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1讲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苦得乐。要达到这个目的,在经论上说,必须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第一个、就是在学习经典,必须要有所谓的契理性。

上契诸佛实相的真理,要达到契理,我们必须要假借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听闻正法,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世间的知识跟学习佛法的教法是有所不同的。世间的知识,它的方向是向外去追求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经过科学,医学的学习,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种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它不能一种产生灭恶生善,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的功能,但是我们在对佛法的听闻,我们内心当中产生正见,再把正见加以思维观察,就能够把正见转成我们心中的正念,使令我们清楚的知道,在生命当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因为你会痛苦,是因为有错误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够去判定生命的真相,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我们从因地的改造,就使令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第一个要强调的是你所学习的必须是一种生命的真实相。

第二个、你所学习的必须是要契机。

下契众生差别的根基。佛法的教法是相当的广泛。生长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他的特点,所谓的境缘粗恶,善根浅薄,我们本身的善根就很浅薄,但是人事的刺激太过复杂,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利用的时间就非常的有限。

本经的特色在于文简意赅,它的文字非常的简要,但是它能够总持菩萨道的重点。以八个法门来总持菩萨道的重点,所以本经特别契合我们末法众生,特别是在家居士。我们在工作,家庭的忙碌之余,我们所剩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今天能够根据《八大人觉经》。它一方面契理,一方面契机。真是能够能使我们破除邪执,开启智慧。这就是我们研究本经的目的。

我们看讲义。

将释此经,大分为三:

壹、解释经题

贰、经文大意

参、随文释义

我们把解释这部经分成三个大课,第一个是解释经体,第二个是经文大意,第三个是随文释义。

在天台宗的教法当中,解释经典都是有一些刚开始的玄谈,把这部经的要义做一个说明。玄谈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对经题的解释,一个是经文的大意。我们也根据天台宗的传承来解释本经。这个解释经题,经题往往总持一经的要义,所以我们把《八大人觉经》这五个字做一个简要的说明,由这个经题再解释经文的大意。解释经文之前,我们说明本经的修行纲要,你要掌握纲要,你进入经文,你才能有一个会归处,才不会在文词当中入海算沙,迷失了方向。所以在解释经文之前,先讲一个大意。第三个,随文释义,就是正是的随着经文来解释它的诸条的意义。我们解释本经,就以三个主题来解释。

壹、解释经题  (分二:一、总释经题。二、别明六义)一、总释经题:先将经题作一个总说。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我们先来看第一科,解释经题。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我们择录两个重点,来和大家学习。第一个总释经题,第二个释别明六义。先做一个笼总的解释。经题有别题和通题的差别。别题当中有三个重点。一个是八,一个是大人,一个是觉,[八]:代表法门的数量。就是八种我们必须修学的法门。这个八是依[法]来说的。

[大人]:是依这个人,这个人当然不是凡夫,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在经论上是称为大人,大人表示一种殊胜,跟尊贵的意思。

我们凡夫在经典上是愚痴的小儿,因为我们内心没有光明的智慧,我们凡夫的生命,内心和环境接触的时候,心随妄转,我们对环境的真实相,没有判断的能力。只能跟着感觉走,就像小孩子一样,他有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办法控制。

大人就是说他内心已经从黑暗中开启了光明的智慧,他知道在生命当中,什么样的因缘你去造作是功德相,会带给你欢乐,什么样的因缘你去造作是过失相,它会带给你痛苦。他有这种判别是非,明白善恶的功能。所以叫做大人。

这是赞叹菩萨心中有这样的智慧。这个地方就是说,大人当然是菩萨,大人为什么能够成就智慧呢?就是因为他修行前面八个法门。所以大人是一个人,八表示法,这个大人的菩萨因为修行八个法门而成就了内心的觉悟。所以这个觉是一个目标。是菩萨的生命当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觉]:有自觉,内心的觉悟,跟觉他,就是你能够有大悲心帮助别人也觉悟。第三个是觉行圆满,前面的自觉是智慧,这里的觉他是慈悲。我们悲智双运,就叫做觉行圆满。

从经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八大人觉,它的一个重点,就是在于启发一个菩萨的智慧。简单的讲,本经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在黑暗当中,我们本来是跟着感觉走的一个心情,打开了智慧。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来善知取舍。

