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诸位放掌。各位晚上吉祥,又是周一,我们一起来学习《印祖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第八讲。尽量每周一次,如果有精进勇猛的同修念佛念得相应,尚还可以。如果为俗务所缠,心力不堪,乃至功课也没有怎么做,如我者也,那么每周的一次听法,我可以告诉大家是救命稻草。这个在因缘法中,将来自然会水落石出的。

在此前的内容中,讲到印祖在呵斥这些“但噇酒糟,逐土块”,误入偏颇渠道的禅人。他也为祖师爷鸣不平,说千百年来,像赵州禅师说,不要说佛这个字,念佛一声,还要漱口,多少人在传颂。但是同样也是赵州禅师,他说的另外一半就忽略了,就像喝咖啡要有咖啡伴侣,很多人就只喝咖啡,忘了伴侣了,所以就会误入到知见上的一种苦,不明了。伴侣就是,没有提及祖师爷还说阿弥陀佛是三世诸佛的老师,要以念佛来报四重恩。

那么印祖就说了,这本来是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为什么大家觉得舒服的、自己相应的就成为依据,不相应的就不成为依据。然而让大家在知见上受损,修行上懈怠的,反而成为依据。真正从事相上要有法,要执持,要老实行去,反而大家认为是执著。这种佛门弊端一直在传续,到现在还有。就像我们老不愿意承认末法时期,认为法怎么会末呢,可是到了这个时代确实末法,因为人末了,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人。

前面讲到“一依一违,自相矛盾”,同样一个人出口的法,为什么信这一半儿,不信那一半儿,这样的话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下面我们再来看,“夫赵州所言,总归本分。‘佛不喜闻’,与‘念佛’等,皆属转语。”

赵州禅师也是走过所谓的冤枉路。为什么说所谓的呢?我们都知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回来以后才知道白白费了草鞋钱。现在的柏林禅寺也是禅宗的一个代表道场,特别是在当代来讲。要知道赵州禅师成就了以后,他所有接引人方便的这些语录,法法头头都是让人往法上、道上直接痛快的去会通、相应,所以赵州禅师的这些话是极专业之专业的。不要说外行,在业内来讲,你不是高端的,都没办法把他弄明白。所以他完全是无暇顾及全面,只从根本上下手,所以叫做“总归本分”。

“总归本分”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如果都讲本分,那么就让众生丧失了入道的因缘。不懂“本分”的人就入不了道,一下子“本分”不了的就上不了道,而且由这个“本分”所引发的弊病,防护不了,就中了邪道。所以“本分”这一法呢,只是在最关键、紧急关头,画龙点睛的时候用一下。平常佛法在人间,一定要依着人的能力来修。所以才说万善也要同修,不能瞒因昧果。要论本分的话,所有法中都见本分。那反过来说,每修一法都在本分中,没有离开本分。

赵州禅师讲这些话是为了让你就跟钻角、钻钻子一样,就借用这个点,蹭的一下穿过去、透过去,所以叫“皆属转语”。什么叫转语呢?就是转识成智,或者常说的截断众流,即刻超情离见。比如有的祖师说:“我的烦恼太重,把我束缚住了。”那他的师父就说:“谁束缚你了?”这一句话说出来,谁束缚你,就是让你转,从凡夫的思维心、妄想不断流水线上,即刻让他截断,悟入无言,顿悟真理之境。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一听转语,其实还转不了。为什么?比如“念佛是谁”的用意,就是“啪”的给你来这么一下,你即刻悟道,到处都找不着个谁,这也是一种转的方法。当然,从禅宗专业的参究来讲,它是一个话头。直接就说“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的那一念没起来的,最干净的那个不动心念的时候。

这个且不说,光说“念佛是谁”,我们不是转念就止住了,狂心就歇了,往往又会转念去想:“这念佛的是谁呢?是谁呀?”所以真正让你参念佛的是谁,就是要悟到那个没有谁不谁,跟智相应,不要在妄想上不断的制造流水产品。很多人了解不了这个手法,但是了解的就能够得到大利。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

“自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所有的,包括打妄想的、起烦恼的、贪嗔痴的,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心的相态,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上面又加了一层情见、分别。可是这个法,在此时此刻要在微细上来论的。因为一旦说到如如不动或者什么,我们就以为一定是个死的、不动的东西,是凝固了的、僵化的,这是我们常在法上理解的一个误点。实际上并不妨碍它继续有物质的这种存在、感官觉受,同时也包括思想上面种种所谓的想法。想法想法,这个“法”是有的,包括妄想这个念头也是有的,你不要在这个法上再起想就行。这次次我们也常说,一次又一次心地上的认知吧。

