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六面,壬二、中品中生。

在《阿弥陀经》讲到往生的因缘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这两种因缘得生彼国。那么我们看本经的九品往生当中,他所强调的善根,是有两种善根:

第一个是大乘的善根,特别是一种摩诃般若波罗蜜──正念真如的善根。在临终的时候,你能够万缘放下,忆念你的真如本性,这是第一种善根。第二种善根当然就是净土的善根,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对阿弥陀佛的佛号是无疑无虑,当你跟佛号相应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的怀疑、没有任何的忧虑,那完全跟弥陀的本愿打成一片叫顺从本愿。

这两种善根是往生的必要条件,缺一个就不可能了。没有一个人说没有大乘善根可以往生的,不可能。净土法门不摄受人天种性的、也不摄受二乘人,它只摄受大乘善根人,当然这当中要包括净土的善根,两个都具足。

第二个就是福德资粮。你善业的修学包括:人天的善业、二乘的善业当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品的持戒,人天就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做这些慈善事业等等。那么,大乘的善业,当然就是读诵大乘经典、修六波罗蜜等等,这就影响到你品位的高下,你的福德资粮越殊胜,往生的品位就越高,你见到阿弥陀佛以后成就越快,越快成就。

好,我们看中品,中品的是怎么回事?善导大师他对于九品的看法,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他说这个九品的人,其实通通是大乘善根的、通通是大乘的佛弟子,但是他今生所遇到的缘不同,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他就变成大乘的善根,起现行就上品;有些人他一学佛的时候,他遇到的是一个声闻的善知识,所以变成中品;有些人学佛以后,遇不到善知识,那就可能造了恶业就变成下品。他说只是遇缘有异,所以造成了九品差别,但是如果论其根本,其实都是──大乘善根人,是这个意思。他认为说他是今生所遇到的缘有所不同如此罢了,是这个看法,这个看法是合理的。

我们看这个遇到声闻法的这个行者(中品中生),他一生可以说是尽他的力量去持戒,那么他临终的时候,我们看他是怎么回事?

这个人自闻空中有声,在这个时候不是阿弥陀佛替他说法,他自己在空中听到一个音声,那么是什么音声?就赞叹说善男子!就像你这样一个如此持戒之人,你能够随顺三世诸佛的教诲,我来迎接你。所以他这一段的开示跟前面一段就不太一样。前面的中品上生,这个佛陀跟比丘僧的说法,还是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他还讲一些理观的智慧给他。但是这个临终的人,他完全讲事修,说你能够遵循随顺佛陀所制的戒法,你这个人很不错是一个善人!所以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一生当中是理观相对薄弱,但是事修强。

好,我们看最后的结果:

(3)舍报往生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修行者,他听到空中开示之后,他就自己觉得自己就一瞬间就坐到莲华上面,这个时候莲华是在娑婆世界的莲华,是临终的时候的莲华就合起来,那么屈伸臂顷就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到了极乐世界。

到了极乐世界,他在七宝池当中待多久呢?

(4)华开迟疾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待了七天,莲华才打开。

(5)华开得益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三)总结

是名中品中生者。

打开以后,开目合掌,赞叹世尊、感恩世尊,而且他闻法欢喜。这个时候佛陀应该为他说法,而且说的应该也是声闻的四谛法,所以他先证得初果。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理观薄弱,对于无常无我的真理相对比较生疏,所以先证得初果;那么在极乐世界慢慢熏修半劫以后,才证得阿罗汉果,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往生的有三种人,前面两种: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属于声闻种性,中品下生是属于人天种性。声闻种性当然他在修习是以持戒为根本,持戒的功德。这个持戒的功德跟下面的中品下生做慈善事业还不太一样,因为你这个慈善事业那是通于所有的人,你看外道没有遇到佛法,他也可以做慈善事业,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才有、你必须佛弟子,只有佛弟子才有办法持戒。你说基督教、一贯道他有办法持戒吗?他不可能去受持如来的戒法,所以他们这些人叫做慈善事业慈善家。

那么慈善事业跟持戒有什么差别呢?诸位可能听过一个公案,叫做茉莉夫人的持戒,我们简单讲一下:

说是在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一队商人到海中取宝,取宝以后,这个商人因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贵的珍宝。回来以后他就把一部分的珍宝,供养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这些珍宝很奇特起欢喜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来。他有六万个夫人,福报大,叫出来以后,只有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现前。当然这个时候,波斯匿王的心情是想要展现他的恩德,请你出来又没出来,他有点不太高兴,派侍者再请一次,结果茉莉夫人还是没出来;所以波斯匿王有点生气,就亲自到茉莉夫人的寝室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本来是要来责备茉莉夫人的,结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庄严,她这个时候没有化妆。这个时候本来是生气就起恭敬心,说:夫人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如此大威德?茉莉夫人说:没有!我今天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因此而对八关斋戒起了欢喜心和信心,他说:这个八关斋戒怎么功德这么大?茉莉夫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问佛陀吧!佛陀就开示持戒的功德。

佛陀跟波斯匿王说:你看我们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说:很多!光是我们国家的珍宝就很多,何况是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佛陀说:你用所有十六国家的珍宝去布施,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这个慈善事业呢?在戒律里面提出了两个差别,他说持戒跟慈善是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有本期誓:因为持戒你要有愿力,每一个人受戒一定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有愿力。我们都知道有愿力去生起的行为,以愿导行这个心力强。你们两个人同时去大殿扫地,功德不一样,有一个人是我一定要去扫地,有一个人是可有可无,反正你找我去,我就陪你去,我有去也没关系,没去也没关系,这个人功德就小了,因为他没有决定性、没有产生决定想。

所以你今天要产生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都一定要产生决定性,所以在戒律里面,在《唯识》的业果篇也讲到:说一个人他偶尔造了一个罪业,罪业以后他赶快起忏悔,他一时的失念,断相续心,这个业力薄弱的,因为他没有一种相续心、没有一个决定想。所以一旦要产生强大的业力,一定要有愿力。

第二个遍该生境:持戒的所缘境是普遍含该一切有情众生,慈善事业不可能有这种胸量。比方说我持戒,我持不杀生,我是对谁都不杀生,我对一切的有情不是人而已,包括天上的飞鸟、包括地上的蚂蚁。我是对一切有情我释放一种不杀生的讯息,我等于是布施它们遇到我的时候免于恐惧。但是你做慈善事业做得到吗?不可能,你去放生的时候,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众生很可怜,你顶多救一些刀下的众生,你当时的所缘境也就是当下的所缘境,所以所缘境有广略的不同。

第一个心力强弱的不同,所以持戒的人第一个他愿力强、心力强;第二个所缘境广。所以你们两个人同样去做慈善事业,一个受了菩萨戒,一个没受菩萨戒,两个人造同样的善业,功德完全不同不一样。而这个缘起法,跟你内心的活动是有关系,你的心的造作。那么这个持戒的人,他一生受持清净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当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高了。

我们再看往下看,下面这个人是一个比较偏重于人天善根的人,他一生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但是他也求生净土的,好,我们看第一段:

壬三、中品下生

(一)标名

中品下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好,到中品下生这个人都还是一个善人,起码的资粮力都还是善人的标准。说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他平常做什么事?他在家的时候孝养父母,他对父母亲有感恩心、孝养父母;出外做什么事?行世仁慈,他欢喜做一些慈善事业,帮助一些弱势团体、做佛教的义工等等。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遇到净土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跟他说了两件事:

第一个、广说阿弥陀佛国土的乐事:我们都知道人天种性的人,是喜欢快乐的,所以这个善知识知道他的根机,就赞叹极乐世界安乐的功德,你看极乐世界往生以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比方说你这个人身相庄严、国土也庄严,而且你一生的身心世界受诸妙乐;极乐世界人民的快乐,超过三禅的快乐,寿命久远、神通具足等等,把极乐世界快乐的事情,这个果报都讲给这个人听,他起欢喜好乐,这个是启发他往生的愿力。

第二个、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这个地方应该偏重在启发他的信心。极乐世界我可不可以去呢?这个地方应该偏重在第十八愿,因为这个人他人天善根,你跟他讲种种的禅定三昧,可能对他不是太有用。但是跟他讲第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那么能够启发他的信心。

所以这个人就是赞叹极乐世界果地的安乐,来启发他的好乐;也赞叹极乐世界因地修行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让他产生信心。