觉悟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是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你有这种思想,就会有这种行为,他有那种思想,他就有那种行为。在《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内心中你是住在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产生内心中不同的相貌。

我们在刚开始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是认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这个人为什么会快乐?会有这么多的财富,他为什么身体健康,人又长得那么庄严? 这是他运气比较好。这个人他一出生,生长在贫贱的家庭。这是他运气不好,换句话说,生命是一种偶然。这样的思想就很容易造成我们即时行乐,乃至于不择手段的行为。因为生命是没有任何的规则,没有任何的章法,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颠倒的。

(一)业果的真理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就是因果的觉悟。刚开始,你必须很清楚的告诉你自己,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一个人会产生安乐的果报,它有它的因素,一个人会产生痛苦,也有它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过去的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我们也因为过去的恶业,遭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样,我们想要离苦得乐,勉强自己去减少罪业,我们想追求安乐,我们应该勉强自己去行善,刚开始我们觉悟的第一个真理就是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从凡夫的,“云何应住",我们凡夫的心是住在外镜,心随境转,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修善,我们遇到不好的环境,我们就造恶。现在我们提升到,心以真理为住,以因果的道理为住,这时我们的心是住在善业,以善业来当我们的皈依处。这个因果的观察,智者大师说,这个叫做有相形,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感觉得到。

(二)空性的真理

从因果的觉悟,我们进一步观察到,我们内心当中,经常去判断善恶,来知道断恶修善,毕竟都是在有相的环境上分别,带动内心的躁动和得失,所以我们应该在进步,从一个有相的判定,就提升到对无相的空性的观察。就是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事实上,所谓善业所召感的安乐的果报,它是因缘所生法。由罪业召感的贫穷,卑贱的果报,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从它的本性来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从有相的业果分别就提升到无相的空性,在空性当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你内心当中,会从一种善恶对立的扰动,而趋向一种平等的宁静。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对生命的观察更深入了,所以我们的离苦得乐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微妙。这样的空性的观察叫做无相形。

(三)中道的真理

第三个,从业果到空性,第三个觉悟是中道的思想,就是前面的有相和后面无相的平等不二。空有不二。远离空有的对立,而悟入真空妙有的中道实相,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道实相。所以,一个菩萨觉悟的真理有业果的真理,空性的真理和中道的真理。当然,你能够有这样的觉悟,是因为有修行八种法门。前面所解释的叫做别题。个别的经题。这个“经"叫做通题,通于一切经典的。事实上,这个“经"的印度话叫做“修多罗", 修多罗叫做“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根基。中国人的个性喜欢简单,把契字拿掉,就拿这个经字,它有“契合"的意思。

二、别明六义

(一)通别义。(二)人法义 。(三)一多义 。(四)能所义 。(五)名德义 。(六)感应义 。

这个地方是总释经题,我们看第二段的别名六义。个别说明经的六种含义。六义当中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通别义"是总说。二到五是别名,第六是总结。先看总说,通别义:

通别义,八大人觉是别,经是通,就是通别的和合。这是一个总说。

人法义、能所义:

我们看第二个“人法义",二到五就是从八、大人跟觉这三个地方的相互关系。我们通过四重来了解。先看八和大人之间的关系。

八跟大人的关系有“人法义"和“能所义",“人法义"是说八是一个所修的法门。这个法门存在宇宙当中,它本身是没有明了性的,它本身并不能产生破除邪执,开启智慧,离苦得乐的功能,必须有一个人去修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能够破执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人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以,在修学当中,一定有“人法"和“能所"。“人"是能修行的人,“所"是所修习的法。有“人法"的差别和“能所"的差别。

一多义:

看第三个“一跟多",前面讲八跟大人,这个地方讲八跟觉,八个法当然是多了,它开出八个广大的法门,但这些法门趋向一个“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本经研究八个法门其实就是一个重点,是开启菩萨内心的智慧,就叫做“觉"。所以当中有“一"跟“多"之间的差别。

名德义:

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五“名德义"。“名德义"就是解释大人和觉的关系,大人是个菩萨,当然,这个菩萨是个假名,比如你受了菩萨戒,人家称你是某某菩萨。你有菩萨的假名,假相,假用,你搭上了海青,穿上了幔衣。那么你就有菩萨的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就是觉悟了。如果你只是显出菩萨的相貌,你内心还是颠倒的,那么你就是有名无德。所以,大人是一个名,你内心的光明的觉悟是真实的功德。这是名和德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解释八,大人和觉的相互关系。

