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2面,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你在观察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内外的差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一个人内外的因缘混淆不清,你今生就不可能成就了,因为内外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这一部分能够改造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外在的因缘,佛陀只有讲一句话而已: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所以我们对于已经成就的果报,比方说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比方说我们的金钱是不是富足,比方说我们人际关系如何,这个地方能够改变的相当有限了,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一个果实。所以外在的因缘你能够不碰最好是不碰,轻轻的走过去就好,因为你浪费时间是没有用的。

第二个是你内在的因缘,就是无穷无尽的土地跟无穷无尽的种子。这个是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经营的,因为它影响我们未来生命的方向。那么,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当中,我们内心当中,从唯识学的解释啊,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杂染的种子,也有很多清净的种子。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地雷,也有无量无边的宝藏。所以你的修行,就是改变你的内心的思想,就是内因缘。所以佛教都是讲内观,观心法门。这个观呢,其实它有观照义,也有调整的意思,你要自己调整自己,跟自己沟通。

那么从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调整啊,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是出离心。我们开始修学大乘佛法的时候,第一个要调整我们的贪恋娑婆的心态,这个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我们在三界当中,流转已久,我们跟每一个人每一块土地非常熟悉,所以,首先我们一定要透过无常的思想,诸行无常,人生是变化的,我们是没办法去掌控的,慢慢的调伏我们对三界的爱取,一个人一旦贪恋三界的果报,你的格局就不大 了,你就成不了大功德了,就像《楞严经》说的,你贪恋一个小水泡,你就得不到大海了。

所以这个出离心,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无常,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贪世间的财富?我们为什么不贪人天的果报?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会变化,它会让我们失望。我们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有,我们可以接受。你看,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拥有过,我可以接受,但是得到以后的失去,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们无量劫来,都是在这种无常当中得到很大的伤害,不管是感情的伤害,或者物质的伤害。所以我们睁开我们眼睛以后,看到我们生命当中,没有一个安稳的东西,没有一个常态的东西,所以你慢慢慢慢的从无常观,我们开始产生对三界的出离,这第一个善根先种下去,出离心。

第二个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两块,一个是上求佛道,一个是下化众生。一个思惟佛道的功德庄严,生起好乐;一个思惟众生的苦,生起悲悯。当然每一个人有所偏重。那么这个就是先从出离心当中生起菩提心。

第三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空正见,太重要了。当我们建立出离心、菩提心善根的时候,我们要避免妄想的干扰,这个就是空正见啊。观照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妄想。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在大乘佛法当中的三种根本,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三个柱子先种下去,然后再修其它的波罗蜜。这个是大乘佛法主要的根本,三种根本。

好,我们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么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要注意那些因缘会退失的,这个是整个修菩提心的禁忌。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约本质明退失;第二个,约作用明退失。

什么叫约本质呢?就是你这个菩提心,刚开始种的时候呀,就种的不好,这个种子本身就不坚固,怎么回事呢?我们看这段的论文: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好,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就是说啊,他这个人发了菩提心啊,但是他本身的内在的善根薄弱,内因力薄弱,怎么说呢?有一类众生善根微少。这个菩萨有两种,一种是钝根菩萨,一个是利根菩萨。

什么叫钝根菩萨呢?就是这个人偏重修福报,智慧薄弱,就是钝根菩萨;那么利根菩萨呢?就是他花很多时间去修智慧,福报相对薄弱。一个人如果智慧太差,有什么缺点呢?我们解释一下: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必须要靠自己的自觉自省自调来不断进步。如果你智慧够,你会创造一个自我调整的能力,这个很重要。现在的人很难劝谏你了,就是说,现在人跟人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人都很喜欢保护自己,所以,没有一个人会冒死劝谏,向你劝谏,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冒着跟你绝交的危险跟你劝谏,因为人,现在的人谁讲的听,你想。

所以当正法时代过去,像法时代过去,大善知识、大威德善知识时代过去以后,末法时代最难的就是说,我的过失谁来告诉我,几乎没有了。你看你儿子不听话,你讲他听吗?他不听,你再讲下去,可能子女的关系就被破坏了。所以只好呢,只好怎么呢?佛陀说的合掌令欢喜,这个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互相合掌令欢喜,有什么缺点呢?

