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大和尚慈悲,诸位法师慈悲,各位今天特别有缘的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我们是依着常住上来学习《弥陀要解》,讲到第六课了。那么上一讲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弥陀经》的五重玄义,做了一个显体,第二个版块的开头,就是讲到说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居士同修,我加个小插曲,解释一下,否则的话,直接这样,有点突兀,可能就完全听不懂了。本来今天这个因缘,也是确实没想到,升级了,转到咱们大斋堂。那大和尚慈悲,有这么多的居士过来,来听闻这个教法。

但是,今天的因缘也确实格外,因为本来今天的内容,是《弥陀要解》里边最出彩,也是最生涩的地方。之所以《弥陀要解》这么成为千古名篇,重要的就是今天的内容。但是因为它又在表达上,佛法的名相术语,极其精准和浓缩。所以,特别是可能有一些居士同修,不一定能够听得懂。但是,大家一天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知道,菩萨加被,纵然我们结缘,也是结的无上法缘。今天我们讲的是佛法的根本法,所以这里也赞叹大家的福报。

那么要说一下,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个,大家手里拿的这个,是我们为了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讲的最好的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对《弥陀经》讲的最好。我们现在,就是依着他老人家的注释,来学习这部《弥陀经》。学到哪里了呢?学到五重玄义,就是讲五个方面,来先总体地了解一下这部经典。就跟大家中午诵经诵得渴了,旁边有矿泉水。你看这个矿泉水,叫矿泉水,直观就了解了。那你看这个矿泉水长的什么样?是这么个瓶子,里面装满了水。第三个你要知道说,怎么拧开盖儿,怎么拿起来喝。第四个你要知道,喝了能干什么,能解渴。第五个就是了解到,这是水,这是人类生命的必需品。从这几个层面,来了解一下这个矿泉水总体的内容。

我们现在,如果把《弥陀经》当作矿泉水,就讲到第二个,这个矿泉水长什么样。我们讲到《弥陀经》“第二辨体”,就是来辨明一下这部经以什么为根本的体性,就讲到这个内容。

上一期的时候,跟诸位大德法师们讲到了,说一个道人,一个修行者,佛弟子,如果我们毕生都没有一次曾经,把目光投向于这个诸法实相的这个心地上来,是非常可悲的。所以,为什么前一次给大家开了一个引子,今天我们正式迈入这个论文。好好的实商量一下到底什么叫做真如实相?

首先,我们来先把这个论文读一下,在第十四页的第二段。你看,我们今天开始讲“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这是一个总括。“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是从空间上来论的。“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这是从时间上来统。“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是从色法上来见。“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这是从心法上来找。这是四个层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大家来看。第一句就是他讲到,我们每个人现前,是个人活着都会有感觉,为什么他把这个诸法实相的这个境界,先投放在我们都有感觉的一个活人上来。因为最直接能描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心。每个人当下都会有这个灵知灵觉,这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但是呢,现前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感觉,本来它当体就是一个实相的本元,可是我们身为凡夫呢,错用的太久了,现在就要从道理上来,先开始体解。悟是现在一下子悟不到,那么先从道理上说起,下面正是如此。所以,往下贯着呀,大家都会发现,这个祖师大德讲法,没有一法没有出处的,不是信口开河,凭着自己,这是已经开了圆解的大祖师,全部都是经典里面来的。

现在我们先来看,你看,说我们现前,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你现在找找这个感觉,到底在哪儿?你说在身体里边,好像我有心思,或者我有,这个脑子里面会盘算,它到底在哪里?既然在心中,在脑子里面,为什么眼光投放到远处的时候呢,你这个感觉还在远处也能够同步起作用。所以,这个要反思,要观察。

你看,第一个,蕅益大师就给我们提醒了,它并不在内外中间。其实这个法呢,是出自《楞严经》。《楞严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和他的这个,阿难,多闻第一的弟子,就在讨论说,佛就问阿难说,你到底,你觉得你的这个觉心在哪里?阿难一会儿说在内,说内不对,一会说在外。阿难说心在内的时候,佛说,既然你的心在内的话,像我们现在,你看,我们在这个屋里,那我们肯定是先看到屋里的东西,再然后看到屋外的东西。或者你只能看到屋里的,还看不到屋外的。可是为什么,你的心在内的话,看不到你的心肝脾肺这个内脏。就把阿难给问住了。问住了,他又说,那就心肯定在外边。结果佛又说了,如果心在外边的话,为什么有的人触摸你的身体,或者把你磕一下,碰一下的时候,你这个疼的时候,你的心会有感觉。不是身体在疼,是心的感觉。如果心在身外的话,怎么会跟身体疼痛的时候,心会感知的到呢?又把他给说住了。