所以说“直下识得自心”,“自心”就一直在,都不用你刻意再去认识,直面它就行了,无间距的、没有推敲的去面对它,它就是自心,一切都是心。但是因为我们的情见太多了,而且形成一个常规的一种堵塞包围。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方知赵州道越常情,语出格外。”

才知道为什么祖师爷要说这些话呢?就是因为我们情见太多了,包裹的太多了,让你直接把它给闪出来。就像一堆人围着你让你都喘不过气来,你找到一个口,蹭的出去了。他围他的,你已经出来了,冷眼抽身在外,一切就是心的显现,随它显现,随它轮转。

所以“道越常情,语出格外”,就是不在通常以为的这个。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是摆脱不了通常、以为。这么一讲,大家可能说:“好好好,我清洗一下思想,归零一下认识,然后从头开始。”所谓的重新认识,他还在这个常情,这个格局中。

所以为什么悟比登天还难,就是这一点,抖不干净,退不出来。但并不是说悟的人就啥都不干了,既然一切都是心的体现,那心开悟了,难道你还依着这个心让自己堕地狱吗?显现地狱境吗?不可以。

所以说,“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

开悟以后的人还是念佛,而且念得勇猛精进,“唯日不足”就是嫌时间太少。所以,禅门常说悟后的修行还跟悟前一样,还是该干啥干啥。印祖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讲到宗和教,一个如将军密令,一个如圣帝明诏。实际上密令它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能公开,这是禅宗的特色。所以既然说开悟了,还是念佛。我们现在也明白,悟后还同悟前一样修。那此时念佛是在干什么呢?难道没在禅里边吗?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都是禅,就是禅,本来就是禅啊,根本没办法不禅。

所以说:“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识得自心的人也是这样,那一下子悟不了的,“倘不能亲见赵州,则宁可以念佛为修持,不可依拨佛为把柄。”你既然没办法跟赵州祖师爷一个鼻孔出气,那么你就依他所说的念阿弥陀佛为日常的修持。而不应该把他的这一句话当作不念佛的借口。为什么这么说呢?

“依念佛,则即生便出轮回,将来定成佛道。”

这是太正统的一个次序了,禅宗开悟了以后,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佛道的,是跟佛一样的知见。也就是这么往上砰的一跳,跳到这个高处了,跟个子就长那么高的人,见到的视野是一样了。问题是你还没那么高,还得长呀,什么时候稳稳的在地上走着个子有那么高,就能看得见那儿了,那才叫做成佛道。所以有时候个子不够高,你还看不到那儿,一堵墙堵着,你还没有出轮回。

但依念佛的话,肯定这辈子是出轮回,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法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将来定成佛道也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极乐世界去修行,就是一生补处,圆成佛果。问题是你如果依着赵州禅师这样的来依教奉行,那就好,不妨碍。如果你依着赵州禅师本来是“宗”的那个,当作“教”来奉行了,就惨了,为什么?

“依拨佛,则谤佛、谤法、谤僧。”成了一阐提,十逆重罪就造下了。“现生则罪业山积,福慧冰消。”

你活着的时候,图口角痛快,随便这样放开了一说,把那罪积的就跟山一样成立次方的增长,自己的那点本来就不圆满的福慧,就跟现在的气温升高,雪山化的时候啪啪的往水里融化,就那么转眼就淹没在水中不见了,淹没在贪嗔痴之中。

现生而已,“命终则永堕阿鼻,长劫受苦。”

这就是一样的祖师爷,讲出来两样的话。其实是一个法,应该也是一个话,但是就被两样的人解读成不一样的法,有见地的能彻悟自心,没有见地的跟着瞎转悠,绕远了。将来你自己绕吧,一直要绕到地狱,绕进去了绕不出来,很可怜。

所以印祖说,“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渊”。

两种路线的差别何止天壤之别,如果说有一部分人能够得“识得自心”,利益尚还可以。问题是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机缘,没有这个法,没有这个福德了。

所以,“总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浅。”现在的人状况就统一这样,“业重障深”。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从赵州禅师的开示被演绎成这样的一种角度,就足以说明业障深重。

