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三、随文释义

我们这次研究《百法明门论》课程,总共分成四大科:甲一、「论主略史」,甲二、「解释题目」,甲三、「随文释义」,甲四、「结示劝修」。前面两科是前言,是进入正文之前应有的认识,这两科我们已经讲解过了。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到论文的内容。「随文释义」:随顺论文的文字,来解释其中的义理。这当中,我们把论文分成两大科:乙一、承圣言以标宗。乙二、设问答以明宗。

古印度的一些重要论典,比方说《瑜伽师地论》乃至于《百法明门论》等等,印度人在解释佛法,都是先做一个略说、总说,然后再广泛的说明。本论的结构也是如此,首先「承圣言以标宗」─先传承佛陀的圣言量,标出本论的宗旨,先简单的把本论的宗旨标示出来,其次再用问答的方式,广泛详细的说明本论的宗旨。这是本论的结构方式。

乙一、承圣言以标宗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天亲菩萨在讲《百法明门论》之前,先标出本论的宗旨。『如世尊言』:这个「如」就是「随顺」。意思是说,本论的宗旨不是我(天亲菩萨)能够觉悟的,而是传承世尊在一切大乘经典的开示,这个传承来自于佛陀的说法。就像我们一般经典的「如是我闻」,这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先作一个表态,以下的经文,不是我阿难能够觉悟到的,是传承佛陀的法──我如是闻、我如是说,这个法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所宣说的,是没有错谬、不颠倒的。天亲菩萨亦复如是:「如世尊言」,皆是随顺于大乘经典佛陀的圣言量。

佛陀讲什么呢?『一切法无我』,这就是本论的宗旨。

「一切法」,在本论当中分成两类: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有造作因缘的就是「有为法」;不是因缘造作、呈现一种寂静状态的是「无为法」。「有为法」又分成两类,第一个是「色法」,第二个是「心法」。「色、心」二法又分成两类:一个是我们凡夫的—「惑、业、苦」杂染的境界;一个是圣人表现出来的—清净的境界。上述这一切都叫做「一切法」,本论把它统摄成「百法」。这一切现象的百法,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无我」,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简单讲,这一切法,一定要假借因缘才能够成就,离开了因缘,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无论是人、或是法, 都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叫「无我」。

这是简单的消文。我们看蕅祖的解释,经文分成三段:

『此借圣言,以征起也。』天亲菩萨先假借佛陀的开示来「征起」;「征」就是「证明」,证明这个宗旨是正确、不颠倒的;因为这是佛说的,佛陀所说的道理,当然是不颠倒的。来证明本论的宗旨。以下把「一切法无我」—「人无我」跟「法无我」做一个定义。

什么叫「法」呢?『法名轨持』,「法」就是轨持,「轨」就是一种轨范。有了轨范,「轨生意解」,能令我们生起了解;「持」是任持自性,能任意的执持它的体性,不失不坏。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抚尺」是一个法,是「有为法」的色法,有一个轨范,透过这个轨范,你就能够认识它是一个抚尺──它的材质是木头、形状是长方形…下次再看到同样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它是一个抚尺。因为它有一个轨范,使令我们对它产生认识,而这个轨范在业力还没有消失前,能够任持自性,保持住它的体性。又好比我们「人」也是一样,这个人是某某法师,他的眼耳鼻舌身、他的相貌,有一定的轨范,他不可能今天是这个相貌,明天变成另外一种相貌,因为他有一个轨范,使令我们认识他;而且能够在某个时段里,保持他的轨范不失掉,这个就是「法」──凡是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切,都是「法」,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

『我名主宰』,所谓「我」是指能够独立自主的主宰者。

我们一般常说:「我」住在色身里面、我能够主宰我的色身。其实我们哪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剎那剎那老、病、死,你说「我现在要把老病死给停下来!」没办法,根本作不了主!我们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会起老病死的变化,你不能主宰,你没有主宰的权力,是业力在主宰,所以讲「无我」是正确、不颠倒的。『我名主宰』,能够不受因缘的控制、能够主宰万法,这才叫「我」;当然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