最后他说,逼得没办法了说,那不在内,不在外,那肯定就在中间嘛。大家也同步观照一下,哪里有个中间嘛,内和外都不成立,中间在哪儿呢?我们从西面看中间的时候,中间就在东,我们从南边看中间的时候,中间在北,没有一个中间。所以,大家看看,人之常情,根本就经不起推敲。这就是一切有为法,真的如梦幻泡影。所以,第一个,你看从空间上来讲,我们一样一样地把它摆平。第二个又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那我们一听这句话,大家下意识地就会想起《金刚经》里边讲到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也是一个假法。你看由于我们,往往人的心念上,你会对将来有一种奢盼,对过去有一种留恋,然后两边一执着,架起来,你就觉得真的有一种时间,在你的指尖流淌,你每天都在这个时间中穿梭。可是,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觉。

你比如说,过去、现在、未来,说真的有这三种时间段,那么我们现在光把过去揪出来。你说哪里有个过去?如果说有一个过去的话,过去是依谁建立的呢?肯定要依现在和未来相待,才成就它有个过去法的存在,对吧。就是说,你没有儿子,你父亲对谁说父亲?没有父亲,儿子对谁说儿子。他肯定就像我们这个打官司一样,你要对簿公堂。被告、原告要同时现前,这个官司才成立。那你想想,过去时里边它没现在和未来时,为什么?因为现在在现在,未来在未来。你在过去时中没有现在、未来,过去时对谁说过去呢?再反过来讲,如果现在和未来,真的去为了去成就过去,跑到过去了,那么现在、未来就没有了。没有了现在未来,过去也不能成立。一推敲,就整个像一盘散沙一样,全部脱落。这就是我们通常习以为常的,你看,“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好像真的有个世界,有个时间。为什么阿弥陀佛叫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要打破这个时空错觉。但是我们的误区中,就以为心有个内外,就以为心有个曾经或者将来。所以你看,找不着呀,这是从时空上而言。

我们再看,“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是从色法上,青黄赤白,那我们探究一下,颜色是怎么来的?颜色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白天晚上?颜色是什么呢?是光的作用对比而来,我们才出现一种五颜六色。色盲是没有感觉的,他搞不清楚这个颜色的对比度。

长短方圆是怎么来的呢?长的,还有更长的,到底是更长的长呢,还是长的长。短的还有更短的,怎么建立这个长短嘛。你看我们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有时候会说,寸有所长,什么尺有所短。它没有一个定法。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要说一说,那长的肯定是因为有短的才有长的,短的也是因为有长的才有短的。《中论》里边就破过这个执着。它怎么讲呢?你看我们打比方说,现在是因为有长的,所以有短的。那么问题是,到底是先有长的,还是先有短的?如果说这个长的是因为短的而有,可是,短的是怎么来的呀?短的还要找长的来配它,它才能叫短,现在长的又建立不起来,到处找短,你说哪里有个长短。《中论》里面有个偈子说:“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根本没有一个定性的长短。

但是我们现在,每天描绘世界的时候,一定会有长短。你看朱家尖到这儿就短,宁波到这儿就长。有时候又把距离,就是空间还能转成时间,说宁波到这儿几个小时,朱家尖到这儿十五分钟,如果真正是空间的话,它怎么能用时间来表达呢?大家想,这都是疑情。你不从这下手,你入不了这个佛性,要有怀疑的精神。所以,这里后面讲到“非香,非味,非触,非法”,实际上这一大段的内容,就出自《楞严经》。这个过去、未来、现在,出自《金刚经》。刚才讲的这个就出自《心经》。《心经》里面,我们读到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其实这个就是把凡夫的法界给空掉了。因为我们凡夫所有的世界认知,就是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嘛。“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就是把缘觉法界给空掉了。“无苦集灭道”就是把声闻法界给空掉了。“无智”就是把菩萨法界空掉了。“无得”就是把佛法界空掉了。一空到底,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这里的法是相通的。这里就是不在内外中间,“觅之了不可得”你上哪找去吗?

我们可以现前做实验,就此时此刻,大家的这个灵知灵觉,你说到底在哪儿?我们是大家一起有一个呢?还是一人有一个?所以这段话,圣言非常好,提供给我们怎么去找这个心性。遍身上下,色法二中,都不能有一个定向,有一个定处。

但是,大家再来看,虽然说“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你不能说它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往往以为说,如果说,有不成立,那就肯定是没有。这就是凡夫的想法,念念皆是如此,颠倒的常态。那大家要知道,除了有,就是没有。殊不知,也可能这里说,没有一个地方有,正好说明它什么呢?哪哪儿都是,随举一法,皆是我们现前的灵知灵觉。你在耳朵的时候,就叫做听。在眼睛的时候,就叫做看。在鼻子的时候,就叫做闻。这就是我们现前讲的,实相,心性之体。你不能说它没有。

但是,它就是有到世界的边际,我们来看:“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你哪儿哪儿找不着,你不能说它没有。可是它一切法上,你不能给它指方立向的有一个定位,这样的话,就不周遍了。有“在”,就有“不在”;有“有”,就一定会有“没有”。大家把心提起来,悟一下。

