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大家放掌。我们闻思讲堂群三和正法学堂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学习《印祖文钞》里边,《净土决疑论》的第四节课程。在此之前,印祖讲到了《净土决疑论》这部论文的缘起,是一个见解不太明确的一个禅者,他对于净土一种轻视的一个态度。

当然他(禅者)在讲的时候,实际上明显带着这种宗门教下的偏见,可以说贬低净土,特别是贬低蕅益大师的不朽之作《弥陀要解》。

在上一讲的结尾,印祖就(跟我们说俗话一样)直接给怼回去了,说你不是跟蕅益大师过不去,你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为代表的十方诸佛过不去,跟他们说的大乘究竟经典过不去,跟历代的这些菩萨圣贤僧过不去。你不是皇帝,就想在这里指点江山。这么一说的话,把这个上座给吓着了,一听印祖这上纲上线的,当然也说的不过外,这个上座听了以后,确实有点懵了。

大家来看:“彼瞿然曰:师言罪在释迦、弥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请详陈其故,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

大家听出来吗,这个上座比丘,还不是那种不可救药的,他还是有知见的,对佛法僧三宝的这种依止性还是在的。但是他很惊讶,这个“瞿”就是非常意外的样子。你怎么能说我实际上在跟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教主抬杠呢?有点心虚了。直接把我给送到佛祖这个源头去了,超出了他自以为的范畴。

从中大家也可见,我们所说的谤法之罪,有时候一不小心,把谤法之罪造的是无量无边,超级大。本来他想想,就平常话嘛。老和尚给他一本书,他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就是这个理嘛。

但是他没想到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大家也要引以为戒。就害怕了,请老和尚能够细说到位一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毕竟同宗同源嘛,他还是不敢有违三宝,佛法僧的本位。

印祖借机开始教化:“余曰,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

这一段话,是印祖先把目标确定。印祖讲法确实也是很有技巧,他不是取巧,他是以理服人的。理,现在我们先要把范围共同确定了才好,如果说有问有答,那么两个人必须有他共同认可的这个法,才能够在这个背景下展开问答。

所以印祖这里首先说,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佛出世,也是为了这个大事因缘。那想必上座身为一个道人,你总是要相信佛法,对不对。

讲到这里了,我们现在白华庵这些阅藏法师们,他们很精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知见。因为我们每次七天完了以后,会进行一个讨论。

那我们知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我说:“只要我们最底线的相信佛法就可以了,这就有的说。”可能诸位听了以后说,‘在师父们面前你还能这么,大家都已经是出家人,有的都已经是有道的高僧了,怎么还这样小看、轻慢大众,最底线的相信佛法就行,再讨论。’

跟大家讲,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立足于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教法上底线的认同,那么再开始抉择法门,融会贯通。

所以印祖的这句话,也是和上座先从根本的立场上取得共识,就是我们的道是同的,可以相为谋。那这里引用《法华经》里面的话:“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那大家想想,不仅是说释迦牟尼佛,特别来娑婆世界是为了这件事;十方三世之所以称为诸佛,也是为了这件事;一次一次的示现,又出世一回,度众生一场,也是为了这个事;包括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成就这个入佛知见,成就菩提,没有第二个目标。两个人的底线马上就一致了。

那么后面才开始说:“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

这是实际情况。当然,佛直接把圆顿法,以一种方式,一个法门,大家修一个行门,这不就行了吗,直能成佛就可以。问题是什么呢?“根有大小,迷有浅深。”

当然这也是相符的,你迷得浅一些了,那就是大根;那迷得深了,那根器就是小了。我们也知道什么情况叫做大根,经典里面讲到“闻即信受”,从信心上来讲;从听闻上来讲,听法事不再告;你能举一反三,听一法能够通诸法,这就可以了。