『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徧于一切法中通达二无我义也。』既然讲「一切法无我」,不是某一部分的法,而是全部的法都是无我,因此我们学习本论,就应该普遍于一切法当中,通达二无我义──「人无我、法无我」,这是我们研究百法的目的;透过《百法明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切法无我」的义理。这是我们在进入本论之前,天亲菩萨先把本论的宗旨标出来,使令我们对到正文有一个明确的会归处。

关于「一切法无我」,我们看附表一:「万法唯识」。

『一切法无我』是整个大乘佛法的主要宗旨。小乘佛法但发明「人无我」,不发明「法无我」。大乘佛法主张二无我--「人无我,法也无我」,站在唯识的角度,它是以「万法唯识」的思想来发明「无我义」;为什么「一切法无我」?因为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所以是「无我」。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关于这个观念,我们看图表来解释比较清楚:先看最上的第一个圆圈是「业力」;业力包括了身、口、意三业。什么是「业」呢?就是造作,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就是「业」。比如说我今天拜佛,身体的活动──从站起来到跪下去、然后头着地、再起来,你今天累积了一个善业;嘴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口的善业;内心一动,忆念佛陀、思惟佛陀的功德,这也是一种业力,凡是身口意的造作都是业。这样的业力,它的本质是一种无常,佛法讲「诸行无常」,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变化,但虽然它剎那剎那变化,也有它的功能,能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香气能够熏习衣服,当香气慢慢散发出来的时候,香气会熏到我们的衣服上。

我们解释什么叫「阿赖耶」?「阿赖耶」是印度语,翻成中文叫「藏」,蕴藏的「藏」。什么是「藏」呢?就是「摄持不失」。它能够把我们的行为,不管是外在身体、口的行为,或是内心的活动,把它保存起来,但是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

我们可以把八种心识,简单分成两类:「前七识」是造业的,它能够造作善业、恶业、有漏业、无漏业。而这个「第八识」它本身不造业,它是一种很微细的心识流动,非常微细。它不造业,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摄持不失」,它将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保存下来,所以「阿赖耶识」其实就是我们有情生命的本体,也就是我们一般心理学说的「潜意识」。我们不容易发现,但是它存在。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识,这个心识可以把你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引生未来果报的功能。

比如说:我今天念了十五分钟的佛号,每一句佛号剎那剎那生灭,念完之后,我的第六意识,这个粗显的意识,并没有感觉身心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佛号的功能加强、往生的力量也增加了一分、有漏的业力又被破坏了一分,这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道理──你一造业,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就会有变化,它是我们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阿赖耶识也不是有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是受业力的熏习;你一发动业力,它就开始变化,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善的功能增加、一下子恶的功能增加…它把你所有的业力,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等到这个种子达到一定的势力,它就变现出果报来。

「果报」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心法」,这是指前六识;第二个「色法」,这是指五根六尘。「心法」能够明了分别,「色法」不能够明了分别。比如这个抚尺,你把抚尺做得再精妙、再光滑再好看,它还是不能了别。了别就是心法。「前六识」它是一个「能取相」。一般我们认为这个「我」,大都是指第六意识,很容易对它产生人我执。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一种比较粗显的意识状态,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能够思惟很多事情─思惟法义、思惟过去、思惟现在思惟未来…这完全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它能够分别种种事情。在经论当中,对于人的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一、善根强、烦恼薄

这种人多数是从色界、无色界来的,过去生在高深的禅定中,几乎没有欲的活动;来到人间,他的烦恼很淡薄,也不需要什么修行,烦恼本身就很淡薄。因为烦恼淡薄,过去生又经常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所以佛法戒定慧的功能特别强,他只要一修行马上就成就圣道。像舍利弗尊者最初虽然是信外道的,但遇到佛法,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很强、烦恼淡薄,这是第一种,这种根器的人,当然很快就能够成就圣道。