就是说,就是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就糟糕了,因为本来当局者迷嘛,所以这个时代只好靠自觉,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不能太差,因为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你如果不看经典,你会有什么问题,诸位知道吗?就像佛陀说的,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在照镜子了,你脸上有黑点、有什么,你都不知道了。你不能自我反省自我调整,那就很糟糕了。

你看,一个人,他的方向错了以后,他已经不知道怎么调整自己的方向,他一定错到底。所以这种人就是善根薄弱。善根薄弱,他一定要到罪业满盈,到业成熟了得果报了,他看到果报了,才知道怕了。

一个利根人他犯错的时候,他可能会有一时的糊涂,但他随时会醒过来,而那个醒过来的力量,调整的力量,就是他平常智慧够,他观照力强,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就是说,这个人智慧薄弱,而且呢,烦恼又深重,那么他曾经在三宝当中,虽然值遇佛法,也曾经供养三宝,也跟三宝结缘,但是呢,他生起人天的种子,就是贪求人天的果报,或者呢,生起二乘的种子,欢喜偏空的涅槃,都是偏一边,一个偏于有相,一个偏于无相。

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其实说实在,大乘的根器是很难栽培的,真的。你看佛陀度大乘很难,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陀要你无住,又要你生心,要生心又要无住。我们一般人就是,你要么要我追求,要么我就完全放弃。我们一般凡夫是比较偏激的。说实在,末法时代,真正能够掌握大乘中道思想的这种根机的,就非常少了。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人因为智慧不够,所以他就很难去掌握到这种中道的思想,他可能会采取比较偏激的,就是说要嘛我就贪求,要么我就完全放弃。那么这个是讲这个人大乘的佛法熏习不够,所以他会产生一种偏激的思想。

若有供养诸佛,但是时间太短没有达到一万劫,那么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呀,遇到恶因缘也可能有发心的情况,这以下讲出四种:

第一个,见佛色相而发心。阿难尊者就是这样,见佛相好。佛陀说你为什么出家呢?我看到佛陀相好而发心。佛陀呵责他,他说你看我相好而出家,哪一天我变老了、变丑了,你的道心是不是没了呢?所以这个缘相发心是有问题的。或者,缘众生而发心。说你为什么学佛呢?我看到僧宝的相状庄严而学佛。这个发心也不对,那么要是僧团腐败了,你的道心也就受到伤害。或因二乘人的教授而发心,二乘人当然就是比较偏重在苦谛呀,无常的思想,比较悲观。或者是随他人而发心,随顺众生而发心。如是等发心呢,因为他本身不是发自内心对真理的觉悟,悉皆不定,遇到恶因缘的刺激,就退失大乘而堕落二乘之地。

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啊,发了菩提心以后它的坚固的问题。《楞严经》讲到生灭跟不生灭心,就是说啊,如果你建立一个心态,或者说一个善根,这个善根是外相的刺激,你开始修行,这种善根临终的时候都靠不住。就是《楞严经》说啊,说我一生当中,我在三宝当中栽培很多的善根,我怎么知道哪些善根我临终的时候用得到?我怎么知道我临终的时候,那些善根是不现前的?

我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比方说,你来参加佛七,要有人打电话,跟你说某某人啊,这个佛七很重要啊,你一定要来参加,你不好意思,只好来参加,那么你的发心是缘朋友的感情而发心,你这个力量是外面给你的,这个临终就不算了,因为《楞严经》说,你是借来的,那个善知识跟他借的,借来的要怎么样?对!要还,对!

佛陀说借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还呢?

太阳带给我们光明,虚空的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当太阳走的时候,它把光明带走了。佛陀说,树上的叶子在动,这个动态是什么来的呢?是跟风借来的,当风走了以后,它就把动相带走了。所以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出家的十二年,你想想看,你内心当中,哪些是真实的功德,哪些是借来的,你一定要借这个相,你的心才生起?你看有些人他一定要把佛堂弄得很庄严,冷气打开,再泡一杯咖啡,他才可以拜佛。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万一这个地方刚好没有冷气怎么办?你就完了,佛号提不起来了。因为你这个佛号的生起,要跟三个东西借:第一个跟冷气借来;第二个跟一个庄严的道场借;第三个跟一杯咖啡借。所以你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足,你的佛号就提不起来。

所以诸位你要知道,你心中的佛号是借来的还是你的东西。借来的,是要还的,临终的时候,是要还的。你看我们色身跟四大借来的,临终的时候它讨回去了。只要你这个东西是要外境的刺激,你这个心才生起的,叫诸法因缘生,那临终的时候它就逃走了,你会发现,哎呀,我平常可以念佛,我临终佛号提不起来呢?因为你的佛号是借来的,借来的。

