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四、无明者,亦名为痴。』这是六根本烦恼第四个「无明」,什么是无明呢?『亦名为痴』,它在佛教中,另一个名词就是愚痴的「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关于「痴」的体性,是对于诸法的谛理─「二空真如之理」,以及对于缘起的差别事相;也就是对于真谛、世俗谛─『迷闇为性』。所谓『迷』是指「迷惑」,从来没有学习佛法,什么都不懂,迷惑;『闇』是说即使学习也学习不来,根性非常闇钝,迷惑闇钝,过去生智慧善根栽培不够。

这样的体性有什么过患呢?『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就会障碍我们无痴智慧的善根生起,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以会广泛的造作一切杂染业力。因为愚痴,看不到诸法的真实相,就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既然不知善恶,只好随顺习气,一切杂染业力就会现前。

「无明」,可以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罪恶的根源,就是无明!

「无明」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两个相貌:

一、是「异熟果疑」:是说我们不知道善业能够成就可乐果报,也不知道恶业能够成就不可乐果报,认为世间是没有因果的。这种愚痴是最严重的,叫「异熟果疑」。对于「异熟果疑」,《瑜伽师地论》提出一个说明,它说我们造恶业有三种情况:一个是「依贪」,一个是「依瞋」,第三个是「依痴」。就以杀生来做譬喻。

(一)譬如我们杀一只鸡,你为什么杀鸡呢?因为我喜欢牠的肉,我不是想杀牠,是欢喜牠的肉,所以必须把牠杀了,这是「依贪」而起杀业。这是第一个。

(二)你为什么要杀那只鸡呢?我不想吃牠的肉,但是我看牠不顺眼、看到牠不欢喜,就把牠给杀了,这是「依瞋」。

(三)当然,这个「痴」也可能和贪、瞋和合;你为什么杀鸡呢?鸡本来就是上天创造给我们吃的!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鸡出生就是注定给人吃的,所以杀鸡没有罪业!「依痴」在《瑜伽师地论》说这个罪业是最重的。因为前面的贪、瞋烦恼在造杀业时,假设还相信因果,多少有一点惭愧心,只是一时控制不了烦恼,但是内心当中有忏愧心的活动,所以能够折损一点恶业的势力。如果是依止邪见─「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那你在造杀业的时候,是尽情杀生,完全没有一点惭愧心,杀业在内心是一种无障碍的境界,这时候杀业的势力就非常猛利 ,以后得果报也就非常强大。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造恶业依止邪见,「依痴」罪业是最重的,为什么?无惭愧心故。所以「痴」很严重,尤其是「异熟果疑」。

二、是「真实义疑」:是对于生命真实的道理──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不明白。这是比较微细的愚痴。总之,就是对于理跟事──迷闇为性。

在《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第一、你过去生有「谤法」的因缘

好比你说这些大乘经典,都是后人结集的,都不是佛说的──诽谤大乘佛法,言非佛说;或者你说这些佛法都是语言文字,没有什么真实作用,谤法。因为谤法的因缘,生生世世感得愚痴,就算听到佛法,你也听不懂;法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奇怪你还是听不懂。就是你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一道墙,被谤法的罪障,障住了,使令清净的法水不能到入你的心中。这是谤法的因缘。

第二、你过去生有卖酒、卖毒药给别人

这个也会有问题,你造这种业,使令一个人迷惑颠倒;所以卖酒、卖安非他命,将来会堕到三恶道去,以后回到人间,生生世世愚痴,没有智慧。《俱舍论》说,由于这两种因缘使人愚痴。

「愚痴」是最不好的事,一个人愚痴,就会广泛地造作恶业;因为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所谓的「崇重贤善」,也没有所谓的「轻拒暴恶」,就是说内心欢喜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造罪都是非常厉害的,以后得果报,就非常坚固很难忏悔。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了解道理非常重要,因为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在根本烦恼里面,这是最严重的烦恼。

假设我们内心很愚痴,就很难增上,当然也不会去对治罪业;对于所做的罪业没有惭愧心,生命就很难离苦得乐了。应该透过佛法的闻思去栽培智慧,虽然刚开始听不懂,但是假设我们再不栽培,那以后更没有机会了。在修行上,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引导我们辨别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这样的抉择能力就是靠智慧而生起的,所以「无明」是应该要对治的。

再看第五个「疑」就是「怀疑」。看它的体性:

『五、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疑」,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呢?是对「谛理」─真实不虚的道理。「谛」就是真实不虚,主要是讲「四圣谛」。佛陀所说的「苦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是招感性,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对于这种道理,犹豫不决;好比心疑难道我们修善业,真的能够成就可乐果报吗?造恶业真的会堕到三恶道去吗?修习戒定慧真能够成就圣人吗?世界上真的有圣人存在吗?世界上真的有阿弥陀佛吗?心存怀疑。不是说完全不相信,但犹豫不决,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不决定。

