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法华经》,大家翻到课本《法华玄义》。

天气是越来越冷了,真正的冬天到来了,大家也多注意身体,多穿衣服。咱们这个业报身,这业报还没完嘛,还得继续受点业。但是这个业的话,咱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稍微地改善一下,身体不要出太大毛病,健康不要出太大的问题,有比较好的一个因缘基础,来听闻佛法,来思维、来修学佛法,这是我们这一辈子应该尽量去成就的,成就自己也就是成就众生。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己,我们所修的功德也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单独地去享受,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无私的、无利的,不要图任何的利益的,去为众生共享。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说:因为我们此时此刻大家所付出的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努力,都能在今后的佛法道路上,能够有更好的这种因缘,有更多的这种善根,然后前面的路就越走越宽广,所以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

上次我们讲到这个四谛。讲了无量四圣谛,无量四圣谛最后一句话:【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就是佛在小乘经典里面不跟大家讲这个四谛,只讲到前面的生灭四谛和无生四谛,这个无量四谛没有讲,无量四谛是对菩萨所说的,属于大乘佛法。所以在声闻的经典里面是看不到这个无量四谛。【三亦如是】。是什么样,除了前面这个苦谛,除了无量苦谛之外,无量集谛,无量灭谛,无量道谛也都不说,就是四谛统统不说。当然说实话,这个无量的话,不仅仅是指数量多的问题,大家有时候看无量,不就是法门无量嘛,众生无边嘛,烦恼无尽嘛,佛道无上嘛,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它这个无量是从般若空性之中所生出来的一种菩提心,天台宗叫从空出假。就是我们仅仅为了自我利益的话,证得这个涅槃是远远不究竟的,我们应该继续发菩提心,要成无上佛道。那么好,你要成无上佛道,你就得度无量众生;你要度无量众生,就得灭无量的烦恼。因为每个众生的烦恼,每个众生的苦,都不一样,千差万别。所以你得有更大的智慧,有更大的菩提心,有更大的利益众生、觉悟众生的这么一种奉献的心理、菩萨的心,你才能去成就更大的功德。在这种功德上面,你才能成就你自己更大的一种智慧,成就更大的一种菩提、佛果,否则是不可能的。你仅仅就是自己成了阿罗汉,成了缘觉,我就得到这个东西,我就已经少富即安、得少为足,远远不够的,前面的路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这个无量四圣谛是在前面这个无生四谛上面,从空出假,发菩提心,一直朝着这个菩提道往前走。他这个无量,虽然我们看表面上好像是有相的,实际上是无相的。

我们说即假即空。为什么是即假即空呢?因为他是从空而出的假。所以他所现出的这些假:修无量的法门,度无量的众生,成无上的佛道,都是建立在空性的这种智慧的基础上。打个比方,这个人做事做得非常好,做好事不留名。像我们世俗人做好事呢,都是有名利心的,要么图别人的回报,要么图个好的名誉、名声,但是这个人无心而做,这个无量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种修学的一个法门。

今天我们再看,下面还有无作。【无作者。迷中轻故。从理得名】。前面是迷中重故。无量四谛是迷中重故,对于中谛理性,它的迷惑比较轻,所以它是从理上得名。就后面这两种四谛,无量四谛也好,无作四谛也好,都是从理得名。前面这两种四谛,生灭四谛,无生四谛,他是从什么得名啊?从事得名。因为他没有证得,他没有得到中谛的理性,也就没有证得中道的佛性。只有这个中谛的理性,它才是真正成佛的根本。前面只是真谛,真谛相对于中谛来说,它是属于事,它不属于理。

所以【以迷理故。菩提是烦恼。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比如说,如果我们众生对这个中谛理性是迷惑的、不了解的,那么本来的菩提在我们这里就变成什么?是烦恼,这个烦恼就叫集谛。本来众生应该是不生不灭的,到我们这里就是有生灭、有生死,这就是苦谛。

那么这个本来,什么叫做本来啊?实际上也没什么本来,就是这个东西。所有的一切法,它原本的一种状态,就说最高的、最清净的一种状态,都是不生不灭的,都是清净的,都是无为的,也都是具有无量的功德智慧的,那是他最高的一种状态。但这是属于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叫做本来,这是按照我们最高的一种标准去看待的。但是到了众生这里就不一样了,不要说我们凡夫众生,就是换成是二乘人,他对这个理也是迷的,那他也还有什么呢?也有烦恼,也有生死。二乘人有什么烦恼啊?见思烦恼没有啦,无明烦恼嘛,这学了你看又忘了。二乘没有什么生死,、又有什么生死呢?没有界内的生死,界内的分段生死没有了,但是界外的变异生死他还有啊。所以他也是一样的,菩提并没有真正的证得,菩提是烦恼,涅槃是生死。当然对于我们普通生死凡夫就更不用说了,百分之百都是,菩提全是烦恼,涅槃全是生死。二乘呢,起码菩提半是烦恼,涅槃半是生死,解决一半问题,另外一半还没有解决。如果说得严格一点的话,他菩提也全是烦恼,涅槃也全是生死,为什么?解决一半等于就没解决一样的。因为他还有烦恼存在,他还有生死存在。他这个时候能够障碍他的,就是这些烦恼和生死。至于他已经跨越的那些烦恼和生死来说,实际上他已经不太关注了。

打个比方,就是说我们过去也吃不饱饭,也穿不暖衣服,衣服也没有好衣服穿,好不容易度过温饱了,你肯定就是说不以过去的穷困的这个标准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目标了。现在是什么呢,要奔小康,以后还有中康、大康,有没有标准,肯定还有大康,发达了,温饱已经解决了,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奔小康。下一个是我们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你还会以以前那个温饱作为你那基本的需求、一个目标吗?就不去想这个问题了,你的问题只集中在上面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只有真正明白什么是中谛理性,这最终才能解决问题,所有的生死才能解决。