如果说听完以后,能勤而行之,勇猛精进的解行合一,就这样的一个顺势而为,即刻就入道,上道。可是拿我们现在来讲,就达不到这个道,入不了这个道,所以根器太重要了。

我们不要说大根了,听法事不再告。就咱们群里吧,这个我也再借机说一下。今天还有人问我:‘上哪儿去听法’。我已经发了微信说:“在群里的复习一下上一讲,今天我们好相续。”他还要小窗来问我‘上哪儿去听法’。我以为他没有在群里边,我又拉他一遍,想让他进预备群。

结果我一拉他,上次就已经把他拉进去了。你已经在群里了,你说你要想闻法,那我想想,既然是居士了,又说要闻法,你总得对佛法有点在乎感吧,咱们也不说恭敬、殷重了,就是在乎吧。你说上一次或者前好几次就把他拉进去了,这会儿还问我说上哪儿闻法,实际上不就是目中无法嘛,无三宝嘛,没有大众嘛。说起来好像似乎是上纲上线,但是你世间的一切法,你怎么找到的,怎么学会的,你怎么听个法你到这地步了。

我马上要温习功课了,他还要发微信,问我在哪儿听法。哎呀对于这种人,我也不想再所谓的历缘对境修了,我以后直接就不加理会了。你太不看重法,不看重法师了。

有时候很多这样的人,我也觉得,哪怕你是菩萨示现故意的,我也不应这个法,不修了,不想把精力福报用在这个上面。因为我们的根器已经经不起这么折腾,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他就上不了道。所以你看,一说到迷得深浅,根的大小,他就这样。

所以真的是跟学自行车一样。等我们学会骑自行车了,你就觉得骑自行车很轻松自如嘛。但是不会骑的人呢,他就是东倒西歪,没完没了。相信大家会骑自行车的有这个感受。

所以说“不能直下畅佛本怀”,还有“迷有浅深”,宿世的善根太弱太弱,总是遇不到真善知识。生活在人世间,对自己的物质拥有,不要说念念去舍离了,常观照放下,就没有过一念的舍弃或者反思的心。有时候遇到事情了,总是不对接佛法,而用世间法去解决。那大家想想,这都是一种迷的状态。

所以说根器的大小,我们与佛法相应的这种智慧,确实因人而异。“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就是不能直说呀。大家发现了没有,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有一种可以直说的情况就叫直畅本怀。

比如说,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对于法身大士就可以直说,他们马上就能上道。但是有的他不能直说呀,凡夫、罗汉他根本听不懂,效果不好。所以才有方便权巧,看看他适合什么样的法。这也真的是如此,在大的根器面前说不了小法。在世间,虚假的人面前,你说不了真法。

咱们中国人呀,有很多这种流传极广的,这种所谓的人生观处事方式,其实是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邪知见,扼杀了我们人类的这种人性和天性。太多的这种人情世故,处世学问,投机取巧,明哲保身,就活生生的把我们本来是自由自在的这样成长的一个众生,硬生生的就整体上让他出不了创作的思想,这是从世间法来讲。

学佛其实也是这样子,你太放不开了,那么弄得弄得你跟这个清白之法,就不能够相应。就说方便权巧,我们很多时候误解佛的方便权巧,就是我们人的这种运筹帷幄,想方设法。它不一样的呀。

你想,佛法的这种方便权巧,佛是带着大慈悲心,不管不顾自己的,就想让我们好,上道、入道。我们算计编排的发心,我们是生怕自己不好呀,就是为了自己好。

所以当时释迦牟尼佛也是煞费苦心,看着适合什么样的方法仪式,他就以什么样的仪式来度化;适合什么样的教法内容,他就对病发药。天台宗不是把它归纳为化仪四教,就是看用什么方法度你,用顿教的,顿的法门;还是用渐渐的善诱的方法;用小法,还是用大法来进行内容上的分享;这就叫化仪和化法四教。天台宗不是有五时八教嘛。