这样有什么过患呢?『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因为我们的怀疑,使令这一切善法就被障碍了;因为不相信的缘故,就不能在一切善法中精进修学。你不敢肯定,就不敢决定下来,生命就在犹豫不决当中,一天一天浪费掉了。

这个「怀疑」,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中,提出三种相貌,讲的更广泛、清楚:

第一是「疑法」:对于所修学的佛法产生怀疑。「疑法」正是《百法》所说的,是针对「四圣谛」法─修学四圣谛真的能够成就圣道吗?对法的本质产生怀疑。

第二是「疑师」:对于师长的功德产生怀疑。怀疑这个师长真的能够引导我们在佛法中增上吗?怀疑!对于师长的怀疑,假设我们是生长在正法时代,拜一个阿罗汉、菩萨、圣人,内心有无漏的戒定慧当师父,事情就很单纯了,因为圣人的身口意都是清净的,我们容易对师父生起信心;但是我们过去没有这种清净业力,正法时代过去了、像法时代也过去了,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才得到人身,还好遇到了佛法,虽然是末法,但至少还有法。生在末法时代,因为过去业力的招感,所拜的师父多数都是凡夫,虽然他这一念心能够摄持正法,但是也摄持了很多的烦恼,有时候是散发出正法、有时候是散发出烦恼,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人想要得这个珍宝,只要能得到珍宝,你所有的资具都具足了,就能离苦得乐了。但这个珍宝在哪里呢?这个珍宝不是在一个干净的地方,正法时代珍宝是放在干净的地方,但末法时代的珍宝是放在垃圾堆旁边,为了取得珍宝的缘故,你必须要忍受垃圾的味道。也就是说:当我们亲近师长的时候,这个师长有这方面的功德,但是可能也有某方面的缺陷,怎么办呢?身为一个弟子,尽量不要去看师长过失的那一面,就取他的优点、取他的宝就好,垃圾的那部分我们不要去取,但要忍受,因为你离开了师长,你就得不到他这方面的加持。

我亲近忏公师父很久之后,才慢慢体会什么叫做「老实厚道」。我从他老人家身口意观察,哦,原来「老实厚道」是这样的境界啊!我发觉一个人厚道一点,比较能够跟师长亲近长久;一个刻薄的人,很难跟师长相处太久,变成很多事都要靠自己摸索,师长很多的经验他都得不到传承、教授。所以忏公师父经常教诫:要老实厚道!一个厚道的人比较能够得到师长的加持,因为他能够包容师长的缺点,吸收每一位师长的优点,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你才能在垃圾旁边取到宝,所以这个「疑师」当然会对自己产生障道。

第三是「疑自」:这个「自」是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说还没有修习佛法之前,杀盗淫妄什么罪都做,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因果道理;学习佛法以后,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真的在临命终时,只是仰赖这一念的信心、愿力和名号的功德,真的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吗?真的吗?那我过去所造的恶业不会障碍我吗?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怀疑」跟你的「愚痴」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谛」很重要。你能够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了解在粗浅的心识活动的深处,那个本质是清净的,烦恼活动都是串习因缘而有的。你能够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会发觉过去的罪业,并不能障碍你。其实罪业会障碍我们,是来自于我们的执着,你坚固执着罪业有真实体性,那它就真的能障碍你;它障碍你,不是它本身会障碍你,是你对它的执着。

如果我们看到内心的真相,这一切罪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现在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过去的罪业烦恼,相续心都已经慢慢调伏了,这时候就相信往生是决定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罪业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只要临命终时,这些烦恼罪业不要现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佛号现前」,那么就能够感应道交。

所以「空性的智慧」,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烦恼不能障碍你;你能够观察它如梦如幻,不随它转,它就不能障碍你;你要是不能观察毕竟空,那它真的能障碍你。所以佛法的确很妙,障碍的确是从内心的执着生起,所以怀疑跟智慧有关系。

这是讲到「怀疑」的三种相貌:疑师、疑法、疑自。因为怀疑的缘故,使令我们在善法中修学,不能进步,这是第五个根本烦恼─疑。

『六、不正见者,亦名恶见。』

这是一种邪恶的知见,什么是邪恶的知见呢?

