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好,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各位放掌。当家师父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

今天是我们学习《弥陀要解》第十一讲。上一次的内容把如是我闻,六种成就,依着蕅益大师的分门别类的这种讲解,我们也做了一个贯讲。

今天的我们的内容要从第十八页的最后倒数两行,也就是第二大部分,“引大众同闻”开始。前面的内容就是说标这个法会时处,这里开始要引大众同闻,标明它是有次序的。它先后的讲究,真的,你看这一段非黑体字,它被蕅益大师排这个列位,解读的非常的合理,可以说是善取佛意的法子。这里的大众同闻就不仅仅是阿难一个人在场了,不是他独自听到的,是凭着各自过去善根福德因缘,被招感到这场法会中来的。

而且虽然与会者的任务,就是说与会者都坐在一起,但是他的任务还是不一样的,都是大众的一员,但是这个众的角色还是不一样。你比如说,我们一场法会,包括我们现在做这种大的共修法会,它一定会有发起众。这里的大众同闻,第一个就是,什么叫发起众呢?你看,有时候我们做法会,比如说讲法,真正听的,他是主场。但是有人他发起说,请这个法,启问这个法。

现在有时候我们旁边的人,他好张罗,成就大家来讲法、听法,但是他自己有时候也不怎么听,甚至不得受用,这类一般把他叫做发起众。

真正的能够受益的是当机众,也就是他的根性,他的因缘,这个福报也培足了,正好就到了这个爆点上了,到了这个爆点上了,他需要,正好引入到这个法音宣流,他能够现前受持,闻法得到真实的利益,一般就是当机众。当然如果细说的话,当机众还分两种。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也是。

一种就是我们坐在这里听,听闻者作为当机受益,还有一种就是像我一样,上来这里讲。你看,我自己也常观想说,在常住上讲法,叨扰常住师父,本来已经每天非常辛苦了,那我把它当做对自己的一种加持,就像五时八教里面讲到的般若时。我们有了知教理的,般若时,它有一个什么特色呢,就是让声闻给大菩萨们讲这个般若法。在《法华经》里边把它描绘叫做什么,转教付财,本来是菩萨修的法,菩萨已经了知得益的法,但是特别善巧的安排让声闻小根器的人来讲,拔他的这个见地和修行功德。我自己也常这样观想,其实虽然我在这里讲,很可能我是真正的当机众,诸位才是真正的叫做什么呢,叫做影响众。

第三个叫影响众。影响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了成就这场法会,他来做这个庄严众,造势,扩大这个宣传。因为你比如说,场面大了容易让人起信心,配合的这个佛事,来演这场佛事,一般都属于什么呢,带果行因的大权菩萨,这一类呢参加法会叫做影响众。

最次最次的,我们前面也讲过叫结缘众,就结个佛种。终于参与进来了,也不知道什么因缘,不知道什么目的,反正就莫名其妙地来一下,听一句,那么也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了。这都属于这里说的这个大众之类别。当然根本的还是指的当机众,就是听闻佛法能得利益的。

我们一般讲到的七众弟子,这里讲到说:“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就这一类参与法会者。后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里开始要开始排位了。我们现在有时候举办个法会,特别是开会,对这个排位顺序也很头疼,特别是世间要是领导多了的话,到底还是很讲究的,弄错了还不行。可是这里蕅益大师来排这个序,他是用的佛法,不是用的世间法。而且他不仅仅是论修证,更重要的是要来住持流通佛法,所以从中这个合理的安排可以说,我们前面讲到的,就是这样各司其职,但是他完全把佛的这个意图给他列出来。

大家来看,第一种,为什么说“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这是第一个标志。“常随从故”,第二个。第三个最重要的是什么,“佛法赖僧而传”,要僧人来住持流通佛法。那么从这个出世的这个相上来讲,我们都经历这神圣的一刻,说这个圆领僧袍,方袍僧相现,如来座下又添孙。我记得我那会在佛顶山剃度,紧张得一塌糊涂,海青穿上了,太长了,踩得东倒西歪的,把准备点结缘钱给洒了一地。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么一次仪式,真的无上的加持。不管我们在成佛的道路上,生生世世,什么角色都担当,六道轮回,升沉不定,就是什么业力都发挥。但是要知道在解脱道上,阿罗汉必定是出家人来成就,这是没的说的。

在成佛道上,大圆满觉也一定是辞亲割爱、弃国捐王、行做沙门,这就是出家相的可贵之处。佛成道以后,他教化的这个功德所显现的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我们都知道从这个憍陈如开始,都是先得道的,他为了感佛的深恩,所以常随不离佛。另外一个就是说,这么多人,一千二百个人呀,你说释迦牟尼佛走到哪里,当时在印度,他们跟到哪里,说坐下来就坐下来,说去乞食就乞食。大家一看到说这么多人追随着佛,这么敬重佛,他能够表这个本师的威德。你比如说我们现在世俗眼一看说,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多人跟着他,他就下意识地也就随大流也想跟着他,也想去皈依受教,这是常随众的功德。

佛法赖僧传,现在我们叫住持三宝的时期。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现前活佛,乞完食坐下来就开始讲经,千二百五十常随,这叫化相三宝。现在我们能够有住持三宝已经是不错了。僧宝的这种住世弘传是佛法的核心活动力。所以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读《地藏经》,现在不是常住上在打地藏七嘛。《地藏经》叫托孤大典,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入灭了,把这个弥勒出世之前所有的众生都托付给谁呢,为什么不托付给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只有地藏菩萨现的是出家相。所以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一样。为什么?就是佛法赖僧传。