所以在此之前给大家讲,我们也听过了好多的名词概念。比如说,咱们以前给诸位讲到一个四悉檀的概念。我不晓得大家还记得第一义悉檀吗?第一义悉檀,就是直接讲的是佛最纯粹的佛法。可是大家听不懂,不能够受用。那没办法,才开始讲世界悉檀。就是先用世间法安抚你,好好修福;还有对治悉檀,你哪不对,就针对你这个量身定做;还有各各为人悉檀,就是量身定做;有的让你先结缘;有的让你先到一个中途的目标点;当然有的就是直接让你归家。

所以印祖说:“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什么是实呢?就是指的一乘的佛法,纯粹的佛法,只说成佛。什么是权呢?如果把一乘当作究竟,权就是中间的方便台阶。

比如在天台教法里面,讲到藏、通、别、圆四教。藏、通、别就属于权教,权巧的,它不是究竟法。圆教就属于实。这个名词,其实体现的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大家到达真实佛的地位,方便施设的一些权巧的教法。

比如刚开始讲《阿含经》,我们也跟大家说,讲《方等经》、《般若经》,最后才讲的《法华经》。这前面的就属于权,后面的《法华经》属于实。为了让大家能够入法华,究竟成佛的境地,那么前面方便的施设了这些权巧的教法。

当然这是我们通常一种浅表性认为说,直到法华会上彻底才开始开权显实,就是把权巧的教法告诉大家,这是不究竟的,我只有讲的《法华经》才是最究竟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要知道,佛的密义是无量的。就对实和权的教法来讲,有一种升华性的认识。

比如他说“为实施权”,实际上义在于实。就是为了让你入真实的教法,虽然现前看上去不断的跟你讲权巧的教法,好像是主打,实际上义在于实,让你将来入实的真实教法。

但是“开权显实”,最后到了真实的地步了,说原来的都是不算数的,是不究竟的。他要讲到义在于权,“开权显实”义在于权,就是让你意识到它是不究竟的时候,其实就究竟了。所以实际上是权实不二,只有一种法。“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其实只有一乘法,只有单纯的一法,无二亦无三。这么多的权巧,我们随着一乘法而学习的时候,由于根器不行、不一样,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作种种说。

“或有善根成熟者”,有的人这辈子已经就差不多了。

“令其诞登觉岸”。就是他的胜因缘显现出来了,到涅槃彼岸,觉悟了。

“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渐出尘劳”尘劳就是烦恼、无明、染着。

“曲垂接引,循循善诱。”

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行礼拜或者忏悔法的时候,也这么作观作意。就真的观想自己从学佛上道,皈依三宝,全凭佛菩萨在其中护佑。这种护佑是真的,大家不要以为天地大众深广。比如说观音菩萨,他哪能忙得管得了那么多呢。大家知道他就是为我们忙的,而且他可以极忙极忙,他越极忙,他越清净。因为他一念普门心地中,一个因缘都不会落下,他可以同步施为,照顾的面面俱到。

所以这种恩德,“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没法比。在天地父母眼里,我们的一个色身养育承载。可是当我们见法身的时候,阿弥陀佛!那个真的是一种生命的超越升华,彻底到了究竟的这种质量,享受这种究竟法喜的时候。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真的是莫大的一种,只能说幸福吧,用幸福这个词来形容一下。幸福虽然形容也太俗气,只能说奥妙到者方知。

所以前面的这一段话,讲到佛出世度生的宗旨。后面开始,既然有这么多讲的法,那么一定有它修的门。所以后面讲到:“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这是开始讲难行道了。

“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

大家看到了,这里开始提出来,又是“皆仗自力”。我们也一直给大家在讲,净土法门是他力,靠自力太难。换个说法,大家要知道,自力是什么力呀?印祖也不是常讲,我们想想自己有什么力,通身的业力。什么叫业力?就是凡夫的力,凡力。凡力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凡夫的心力,他是一样的力,可是他用在凡位上就很辛苦,因为他得把凡力要修成圣力,大家想。

他力就叫圣力,圣力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圣人的力量,圣人之心力。你一样的力用,用在圣智上,他就非常自如,很方便,很巧妙。所以以凡力来趋向于圣力,就是特别艰苦。以圣力来带动凡力,大家想想,我们常说自力他力。我们换个说法,大家设想一下,以佛力代替我们众生力,那就是另一种手法了,所以为什么叫易行道。