【涅槃是生死。名苦谛】。有生死就有苦嘛。生也是苦,死也是苦,在生死中间还是苦。一生下来,生的当下就是苦,实际上在生的之前就是苦。你为什么会生啊?造了业呗。你造了业,你就会来这里投胎啊,就会来出生,生死轮回嘛。生也不会好好生,生的时候也会很痛苦,这都冒着很大的风险。生你,比如说你的母亲也会面临着,当然现在条件好了,死亡率没那么高了,以前生孩子死亡率很高,胎儿的死亡率也很高,反正现在死亡率虽然不高了,生下来肯定也是痛苦的。难受啊,疼啊,母亲也疼,孩子肯定也疼啊。生下来之后就不用说了,慢慢长大。刚生的时候呢,很多业力呀,包括你自己的身心还没成熟的时候,很多业力还没太显现,等到越来越大,人就越来越复杂,烦恼也就越来越多,都这样子的。

但是呢要【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如果迷那就倒过来,颠倒。菩提是什么呢?烦恼,涅槃是生死。但是如果能够解,能够理解,能够明白这些道理,那烦恼就变成什么了?菩提了!生死当下呢就是涅槃了。所以说这圣人与凡人就是在什么呢?迷悟之间。迷惑的人就是凡夫,开悟的人就是圣人。所以我们得做个明明白白的人。

【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这句话就讲得非常重要了。即事而中,并不离开一切的事相、因果之外,另外还有一个中谛的理性。明白吗?理就在什么呢?事之中。如果我们再简单一个比方的话,就是什么呢,凡夫就是佛。因为生死就是涅槃,生死是凡夫,涅槃的是佛。生死因为迷理,迷惑这个真理,迷惑中谛理性,你才是凡夫,有生死。如果你明白了,了悟了这个中谛理性,你生死就进入什么呢?涅槃,你就成为佛了。所以说成佛也是它,做众生也是这个东西。那就说明什么事情呢,一切的事相因果之中,当下就存在什么呢,存在这个理性,就是说理和事从来就没有分家过,就没有分开过。只是我们没有明白而已。我们再放而广之,就是说一切的世间的万法之中,都有中谛理性,都有佛性或者法性的存在,只是我们没有看明白,没有悟得这些道理。所以我们看事就是事,看生死就是生死,看烦恼就是烦恼,而且不可避免地会被它所影响、所束缚、所牵连。所以你看到的事相是有生灭的,你也跟着生生灭灭,你也会有轮回。你看到的一切的这些因果,有苦也有乐,然后呢你也会跟着欢喜,也会跟着忧愁,所以你也会有种种苦乐的感受。在苦乐的感受的基础上,你又会起惑造业。你生起爱憎之心来了,看到快乐的东西贪图啊、喜欢呀;看到痛苦的事情,你就厌恶啊、排斥啊。这不都是生灭心嘛,都是烦恼心嘛。所以最终你又会造业,造业你就又会跟着苦乐相间,生死不离,就这么简单。

所以最终告诉你:无思无念。真正的这个中谛的理性不是用思想、用我们的念头、用语言、用种种我们的文字,能够去得到的。要离开我们这些东西,离文字语言之外。它应该高于文字语言之外,高于我们普通的这种妄想心,你要超越它,你最终才能明白,噢,这个事之中原来是有理的存在的,但并不是完全不要它,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超越的意思。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仅仅是源于生活,那就跟生活是一样的,那就没有艺术了。那生活就是生活,艺术就是艺术,但是生活跟艺术怎么才能融合在一起呢?你要有生活的经验,有生活的体验,然后又从生活体验里慢慢提炼出来,这个就是艺术。它跟生活之间是有相通的部分,但是它又要高于生活,明白吗,就像从牛奶里面提炼出醍醐一样的。牛奶是原材料,离不开这个牛奶,去提炼这个醍醐,但是醍醐的味道远远比牛奶要高多少倍,它是最妙的一种味道,所以你说醍醐是不是牛奶呢?是,又不是。所以最终说不可思议。你说是吗?哎,好像是。那你说是的话又有问题,又不全是;你说不是,那也不对呀,没有牛奶哪里会有醍醐。所以说最终佛教就讲这个东西,又要靠它,又要高于它,又要超越它,根本的性质没有两样。但是经过你自己的修炼之后,修行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无谁造作,就这个东西是本来就存在的,自然就有的,从无始以来它就是这样子的,哪是我们后天能够造作出来的,就像我们的佛性。,这里讲的这个中谛理性。一切的万法,一切的众生皆有佛性。自然而然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我们叫法尔自然、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不是说谁后天造一个佛出来,造一个佛性出来,没有。所以说我们最终就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最终修来修去,我们发现,修到最终,到真正究竟佛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有个佛性可以修出来的。“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只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原来的佛性而已,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新的佛性被我们所创造出来。就说一切的万法之中,本来就有这个究竟的佛性,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修行,把他自己原来这个佛性的功能、功德恢复。当然你如果不努力的话,你永远恢复不了,你就愿意做众生,你就做众生吧。我以前说了,不仅仅有佛性,你有众生性啊,众生性还远远大于佛性,不是说大于,就是说高于。机会太多了,做众生的机会太容易了。做个坏人多容易啊,当然有些人做坏人也不容易。但是做好人更难,做一辈子的好人更难,你做比一般的人更高的,天人就更难啦。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世界上你说好人多吗,好人也好像很多,但是坏人也很多。这个好人你如果严格再划分一下的话,这一大半就刷下去了,都不能算是真正好人。标准低一点还可以、及格,都算好人。