有人问印光大师说:大师啊,你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你到底有没有真的看到人家往生呢?印光大师回答得很妙,他说,就算所有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往生。他这个往生的心不是借来的。换句话说,外境跟我没有关系,我往生,我是从佛法的真理体会出来的,我往生,是我明白这个因缘的道理。

你的心是从真理的思惟从内而外的,只要你的心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刚开始的缘起很重要,由内而外,你悟到真理以后,你发心求生净土了。所以我不太愿意用感应的故事来启发你,因为你用这样子的话,万一你看到哪一天都没有人往生,你就不要往生了。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的东西是借来的,你要调整一下,否则临终是要还的,你可能会产生错觉。

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心就是说,这个人发心都是借来的。他假借佛陀的相好而发心,假借僧宝的庄严而发心,但是相状是变化的,所以他就觉得他的心不断在变,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一开始就是借来的。你假借它而生,你就受它的干扰。

所以他的发心为什么会退呢?他一开始不是依止真理的体会而发心,是依止外相而发心。这个本身就错误,这本身就脆弱,你的一开始因地就是生灭心嘛,所以你不可能产生不生灭的力量。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提醒我们注意,就是我们的善根,最好是不要借来的,是你自己思惟法义,然后从你的内心发动出来的善根,这才是你的东西。

我们再看第二个,约作用明退失。

前面是讲到本质,这个讲作用,我们看这一段的论文,再加以解释,请合掌!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

那么我们菩提心成就了以后,要注意三个禁忌,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第一个,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贪爱不障碍菩提心,你喜欢吃面包,你喜欢吃面条,这个跟菩提心都没有关系,这个只是浪费你的福报而已。但是你经常发脾气,你经常跟众生产生对立,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你就要小心了。你的瞋心很重,对立心很强,你的菩提心就守不住了。菩提心是我们生命一个最重要的引导者,如果以佛陀的教法来说,这是三个马车啊。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引导,你所修的善法,到底是一个人天果报,还是成佛的资粮,还是往生的资粮,完全靠菩提心在引导。你菩提心破坏的时候,就好像你这个车子,已经没有这个方向盘,没有方向盘,没有方向引导。

所以这个瞋心在菩萨戒里面是首戒,当然它不是说偶尔发一次,是经常发脾气,就要小心了。这个瞋心在菩萨戒,你打开菩萨戒,他是制得很重,很重哦。重到什么程度呢?你看佛陀讲瞋心,瞋心是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你说啊,我是维持正义,不行,维持正义也不要发脾气,很多方法的。就是瞋心,在菩萨戒你打开看看,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你都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替代的。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二个,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这个僧宝特别指的是他能够教化你的善知识。因为你今天高慢心,你就很难接受教化,所以你就很难成长。这个善知识,宗喀巴大师他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他要能够不犯四重。到末法时代,我们很难要求善知识是整个身口意清净的,就像那个智者大师说的,他说正法时代我们追求珍宝,珍宝都是在干净的地方,但是末法时代,这个善知识,往往有一些身口意的微细过失,那么这个珍宝往往是在有些带有垃圾的地方。所以我们为了要追求珍宝,我们必须忍受善知识的某些的过失,当然这个过失不能犯到四重。四重是判断善知识的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他犯了四重,这个善知识就不能依止了,根本重戒不能犯,这第一个。

第二具足大悲。这善知识有大悲心。

第三善巧方便。他能够开方便门来摄受你。

那么只要这个善知识具足不犯四重、具足大悲、善巧方便,这个人就可以依止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对善知识应该见德不见失,见他的功德,少看善知识的过失。他既然可以给我们增上,我们就应该要如法的依止。

第三个,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那么这个就会创造愚痴。

其实这三个当中,最严重就是懈怠。因为你一懈怠,你就不能够自我反省,不能自我觉察,那么我们就很难进步,没有进步就容易退步。这个是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的三个重大的过失。不但是会破坏菩提的信心,而且会产生恶道的果报。这个是讲到作用明退失。

我们再往下看,菩提心之增上。

那么前面是讲到菩提心的退失,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其它的加行,让菩提心增长广大。

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个,深观实相;第二个,广修方便;第三个,历事练心。

那么,第一个是一种智慧,深观实相。深观实相当中又分成空观跟假观:空观,如实空义;假观,如实不空。先看空观,我们先看这段论文,请合掌: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好,这个观很重要。这个空观,影响到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坚固跟增长。那么我们一个人要学会怎么从生灭门而进入到真如门。什么叫生灭门?只要这个东西带有相状,就是生灭门,凡所有相都是生灭,不管它的相是凡夫的杂染相,或者佛菩萨的清净庄严相,只要它是一个相状都是生灭门;那么真如门它是没有相状的,它离一切相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念的清净的心体。那么怎么从生灭门进入真如门呢?