(2)舍报往生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人听到这两段开示以后,寻即命终。这个寻就是马上。临命终的人得到善知识的开示、生起正念以后,这中间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也就是说他提起正念以后,这个正念以后不能再起妄想。所以古德说他无后心,他必须在保持正念一直下去,在他死亡之前,不能有任何的差错的妄想再进来,不可能,他的正念一定要相续到他往生为止,这个正念要相续一段时间,这叫寻即往生、寻即命终。也就是说他提起正念以后,这个正念一直相续到他往生为止。这时候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就像一个强壮的勇士,他有很大的能力,展开手臂的速度这么快,就往生极乐世界。

好,我们看往生以后的相貌:

(3)华开迟疾

经七日已。

(4)华开得益

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这个往生的人,他经过七天以后莲华就打开了。打开以后,看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且为他说法,这个法应该也是属于声闻法,所以他证得初果。经过了一小劫时间成就阿罗汉果。前面(中品中生)是经半小劫,这个地方是经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

(三)总结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个中品下生的人,他一生比较喜欢做人天的善业;那么人天种性的人有两个特色:第一个他好乐善业,智者大师说人天种性的人,听到慈善事业他就会很自然生起欢喜心,即便他做不到,他也会去随喜。说哪一个地方需要做义工、要去做什么布施的事业,他就特别的欢喜,他听到善业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去实践,这种欢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贪着乐果,对于世间快乐的果报,家庭和乐、身体健康,这种荣华富贵、对世间快乐的事情有所贪着,也就是没有出离心,所以叫人天种性,他就喜欢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

人天种性,如果我们从中国的文化的思想来看,可以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属于比较温和型的,一种是属于强悍型的。

温和型的:中国文化里面比较温和型的慈善家,都是属于孔夫子论语的思想。论语他的种性是以仁爱,他的善根是以仁爱为根本,就是慈悲心。我们台湾人是很有慈悲心,台湾在所有世界里面一个特点,台湾人的慈悲心特别强,这个是属于温和型的慈善家。

第二个是属于强悍型的:就是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不是慈悲心,他是正义感;他看到不平的事情,一定要跟你争到底,他遇到弱势团体被欺负他绝对不允许;不管他能力好不好,他一定要站出来讲话。

孔夫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本,那么孟子的思想是以义,这两个都是属于人天种性的,一个是仁,一个是义。当然除了人天的善法以外,他还必须要有大乘的善根,也必须具足忆佛念佛、顺从本愿的净土善根,因为这是往生的条件。

这是讲到中品下生,这个人喜欢做慈善事业、喜欢广结善缘,但是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把他净土的善根启发起来,而往生到净土,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接下来看辛三的第十六下品生观:

辛三、第十六 下品生观(分三:壬一、下品下生。壬二、下品中生。壬三、下品下生。)这一科的三品往生,以我们现在社会的标准来看,那是一个邪恶的众生。我们看第一段:

壬一、下品上生

(一)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我们现在讲下品的上生,说有一类众生他平常做什么事?作众恶业,说这个人不是造了一、两个罪业,而是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业,虽不毁谤方等经典。这个地方很重要,在往生者当中,我们看他可以造五逆、他也可以造十恶,只要临终忏悔善根强,还是可以产生反转,但绝对不能毁谤大乘经典。古德说毁谤大乘经典,这个人知见就不正确,临终开导也没有用。

一个人邪知邪见就没有救了!你行为有偏差还有救,你的思想没有颠倒,你行为、烦恼太重了,控制不了自己行为有偏差,这个人还有救;但是你思想已经错谬了,那这个人就没办法了,阿弥陀佛救不了你。所以他这个地方强调不能毁谤方等经典,这句话通于下面三品都是。不能思想错误、不能邪知邪见。

那么这个造恶的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他造了很多恶业,然后数数现行、都无惭愧,就是说他都没有忏悔。可能也没有人来开导他,所以他一开始可能有一点惭愧心,时间长了,他就习久成性变习惯了;也没有善知识来点醒、也没有同参道友来督导,所以他就把的惭愧心给失掉了。

那么这个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为他讲这个大乘十二部经首题的名字。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有大乘善根;因为他临终的时候跟他讲大乘经题,我们都知道经题总持一部经的要义,能够身为经题,都是这部经的修学宗旨、纲要都在经题,所以你看天台宗解释经典,一定要先解释经题。比方说《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正念真如,叫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那《大乘妙法莲华经》,什么叫莲华?就是庄严,莲华有二意:第一个是清净义,出污泥而不染,第二个是华微妙香洁释放庄严,表示菩萨广设方便,广修六波罗蜜,以此波罗蜜来庄严他的一念心性。