所以这叫做无作,这个无作并不代表你不用去作。就是这个佛性之理,不是我们经过后天能够造作出来的,虽然无作,但是还得作,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自然的佛性需要我们后天的造作、修行之后,才能恢复他原有的这个天然的佛性。他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这就叫做无作而作,大家听明白没有啊。就是所做的事情已经达到最圆满、最究竟的时候,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无作的。经过前面这个无量四谛,哎呀,那简直无量阿僧祇劫的勤苦的修行之后,最终回来才恍然大悟,啊,原来是无作。你看我做了这么多,修了这么多菩提行,度了这么多众生,学了这么多法门,最终成了无上佛道之后才明白,原来都是我自性之中本来就具有的功德。但是这个功德呢,还得靠我自己去取,取出来才能用得上,你不去取就用不上。但是即使是取,他也是无作天然而成的,明白吗?所以说这就到了佛法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大经云。世谛即是第一义谛。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出世人知即第一义谛。一实谛者。无虚妄。无颠倒。常乐我净等。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你看大经,《大涅槃经》云:世谛就是第一义谛。我们经常在一般的佛法里面,哪怕是有些大乘佛法里面,我们经常说有二谛。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第一义谛。世俗谛是讲什么呢?讲世间的因果;第一义谛是什么?是出世的理性,出世的真理。一个是世间,一个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是两个不同的法。但是真正的到最后大乘佛法,到究竟的时候就会说,实际上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真理,跟出世间法所代表的这个真理完全是一致的。如果你没有看明白这个世间法背后的这些真理,这个真谛的东西,你认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是有差别的,一旦你明白了你就发现没有任何差别的。

就像我们说,比如说你如果没有证得什么圣果,你看众生永远就是众生。等你什么时候证得圣果了,成了佛了,你看哎呀,原来众生里面也有佛性啊。现在当然我们也知道,谁告诉我们的,佛告诉我们,佛没告诉我们谁知道啊?,每个众生都是平等,都有佛性呢。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现在我们也看不到啊!打个比方你往这一坐,我能看到你这个身体里面具有这个佛性吗?看不到啊!但是佛能看得到,佛又能说得出来。佛说世谛就是第一义谛,这就是佛所说的一种境界。现在让我们也明白,实际上是可以完全最终合二为一的。

但是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但是众生不可能一下能够听明白,能够听懂,或者能够一下就能把这个世谛转化成第一义谛。所以还得有方便法门。所以佛经常跟我们说修点儿五戒、修十善,修点这个人天的善法。你把这个善根积累好了,然后再告诉你怎么修解脱,最后修菩提道,他就把它分成二谛了。但实际上这都是一条路上的,但是这一条路上,适合不同的根机的众生在走。你在这个阶段,先跟你说这一部分的法;你到后面这个阶段,再给你讲大乘佛法。

你跟现在的人讲这些东西没有用啊。打个比方:你还没入小学呢,你就拿出高中的这个教材来,大学的这些课本来,你让他去读,他读得懂吗?是不是啊。那太残害我们少年儿童了,是吧。我们众生也是一样的,每个人的根性都很弱啊,福德都很浅啊,业障都很深啊,都很愚痴啊。所以先给你学点简单的,简单的学好了,再一步一步往上,最后佛告诉你,实际上我们学习是没有前后的。为什么前面给你学这个东西?因为你暂时学不了,先给你打基础,真正最后的目的不都是让你大学毕业,让你读研究生嘛,让你成佛嘛。

所以说出世人知,我们世间的人不知道。出世的人知,就是知道:世谛即是第一义谛。只有一实谛,没有二谛,。但是现在在我们这里确实有二谛,我们不但有二谛,还有四谛呢,甚至还有无量谛,没办法,毛病太多,。所以给你的药就得多一点;你毛病少了,算了;你没有毛病了,不用药了。所以一实谛就没有虚妄,什么叫做实? 真实,没有虚妄。没有虚妄也就不颠倒,虚妄的都是颠倒的。没有按照真实的这个法,真实之理去做种种事情,都是颠倒。

“常乐我净等”。你看,没有颠倒就能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当然讲的常乐我净很有意思。什么叫做常乐我净啊?不是那么简单,我告诉你们。大家不要看这个常乐我净,一看哎呦,还有常乐我净。我们知道,世间的凡夫是执著什么呢?有常乐我净。但是为了最终大乘涅槃的时候,为什么大乘涅槃,到了最终的时候又讲常乐我净?它这个常乐我净,跟众生执著的这个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完全是不一样的。众生是把无常知为常,把苦当做乐,本来没有我,当做有个我的存在,有自性的存在,本来是不清净的、是染污的却认为是清净的。

众生有分别心,他就喜欢去贪求所谓的常乐我净的这么一种境界,这么一种法。他会主动去回避无常、苦、空、不净这四种状态。比如说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想长寿啊?想长寿吧?不仅仅想长寿,希望就是不生不死最好,不生不灭永远都活着,你这不就执著于常了嘛;乐,谁想痛苦啊?,谁不想快乐啊?,说,谁举手:,我不想快乐,我只想痛苦,。那你这脑子有问题;说你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你,你这个人是空的、是假的,完了,我就是我啊,我得有自我的一种存在感啊,我得有自性的东西呀,我能够自我主宰,自我控制自己的命运啊,说没有我了,哎呀,那我活什么劲呀你说,谁在活啊,把这个都否定掉了。但是众生肯定都放不下了,知道吗?说净也是一样的,谁都不喜欢不干不净的东西,谁都喜欢清净的,但是清净的是不是真正的清净啊,还不是清净,你误以为是清净。打个比方,咱们这个身体,以前也说过,谁的身体是究竟干净的,别人穿得破破烂烂,比如门口有个乞丐,衣服也脏,身上也脏,多少天都没洗澡,你觉得他很脏,你天天洗洗澡,换换新衣服,你就觉得很干净,实际上也是臭皮囊,把你一剖开的话,里面你跟他是一样的,一回事。所以你真正的清净能得到吗?但是你肯定会主动去追求、去贪求这么一种境界。这就是众生的一种颠倒,这种颠倒是没有认识到事情的真理的时候,你去主动追求外在的一种所谓的常乐我净,是不可能成就的,不可能得到的,但是你偏偏就放不下。这是属于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但是到了真正涅槃的时候,这个常乐我净是已经超出了凡夫的这种分别心,他自然而然呈现的一种无相的状态,说是常乐我净,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常乐我净可以得到,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已经超出了我们凡夫计著的这个文字、语言或者说思想所认定的常乐我净这个概念之外的另外的一个假名比如说,佛菩萨已经证得佛性了,他还需要去求一个所谓的不生不灭的常在吗?永恒的存在吗?不用求。他已经没这个想法了,再说的低一点,他已经本身就是永恒了,我还去求什么,还去贪求什么,还去执著什么,就无所执著。

