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观经四帖疏》的第九讲。今天可能有一些另外的因缘,特别是这次来到普陀山受三皈五戒的,有一些居士,那刚好时间对到一起了。我昨天在微信上还发了一个内容,好像是现在咱们普陀山举办法会,这个观音菩萨,龙天护法显灵,就已经等于说签了常约一样,就不要再去祈祷了,就是好像是菩萨指点他的这些护法弟子们看着办,该什么时候。就跟这雨天晴天也是,用得着了,你就不能下了,因为要到户外。那么户内活动嘛,你随意。菩萨还为了让,特别是初机起信呀,往往是下着下着,不需要下就不下。这个不需要的时间过完了,他还掐着点儿,又开始下。所以真的是琉璃世界。

我也想到,我们学佛,认识法,会修行,它其实也是一个思想觉悟的过程,要有思想觉悟。否则,就容易一个是停滞不前,另外一个就是有可能走错。你比如说,就说这个观音菩萨灵吧,那么一般都是,因为这里是接引道场,如果说入到这个甚深法藏,大修行人在这里呢,你是看不出来的,他只负责在这里镇守,让这个灵气相续。那我们没有起信的人,菩萨这样显一下,大家生起个信心,或者说已经起信的再让他增长,他有这样的一种功德。那么我们初学佛的人,为了让你起信,他会灵,而且十分灵,灵得你简直不敢相信,但是又终于信了,他是这样子的。他是顺着你来灵。这是处于起信的阶段,启建决定的信心,金刚信心。

等你慢慢,第二个步骤,就是开始入道的时候,他还是会十分灵。但是这个时候,因为入道必须首当其冲要生出离心,所以这种灵呢,有可能开始是什么?逆之而行的显灵了,不由着你了,可是你又相信,对菩萨的功德欲罢不能,说服不了自己从此不再相信佛法。然后他就这么动不动就用手段,示现各种对治为难你之法,让你生出离,求佛道。所以入到这个层面的行者,实际上到一定的关口,他会修逆境会修得上瘾,就觉得真正的修行是在逆境中,像蕅益大师就说了,把逆境当做真实皈依处。这个真的会上瘾,上瘾到有时候你觉得,突然菩萨觉得你这个业习太浓了,让你缓冲两天,你都觉得说,怎么回不到那个境界中,这两天没有逼迫你的事儿。这是入道。

那么如果我们要真正上路真修呀,大家要晓得,就不是靠菩萨的灵了,要自己的心灵了。因为这个时候,菩萨的这种加被,就不在这个相上来显了。不管是顺境逆境,一切境界中,都是空花水月的一场因缘。尽管它也依然还是五味杂陈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但是只要你的心地是明亮的,就任它各种味道,但是我总见的是汤汤水水,任何味道都在这个汤水中,是平等无差别的。这样的话,就算是,特别是修净土,能够心性明了,我们也不说开悟,只要你的心地跟这个见解是同步的,那么念佛不辍,这就是算圆修了。

但是我告诉大家,这里有几个误区。初机学的,最大的误区就是不顺着自己就说不灵,这是一个关口。要入道,修逆境,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说,一定是对抗改变它,才叫修行。因为我们往往不是说修正自己的行为嘛,身口意三业,这样容易出一个就是跟境界对抗,跟因缘拧巴,实际上是由烦恼断烦恼,越发烦恼。

那么如果入到真修的,最大的误区是什么呢?不是说我们把这个心地摆平,而是去抹杀,抹杀这个差别相。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让我们要去接受,去等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微细心处,就是你不要再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再思想再认识,把第二重摆平。任它五味杂陈,但是我们还是汤水一味。是这样子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儿,今天供养大家。

今天我们开始讲具体的内容,讲到第十二页的下面三行,粗的黑体字,就是第六个,叫“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那么这个第六点来讲,因为前面我们不是讲到什么经题呀,对说人的差别呀,定善散善。这里开始,第六个问题是,其实跟大家讲,今天的内容才开始真正重要,也是《观经四帖疏》的眼,这个玄义中的核心内容。因为真正的《观经四帖疏》的影响力,它的重要性,就是从下面的内容中体现出来的。而且为什么它叫楷定疏,就是定乾坤的这样一种重要作用,就是因为下面的内容。所以大家还是要用心一下,把心跟进上来。

首先大家来看,“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到第四点,这小的四个版块,说的是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关于《观无量寿经》中,不是有上品上中下,中品上中下,和下品上中下的九品往生,到底是何许人才能往生?到什么地步才可以往生?众说纷纭,所判有异。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作了一个对破,就是把它进行了一门分析。

你看,首先是“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把他们的见解说出来。然后“即以道理来破之”,就是说把他们的道理讲出来以后,我们按照寻常理跟经文对照一下,是不是这个样子,一目了然,就不是这个样子。“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然后把经文再拿出来,告诉大家说不是这个样子的。

第四个是“出文来证”,就是从《观无量寿经》里边的圣言量引用出来,说九品往生,正对的是凡夫,而不是为了圣人。这里面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圣人人家已经解脱了嘛,最次最次的都跳出三界了生脱死了嘛,你现在还要赶紧说一部法门,主要针对他们这些受众来说这个法吗,有点儿过。所以推断出来说,就是为了罪恶生死凡夫,越没有本事修,越没有能力证,那么针对这些,给他横辟出来一条生路,这就是对于《观经》的解释。

后面讲到说“五会通别时之意”,这是又一个问题,叫“别时意”,我们后面讲。“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这是两个也比较有名的问题,但是它比较好懂。最难的就是第一个问题,用四个版块来进行了解。

那我们来看一下。首先,你看他这里讲到的,广施问答是为了释去疑情,释疑情。大家知道,修信心位,就是修你的信心圆满,要上一劫的时间,一劫的时间概念。你要把这个信心修圆满是要费功夫的。什么叫做圆满?就是你对于佛法,对于净土,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对他的愿力,对什么情况下决定能够往生,所有的这一切法,什么是圆满?就是容不得沙子,别人连见缝插针的一个漏洞都没有,铁定就是这样子的。

就跟我们明心见性,就本来如此,必定如此,如是我闻,实打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生起这个圆满的信,首先要有断疑的功德,疑一断,信自然就圆满。不是说把疑断完了以后,然后再给那儿安这个信出来。断疑的同时就是生信,生信的同时自然就断疑。