我们这个形象表的就是佛、佛教、佛法。所以虚云老和尚不是老说,我拼命才保下的这一领大衣嘛,就是袈裟嘛。住持经法,讲经布道,领众修行,全是法缘,不管是法也罢,僧也罢,都是三宝的功德。所以在经典里面讲到,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去一生作为一个僧人,把自己的生命升华到这个地步。

在经典里面讲到说,说有一个人发神经了,已经疯了,他在末法时期,他能够剃个光头,然后穿上这个出家的衣服,就在这个人堆里面跑一圈,就这么个疯疯癫癫地跑一圈,让大家看到了,功德都大得不可思议。这个应该在《地藏十轮经》里边,因为他传出去的是佛法,表的是这个三宝的相状,这个信息就传达出来,有解脱这一回事在世间流通。这就是说出世相、常随众、佛法赖僧传,这是声闻居首的缘由。

我们来看,“菩萨居中者”,第一个“相不定故”。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在家相、出家相两种,他不能保障都是现的出家相,看他结的这个因缘而定。有的是在此土来受生,有的是他方来应现。男女老幼天上人间天龙八部中都有菩萨。文殊菩萨不是示现成个猪嘛,叫薄荷。所以由于他这个相不定,不能够表住世的三宝威仪,所以列在次位,相不定故。第二个“不常随故”,因为他应的缘是利生的事业,所以他跟佛的相应只是在法性上相应,在相上的因缘中,他并不是常随佛的。你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紧急关头,用得着了,他才来。平常也不一定随佛,常在一起,需要哪里,他就哪里出现,没有规定说一定要随佛。

另外,在另外的层面来讲,这个罗汉弟子,我们前面讲到不退,罗汉弟子他还没有入到行不退的地步,所以他就像这个翅膀还没有长全一样,他不能够离开佛太远,所以要常随。那么菩萨算已经出师了,至少已经到行不退了,可以独自去成就因缘中的众生,这里讲到的不常随。其实第三个才是根本,叫做“表中道义故”,正好居中,表的是什么呢,中道实相之法。真正的佛法甚深义就是中道实相。我们有时候,你比如说,人在红尘世间,他一定是把这个现实世界当做真实不虚,奋起直追的,他偏向于有,出不了生死。但是我们现在如果你去追求解脱,必定有涅槃可得,一定要离生死远去,观三界如火宅。

这种地步只能够得解脱道,不在成佛道。所以大家从这个事相上,有时候也可以就是感受一下,为什么说中道叫佛性,破无明才显佛性。所谓的佛法就是指的中道实相,它既不能属于有,当然不能属于有,但是也不能执着空。你一直追寻这个形而上的这个空,不断地观空观空,他也会入到这个顽空中的。

说的时候说罗汉已经入了位不退了,但是他真正如果说住到这个涅槃里边的话也是很苦的,成佛遥遥无期嘛。所以说只有这个中道实相才是佛法,严格地讲,只有中道实相才是佛法。所以天台宗它有一心三观,它是以正面的这种诠释。中观里面讲到的说破邪显正,有所得都属于邪,都是为这个,都表的这个中道实相法。有时候讲到说,“行空不证,涉有无著”,这才叫行的中道法。行的中道法,这是表的菩萨的中道义。

后面讲到“天人列后者”,为什么最后才是“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为什么呢?“世间相故他与声闻相反,是俗家弟子,他是俗相。第二个“凡圣品杂”,你说这个有凡有圣,也有大权菩萨示现,像维摩诘这样的,韦驮天将,都是菩萨。但是他在人天中,他不能保证全是,基本上还是以凡夫居多,所以只好索性就把他列在最后,反正凡夫是应该列在最后的。菩萨尽管是这个法性最高,你把他列在最后也不会得罪他,所谓的保险起见说凡圣品杂就列在最后,第二个缘由。所以你看我们现在,比如说世界性的佛教,世界性的佛教,大家去看一下,上座部,包括整个就是南传这一系的,还有我们汉传大乘系的。

但是有一个例外,韩国跟我们一样。只有什么呢,日本不一样。现在,在国际上的这个佛教会议,日本就是排在所有的出家人最后,但是排在居士之前,就成了一个缓冲了。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相上已经有所突破了。日本的出家人因为现在都有家了,大部分都有这样的一种表法。所以这也是一种位序上的一种根本表法,这个法必须得表。最重要的第三个,也是叫外护职责故,“外护职故”。因为出家人不直接从事这个生产事业,所以你道场里边,你不靠商务经营,平日养护怎么办呢,就靠外护。所以我们现在还庆幸,虽然越来越不如法的现象已经居多了,可是我们现在还身处在这个外护的机制中。

诸位法师,这个现象也会慢慢地淡,会灭的。而且现在年轻的一代起来了,他都是,人不仅在物质上有贪欲,他在精神上也有贪欲。我给你付出了,你能给我什么回报。人的福报越来越薄了,他就对这个单纯的这种四事供养,他已经发不起这个心了。在住持法道的这个缘起中,他没有这样的一种缘的相状,这也是伴随着法的衰落而衰落。