乐,什么才是真正的乐?世间有苦才有乐,有乐才有苦,苦乐都是什么相待而言。既然是相待而言,那么痛苦呢是痛苦,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按照小乘来说究竟皆苦。当然大乘不一样了,没有苦也没有乐。超越了苦乐相待的状态,那种状态才叫真正的解脱的状态,甚至都不能用乐来表明,这种乐是超乎于我们平时所能理解的那种快乐的,另外的绝待的一种存在。双引号,“乐”,所谓的名字的一个乐而已。“常、我”也是这样子的。难道他会执著我有佛性吗?没有,不会是。但是他证得佛性的时候,他自然就自在,自在就是我。能够自由,能够自在,不能为这些烦恼所缚,不为生死所惑,不受生死苦,没有烦恼、种种忧愁,这才是真正的我。净也是这样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并不是图外在还需要追求什么净的境界,没有,自然就是这样子。一个是相待的,一个是绝待的,相待的都是颠倒的,绝待的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有些人又说,哎呦,你看大乘的菩萨跟我们凡夫也差不多嘛,他还有常乐我净,为什么到他这儿就成四德,我们这里就成了四种颠倒呢,太不公平了。不是不公平,话是一样的话,理解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理解,义理完全是不一样的。

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就打个比方,说这个无作样的,因为用无作的字眼,最好能够诠释这个圆教,乃至佛的这个四圣谛的道理。实际上真正叫做无作吗?无作而作,作而无作。那你总不能叫有作四谛吧?多难听啊,境界多低呀。但是你说无作四谛,好一些,但是你永远只是简简单单地执著有个无作,没想到这个无作之后,只是代表一种理性的无作,事相因果还是有作,你不明白另外一层道理的话,你就冤枉了真正我们取这个名字,什么才是叫做真正无作。

所以很多世间的人对佛法,他为什么产生误解,他没了解啊。佛法是全面看待问题的。但是取这个名字,他只是有时候取其中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代表背后还有其他的含义。比如我们经常叫空、无相、无愿,三门嘛,三解脱门嘛。有人说佛就讲空,什么都不要了,这是真正佛教的空义嘛。无相也不是啊,即有相而无相,即有而空,有愿而无愿。这个愿是愿望的愿。即是发这个愿,这个思念、这个思想的心都没有了,实际上跟这个无作是一回事。无愿就是无作,无作就是无愿。愿望的愿啊,大家写出来,一回事。所以说佛讲到最终这些道理都是这样子,不离开我们世间的这些因果事相之法去谈论佛法。但是最终又不能停留在世间法上去看佛法,你得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自我,等到你到了最高境界的佛法,才发现:原来没有什么高,也没有什么低,原来大家本来就是一体,你所有的东西都明白了,就会发现,就这么回事。当然这个过程就很难啦,太难啦,多煎熬啊。我们世间的事情有几个人能放得下的,谁不想健康,谁不想快乐。你要是不健康、不快乐,说句实话你还有很大的魔,“我修禅定,我有很大的功德,我不怕,有点苦我都能熬得过去,我进入禅定什么苦都不能折磨我”,那你确实有这个功夫还好。但是我们一般没这个功夫你怎么办呢?也就会被这些业力所牵,被业力所障碍,被业力所压迫,你要修行都很难进入比较好的一种状态。实际上你就说没有业力的话,你也不能说你的修行状态就有多好。本来你这个根性就是这样的,没有业力的时候呢,少那么一点点障碍,你觉得还不错。暂时没有债主找你嘛!你觉得自己没欠债,不是没欠债,是债期没有到,债主还没找上门来。有些人就误以为:哎呀,我修得很好!你看我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也不得病,要挣钱又能挣得到,家庭幸福,事业发达,一切平安,你看我肯定都是修行修得好。实际上你想想你才修多久?你造业造了多久?能够抵消吗?不是没有问题!是问题还没有发现,没有出来!明白吗?

不是没有业障,不是说你业障轻,而是很多业障还没有结果,没有成熟。所以大家都明白这些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即使成熟结果,也不要害怕,好好念佛嘛,自作自受嘛,敢于承担,没关系。只要内心保持这个信愿坚固,好好把这个佛念好,也不要把业障太当回事儿,甚至还得感恩它们。你又得看空它们,又得感恩它们,还得回报所有的众生,以积极的、好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而然你也不怕你未来没有前途、没有光明啊!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然胜鬘说无作四谛中,别取一灭谛是佛所究竟。是常,是谛,是依。三是无常,非谛非依】。这是说的《胜鬘经》,也是佛教的一本大乘经典,佛教里面的。它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它是这么一种说法:它虽然也承认有无作四谛,但是特别地取出无作四谛中的无作灭谛,才是最究竟的,才是恒常的,才是真谛,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其他的三个是无常,也不是谛,也不是依。其他的三个是哪三个?苦、集、道,他就把它分开来了。