那又讲到我们永恒的主题,佛法的信仰。为什么说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的六大根本烦恼之一,烦恼心所。在禅波罗蜜里面也讲到说,我们一般的疑,一个是疑自,不自信,我本来是佛。第二个疑师,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切善知识,三宝圣贤僧。再一个就是疑法,告诉我们这个行门,法门,那么你觉得心里有纠结。

所以说通常佛门里面有七种垢,我们心地中有七种垢,其中有一个就叫疑垢,对自己的这种功德生起疑惑。你比如说,不相信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相信我们的心力,我们的念力,我们的愿力,它现前不可思议。也不相信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中国难生,都没有感觉。

所以说这个疑呢,它就是一个覆盖我们心识,让我们见不到真理的这样的一个盖,盖就是障碍的意思。所以有一个菩萨很有意思,叫除疑盖菩萨,有这么一尊菩萨。以后大家的这种烦恼疑情生起来了,你就持念南无除疑盖菩萨摩诃萨,祈请他加持。

所以说这种怀疑啊,可是问题是,对于净土而言,它对于信心的要求又极其高,需要很纯的纯度,不能有一丝的夹杂。有一丝的夹杂,到头来招惹麻烦。为什么,会障碍我们往生的大业。因为我们的信心不足的话,那到时候,一旦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不现行了,它就开始起来造反。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修净土的行者,还真是要在这个信和疑之间,你不能含糊。

你比如说,首先来讲,现在的说法太多了。我不断地在有时候提醒大家,就是说我们说法,接受的信息太多了,不知所依,不能择法,到底听谁的,就会心里犯嘀咕。

第二点,问题是,还有一些他是权威,知名的言论,可是问题是,他这个言论又会对自己,这一个宗派下的信心,让他打散了。怎么办?我们常有句话就是说,被他宗知识所转。大家能听得懂这句,印祖常说这个。就为什么印祖说修净土的,甚至他说一般的根性都不要去涉及禅家一路,因为你最后合并不了,反而把它给掰成两半。

他宗知识所转,你比如说,有一些法,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是醍醐,灌顶的,让他进大步的。但是在净土,可能一到净土的这个定位,信愿行,正在修得很好,正在顺水扬帆的时候,它猛地给你来这么一下力量,反而成了阻碍。你比如说我们在前几讲,不是在《净土决疑论》就讲到,六祖惠能大师是我们中国最革命性的,最决定性的人物,中国佛教。但是他的,你看只有他的言论叫做《坛经》。

《坛经》里面就讲过了,东方人造罪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往哪里生?那么六祖说的这个用意是什么呢?让我们不要造罪,而且不是破往生,是破东西的定见。特别是从禅宗一门来讲,有这个定见,那你就是执着嘛,执念嘛,要把它摆平。可是放在净土的门下呀,有些人他入不到那个境界中,他马上就把它误会得,就来误会六祖,误会这句话,他就拿来破净土。这种情况就出现的,就是被他宗知识所转。本身每一宗都没有错,甚至是绝佳的风景,但是你把这个风景搅和在一起啦,西湖不像西湖,黄山不像黄山,合在一块了,四不像了。

所以说,因为每个人的业习,你学佛走的哪一个风景角度,那么如果你在这儿来个大拼盘,有时候就会妨碍净土,会妨碍净土。净土祖师里面的开示纠偏的非常多,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说影响久远。这种影响在这个教法上,在佛门内,在佛教的这个研究方面,它有一些影响非常久远和广大的著述,因为它会涉及到专宗专弘,但是你不会转角度,不会在这里讲到说“和会经论相违”,实际上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因为我们缺乏这个能量,就会非常的烦恼。你看像这里的九品往生的条件,就给砸成一堆锅了,就砸锅了。那么还有一个别时意的提出,这是因为有一些很影响大的著作。我们觉得说,一般的好像说,居士说说也行,甚至当代的法师讲讲,我们也可以说漠不关心。可是历史上非常久远的著述,你比如说这个别时意,是在《摄大乘论》里面提出来的,《摄大乘论》是唯识宗的根本所依的论典,根本法本,那怎么办?这就需要和会。

再一个,我们现在容易的是什么?就是众口铄金。你说我说他说,传得久久来了,就成了真的了。实际上有时候真理还真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有些道理呀,有些某种道理呀,我们都是糊的,特别是这个修证,这种境界上的事情,你稍微有一点差别,就会出错。而且现在开悟和有证量的人又少,没有善知识,明眼的善知识,你怎么去定这个乾坤呢?所以这些种种诸如此类的,都会让我们疑的烦恼,特别容易现行。所以这就是说,下面和会,这里的一个意义所在吧。

我们来看,这里具体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先要明确一下,就是《观无量寿经》里边的九品往生,到底谁能生。那么善导大师他这里,先把当时法师们,很多法师们的认为,先在这里给我们交代一下。就是针对什么问题,我再强调一下。九品往生的上中下,哪些人是当机众,也就是哪些人可以往生,什么样的人不能生,什么样的人能生,生什么样的品位。

大家来看,到了十三页的第三行。“初言诸师解者”,就是先把其他法师的见解给说出来。“先举上辈三人”,是先说一说上品中的上中下,上品上生中生和下生来看。“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就是说上品上生的人,能够得生上品上生的是什么呢,是四地至七地已来,那么就是说七地以还,从四地五地六地,这是大乘行位的次第中,因为四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说为上上。

而且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说这些人能生呢,因为他生到极乐世界即得无生忍。在上品上生中,有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些人往生了以后,见佛的色身庄严具足,菩萨也非常庄严,然后演说妙法,他听了以后,即刻就证无生法忍。就因为这句话,其他的法师就给他,为了衔接这个,就给它判作说,只有四五六地的菩萨,能够生上品上生。

实际上这个认为,当时是也算是,我们今天就不在这说这个大德的名字,我们也学一下善导大师,虽然他这里边批判,但是他是就事就法不论人。实际上,大家回去看一下《观无量寿经》的各种著述,你就知道这是谁说的,而且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代表性的法师,影响很广。他可能也是当时受普遍一些说法的影响,那么他呢,一个,他是当时这种法师里边的佼佼者,最有影响力的。