所以我们现在来讲的话,还有供养这么一说,因缘中还有这个法,虽然乱象也很多,有的护着护着,就不称心如意了就不护了,不由着他,就不护了。或者就他一个人护,不允许别人护,要争风吃醋。有时候不是护法,叫护是非、护短,等等这些。真正的护,护的是什么呢?就是护的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护这个,别的都不能护,也不应该护,不值得护。

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给我们提供的这三个层面,就是能把七众弟子各自的职责能够厘清。跟大家讲,这也是一种正见,这也属于见地。你现在我们学习,在座的都是以僧本位,当然可能这个录好了视频出去,也有居士在听,就是要讲到,大家要对号入座,不能够乱串、出格,各有各的本位。你虽然说,在法性上没有差别,一切众生平等。

但是在这个相上的话,你一点儿都不能乱,你不能串位、不能越位、不守本位。你一旦不守这个本位,哪怕是打着护法的旗帜,依然在败坏佛法,在乱法。所以你看,罗汉居首,就是说必须要恭敬出家人。你不要说,我们有时候自己也就心弱了,觉得什么都一样嘛!出家人也是人嘛。我特别不爱听法师们口中说这个话,当然出家人是人,但是贵在前面有修饰词,叫做出家呀。你在家人,你就是个外护,你就是在道场上弘扬佛法中,你尽心尽力的,你不能去想当教主。你看现在,慢慢地开始,先是说什么居士,最后大家供供供,尊敬地就推出来了,就成了某某老师,最后就变成导师,都不会有好下场。

现在的这个二宝居士这个乱象很多。特别有时候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说汉人很多时候他这个,就是说世故太多了,原则容易破。大家看一看,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僧衣跟俗衣是完全是不一样的,距离特别大。只有汉传佛教里边可以浑水摸鱼,居士有叫做什么呀?当然我这个讲出来会得罪人,那我也不怕,叫做缦衣。

然后一起做法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始作俑者给开的缘,实际上这就是在开始败法。因为你妥协嘛,出家人搭的七衣,那他给你上面反正是没有条,叫缦衣,受了五戒了,特别地受了菩萨戒了,就开始搭上了。搭上了参加法会,有时候还为了排位,自己坐在哪儿,还相互斗诤。那你说怎么办呢?师父们看起来说,很不可思议,就为这点儿事你说他们就很要命。

南传的你每次,我去过柬埔寨,见他们做这个佛事,这个居士今天要供僧众,他必须穿白衣。经典、律典里面都讲到白衣,只能著白衣。藏地,你去看一下,你哪儿敢说冒充,喇嘛的衣服你敢穿?反了你。所以说这汉传佛教就有一种叫做缦衣,缦衣就容易浑水摸鱼嘛,慢慢就靠近就混淆不清了嘛。

你刚开始穿个海青,慢慢搭个缦衣,最后剃个平头,然后渐渐地珠子也拿起来了,就差不多了,看上去。所以这个东西,乱位就是乱法。为什么叫乱象乱象,就是乱了这个差别之相。所以其实这段内容很重要,不管为僧还是在俗,都应该有这个见地。说居士来恭敬,当然他是对出家人应该是一种督促的护持作用。出家人来接受这个恭敬,他应该是一种住持作用。这才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所以这三个就在这里表这个法。

下面开始就讲到法会的大众了,从具体上做一个分别介绍。大家来看啊,前面讲到说,“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现在我们先开始标数,就是这一句“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后面蕅益大师就讲了说:“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这是一个总的概念。为什么叫“大”?因为都是罗汉,都是大阿罗汉,后面讲到的,所以称之为大。二一个,虽然是罗汉位,他能够回心来听这个净土教法。那已经就是说不是定性罗汉了,一定是有了回心向大的这个根性,所以叫做大比丘。再一个呢,这里后面列的这些大比丘们,每一个人都有法门功德上的绝招,有大修行、有大成就的种性。

而且因为他们出家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贵族,所以也受国王贵族的尊敬,称之为大比丘。我们这里二百五十条具足戒,就不用多说了,这是一个比丘身份的完满的一个标志。咱们山上不是马上也要传三坛戒嘛。出家人,我们也有时候像大德法师们讲到了,一听到出家人,又会列成四个形态:说什么身心俱不出家呀,身出心不出呀,心出身没出呀,身心俱出呀。

当然,真的能够身心俱出家,这是正法。但是有时候祖师爷们讲法呀,也是国人就好这个,一套一套的。那我自己想的话,如果你身能出的话,肯定比身没出的,心要出得厉害吧。纵然你心完全没有出到头,可是你这个相上已经显现了,那么你在这个三宝住持的道场中,你肯定心也慢慢就随着就出得厉害了。这个身你没有出,你说心出,这得有多大的根性啊,太少了。

所以这么列一列讲一讲可以,真正的操作实践起来呀,有时候也未必是这么回事。那我们现在可以说,大家辞亲割爱入空门的时候、剃度的时候,就等于说是出世俗家了。所以为什么说出家人你不好管,因为他能放得下,他和尚脾气呀。和尚脾气怎么养出来的?最好养的,就是最重要的一次养出来的,就是放下出家的那一次。

你能够有这么一次心路历程,那很可能这个世间事一切都不在话下了。他完全说可以放下,说撂挑子就撂挑子,你拿不住我。所以这个叫出世俗家。那么如果说我们真正地能够证到罗汉果,或者预流初果的时候,就意味着出三界家了。真正开始破无明,入法性位菩萨的时候呢,就开始出无明家了。如果说从无明家的角度来讲,那只有佛,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说大阿罗汉、真出家人。现在我们还介于出世俗家,正在努力地出三界家。这叫做出家人也。