【何者?三入有为相中,故无常】。就是说这个三谛,它是属于有为之相,所以它是无常。【无常则虚妄,故非谛】。既然是无常,它就是假的,就是虚妄的,所以它不是属于真谛。谛就是实,真实不虚。【无常则不安,故非依】。没有常的话,就不会安住不动,所以也不能作为我们的依靠,我们必须要安住啊!你住的地方不安稳的话,你怎么去依靠呢。【灭谛离有为,故是常】。只有灭谛是离开有为,其他三个都是有为法。【非虚妄,故是谛。第一安隐,故是依】。它是真正的安稳处,安隐之处。

【故名第一义谛,亦名不思议也。达摩郁多罗难此义】。一个祖师,也是禅宗的一个祖师,他就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胜鬘经》里面把四谛分开来讲,无作四谛分开来讲,是错误的。【然经说佛菩提道,三义故常。一惑尽故常;二不从烦恼生故常;三解满故常,如众流归海】。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这个三谛,苦、集、道三谛,也是常,也是谛,也是依。它跟《胜鬘经》是两种不同的观点。

那么我们好,应该哪一种说法更值得我们去信任、去遵循呢?不用我说得很清楚了,应该是后面这一种说法。惑尽故常,烦恼尽了,自然就是常的。不从烦恼生故常。惑尽故常是代表什么谛呢?大家看看这是什么谛啊?惑尽故常是代表什么谛呢?考考大家,集谛。不从烦恼生故常,是什么谛?烦恼生的是什么呢?生死苦。因为有烦恼,才会有生死,由烦恼而出生生死。因为有惑,所以才会去造业;有造业,才会有生死轮回之苦。所以说,这苦谛也是常。那么第三个,解满故常,这是什么谛?道谛呀。前面不是惑嘛,这对应的是解。迷惑,有烦恼,有无知,这是什么?这是集谛。什么时候你能够了解了,能够开悟了,能够明白了,有智慧了,懂得种种法门了,这个时候就叫解满,你就是常。这不说的就是道谛也是常吗?这什么意思呢?不仅仅灭谛是常,苦、集、道三谛皆是常。这样好,既然是常,那它就是谛。是常的,它就是真实的。所以是真实就是谛;是常的,所以它是安隐的;是安隐所以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可以皈依的。这是真正代表天台宗圆教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四谛即是一谛,你不能把四谛之中又进行分割,我告诉你。所以最终为什么呢,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是什么呢?集谛;菩提是什么呢?道谛。生死是苦谛,涅槃是灭谛,集谛就是道谛,苦谛就是灭谛,所以四谛是合二为一的。

你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明白了背后为什么叫做谛,“谛”就是真实之相,你不能看前面这个苦、集、灭、道不一样,你应该看后面这个谛都是一回事儿。苦、集、灭、道如果没有谛的话,它是不一样的;但是苦、集、灭、道成了谛之后呢,就一样了。

打个比方,你没有认识到这个苦、或者没有认识到这个集它背后所代表的这些真理,那你只是在这里虚妄地受生死,反正该你冤枉,你说冤枉不冤枉?不冤枉。你迷惑啊,你不解啊,你造种种业呀!你造种种业你怪谁呢?你就得自作自受!等你什么时候突然明白了:哦,原来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有造的业,所以会有生死苦。为什么会造业?因为我迷惑,无知,有种种烦恼,所以才会造业。那么这些烦恼和生死之业能不能改变呢?最后佛告诉我们:生死和烦恼本身,它的本质并不是绝对的一种存在,它是可以改变的,它是可以远离的,它是可以超越的,它背后的本质跟道、跟灭谛,没有任何差别。别看你现在是生死凡夫,但是你还是有佛性,你是可以成佛的。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去造这些东西了。反过来,反向而行之,你不是就慢慢走向解脱了?所以你得明白这些道理,明白自己有佛性,明白怎么才能最终背尘合觉,背生死而向这个菩提之道。你懂得这些之后,你才有希望;你不懂得,那你就在这里生生死死永无了期。

所以说就是众流归海,这个众流归海的话,这个众流还是有因缘,所以才能归海。像我们中国都是向东方流,流到东海去。有些河流说句实话,它不是往东流,它自东往西流、自南向北流,它最终不是流向大海的方向,你说它能入海吗?就入不了海呀!就像我们众生一样的,为什么得不到解脱?走的方向不对呗,这犯的是路线错误啊!这错误非常严重啊!所以不学习怎么行呢?咱们得好好学习。

我们十九大的精神也得好好学习,世间法也得好好学,佛法也得好好学,不然这辈子你就完蛋了。这大的原则方向性的错误,你都埋下种子了,你这辈子还有什么好果子呢?没戏了!不好好学习佛法,不知道怎么修,盲修瞎练,走错方向啦!最终误入邪道。还叫误入邪道,这不叫误入邪道,你没有误,你非常准确地就进入邪道了,你干的就是这事儿。误的话是自己失误了,本来明白,偶尔失误了,还叫误,你从来就没明白过,你还叫误吗!

好了,我们时间快到了,休息一下啊,休息一下,十分钟之后我们再下半堂课。阿弥陀佛!