感应义: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感应义"。这当中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能应,众生的善根成熟是能感,所以使令这个法门在人世间能够宣扬,流通,使令众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当中有感应的意思。众生的根基,善根对这个法有好乐,就召感菩萨来宣说。这个是我们简单的把经题做一个说明。总结来说,《八大人觉经》,就是菩萨依止这八种法门而来成就内心的觉悟,完成自利利他的功德这是《八大人觉经》经题的意思。

贰、经文大意

净界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我们看第二的"经文大意"。在天台宗的解经,在解释经文之前要了解经文的大纲,本经修习重点的有两个:

一个是正见的观照

所谓的"甚深见", 在修行之前,你要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观照,这个观照力就是无常无我的观照,主要是无常无我。

第二个是修行

前面是观照力,这个地方是产生行动力。把你所观照的结果,带动你身口意的行动。所以我们叫做广大行,前面叫“甚深见",这里叫做“广大行"。在广大的修行当中,菩萨有两个重点:

一、自利

第一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就是你自己内心自受用的功德,第二个是他受用的功德,利他的功德。在自利当中又分为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断恶,我们身口意有很多恶法,要把它断除。第二个是修善。

(一)断恶

在断恶方面,本经提出了两个修学重点,第一个是常修少欲觉,第二个是知足守道觉,简单的说,就是少欲知足。身为一个菩萨,我们想离苦得乐,我们就应该知道痛苦生起的因缘,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病痛,很多灾难,这些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和今生中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些罪业力量成熟表现出来的时候,就现出种种痛苦和灾难的果报。痛苦是由罪业引生。

为什么会造罪呢?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的烦恼当中,以贪欲为根本。虽然烦恼有很多,有贪欲,嗔恨,高慢,但是你为什么会发脾气,你就是有贪欲,你贪不到就生气,贪得到就起高慢心。烦恼主要的根本是贪欲,所以佛陀要我们菩萨,你要调伏贪欲,两个重点,一个是少欲,一个是知足。

(二)修善

第二个是修善。菩萨不能够只是消极的断恶,应该广泛的成就种种的波罗蜜的善法,修善当中,本经提出的三种修学重点,第一个是常行精进觉,第二个是多闻智慧觉,第三个是布施平等觉。就是精进,多闻,当然多闻就成就智慧,第三个成就布施的福报。前面的少欲知足是一种持戒,这个地方是福慧双修。持戒为本,福慧双修。

二、利他

前面的五个觉悟,主要是成就菩萨自受用的功德,但是我们菩萨在发心上,不是追求自身的安乐,我们也应该去关系别人,是不是也是离苦得乐,我们也应该一些有利他的行动,这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方便,就是出家梵行觉,就是修出离心,第二个是大心普济觉,就是修大悲心。以出离心为基础,以大悲心为究竟,来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本经,我们在研究八大人觉,主要是一个内在观照力,无常无我的观照。带动少欲,知足,精进,多闻,布施,出家,大心的行动力。就是,一个是眼睛的观照,一个是脚的行动。

佛法的修学跟一般的宗教有些地方是相同,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天主教,基督教,乃至一贯 道,它也能做慈善事业,做布施啦,持戒啦,慈善事业,佛教对这方面也是认同,也去做慈善事业,但是佛教徒在做慈善事业,不同点,它有观照力。它对生命有观照力,它不是一念的善心,它是有智慧的观照,所以,在佛法当中,只有佛法的法门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外道的善法,只是成就一种人天的暂时的果报,它并没有所谓的乘,没有到彼岸的功德。因为内心当中没有观照力。

我前段时间遇到一个一贯 道的信徒,他告诉我说他很喜欢念佛。我说你是一贯 道的信徒,你怎么喜欢念佛呢?他说他内心一天工作忙碌以后到佛堂,到他的修行的地方,他念佛的时候,他的心就能够平静下来。所以,他说他喜欢念佛。我说那你念佛的时候,你相信你所念的佛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他能够让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他也能让你临命中,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你有救拔的能力。你对这个名号有真实的皈依么?真实的观照么?他说他完全没有,他说他不相信这个佛号有这种力量。他只是把佛号用来当作一种摄心的方便,我念佛只是让内心静一静,如此而已。那么,这样子讲呢,这个人当然不可能往生了,这个佛号在他内心当中扮演,只是让他心静一静的角色。