后面来看,“比丘梵语”,是印度话,为什么比丘没有翻译?大家都知道,三大译经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当时翻译经典不是形成五种情况不翻。其中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这个意思多了,他就不翻了,直接按照原来的梵音,这样音译过来就可以了。所以这里比丘没有翻译,就是因为它意思多。你看下面讲到的,“含三义”,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乞士啊,钵就是应量器嘛,常行乞食的嘛。为什么乞呢?从外而言,去向施主乞食,以资我们的这个色身,这叫以资身命。从内而言,向佛世尊乞法,以资我们的慧命,这个叫做乞士。因为我们汉传佛教国情还真有点儿不同,大家去了解一下佛教史。汉传佛教大法东来,它的缘起就是这样的,它是由国主去奉请的,派人以国礼这样请到东土来的。所以在这个缘起中,历代有很多的皇帝下令建的寺院道场供养僧人,所以就一直息息相关这样的,就是以国家形式传到东土来讲,就很少有做乞士的机会。

虽然后来个别的大祖师们有行头陀行的,但是基本上在中国,后面的两条为根本,就是破恶和怖魔,是比丘的主要内容。乞食来讲,乞法居多了,乞食比较少,没有。当然我们乞食很多不解义的人都肤浅地认为这是要饭的,出家人跟要饭的不一样,虽然同为乞。为什么出家人虽然孤,但是他是贵。要饭的命犯的是什么?虽然孤,他是贱。这是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佛当时制这个乞食,他是有法上的用意的。你比如说,你向人家乞食的时候,你得求乞于人,最能够修行上起什么助缘呢,能够折服我慢,这是第一条。你老高高在上,上得了殿堂,但是你下不到人间去乞食的话,有可能别人给你点儿脸色,你就受不了,所以与道就有违。

第二个,人家给什么,你就吃什么,你没有挑肥拣瘦的余地,让你不贪口腹。再一个,像我们丛林里边,为什么叫大丛林了,丛林里边,到点儿了你就去过堂,对吧,端上来就吃,吃完了就走。你说这住小庙的,住茅棚的,我有这种体验呀。我有时候原来在北京读书的时候,一放寒暑假上五台山,就得自己做饭。做着做着最后烦到什么地步呢,一顿就把三天的做好了,就热一下,在那个电磁炉就热一下,蒸两个馒头热一下,把馒头都泡在那个菜汤里边,就热一下吃了就行。

太麻烦了,为什么?一天三顿,还不知不觉就下一顿就又要吃。所以你顿顿去考虑这个,就没办法专意行道,像俗人一样,为衣食而忙碌。再一个,就是说不让你生积蓄心。越积越多呀,为什么,人就是越多了越嫌少嘛!所以不断地藏藏藏,越藏越多了。所以就随你的需要去乞食,这是从自利的角度,佛当时制乞食的意义。如果从利他来讲的话,大家看,有这样的一种僧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做不到,他世间人会生惭愧心、尊敬心,这是从利他的角度,乞食。再一个,给别人增福、福田的机会,来供养出家人,能够破他的悭贪。所以这是利他的角度而言,乞食的意义。

这乞食总而言之,就属于我们叫做正命。就是一个出家人,这样才是他活命的正道。还有邪命,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才因为后来因时因地制宜,没有办法,你看中国佛教,数次的灭法,只有禅宗一枝独秀这样流传下来。为什么?因为禅宗它创新到山林佛教,然后有一招是什么呢?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养。所以他要出坡,要去种地。可是大家要知道,在佛在世的时候,这属于邪命,叫做下口食。就是你弯腰去种地,为什么,弯腰弯下来,口是朝下的,叫下口食。是不能够种地的,出家人你就一心一意地办道、禅思、禅修,你去种地就已经属于邪命活了。但是到了中国东土以后,没有办法。

在历史上祖师对话也有公案,有大祖师领众修行,在丛林里边,有人就来问了,说你们每天去出坡种田,说如果说有持乞食不种田的比丘来了,到底谁厉害呢?这个祖师爷就说,真有来乞食的比丘,依律而行的,当敬如佛。那就说明说,开始种田谋生的时候,已经就退了,但是没有办法。这叫做下口食,这是邪命。还比如有一种叫交结权贵,巧言攀缘,这个就属于方口食。有的人还看一看星象呀,说点儿谈凶论吉呀,就靠这个一天,这叫做仰口食。如果你用这个方术呀咒术呀,用这些来天天,这叫做维口食。这都属于邪命,比丘的邪命。当然这前提也有条件的,是你以这个来养自己的身、活自己的命,靠这个维生,这就属于邪命。如果以方便善巧度人者,除外。那真实功德从发心上顿见分晓。这是乞士。

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里的破烦恼恶就是指的见思烦恼,破烦恼,身口意、杀盗淫妄、贪嗔痴,身口意上面的这些烦恼惑。爱见,不堕爱见,“爱”就是世俗人比较多。“见”就是修道人比较多。我执表现的就是爱,法执表现的就是见。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不堕爱见”。当然这里还是从小乘的角度的话,不能从大乘角度说这个见是法,以烦恼障居多。这是“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