所以这个人应该是听了经题以后,启发他的观照,依文起观、依教起观,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的恶业。这个闻不是一般的闻,要闻持:第一个他能够深信不疑,第二个受持不失,他把这个义理受持在心中;消除了千劫的极重的生死恶业。

当然,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产生这样的转变──从一念心性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到听经以后产生的消业障,可见这个人回光返照的力量很强,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回光返照轮回顿息。这个人的善根应该是很强的。

再看第二段。这个讲大乘善根,第二个是讲净土善根。这个人讲完大乘的教理以后,又告诉他一件事,叫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会教导他念佛的功德,一句佛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进入到我们的身口意,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的确是像清水珠有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个人听了之后,立即生信,就称念佛名;因为至诚念佛缘故,念念之中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从义理上来说,他要灭罪,除了忆念经题的道理、忆念名号的功德之外,应该还要至心的忏悔,要有忏悔的决心。

这时候尔时彼佛即遣化佛,阿弥陀佛本尊没有来,就是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当中化佛无数亿,他就遣其中一个光中化佛的其中一尊佛,还有化菩萨众亦无边。光中化佛旁边的菩萨跟大势至菩萨到行者面前,就是本尊没有来,化佛跟化菩萨现前,来的时候还赞叹他:你因称念佛名的缘故,诸罪消灭我来迎你!赞叹他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忏悔、能够忆念弥陀的圣号、忆念大乘的教义,所以招感我来迎接你。我们看最后一段的结果:

(2)舍报往生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化佛跟化菩萨开导以后,这个人听完以后,他生起欢喜心,这个行者即见化佛的光明遍满其室,化佛就放光照耀这个修行者,使令这个人消业障,一方面内心能够产生安稳,生起欢喜即便命终;这个时候,他听了以后没有再生起任何的颠倒妄想,一刹那间乘七宝莲华,随化佛之后,在七宝池中化生。

(3)华开迟疾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4)华开得益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三)总结

是名下品上生者。

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莲华打开。打开以后他看到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来住在行者的面前,这时候没看到佛陀只看到菩萨,因为他功德不具足,为说甚深的十二部经典,就是大乘的教义;这个人一听到大乘教义,闻已信解,就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在极乐世界修了十小劫的时间,成就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得入初地。

你看前面中品的人是成就阿罗汉果,这个人没有经历小乘的过程,直趋大乘,所以看得出来这个人的大乘善根很强,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这个下品上生,当然下品都是造恶凡夫,但是这个是属于善根强、烦恼重的一类的众生。

智者大师他把人分成四类,有四种人:

第一种是根利遮轻:这种人善根很强、烦恼淡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两个人本来是信奉外道,亲近释迦牟尼佛以后,七天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理观强、烦恼轻薄。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这种人善根很强,但是烦恼也很重;他来听经的时候,他听得法喜充满,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比谁都放逸。这种人比方说央崛摩罗,央崛摩罗他在佛世的时候,本来要杀一千人。他因为受他师父的误导:杀了一千人,就可以升天,所以发愿要杀一千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杀到整个城都没人,不是被他杀死,就是逃掉了,反正他已经没有人可以杀了,所以他要杀他的母亲,就剩下他母亲,他回到家要杀他母亲,佛陀慈愍他,现前为他说法。

所以你看这个人杀了九百九十九条人命,身负这么重大的罪业,佛陀的开导只是告诉他放下两个字而已,他就回光返照,当下证得初果,所以这个人是属于根利遮重,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

第三种是根钝遮轻:这个人没什么善根,你跟他讲佛法他不相信,但是他也不造恶业,算是世间的君子好人,但是他不相信佛法,就是根钝遮轻。

第四种是根钝遮重:这种人比较不好,善根薄弱、烦恼也粗重。

其实下品的三种人都是属于根利遮重,蕅益大师曾经在《灵峰宗论》开示说:下品的三种人,如果不是大乘善根深厚,在临命终那种紧急情况,甚至于你看下品下生,地狱之火一时现前,那火都烧起来了,这个时候善知识才出现,在火逼迫的情况下,他还可以听到开示产生回光返照,这个时候在生命当中出现了一阵清凉风,就把这个火吹走了,莲华现前。