二一个,很可能当时的人的根性比现在强,虽然他这么解释了,但是也能够得到利益,也能够得力。也就是虽然形成门槛了,但是依然大家还能够,也许往生。他出的最麻烦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说凡夫基本是往生不了的,至少是上不了台阶的。所以善导大师这里把它先给列举出来,认为上品上生是四五六地的菩萨。

这里有一个无生忍,无生忍到什么地步呢。其实我们在讲法的里边,此前也讲过很多次了,那我们就着这个也说,什么叫做无生忍。就是你的智慧,你的心地跟智慧相应,那么智慧相应了以后,你的,就像慧解脱一样,就把智慧的心安在这个真实的理。

这样的话,不动,一直不动,就叫做无生忍。我常讲到说,我今见闻得受持,什么意思,你能受得了这个法,能持得住这个法,那么你的知见就是跟佛一样了,叫受持。实际上,他这里就是慧心安在这个真理,如如不动,他是这样的一种高级受持,一个特别里程碑式的境界,就叫无生忍。

忍也有好几种,有的忍叫做伏忍,这是最初级的。伏,伏住的伏,就是把它伏在那儿。我们断跟伏是两码事。伏就是把它按在那儿,像石头把草压住,不让它长,这叫伏在那儿。如果能观这个诸法的这个真相,能够把烦恼伏住,不让它现行,这就叫伏忍,伏在那儿了。

如果到了初地二地三地,这个时候,对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已经信心决定了,绝不会怀疑了,所有的真理,他就认为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叫做信忍。又高了一点点。

如果你对于所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把这个观空遣相,真正的心地不仅只是相信了,而且是亲眼亲心,自己的心地啊,跟这个无生法,慢慢地趋向它,越来随顺了,就是往一块走了。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就叫做顺忍。

所以,实际上这些法师们判的,就是只有修到顺忍的菩萨,我们现在因为没到那地步,你都不敢设想,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太高了。修到顺忍的菩萨才能够往生。往生了以后,到了七地八地九地,证这个真实相,这个时候才叫做无生忍。最后,十地以上,毕竟证入大涅槃了,就叫寂灭忍。

所以无生忍在这五个忍里边,它是第四个,也就差不多快要成佛了,指日可待了。这样的一种地步。所以一往生就能够得到无生忍,他就依照着这个次第,他就判,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无生忍,那么一定是证到顺忍的四五六地才能够往生上品上生,就这么来的。这是第一个层面。

其次,能够得到上品中生者,我们来看。“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你看他,这里,因为上品中生的人,在经典里面讲到的就是说,他往生的时候,西方三圣和无量的清净大众手持紫金台,是拿着紫金莲台来授手接引他。

那么他往生了以后,莲花经一夜就开了,然后佛光马上注照,七日就得不退转,然后遍去十方国土去修行,经一小劫以后修成无生法忍,是这样的人,他就叫做上品中生。原因就是说,他修一小劫以后就证得无生法忍。

那大家要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因为这些法师,他还是有教理的基础的,所以他要照顾到这个教理的一种说法。你看他说经一小劫就得无生法忍。在我们这个世界通常什么呢,从初地开始经一大阿僧祇,阿僧祇劫跟一小劫是两个概念。一小劫是人寿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十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这叫一小劫。

一大阿僧祇劫是指的,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大劫,一大劫算八十个小劫,数不清的这么多的八十个小劫,叫无央数,就像恒河沙子那么多,才叫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开始经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得无生法忍,这是咱们这的修法和用的时间。为什么说极乐世界一小劫就得无生法忍,他还有解释的。

他说,因为娑婆的一劫,相当于极乐世界人家的一日一夜,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一劫的时间。娑婆世界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当然在那也不能按小时说了。所以他说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我们这修要一大阿僧祇劫,在极乐世界人家一小劫就够了,他还有理有据的这么说。但是我们争的点不在这个上面,我们先就把它放过去,他只是说了上品中生者是初地到四地的。

然后上品下生者是什么生呢,“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这是指的什么呢,种性是个什么意思,就是开始发心要成佛了,一念心发出来了,开始十信位,从入到这个初住,这样往上熟。所以说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三十个位次。

他这里讲到的说,从种性以上到初地以下,其实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这样的菩萨可以往生到上品下生。为什么,因为到了那儿,三小劫以后,才进入初地。

上品下生的人,里边就讲到了,说只要你相信因果,不讨厌佛法,然后心中有一颗无上的想成佛,想了生脱死的心,就光这点功德,只要你回向发愿往生,那么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接完了以后,往生了以后,莲花开了,七天以后能够见佛。七天以后,见佛了以后,在佛前闻法,然后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就是初地。

所以他就认为说上品三生等于说是必须要迈入大乘,然后有修有证的,什么样呢,大家来看,“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也就是说跟凡夫没缘,所以最后这一句的定位是最无情了。此三品人皆是,一个是大乘人,大乘人,我们还能接受得了,我发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了。

问题是第二个条件太苛刻了,是圣人,不是凡夫了,而且是入菩萨位的才有资格,与罪恶生死凡夫没份儿,想也别想,听着你都绝望。这是这一段。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段,是指的中品上中下生。中辈者,你看,“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这个教理大家稍微要用一点心,因为它比较细。这是从声闻乘来讲,声闻乘来讲什么呢,就是中品上中下里边,中品上生的是三果圣人。

那我们先了解一下,在中品上生里边,经文原典是怎么说的,不是回去让大家熟悉经文,可能有的还是不太熟。中品上生往生的条件,比如说,他受持五戒,或者持八关斋戒,然后修行其他的戒,不造五逆重罪,没有大的过患,这样的善根回向往生,那么莲花开了以后就证得阿罗汉道,也就是成罗汉,到这个境界。那么他就判为说,既然能够证阿罗汉,那么往生之前,一定是阿罗汉以前的这些位次,他就说三果圣人。三果圣人就是:预流,一来,不还,初果二果三果。不是声闻乘一共有四果吗,四种果位,等一下我们还会细讲,先我们这里了解一下。这是中品上生。

