五蕴当中,色、受、想、行、识,想蕴的影响力最大,其他都是跟它配合的。

佛陀为什么出世,佛陀不能把功德送给我们?佛陀你把你的功德送给我,不可能,佛陀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说佛陀平常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像的?佛陀遇到事情,他选择用布施的想像、用持戒的想像、用忍辱的想像,所以:我们是学佛之前,先学佛的知见,就是佛陀的思考模式!

天台宗说:你要成就佛的种性,如果你的思考模式经常是杂染的,你的生命就跟三恶道感应道交;如果你的思考模式是偏空出离的,你都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想做善事,但是你又很清高,你一定是走向二乘涅槃,没有其它道路。

所以你要去改变你的想像,才能够改变你的种性,最后才能够改变生命的结果!这个十三观,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想像,让我们本来跟娑婆世界感应道交的力量,转成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的力量,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刚开始是一个假想,那没关系──借假修真。假的东西修久了以后,佛陀说假想修久了,极乐世界的真实相,就会在梦中、定中,真的东西就会出来!假想修久了,真实的极乐世界就会出现,叫借假修真。因为这个假是佛陀施设的,佛陀的方便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