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

怕死比死更可怕。 死亡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的刹那,而是漫长的濒临过程和只能等待的无助。 生命唯有在死亡面前,才真正地开始。 先得学会如何活着,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先得学会如何坦然赴死,才知道如何好好活着。 只有征服对死亡的恐惧,你才真正拥有生命。 死神最公平,不论什么人,他都一视同仁去拜访。他敲穷人的茅舍,也敲王子的大门。 一降生下来,我们就开始死了,因为生命的末端就是死的开始。 若死神每天在你身边,你就不会再耽于卑贱的思想,或热切的贪求什么了。 当初整个世界都不够,现在只一丘黄土就足够了。 一个人可能以征服者、帝王,或者官员的身份而生;但他一定以人的身份而死。 死亡之榻使每一个人回复他的纯粹原态。 被践踏的甲虫,和巨人临终的痛苦是一样的。 能赋予生命完整意义的,不是别的,正是死亡。 如果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时常将死亡视为亲密的伙伴,那么死亡将会与我们结盟。 当我们企图要躲避自然变化中的死亡时,我们也就是在逃避生命。 死亡像出生一样,都是属于生命的。走路须要提起脚来,但也须要放下脚去。 死神不看日历。 无论你是否畏惧死亡,都一样要死,没有地方可以逃避死亡的。 我们一出生便被宣判了会死——只是不知道何时将轮到我们。 当死亡的时刻到时,你便得欣然离去。生命并不是一条可以随你伸长或缩小的橡皮筋。 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你与每一个进、出息一起死。 当死亡降临到你身上时,这天将会到来——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为什么你应该预先修习好放下,以便能熟练于它的原因。 你无须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 当我们不了解死亡时,生命是非常困惑的。 无论你怎样重视生日,你总会死亡的。 所有的生命都结束于哭泣。 死神不会让你带着钱走。 宁愿生病十次也不要死一次。 没有人知道谁会看得到明天。 人活着,觉得世界太小;人死了,一个坟墓就够大了。 生命只是暂借贷给人的,死亡才是债主——总有一天会来讨债。 你应该生活得好像准备活一百岁,而又可能随时就死去那样。 死亡乃另一个生命之延长。 没有一个人能活到他希望的年龄。 复仇可使人击退死亡;爱情可使人无视死亡;荣誉可使人企求死亡;忧伤与恐惧则使人奔向死亡。 惨淡的死神,踏着不偏不倚的脚步。敲扣穷人的茅舍,也造访皇帝的宫殿。 死亡随处等着你。因此,要聪明一点,随时随地预算遭遇死亡。 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时候到了,便不该再和生命挣扎。 一个害气喘病的人,宁愿永远生活在痛苦呻吟之中,而不愿让死亡这服良药治愈他的疾病。 生日卡少则一行、两行,多则七行、八行,乃至数十行。它们 所传达的不过是一项讯息——你又向死亡靠近了一些。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地方来,最终却走向一样的方向。 透过对临终者的关怀,让我们学会对生命的敬重。 许多人终其一生,只顾着争名夺利,但却忘了他将来会死。 人的生命只在于呼吸之间。世界上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属于自己的,一切都只是暂时借给我们使用罢了。 每一个瞬间,自然界都在开始它漫长的旅程,每一个瞬间,它又都在到达自己的终点。 死亡只不过是身体的习性和一种改变罢了。 只要保住了性命,就等于什么也没丢。 所有人类的事物都注定退化与衰弱,当命运召唤时,君王也必须服从。 死亡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不得善终,才是人间最悲惨的事。 「尽量毋负人生!」这句话是我们到了在死的边缘上,才会想实行的。 当我们一出娘胎时,就应该有人告诉我们:你已经朝死亡迈进。那么我们就会竭尽心力地生活,并且善用每一天和每一秒钟,谨慎地去做每一项抉择。 当一个人不了解「死」时,生活会非常烦恼。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敌人,反而是它的朋友。因为它使我们知道,我们的日子有限,于是,生命更加可贵。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临到我。 与何时死亡的事实对抗有什么作用呢?只是徒使生活痛苦罢了。 人只有到了临终之时,才会了解,他这一生是白活了。 来到这个世间,你就应该思惟它的自然现象。每件事物,都在准备着消失。看看你的身体吧!有哪个部位仍保有它原来的形态呢? 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哭,为根源而哭,因为,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 医生是无法治疗死亡或阻挡死亡的。 当有人死的时候,不要伤心,那只是自然的过程罢了,他这辈子的苦已结束了。 如果你要伤心的话,就在人们出生时伤心:「噢!不!他们又再来了,他们将再次地受苦和死亡!」 当你死时,你会有时间去修行吗? 当死亡碰上我们时,我们不但要舍弃一切,就连自己都包括在内。 生命是多变的,但死却是一定的——随时都会发生的。 有一天,我们终将独自死去,因此,去面对孤独与接受这事实是很重要的 假如能将「死」作为座右铭,我们在世上的每一刻都将活得充实而有力。 当我们将「死」牢记于指尖时,就不会太在意也不会太强求,或追求瞬间欲望的满足。 临命终时做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 突然不加思索地想起死,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正视它、认识它,并接受死在一步一步接近我们的事实,却又能平安、喜悦地活下去。 有一件绝不容置疑的事——即「死亡」就在未来的某一点等待着我们。「人生就象飞过室内的燕子」,我们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在我们之前、之后都是一片黑暗。 智者警觉死亡的威胁,愚者却不敢面对而谈它。 死亡并没有讯号。 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 君曾思惟否?若明日死神降临,你当如何? 有人能抵抗百万大军,却无人能抵抗死神的来临。 学习不畏惧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课题。 死亡之前,人人平等。 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死)到来,各不相顾。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有位不速之客,不问主人喜欢与否,都可能突然来访,它就是「死」。 国王有权决定赏罚,可惜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 人生最后的敌人——死亡,我们必须加以克服。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恐惧,而最大的恐惧却源自于死亡。 人不断掉入死亡的陷阱,无法超越黑暗的范畴,在生死海中不断浮沉。 「死亡」是一个启示者,一个引导和火炬的传递者。 死亡是一种庄严体验,无人可以避免它的改变。 有生就有死。换言之,出生就是走向死亡。死亡是一定的,并且永远等在那儿。 死神每天都在唱同一首歌——我总有一天等到你。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死」是不会先敲门的。 死亡是唯一不能与他人共同分享之事。 一位死刑犯在监狱里留下一首诗:「狱中向阳窗边,一朵水仙蓓蕾,但愿见其绽放,而以浇水为己任!」所以,做人应先学习临终之事,再学习其他的事。 不眠者夜长,疲倦者路长;不知正确真理的愚人,生死轮回长。 死亡是最后的睡眠?不是的,它是最后的、终结的觉醒。

自由人生

