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坐定,不执著一切境界

问:我学坐禅的时候,我用的是数息法,但是我没有按照那个规矩来……

净慧法师答:好,你请坐下,我听明白了。修行还是有个次第,用功呢,也要有一个次第。比如说“数、随、止、观、还、净”这个六妙法门,一般的呢,如果说我们有的人喜欢简单,不喜欢从一到十又从一到十翻来覆去地这么去做,用随息的办法也可以。随息什么呢?随息就是观察呼吸的出、住、入,或者说入、住、出。你一定要把每一息呼吸的这三个阶段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才会有效果。你连这一息之间的三个阶段都不能清楚,你那个智慧怎么能够开发得了啊?用功它一定是有一个层次,所谓我一贯提倡的三个阶段,或者是三个现象、三个要点:“专注、清明、绵密。”

清明是什么呢?入、住、出,你要清清楚楚的。

专注是什么呢?专注在呼吸上;清明是什么呢?明白这一息的三个阶段;绵密是什么呢?是妄想插入不进来,保持这一念,绵绵密密。清明,它就是在为开智慧打基础。清明,晓得什么?晓得一息的三个阶段:入、住、出。刚才我讲了,如果你住的这个阶段,慢慢慢慢能够延长,那就是你得定的基础。你清明就是你开智慧的基础;住息的延长就是你得定的基础,在这个时候身心收摄,就是你持戒的功用。所以,在这一念呼吸,戒、定、慧三学齐修。所以大家对于修行的方法,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按照那个要求来做,才能够达到那个效果。

问:阿弥陀佛。弟子在坐禅方面有些不太明白的问题。关于坐禅,您昨天晚上讲到的有一个抱一法。抱一法,就是说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或者是守一处,或者是守一念,从而达到一种一心不乱,最后达到念无所念、心无所念的状态。这是一种。还有第二种,可能就是说刚才也有人提出的,在练功的过程中出现种种的景象,是不是在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了,会出现一种瑞相,在最后解脱或者是开悟的时候,会彻底地显现出来?或者说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景象,或者说其他的什么仙境?第三种,就是说参禅的含义,禅坐,也就是静虑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参禅的时候,像无门关,念佛是谁,是让我们明白某一个真理,以明白真理称为静坐?

净慧法师答:好了,就提这么多。说参禅是静虑,这是讲的次第禅;看话头、参话头的这个方法,是祖师禅。在经教上面,找不到参话头这个方法,也没有这个词汇,这是中国祖师的创造与发明。那么参话头的诀窍,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想从你提问题的程度来看,你一定是看过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他那上面讲到,参,目的不是要去思考某一个公案,而是要达到一念不生。这个也是古人的方法。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所以参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念不生。只有达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才有开悟的消息。这是一点。

至于说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在这些过程中会出现种种景象。《楞严经》上面讲了很多,有五十种阴魔,色受想行识五蕴,每一蕴有十种阴魔,一共有五十种阴魔。这五十种阴魔,神通广大,有的就能够现佛的相,有的就能够把极乐世界搬到你的眼前。所以参话头的人,一定要不被眼前的种种境界所转移。这个方法叫做什么呢?叫做“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坐坐定,不执著一切境界。瑞相也好,非瑞相也好,那都是妄想。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也没有相,“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所以我们修行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境界。我们通过五天的禅学讲座,东扯西拉,讲了一点不成系统的感想。希望各位能够择善而从,要把那一点点的黄金的碎片、珠宝的碎片拾起来,把那些垃圾的东西都抛开。这样才不至于我们满脑瓜装的都是这样的见解,那样的见解,各种各样的知见,它反而会障碍我们的修行。所以只要“得意而忘言”就可以了。所谓“法海虽无量,用之在一言”,如果我们真正地得到了它的意,所以“得意而忘言”,一言也不要用。我说了五天,一句话也没有说;你们听了五个晚上,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那就是最好的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