那么大家再来看,“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品中生的位次的往生者属于内凡。什么叫做内凡?内凡就是说,我们还是一个凡夫,那么开始从凡夫修起。你比如说,开始让你修观,那你就用心去数呼吸呀,然后修什么,就是叫五停心观,看这个因缘是怎么前因后果,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怎么跟色声香味触法衔接,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就细细地去看这些,这都属于什么呀,五停心观,就是把我们的凡夫躁动心,让它尽量的停下来,这样做一个准备。

然后再修四念处,別念处,总念处。就是先一条一条地修,然后再把它一起来修。这些都还属于什么,叫做外凡。刚刚听闻教法,佛法起信了。内凡就是从凡夫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如果有了解的,大家都知道,叫暖、忍、顶,暖、顶、忍、世第一,就这四个位次。暖就是暖和的暖,就是你用智慧观,观得观得,快到了这个智慧的这个圣人的境界,就像那个木头钻着取火一样,虽然火还没点着,但是呢,热量越来越高了,超凡入圣。

那么顶,暖完了就是顶,就是最高顶。但是为什么最高顶反而他不是最高呢,是因为说,顶位是指的到了这个位次,有的人还会退,比如说诽谤正法,造五逆重罪,甚至退到无间地狱。那么所有会退的位次中,到这个位次是最高,所以叫做顶。若越过顶位,再就不会退到无间地狱了,毕竟会成圣人,不会绕地狱这种远路了。

那么再往上,比如说,还有忍位,世第一。世第一就是说在三界内是最高最高,再一刹那,那么就要入圣位了。这叫做四加行,有时候也叫做四善根位。他就认为,中品中生的人必须要达到这种,才能够往生。为什么呢,因为一到极乐世界就能够证须陀洹果,就是能够预入圣流,证初果,他就这么来判断,到那儿七天花开。这是中品中生者,大家盯着啊。

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你看这是世间造善的凡夫了,中品下生才有了凡夫的这种可能性。什么孝养父母呀,然后行世间的这个仁爱慈悲,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了,说极乐世界,给他讲四十八愿,然后他正好死了,正好往生了,然后还碰到两个菩萨,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给他说法,过一小劫就成了罗汉,这叫做中品下生者。

大家看出来,中品下生者。他又说了,“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主要是以声闻乘,同样还是什么,圣人的人才能够往生,非常苛刻。这就上品中品就几乎我们没有份了。

咱们再往下看,下品里边,“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分为三品,共同一位”,应该到这里。也就是说下品上生中生下生,这三品得生者都是什么呢,都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开始学法的人。开始学法可以,但是随他们过失的轻重,还分了三个阶位。

他们也没有这个,怎么讲呢,就是没有圣位,也没有什么所证的功夫境界。也就是说这种人,你比如说,他认为说,过去曾经修行过大乘,发过菩提心,所以他听到这个深妙的佛法,净土,他就深信不疑了。正好这辈子虽然造了很重很重的罪,轻重不等,但是他遇到这个缘了。

遇到这个缘了,那么刚好有这个善友开导他,所以能够往生。但是,其他的法师在注释这个,就是这个下品上中下人的时候,因为在经典里面讲到的,上中下品而言,在经典里面讲到的下品来讲,其实都非常的恶劣了已经。像下品上生里面就是说,都作众恶业,多造恶法,还没有惭愧,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的人,就是破五戒,破八关斋戒,破具足戒,还偷这个庙里的东西,我们上一讲结束的时候。下品下生者者,就是罪五逆十恶,诸不善,就是该干的坏事都干了,唯有就是什么,他遇到善知识给他说法,他还信了。

那应该经典里面讲得这么透彻,你就照着说就可以了,这些法师们还要怎么判呢,大家来看。他说这种人为什么说能听到善知识,造了这么重的恶业,他还信呢?因为他过去听闻过佛法,发了菩提心了,所以才感得这辈子他能够遇到这样的善友给他说。所以他就是说,容易让我们这么一来,我们现在,比如说大家在修净土,就会犯嘀咕呀。那我过去世有没有学过大乘呢,到底发没发过菩提心呢?我也不知道呀。那万一没发过菩提心,那可能我就往生不了。是别人发了菩提心的人造罪才能往生,这就障碍又出来了。本来是无障碍法,这里给它设障。

另一点,他虽然判说五逆十恶,大家知道五逆重罪,就是连父母亲都杀,连佛都敢去破他的血,身体出血,这一些重罪,十恶业就作遍了。但是虽然经典里面说往生,他还要给他解释的说是有条件,为什么呢?他说,造五逆罪的人有上有下。比如说,虽然这辈子生到善道了,人道了,但是他过去造的五逆重罪。

过去造了五逆重罪,那么虽然造了也没有重悔,就听到净土法门他生不起悔恨心,生不起向往心,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往生不了。就同样的五逆重罪,他又给挑出来一部分往生不了。什么样的人往生呢?就是在善道,这辈子生到善道了,但是他过去并没有造五逆罪,是这辈子遇到恶缘了,造了逆罪了。虽然造了逆罪呢,他因为临终的时候有悔了,令这个罪消了一些,变薄了,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往生。

也就是说,你这辈子造的逆罪,那这辈子忏悔了可以往生。如果过去世,就给人感觉说,那我过去,比如说前辈子我造了五逆重罪怎么办啊?那就注定我往生不了了。因为他就认为说只有这辈子造的,遇缘,就是说刚好倒霉碰上这么个缘分,导致你造了五逆重罪,然后在临终的时候,生了重悔才能往生。如果你是生生世世,过去世哪一世造的,那就又往生不了了。

反正是总而言之,大家看到了吗,他就是要想给上面加点味道,包裹几层,把它包装起来。所以善导大师这里说,“未必然也,可知。”善导大师不认可。

那我们给大家总结一下,因为听得多了,可能又听散了。净土法门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广大无碍。但是,问题是这些法师们的判释,是咱们在九品,就是在上中下品的九生中,他们给判释中,就是让它有了难度,而且是高难度,就设了门槛。你看我们总结一下,上品三种生中,只有圣人可以生,而且一定是登地的菩萨,是大乘的圣人才有资格生。