从自力而言,你自己去修。你看“纵令宿根深厚”,就是过去世修行的培植已经很专业化了,这么来讲,非常有深度了,这样的人才能够有希望叫“彻悟自心”。可是大家要知道,“彻悟自心”只是悟,还不是断,不是断烦恼,证呀。他只是把凡圣一体的局面看清楚了,他由凡修成圣的资历还没有。转凡成圣他是有指标的,要断惑证真。就是要把心地中凡夫的特征、惯性,全部改换成功,才能够入到圣流,这才叫超凡入圣。

支撑着当凡夫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这里讲到的“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我们的见思烦恼。其实以前也讲了不少了,这里就不细讲了。“见惑”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凡夫的人生观;“思惑”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凡夫的习惯性。这两种根本烦恼束缚着我们,必须投入到轮回生死的格局中。

你如果有那么一点点的没有处理干净,都得不到彻底的脱离、解脱出来,没有解脱,认证不了。

“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

印祖用自己的话,就把整个这个场面看透了。如果还在生死道,一定要经受这种定期的磨难,这个定期的磨难就是只要你投胎转世一次,就要旅行一番,对我们法身一次一次的败下阵来的这种摧残,一隔阴,真的就像洪湖水浪打浪一样,就迷掉了,一浪就翻进去了。

其他的不要说,我们每天早上睡起来都是迷糊的。大家有过头一天修的比较精进的时候,觉得很清明,甚至睡觉前还是念佛,念着、念着、念着睡过去,非常好。可是,大家也反观一下,有几个是第二天眼睛一睁,意识一动,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能有几个?

所以,一旦重新来过的时候,这一世的果报,这种异熟果都是诱发我们只要触摸一下,马上就生起执著点,生起挂碍,被外境转,所以从觉至觉者少。过去修的一些功德,一些觉性的智慧,般若因缘,但是保险不住,马上就翻昏了头。

上一世修的觉性,不要说这辈子能够顺势能够增上了,大家要知道,有的连藕断都不能够丝连,直接就阻断了。要不然为什么老说,希望善根能够显发。如果前后世不会断的话,善根相续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显发呢?如果遇不到善知识缘,他还显发不了。

所以这个就叫“由觉至觉者少”,太少了。“从迷入迷者多”,本来就颠倒的,没有掰过来,迷根还在,一旦遇到迷境了,简直是臭气相投就大放异彩了。所以为什么在《地藏经》里面讲到“因蔓不断”,就这个道理“因蔓不断”。

下面说:“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上面讲的这么惨的这些情形遭遇,还属于上根方能到达的地步。就是已经开悟了,还没有了生死,还要出这么大的娄子,中根、下根就更不要讲了。

你看这里讲到:“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要了生死嘛,你把见思惑断尽才算了。可是你断见惑的难度,就跟断四十里的急流一样。这见惑还属于我们明显的一种理性上的错误思维,给你说一下,提醒一下,你就很好能观照到。

比如原来说“人死如灯灭”,善知识告诉你有轮回、因果的,你把知见扳过来了,就这样的都很难断呀。大家以为扳过来了,知道了就行了嘛。他下意识想的时候,他还会那么认为。比如我们不是有一种理论,一直认为人是猴子进化来的吗,你想想这个烦恼提出来以后,被大家都公认、认可。认可了以后,大家明明知道,道理上不是猴子进化来的,可是他有时候那种潜意识里面还觉得,哎呀,有可能就是猴子进化来的。

所以不是不想断,就是断不了。比如,像我们明知道“照见五蕴皆空”,可是就是搞不定呀,知道是五蕴,还错认为是我,这就是见惑。思惑就更不用说了,更微细,更根深蒂固,潜在、下意识,很难断。

所以这里讲:“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为什么很多人把了生脱死当作容易事了,那是一种自大心理。实际上,我们对于佛法的智慧,为什么般若空性很难相应上。就像我们待在一个房间内一样,很多时候误以为,比如说房间很闷,就像我们活的生死轮回这烦恼,火宅。