自由的人生,是驾驭命运的人生,是把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生。 不受人惑,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不要屈服于自己的情绪当中。 已受过良好训练的心,是不招惹麻烦的,即使独自时也是一样。 佛陀教导「法」,是要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 当烦恼生起时,要去觉知它,然后就在那儿把它斩除。 心胸就像是降落伞,只有张开时才有用。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 人们必须忍受生死的安排、天命主宰的一切。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清净,十分自在。 人情冷暖,有一毫介意,便是渣滓,亟宜化之。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一个人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是心中最平静的时刻。 性情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心安理得。 要是你连自己的心态都无法管理调适,那么你凭什么以为自己可以支配其他事务呢? 用慈悲去愈合受伤的心灵,让宽恕和放下使我们从憎恨的梏桎中解脱。 学会不作茧自缚,就是放下解脱的大智慧。 人不怕忙,但怕烦。 做人若处处虑及他人的褒贬,反而束缚了自己。 无视于大众的喝彩而能自得其乐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老是活在为琐事而忧虑的生活里,这种人未免太短视了。 除非我们过着理性和感性共存的生活,否则没有充实生活可言。 欲望一直存在着,它只是心的一种现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没有执着。 彻底大悟为究竟。 真正的宁谧,不是外在环境的无风无雨。 越知道应付生活变数的人,越拥有创造性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境来自,忙乱中尚能保存的一点安宁心境。 当你在坐禅的时候,对每一个前来的念头说:「这不干我的事!」 所有那些属于外表上的事物,就让它们自是外表上的吧!并且知道什么是超越。 单纯地做为「觉知者」,不执着而了知,让事物就是它们自然的样子,一切事物就如它们的本然。 我们所有的财产,有任何人真的拥有它们吗?没有任何人真的得到任何东西。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让所有那些事物自是它们,放下它们吧! 一旦我们明了我们只是个过客时,就不会再去执着或感到负担了。 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碍,心则渐入西方境。 只要心背负着喜与恶的重担,一定会经验到「苦」。既然这一切都没有价值,便不必要拥有它。 厌恶苦并无法驱走苦;唯有放下想要苦消失的念头,也就是去正面地接受它,苦才会有消失的一天。 当我们想到无穷尽的存在界本具不圆满性时,我们内心那一点的痛苦又何足挂齿呢? 不让心追逐乐受,也不让心堕于苦受,就让它们顺其自然。 如果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够心里明白,而不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功夫。 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 去我执,从粗衣淡饭做起。 色空俱泯,境智圆融,色空无碍,获大自在。 一念心寂,万虑俱消。 心境俱冥,自然合道。 以第一义,庄严其身,是为菩萨。 任性逍遥,了无住着,触目遇缘,总是妙用。 悲智双运。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 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 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抛却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地除去,即是大修行人。 无烦恼处,名般涅槃。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住,一切不拘,去来无碍。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身闲可以养气。心闲可以养神。身心俱闲,与道合真。 养心之法,须要摆脱一切;凡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心中不可有一毫沾滞。每日胸中一团太和元气,病从何生? 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安详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达淡泊、顺应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将痛苦忧伤的情绪降伏到最低点。 在恶意的人群中不怀恶意,在拳握刀拔的人群里言行温顺,在与执着的人相处而能不执着,是谓圣者。 用尽一切心机,不如一个无心机可用之人。 水能熄灭熊熊大火,挽救即将付之一炬的房屋。同理,懂得观照的智者,也能将自我或外在环境的忧患,消失于无形,宛如一阵风吹散棉絮一般。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不要抗拒命运,不要抱怨因果,直接接受它,烦恼就会减少,当下放下,烦恼即无奈你何。 所谓「禅」,是指不管何时、何地,皆能心平气和地生活。 修行人不管到那里,都要保持平常心、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点自在。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自心何等自在。 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人」在处理某些生命中所必然面临的过程时,一直不肯去承认并接受,殊不知无论你百般的不愿意,依旧逃不过命运无常的支配,既然无法改变,何不以一颗自在的心笑看人间呢? 心灵安静的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能享受乐趣,若是心灵不平静,即使在深山幽谷,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开悟的人想要有事都很难,凡夫想要没事则更难。 若能调适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觉皆是一种享受。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渴爱之灭,是心解脱;不着大善,名大功德。 当你内心起烦恼时,当处、当下就要叫它消灭。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不要把「放下」当成「放弃」!「放下」——是尽全力但随缘尽分。 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万事皆圆。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名诸佛。 当你内心拥有安详即是正受。 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勇者提得起,智者放得下。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若你破坏境界,即是破坏你的清净心(境即是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心与境界调和。 性识周遍法界,对悟道者而言,无处不自在、解脱。 悟道之人时时皆享受着喜悦、明澈、清净、永恒的生命。 不分别、不颠倒、不执着即是本性作用。 见性之人,大用现前,不存执着,活捉生擒,不劳馀力。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觉得寂寞。 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唾老拙,留它自乾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气力,我也少烦恼。