为什么呢?“于得益者,皆若罔闻。”真正要紧该听进去的话,跟没听一样,听不进去。应该记在心里依之而行的,完全忽略。“于受损者,全身顶戴。”反而是很难得利益,甚至完全背道而驰,这样的效果,倒是非常投入的就让它出现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行小字,特别要注意一下,也不能把它混乱了。“得益受损,且约未悟错会说。”如果真正听了以后开悟了,那就按照前者一样是得大利益。现在说到底是得益还是受损,都是立足于你没办法没机缘开悟。所以“非古德所说之法,有益有损也。”不是赵州老和尚说的,有一些法是让你得利益的,有一些法是让你吃亏的,不是这样的。吃亏、得益全在于我们会不会听。

“诸师酬机之言,悉皆如是,不劳备释。”

后面说这一句一笔带过,所有的祖师爷门,特别是赵州禅师以后还有很多大祖师,这种转语,为了让人识得自心的话,太多太多了,都是这个套路、手法,就看听对还是听不对。而有得益和受损的差别,自己心里有数就可以了。

好像我自己的因缘也是,数次讲法中都涉及到这个问题。这也是禅、净两门的核心要厘清、辨明和融汇贯通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甚至有时候听完了回去,自己的知见,佛法的领悟力生起来,跟别人讲解乃至分享的时候,还会犯这样的错误,甚至不经意间就带出来这样的姿态。这个请大家切记、切记。

下面的一段话大意是什么呢?既然你喜欢听禅门大德这些开悟祖师的话,虽然赵州禅师确实是一线的、有分量的人物,但是还有同样泰山北斗的人物,也说了些另外的话,都是宗门的祖师。一个人说的这样两边的法门,方便门。那么还有这么多人,个个也在偏赞净土。比如说有的禅宗祖师也会赞净土,你咋不作为依据,来这里说辞讨论呢?这一段的立场大致如此。我们来看论文。

“汝谓诸祖诚言,断可依凭,何不依百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乎?”

印祖不止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罗列有功于净土的这些大禅宗祖师。像百丈禅师,他是在六祖慧能下面第四代的祖师爷了。六祖慧能有一个优秀弟子叫南岳怀让禅师,南岳禅师传给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又传给百丈怀海。那个年代来讲,特别是马祖道一和百丈禅师师徒俩,可以说是他们创建丛林法则。

也就是说从佛陀时代,带着那么多的常随弟子去乞食,然后树下坐、禅修、闻思。可是问题是,印度的风俗如此,还有它的气候属于热带。转到中国以后,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就成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从佛教史上稍微了解一下,很多那会儿刚刚过来翻译经典、传扬佛法的人,那个时候还没有道场寺院,就是自己有个机构。再一个就依附在其他的地方住,就跟精舍或者是居山等等,反正各种形式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这样一个丛林道场,特别是在规模上和规矩上。

像马祖道一,特别是百丈怀海禅师,就是真正开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现在的丛林要则有二十条,大家都知道,“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因果以明白为无过”,“山门以耆旧为庄严”等等,大家到庙里边,很多时候都有机会看到。这也是他老人家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慈悲心肠,对于住丛林怎么样共住,怎么样发心,有这样的二十条开示,每一句都是八个字,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其实就是“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很多时候大家听了,就觉得禅宗的大祖师,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可是这就叫目标明确的好处。“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就锁定西方净土,这是大靠山。你修什么都往净土这儿回向,你爱修什么修什么,参究、观照、持咒都可以。其中“以念佛为稳当”,念阿弥陀佛最没有后顾之忧,不会出现险情。一句佛号锁定西方,这就是稳当的一个指标。

比如说,我们一辈子在心地上用功夫,也不说开悟吧。有一点点世间通常认为的定力,哪怕有这么一点点功夫,你其实也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使得上劲。甚至积功累德一些功课,有时候乱糟糟的,这也想修一下,那也想试一试,最后等到要开始立地算账的时候,它们也开始闹分家,不稳嘛,家里就乱了。什么是家,就是我们的心地。

只有一心一意念佛这个稳得很啊,到立地的时候,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往西方往哪里嘛。所以说净土法门进可攻,稳当,退可守,是后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能行也行,不能行也行,所以真的是弥陀摄取不舍,就跟摸顶加被一样,常住其顶。说实话,其他的法门很难摸的着头脑。纵然偶尔的摸见一点头脑,也不是能够一直摸到顶的,纵然一直能摸,这辈子能不能到头呢?而且就禅宗来讲,这种高妙法,不要说净土是极难信之法,其实换某种角度意义上来讲,净土法门是最好信的法,所有其他的法都要比净土难信。