二、善根轻、烦恼薄

这种人虽然烦恼很淡薄,但是佛法的善根也淡薄,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也听不懂;讲很久,还是不明白。虽然他不皈依佛法,但是他的烦恼淡薄,所以不会去造恶业。也有这种人,这是第二种。

三、善根强、烦恼重

这种人你跟他讲佛法,虽然他能够接受、也愿意修行,但是一放逸,烦恼的活动也是很炽盛。这种人过去多数是从欲界天、人天而来的,生生世世在欲界的境界里面活动。我们要是从欲界天来的人,这个人烦恼就很重。为什么烦恼会重呢?因为你经常造作,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都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你说「为什么我经常有这样的念头?」因为你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造作,留下的印象就深刻了,不管是善法不管是恶法,都是这样。所以这第三种人过去在佛法栽培的善根深,但是五欲的活动也很强盛。

四、善根薄弱、烦恼炽盛

这种人最糟糕,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既不能接受、烦恼又很重,这种人多数是从三恶道来的;因为三恶道的果报不能听闻佛法,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三恶道的果报除了地狱,畜生跟饿鬼也有欲,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各式各样的欲望。长时间在欲望里面活动,所以烦恼也很重,却没机会栽培善根,很可惜,把时间都空过了。

「第六意识」有这四种状态,但是我们看经论,佛陀的意思:一个人烦恼重,要是「善根强」还有得救;如果这个人烦恼很淡薄,但是没有善根,佛陀很紧张。因为你没有善根,内心没有光明、就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我们的内心,经常的忆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经常的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让第六心识佛法的善根加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其次还有色法,色法分成两种:第一个是「五根」,第二个是「六尘」。

「五根」:眼、耳、鼻、舌、身,这是讲到我们的正报。有些人正报看起来很庄严,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强;有些人看起来比较丑陋,就是五戒十善的业力薄弱;虽然他也有得到人的标准,但是他刚好及格而已,有些人福报大、人也高大、身体也健康,各人正报不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报的环境。我们看欧美国家,像瑞士、加拿大,那里的山河大地、生活环境就是庄严,空气污染也没有那么严重;东南亚国家,生活环境水平就比较差,这也是各人的业力。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造了杀业之后,堕到三恶道去,等三恶道果报受完,得到人的果报,杀业的势力还会在,就像地震震完之后还有余震,什么样的余震呢?就是所招感的环境会有很多毒药,吃东西也有毒药、有各式各样的毒药,使令我们的寿命未尽就死了。这是因为杀业重。像我们台湾就是这种境界,人福报很大,但是环境污染也很厉害;我们从业力角度来观察:很喜欢修布施,但是也很喜欢杀生,就是这种果报,所以得果报的时候物质非常的丰富,但是有很多问题,很多会折损我们生命的东西在里面,就是为了这个问题,你要维持生命你一定要吃,一吃就会念念折损你的生命。

这个就是依报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这个就是我们所受用的,不管是正报不管是依报,都是所受用的。我们根据这样的果报体,以「人」来说,多数会认为,第六意识住在我的正报里,这个正报就是我的依止处,就像一个人住在房子里,去受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一般人是这样的心情。

当然「第六意识」是无自性的,你看《弘一大师传》你可以看得出来,弘一大师未出家之前,个性是一个风流才子,个性很豪放,但是出家之后,经过戒波罗蜜的熏习,个性变得非常小心谨慎,连走路都还看地上,看看有没有小蚂蚁。你看传记他出家前、出家后,判若两人。如果第六意识有一个「自我」,那到底哪一个才是弘一大师呢?出家前跟出家后的思想转变那么大。

所以我们的第六意识受于熏习,你用染法去熏习它,它就会有变化;你用清净的法去熏它,它也会有变化;它的本质是空,但是它受熏。而且第六意识、这个果报体,它会继续再造业,虽然它是过去串习而成就的一个心识跟色法,但是它会依止现前的心识跟色法再继续造业;造了业之后,就会再熏习阿赖耶识,再变现下一期的果报…就这样循环不已。在这当中有三种「相续」的情况:

第一、生命相续

有情的生命是相续的,这一期做人、下一期生天,天的果报受尽之后,罪业的力量成熟了,又堕到三恶道去…不管到哪里,这个果报不会断灭,它会一期再接一期。这是第一个生命相续。

第二、业果相续

生命怎么能够相续呢?背后是谁在支持呢?是「业力」,因为业力被我们的心识保存下来。第二个是业力相续。

第三、心识相续

业力怎么能够相续呢?就是「心识」的相续。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它一生一生相续,把我们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生命相续、业果相续、心识相续三种相续。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体会这个观念: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国国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次带着茉莉夫人到山林间去游玩,游玩不是两个人,他是带着很大的军队保护着他去。游玩过了几天后,就要回城里去,在回程当中,来到一个精舍(就是比丘修行的地方),这时候突然所有的大象,(他是坐着大象),都停下来,耳朵都竖起来,因为从僧团里面,有一位比丘诵经的声音非常的好听。发出很优美的声音,非常好听,连大象都停下来,波斯匿王也很欢喜,波斯匿王也欢喜、茉莉夫人也欢喜、军队也欢喜,连大象都听得很欢喜。

波斯匿王就说:「这位比丘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我一定要重赏他,我要赏他十万两黄金。」茉莉夫人说:「你想要赏他黄金,那你先拿出来。」波斯匿王说:「不可以,我要亲自供养他。」茉莉夫人说:「您要先把黄金交给我,我再交给他。」因为茉莉夫人是佛教徒,经常跟比丘来往,她知道这位比丘容貌非常丑陋,恐怕波斯匿王见到他就反悔了,所以才会提出这个要求。最后他们还是去拜见这位比丘,结果波斯匿王抬头一看:啊!这个人的声音这么美妙,怎么长得这么丑陋?看的都有点害怕,波斯匿王说,这个人的声音这么好听,怎么长这个样子呢?就去礼见佛陀。

佛陀告诉他说: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说法因缘结束后,就入涅盘,留下了一些舍利子。这时候有一位国王,很虔诚的皈依佛陀,准备盖一座七层宝塔,用种种宝物来庄严这座宝塔。当然这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他就召集国内所有工程师、耗资很多金钱和时间来打造。其中有一位工程师,就埋怨说:「供养这几个小舍利子,有需要这么大的宝塔吗?」经常抱怨,一边抱怨一边做。等到这座宝塔完成之后,宝塔很庄严,舍利子也供在里面。国王带着文武百官、老百姓礼拜,一礼拜的时候舍利子就放光。这个工程师本来看不起舍利子,经常出恶口毁谤,看到舍利子放光生起信心,痛哭流涕在舍利子前忏悔。我不应该起这样的恶口。忏悔以后,还买了铃挂在塔上供养佛陀的舍利,并发愿希望生生世世皈依佛陀。

佛陀说:以前的那个工程师就是这个比丘,因为他毁谤口出恶口,毁谤舍利,因为忏悔、发愿的力量,免除三恶道的果报。但是因为当时所面对的是三宝境界,今世虽得人身还有残存的旧势力在,所以招感丑陋的果报。由于他供养铃,所以声音特别美妙,内心当中曾经发愿要皈依佛陀,所以今生得值佛出家修行,成就圣道。

看这个意思:我们所造的善、恶业,是不能相互抵消的!不可能说:「我过去造了杀业的恶因,我现在用布施来抵消,没有这回事情。」当这个业力被保存下来,它会一个一个得果报。所以我们的果报各式各样都有,酸甜苦辣都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造业的时候,也是各式各样的。这些业造作了之后,绝对不可能靠布施来抵消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忏悔」,只有忏悔才能折损恶业。

我们造作「业力」去熏习「阿赖耶」,「阿赖耶」变现「果报」,有它的等流性,这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是我们的业力,熏习了微细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变现果报;果报当中,最主要的是「前六识」,这是比较粗的心识;前六识面对这个果报,又再继续造业,这个业力又再熏习阿赖耶识,又变现下一期的果报…使令我们的生命相续、业果相续、乃至于心识相续。这当中都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存在,完全是由于「业力」的作用而显现出来的。