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诽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无事不要找事(麻烦)做,有事不要怕难做。 人随处作主,就会立处皆真。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宝贵荣华莫强求。 「远离罪恶」的味、「寂静」的味、「法悦」的味,尝到此味的人,并无恐怖。 制服自己的人,便得自由,也是做自己的主人。 应学习智者:清除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内心没有挂碍。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佛本身是超越人心的各种动态而存在的。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人多随情互执,执即相违;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 于色自在,一切融通,是礼,是自由。于心自在,无所不照,是智,是平等。 品尝到永恒不朽的悟境后,圣者不再为世俗的束缚所困惑。 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掀开无明的面纱。 觉醒时,梦即不再;开悟后,宇宙的幻相亦将消失。 当悟道时,一个人看这个世界,就如掌中之苹果,清清楚楚。 悟道的圣者,宇宙间处处都是永恒的喜悦;但是对无知的人而言,处处都是痛苦和不幸。 悟道者——纵横四海皆能通,随手拈来皆是智慧。 笛子为何能吹出如此美好的曲调?因为笛子内部是「空的」。悟到「空性」的人,也能吹出生命真正的喜悦。 外无所求,内无所着,悟道近矣!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如何能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提高你的思想水准。(二)拓展你的见地观点。(三)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四)加强心灵的灵敏度。(五)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然的世界里。 小时候我们看到陀螺旋转时,常满怀喜悦,因为我们感受到它内在的平衡。 当心灵自由时,你不仅能控制你想做的事,也能操纵不想做的事。 如果你是仰赖他人使你感觉舒服,你会因此而不安;而仰赖真我,你就不会再有 所谓不安的感觉。 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更复何为。 处处作主,立处皆真。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居,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其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 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花开花谢春不管,水暖水寒鱼自知。 身似闲云,月影山光堪证性;心如止水,松声竹色共忘情。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瘁骨刚人不顾。 自处超然,接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歉然,失意泰然。 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老倒疏庸无事日,安眠高卧对青山。 虚舟驾浪,随高随下;流水转山,遇曲遇直——心心无知。 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 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诸圣以无为而得名,圆修以无作而成行。 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困惑,方名自在人。 赵州云:诸人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 公案通则情识尽,情识尽则生死空。 念念不见一切相。 念念无求,刻刻自知,事事自觉,荡荡无着,时时安详。 悟后方知,有固然好,无亦甚丰富。 眼底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若无闲事挂心头,即是如实美景现。 明心的不愚痴,见性的不忧愁。 不向外驰求,亦不于心内取证,则二六时中随处解脱。 第八识既除,则生死魔无处栖泊。 我今意况大宽,不语无事心安,从容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 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荣华总是虚诳,弊衣粗食充饥,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疾,外道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默契罗睺密行,非汝凡夫所知。 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此意即是: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 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皎,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 入深山,住兰岩,岑崟(岑崟:高峻的样子。)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随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生,不离一真,化仪百变。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得大自在。 与世界同步,却不与世界同向;以红尘为道场,而不与红尘同流。 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併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不谤亦不嫉,当奉行于戒,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真体上妙用现前,不妨随流得妙。 六根俱所能,亦能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谓是佛 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所以善巧方便说,莫不发明这个大用。若于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 饥来吃饭;睏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 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道楷和尚遗偈云: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无性是理,随缘成事。无性随缘,理不碍事。随缘无性,事不碍理。 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 得失是非都放却,经行坐卧无相拘,有时把柄白拂尘,有时持串乌木珠,有时欢喜身舞踏,有时默坐嘴芦都。懒举西来祖师意,说甚东鲁有诗书,归来洗足上床睡,困重不知山月移。隔林幽鸟忽唤醒,一团红日悬松枝。 无缚真自在,无心真道人。 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

严持戒律