那么有佛法修一下,就以为开悟,很多人误以为开悟,就是彻悟自心,就是了生脱死了。充其量就是闷的房子把窗户,咵的一打开,哇,阳光照进来,空气流进来特别舒服,很爽,这个时候就以为已经搞定了,没有。只是我们觉得空气清新,天地广阔一下而已。真正的断,就等于我们要彻底走出房间的限制,这不在一个层面。

所以印祖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那么容易吗?所以凭借自力。“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一语道破自力的艰难,难能可贵性,虽然可贵,可是很难能,难能。这是这一段以自力为本的陈述。

好,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开始,要讲到以他力为本,以佛力为本。光有自力法门不能够圆满归宗,确实如此,虽然前面讲到“对病发药”。可是有时候我们说,佛以一音而说一乘法,众生随类得三乘的效果。我们病症对药的时候,如果你的病没有对症,药也有可能发错呀,发错药了咋办。

现在说实在的,很多教内的这种修行人,居士同修们,其实有的都吃错药了,还自以为治的效果好,实际上是吃错药。要知道了生死不易这件事,对圣人来讲,人家回过头来觉得易如反掌,他觉得了生死再轻松不过的事了,自然的事,本来的事。可是对于凡夫来讲,就太不容易了。

所以他把自己轻松自在的功德,依附于凡夫众生沉重的操作上,这样一个巧妙的置换,就出现了阿弥陀佛万病总治的效果,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他绝不会投错药的。

所以说:“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

这一段话,太讲的到位了。只有这一门“唯”,唯独这一门,有别于其他所有的。念佛求生表信愿,生西方这个方法,我们刚才讲了,利用佛的力量来置换凡夫的功德。他用了好多词“专仗”,“专”就是不要再有其他的私心杂念。“仰仗”主要就是靠他,以他为根本。

不管是前面讲到的迷多,还是觉多,有没有从觉至觉,会不会由迷入迷,不论你的善根熟,还是没有熟,你的恶业造的轻,还是重。这里“但”,“但”就是只需要的意思,“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那么“临命终时”,“定”,大家仔细看这些,“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

我们学习印祖讲法,我们先把这段话里面讲净土法义的这个词语抛开。大家来看,我们光学习印祖的用词,就看到他的见地有多么的纯正。他绝不滥用,也不多用,也不少用一个词一个字。

比如说,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对于法的描绘,殊胜无比,不可思议,易行难信,乘愿往生。但是忘却了这个文字里边,为什么说印祖的文字三昧,他还有重要的前行,就隐藏在他的修饰词里边。大家看到了嘛,“唯求,专仗,但肯,定蒙。”这都是修净土法的诀窍。

“唯求”就是我们说的净心呀,不是有四种心叫诚净专精嘛。“但肯”就是诚心呀;“唯求”就是净心呀;“专”就是专仗呀;“定蒙”就是精嘛。就锁定阿弥陀佛,一定就靠他。大家听出来没有,这都是修净土法的诀窍。如果说这四组词、两对,也是互为因果。

比如说,“唯求”就是因,从心里事上来认准此门、此法。“专仗”就是果,一定能靠得上,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接引。“但肯”就是因,我们常说净土是他力嘛,这个他力也是用自力来撬动的,所以就怕你不肯。只要你肯,“但肯”就是因,“定蒙”也是果,一定会招感来弥陀垂慈,西方圣境。

我们不是给大家讲《彻悟禅师语录》里边,记得彻悟禅师总结的非常精辟的十六字,是净土的修学纲宗。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大家想,其实印祖就这几个修饰词,也把这个纲宗给涵盖进来。

“定蒙弥陀接引”,就属于真为生死的范畴,就是要往生,一定要佛来。“专仗”就是发菩提心呀,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去对接,凡心入圣愿。“唯求”就是以深信愿。“但肯”就是持佛名号。所以你看“唯求,专仗,但肯,定蒙。”也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就是净土的纲宗。