『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所谓「不正见」,就是对四圣谛的道理,因为没有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缘故,两眼一闭,就在寂静心中,东打妄想、西打妄想,这样『颠倒推求』,内心也生起一种智慧,但是这种智慧是一种「染慧」─染污的智慧。

这里的「不正见」跟前面的「愚痴」不一样。愚痴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迷闇是说这个人从小学读到国中、高中读到大学,大学到硕士、博士,把世间的学问全都学了,还是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一天过一天,心中没有什么知见,这个是迷闇─迷闇为性,也就是一种「痴」。但是这个「不正见」,他内心当中已经有知见存在,对于宇宙人生,也能够讲出一套他自己认为玄妙的道理来解释宇宙人生,有他自己的知见,而这个知见不是佛法的传承,而是颠倒推求来的,跟前面的「无明」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当一个人先入为主,一开始没有亲近善知识,在心中打妄想,相出一个知见之后,等到再去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就很难接受善知识的善见,后果当然是招来很多苦恼。因为错误的知见,会引生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就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没有看清宇宙人生真相,虽然也想断恶修善,但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分不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分不清楚;所以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他也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正见。

「不正见」有五种情况:

『复有五种:一萨迦耶见。萨迦耶义翻积聚,亦名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一、『萨迦耶』,翻成中文叫「积聚」,亦名「身见」;「积聚」主要是指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叫「积聚」呢?就是同一类性质的,把这些有质碍的东西,如血肉、筋骨等等,汇归成一类叫做「色蕴」;还有我们身体当中的感受,也就是「受蕴」,乃至于「想、行、识蕴」,简单说就是指「五蕴」。

『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是说我们在五蕴当中,执着这个是「我」、一切法是我所受用的。以下这四种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乃至邪见,都是依此「萨迦耶见」而生起的,这个根本邪见就是「我见」。

所谓「我见」,认为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自体叫做「我」。「我」能做什么事呢?「我」能够造善业、也能造恶业,也由这个「我」去得果报。假设是深信因果的人,就会依止这个「我」去造善业,假设这个「我」还不信因果,那「我」就什么事都做了,这就是「我」。

佛法否定这种看法,佛法认为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不断变化,你造一个业,你的身心、思想就会起变化。比如说你恶业造太重了,去当一条蛇,蛇的思想跟现在当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蛇的工作就是为了饮食、住处而生活,思想比较低劣;不要说差那么多,如果你下辈子做一个女人,思想就不一样了;女人的生命就是把家庭照顾好、子女养好。所以我们的思想随业力转变,出现什么果报,就产生什么思想,哪有一个「我」呢?

但是在《成唯识论》中,外道就问难说:如果没有「我」,那这个因果关系就不能建立了。为什么?因为要有一个「我」去造善业、一个「我」去得果报,才能够使令生命相续下去;假设「我」不可得,那这个生命就断灭了。《成唯识论》的论主就回答说:生命的相续不一定要依止「我」,而是依止「心识」的流动:你这一念心识去造业、下一个心识去得果报,心识就像流水一样,可能经过佛法的熏习,心识层次会提高,假设堕落的话,心识层次就会降低,所以心识也受业力的熏习。有时候心识提升做国王,对自己有信心。下辈子做乞丐,对自己就没有信心了。所以生命的变化,是由心识去造业、也由心识去得果报,不一定要依止「我」才能够让生命相续。

这是佛法的根本知见─「万法唯识」,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生命之流之所以能够建立,是我们有明了的心识,由现前一念心识去造业、也由下一期生命的心识去得果报,而心识本身也是剎那剎那变化,所以讲「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

『二、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所谓「边执见」是对于色身的果报体,执着它是「断灭」、或者执着它是「常住」,障碍我们的出离行。这个边执见,就是落入一边;佛法对生命现象是说「不常又不断」,就像流水一样,它不断灭、恒常流,但也不是常态,流水一下子跑到高山,水流提高了,一下子跑到山谷,心识到地狱去了,这个水是不断变化。不断亦不常。

但是「边执见」,执着生命是「断灭」的──「没有过去生、也没有来生」,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就这一期生命而已;当我死了以后,人死如灯灭,色身消失了,心识的明了性也消失了,「我」在宇宙间就完全不存在了,就是「人死如灯灭」。既然没有来世,那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及时行乐,只要能够让你快乐的事,你就去做。所以这种观念不得了,很容易造罪业。虽然你认为没有来生,但是等你死了之后,照样得果报;你的思想是这样是一回事,但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所以「断灭见」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

第二种边执见是「常见」,一般佛弟子不容易有「断灭见」,但是容易生起「常见」。就是我们活在世间,要是有一点福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财富、眷属也有了,就不会想到「死亡」这件事。总认为我今天活着、昨天也活着,明天、后天也应该活着,心中没有「死亡」的念头,心中没有无常观,很容易使令我们懈怠,不知道及时修行。