严持戒律是人类达成精神进化的良方,而这主要的动力完全来自于:自我对生命的爱。 基础训练或基本的戒德,是个能增长深远的禅定及产生透彻智慧的垫脚石。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出了家,就更接近佛陀了。假使没有依戒法而奉行教示,就不能认为自己已走在正道上。 以戒德为喜乐之道;以戒德为致富之道;以戒德为解脱之道,戒德如是清净。 弃恶并停止恶行,才是真正的功德。谨守戒律、长养禅修、听闻正法,这些才是更加觉知与明智的方法,也才是增长功德的途径。 一旦有了德行与佛法,一切都将圆满顺利。具备了德行所得的成果,将会拥有能超越痛苦的智慧。 信守德行是佛法的根本精神。 别认为小小的规条不重要。木头从不会跑进人们的眼内,但细小的锯屑却可以——而且能致你于盲。 戒律或戒德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和心灵上的善知识能和睦共处,而不是只试图要满足自己自私的欲望。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戒的最高境界,是戒而无戒。 能约束自己的人,最具威信。 戒是适宜的行为,是希望透过身体和语言来达成安详方便和免受罪报。 定是把心规范在最能够使一个人成功的情况下。 定的真正意义,不趴是具有宁静和如如不动这两种特质。定就是适合工作的心境。适合工作最足以描述专注的心。 戒是和谐世间的基础,以戒做为你所为一切的基础,如此一来,你的心就会变得慈悲、清明和宁静。 照料你的戒,要像园丁照顾他的花木一样。不要去执着大或小、重要或不重要。 为了使布施清净,戒必须是布施的根本。 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弃一切恶行而长养戒德,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方法而什么不是。其他的就由我们自己决定了。 如果我们训练这颗心,去拥有羞耻感和对恶行的恐惧感的话,那么,我们便会有所克制,我们将会谨慎小心。 如果我们是真诚的,我们将会有羞耻感和做错事的恐惧。我们会明白,如果有疑惑在心,我们便不会做它,也不会说它。 戒行清净,六根不染,是入禅的第一步基础。 清净无染,名真持戒。 不复贪嗔,即大持戒。 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 遵守纪律,即佛学的戒。服从命令,即佛学的定。 要圆成无漏的定慧,以持戒为基;要建立佛教于世,以具足律仪为本。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 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 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时常自我持戒者,能善于统一自己的心念;时常内省自身者,能度过自己想渡过的激流。 持戒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解脱,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转,以及看别人的过失。 唯有持戒、禅定、智慧才能远离众过。 「定」——就是平衡与安详。 培养定力的起点——是从宽恕众生和不受到别人的影响开始做起。 训练自己的定力,能使你处于乱中而不妄动,处于顺境而不放逸。 深思熟虑,培养自己定静的性格,才能担当大事。 戒是大医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误食! 戒是明眼人为盲人设护障,免坠崖谷。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巴黎香水满庭芳,戒定真香遍十方。 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 心不浮沉,止于一境,且不散乱即是「定」。 定就是平衡与安顿。 定无大小,一粒小石子的定与高山的定相同。 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 定力乃断诸杂想,能发事理诸禅故。 正定乃无漏智定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教育孩子

教育方向实际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父母对金钱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孩子花钱的方式。 秩序使最完美的人类关系得以产生,这种关系是人类教育的主要来源。 人受教育时开始的方向,会决定他未来的生活方向。 教育是一个让自己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就算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你也无法强迫它喝水。 母亲应该不是让我们依赖的人,而是教我们远离依赖的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对某人的最大恩惠,不是让他分享你的财富,而是要帮他看见自己拥有的财富在那里。 自由是一种保障无心犯错的权利,并非拿来故意犯错的权利。 修行要寻访善知识,不寻访善知识而能够开悟者,万人中难得一人。 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 为孩子建筑教室,胜于为成人建筑监狱和绞首台。 教育之于灵魂,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将人的心思转变成为一个活的泉源,而非变成一个储水池。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能继续进行自我教育。 儿童本来就该拒绝成为,实现父母未达成之梦想的工具。 任何一位良师益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只能引你上路,真正让你学到本事的是自己。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黄金需要打造,孩子需要管教。 父母在责罚孩子之前,先要检讨自己。 现在的孩子们是比以前聪明很多,但是他们的聪明往往没有用到正途上去。 不良少年越来越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责难得太多,而以身示范的情况太少所致孩子在最没办法获得爱时,最需要爱。 告诉人们一千次,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仍不会采信,只要示范一次,就能说服他们少花一半的钱,而多花一倍的时间来教养孩子。 养育孩子,陪着他们比送礼物重要得多。 因为自己的不足而非难别人,显示出你缺乏教育;若反求诸己,显示你的教育已经启蒙。若不责难任何人,则表示你的教育已经水到渠成。 好的人在坏环境下难以成功,花也必须灌溉。 不负责任的父母很难养出负责任的儿女来。 孩子是映照父母行为的镜子。 历史是一种用实例教训世人的哲学。 欲身任非常之事业,则必受非常之教育方可。 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 性虽善,待教而成。 教育的重大目的,与其说是装备心智,毋宁说是锻炼心智。 化妆有助气色,无助气质,有家产和有家教没有太大关系。 你不能把蛇放进竹管,就别想要拉直它。 看起来最不像老师的人,往往传授给你最多东西。 生养小孩的权利中,也包括了为他们奠定健全品格的责任。 自暴自弃,孤独寡欢,离群索居,性情古怪——当老师最怕这种学生。 不要责怪坏孩子,责怪那些没把他们教好的大人。 教育最大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事实就是最佳的教材。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仅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都更香甜。 若是母亲真爱她的孩子,就不会宠坏他,她会用慈爱与智慧来教养孩子。 爱是让孩子敬畏而不是畏惧。 爱是对孩子关怀而不是禁闭。 爱是教孩子自立自强,而不是自私自利。 爱是教孩子学习流汗,也学习流泪。 教人应以身作则。 教子无成者,是在养贼。 管教之道,温和胜暴怒。 模范尤胜教条。 一位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 人类并不是完全照着天生的禀赋生活着,还必须经过后天的栽培,才能继续地生存。 教育使人们易于领导,但难于驱策;易于管理,但不可能奴役之。 