这里有一个词,叫做“百界千如”,不好理解。什么叫做“百界千如”?在天台宗里面讲的比较多,其实再往下发挥一下,就叫一念三千。

你比如说,现在咱们在人道里边,我们向上的时候,会觉得说,还有天道,还有这个罗汉,还有缘觉,还有菩萨,还有佛。往下还有三恶道,旁边还有阿修罗。所以,以人的本位来讲,有上,有下,一共有十法界,对不对。十个法界,六凡四圣。

那么我们现在来挪一下,如果挪到我们是天人,人就在我们以下了,上面就是只有罗汉,缘觉,菩萨和佛。下面就是人以下的,修罗,还有三恶道。我们再挪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在无间地狱,那么只有上面的九法界,没有下面。总共是每一个法界,它都可以辐射开来,有另外的九法界,每一界都有九法界,十十一乘,一相乘,十法界里边各具十法界,就叫做百界。重重叠叠,就叫做百界。这个百界里边再细化一下,就是这个百界里边,你看,我们现在在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来讲,如果从相貌上说,万事万物都有相貌。有人,有动物,有植物,有这个物质,也就是有这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它就是这么一个相貌。它也有这么一个体性。比如说水吧,我们这有一种东西叫做水,刚才讲到水嘛,这个水是寒的还是热的,这就叫它的本性。这个体,每个法都有它的体质,你比如说冰棍,它其实本质上是水;这个法也可以有作用,产生能量,你比如说,水能够解渴;这个法呢,它可以产生这个后果,解了渴了,就是我们的造作,喝了水呢就是因,然后解了渴呢就是果。路边的小摊上面摆了很多饮料,让你有去买一下,这叫做缘,因缘果报,最后本末究竟,看是有这么多的法,本质上是平等的。这个听起来是非常的教条,实际上就是讲到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一共有十个法。为什么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呢?因为把这个先透过来,这十个法在这个一百界里边一乘就成了一千个了,所以叫百界千如,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如果再加上有时候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就是换三个层面来一块儿来看它的话,说明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前活着的,我的这一念心中,就具足了三千性相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万事万物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作用,就是这么运行,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讲了害怕,因为太多了太大了,你看天台宗讲到说,佛法太高,众生太广,观不起来,只能够现前观心法。你理解不了这个呢,你守死一个,一念心,就可以了。它讲的呢看上去这么庞大,其实很简单。现在我们在顾盼之间,你所见到的物质世界,和你起一念,你会思维、种种的妄想,所有,就你能够得着的这点,全在我们现前一念心中,就叫一念三千。能明白吧?特别是居士同修,就是一个妄想打起来,你打到哪儿,就在哪儿,哪哪都能去,哪哪都有可能,因为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叫一念三千。就是这么个意思。

他这里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前一念心,能够变现出来整个万事万法的这么多的事物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是呢,你不能说它是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存在。整个这个缘起法界中,我们肉眼凡胎,现在只能看到人的层面。如果开了佛眼圆明,他整个看见十法界里面无数的这个因缘果报,就是不断地碰撞、不断地分离、不断地起、不断地伏,无边无际。但是就像咱们朱家尖的潮一样,虽然要潮涨潮落,海水是什么呢?如如不动的。这就是我们心性的真实状态。

蕅益大师给我们介绍,他为了说明这个,就讲实相,你看他讲到实相的时候呢,才这么,不能说它有,你不能确认它,但是你也不能否定它。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真如实相,动不得。你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今天的法不能听,要悟。不能多不能少,就是不能在上面动刀子,天然就是本来面目。包括我们现在正在说,能不能动,到底要不要动,不能动,还是这一念,也在实相中。以妄相来表这个实相。

所以后面讲到的说,“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就是你不要用语言去表述,也不要用思想去琢磨。“缘虑”,缘就是用心攀缘思考,做考虑的意思。但是后面又加了一句什么呢,“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就是虽然我们说了这么多,说不能,能,能不能,可是你说时迟那时快,你说的这么多,还是实相的本身,逃不脱实相。所以你就乖乖地信他就可以了。佛怎么说,我们怎么信。实相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如是我闻。

好,我看这个,在座的居士同修们不要嫌弃,确实出家的功德无比殊胜,我这么多年讲法呀,从目光的碰撞中就能了解到,就是对于这个,你比如说,我们说信仰呀,大家虔诚呀,这个也不在头发上论。但是论心性上的悟性,真的在家不能跟出家比,再精进的在家人确实他不能跟这个,哪怕是说半吊子的出家人,他出家的这个功德已经就具备了他有这个天赋,他有这个因缘。还有一点,女菩萨们更可能要抱怨了,为什么呢?因为女众情见重,她障得多,当然这是从心性上讲的,有的女众她这个心性上也有丈夫心,那在这个悟性上可能比较根性利一点。这是真实状况,所以看到有的眼光投过来都懵了。懵得受不了,给打个比喻吧。