第三个叫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当然这个,我们这些都经过,五阴魔、烦恼魔、死魔,这里讲的怖魔是指怖的天魔。欲界的最高天,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就住在这儿,所以他把所有欲界的众生都看作他的子民,他的眷属。一旦有僧人去受这个解脱比丘戒的时候,白四羯磨不是成就嘛。那我们大家都知道这白四羯磨,僧行事的时候,三师七证嘛。其中有一个师教说要羯磨,就是向僧众告白,有人要出家,提出来要求了,表白,然后再问三次,大家都赞成了,这就叫白四羯磨。这里羯磨成就了,魔就生恐怖心。

所以我们登坛受戒的时候,可能自己还不知道,反正发心勇猛、加持殊胜,就这么下来了。有的人,他没有福报还登不上去。诸位也肯定有这样的经历,我当时就在福建受戒,每一坛戒,怪得很,真的有这个业障重的他就是没办法,而且就在受比丘戒的这前夕出问题,不是精神出问题就是身体出问题,甚至还出大问题。所以这个,为什么说“一口十方饭,七世宰相福”,真实不虚的。那么,这里讲到的怖魔呢,因为一旦有人发心受戒羯磨成就的时候,六道里面的众生,有的他有感应,你比如说就这夜叉,夜叉是八部里面的鬼类嘛,夜叉他就会赞叹说,哎呀,有善男子如法出家了,受具足戒了。

这个天众就开始增胜了,修罗就开始损减了,就这样赞叹。赞叹的时候,这个地行夜叉赞叹,就被空行夜叉听到了,他就传到四天王天了,四天王天这天行夜叉听到了也在这儿赞叹,就传到六欲天,魔王一听了就恐怖了。恐怖了以后,他就害怕这个,魔宫就跟着唯心就震动了,生恐怖心。所以这里叫做“怖魔”,这是我们讲到的比丘的三义。

当然大家都是出家人,每一个人出家都一部小历史,说到刚才讲到乞士了,我也突然想起,我记得我那会儿刚说一句,放话要出家了。哎呦,这个家里面就觉得说,这个出家了还有什么活法呀,下意识的就想到“乞”这个字,我记得那会儿就认为是要饭的,就认为说古佛青灯就了此残生就行了嘛,说,那样的日子你能过得了吗?现在嘛都变了,全家上下跟着我也都皈依佛门了。我俗家的母亲念佛还念得不错。我记得那会儿,走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十六铺码头坐船一夜坐到,那会儿在沈家门,我们读书的时候,沈家门跑的,没有朱家尖。十六铺码头,坐到上海的那个港口。

哎呀,我那会儿一看,就是像我们悟师父悟当家的这个黄卦儿,这个长袜子罗汉鞋,一个师父就在那儿,可能是接这个居士吧,在这个码头,被风一吹,一下子就把我心就给折服了,我就觉得说,这世间还有这么个活法,还有这种活头儿。当天晚上,我记得就住在南天门,在龙湾住了一晚上。后来,第二天,住的这个家里面呢是个皈依居士,带着我第二天去见道老,现在回想起也真的是因缘殊胜啊,就跟着就见道老。道老一看说,要出家嘛,行嘛,我去问问,问了当家师同意了,当晚就住进来。我那会儿想想,咱们罗汉堂还是职工食堂呢,诶,我说住就住进来吧。反正撂了一句,说出家嘛,住进来,第一个不要花钱了,外面在龙湾,我记得住一晚上要花五十块,第二个能白吃白喝,我说那就住进来吧,反正在这个风景区转一转,还挺好。住着住着因缘成熟了,上到佛顶山剃完度,到了佛学院了,学习这个经典。

我现在想想,那会儿我记得,讲《金刚经》,讲《八识规矩颂》,我就没有怀疑过,虽然也没有什么,可以说严格地讲,信仰还没有启建。但是这个道理,我就没有怀疑,直至到了佛学院了,然后穿着这个海青,到磐陀石,盘着腿一坐,把这个照片给家里一寄。好啦,这个母亲就背过气去。一下子发现说,好了,这彻底要饭去了,不是她们家的人了。什么时候才把这个出家好像见不得人的这个形象给平反的呢,到了中国佛学院了,读书了嘛。读书了,我记得有一次,讲经交流会得奖了,得奖了以后,那一届是跟佛顶山的当家师父智宗法师同届,大概见我们两个嘴唇长得都比较薄吧,这个中央电视台就挑了两个人,要去在镜头前说两句,就把我们两个给挑走了。

挑完了以后,因为这个宗教讲经是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第四套滚动播出,哎呀,一下子就把我在我们老家的罪名给平反了。原来都以为说,他们家呀,我排名老四,说老四出家了,也不知道混得这样怎么样,活不活着都不知道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拐走了,黑社会都有可能。这下子有两次,一次是第四套节目滚动播出,当时我母亲,后来给我说了,她在打麻将。

打麻将,这个电视放在旁边,不是这么说嘛,新闻上面就,第四套国际频道。诶,说这不是你们家老四呀,这不你儿子嘛?转过头来一看说,是呀。旁边一块儿的打麻将还有一个,原来是我们那个商务局的一个老局长,他说,不是,你们家的儿子怎么可能上中央电视台呀,说你不要认错了啊。我母亲还不行,说,认儿子能认错吗?她就把人家给损了一顿,说谁像你母亲一样,出家人认都能认错呢,我自己的儿子出家人还能认错吗。