大家安静下来啊。

下面我们看【如众流归海。那云道谛无常】。这两句应该是连在一块的,前面划这个段落划错了。因为这里是【达摩郁多罗难此义,然经说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指什么呢?道谛。明白吗?就是经里面说:这个道谛有三义,有三种意思,所以它是常的,所以最终就证明道谛不是无常。跟前面这个谁说的呢,《胜鬘经》里面说的,道谛是无常,是不同的意见。

下面回答,【答。胜鬘作此说者。前苦灭谛。非坏法灭,无始无作等过恒沙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前面的苦谛和灭谛并不是坏法去灭,并不要等这个法坏了之后它才灭,是什么呢?这个法当下就是灭谛,苦谛的当下就是灭谛。就是说生死的当下就是涅槃。

【无始无作等过恒沙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这个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但是需要恒河佛法去成就,他才能成就法身。虽然这个苦谛当下就是灭谛,但也得什么呢,我们前面说了,有恒河沙的佛法成就,才能成就这个法身。

但是呢【说苦谛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这句话就很重要了。苦谛隐名如来藏,就是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苦谛之中就具有灭谛,就有法身,那就叫什么?叫作隐,我们就叫作如来藏。如来藏虽然有,但是它是隐藏的,大家没有发现,不明白。就像我们众生不知道自己身体里面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不知道这个事情。什么时候你通过修行之后,能够让这个如来藏得以显现了,这个如来藏就不叫如来藏了,就改名叫法身了,实际上是一回事。隐,就叫如来藏;显呢,修成就了,就叫法身。

【二乘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不见不知。今欲显说。说一是常。是实是依。有对治。除障。身显。故明三非常非实。一是常是实耳】。这是什么意思呢?二乘的空智,就是二乘人虽然证得空性的智慧,但是于四不颠倒境界,他不能见到,也不能知道。什么叫四不颠倒啊?常乐我净。就是涅槃的这种四不颠倒的境界,他并没有证得,也没有见到。

所以“今欲显说”。为了显示大乘跟这个二乘的不同。“说一是常”。就是说一是什么?灭谛。“是常、是实、是依,有对治、除障、身显。”他能对治,能够除种种障碍,能够让我们的法身得以显现。而反过来说什么呢?其他的三谛,苦集道三谛是非常,也非实,只有一灭谛是常是实。就是意思说,《胜鬘经》说的是种方便的法。他是对二乘而说大乘,他二乘到大乘之中有一个过渡。所以他就说只有灭谛是常,是真实的,是可以依靠的,而其他的三谛都是非常的。

【今难】。现在就问难他,就是认为他这种说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究竟。如果是你这么说的,【若尔。一谛显是无作谛。三谛未显。非无作谛。一是了义。三非了义】。如果按照你这么说的一谛显现了,就是灭谛显的时候才是无作谛,那么三谛在前面没有显现的时候,它就不属于无作谛。打个比方就是:法身已经显现了,它是属于无作的,那前面这个如来藏没有显现,难道它就是非无作吗,?一个是了义,灭谛是了义,其他三谛都不是了义。

那么,【当知胜鬘所说】。如果像《胜鬘经》这样说的话,是【说于次第。从浅至深。历别未融】。就是他是有次第而说的。先有苦、集,然后才有灭、道。苦集是在前面,灭道是在后面。苦集是浅,灭道是深。有苦集的话,那就这个生死,这个法身就不能得显;有后面的道灭的话,这个法身才能得显;只有到最后这个灭谛,法身才能什么?真正完全地显现。那它是历别未融,它之间是有隔阂的,是有次第的,是有差别的,不能够圆融。

现在讲【乃是无量四谛中之无作】。属于无量四谛之中的无作四谛。就相当于别教。它不是真正的圆教啊!别教它还是有差别的,为什么叫作别教呢?隔别不同嘛,就是这里历别未融。它要出烦恼才能得菩提,灭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生死和涅槃,烦恼跟菩提之间是有差别的。那到了圆教这里没有差别,圆教是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苦谛和集谛的当下就是道谛和灭谛,它是没有这些次第的,这就是圆教。为什么叫做圆教呢?打个比方,我们说就像个圆圈一样的,有始点有终点嘛。哪个点是开始的呢?哪个点是终点吗?没有这个分别。始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始点,始终不二。

这就最终说到了,【非是发心毕竟二不别之无作】,发心,刚刚发心跟最终毕竟成佛,这两个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这是圆教的教理。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发心的时候竟然就已经成正觉了,简直不可思议。我们肯定就想不通,怎么会这么快呢。佛也想不通,我们为什么就这么慢呢,是吧。当然这是开句玩笑话,实际上快与慢,有没有差别,因人而异,我告诉大家,这就是种思维。

大家不要问,师父,怎么这样,我就想不通,你当然想不通啊,你老是站在人的角度,站在你这个根机去想,你能想得通吗,是吧。为什么要学佛法?就是把佛的这么一种思维,佛的一种智慧,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要接受过来,你天天就是,你自己还是站在凡夫这个角度,老去想,你能想得通吗,越想越糊涂,越想越矛盾越冲突,没意思了,想不通。

这就可以告诉你个方法,你就按照你自己一样的,打个比方,你在小学的时候,你的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也比较笨。等到你后来慢慢长大了,积累了很多学习经验,哎呦,学习方法改进了,原来可能需要三天才能学会的,现在一天就能学完。就是在你的人生经历之中,你会有这种经验,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炼,你的学习能力,你的生命各方面的智慧,各方面的经验,它都会与日俱增的。你站在前十年去看,很多问题看不明白,站在现在看,能够看得更明白。如果你继续努力,再往后十年,你能看得更加明白。

这个时间、这些难度、不同的因缘,它不是一种绝对不变的一种状态,它是可以改变的。既然可以改变的,那就什么意思呢,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因缘上,看一个东西,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或者是结果,你说它是慢呢,还是快呢?对于我们众生来说,对于我们根性差的人来说,且修啦,你修一辈子弄得不好,你也修不出什么名堂来。师父,我进步太慢了,我都没信心了,哎呀,怎么怎么着,怎么办呢?师父说你根性差,师父说你业障深,说你福报不够,说你这种种方面,反正你自己心里很受打击,你自己不愿承认,但就是这样。