你看,我们今天刮台风,浪要起来了,是不是?这个实相的有和无呀,我们不能在上面说有说无,就好比说水跟浪的关系一样。你看我们坐船出海,你说那么多的,海里面一浪又一浪,你说有没有浪呀?一浪又一浪,这么多的浪,你不能说有浪,为什么?因为它全是水,明白吧?你一说浪就忘了水了,就被浪这个幻相给卷走了,所以不能说它有,不能说有浪。但是呢,你也不能说没有浪,为什么?因为每一浪都是水,当体就是水的体现形式,知道吗?本身就是水。所以这个浪和水统一起来,它是湿性,就是湿的,潮湿的湿,以湿为性。你不在上面说有没有浪,浪就是浪,就是水,水浪是一体的,你不要给它定义说这个是浪,那就忘了水了,你也不能说这不是浪,那就又执着水,所以这就叫不可言其有不可言其无。

你看,我们现场讲法,我坐在这里,这个桌子,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悟不到呀?就是心太粗了,就我们现前,你看我坐在这个法座上,这个桌子,在讲法。你说现前的这个桌子,如果我们确定它有桌子,你找找桌子在哪儿?就是这桌子翻到里外,你哪里能证明这是桌子?不可言其有,但是这个桌子它放在这儿,我就把这个话筒放在这儿,把这个经书放在这儿,这就起了桌子的作用,它明明白白就是桌子,你不可以说它没有。

所以发现了没有,为什么在佛教里面有一个词叫做现量。现量就是诸佛菩萨圣人所证的境界,他对一切万事万物,一切的物体,直观感对照的时候不起一念它是什么的心,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起一念的时候,就成了比量,就到了虚幻相中了,就成了我们的分别心。这就叫做不可言其有不可言其无。

那给大家讲了这么多,你看,成时法师在批注这一段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什么呢?说学者须在此要深研痛拶,就是你要仔仔细细地把这句话考虑透,参透,不可以从语言上面做道理领会。就是你不能说,哎呀,宏海法师讲了这么一番,他记得真多。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好像也有道理。你不要停在这个层面,知道吧。你不能放过这个法,你就非得把它要,就跟我们打扫卫生,边边角角一定要把它扫透了,彻底让它干净。为什么说不可言其有不可言其无,为什么说不在内外中间,为什么说没有过去未来,其实这个道理现象很简单。就跟牛顿那会儿看苹果落在地上一样,你说人人都可以看到苹果落在地上,但是谁会在乎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他更不会在乎说由于苹果落在地上,怎么会引发出来个地球引力这样天大的、天天都呈在我们面前的秘密,没有人知道。其实,诸法实相亦复如是。放过去了你就放过去了,就这样。天天在你面前晃,你看不着。

所以这里,下面你看,蕅益大师总结的是,“要之”,就是总而言之,简要说明什么呢,“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离一切相”,就是刚才讲到的没有浪没有桌子,“即一切法”就是这就是桌子,本来就是浪。这就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是《金刚经》里面讲到的,离一切虚妄增生出来的幻相。但是呢,没有一法不是这个真如实相,具足恒河沙功德实相。就跟我们这个色身,大家看到了吗?每个人都有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看你怎么看,你看成假的吗?虚相,它就是个造业的工具,你看成真的,它就是个无上的法器。修法也得从身体上修,身口意,就看我们怎么看。所以大家都到庙里面去拜佛,现在才明白过来了,为什么文殊菩萨老举着个剑,为娑婆世界就累得不行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想表这个不在内外中间的法,要给你砍掉你的定见。为什么观音菩萨说“杨枝一滴真甘露,散做山河大地春”,这个表的就是说无一法不是具足恒河沙功德之相,就是每一个法上都是实相。你看,这就是给我们讲法,这个法说不得,描绘不来,他就一会把它立起来,一会儿就给你破掉,就让你在这个来回的跌宕中往开了悟。

我记得我前几年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呢,也老上五台山去。有时候去了每天拜一遍这个黛螺顶,也是三步一磕,跟咱们的这个佛顶山一样。那会儿有时候有一些,五台山的路上有一些僧人啊,他就跟分片一样,每个人拿个簸箕拿个扫把扫一扫,扫一扫呢,旁边放个钵,来的这个香客游客呀总给钵里边放一块钱五块钱,有时候也许他自己先放点引子,大家看见了也给投一点。当然这里面就不知道是真真假假,就这么。我说,我看他们有的也去了生烦恼了,我说你是朝菩萨嘛,你就不要放过一个就可以了嘛,你就都当文殊菩萨。他说他有时候跟我要,我说现在的众生这么悭贪,他不跟你要你不给呀,所以说这也是一种成就法。诶,那年是冬天呀,每天拜上去也没什么人,只有一个和尚,一个和尚他也不放钵,天天在那儿扫。