为什么我们净土人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会产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救拔力量呢?因为我们有观照,我们观照这个佛号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全体的化身,它就代表阿弥陀佛,它对我们有救拔能力,我们对它产生一种通身靠倒的皈依,所以,这样子,就启动这个佛号对我们的加持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同的人来修不同的法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就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培养对这个法门的观照力。重点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研究八大人觉的时候,其实它的重点,第一个根本法门就是正见,后面是依止正见所带动的行动。这样子,这个行为才有真实,究竟的到彼岸的功德。我们在研究经文之前先有这样的认识。

参、随文释义

好,我们看第三大科,随文释义,这以下就是正式的随顺经文来解释它的义理了,我们以下的科判是根据藕益大师的注解的科判:

入文分三,甲一,总标,甲二,别明,甲三,结叹。

藕益大师是把本经分成三大课,先做一个总标,第二个是个别的说明,第三个再做一个总结的赞叹。先看第一大课的总标,我们在正式讲经文之前,做一个总标的说明,我们把经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甲一,总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我们做一个说明。在解释八个法门之前,我们先对八个法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佛弟子",这个地方是佛陀对所有弟子的一个劝勉,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佛弟子,当然佛弟子和一般的众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一种希望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希望我们只是跟随我们的烦恼,习气的惯性在活动。我们有一种希望要改造生命,使令我们从痛苦的因缘当中而转成一个安乐的因缘。

有这样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因为我们的修行而改变。我们就应该在一天当中,把人世间的尘劳,都应付完了以后,你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处所,或者是佛堂,或者是你的一个不受干扰的空间,你能够内心当中安定下来,安定下来干什么呢?来至心地诵念【八大人觉】的法门。

至心和诵念是两个修行的重点。我们先解释至心。

[至心],藕益大师说就是真实不虚妄之心。

我们凡夫的心是心随境转,我们的内心都是向外去攀缘,外面五欲的境界。所以,我们内心当中都是活在虚妄的分别心。这样的心当然不能来修行了。这样的心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们在修行法门之前,要把内心做一个调整。

就是你到了寂静处所或者是佛堂,先拜个佛,通过对佛陀的专注皈依,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拜个佛,或者你愿意持咒也好,总之,你心中有一个所缘境,来降伏我们的妄想。使令我们从一种躁动的心,转成一个明了寂静的心。这样子叫做至心。等于说修这个止,专注的止。把心带回家,把妄想躁动的心变成一个明了寂静的心,这个叫做至心。

当我们的明了寂静的心现前的时候,就可以有资格修行了。怎么修行呢?诵念。诵是读诵它的文字,念是思维它的法义。诵其文,念其义。我们在前面的拜佛,念佛,持咒的加行之中,就现出了明了寂静的心。这个时候,我们在寂静的心中起观,来观察这八种法门的义理,在观察当中,就慢慢的开显我们心中的智慧光明。诵念就是一种观照。由一个寂静的心起观照。去观照八大人觉的法门。

藕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分成两个重点。

一、世间的福德

二、出世间的解脱

所以,我们佛法的修学,你不管是修习哪个宗派,就是两个主题:

第一个,成就善业力

第二个,成就正念力

可是我们刚开始通过布施,持戒,持戒修福,成就你内心的善业。成就暂时的安乐果报。但是你在修习善业的时候,你又能够生起观照。那么,你的善业就能够通过生死的关卡成就出世的解脱。当然,这个地方偏重的诵念,就是观照力了。就是你不但只是修善,你还培养你的观照力。观察生命的真相。

本经的翻译者是一个印度的论师。是安世高尊者。安世高尊者是安息国的一个王子,安息国是现在的伊朗。他从小就好乐出家的修行。但是,因为他父亲对这个儿子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所以安世高尊者因为他父母的期望,也就不敢去出家。等到父亲往生以后,他觉得他的世俗责任已经了了,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兄弟,他就出家去了。出家以后,他不但是修学佛法。他还去学习世俗的典籍,天文,地理,看相,他全部通达。他通达佛法跟外道的技术以后,他就在禅定当中去观察他未来的弘法因缘。他观察他跟中国的众生有缘。所以,他就从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行脚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后,他一方面从事讲经,一方面从事翻译。