从那次起,就变啦。说他们家的儿子出家以后,人家做什么像什么。考到北京读中国佛学院了,现在了不得了,上了电视了,从此以后再没人说我说出家作奸犯科不知道跑哪去了。这就算把这个形象给挽转了。所以讲到这里,在看到现前的场景,说起说每个人都有这个出家史。

现在来讲,汉传僧人,这里讲到说比丘僧,挺难的。南传的僧人,把你供起来,你只管修行就行了。这个藏传的僧人,几乎是全民信教,也没我们这样的去弘法的艰辛。只有这个汉传的僧人,你说你去弘法吧,弘化吧,他说你不是贫僧。你说我好好修行境界高嘛,他又说你说你为什么要出家呀。

感觉到好像出家见不得人,都是这种主流社会中的俗见。现在基本上都是住在被景区圈起来,就住在这个庙里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怎么都不对。要会经忏,念佛,参禅,跟大家讲,还要会心理咨询,你不会心理咨询还不行。你土木工程也得会,财务进出也得会,琴棋书画也得会,写书立传也得会,批八字看风水,什么都得会。这你才叫做方便善巧,有智慧。现在做一个汉传的僧人确实太难了。所以,特别是在这样的情形中,要么你就活生生的苦,要么你就硬生生的放,就这两种遭遇。这里讲到的叫做比丘。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后面讲到说僧者,前面讲的大比丘。“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这是汉语。印度话我们诵咒的时候不是说: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这个僧伽,是全称。但是咱们秦人好简,一般叫做僧了。这里翻叫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就是大家一块儿都是往解脱路一条路把手同行的。具体在生活中,具体从这六个方面来表相:“身同住”,身体是共住的;“口无诤”,在一起大家没有是非,都是来赞颂佛事,欢喜的;“意同悦”,一团和气,信心具足,法喜充满;“见同解”,就是对于佛法的见解,法门知见也是一致的;“戒同修”,那这个戒我们刚才讲到了,同受戒法,无二无别;“利同均”,同享十方供养。这个就叫做六和敬。这叫做六和敬。

六和敬,说实在的,你有一个不和,就容易导致其他的不和。你比如说,如果说太贪名利的话,有可能在这个利均上就不和。那你讲修行的话,有可能在这个见地上就不和。大家不要以为说,平常说犯点口角,一点小事斗斗嘴什么的,最难的其实就是这个见和同解,对于佛法的理解,特别是修行道场反而更甚。真正六和敬,就是我们每天早上都念的“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这也是一种和。就是互做增上,这里讲到的“名事和也。”

后面讲到的“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以后,先度的是外道。为什么先度外道呢,外道的烦恼比较薄,而且他观这个因缘成熟了。最先度的就是迦叶三兄弟,老大叫做优楼频螺迦叶,还有一个叫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三兄弟一共有一千弟子。释迦牟尼佛就方便善巧把他给度过来。其次又有两个最有名的外道,一个叫舍利弗,一个叫目犍连,各有一百弟子也给度过来。还有一个叫耶舍子,有五十个弟子,也给度过来了。所以这里叫做“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这里前面讲的“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就是舍利弗,“目连”,目犍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叫做“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我们讲到的标数。

第二个就是叹德,什么德呢,“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阿罗汉也有三个意思,从乞士为因,就能招感应供的果。所以阿罗汉的第一个意思叫做应供,你看“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但是大家要知道,罗汉的应供虽然是世间福田,跟佛还是不一样的。他只是应受天上人间供养,三界供养,不像佛一样能够受九法界供养。所以这个罗汉叫做半应供,跟我们八十八佛里面常诵到的“如来,应供”的那个应供内涵上还是有别的。叫做半应供。

二杀贼,即破恶果。”杀贼就杀烦恼之贼,由于前面的破恶所感果,破烦恼恶,所以能够烦恼不能够侵罗汉的圣位。罗汉智慧能够杀这个烦恼之贼。

无生即怖魔果”,无生是什么意思?就是出分段生死。不在三界内轮回去投生,去投胎转世了,再去受生了。这个无生还不是我们大乘佛法里边讲到的诸法无生的无生,就是不再去轮回了,所以叫做怖魔果。这是指的罗汉的三个意思。

当然在罗汉里边的,还是有这个差别相的,你看:“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

什么叫慧解脱呢?就是从智慧上,他这个智慧已经无漏了,断了见思烦恼了,证了涅槃,离开烦恼障了,这就叫做慧解脱。但是他的禅定还不过关。就是定力还不够,甚至有的还没有通,神通还不全。这种根性的罗汉一般就好像我们现在,修行人有的他就好讲道理,但是他在这个事林子里面,他就会乱了阵脚。

只好讲道理,不在事相上用功,就类似于这种就叫做慧解脱,禅定力比较差。真正的俱解脱是什么呢,不仅有空慧还有禅定,入的是灭尽定。就是有禅定力了,才能叫做俱解脱。灭尽定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现在我们,你看,只要诸位在这儿,能够有感觉,眉目之间传达一下讯息,就是有这个情感的传递,意识的发挥,第六意识一直在现行,这是凡夫的一个根本标志。但是在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的第六意识在几种情况下就不现行呢?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在睡觉,深睡过去的时候,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是没有作用的。还有一种情况下,就是你休克的时候,不省人事了,第六意识也没有。