所以最后才总结的说,无论善根熟不熟,恶业轻重,就不搞这些了,不在这上面论了。“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这就是我们学习印祖的文字三昧,般若三昧,真实不虚的。

再往下看:“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

前面讲的是往生法,这两句话讲的是往生后法。前面讲不论你善根成熟,今生有没有悟,都能够成就。那么这两句是说,你因地修行,往生以后,果地怎么给你兑现。

这里讲到“善根熟者,顿圆佛果。”“顿圆佛果”什么意思?就直趋佛境,直接就成佛,快速成佛。实际上表的就是行不退,念不退。“恶业重者,亦预圣流。”实际上表的就是位不退,行不退。那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合起来。

大家看,为什么往生以后能够快速的修行,成就的一个根本法,就是行不退。就是一直在行,行进在佛道上。

所以这么一个法门,三世诸佛度众生的要道。所以大家看,这句话就表明说,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佛而已,从中可见,阿弥陀佛他跟一切佛都有合作关系,“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净土法在十法界的共修法。

我们现在不是常讲共修吗,打佛七叫共修;参禅也叫共修。那只能到某一个道场自己家里面约几个道友,这样子去相互增上、成就。可是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是在十法界属于共修法,这个厉害不厉害。

“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所以所有的大乘经典,都在启教这个法门,正说,旁说,显说,密说,随喜说,专门说,这就是佛法嘛。佛在说,说这个法。“历代祖师,莫不遵行”。这就是以身试法的成功案例,就是僧嘛。所以你看,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净土法门。不是往生了以后,从发愿修净土开始,就是这样。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前面说了佛出世的本怀,自力修行的艰难,净土的方便以后,那就要还回来,看看这个请法禅者,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有怎样的邪见。来看:

“汝以禅教自负,而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断灭佛种。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丧心病狂,认迷为觉,指正为邪之地狱种子耳。”

你看这里“汝以禅教自负”,第一句就点破,参禅学教的致命处在哪里呢?自负。自负害死人,害死修行人。

大家想,如果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修行很好,天地都容不下他了,一直就这样强势的认为。他成佛要远远慢于,一个人可能不怎么修行,但是他常觉得自己,哎呀,我还很差劲,我应该努力一点。尽管他可能比较懈怠,就这个惭愧,是入道之财。那正念处,为什么。

参禅者要参透法界平等,像虚云老和尚讲到,开悟了说,‘山河大地皆是如来’。你上哪儿自负去呢,自谁、负谁呢。从教来讲,要悟到二空正理,依教要解悟。

所以不管是禅也罢,教也罢,都容不得自负这个心态,这是最大的尾巴呀。这个禅者一下就露出来。那么你单觉得自己的禅高妙,教通达,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很好的上根人了,那也就算了,最多也只能算个误己吧。他最可怕的是进一步还要说,弘净土者为诽谤正法,这就是严重的害他。

你看:“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说蕅益大师断灭佛种。从他这个表现上看,印祖就说“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你入魔了。证据确凿、现前就可以判定。

大家都知道,谤净土就是谤佛,就是五逆重罪。你阻止净土就是阻止人成佛嘛。你把佛种在末法时期的真种子,但是,你欲给人家断了而后快,这不是断灭佛种吗。所以听这个言,观他的心行,就完全可以证明,魔附其身,丧心病狂,不分邪正,迷悟搅在一起了。

这就首先把他的邪见之处,给指出来。后边再诚恳的说,这个法比其他的法,还更难得在哪里啊,大家一听我读就明白了。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为什么这里要告诉大家,难得在哪里呀。前面也是在讲,佛度化众生的仪式、方法。那我们学了这么久,看出来了没有嘛,其他的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完成的,唯有此净土法是两佛合作才成就的。换句话说,修另外的法,除了靠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之外,就只能靠自己。