凡夫也不可以,甚至声闻也不可以,就罗汉都不行。中品三生里边,唯有声闻乘的圣人才可以生。就现在已经落到下品三生里边了,本来已经显示到没有条件了,再怎么犯了五逆重罪的人都可以去。结果他还要给你讲出来个前因后果,以找到适合的理由,就是说,否则你造了这个逆罪,如果不是怎么怎么样,是怎么怎么样的话,还是生不了。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看的,我们学习了,你看,他凭什么来判说,这些人能够往生到这个品位呢?完全看说,他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修到什么水平,然后再跟极乐世界往生后的证量能不能够对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是他判断最重要的根本依据。我们现在要请问,这儿修到这个地步,再到极乐世界弥补,中间无缝对接。

那么,横超法的特色在哪里?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什么地方用?大家要反起这个疑情。就是你已经修到这儿了,然后往生了,继续循着这个又衔接到那儿。那么,“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个劲儿往哪使呢?你自己已经用到位了。还是一种通途法的对接而已,完全没有显示出它的胜义方便。大家要把这个问题的核心点要找着,否则你待会儿你就不知道这个论典的殊胜在哪里。极难信之法,这样大的法师在那个年代,还作了这样特别有局限性的格局的判断。

那好,我们再看,往下看,善导大师的回应。你看,这是第一个版块,就是“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已经介绍完了,他们的认为,见解。

下面我们就要来看什么,“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这里讲的道理,“以道理来破”可以理解成什么,一方面就是我们讲道理,有板有眼地说依据在哪儿。另一方面就深一些理解的话,可以认为是什么?在佛法中,像这个行者,就比如说入到菩萨道,他所修的这个道,所明的这个理,所成的这个道,就是已经证到这个道了,所证的这个理,其实这里的道理,就是以道理来破,就是另一个深度,就是指的他有了这个境界,他就明白了。你没到那境界,他到了那个境界,他就知道你错在哪儿。

所以这里,因为有时候我们,怎么说呢,理解的跟见到的,跟证到的,它也可能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讲话的时候,用脑子理解的时候,心里盘算的时候,它是一种干慧呀。真正的证量出来的时候,它是一种滋润出来的一种熟透了的这种感觉,那是两码形态。所以有可能这里。

那么,在这个道理里边也分了两头。就是说,第一个,我们先把善导大师的条理,给大家介绍一下,否则你会搞不清楚。第一个就是说,以圣人不可以求生净土,这里我们做一个拣别。就是已经证到这么高的,都是登地的菩萨了,还求生净土?应该说往生净土还差不多,不是求生了呀。这是第一条,用这个道理来破他上品里边全是圣人根机所摄的这个见解。这是第一。

第二,以诸佛菩萨的无分别心中,但是他一定是以这个无缘同体的这种大悲,偏先去救度罪苦的凡夫的这个道理上来立意,来破他所说。就是为什么你说圣人能够往生?圣人当然能够往生,可是圣人已经能够往生了,凡夫现在求都求不到生,你不去给他们希望,不给凡夫偏心,反而给圣人偏心,你说你的佛法的普度,普度在哪里吗?就是等于说雪中不送炭,锦上去添花,知道吗。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就是你说的上品中生和上品上生,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可以生。那么,我这里就要说了,“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你说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你给人家判的让人家往生,人家自己已经修到这种本事了,我们看这个本事到什么本事,大家来看。

首先他引用了,这里也是祖师们的常法了。就是你既然说,那我不是自己空口白说,《华严经》,这是诸佛所证的真实境界,华藏世界海。那么《华严经》里面都讲过了说,初地以上的菩萨是什么水准呢?初地到七地,他一天过的什么日子,大家看啊。就是说他已经证到了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最基本的信息就是传达给我们,人家已经跳出三界了,不受生死轮回了,不再分段苦。分段,就是不会再投胎转世的跟我们这样了,已经舍分段生。

这个法性身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他已经证得这个空性理了,以这个理为他的存在感。实际上就是理智相彰,作为圣者的身份。当然他,因为他还在成佛的道路上,虽然已经出了生死,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

什么叫做变易生死呢?千万不要以为说,跟咱们这投胎转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他至少已经没有色身的这种转化。他是因为说,前念烦恼破,无明破,后念智慧生,不断不断地这样的在成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但是因为破烦恼属于因,智慧生属于果,从因到果还不断地这样的在递进。所以有一种什么?叫做变易生死的感觉。

因为还有一种,就是好像在潜移默化的这种感觉,还在进行中,所以叫做变易生死。这个我们只能说说而已,你理解的话,你根本,因为他烦恼无明在死嘛,然后这个菩提智慧在生嘛。所以叫变易生死。你不要弄得,我们说,好像种了个种子,开花结果好像这种生死。或者人从打小生下来,不断地茁壮成长这种生死,已经不在此列了。

那么,如果说这是他的一个显现上而言,如果从他的功德作用,大家来看。论其功用,已经两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了。大家知道,两大阿僧祇劫就说明什么?成佛路上已经三分之二成就了,而且三分之二是主干已经成就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发心到十回向,第二大阿僧祇劫就是初地到七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人法两空。

大家来看,这个功德作用,如果从自利的情况下来讲,就是人法两空,就是证到究竟的空性。因为两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就是修这个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这叫做福,前五度叫做福,后一度叫做慧。如果他断了见思烦恼,证到人空,人无我。破了无明烦恼,证到法空,叫法无我。人法,就是人已经空彻底了,法已经空得差不多了,无明已经破得差不多了,这叫做自利的功德。就是人家自己的本事已经练到这了,这叫做功用,自利的功用。

那么,利他的功用是什么呢?你看,“并是不可思议”,利他就开始怎么了,“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转变无方即是神通自在,什么概念?我不是以前给大家好像也讲过,就比如说一个菩萨,他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扔到十万亿国土之外,我们在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毫不知情。你想想他,大家掂量一下,就是证到这种空性,要空到什么地步,我们现在空不掉呀。

前几天我们打禅七的时候,说是宁波有地震还是什么了,那坐在这儿轰轰轰地就动起来了,有知觉呀。他这里叫做“转变无方”,大家体会啊。“身居报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你们听见前几天我去普门讲堂讲的时候,实报庄严土最典型的概念是什么?就是精神和物质打成一片。你现在,我们还精神物质还打成一片,手放在这个桌子上就到不了下。上就上,就到不了下。为什么?有障碍呀。这个报土就叫做实报无障碍土,所以想象不来的,你根本用我们的思维想象不来的,就是神通自在。