有一天,他到了洞庭湖,中国洞庭湖这个地方,他想过这个湖,到庐山去。在坐船的时候,因为洞庭湖的湖畔,就是湖旁边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神庙,这个神非常感应。但是这个神嗔心,慢心很重,哪一个船要经过洞庭湖,你一定要去那个地方礼拜供养,打个招呼。否则你这个船肯定要出事的。那么,当然安世高尊者所坐的船也就不例外了,这个船夫要过湖之前,赶紧的在湖畔的地方停靠,拿了很多物品去供养神庙里面的神。供养以后他想要走了,但是这个神就附在管理员的身上就说话了。

他说,这位先生你且慢,你的船里面是不是载了一个出家人。他说我不知道,我的船载了很多人,我不知道哪一个是出家人。他说你的船里面肯定有一个出家人,他跟我有很深的因缘,请你去把他请来,我有事情跟他交待。船长回去就找,果然有一个出家人,就把安世高尊者请到神庙里面。安世高尊者一看到管理员,这个神附在管理员身上,一看到管理员,就呵责他,他说你知道么,我们两个前生是同学。你前生就是喜欢修福报,就是十善业,当然很好了,善业召感安乐的果报,但是你在修福报的时候,你就不修智慧,你的福报没有方向的引导。所以,没有修智慧的福报,福报就容易起颠倒,你看你今生变成这样一个神的果报。

这个时候,这个神,他前生还是还是佛弟子,多少听闻佛法,就起嗔恨心,就跟安世高尊者说,他说,同学啊,我现在很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劝建。只修福报,不修智慧,这个福报变成一种愚痴的福报。那么我今生就仰仗今生的福报,造了很多罪业,我看到很多人没有来给我供养,我一生气,君王一怒,血流千里。就把整个船都翻覆了,就死掉很多众生,所以我今生如果我这样下去,来生肯定要到地狱去。他就向安世高尊者忏悔。忏悔以后,他就跟管理员说,你把我的仓库打开,所有人的供养我的珍宝,资具,衣服全部供养安世高尊者,作为弘扬佛法之用。

安世高临走之前,就跟他说,同学,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身体现给大家看一看。这个神说,我的身体很丑陋,不能现给大家看。他说,没关系,给大家一个信心,这个时候,这个神现出这个相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蟒蛇。好几十丈的大蟒蛇。经过安世高尊者跟他的开示以后,他发起羞愧心,所以一个人,他是这样啊,色法是由心法的住世,所以,他心改变了以后,他的果报就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当心念改变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有很大的变化。所以,他因为经过真实的忏悔以后,那个神,那个蟒蛇就死掉了,就投胎做人。

所以,印光大师说,

修福不修慧,就会产生一种三世怨。

什么叫做三世怨呢?就是你今生相信了因果,积极的修习善业,你修习善业干什么,对来生充满了期待,成就大国王,大富长者。但是,你内心当中没有产生光明的智慧,你承受福报的时候,你就容易生起颠倒。在五欲的环境当中,迷失了自己。我们一般的没有福报的小老百姓要造罪还不是很可怕,你福报越大,你所用的力量就越强,你造的业就是更加的加倍。所以,你就会在来世享福报的时候,忘失了你的正念。在五欲的环境当中迷失了,就造罪业。所以,到第三生,就到三恶道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叫做三世,你的修行,给你第二生的快乐,但第三生就痛苦。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佛弟子,除了积集善业以外,应该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拨出一点时间干什么呢?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是你应该要去加强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使令你的福报,这个方向使令你往清净的方向去成就,不要在这种五欲的地方得果报,往安乐清净的功德去得果报。

所以,我们讲善业是没有方向的。善业,它会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安乐的果报到底是一种颠倒的果报,还是清净的果报就不决定。那么,善业要得一个果报,必须要由你心中的观照来引导。这个善业力就像一个车子的动力,观照力就像方向盘。它能够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个地方是佛陀勉力我们,佛弟子应该要多多的修习智慧。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我们下堂课就正式的进入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