有些人天资就是不同,就是非常好,他前世积累足够,像人家六祖慧能就顿悟了,你怎么办呢,气死个人也没用。人家说就是这么容易修,是呀,他说得没错,他就是这么容易修,就修成了,但他的容易放在你这里就不一样了。到底容易修,还是不容易修呀,法没什么容易不容易,没什么难和易,因人而异呀,佛法就告诉我们呀,所有的世间法、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能者不难,叫什么,一句话,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是这样,就看你的能力了。根性好的人学什么东西一通就百通,一点就通。你这学了十年不如人家学三天,说句实话,就有这样的人,笨到家了。为什么笨,前世不学习不努力呗,就造成今生这个结果呗。

所以说大家不要去看这些问题,不要去太纠结,师父,怎么办呀,时间太长了,修不了,怎么办?你今生能修到什么样,你尽力而为就行了。一个有三宝加持,相信三宝,一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但是也得正视自己的现实,过去你造了什么业你也不知道。今生该出来就出来吧,出来也是好事,是吧,赶紧把这业该销的都销了,该报的都报了,下面的路就好走一点。所以说发心毕竟二不别,这是属于圆教,当下圆满,圆顿,一般的人哪能做得到啊,刚开始,到结束,到终点,那路程是很遥远的。

好,我们再看,【涅槃云。有谛有实】,就是说这前面三种谛都是真实的,都是谛,都是可以有依靠的,而不是说这是无常的,这不是真实的,不是这么回事。

【当知四种皆称谛称实称常也】,就是这四种法都叫做谛,既然叫做谛,它都是什么,谛就是真实的。是真实的,它也就是常的,不是无常的。真实的东西,它是恒常不变的;虚妄的东西,才是无常的。所以大家明白呀,这是《大涅槃经》,它就说得更加究竟了,《胜蔓经》呢,还不够究竟,所以大家就明白这些道理。是无作四谛,四谛即是一谛。

但是无量四谛,四谛是不是就是一谛呢,还不行呀,它就有次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无尽的烦恼,就不能灭无量的生死,就不能度无尽的众生。你不度无量的众生,就不能成无上的佛道啊,是得一步一步来,从因至果,从下到上,从浅到深。

但是无作四谛就不存在这些,本身就是无作,作都是无作了,这还有什么快与慢吗,还有什么高与下呢,没有了。当然这种根器、这种智慧,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想象的,但是确实有存在的,我告诉你。

第【二判粗妙者】,不是讲了四种四谛嘛,那四种四谛里面就有粗妙了。【大小乘论谛。不出此四】,就是大小乘都说的有四种四谛,但是大小乘的四谛各有不同。

【或教行证不融者为粗。教融行证未融亦粗。俱融者则妙】,就分成这三种情况。从教上没有融,从行上、证上也没有融,这是属于什么呢,粗。如果仅仅是教融了,但是行证未融,也是粗。教行证全部都能够圆融了,这才是真正的妙。

别看就这三句话,代表有意思的,明白吗。前面教行证不融者为粗,是指哪个教呀?三藏教,仅仅是三藏教吗?不仅仅是三藏教,还有通教。三藏教和通教都属于什么呢,教行证都不融,这两个教是最粗的。好,第二个教融行证未融,这是什么?别教。最后教行证俱融者,圆教,明白吗。这所以说,你看这三句话,不给大家解释下,你搞不清楚。他为什么来这三句话,为什么有这三种差别,当然第二个这个粗的话,比第一个粗要稍微好点,前面是真正的粗啊,太粗了。这个的话稍微还细一点,没那么粗,不是那么粗的人。好,这是从四教来说,从粗妙来说。

下面我们再看,【若约五味者】从五味上来去讲,前面是化法四教,这是从五种味道,【乳教两种。二乘并不闻。以大隔小。则一粗一妙】,乳教就是说《华严经》,属于华严时。大家还记得啊,华严时说两种教,一个是圆教,一个是什么呢,别教。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主要说的是圆教。但同时也兼带着说了一些什么,别教。

二乘人听不懂啊,并不是不听,没机会让他听,他听不懂,如聋若哑。最后听不下去了,赶紧走了得了。有些人都不愿意听,听到半路就走了。别说我们根器差,是吧,二乘人有些根器也差的,说句实话。退席啊,走了。或者即使在那儿待着听,我也不好意思退席,多没面子,是吧,好像我听不懂。佛到时候也怪我们,责怪我们,怎么听你跑了呢,是吧,不在听吗?听跟没听是一样的。人在这里,也没有听明白啥。

以大隔小,因为它是大乘的佛法,他就听不懂,所以说是一粗一妙。当然这个一粗一妙的话,它这个妙的话是指什么,圆教,粗还是什么呢,别教。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个二乘人啊连别教都听不太懂,别说圆教了,是真的粗了。但主要不是说小乘人,这里面说的这个粗,还是指的别教。别以为小乘人才是真正的粗,大乘人也有粗的。

【酪教一种】,这就说了,酪教是说什么,阿含时。为说什么呢,三藏教,叫但三藏教,只说三藏教。【大乘所不用】,它没有说大乘佛法。【以小隔大。根败聋哑。是故为粗】,就是那些二乘根机呀,焦芽败种。这根机都不行,没办法,佛为了慢慢地培养他们啊,只能先不说大乘,先跟他们说小乘算了,不得已。就像如聋若哑,二乘人之人跟他们说小乘教,这是什么,粗。第二位完全就是粗,只有粗,没有妙。

下面【生酥教四种】,生酥教是最全面的了,四种四谛全部都有啊。从前面什么呢,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到生酥教是四教并谈。四种四谛全部都包含了。

【一破三。二不入。二一虽入。一教不融。故三粗一妙】,一破三是什么呢?以圆教这个一教,来破前面的这三教,明白吗。真正的最高的是什么,是圆教。二不入,这二不入是什么呢,四教里面的三藏教跟通教,都不能进入什么,这个中谛,没进入这个无生四谛。二一虽入,一教不融。你看,后面的就是别教和圆教,虽然都进入中道,但是别教这一教呢,又不能完全的圆融,它还是不究竟,就是这个意思。