你要去观察我们的五蕴身心,不管是色法心法,乃至于外在的六尘境界毕竟无念。毕竟无念就是它没有真实的体性,你一念心性本来没有形相,所以从十方去追求,终不可得,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真实的体性,都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就好像一个人,迷失了方向,把东方当作西方。但是你把东方当作西方的时候,西方还是西方,东方还是东方啊。即便你自己这样认为,并不可能改变东西方的事实。众生亦尔,我们无量劫来把一念心,执着有一个自我的相状,但是事实上,内心还是清净本然的。

所以我们应该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真如门故。

这个地方重点在这四个字,知心无念。我们一念心,每个人都很复杂,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妄想都是不真实的,这个很重要,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对治妄想。我们无始劫来,在我们的每一个生命经验当中,会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这有什么缺点,带个相状有什么不好?

带个相状,就把你限制住了,自我设限。过去有一个猎人,他养了一只老鹰,他为了贪方便,他也没有个别养,他把老鹰放在他鸡笼子里面养,从小就跟鸡养在一起,这样比较方便嘛。这老鹰跟鸡整天搞在一起,它长大以后,因为它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鸡,它认为它就是一只鸡,因为它心中已经捏造这个鸡的相状了,虽然它有强壮的手臂,它有广大翅膀的力量,但是它心中认为它就是一只鸡。

那么后来,它长大以后,猎人用所有的方式来训练它,都失败了。后来这个猎人非常失望,就带着这只老鹰,跑到山上,就想要把它自由落体,让它自生自灭。所以他把这个老鹰带到山上,把它放下去的时候,老鹰遇到死亡的威胁的时候,快要着地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出来,展起它广大的翅膀,一跃飞上去了。它有这个功能,但是它为什么不表现出来呢?因为它被这个我相,这种自我的相状限制住了,自我设限。

你看那个马戏团,他们也曾经有这种,发生一件事实。有一次马戏团发生了火灾,那个管理员赶快把这个笼子打开,让这个野兽跑出来。后来发觉,只要这个野兽被关超过三年,这只野兽就跑不出来了。新抓到的野兽、那个鸟马上都出去了。那么只要这个鸟跟动物,被关在这个笼子里面超过三年,它已经认为说,我的范围就是这样子了,自我设限。

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相状,我们现在变成物化了,就是说,被物质同化。我们经常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怎么样,其实人生不决定。

你看菩萨戒,菩萨戒有个很重要的思想,菩萨戒他那个菩提心跟空观是很要求的,也就是说,菩萨戒不能自我设限。你要受了菩萨戒,你就没有资格说我做不到,不能这样讲,你可以说,我慢慢做,可以,但是你不能说我做不到,因为你做不到,那表示你自我设限,违背我们本性是清净的这个真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诸位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够突破?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三十几年,你三十几年前看他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副德行?就是你这个思考模式错误。你坚固的执着你的妄想,你就很难去改变它了。你要改变妄想,第一件事情请你把它放掉,你要放掉妄想,才有办法对治它。

我再讲一次,妄想本来是不存在的,它本来是没有力量的,它本来只是个客人,但是你赐给它太多力量了。妄想力量是你给它的,你还记得吗?你要把它放掉,你才有办法对治它,你一天到晚对治它,一方面给它力量,你怎么对治得了它呢?所以你要观空,本来没有妄想你就很好对治了,它就不是你的对手了。

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到,你不要老是觉得你业障深重,这很重要。你老是觉得业障深重,你结果果然业障深重,因为你自己老是这样想。所以,大乘佛法是认为说,我的内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业障,你很快就从业障里面跳出来了。这个知心无念,这个道理会影响到你这个人,是不是进步快。同样两个人,学佛的时候烦恼都很重,有一个人他进步很快,有一个人进步很慢,这个跟你的智慧有关。