我每天拜上去的时候,他这个善财洞上面他在那儿扫,结果有一天我上去的时候我也没说话,就拜上去了,他在那儿扫。等我下来的时候呢,他超越他的那个片区范围了,他跑到下面去扫去了。我说你不是在上面吗?你怎么到下面来了?他说了四个字:哪脏扫哪。一下子就把我愣住了,就再没有下话了,就阿弥陀佛就走了。你看这就是这怎么说呢,无处不在真如实相,他说哪儿脏扫哪儿,哪里脏扫哪儿。又过了两天呢,又去拜,拜的时候这个叶子落下来好多嘛,我说今天怎么扫着扫着来不急了。说随它就这样吧,有什么好扫的,落到哪算哪。这个就叫做“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这个意思。

所以大家悟一下。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也,实相这个东西如此难以把握,可是怎么也逃避不开,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好什么呢,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怎么去描述它,不得已强名实相。其实我们现在,特别是居士同修们觉得说,那你说了这么多怎么这么个状态,怎么才能入得进去呢?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正在进行时的时候,也不考虑我也不考虑佛,也不考虑世间也不考虑烦恼。只要一念相应念念相应,一个妄想都插不进来的时候,你就刚才费了这么老劲儿讲了半天,你都搞不明白,但是只要你念到那个状态,你就得了那个法,就住到那个法中了,就这么简单。这就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就是诸法实相。

那么这么抽象的法呀,如果滑落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话,基本都被虚相埋没了,就发现不了。所以大家看,说一切法皆是实相,可是呢,这里佛法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如果说没有释迦牟尼佛讲,把这个实相,这个一切法的真实状态用佛法来做一个系统的表达的话,我们是无从得知的,大家要晓得。所以后面的这一段话,这个你要听道理的话就更生涩了,就开始讲在佛法的这个深邃的体系中,最崇高的专业的名相里面,它是怎么来表达实相的。这些实相的名词概念,有的我们读经的时候肯定都读过了,很可能就这么一读读过去了,你也搞不清楚它讲的什么。

那现在我们先在讲这段之前,解释几组名词概念。第一个,三身。身体的身,每一尊佛都有三个身,第一个叫法身,清净法身遍一切处的,这个就是指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每一尊佛都是这一个法身,周遍一切的。第二个叫报身,由于六度万行修行圆满了,那么整个这个身形修得最极庄严清净,这就叫实报庄严身。但是我们是看不见的,像观音菩萨可以看见佛的实报庄严身,我们看不见。第三个叫做应化身,哪儿有因缘了赶紧就变成一个色身。如果人道来了,他就变成人;如果鬼道去了,他就真的当鬼;下了地狱,他就陪着他们一起炸油锅,这就叫做应化身,千百亿化身。这是佛的三身。大家先了解一下。

还有第二个概念,就叫四土,四种国土。法身住的国土就叫常寂光土,这个土不会坏,永远是清净的,光明周遍的,这么个描绘,所以叫常寂光。那么像这个报身住的就是实报庄严土。这个我们粗略地了解一下,罗汉住的就叫这个方便有余土。像我们现在住的在凡圣同居土,但是因为我们住在虚相中,待会儿讲的时候还用不着这个凡圣同居,只能用到法身,报身,还有常寂光土。这是一组名词大家了解一下。

再一个就是有两个名词,大家看到下面有一个性德和修德的问题,本性的性,道德的德。我们先听一下,这个性德和修德是个什么概念呢?性德就是我们本具的,每个人本来就是佛,都能成佛,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这个就叫性德。你本具的这个功德,你一定是原来就是,本来就是佛。什么叫做修德呢,你不修你这个德永远得不到,你得从布施持戒忍辱这样慢慢一点一点地修,三大阿僧祇劫修圆满了,真正成佛了,那么你的修德才把性德给体现出来。所以法师们可能记得,我们前面讲到那个六即佛的时候呢,这个性德就指的家里面有的那个宝藏,虽然在你们家里面,可是你不知道,挖不出来,到处去要饭。修德就是你把这个宝藏发现了,开始挖,最后拿出来用,全过程就叫修德。这是第三组名词概念。

第四组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不断地要用,就是两个字,叫做寂照,寂寞的寂,观照的照,寂照。寂照是个什么意思,其实它也是表达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实相的,可是它换了一个角度。就像我们现在,大家做过这过实验,你拿一个瓶子把水装得满满的,半吊子的时候瓶子摇来摇去这个水会动,对不对?你如果用水把瓶子装满,你再怎么摇它都不会动,这个水装满的瓶子怎么摇它也不动就叫做寂的状态,就叫寂。那么虽然它不动,什么物相只要映现在瓶子的时候,它这个瓶子装的水一下子就把你这个物体给映现出来,马上就透明你就能透得过去,都能观得清楚看得见,这就叫做照,这是打比喻。如果从专业的提上来讲,天台宗有一个观法叫做止观,听过吧?居士同修。