你无法教人任何东西,只能协助他从内心去发掘。 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生不移。 儿小任情骄惯,大了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教子孙学吃亏、学谦恭、逊让,定是昌盛根基。教子孙学刻薄、学讨便宜,便是灾殃先兆。 教子弟,以变化气质为先。刻薄者宜教之以宽厚。暴戾者宜教之以温和。浮华者宜教之以诚实。浅露者宜教之以含藏。轻躁者宜教之以持重。 处罚必须基于一种了解,才能发挥感化的作用。 为了善导行恶的人,论断他们的缺点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良知。 从人心中涌出的好言行,与良好的范例一样有益。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的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养子不教如养豺虎。 不去告诉别人要怎么做,就先做给他看。 天下治乱,在于家庭中,操之有道与否。 一枝嫩竹很容易弯曲成形,但是竹节长粗后,就很难再改造。 世无圣贤之士,由少圣贤之母所致。 圣人不责人至于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 钟不扣不鸣,人不劝不善。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教学生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但不可太严,太严叛逆心易起。 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 责善,要看其人如何,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 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勿指摘其所忌,勿尽数其所失,勿对人,勿峭直,勿长言,勿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也。 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 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溺爱如同毒药。儿童乃照写父母之镜。 一个孩子的未来命运,永远是母亲的工作。 教人有二:成人之长,去人之短。 天才出于困厄。 天才就是专注。一个人追求目标的渴切与坚毅,如果能像一只斗犬竖起每根颈毛追逐一只猫一样,他必能得到他所应得的。 天赋才能就像天生的植物,也需要后天的学习来修剪。 那留心小事的人就是天才。 轻易地做到别人感到困难的事,是人才;做到人才所不能做的工作,是天才。 才能即是一种恒久的耐心。 善用你的才华吧!如果没有小鸟栖息树上歌唱,树木也不过是一块安静的地方。 才华只有在你善用它时才有价值。 每一个具有精明观察力而坚持到底的人,不自觉地变成天才。 人们把成功归于天份;其实天份只是刻苦而已。 需要往往激发出天才。 具有寻常才干但有非常恒心的人,一切均可获致。 天才是金矿中的黄金,有才干的人是发掘它出来的矿工。 天才是带着自己的灯火,找出自己道路的人。 天才只是无限的惨淡经营与勤勉。 天才是智慧的眼睛,是思想的羽翼。它常走在时代前面,是时代的先驱者。 爱迪生:「我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去作而已。」 你可由一种现象看出来,有一个天才在这世界上出现,那就是一些蠢才们都联合起来反对他。 瓜是生在纯粹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横溢的天才一如沃土,如不加耕耘,可能只长莠草,而不产葡萄或橄榄供人享用。 常识是本能,而丰富的常识即是天才。 天才是作他需要作的事;能力是作他能够作的事。 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组成的。 天才常被认为是一种忍受痛苦的无限能力。 天才的秘诀,即在于能够一直保持童年的那股赤诚至老。 天才永远知道可以不把什么放在心上! 天才最强烈的特色之一——有能力点燃自己的火。 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 对自己不满足,是天才的根本特征。 凡事只要用心,千里马总会遇上伯乐。 恒心与天才,流向同一大海。 令平凡人目眩神迷的旷世才华,通常只是他们坚苦卓绝的表现而已。 世界上有天才,但是他下的苦功比别人深。 所谓天才,只是指忍受无穷痛苦的雅量。

渡河的木筏

仪式只是要辅助我们的学习,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正题。 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 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 所有修行的标准,都是为了洞察和见到法的善巧方法,人们应当依法实践。 透过教法的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的护持。 如果你只是经过了受戒仪式而没有去反省戒条的意义,要进步是很困难的。 佛法就是一方面要使人类种种互相侵害的事减少下去,一方面要使人类良善的德性行为增长起来。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和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住,亦只是吸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为了拔除扎在脚上的刺,往往必须借助另一根刺,而脚上的刺一旦拔除,两根刺同时都可以丢弃。同样地,为了除去蒙蔽「真理」的无知,知识有其必要性,但要知道,知识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经典的教化,只是方便令我们明心见性,不是要你对文字执着。 法是渡河的木筏,而不是为人执取,负在背上用的。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瘥(瘥:病愈之意。)乐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强名。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认定死语,重增虚妄,辗转惑乱,无有了期。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 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屏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 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 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以其与真如本体无关。 万法已知便应舍,因其妄心也。妄心变幻无常,故法亦无常,名为因缘,名为方便。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况非法。 彩云端里神仙现,手把红罗半遮面;急须着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亦是大道。 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法本如渡筏,得渡不执筏。

处世态度