比如禅宗说相信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这个法更难信呀!大家要知道信自佛比信他佛更难。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尚且还能接受,一步步不断的坚固,信自己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太难以置信了,越想越不敢信,越想越松动。本来禅宗开示,一听觉得畅快,马上还一念相应,过一会就想想,因果轮回真实不虚,我还是个罪恶生死凡夫呀。你不敢相信,所有罪恶生死凡夫一切的行仪举止其实都是佛心、佛性?你不敢苟同,难以置信,所以狂心就歇不下来,依然心动不已。确实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就这么难。

今天也不一条一条的往开了说,像祖师们提供给我们的,念佛稳当的功德。就随便从这种小小的侧面角度说一下,都能够挖掘出来很多见解,大家要注意。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里面,居然加了这么一条,而且还排在第二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一个是住的地,安身立命之处;一个是修的法,安心立命之处,已经早给我们道破了。祖师爷们慈悲,在各种载体中都早已经把这个法门衬托出来,这可以说在现前的大众中这么的给开示。

亡者也同样如此,大家看:“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悉回向往生净土乎。”

这个我们在另外的课程里也给大家讲过了。百丈禅师立的规矩里边,丛林里的师父们要往生或者去世以后,都是依照净土的回向方法,全部都要念诵“阿弥陀佛身金色”,希望西方三圣加持摄受病僧或者亡僧,全寺的两序大众,海众同音齐心协力回向。如果能好,就让他好起来继续修道,如果不能好,助成他往生。所以在清规里边,不管是说法、助念、回向、乃至荼毗,全部都是以净土为归的,没得商量。

所以天下丛林几多都是禅宗道场,都是依这样的化送亡僧的轨则,难道你视而不见吗?这个禅人难道你就没有住在丛林里吗,何苦还有这样的疑虑呢?

后面还加了一句,既然是化送亡僧,无一不是如此,“将谓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

反问这个禅师,你就不要再有问题了。僧人圆寂了以后的法轨,并不代表净土在禅门里边盛行。印祖就提前把他的嘴给堵上了,你不要再说这是给往生的僧人所设的法,难道百丈就只令死者往生西方,令生者就留在娑婆世界,不要成就吗?

比如说我们也助念,助念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生者也在加分。道场里面这样的轨则说明要给亡僧助念念佛,那么没亡之前的僧,其实平常都在念佛求生西方。只不过是按照这个法,在亡者往生的时候给他添力,实际上同时也给现前在世的行者们加分,助念也是这样的功德。这就为什么好多人把净土当作死法门,佛门尚且也有这种误区。这是百丈禅师。

下面又引出一位大祖师爷,“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如来预记往生,龙宫诵出《华严》,广造诸论,偏赞西方。如《毗婆沙论》称为‘易行疾至’之道乎?”

印祖在呵斥轻慢净土的人时,特别是对教理和佛教史有些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段话。第一个比如说西天十四祖龙树菩萨,汉传佛教称为“八宗共祖”,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就像你这个禅人,你还有什么好说的?龙树菩萨是佛给授记的,说将来我灭度后,印度有菩萨出世,“证得欢喜地”,欢喜地就是登地的菩萨,最后还是“往生安乐国”,这是佛给授记的。

释迦牟尼佛给龙树菩萨这种授记,实际上就是,在正法时期就开始为末法铺设得度的法门和众生的依怙。要不然像龙树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到人世间来,度化众生完了,哪怕他密修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必要说了,反正他是在这个世界修成的,证到欢喜地。佛还在龙树菩萨没出世的时候,就把他的法缘给讲出来,大家想想意味着什么。

所以九界同归,上圣下凡皆还归此法界。龙树菩萨能诵出《华严经》,那是什么境地,可以这样理解,他游遍华藏世界海,反而又特别造论来偏赞西方,《毗婆沙论》里边第一次把净土法门提出来,称之为“易行道”。他打了一个比方,就是依照通途法门修,等于造了一艘船倒是挺好的,放在陆地上你推着走。也不是说走不动,可是推着走,挪一点点,那太费力,磨损度还高。那么净土法门就像在水里乘船,而且风也顺,帆也扬,正好。

所以印祖说,你反对净土,咋不看看龙树菩萨的结局呢?还有,“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马鸣菩萨”,马鸣菩萨比龙树菩萨更早,也是大乘佛法代表性人物,“于《起信论》末后,示最胜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弥陀,永不退转乎?”