止观这个止就是指的寂,这个观就是指的照。我们刚才讲到的比如说常寂光土这个国土,有点物质化的意思,物化的,不是拟人的描绘,它是物化的描绘,这就叫做寂。如果说国土里面住了一个佛,好像他有圆满报身,像我们人一样他是有知觉,有灵动的,这就叫做照。是拟人的感觉,这是国土和佛身而言。那像我们其他的很多概念都在描绘这个寂照。像讲到缘起性空,性空就是指它的寂,缘起就是指它的照。我们又有时候讲到性相一如,这个性本性就是指它的寂,这个现象界就是指它的照。大体不离这两个,这个一体两面的一个描绘方法。那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听明白,先这么热一下,要不然待会儿的这个论文更加的生涩。下面这段话就是要用到这个名相,所以我们先做一个了解,然后再进行贯解。

好,我们这几个听明白了,那我们再来回到,你看前面讲过说诸法实相,它是要离这个一切虚幻实相的,其实包括实相这个名词也是虚幻的,刚才讲到强名叫做实相。那你现在要用这个,比如说要用寂和照来解释这个实相,它首先要前提交代给你说,我给你说这个话不是让你执着我这个话,明白吗。就是我现在喊一声是因为什么呢,大家都在吵,我说,不要吵了,出声是什么呀,是为了止声,就是把大家的声音给压住了,这个法堂就寂静了。但是有的人就说了,你让我们不要说你怎么喋喋不休不断地在说。这就是没有听懂这个法,就叫反记了。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先在这里你看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就是说虽然我马上要这么说了,可是这个说法只是语言的层面,不是它的真实状态。但是,“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也就是说虽然你不能够用寂照这个概念来表达,可是呢寂照这个法本身也是实相法的一个表现形式,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始终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当体表的就是真实的状态。后面这一系列,就是做一个阶梯式的,就是从强名的层面,都是强名给大家告诉什么叫做实相,那么从强名的层面来一个各种风格的表达吧。

大家来看,这段讲的时候就不能太繁琐了,因为越讲你会有可能越糊涂,所以咱们贯下来就行。大家跟紧,如果你一走神的话,可能出去就进不来了,此时正是修行时。来看啊,“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就是说从非照非寂的本位而言,带着这个照的同时偏向于寂的表达,记住啊,就是带着拟人的同时偏向于国土物化的表达,就把它叫做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还是这个非寂非照的本位,带着寂的同时偏向于照的表达,也就是带着物化的同时偏向于拟人的表达,就叫清净法身。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就是实相。这是从身和土的相对认知而施设的第一层表达。

那我们再来看第二层,“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是第二层,已经除去国土的层面了,只是说佛身的表达,一个是不动身就叫法身,那么它是从虽然有照,它是侧重于寂的表达,强名法身。一个叫庄严身,虽然是不动,可是它还有智慧观照的形容,就叫做报身,强名报身。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他其实就是用寂照来配这个佛身和国土,百般地描绘就是为了说明实相无相,实相有很多相,就为了说明这个。

那下面开始就是只立足于寂照,没有照寂了啊,一定要盯紧,这个差别相很大。他只说寂照就是说,他立足于寂而侧重于拟人的表达,差别在于什么呢,性德和修德了。大家来看,“又性德寂照名法身”,本性的觉性叫做法身。那么“修德寂照名报身”,因为实报庄严的佛,实报庄严土的这个实报庄严身他是由于功勋足够了,积攒够了,圆满了,才能够报这个庄严身,就是这个庄严身的果报才能出现。所以这里讲到的“修德寂照名报身”,这是第三层。

再看第四层,下面就是连性德也给拨开来了,只论修德上面来讲了。大家看:“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就是从修德的功勋而言,因缘果满了,终于可以歇下来了,我成就了呀。那么好了,这个时候就叫做立足于照,而歇手了就叫寂,主要以寂的表达就叫自受用的报身。就是我自己修成这份家当了,我自己天天在享受这份家当。那么如果说从修德的积累功勋而言,修德寂照名应化身是什么呢?就是他观因缘,哪里因缘成熟了,他赶紧去示现,倒驾慈航,应九法界的因缘,去给人家需要什么身就给现个什么身,这就叫做应化身。