还有一种是外道修的叫无想定,生到无想天,也没有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后一种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灭尽定,又叫做灭受想定,第六意识不发挥了。所以这里讲到的俱解脱入的这个定,就是指的灭尽定,又叫做心解脱,有禅定功夫。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往生到极乐世界,风触其身皆得快乐,就是风刮过来,极乐世界的风刮过来以后,在你身上有触感的时候,你所产生的觉受,就跟入了灭尽定的比丘一样,就跟入到这个灭尽三昧的这样一种法喜。有法师如果去过云南的鸡足山,到过华首门,迦叶尊者不是在那儿入定嘛,将来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他要把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转给弥勒佛,现在在华首门入的就叫做灭尽定。这就叫做俱解脱。

那么最胜的一种叫无疑解脱,就是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一切套路都清楚了,既有智慧,又有禅定,兼有神通,这就叫做无疑解脱。这里讲到了说“今是无疑解脱”,就是这些讲到的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都是无疑解脱的罗汉,所以称之为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你看,原来这里的幕后的真实相状是什么呢,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是法身大士大菩萨来示现成罗汉声闻,护持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净土不思议法。这些罗汉们确实如此,像须菩提本来就是青龙陀佛示现的,在经典里面讲到,须菩提虽然是在这一期法中他是罗汉,解空第一,但是早就成佛了。都是本地风光,所以这里示现作声闻,叫做大也。

“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大家跟着这个走,就是说下面的每一段话是讲经的,我们现在在讲蕅益大师的讲经的这个论文,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就是在讲这个“众所知识”的这句话,这四个字。大家都一说平常都知道,众所知识,最容易联想的就是善知识。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法的时候,有的弟子不是说了,说善知识是他得道的多分因缘。就是说,我成就佛道,成就这个解脱道,全凭有善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结果佛就呵斥他,说什么呢,说你错了,善知识是我们得道的满分因缘,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成就道业,善知识起了全部的作用,而不是主要的作用。

主要的作用,说明还有次要的,不是由他而来的。佛就呵斥他说,善知识是我们修行人得道的全分因缘,就是全凭有他,没有他,绝对不行,都是由于他,这叫做善知识。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听到他的名号,见到他的样貌,这个人有益于我的菩提道业,就称之为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对于我有教导作用,领众修行。同行善知识,伴随着我一起来学佛,互做道友。

护持善知识,来护持大家修行弘法,住持法道。这都属于善知识,所以这里才讲到的“众所知识”。当然如果我们要发挥一下,为什么叫众所知识,就是大家都认识。就跟诸位坐在这里,四目相对,你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你。怎么个知道法呢,在无量劫来数次轮回,一生一世的轮回,就是结伴而行的,生生世世打交道的就这帮人,没有缘也见不着,不断地修行,积功累德,终于识得本地风光了,这叫做善知识,叫做众所知识。一生又一生的修行,这辈子成就了,回首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你也知道我哪一世是干什么的,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犯了什么错,种了什么善根,一目了然,所以这个叫做众所知识,也有这个法在里面。

再一个,这里讲到了说,皆是法身大士,就像寒山拾得说弥陀饶舌一样,不是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嘛,他让去到那边去参访的一个居士去找寒山拾得,说是文殊普贤示现的。去到那儿找到以后,他们又说,弥陀饶舌,说丰干和尚你天天亲近了,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相互他们都知根知底,相互揭发,检举揭发,最后都只好舍报了。这就叫做众所知识。也可以这么来理解一下。这是指的“表位叹德”。

第三个内容就是“列上首名”。第十九页的后面两行开始,列上首名。大家来看,“长老舍利弗”,我们先来看长老,蕅益大师这里,翻过来二十页,蕅益大师这里怎么讲长老呢?“德腊俱尊,故名长老。”就是你的道德好,受人尊敬,你的戒腊长,出家已久,这样的德腊俱尊的老和尚称之为长老,有时候我们又叫做上座,或者叫上首,都叫长老。

当然说到长老,这里还是有一些,如果说分开来理解,比如说,光说年龄,就是已经活得很久的老和尚,一般叫做耆年长老。耆年长老,耆就是老字,下来一个日字。耆年长老,他见多识广,他经得多了,见得广了,积累了一辈子的德行,那么这个德行就出来了,经历得多了,心就柔了,柔和了,忍辱忍过来了,养这个心就慈悲了,所以这个叫做耆年长老,年龄大,又叫做生年上座,这是从德行上而言的。

如果从智慧上而言,就叫做法性长老。我们大家都要知道,这个就不是从年龄上看了,虽然有的很年轻,你比如说,藏地有一种所谓的转世灵童这样的一种法则,刚刚找到这个灵童,他们就认为这就是长老了,上辈子修行,这辈子接上头了,这就叫法性长老。像罗什法师,为什么叫童寿呢,就这个意思,就是他年龄很小,但是有长者的德行,这就叫法性长老。

德重智慧高深的高僧,这就不从年龄上论了。你比如说有的人,确实你必须说承认他就是乘愿再来,或者是生生世世积累的这个善根福报,你看苏东坡都说了嘛,“书到今生读已迟”。有的人他就生生世世就是当和尚的,和尚的这一套,楞严咒几天就背下来了,法器即刻一学就上手,起腔字正腔圆。他生生世世积功累德,这个就跟道天然相应,跟三宝法天然相应,这就叫做可以说是法性长老的一种体现。