“悲化十方”什么意思呢?证到初地的菩萨,可以到一百个国土去作佛度化众生。二地可以去一千,三地可以去一万,倍倍增长。你想想,可以同步地分身散影,去一万个国土里面八相成道度化众生。在这里还给人家设了这么个法,说你往生西方,你这是干扰他吧。所以,这就是,就是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

你看“须臾遍满”,一念间,一念间上万,上百万、千万、亿万,这样成倍地去度化众生,你还给人家忧虑什么?要了生脱死,脱离苦海,不要再轮回了,赶紧往生。还要给他说这些事吗?你还要“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就是你还要借韦提希这么一个凡夫之口,请佛说西方净土之法吗,有必要吗?所以说从这点来看,你看,“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太过高,太过高了,判断是错误的。

当然,我们这里特别,刚才也提到了,给大家说一下,就是净土法门,我们不是常提倡说九界同归吗?对吧。说这个上圣下凡,就是上到等觉菩萨,下到这个罪恶凡夫,五逆重罪的凡夫,不是说都可以往生吗?怎么这里就说等觉菩萨,登地的菩萨,就好像就是说就没必要往生了。不是说龙树菩萨也证到初地欢喜地,然后往生安乐国吗。

大家要知道,这个要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这里说明,登地的菩萨当然也要往生,他是为了什么呀?速速圆成佛果。就是到极乐世界这么镀个金,快速地,这样顿然地去成佛,一生成满。在那儿它有这个法,在娑婆世界没这个法。他为了这样,所以他往生安乐国。

可是大家要知道,他是往生安乐国,佛给龙树菩萨授记,我们现在是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是要求生安乐国,这不一样。求生是什么呢?你彻底没辙,求助人家。往生是什么呢?顺势而为。到了这个水准了,那我就这样吧。这个大家要搞清楚。

所以这里主要要说明的是什么呢?不是以这个大圣人往生净土而言了,而是说罪恶的凡夫求生,借弥陀的愿力,接引往生,我们三辈九品都是要借弥陀的愿力来接引,在这个上面而论的。因为平常我们也会提倡净土,不是说九界同归吗?那你这会儿怎么就判得好像大菩萨说往生,你就说没必要了,这个锦上没必要添花,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法。这是这一段。

我们再来看,这是说的上品的上生和中生,因为上生不是四五六地嘛,中生不是一二三地嘛。那么下面开始,是地前的菩萨,是怎么样呢?是上品下生者,十四页的第五行。“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也就是说,前面这个上品上生中生呢,现在要上品下生的这个道理破。因为从世尊的圣言的经典中明确讲到,明确讲到什么呢?就是说,登地的菩萨名为不退,才入这个不退位,那么此前呢,都还是有退的。

但是这里讲到的“未必然”,“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这是讲什么呢?是讲到的说从初发心,从初发心到地前,就是证欢喜地之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样地步的菩萨也名为不退。名为什么不退呢?“身居生死”,就是虽然他的报的这个色身还相续,还应现在这个道中,但是,已经不为生死所缚了,实际上咱们常说的“示现”。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变被动的、受牵制的,这种无奈的去投胎转世的生死,变为什么呀,已经随缘自在地在这个生死苦海中历练了。我们不是常给大家讲过,一个是犯了罪,被判了刑的,关在牢里面。一个是发心到牢里面去看一下,看谁有什么问题,谁有什么难处,去帮帮他们的忙。虽然在牢中,但是你是坐牢的,人家不是坐牢的。这个就叫做“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

大家要知道这句话很重要。将来大家往生了以后,也要倒驾慈航,也要乘愿再来的,那尽量到时候就调制成这么一个状态。你体悟说,虽然在生死,又不为生死所染。虽然说起来好像说也能字面上理解,但是进一步作意,又不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态呢。大家想想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态?

好比我们现在,我们体悟一下,现前就跟做实验一样,有时候这种相似胜解很重要。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虽然是我,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是我,对不对?我自己。但是实际上相应在自己的认知中,进行中,可是真正的主导性的这种境界,它其实是无我的。就是我们念念,这会儿以为是我在生活,我在活着。

可是实际上,它本质上,它实际上无我,就是我也是无我,无我还是无我,你要往这儿会啊。这虽然我以我的身份这样活着,但是现在我心里有觉,佛名觉者嘛。有这个觉,就是念念就觉悟到说,我认为有我,实际上还是无我,本质上是无我。我认为无我,同样也是无我。就念念这样相应,我也是无我,无我还是无我。这样就叫“不为所染”。

这个光说也确实不行,你们得练过,得练过,至少有相似的。你看我给打个比方。像我们那会儿亲近佛源老和尚,老和尚身体不好,老了嘛,侍者也每天去侍奉他。侍奉他,有一天他说,今天病痛很疼,说,哎呀,疼死啦!疼死啦!身上浑身疼,躺在床上。那么侍者说,那给你止一下疼,止一下痛。他就骂了,说:“它疼它的,我过我的,关我什么事。”

你看,这个话听起来给我们开示呢,但是我们心入不到那个道,你就不了解,说这明明是自己的色身在疼,怎么叫它疼它的,我过我的呢?如果我们一定要对照这个法,“它疼它的”,就是叫做什么呀,“身居生死”,前面我们讲到依然五味杂陈,对吧。“我过我的”,我只管这个清汤寡水这一味,就叫做“不为生死所染”。大家体悟啊,这个只能够用神去会。从这个凡情来看,有生死轮回正在进行,从圣智来观的话,那就生死轮回的生灭,当体就是不生灭,就是这样子的。这就叫“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看你以什么见。

前几天跟师父们打禅七,我还说过有个公案。什么公案?就比如说冬天下雪了,有这个白鹤在雪地里飞舞。那么,我们到底是见白,还是见这个雪和白鹤,是不是。这个雪下的也是白茫茫的一片,白鹤在雪地里飞舞也是一个白色的鸟。那么这个雪和白鹤都是,我们如果锁定它是雪,它是白鹤,这就叫生死。