以上是总说,我们再看第二段「问答释疑」,把「一切法无我」的观念,用问答的方式来解释。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一般的思想是:应该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这个「我」是独立自主的,造业的人是「我」、受果报的人也是「我」。我们一般是这样的思想。假设生命体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那么谁来造业呢?我在拜佛,在拜佛的是「我」;假设没有一个「我」,是谁在拜佛呢?谁能够去创造业力,以后又是谁去得果报呢?换句话说:凡夫认为没有一个「我」,因果就不能成立,因地是「我」造作的,果地也是「我」去受报的,应该要有一个「我」吧?提出了这个问难。我们看大乘唯识论师怎么回答。

『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说:有情众生不一定要有一个「我」,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我」,谁能够造业呢?『心、心所法』──是你的心!你现在那个明了的心,它就能够造业,不一定要有「我」。就是你这个明了的心,烦恼重也好、善根强也好,都是过去串习来的。你的明了性─心王跟心所,它能够造业。

『因缘力故』,你内心的心识,剎那剎那的「起心动念」,这个就是「因缘力故」,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而这样的因缘造作相续不断,白天也活动、晚上也活动,如同水流,相续不断的流动。

『造业受果,于理无违』,你今世的心识去造业,下辈子的心识去得果报,这个道理是可以成立的,不一定要有一个「我」。就是说:你依止现在的心识去造业,好比你现在是一个男人,你以男人的心识去造业,下一生你没有堕到三恶道,也没有到天上去,你还是做人,做一个女人,当然这个心识就变化了,因为女人跟男人心识不同,这时候你就以女人的心识去受用果报。这个流转过程,现在的心识跟下辈子的心识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男人跟女人的心识怎么会一样呢?你今生是一个乞丐,没有钱,看到谁都会觉得很自卑,但是你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的善业,下辈子做一个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统领四天下,那时候的内心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充满了自信。

『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就是:你现在的心识去造业,你下一生的心识去受用果报──「万法唯识」。没有一个「我」,因为你的心识有变化。如果我们的心识有一个独立的自我,那不管造再大的善业、造再大的恶业,这个心识都不会变化;因为有「我」,它就能够独立自主,它不受业力影响而变化,事实上这个「我」是不存在的。所以说:『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这跟缘起的道理是不相违背的;你的心识造业之后,心识就开始变化──造的善业强,心识善的功能就增强,心情也比较好,对自己的信心又加强;造的恶业强,心识就开始堕落;就是这样『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我们将这个观念再解释一下:

「阿赖耶识」─我们生命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本质是不常又不断。它受你业力的熏习,就「不常」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有生灭相、有变异相,这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我们的生命体最主要的根本心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七识全都停下来,是第八识最后离开;「来先」也就是我们投胎的时候,第八识先投胎,先有第八识才创造出前七转识,所以「第八识」是生命体的根本。

但是这个生命体,它不是一个常态,它会变化。《唯识学》比喻说:就像一条手帕,这条手帕一下子变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又变出一只老虎,其实那是一种魔术的力量,它的本质只是一条普通的手帕。兔子、老虎都没有真实性,这意思怎么说呢?「魔术的力量」就是比喻「业力」,如果你造五戒的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变现庄严的人天果报;如果你造杀盗淫妄的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把这些讯息保存下来,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出来,这个果报就是一种苦恼的果报。就像手帕,能变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来,这样的果报都是随因缘而变化的。

阿赖耶识它「不常」,但是可也「不断」─「恒常相续,无有间断」。虽然它不断不断地变化,却从没有断灭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从无始劫以来,生命的水流,从无始劫流到现在,有时候做人、有时候升天、有时候堕到三恶道去…不断的变化,但是「恒常相续,无有间断」,从没有间断过,每一个剎那都有生命的存在。