要有接受别人忠告的雅量,别人才会诚恳地对我们提出忠告。 人类改造一切,唯独没有改造自己。 恕自己一过,则万过必从之而生。 承认过失决非耻辱,此不过所谓「昨非而今是」耳! 接受忠告就是增加自己的能力。 求得进步之方法,在于能接受别人切实的规劝。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优点和缺点,但是缺点比优点容易暴露。 不论你卡在哪里,坚持到底,直到你解决它为止。 当我们开始修行时,才能真正地开始看到自己的过失。 承认错误,并不表示你就不必改过。 我们练习着去将我们的犯错减少,不去为恶也不说恶语,这就是佛法了。 专注别人的错毫无益处,你更该做的是看好自己的过错。 身体只是一种工具,供你用来造善业,并尽你所能地全部还清你所负的旧恶业。 处理错误的方式是:有宽大的胸襟承认错误,有足够的智慧从中学习,并聪明到足以弥补之。 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那知更大的失败常是小过导引而来。 知过而不认过,是最大之过。 喜闻过者,忠言日至;恶闻过者,谀言日增。 公开忏悔有益于灵魂。 人皆知涤其器,莫能洗其心。 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念自己有几分不是,即我之气平,肯说自己一个不是,即人之气亦平。 过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病莫大于不知己之失。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尘拂而真如之镜明。 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 高雅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忏悔包括改过。 雷霆之怒尽当息,虎狼之威人不同。 将错误推给别人,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托辞。 最急需改变的不是你的收入、职位、房子,而是你的观念和信念。 智慧来自于自省,也就是花时间去探讨你之所以成为你的原因。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看自己的前面,不如看自己的内心。 我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别人对我们隐瞒的东西,我们也从别人身上认出了我们对自己隐瞒的东西。 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聪明人。 一个人要研究和反省自己的过错,否则,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为一件过失辩解,往往使这过失显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块缝一处小小的破洞,反而欲盖弥彰一样。 但见己过,不寻人非。 我们必须独自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 人的心也像庭园一样,每天都要整理,才不会杂草丛生。 只见人之过而不知己之失,乃愚昧的天性。 知过则已改过了一半。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而不能改,是无勇也。 人皆有过,唯愚者执过而不改。 忏悔对灵魂有益。 聪明人往往从别人的错误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假如每个人对自己的一切都心满意足,世界就永远得不到改善了。 人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人想到改变自己。 我所做的各种正确行为,我已不挂在心上,但是无心犯下的错误,却如幽灵般地不肯从我眼中消失。 年轻时犯的错误尚可原谅,但是到老年时还犯下同样的错误,就罪不可赦了。 阻挠改变的最大阻力就是自己;除非自己能先改变,否则事情不会有所改善的。 人生的致命伤之一,便是常用时间在自责,而不是用时间在成长。 要改变命运,先改变个性。 成功属于能够自省的人。 当你见到在你身、语、意上的过失时,你必须警惕自己,别留待他人来告诫。我们必须迅速地改善自己。 假使我们对恶行不具任何恐惧,那么,我们在心灵道上的增长就会受到剥夺。 如果没有在修行上努力,不去抵抗自己的心,而让它随着你的情绪漂浮,就好像父母放纵孩子的所有欲求,那样好吗? 惭愧与恐惧是世间的护法。 接受别人之难,在于他们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己的缺点。 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 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 戒是戒自己,求忏悔即是戒。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苦,是缘于自己的行为;我们苦,是因为我们赋事物以价值。 想要功德却不停止恶行,那样,将永远找不到功德的。 破除执障心弥普,洗尽贪嗔意乃衡。 「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娇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吾人终日之间,所言所行,所思所虑,须知有多少过差,多少邪妄,有则改之,此为修身第一事。 人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若能日日知其非,日日改过,则此身为义理。 生之身,可以造命。 人间之大智,在乎洞悉本身之缺点。 悔悟——就是承认自己每个阶段的罪恶与缺失。 悔悟——就是拒绝自己内在的一切恶劣成分,净化心灵,让心灵准备向善。 智者改过迁善,愚者耻过逐非。 以惭愧心为质的衣物,要比任何衣装来得美丽。 当敌人谴责你时,你更要仔细听,因为那些正是能找出你微细缺点的人。 如果要我找出一项,最容易带给人们恶运的人性弱点,那就是拒绝认错。 平庸的人,会为了别人的一点批评就大动肝火,只有智者,懂得从批评他的人那里得到学习。 当我们被流言中伤的时候,必须先冷静下来,反观自己,如果它具有真实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摒除恩怨、闭门思过,并且鼓起勇气重新做人。 学习拔除因无知而来的顽劣与叛逆,任何时候都不嫌太晚。 「知耻」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无有羞耻心的人,容易陷入罪恶火中。 见过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祸。常见己过,常向吉中行矣! 人若没有知耻心,便好像病入了咽喉,虽有了好药也吃不下。 我们应该感谢为我们指出缺点的人,当然,缺点并不因被指正而消失,但我们会因为缺点而良心感到不安,并从那些缺点之中走出来。 人越不知足,对自己的内在,就越缺乏改善,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无知表现在外在。 让我们当自己最严格的批评家。在自己见不到的地方,更要衷心欢迎别人建设性的善意批评。 否认自己的过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过失。 多花时间自我改进,不浪费时间批评别人。 凡是不为你的良心所赞同的东西,你必须对它提高警觉。 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等于让过失逐渐扩大。 每个人都有缺点,而克制和改正这些不良的特质,就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但是,如果不求改进,又不被别人认同,这时自我膨胀的心态,会认为别人在嫉妒你。 我们的烦恼、不安,主要是因为我们忘了改变自己,而只想改正他人引起的。 希望衣着合身、舒服,必须以布料配合适宜的剪裁。同样地,要使生活舒适、自在,就必须修整自我,适应任何环境。 不知反省的人,永远看不见自己那张脸上,已经贴满了一种叫做「无知」的标记。 一切的信心,应该附带冷静的自我反省。欠缺自我反省的信心,往往变成自大自夸,不但无利于行动,反而有极大的害处。 人总是喜欢责难别人,仅仅着眼于别人的过失,却任由自己的恶念不断扩大,以至于越来越难以改善自己。 「恶」就像滚石一般,在山顶时,连小孩子都能推动,一旦想要阻止它时,即使是巨人也抵挡不了。 智者每日皆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愚者每日皆困扰于他人的言行。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要善于观照,观照即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而不实在。