如果我们一目了然看到,不管雪也罢,白鹤也罢,全是白,这就叫一念相应。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能够把雪和白鹤抛开,见白能见到吗?没有了雪和白鹤,你能不能看到白?没有。所以,你必须在雪和白鹤都在的时候,你才能见白。雪和白鹤在,就叫“身居生死”,还要从它的这个载体上来见。

那么,不为生死所染就是,虽然雪和白鹤在,你见的只是白,就叫“不为生死所染”。能听明白吗?能不能听明白?所以这就是我们,你看有时候讲到说,终日吃饭没有吃过一粒米,这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提婆达多堕到地狱里面说,我爽得简直跟在禅天一样。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人家这也是叫做“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只不过是比较有局限性而已了。

那这就叫,打了个,你看这里打一个非常妙的比喻,叫做“如鹅鸭在水”,鹅和鸭子游在水里面,你们有养过的就知道,它毛就湿不了嘛。就像我们手上抹了那油一样,你去水里一泡,它哗的就没了,沾不到你的手。那么我们是个生死凡夫,那嘭地跳在水里,浑身都湿透了,淹死了。

所以这个就是,你看他特别还介绍,善导大师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如大品经说”,就是《大品般若经》里边讲到什么,“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这才是真的是亲知亲见的,这样的人,才能够给我们讲出来这样的法,而且这么笃定,他知道一定是这样的。

你看,很多经论里边呀,作的这个比喻呀,非常妙,他用鹅和鸭游水这个来比喻这个,那就说明就是,这是《大智度论》里面的一个比喻。就是很多佛,三藏里面的比喻呀,他是极为关注现实细节的,所以他的比喻恰到好处,大家要注意到这个。他认为说,能有到这样的地步,是由佛菩萨两种善知识来守护他,所以他才能到不退。因为实际上真正的不退你登地以后嘛,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前边还会退。之所以他这里说不退,为什么,有守护功德,这才是守护的根本利益,佛菩萨守护。

其实我们现在跟大家讲呀,我们能学佛,都全凭佛菩萨守护,你能够皈依,你能生起一念跟三宝相应,你能念念相续,觉得我惭愧我应该勇猛精进,你能想得到说,我这辈子如果还继续生死下去,还要轮回,这什么时候到个头,所有的这些念头都是诸佛菩萨在加被。否则我们末法时期的罪恶生死凡夫,根本没有能力在这种烦恼业海中,让这种善念冒出来,因为淹没得太久太深了。到此时此刻我们还在流浪生死就足以证明,他淹没得出不来。能够出来,就是佛菩萨善知识守护的。所以这就是守护的根本利益。

第一个,就是我们了解一下,稍微我们细说一下。就是守护善法,守护我们的善法,所谓的摄取不舍,就是时时刻刻念念地相护佑,让我们入道,让我们成熟,让我们得道,让我们解脱。就真的像到了那种重症那种监护室一样,你说末法时代哪个不是重症吗。

有时候我们相对的好像要把这个指标,有好一点的,有坏一点的,但是说实话,一边倒,全部算重症患者。全凭守护,我们能够念佛得度生死,也全凭诸佛菩萨守护、不舍,慈悲不舍的功德,摄取不舍,这就是一种守护善法。

再比如说,守护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让我们,你看为什么说,念佛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对不对。《地藏经》里面都讲,都讲到什么地步了说,种少善根,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都说“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就佛就给这么嘱托。那大家知道,我们在称名呀,乃至持咒,持往生咒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常住其顶。诸佛常住其顶来加被,甚至授记。

再一个,守护因缘。守护因缘,说只要你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就是有这样的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就是让把你这个因缘给你保护住,生怕你流浪进去,出不来,说拔出根本业缘,遣悟宿世之事,都是十分巧妙地借你的因缘,让你来重报轻受,让你来猛然醒悟,等等诸如此类的,都是守护的功德。守护因缘。

还有一个叫做什么呀,守护守护,大家能听得懂,什么叫做守护守护吗?佛菩萨来守护着你,让你也心念中生起来这种临摹他们的守护众生的功德,这叫做守护。就是我们发大乘心呀,所谓的这一点点,我要度化众生,我要让他们入道,不能再让他们这样下去了,所有的这种心念不是我们自发的,也是佛菩萨给守护让它不断的。因为我们入到大乘位呀,就我们的这点本事,自己还这个死样子,你还去发心度化众生,发菩提心,一巴掌就给你拍得火冒三丈,没了。所以说,你在这样的情况,一直能够入到这种凡夫的菩提心依然能够不退,念念不忘,这就叫守护我们的守护。

所以你看,在《地藏经》里面讲到的,就是说,说你应该当怎么怎么样,说我也会让坚牢地神,或者让帝释天,令卫护汝。就是说,整个都让你形成一个因缘网,让你走不出佛的这种智慧愿行功德觉海,就这样守护。

当然,这里所说的,“由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就是指的守护不退,这是这里的正解,大家也不要走远了,就是为了让他不退,不退则进嘛。所以说,十方诸佛的不思议智,十方诸大菩萨的各有千秋的这种手段,我们常说:主伴互为,守护行者。当然这种也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也有合作的、临门一脚的,到处都是,没办法,就是十面埋伏,无处不在。这就叫守护。

大家不要忘了净土法门就是最典型的守护。为什么?阿弥陀佛在门口接引,派观音菩萨来这儿到处去点化,就这样。你跟阿弥陀佛有缘了,直接就接引往生。你还需要搭个手的,观音菩萨先给你扶一把。为什么,因为他来济生,然后阿弥陀佛来接引以度死,度生死。实在不行了还得借普陀山这块地盘,叫做应化道场。实在不行了,每个庙里边还有流通经书,让你能够读诵法宝。今天讲经也是如此。这大家要知道,我们此时此刻,都属于守护的功德。

而且是属于什么呢,大家来看,“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他的这个不退位全凭什么呢,三业加持,外加。那就想想,我们总觉得说,哎呀,我们的身口意那不是由着自己的吗。你的心细了,你遇到善知识,你最能体悟什么叫做“三业外加”。我跟大家讲,就是让你在这个善法,在这个修行法上,不退。