《大乘起信论》其实内容是非常难的,很生涩。有的同修可能有所了解和涉及,它讲到,“一心生二门”,乃至常说的“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里面讲的特别细致入微,所以这部论典非常伟大,可以说是在宗经论里边是最杰出的代表。这样的一部论典,你看,“示最胜方便”,《起信论》最后专门有一小章讲净土法门,劝人念佛求生西方,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常聆法音,侍奉弥陀,那么能够快速得不退转,这是第二位,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从宗门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教法还传得很广。我们再来看,再往前推那就更厉害了。

“又何不依二祖阿难、初祖迦叶,结集三藏,与净土诸经乎?倘净土不足为法,有害于世。彼何不知好歹。”

印祖很少把话说到这个层面。一般常讲的就是,你为什么不看看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历代的大祖师,智者大师呀、永明延寿禅师呀,乃至明清的这些大祖师们。在《净土决疑论》里边,这段话还真的说得很绝。如果你认为净土法门有害,不是个好的、究竟的法门,那么为什么不依二祖阿难?阿难叫“多闻第一”,如果要说阿难有不是的话,说实在的佛法整个一套就败坏了,佛法也没有了呀,结集三藏是阿难诵出来的啊。还有初祖迦叶,如果说迦叶都有过失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也不对呀。为什么呢?迦叶是他的首席心子,结集经典也是迦叶提出来,组织成这五百人的队伍。

所以印祖说如果净土法门有害的话,为什么这两位人物当时在结集三藏时候,把净土诸经也要结集进去呢?它不是究竟法呀,不是上妙法门呀,不足以为大根器人修,到末法时期甚至有害于世,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轻重利害,没有择法正眼?

“贻后世以罪薮乎?”

这话问到这里,这个禅人也再不能说了,因为他要反对这个,就等于说自己安身立命的佛法,佛教三宝,都有问题。

印祖又说,“又诸大乘经,皆赞净土。而小乘经则无一字言及。将谓诸大乘经,不足为法乎?”

因为教法中,我们知道小乘还不是究竟法,只有大乘才是究竟法。在小乘法中,没有一字提及有净土法门,因为他们吃不消。反而在究竟了义的大乘经中处处偏赞净土,指归西方。为什么就不想想佛的用意何在呢?你就认为诸大乘经都不靠谱吗?都在千经万论同宣净土法门。那就算释迦牟尼佛一尊佛有错,阿弥陀佛难道贿赂了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宣扬他的不究竟法?

“又佛说《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悉皆出广长舌,劝信此经。”难道这些佛都糊涂了吗?“将谓六方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这六方佛代表其实也是十方一切诸佛,佛佛道同,佛都有佛知见,佛都是五眼圆明,都是正遍知、明行足的功德,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对净土法门?不但不反对,还大力的提倡,还吃偏食般的赞叹,正信。这是为什么?你身为佛弟子,难道你就不想想?

你看,印祖这么一脉给讲下来,真的是头头是道,可以说批的这个禅者是体无完肤。因为给说绝了,不给你这个机会了,这是弘法人的辩才无碍。无碍有一个功德,就是我已经把它说到圆满了,你再无漏可寻了。

随喜赞叹《印光法师文钞》,也随喜赞叹现在在听的诸位,将来能够听到的诸位,大家的福德因缘能够听闻学习《印光法师文钞》,在因缘中此时此刻我能够荣幸的来讲《印光法师文钞》,大家能够受用的来听《印光法师文钞》。阿弥陀佛!

“如谓六祖、赵州等,不可不信。则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六方诸佛、诸大乘经,更为不可不信。若谓诸佛诸祖诸经,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赵州为哉?”

这里传老讲的特别好,说禅者其实就是自相矛盾,自语相违。你现在在赞叹六祖、赵州禅师讲的痛快淋漓的这些话,似乎在呵斥净土,被你这么一听更加的放大了,就用它来拨无净土,贬低净土。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六祖、赵州靠谁呀?背景是什么?源头在哪里?你现在说六祖慧能大师、赵州禅师,当然是不可不信,确实要信。可是你不要忘了,那像龙树、马鸣菩萨、阿难、迦叶,我们的本师教主、弥陀慈父、六方诸佛、三世诸佛皆以“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些经法,这些佛菩萨、祖师难道就可以不信吗?