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修正我们的心,回复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扭曲的事相转正,随时观照内心,使我们的心每天都有进步。 修正自己的念头,即是大修行人。 儒家曰——吾一日三省吾身。 佛家云——真观照,保持秒秒安详。 以菩提道为前提,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并从别人的错误中,来警惕自己。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 凡爱说人不是者,往镜前一站,镜中出现一个丑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修正自己的缺点。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短处。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与念头,做个正正当当、俯仰无愧的人。 人于改过,不可因循退缩: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 不二过的人,每天都拥有新的生命。 学佛法的最根本课题,是自我突破。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把盐叫成糖,盐也不会变甜的。人不从内在改变自己,别人再多的赞美也是徒然。 当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实以长己之恶。 不纳智者之忠告,犹如大海小舟,失去方向。 痛苦地回忆过去,不知悔改,即是愚痴。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反省是认知自己的不二法门。 忏悔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当你做错事情,如果你能向对方诚恳地说:「我真的错了。」则大事化小,小事自然化无。 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见解与看法。 忏悔之中即包含了改过向上的决心。 我人有过为人讥笑,则罪可除,不受天谴;若阴私己过隐而不发,人愈敬我,天愈罪我。 宽容己非,让自心光明黯然失色。 当人决志扬弃错误,断除非分的欲求时,便开始了 少分心安的真正人生。 愚痴的人,老是看不到自己的缺失,更听不到别人的建言。 圣人能「不二过」。我们不能做到,但学习「不三过,不四过」。总之,一定要改过。 接受忠告,实即增加一己之能力。 错误最多者,莫过于不承认错误的人。 浪子回头,仍不愧为君子。 贫无可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责恶太甚,终为君子之病。 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为小人也。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己亦有之。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世人喜言世间无好人,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自恕之人皆日蹈于刑而不知忧,日幸免于刑而不知愧。 反省是智慧之开端,是进德之根基。 改过迁善则其德日新;文过饰非则其恶日积。 后悔之泪,能洗罪过之污。 不承认错误,并不代表没有错误。 想要发现自由和快乐的真我,有四把金钥匙,它们是:一、真诚地自我改变。二、亲近善知识。三、自我诚实。四、锲而不舍。 诚恳地对自己下功夫,绝对功不唐捐。 只要我们肯诚实地反省,真理就会把消极的自我摧毁。 不先改变内在的自我,而只企图变换外在的环境,是一种悲哀而愚蠢的浪费。 没有一样外在的进步,不是基于内在心灵的改变。 丢下过去错误的包袱,了解日新又新的真理。 若能时时自我反省,过去所作所为皆可成为修养自性的良药;反之,若只懂得怨天尤人,说别人的不是,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头发长了知道理,指甲长了也知道剪,心染了污垢却未曾留意、洗涤。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尽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有志于改过者,并不畏惧过去的过错曝光,因为他已获得了新生命。 观察他人的过失终会成为自己堕落的亲因。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处处自反,刻刻自守,件件恕人。 人一无耻,便如病者闭喉,虽有神丹,不得入腹矣! 每事责己,则己德日进。以之处人,无往不顺。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贵莫贵于求过,病莫病于愎谏。 有过不可辞谤,无过不可反谤,共过不可推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学者不长进,病根只在护短。 常常看得自己有不是处,学问便有进无退。 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 凡人唯能悔,然后能进德。 知过非难,改之难。言善非难,行之难。 从人反躬者,鲜不为君子;任己益非者,鲜不为小人。 心过难改,改心过,则无过矣!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自家有过,人说要听。当局者迷,旁观者醒。 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至难发者,悔心也。至难持者,亦悔心也。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虚伪,就能对两个人耍诈。 虚伪作假是生活中最累人的事。 即使你能暂时骗过所有的人,或是一直欺骗某一部分的人,你也无法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一个人的名声就像一道篱笆,是无法用粉刷来巩固它的。 一个好的推诿借口或许长期有用,但终究无法永远有用。 喜欢设圈套害人的人,往往是落在自己的圈套里而不自知。 宝石虽落在泥土里,仍是宝石;沙粒虽被吹到空中,还是沙粒。 一个人如果太过自满,这表示他是不学无术的。 要掩饰无知,往往比获得知识来得更难。 一个人的好坏,可以从他所爱好的东西来判断。 一个人的虚荣心和他的愚昧是成正比的。 欺瞒或许一时有效,但诚实却是永远有效。 愚昧的人总是花最大的心思去掩饰错误,而聪明的人则尽最大的力气去矫正错误。 谈话内容空洞的人,脑袋必然也是空无一物。 认识事物的全貌才算真认识。 信用要花长时间建立,却可以在瞬间失去。 天生的美远胜于粉饰的美。 在道德和在几何上都是直线最短。 扯了一个谎的人,一定被迫得再编造二十个谎言去支持它。 作了一件错事而对别人撒谎以企图隐瞒的人,是同时作了两件错事。 一个被杀死的谎,有如一只死去的黄蜂,虽然已经死亡,还是会刺人。 粗俗的真话,胜于文饰的谎言。 一旦撒了一次谎,便需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去把它记住。 没有寂静时刻,就没有真正的音乐存在,那么所有的声音将只不过是噪音而已。 世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说谎。 说谎的唯一报酬,就是以后即使再说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了。 诚实不须假手于笔墨,美貌不须假手于粉黛。 借口比谎言更可怕,因为借口是设了防的谎言。 言语要诚实——这是一个扑灭烦恼的工具。 说「我不知道」,也比说谎好。 有耳语发生的地方就有谎言。 直截了当永远是最佳方法。 你或许偶尔能欺骗别人,但却无法欺骗自己。 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因为有些人也正忙着骗你。 谎话可暂时应付,却没有未来可言。 假使你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你便可以确知这世界上已少了一个坏人。 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不患不聪明,患不笃实。 巧伪不如拙诚。 「真」好似一面明澈的镜子,人间的一切丑恶与虚伪都将在它面前无所遁形。 