看我有一次,就是跟着善知识一块儿去散步。散步的时候,因为天天讲法嘛,有时候也一念起来了说,哎呀,说这个中道实相,到底说中道实相是怎么去相应这个法,怎么去相应这个毕竟空呢?诶,旁边来了一句,说“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因为当时呢,正好有人在作务,在加水还是干什么,那我们一堆人往过走嘛,我正在思惟这个法义,中道实相的时候,这个善知识就借当时这个情景,在给你注水,就是要掺得兑得刚刚好嘛。就像我们喝热水的时候掺点儿冷水,不烫一样,兑得刚刚好,那就叫什么:多也不行,少也不行。

你看,我们前天,白华庵种地,大和尚过来种地来了,带了一堆人过来种地,跟着他的侍者。那种地的时候,抱了一堆这个,不是要弄点肥料嘛,那旁边烂的那种树干树枝子呢,往这个土下面埋,我在这旁边看着。我就全情地投入啊,觉得说,那今天和尚来种地了,这个庙,我们先把卫生搞好一下,或者怎么怎么样。

结果呢,正好他的侍者抱了一堆烂草往那儿扔,他来了一句说什么,“你放下,你的任务就是放下就行了,走开”。实际上呢,是当时这一堆肥料扔在那儿,他不是还想往前推一下嘛,结果用不着他手推了,因为和尚拿着铁锹直接就把它埋进去了嘛,就是说“你放下就行了,走开。”

诶,这个话被我听见了,这就叫“三业外加”。当时他们用的那个情景呢,身口意,让加持你,入这个究竟道、修行道。这样的情景太多太多了,你要是心细的话,你就觉得说,原来真的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变化所作,不是光在耳根门头。那这就叫三业加持。当然,这是属于他三业。

我们还有自三业,你自己的三业加被的话,那它就是说真的会运用手段,诸佛菩萨啊,让你这个身口意常清净,让你有恶念生起来让你断,让你的恶法不成就,让你的障道因缘给你遣除,有善法起来的让你不断地生,这都是自三业。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他的不退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的。

再看,“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你看这里,那这里我们刚才不是也讲这个内容,这里有个疑惑,就是说三贤的菩萨道行,还没有登地呀,证量并不是很高,怎么就可以说,刚才讲了登地的菩萨才可以到他方国土示现作佛,那怎么可以在,他怎么可以其他国土中去示现八相成道呢?

跟大家说,前面的这个“三业外加”就体现出来功德了。为什么?因为愿力,所以在菩提心文里面讲到什么,还没有修道,先什么,发愿居先。要发愿力。由发愿力,你看这样的菩萨,他这个破了我执,这个方便的智慧现前的时候,由于有愿力,那么他对一切境界就对这个所有的众生呢,就会生起悲心。他有这个悲心这个缘法,他生起这种一念悲心的这种缘法,诸佛菩萨就会加被他,让他去示现八相成道,就能成就。所以你看地藏菩萨在经里边讲到说,哎呀,蒙佛加被,我于过去世佛接引我,使我获不可思议神力,如果没有佛加持我,我就不能作如是变化。

《华严经》里面就明确地讲过说,三贤位的菩萨,还没有登地的菩萨,为什么能在这个有漏身中去八相作佛呢?就是因为,第一个,他的信心成就,信心成就了以后,那么能见少分的法身,就因为有这么一点法身,就是他的资本嘛,不是说法身,什么这个十方法界现前,就能够随着他的愿力去现八种阶段利益众生。就比如说,从兜率天生下来,就像释迦牟尼佛入胎,胎里住着,然后出生,最后演一场戏,出家成道,开始转法轮,最后入涅槃。这一系列,在佛的视野中,在这些菩萨的视野中,一念间由佛菩萨,更圆满的佛菩萨加被他,就成就了,就因为他过去发过悲心,有过愿力。

那么纵然说,虽然说,佛菩萨,佛这么助他成就这个法,可是人家光凭自己的功德来讲,这样的水准的话,已经圆满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经福慧双修圆满了呀。在这一大阿僧祇劫这种积功累德中,这样的殊胜的德行,他还害怕啥呢,还需要韦提希,借韦提希的这个因缘,你看,又说“乃藉韦提请求生也”,还要去求生吗?

就总而言之,前面所有我们讲这些大圣者呢,就是人家已经就是入到这个富翁级别,大富了呀。虽然不是像佛这样的大富长者,已经入了大富了,他到处走走都穷不了了,他已当然他也可以入极乐世界这个富人俱乐部,他想入就入,很容易。那么跟我们不一样,现在我们只是大富长者子,而且是穷子,知道吧。所以我们现在就还入不了大富长者之家,还不敢相信自己是大富长者之子,这两码事。所以说白了,就是说,善导大师告我们说,根本就没必要给他们说三辈九品,到他们这个水平,也没必要依此而得度了,没必要依此而得度。这是指的上辈者。

所以他说,“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这段,从道理上已经反驳了诸法师对于上品上生、中生和下生,什么样的人可以生,什么样的人生不了的一个误判。

我们大家听了以后,你不是说听了光知识了了,你至少要有一种功德,今天晚上听法,就是说,我肯定能往生。因为照这里边讲的话,那圣人人家已经不需要了,就是为我们设定,量身叫做定做,量身定做。所以说这些法师们的,怎么讲呢,就是说这些判断呀,确实是有违佛意的。有违佛意呢,不是说完全把佛的佛意给就是彻底给破坏了,堵上了,而是它本来是很大的一个渡口,他现在把一大部分给废掉了,只留了这么一小口,而且还要特别有钱的人才能进,没钱的人就算了。所以从这里来讲,就不算做把弥陀的愿力叫做和盘托出、彻底圆彰,有保留不尽情,有保留不尽情。所以善导大师在此才进行了一个反驳。

那这是我们今天晚上大家要听到的道理,要了然于心。这样的见解如果种在我们心地识心中,它有这样的功德,因为一个,是我们现前受用。二一个,我们参与了这个缘起。第三个,在我们将来,尽未来际,不管你是法主,或者是你是护法,那么在你的法缘中,这个法已经具足了。一直要说到究竟圆满的话,就是说当我们成佛以后,我们的国土中,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格局局限,因为我们的缘起已经明朗了,只要你对这个法生起信心,在你心地中接纳它,了然,就可以了。

好,今天到这里,讲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般罗蜜 。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