但是净土法门,除了靠释迦牟尼佛,就靠阿弥陀佛。大家想想,靠自己和靠阿弥陀佛,谁能靠的上。我们平常有点烦恼,还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菩萨’。那佛比菩萨更要厉害。

这里讲到往昔了,这两尊佛,他们两位曾经是兄弟。在《悲华经》里面讲到,于过去世,发了大宏誓愿,度脱众生。所以合作中,各有分工不同,一个示现在秽土,以娑婆的苦来折伏大众,往极乐世界发遣。所以大家看,释迦牟尼佛就跟招生代表一样,在我们娑婆世界,专门来招生。

为什么要用苦来折伏,就让我们要彻底死心,放弃呀。大家不要说放下不等于放弃。我跟诸位讲,放弃是放下的第一表现形式。苦呀,你不放下就苦嘛。咱们同修,你一个修行人,在家里有在家的苦;出家也有出家的苦。在家你根器到了这个地步,佛在加被的时候,他要把你的幸福感给你彻底催灭。

出家的话,他要把你支撑道场、弘法利生的这种妄想,也给你彻底催灭。如果你不放下,他就让你疼,就让你放,这就叫折伏嘛。

我记得前些天说起牙齿。我们师父和尚上人,说他牙齿这边是种了一个。我也说,我这边牙齿原来不能咬了,也种了一个,曾经牙齿裂了,疼的要命。师父和尚也说,他原来这边不是也种一个牙吗,他是这边的牙齿疼的时候,咬东西啊。

比如左边右边,右边的牙疼,不咬的时候不疼,一咬就疼,一咬疼的时候了,下意识的就往左边移了,就去左边,不在右边粘着不走了。他老人家说:‘佛菩萨也就是帮助我们用这个苦,利用这个苦,来真正的感受这种逼迫。’感受这种逼迫,就让你坐立不安,东西前后左右上下都不对,就让你安住在这个不安之安。

所以我们讲到苦,说到苦行了。大家对苦行的认识总是觉得,哎呀,去朝山呀,行脚呀,拜海呀,怎么样的难得可贵。当然这是难能可贵,头陀行嘛。可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苦行呀,就是什么都由不得你,就不按着你的来。

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你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虽然是一种累的辛苦,但终不是真正的苦行。真正的苦行就让你疼,只要你一着相,就让你疼的受不了,就要折断。折伏是什么呢?要折断你在娑婆的存在感,伏住你的幸福美满,意气风发,充满希望,就让你断了这个念想。

我记得以前有个流行歌曲,就唱得充满希望。我小时候看的《咱们的牛百岁》里边唱的歌,‘青悠悠的那个岭,绿油油的那个山,双脚踏上丰收的路,越走心越甜。’还有‘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那我们心想就是娑婆世界的事啊,这儿的事成了,极乐的就成不了了。

所以这就是苦,他(佛)必须让我们以染土的秽恶,见的是恶人,闻的是恶声,以这个苦折伏我们发遣。阿弥陀佛,则是让我们安居净土,以净土的乐来摄受。 “钧陶”就是来造就、成就我们。

因为前面示现一下,说走一遭,觉得娑婆世界非久留之地,那么正好安居。你看这里用的“安居净土”,定下来,这是我们的根本地盘,所以不是常把极乐世界比喻成故乡。

所以说这种极乐之乐,为什么用了一个极字呢?他就是对于所有苦的根本了却,把娑婆世界最根本的这些苦点,都做了相对的一个置换切除。而且究竟上来讲,以绝对极乐的极来施舍他的解脱成佛的寂灭,涅槃大乐。

所以印祖给他这么一说,讲透了净土的一个脉络线条。可以说寥寥数语,就爱憎分明。当然这个爱憎不是说讨厌这个,反对通途法门。就是取舍分明,抉择分明,这么说更加的适合。

后面开始就进一步呵斥这个上座禅者这种肤浅的见解。你看:

“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

那时间关系,下面开始的内容,他(印祖)要把净土偏赞,而且有理有据,着实而说,‘确确实实是究竟之法门。’那下面内容,我们下一堂再来学修。今天,大家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