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求空空愈远,往生极乐入有得空

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

仅名现相者,《华严》地地皆曰无生,而正得乃归八地。其七地云,净无量身口意,得无生法忍光明。《疏》谓无生法忍,八地所得。今兹七地,于彼法忍明相现前,未为真得。如《观经疏》,以无生即属初住,意略同此。乃至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也。故知无生,圣且难之,况凡辈乎。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一段莲池大师善巧地开示:往生到极乐净土才能真实地悟证无生法忍。要了解这样一个教起的胜妙功德,就要跟通途的修证做一个比较。

这里就提出“七地菩萨”——“远行地”,意思是从初地到六地“现前地”,从前面各地慢慢地远道而来。这七地及七地之前的修行都是要去作意用功的。这样一路修行到了“远行地”,到了作意用功修行的边界。这是“远行地”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说修行到“七地”,就能够远离前七地,接近八地以上的位次。所以“七地”就是表示离三界越来越远,离法王的位子越来越近。这叫远行地。

七地菩萨“仅名现相”,“现相”是一个比喻。《华严经》讲十地菩萨,从初地到七地,每一地都说得“无生法忍”,但真正得圆满的“无生法忍”乃是第八地。

“八地”叫“不动地”。为什么“八地”才说是证得“无生法忍”呢?就是前面的七地,都是要作意地修行“无功用道”(无相、无形、空),还不能做到任运“无功用道”,而“八地”就可以任运“无功用道”了。

就好像一个转轮圣王,能够乘着象宝或者轮宝,周游所统治的一四天下,会看到贫穷困苦众生的可怜境遇,虽然因福德自在,他不被穷苦众生的痛苦、忧患所染,但即便如此,还属于人道的范围,没有超过人的位置。

这就比喻七地菩萨,他的修行还有作意。只要有作意,就有烦恼,哪怕是细微的烦恼,就好像转轮圣王还在人位。

如果这个转轮圣王以后生到了忉利天或是梵天,就超越了人的位置了。他去周游四天下,就等于超烦恼行,属于八地菩萨的位子。

八地菩萨的位子跟前七地不同,就因为是无功用道,在一切法当中,不为现前烦恼所动,也不会被一切天魔、外道、婆罗门动摇愿心。其根本特点就是离一切心、意、识分别。

离一切心、意、识怎么理解呢?这里要厘清心、意、识三者的区别:“心”是第八阿赖耶识,又叫异熟识;“意”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六识(了别之意),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前五识。

第八识属于报心的忆想分别,“意”与“识”属于方便心的忆想分别。离开“心”就是离开第八识的忆想分别,离开“意”“识”就是离开第七识和第六识的忆想分别。

也就是说,修到八地就离开了心、意、识三个层面所有粗和细的分别、妄想,回归自性清净,就好像一条船进入大海了。

一进入大海(就是进入无功用道),速度就很快,修行一天胜过前七地修行多少多少劫,那就等于从有量进入到无量。无量就是得到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相好、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善才,什么都是无量。

所以,第八地(不动地)跟前面七地就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第七地也在追求这个境界,但是他有能追求和所追求,还没有达到“不动”的状态。

七地之前为了得到这个无量的状态,要清净自己无量的身业、口业、意业。这时候他能够得到无生法忍的光明,就好像黎明前,太阳要出来还没有出来时,会有明相现出来。

虽然有“无生法忍”的明相现前,但还不叫“真得”,因为他还要作意。所以说在圆教初住也可以说初得“无生法忍”(是在修行无功用道中明相现前的状态),但到了八地,才叫究竟圆满地证得了真的无生法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无生法忍”连初地到七地的圣人都很难真正达到,更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

有一些修行人觉得“生”是一切轮回的根本,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灭嘛,所以视“生”为大患,就想把这个“生”给灭掉,来获得“无生”,实际上这一念灭“生”的心也离不开贪瞋痴。

为何说这样说?他在贪做佛,“哎呀这里很讨厌,我要赶紧离开”,这样的厌离心,有点“瞋”的意思;他有取舍,灭“生”,取“有”,也是“痴”的范围。他说求“无生”,但这求的心还是在“有生”里面。

所以你越求“无生”,离“无生法忍”的境界就越远。禅宗讲“头上安头,屋上架屋”,就是在讲我们用有求的心想得到“无生”,是很难的。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现在净土法门有个善巧方便,就是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只要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就能悟证无生法忍!这就叫“入有得空”。“入有”就是净土,净土是妙有。进入到净土的妙有,就能得到无生法忍的空性,这样就可以“即凡成圣”。

你求往生,虽然是业力凡夫(因烦恼还没有断),但只要去了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菩萨,就可以说是圣人了。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就叫“通玄秘诀”——通达到玄妙境界的秘诀;是“换骨神丹”,换我们凡骨为圣胎的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