就像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你看,就讲来讲去我们天天听的,清净法身,常寂光土,实报庄严身,这个千百亿化身,什么性德什么修德,等等这一切,万变不离其宗,全部是诸法实相,没有离开。所以大家有时候总,特别是居士同修会问,说诵《金刚经》功德大吗,说大。说听说诵《地藏经》这个(功德)更大,说好,大,你就诵吧。过一会儿又说《普门品》才是跟观音菩萨相应,就来来回回这样地绕。可是大家知道吗,绕来绕去,一切大乘经典就这一点根本法,诸法实相,离不开这个。你就把黄金做成任何物品,它就是个金而已。所以看,这一段这样一系列地贯下来,这一段他是从立文字的对待上来讲,告诉我们说,这不是前面讲到了,诸法实相是一个什么相呀,就给你讲了这么多。

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方便的表现形式,不仅仅立的这些文字。但是因为这些文字就代表佛法里面的基本名相和通常的表达,所以他运用了这么一套阐述体系。但是虽然用的是佛法的阐述体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还要什么呢,立起来,还要把它破掉。

所以后面紧接着,大家看,“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就给你虽然讲了这么多,讲来讲去,不管说讲寂也罢,照也罢,讲佛身也罢,讲国土也罢,讲性德也罢,讲修德也罢,其实它还是一个东西,就是实相。所以为什么说,这么多不二无非实相,因为实相就叫不二法门。

居士同修们,能听明白吗?听不明白,再打个比方吧。我们有时候恭敬心不够,就对僧宝生不起来信心,这个我要批评大家了,有时候慢慢就成了二宝居士了。我给大家讲,什么叫做不二法,怎么讲呢,好比咱们说普陀山,我就听到有的居士同修,那会儿我就呵斥他。他给我讲呢,他用浅见的凡夫心描绘出来以后,他说普陀山不好,为什么?他说普陀山呀,师父们,这不是以前有的说佛灵僧不灵嘛。说师父们修行都一般,说大家都在庙里面做做事情,然后说,后来总结了一句说,普陀山了了生死的人能住,就是已经成了圣人了,和不了生死的人能住,就是完全没有道心的,说这两种人能住,只有想了生死的住不了。什么意思,就是说好像我们道风不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是不解风情的一种凡夫心的浅见,知道吧。如果今天就着这个不二法给你讲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法是说的最正确的,为什么,他给你讲法你没听明白,为什么,因为了了生死和不想了生死其实就是一回事,知道吧。生死是怎么了的呢,不了了之的。你有生死可了,就说明你还生在生死,你有解脱涅槃可得,还是依然说明你生在生死。所以你再往深了悟,什么叫做不二法呀,你的凡夫心对待法就说,一种是修行很好的,已经了生死了,还有一种是修行特别不好的,根本就不想着了生死。实际上,了了生死就是生死本不可得,知道吗,这就叫不二法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死即涅槃,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那会儿也觉得自己,刚刚开始相信净土法门了,要念佛了生脱死,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有一次是什么法务来着,还是到广州吧,讲经,去到云门寺去参学,去转转,一块儿我们的同班同学,他带去云门寺。那会儿这个有老和尚佛源长老还在,还有很多法师。我去了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修行好,说我终于明白了我要了生脱死了,我有了道心了。结果人家禅师就把我呵斥了一句说,你看你,说我这个同修把我害死了,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事,他非得把个生死给了你。所以大家要听明白,再不敢乱说了。这个普陀山这金刚道场如如不动,知道吧,既不断妄想,也不求佛道,这才叫真正的道,知道吧,这才叫绝学无为一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现在我们为什么说了,就是为说什么叫不二法。很多一个法,我们全把它分成两个法,所以就理解不了这个,什么叫做即一切相,离一切法,就理解不了。

那么这么多的讲解,前面都是提的文字,我们这么一听两听三听,最后就会把这个文字又给听出来执着了,所以最后为了说,包括我讲这么多,也是不能够执着的,又说了一句叫做什么呢,“实相无二,亦无不二”还是让你不要去说它有,还不要说它无,也不要说它对,也不要说它错。这就叫本来面目,彻底一切法都不立,所以实相又叫做毕竟空。你看,就把所有的万事万相收成佛法之相,再把佛法的名词之相收到一个实相,强名实相,最后把这个实相也给它连根砍掉。所以禅宗的参话头,参得一法代替万法,念佛念得一念收万念,全是为了入这个实相,大家要了解。