所以他的生命能够产生这么强大的反转,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反转,那个车子本来是要往地狱的,结果到了极乐世界,那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蕅益大师说,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善根强,不可能做到!所以莲池大师的判教是对的,他说即便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凡夫,但是你论断一个人不能只看他今生,大乘佛法是讲无量生命的观念,你把他今生,你把他的本地风光打开来,看看他的前生,这种人不是一般人。

所以古德说:你不能把下品当作常法。你说:他造恶业也往生,那我造恶业,我怕啥!不能这样讲,你没有他这种善根,这个不能当常法,这是特殊情况。其实这下品三生都是特殊情况,善根很强,但是一时胡涂,没有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而造恶业,才有可能临终的时候,在善知识的开导之下,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大乘善根强、净土善根也强的人,所以叫根利遮重。

诸位在研究九品往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三辈往生拿来对照一下,不过三辈往生的内涵,就比不上九品往生开得那么详细。九品往生几乎把一个人善根的浅深、修行福德资粮的优劣,包括善根、福德都讲得很清楚,这个人平常是修什么善根、听闻什么教法、平常修什么法门、他的善根福德都讲很清楚,临命终遇到什么样的人开示。我们看中品下生的人,都需要善知识开示,中品上生的人我们看不到临终有人要去开示他,这个人就自己保持忆佛念佛的正念。大概中品下生以下的人,临终都是遇到善知识来开导。这个以下的人平常栽培净土的善根、大乘的善根相对薄弱,所以临终必须要有人再提醒他一下,中品下生以下都要有人开示。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要把它整个全部讲完。

这个善根的栽培,我们讲几句话跟大家勉励勉励:

一般说修行有解门跟行门,两大法门。行门当然是指你的行为,就是身口意、就是福德这一块;那么听经闻法是属于善根这一块,是管的你的解门。一般来说,越到末法时代,我们比较忽略善根这一块,因为善根这一块,你平常看不到它有什么好处,往往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在临终的时候、你临终的时候,百感交集,一生的善恶念头全部现前,这个时候就考验你的善根、你的智慧的观照,但是平常看不出,你说我今天去听经了,我听了以后熏习了善根,但是你回去以后感觉不出来,你该干啥还干啥。但是你今天去参加一场消灾法会,可能这种所谓的消业障、增福报的东西,你马上感受得到它的效果,所以对我们会产生激励。所以我们一般人喜欢行门就是这样,因为他行门那个忏拜下去,你马上感觉到身心的清凉,这是事实。但是栽培善根你看不出来,不到临命终你看不出来。

但是真正从往生净土的角度,善根比福德更重要!

因为你是随念往生,你依止正念往生,你看哪一个人往生,临终不是生起正念,而正念是怎么来的?当然是靠善根。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依止福报往生的,没有。

福报是助缘,如果你起颠倒,福报也救不了你──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所以平常智慧的观照很重要,你栽培的善根,即便你一时的胡涂,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这个人有善根一开导,善根叫金刚种子,它不会失掉,马上起现行,你平常听经的功力马上现前,那么善根一现前,光明能破除黑暗,那些烦恼就消失了。如果你没有善根、平常都不听经,临终开示就没什么用了。就像印光大师说的:我不相信你平常都没有善根,临终善知识讲三两句话,你就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印光大师说我不相信,你相信吗?你也不相信对不对!所以我们平常听经闻法,点点滴滴,就是在为临终在储存能量。

善根,我以前那个教务主任讲得好,上慧下天长老说:善根的栽培,你听经,譬如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日日在长。你看冬瓜,今天看、明天看差不多对不对!其实它每天都在成长,但是你看不出来。这是一种净法熏习。所以:善根的栽培很难,但是效果很大!问题是它不是马上看得到效果,除非你是六祖大师,像那种顿悟的人少,我们一般都是渐悟的,今天进步一点、明天进步一点。所以如果你有长远规划的人,如果你有志于临终的正念,不要忽略善根的栽培。

从往生的角度、从临终的正念来说,善根比福报重要。

你到极乐世界你福报薄没关系,你还有时间修;要是善根薄弱、正念薄弱,临命终那一关你就跳不过去。

问题是:你妄想起现行、业障起现行,善根强的人他可以狮子奋迅三昧,可以越过去,他前面的水沟那个善根强的人他跳过去;你善根薄弱你就跳不过去,同样的障碍,他跳过去你跳不过去。所以这个地方诸位要想一想,你栽培的善根,虽然平常感觉不出来,但是那个冬瓜每天在长,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