「常见」的对治,宗喀巴大师,提出三种思惟方法:

第一、思惟我们今生决定要死,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在美国纽约有一个生意人,企业做得很大,但是得到了癌症。很多人都是这样,大学毕业以后就冲刺,好不容易事业有成,但是身体垮掉了。他就是不甘心啊,现在是他生命的辉煌时代,怎么会得到癌症呢?才剩下几个月的生命而己。他就带着苦恼不甘的心情,去见一位仁波切。这位仁波切跟他讲说:「其实,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就注定死亡会到来!」这件事情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迟早的问题,但是谁会想到「我今天会死呢?」所以「思惟今生决定要死」,就是你要为死亡准备一点资粮。

我们都会想为自己买一栋房子、也为子女买一栋房子,为现世的安乐资具,做很多的精神体力付出,但是对来生的生命,根本不愿去准备,因为我们没想到会死亡。那么,既然你在因地,把所有精神体力都放在暂时的今生安乐,等到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今生的安乐全部被破坏掉,面对死亡你就一点资粮都没有!因为你所有的精神体力都投资在今生的安乐,所以我们要不想到死亡这件事情,就不会为死亡准备资粮。一定要想到「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这件事情很重要,你一定要想到死亡这件事情。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到来。那我应该什么时候为死亡准备资粮呢?年纪大再来准备吧?不可以!因为我们随时会死亡,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年轻人死的多的是。所以对死亡的资粮准备,要趁现在就赶快准备,因为死亡的因缘随时会到来,这个谁也不敢讲,所以现在就要准备来世的资粮。

第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那我应该为来生准备什么资粮好呢?是准备世间的资粮?还是准备佛法的资粮?对临命终才有帮助呢?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也就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世间的一切资粮都破坏掉了,只有三宝的功德,在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以及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还有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些功德,才能真正带到来世去。所以我们应该要为死亡提前准备,准备什么资粮呢?准备佛法的资粮。这就是以「念死无常」,来对治我们「常」的颠倒。

印光大师他在佛堂中,就安置一个『死』字,经常提醒自己死亡随时到来,这样我们就会知道,现在应该造什么业比较适合,可见得这个法门相当重要。它能够提醒我们: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急着做,才不会把生命空过了。『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所以说:当我们生起断灭见、常见的思想,就很难为下辈子准备资粮了,很难。这是「边执见」。

『三、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见取见,在诸见当中,在前面的所有知见当中,或者断见、或者常见,随执一种知见,这是一种情况;或者『及所依蕴,执为最胜』,对于所依止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执为这个五蕴最殊胜,最殊胜的道果。对五蕴『执为最胜』,欲界凡夫多数是不会的,欲界的五蕴很粗重;多数是指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色法能够放大光明、特别精妙,那个明了性,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也特别殊胜;若身、若心,都特别的精妙殊胜,就认为依此能得清净的涅盘果法。

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大梵天王也会前来听法,回到大梵天,其他天王就问说:「你刚刚去哪里,怎么没看到你呢?」「我去听佛陀说法。」「唉啊,你干嘛去听佛陀说法?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涅盘了,还有什么涅盘呢?」他以为入了大梵天初禅的境界就是涅盘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及所依蕴,执为最胜』,其实这还是一种五蕴的境界,是善业所支持的因缘所生法,还没有真正跟真如法性相应,但他不知道。

『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那么他执着他认为最殊胜的清净明了性,有什么功德呢?『能得清净』,有这样的作用,这时候思想的斗诤就生起来了。这个就是见取见,这在《唯识学》有一个说法,说是「非果计果」──不是真实的道果,执着它是真实的道果,「非果计果」就叫「见取见」。

下一个「戒禁取」是「非因计因」,刚好相反,不是清净的因,却执着就是。

『四、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这是依于种种邪见、产生很多邪知邪见的戒律。这种邪知邪见的戒律,好比这个外道修禅定时,在禅定当中看到这个牛、狗生天了,他只看今生的情况,不知牛跟狗由于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而生天,以为是牛的行为、狗的行为,能够生天;所以出定以后,就要求他所有的弟子,怎么做呢?从今天开始,大家向牛学习、向狗学习。为什么?我在禅定当中看到牛、狗死后生天了,所以大家从今以后,就不是走路了,在地上爬,学牛的行为、学狗的行为。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生天的因啊──「非因计因」。

『及所依的五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的勤苦所依为业。』因为不正确的知见,被认为是最殊胜能得涅盘的清净法,因此很多无益的苦行,就生起来了,这叫「戒禁取」。