什么叫智慧呢?就是这四个字,知心无念。这个是甚深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你如果没有弄清楚,你后面你就很难修学了,你就好像骑脚踏车,人家开车一样,你这个乘太差了,你是人天乘啊,你从有相的修行,你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

这个金刚般若是很重要的,知心无念。你告诉你自己,你生命当中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因为本来无一物,凭的就是这个真理。所以这个思考会影响到你的平时的进步,也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这一块,一个人成功失败跟这四个字有极密切的关系,这四个字。

好,我们再看如实不空义,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前面如实空义,是讲它的一个清净的本体,这个地方讲,这个清净的本体,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它有这个不空的能量。

复次,自性清净的本体,一切凡夫、一切的二乘,声闻、缘觉、一切的菩萨,乃至于十方诸佛,从清净的本体来看,是没有增减之相,没有前后之相,毕竟恒常不变。这个地方是怎么说啊?

就是说,佛是万德庄严的,凡夫是业障深重,但是这个只是因缘所生法,那是后来的修学而成。那么如果把这种缘起的相状拿掉以后,我们发觉,佛陀万德庄严的背后是清净本然的,凡夫的业障深重的因缘相拿掉以后,也是清净本然的,本体都是一个,这个所谓真如自体相,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当每一个人把生命归零的时候,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都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交集,就是清净的本体。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知道,一切众生合理的推论,都有可能成佛。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内心本来清净。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再复习一次,他要讲的是下面这一段。那么这个清净本性它不是只是象虚空的顽空,它满足一切的功德,这以下讲出六种功德:

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这个是约般若智慧,般若德。真实识知义故,这个也是般若德,三个般若德。那么解脱德呢,自性清净心义故,这个是解脱德。前面是说它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烦恼——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本来没有烦恼。自性清净心义故,是本来没有业障。常乐我净义故,是法身德,本来没有生死。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这个是总说,做个总结。

所以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的佛法,乃至满足无有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那么这段是说我们不但是清净的,其实我们内心是具足法身、般若、解脱,这种功德的。这说明什么事情呢?

我一念心性,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我现在为什么变成烦恼障、业障、报障,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操作错误。就是说,这台机器,它正常运转的时候不应该这样子。那么这个地方说什么事呢?

说啊,起烦恼是不正常的。这句话我们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够接受。我们一般人,我起烦恼正常啊,这是我的个性啊。可是为什么我脾气很大呢?

我个性就是这样子的。

其实你错误,你错解了,你的个性,你本来的个性,是清净庄严的。我从佛陀的角度来告诉大家,起烦恼是不正常的,你清净才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把不正常当正常。这一念心性本来是让你操作万德庄严,就是你看啊,我们看经典,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本性具足烦恼,没有。我们在清净心当中,我们看不到本性具足业障,也没有看到本性具足生死。那有人就问,我的本性没有生死,那怎么就有生死呢?我内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进入到我内心的深处来看,我找不到这种变现生死的种子,我里面没有生死这个因种,那怎么有生死呢?

对!你自己捏造出来的,生死是自己去操作错误捏造出来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了我们起烦恼违背本性,我们造恶业违背本性,我们内心的设计,本来是让你设计修善的,你可以从这个地方体验,你看你造善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很安稳,有没有?不一定别人赞美你,让你很安稳是怎么样?表示本性在给你鼓掌,你终于有一天顺我意思了,顺从本性嘛。你看,如果我们本性是邪恶的,我们造恶的时候应该心安理得,因为我本性本来就邪恶啊,对不对?你本性本来设计就是邪恶的,你去造恶,你本性不会呵责你嘛,对不对?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对哦。诸位你还记得吗?你造了恶了以后你内心不安,有没有觉得?但是没有人知道,你为什么不安呢?

因为你违背本性。你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说,造善是正常的,造恶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是不正常的。我们正常应该成佛,就是这个心,这台机器的心,本来设计是让你成佛的。结果我们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转了,我们对不起我们的本性啊。

所以这个地方,如实不空义,就是说,我们从现在开始要给自己一个观念,我的本性本来清净,我的本性本来具足。我的内心的世界本来应该布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本来就具足布施的善根;我本来就应该持戒的,因为我的内心,本来就具足持戒的善根。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本来就正常。

其实这个地方都在跟大家做止观,做心理建设。你这两个思考建立起来,你大概成佛之路,你这个车子,就走得很稳。第一个,你相信你本来清净;第二个,你相信你本来具足无量的善根。那么这个是两大观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