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 真实是灵魂的面孔,虚伪是假面具。 「他们说」这三个字里,有一半谎言。 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 近乎真理的任何事物都是十分谬误的,而且是属于最危险的错误,因为它那么接近真实,更易令人误入歧途,真实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 虽然受骗者心中感到深刻的剧痛,可是欺诈的人受到更痛苦的良心鞭责。 罪恶虽然可以挂上美德的面具,唯有真正的美德才能屹立不摇。 存心光明正大,言论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谓君子。 「真诚」是生活的最佳品质。造作就是低俗。 如果你无法忍受别人对你说谎,那么你就不该对别人说谎。 说谎者所受的惩罚,绝不在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是他不能相信别人。 人如果能摒弃虚伪,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过多的赞美有如放八十颗糖的咖啡,能喝下去的人很少。 没有人能有足够好的记忆,去做一个成功的撒谎家。 纵使情非得已,也别向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撒谎。 要求报酬的诚实,算不上是诚实。 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 向银行贷款,银行主要是以品格取人,鲜少只考虑贷款人的名望,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人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 诚实是一种精神上的特质,不是金钱所可以衡量的。 除非你自己完全的诚实,否则你将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 欺骗自己的同时,正是伤害了自己品格的开始。 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几乎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一部分生命,浪费在试图表现出某些自己并不具备的品格,或赢得某些自己无法享有的喝采上面。 罪恶有许多工具,说谎却是可配上它们的柄子。 老实人是上帝最高尚的作品。 丧失信用的人,无异于死亡。 除非是出自你的肺腑之言,否则绝无法使人由衷地感动。 你必须先对自己忠实,然后,才不会去欺骗别人。 行事重在不欺,名如其实。 一两重的真诚,其价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巧伪不如拙诚。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菑:同「灾」。)及其身。 做人最忌取巧,万事相待以诚。 君子不以言举(举:引荐。)人,不以人废言。 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处己、临下、事上,皆当以诚为主。 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 天下事,成于公而败于私,成于真而败于伪。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存心光明正大,言论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谓之君子。 修己待人之道,总以诚字为主。修己不诚,则万物无成,一生惟伪。待人不诚,则亲疏皆成敌国,言行皆是粪土。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不诚则天下无能成之事,至诚则天下无不成之事。 诚则金石可穿。 诚为宇宙之动能,诚为道德之泉源。 君子言善行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言行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证明。)故怨远于其身。 口吐真言,永远竖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 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虚伪的辩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欺骗绝不是件好事,如果你聪明到将自己也骗了,那又如何呢?你只不过成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牺牲者罢了。 一个人从说谎所得到的全部收获是——当他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不相信。 圆滑、虚伪不如朴拙、诚实来得好。 作伪的人,常能装饰至最美丽,犹如燃放烟火,虽一时璀璨,不久亦熄灭。一个人行事的真伪,是逃不过他人的眼睛的。有内心的信实,始有外在真诚的表现。 说谎的人,好像是希望自己隐藏在浓雾里,如果他左右移动,就有碰着真理的危险,因为,一俟浓雾消散,他便完蛋了。 一个成熟的人必定讲理。「理」——不在紧握的拳内,不在如簧的舌里,而在诚实的心中。 真实的话语,经常是单纯的,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而且,含有最深刻的思想。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谎话非常高明,以没被人察觉而沾沾自喜,引以为傲,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只是让你更看不清楚真相。 诚实的语言,必须配合诚实的意图。 一个说谎者,必为自己的谎言所害。 任何虚伪,若没有再捏造其他的虚伪,是无法成立的。 我们要立即断然地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就如同我们躲在围墙后面过活,这是使生命落入虚假及不自在的原因。 诚实才是道德的核心。 诚意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改变一个人。 只要你说实话,就不必常常发誓。 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真实的品格,而不是自我塑造的假人格。 信用是成功的伙伴。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处世无奇但率真。 当你对自己诚实时,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骗得了你。 欺世瞒人都容易,惟有欺瞒自己良心最难。 凡事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 信用能使敌人低头。 善意的谎言,却留有疤痕。 靠无理、侥幸而成功,必以悲剧来结束。 诚——可以终身奉为圭臬,而从不妄语开始做起。 一个人若明知故犯而说谎,则任何坏事都做得出来。因为做了坏事,所以就非说谎不可;因为说谎话,所以就会毫不在乎地去做坏事。 「诚其意」要像厌恶腐败难闻的气味,要像喜爱美好的颜色一样的发自内心。 出纳不公平,语言多反覆,必是小人奸贪之辈。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丝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虚假的爱实在可耻。 一切荣耀归于真诚。诚乃心中真主。 人若失去了真实,生命便没有希望可言。 有一天,你会发现,停止伪装是多么舒服的一件事。 我们必须把「真实」从「幻想」中分离出来,因为真实带给人益处,虚伪带给人伤害。 诚实而失败胜于虚伪中得胜。 万千巧言,不如诚实一句。 口称真实之人,反多虚伪。 说妄语的人,是先骗了自己然后才骗人的。 人若不诚,一事无成。 谎言讲得再逼真还是一句谎言。 暴力不独自存在,也无法独自存在;它常常与谎言交织不分。 一个小谎足以摧毁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