那既然是这个实相把它收绝了以后,还得往开了展呀,对不对?一切法既然是实相,它怎么个实法呢。后面开始话锋就转了,大家来看,“是故举体”,就是所以说,当体如果要给大家示现,给大家明示这个实相的本体,它是怎么个状态吗,什么叫做实相,你给我看看呀。好,给大家看啊,“是故举体作依作正”,就是作十方国土的依报,作十法界凡圣众生的正报,就是这些法。“作法作报”,做清净法身也罢,作圆满报身也罢。“作自作他”,就是指的我们自己,然后有了,有我相才有众生相嘛,自相和他相,所有的这一切相举体皆是实相。不仅仅如此,后面更加讲了,这就开始辐射了,大家看:“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大家看,这就说,乃至能说的,说这部经的什么呢,能说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说什么呢,所说的阿弥陀佛。能度所度,能度的诸佛菩萨;所度的六道众生。能信所信,能信的智慧;所信的法门。能愿所愿,就是我们能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所愿的西方极乐世界。能持是指的我们身口意三业,要么忆佛念佛,要么拜佛;所持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能赞就是《弥陀经》里面出广长舌的六方诸佛,能赞的诸佛;所赞,所赞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法门殊胜。种种诸如此类,无非全体当体都是实相。大家看,这就叫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如果再进一步地,祖师没说,我们这里扩展一下,就包括我们生死轮回,投胎转世,这辈子皈依三宝,乃至诸位法师出家为僧,受持重戒,住持道场,常住发心,守殿堂,行云水,上早晚课,所有的这一切全部当体就是实相法,没有二法。包括我们每天做这个经忏超度佛事,全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切法都能够修,一切法皆是佛法。《中论》里面讲到了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因为有空义,一切法才得成,能够成立,没有这个空,一切法都不成。因为有实相,一切法才能成。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轮回,也是因为有实相,否则我们都轮回不了,知道吧。我们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因为有实相,否则我们也往生不了。我们再乘愿再来度化众生,还是因为有实相,否则我们就结不上这个缘,这就叫实相。所以最后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不仅诸法实相是实相,一切法皆是实相,不仅仅一切法皆是实相诸法,连诸法实相还是实相诸法。就这么个意思,听起来跟文字游戏一样,实际上是文字般若。那好,这一段就讲到这里。

为什么尽量避免拆开讲呢,一气贯下来,就是防止这个繁言乱心,因为深的法能讲浅了才容易懂,快讲;浅的法能发挥深了才能入得进去,这也是一个惯式。所以特别是这一段也比较理性,可能实在听得大家干得已经,下面要就一口水了,就是第三个明宗了。明宗就开始讲到我们的信仰,讲到我们的宗教情怀。

大家来看,这里“第三明宗”,讲到“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就是说,你虽然给我讲这个实相法,讲了这么好,我怎么才能证到这个实相法,怎么才能够修成功呢?就要掌握这个宗旨,他给你设一条路。既然这个真理就在,怎么达到这个真理,那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讲这个。可是我们现在讲《弥陀经》,它得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诀窍,否则的话,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大家来看,“而万行之纲领也”,就是讲到这个修行要径,“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就是说,讲完了这个体,应该再讲一下这个明宗了。

大家看,“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关于信愿行的三资粮,诸位大德,这是净土的正因,也不是说哪一位祖师他非得独特地总结出来,或者说我们说大家都是人云亦云,跟风才跟成一片。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资粮,就是你得相信有极乐世界,发愿往生西方,最后从一天到尽形寿执持名号,就这三样东西。所以说我们现在往生净土呀,这个法门,我们开始迈入这个法,就这三个条件。你不能够多,因为佛说的就这么多,你也不能够少,少了就不可以。既不能少,也不能多。就是佛说过的,我们依教奉行。佛没有讲的,不能够给它添砖加瓦,特别是居士同修出去跟别人分享的时候,绝不可以如此。

这个信愿行呀,全是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流淌出来的密义,就是每一部经典,每一次讲净土,都绕不开这三资粮法。你看,我大概地说一下,就是说信愿行,它是贯穿在净土经论的各个角落里边,不会乱的。你看我们学习这个净土三经,大家都知道,净土三经是《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弥陀经》,“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表的信,就是说信的;《无量寿经》里面四十八愿度众生就是说愿的;《观无量寿经》里面十六种妙观就是讲行的,就不会乱。如果再把行愿品和圆通章这加进去,叫做净土五经。这个净土五经里面,那么净土三经就属于表信的,普贤行愿品就是表愿的,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就是表行的。

印祖说了,圆通章是净土一门修行的最上开示,还是表信愿行。四十八愿里面有一个核心愿,叫做十念必生愿,里面的内容就是什么呢:设我得佛,若有众生,第一个条件,至心信乐,它就是讲信的;欲生我国,就是讲愿的;乃至十念,就是讲行的;信愿行具足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看我们每次读到《佛说阿弥陀经》,讲到这个闻法众,说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然后长老舍利弗怎么怎么,并诸菩萨摩诃萨,第一尊是谁呀,文殊师利法王子,因为净土太难信了,只有大智文殊师利能够当下承担,就是表信的,知道吧。阿逸多菩萨,这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在我们这儿龙华树下成佛,他还得把这个净土法门传承到那会儿,所以他就是表愿的。这个乾陀诃提菩萨和常精进菩萨,乾陀诃提叫不休息,常精进,大家联想一下,为什么后面讲到执持名号,就是表这个行的。

所以一切的净土教法横说竖说,反说正说,都离不开我们下一讲要开始讲的,明宗的最根本,以信愿持名为修行宗要。

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阿弥陀佛。感恩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