『五、邪见,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这个「邪见」也就是「谤无因果」。是说:外道在修禅定的时候,看到一个人,从小到大修习很多善业,在世间上是个好人,乐善好施,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恶因缘、起了恶念,这个恶念触动到他过去的恶业,结果堕到三恶道去了。那么外道看到这个人一生行善,临终之后,做一条蛇啊,所以出定以后就说:「唉啊!这世界上是没有因果的啊!善业不能够成就可乐果报,恶业也不能成就不可乐果报,生命是没有轨则的,完全是自然而有、完全凭个人的运气。」这时候就谤无因果,世界上没有因果法则存在──善业没有成就可乐果报的作用,恶业也没有成就不可乐果报的作用,诽谤业力的作用,也谤因果没有事实。这就是拨无因果。

『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是说凡非前四见所摄的、其他一切邪执,都是属于这个邪见所收摄。这是「邪见」。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邪见─不正见,分成两类:

一、是「增益的邪见」─「非有计有」:是说我们生命体,本来没有一个「我」,生命的本质是清净本然;我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分别,是后天熏习而有的,也会因为因缘的熏习而改变。就在这一切法空当中,执着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就叫做「增益」。前面的: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见取」、四「戒禁取」,都是属于增益的邪见,明明没有,却把它想出有一个「我」出来。

二、是「损减的邪见」:这个东西本来是有的,他说没有;好比因果的道理,本来就存在的──善业得可乐果报、恶业得不可乐果报;因果法则、宇宙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运作;本来有,你执着没有,这是属于「损减」。不正见分成两类。

这五个都是属于不正见,都是颠倒推求而出现一种染污的智慧。当然,这种染污的智慧,会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造作一些错误的行为,那我们的生命就很苦恼了;虽然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所做的行为,却跟目标相违背,所以这个不正见,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依止正见很重要!虽然说我们不能马上做到,没关系,只要把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实相看清楚,目标对了,你的生命就能够通往光明的方向,虽然走的很慢,但是起码是正确的,不会走冤枉路。我们看这五个烦恼啊,事实上都跟愚痴有关系,所以刚开始学习佛法,建立正知正见,把心眼先打开,的确相当重要。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萨迦耶见」就是「我见」;圣人跟「无我」的智慧相应,绝对不会起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跟邪见,绝对不会。一个圣人跟我空真如相应的时候,后面的知见都不会生起,他一定有一个「我」,然后才依止这个我去打妄想;所以一个「无我」的人、不起「我见」颠倒的人,就不会有后面的邪见了。

问:……

答:见惑开出来就是这五个,不过见惑一般来说指「萨迦耶见」,但是开出来是这五种,见惑就是不正见,是的。思惑就是前面的:贪、嗔、痴、慢、疑。前面五个都是属于思惑。见惑就是不正见,但是多数来说根本就是「我见」,因为你把「我见」破坏了,断见常见都消失掉了。

问:……

答:「我」和「心识」的差别,心识是一个明了性,也是一种果报,我们过去串习什么思想,现在就是什么思想。我们的心识能够分别善、恶;也能够起善、恶,这就叫「心」,心有心的作用。那么,「我」呢?是说:我们认为「心」里面有一个主宰者,有一个常一的主宰,那就是我。这个心本来是存在法界的,每一个人都有心识嘛,你有心识、我也有心识,这个心识是过去业力熏习而有的;心识就是明了,它会变化;比如说,还没有学《唯识》之前,你的心识跟现在的心识不一样,你现在看宇宙人生更清楚了、你心识里面的邪见慢慢脱落了、心里的正见建立起来了,所以心识是有变化性的。

但是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所谓「我」有三个条件:「常、一、主宰」,必须要恒常住、不变异。所以什么叫「我」呢?就是它不能有变化,学唯识之前的我,跟学唯识之后的我,不能有变化;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也不能变化;今生的我跟来世的我,都没有变化。「我」就是不变异。

事实上,我们透过佛法的观察,在心识当中,并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化的东西,是不是?我们一路学习下来,八识的心王、心所法,这些活动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不变化的「我」,就是心识的本质是无我。但是我们在无我当中,捏造一个「我」出来。「我」是不存在的,但「心识」是存在的,如果连心识都没有,那就是「断灭见」了。

佛法讲「万法唯识」,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由心识所创造的,而这个心识就看你怎么去造作。心识去皈依三宝,可以创造很多的功德;心识去皈依五欲,就会造作很多的罪业。所以生命是我们决定的!不是上帝决定的。因为「一切法无我」,表示我们的心识有创造性;假设我们的心识有一个「我」,那这一切就不能改变了;「一切法无我」,所以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为「一切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