所以印祖说“更为不可不信”,也就是说一定要比较,那么轻重、大小你也要知道。虽然平等来讲都是佛知见,但是差别相上,教主就是教主,佛就是佛,菩萨是菩萨,祖师只是祖师,你不能混乱。

所以印祖做了一个比喻,特别到位。“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儿见铜钱而即拾,遇摩尼宝珠而不顾也”。

特别的贴切,让人非常深刻的来认知这个上座师的错误知见。老听这样的法,大家每一次都要吸取出来,一定要说服告诫自己,净土法门的伟大、究竟、根本,和我们的缘分,就是死死的赖在净土法门上,这辈子就要靠净土,就要靠阿弥陀佛,就要靠四十八愿。但是确实真的很多时候,我们“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

现在来看,整个教内外来讲,说是法要弘扬吧,弘法的也多,乱弘的也多,能不能弘的,是不是弘法的,有没有正知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在听这个法的时候,真的,现在的人呀,困难重重,我可以这么跟大家说。不是说没有善根,前面不是讲过,这个障碍太深了,有时候入佛道先起信的时候,第一个就接触不到正法。在我这里,我也有一些法缘,甚至一些弟子,开头的时候也走弯路,接触不到正法。

正法有两个标志,就是佛说的经教,公认祖师们的论典,不能绕开。而且古来的大德,跟现在乱嚷嚷的这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一定要认清。

这几天有人说哪个法师在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说只有《法华经》是究竟的,说他讲的法太好了,自己听的特别痛快。我说你惨了,为什么偏偏就你就能遇到这样的?为什么?我就连续问好几个为什么。你好好的学佛,我们一直也在讲祖师的言教,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在他的因缘中,就老会横插进来这种门门道道。

所以一个是要能够接触得到正法、教法,另一个还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善知识。当然特别声明一下,我也不足,惭愧不算是个真正的善知识。那么我一直在讲的、遵循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识开示的话,我们共同来学习贯解一遍,这也是一个天大的福报。如果你第一重关都过不了这个,你还讲什么法门、宗派的利害相关,进退次序,你更进入不了了。所以“见近而不见远”呀,就是因为我们的目光短浅,福德不够。

好多时候就知道一点点,“知小而不知大”。现在的很多法,我们都往佛法上会,但是一见到这些小法,小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味的只讲世间法,不求解脱法,不求往生法,这大小就分明。那从因缘法中好像跟佛法沾上点边,只是结个小小的佛缘,再上不了道。但是我们也往往就停止于结缘就好了,每天好像就是也跟佛门有点因缘,做做好事,发发心,或者跟师父们一起沟通沟通,聊聊天,一起朝拜朝拜,参加参加,就这些,他就又知足了。

大家要知道,在法上真的不能知足。在世间的物质上知足,在法上不能知足,要有善法欲。现在更麻烦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又讲一重更为低层次一点的,“知小而不知大”呀,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佛法在讲什么。

昨天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日子。大家都在看着那个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都在参加浴佛。那么有几人能知道,释迦牟尼佛来我们世界说了些啥?为什么说这些啥,有没有研究?

现在也是乱象频生。我昨天看到视频上,有些不正规的道场或者一些糊涂居士呀,一块搞的这些活动,还给释迦牟尼佛太子像通了个开关,然后上面一浇水,水就从这个太子像下面流出来,大家还拿瓶接,又成了圣水,灵水了。就这种,我看着想想伤感,在这种氛围中这佛教往哪儿走,往哪儿流呀?一个,也不了解,不了解也算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就乱来。你也乱来,我也乱来,人人都乱来。最后不乱来的说,他们能乱来,我为什么不能乱来?再加上有的居士团体,他才不管你什么正法久住不久住,护持不护持,当下热闹了再说。

反正就这些,就叫“知小而不知大”。我们现在就知错而不知对,知偏而不知正,已经达不到“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的地步了。

所以印祖也说“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看见个县老爷就以为牛的不得了了,他从来没有想到能够见到皇帝。小孩见到钱就赶紧去捡,见到摩尼宝珠反而认不得它有多宝贝。

传老在这里特别把摩尼宝珠解释了一下,我们常听这个词,就叫“如意宝珠”。这摩尼宝珠能够随意满足需要,能够想干啥就干啥,不可破坏。在经典里边,一直用摩尼宝珠来比喻佛陀的功德,乃至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希望大家在我们的法缘中能够一直增进不退,早日见到每个人自性的摩尼宝珠,也是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珠。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