再一种叫福德长老,就是福气大。比如说本焕长老,人见到他就想给钱嘛,控制不住地就想给钱,供养。原来我们普陀山,也是前方丈,也是江南的名僧,悟道老和尚,这也属于福德长老。他老人家往那儿一坐,一麻袋钱就来了,然后就给常住上放着,建庙去了。我记得,你看现在还能看见他的照片法相,耳朵就这么大,跟阿弥陀佛似的,这就叫福德长老,有很大的福报,能给大家做福田。当然他不是说来享这个福的,是福报修到位了,能表这个庄严供养之法,能给大家做福田。

当然这三种人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说福德长老,他有可能就是智慧也高,他德行也久,积累出来了,三位集于一体。我们便于理解,这么说一下,因为这里讲到的说“长老舍利弗”。

后面开始就要说这十六个罗汉的故事了。要多讲两个故事了,今天先讲两个。这十六尊罗汉在这里,三,列的什么呢,上首弟子,大家看到了。你比如说这里说的“长老舍利弗(此云身子)”,后面蕅益大师讲的是什么,“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每一个罗汉,他都有排名第一的强项。

舍利弗为什么这里排在第一,后面也会讲,为什么?如果不是智慧第一,他根本就承担不了这个净土法门,一听就要,吓都吓坏了,不能够受持。所以为什么这个舍利弗,舍利弗呢,因为他的妈妈叫舍利。在印度最漂亮的一种鸟就叫舍利,这个鸟的漂亮在哪里呢,眼睛非常漂亮。由于舍利弗的妈妈的眼睛漂亮得跟这个舍利鸟一样,所以她有个外号叫做舍利,她生的儿子就叫舍利子,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舍利弗。舍利弗为什么说智慧第一呢?他在他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他妈妈跟她的弟弟,也就是他的舅舅,两个人辩法的时候,永远都是舍利弗的妈妈败,他的舅舅胜。自从怀了舍利弗以后,肚子里怀了他以后,从此开始这个舅舅就辩不过他妹妹。为什么?就是他能够把他的辩才寄于母口,这样的智慧,生下来以后,七天七夜就能够通达教典。就这样的智慧,所以这里叫身子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子,智慧第一。

第二位,摩诃目犍连,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我们说菩萨摩诃萨,就是大的意思。你看这里,括号里面为什么叫做大采菽氏呢,后面介绍说,“目连尊者神通第一”。这个大采菽氏是因为这个菽是指的豆类的总称,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蔬菜,这个意思。他的祖上先人就是修道,生生世世,他们传统就是爱修道,虽然是外道,他们修道的时候就爱吃这个东西。所以印度人也怪得很,你们家既然爱吃这个东西,就把他们家族里面都称之为大采菽氏,这么来的。他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做拘利陀。拘利陀,因为他的母亲祈祷树神而生下了他。

为什么这里说目连尊者神通第一呢,因为他最早证得罗汉果位,得了六通。虽然后来他去世,舍报舍得比较惨,这也是为了表这个神通抵不过业力。释迦族当时要遭到琉璃王去灭族的时候,他把五百个释迦族的童男女放在他钵里,用神通都没逃过这定业的一劫,等到拿出来看的时候,都化为血水了,因为有这个定业。

所以他的神通第一。最有名的就是目连救母,咱们不是刚刚过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盂兰盆也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叫做倒悬的意思,倒挂在那儿。因为目犍连看见她的妈妈受这个苦,就感觉到就是一个人受苦受到就跟把她倒挂在那儿,不给吃不给喝的这种难受劲儿,所以把这个倒悬的这个给把它翻过来,解救下来,这才叫做盂兰盆会,这么个缘起。

因为前些天七月十五的时候,一直有人问我,盂兰盆是怎么个盆,说怎么样的一个盆,说我买个碟子供,行不行。很多时候佛教的这些法,大家迷信的很多,也没办法,这个外边的迷信的花边越多,就越遮挡住它这个真实的法义,也没有办法。

我们再讲一个,再讲一个“摩诃迦叶(大饮光)”。这里讲到的,“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就是苦行。当时释迦牟尼佛给迦叶尊者曾经让过半个法座,为什么呢,就是说,由这个头陀行住世,正法能够多住五百年,迦叶尊者。为什么这里把他叫做饮光呢?就是他身上有这个光,他往那儿一站,傍边的人的光,就是有点亮度或者皮肤好一点儿,就被他给盖过去了,显不出来了。这个果位是怎么来的呢?过去有一世,他是一个敲金的,就是炼金的一个金匠。当时是在毗婆尸佛灭度以后,有这个佛像毁坏了,有一个非常穷的一个女子,她去化缘来一个金珠,就让这个金匠帮忙给她打成薄的金箔来给这个佛像贴金。

他也发了一个心说,既然你发这个心贴金,我也不要工钱了,我给你打成金箔贴上去,咱们两个把这功德做了,咱们两个人也就相好吧,最后结为夫妻了,而且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九十一劫一直是夫妻。由于他们贴金的功德,两个人身上都有金光,把别人的光给盖下去了,所以叫饮光。迦叶尊者出家的这一世,他的妻子也出家了,叫紫金光比丘尼,就是这么来的。禅宗的初祖,就是因为他在灵山会上朝着释迦牟尼佛笑了一下,正法眼藏,以心印心,做为咱们禅宗的第一公案。将来弥勒出世的时候,会把袈裟转给他。这是迦叶尊者,这里讲到说头陀行第一。各有第一。

下面十三个,我们今天就时间关系,到此为止。

祈请诸位法师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阿弥陀佛。感恩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