『不常又不断讲出一个譬喻─喻如暴流』,就像是急速的水流。水流看起来有变化,一下子大波浪、一下子小波浪,但是这个水流一个接一个,中间没有空隙。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不常又不断。最后做一个总结: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依照这个道理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体,不管是人的生命、天的生命、各种的生命,都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没有这样的「自我」。那是谁造业?谁受果报呢?『但有诸识』,是我们现前一个明了的心识,就是「八识」──它无始劫来,前灭后生,剎那剎那的造业,使令因果相续。

这样一个心识的流动,剎那剎那创造业力,再由这个心识去得果报;在这样虚妄的业力熏习之下、相续当中『似我相现』,有一个相似于「我」的相貌出现。因为我们的心识流动太快,这个水流流的太快,会让我们感觉水流好像是一个水柱,其实这个水流是一个接一个的。我们的心识也是如此,它流动太快,我们察觉不到它的变化,以为是一种常住的;愚痴的众生就执着为「我」,有一个「我」的存在。

如果说: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我」,这个世间就没有阿罗汉、没有佛陀了!就是说,如果「我」是真实的,不是「因缘」熏习而有的,那这个「我」就不能消灭掉,修再深的戒定慧,都不能破坏它、改变它。而是没有「我」,我们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是我们自己想出一个「我」来,自己打妄想想出一个「我」来。所以才能够对治掉。因为这个「我」是不存在,就是真实的本来面目是没有「我」,我们自己想出一个「我」,当然这个不真实,是可以对治的,就把它消灭掉,就是恢复本来面目了简单讲,本来就是这样子,本来就是一个心识的流动,这个心识能够造业,也能够保存业力;一期一期的造业、一期一期的变现果报,心识就是这样相续──「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的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古德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这句话讲得很好!就着「法性」来说,一切法是空寂的──「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的独立「自我」存在;虽然没有「他还不「断灭见」──因果丝毫不爽。「一切法空」,但是你不要造业,你一造业就有一种力量能够得果报!因果丝毫不爽。

禅宗有一则公案叫「野狐禅」:百丈禅师有一次开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一方面讲空、另一方面又不断灭。说法圆满之后,大家都离开了,这当中有一位白发的老翁,听了非常的欢喜,跟百丈禅师顶礼。禅师就问他说:「你是谁啊?」看这个人气质也不凡。他说:我过去是迦叶佛时代的比丘,(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上一尊佛,迦叶佛时代的人,人寿二万岁),那时候他是一位上座比丘,他一位弟子问他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大修行人他的内心经常安住在毕竟空,那么内心常游毕竟空,还受不受因果呢?「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当时回答:「不落因果」。大修行人因果不能够系缚他,不落因果。讲这句话以后,五百世堕落野狐之身。因果也是各式各样,他造了罪业,但是善根还不失掉。做了狐狸以后头脑还很清楚,有些人做狐狸那就糊涂了。他有罪业使令他得到狐狸的果报,但是过去在佛法栽培的善根还在,所以继续地听闻佛法。这时候,他的心结解开了,希望能得到上师的印证,所以再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老人听了很欢喜,就说:「我已经解脱野狐之身了!明天到后山去,有一只很大的狐狸,就是我的尸体。」说完就离开了。

所以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就是「不昧因果」。一切法的本质「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你一造业,在这个空性当中,就产生一股势力、一种功能。虽然功能本身并没有一独立自主的我,但是在你还没有忏悔清净之前,它就有一种势力,使令你在六道里面得果报。如果它是一个善的业力,就会使令你在比较高层次的法界得果报,正报庄严、所受用的依报环境也庄严;如果这个业力是恶的,就会使令你在苦恼的三恶道得果报,正报看起来丑陋、外在受用的环境也苦恼。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这整个因果的建立,就是依止我们「心识」的流动,造业也是心识,去得果报、受用果报是谁呢?也是「心识」。「万法唯识」──你的心识去造业,结果还是你的心识去得果报,所以说「一切法无我」。佛法讲「无我」,不生断灭见,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本论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