不分别讲说,你看,这些字啊,不给你们讲一讲,不看解释,根本就搞不清楚,说的啥啊。一破三,二不入,二一虽入,一教不融。真搞不清楚。所以说你以前的祖师啊,我觉得有时候啊,有时候对他们稍微有点意见,写得这么简单干嘛?是不是。你就不能给我们写详细一点。以一圆教来破前面的三教。然后呢,藏教和通教不入中道。后面的两种别教和圆教,就是两种教,都能够入,但是其中的一教又不能融,他没有把这东西说清楚。好。故三粗一妙。三粗不用说了,藏、通、别都是粗。只有圆教才是妙。

【熟酥教三种。一破二】,就我们说一破二,是哪一破二?圆教来破什么呢,通教和别教。因为他这里没有讲三藏教了,是不是啊。他只说了通、别、圆三教。所以它是以圆教来破前面的通、别二教。

【一入一。一不入一】,你看,这好嘛,这一入一是什么呢?就是别教能够进入中道;一不入一就什么呢,通教它进入不了这个中道。别可以接入这个中道,接到这个圆教里面,但是这个通啊,还没有接到这个圆教里面去,因为它根机还没成熟。别教的根机更相近一点,更接近一点,所以它能够入进去,这个就进不了啊。

打个比方,就现在跟大家讲的这个,你根性好的人呢,领悟得快,很快就悟入了。有些根性差的人呢,你跟他讲,但是他只是听听,也听明白一些,但还没有真正开悟,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每个人获得的利益,还不完全相同。但是虽然利益不同,起码你也具备这种资格在这里听法。人家能听百分之百,你能听五十也不错,先听五十,五十就五十吧,下回接着来。下回在五十的基础上,再听六十、七十,什么时候到一百,那就行了嘛。

所以【一虽入一。教不融故】,就是前面这个别教,虽然已经进入圆教了,但是教还不完全融,还不完全圆融。进是进去了,但是离我们的要求还差得远呢。打个比方,你虽然考上了中国佛学院,但是你的分数线比较低,你刚刚达到分数线、及格线,离我们这个真正的要求一百分,还差得很远,明白吗。比如说你刚刚入学,离毕业还很远呢。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这个意思,简单讲。你刚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且得修呢。能生到就已经不错了,已经进入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可以了。你想一下就修成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那样的高阶位的菩萨、果位你证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是【二粗一妙】,二粗是通教和别教,一妙是圆教。

【醍醐教】,就是最后了,讲法华了,【但一种四谛】,法华、涅槃都属于醍醐教,只讲一种四谛,无作四谛。【唯妙无粗】,只有妙,没有粗了。【是为待粗明妙】,前面按照这个顺序的话,五味都是待粗,相待于粗来说明这个妙,是属于相待妙、相待粗,明白什么意思吗?有粗有妙嘛,有粗妙的什么呢,分别,有粗妙的对立、对待,这都属于相待的粗秒。

下面最重要的是什么,【三开粗显妙者】,这就是《法华经》不同的地方。你光说什么好,什么不好。但是你能让我们不好的人、根性差的人,什么时候也变得好起来,我才感谢你。你说,先告诉你们,我先告诉你,不要认为自己很好,你是很不好,我们知道自己很差劲,什么时候让我们也能变得好一点呢?也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啊,这才能得到真实利益啊。让我们粗人也变成妙人啊,粗教进入妙教呢。这才能解决问题。

【先叙诸经意。大品止明三种四谛】,《大品般若》只说明了三种四谛,【文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无生意也。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无量意也。色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不趣。无作意也】,你看,这些祖师讲得就是好。我们看《大品般若经》里面,怎么看他讲这些东西,你就是明白不过来,讲什么东西啊。

色即是空,非色灭空后才空。这是讲的无生四谛,色的当下就是空,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不要等到这个缘灭了之后,这个法已经不存在了,你才说它是空的;不要等到这个色已经灭掉了、不存在了,你说它是空的。不是这样子,那属于析法空,属于三藏教。而我们这里色即是空,是属于体法空,是属于什么呢,属于通教。通教所说的就是无生四谛,生的当下就是无生,为什么呢?有生者,皆无自性也。凡有生者,皆无自性也,若有自性,还需要生吗,大家明白吧,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啊。

如果你自性就是已经有的,过去就有,还需要谁把你生出来吗?天然就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有,一直都是这样。生就是什么?从没有到有。我们比如说出生,哪年、哪月、哪日啊?在这日之前有你吗?没有你啊,突然生出来了,这叫生啊,如果你有,永恒就有,过去一直来就有,还需要再生出来吗,明白这个意思了吧。所以能生的都是无生,为什么无生呢?它不是真正的生,为什么不是真正的生?因为它没有自性啊。没有自性,没个我,谁生啊?谁被生出来啊?谁又能生出谁呢?这我有点咬文嚼字了啊,能生所生皆性空也。能生你的人是性空,被生出来的你这个人也是性空,哪里还有生啊。

再往下讲得更广点,就是非四性生。哪非四性生,大家还记得吗?讲过哦。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是你自己生出自己来吗?傻瓜才这么说呢。自己能生自己吗?是他能生你吗?没有你的因缘,他能生出你来吗?他也生不出你来,那你说自他和合生,共生,自他共生也没有,因为自中无自性,他中也无自性,自他和合在一起,也生不出来。最终你说无因生,不知道怎么就生出来了,不讲道理,那就更不合理了,不存在。所以你不管从哪方面去推导,有没有这个生,你都不成立,这是没有办法。

根机利的人就没有必要讲四性生了,一讲无生立即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有些人他就是想不通,那就一个个给他破掉,那我们就摆事实、讲道理,给你一个一个说,一个一个最终都让你,啊,啊,觉得这个也不成立,那个也不成立,才发现,我所想的一切事情有生吗?没有生,都不成立,才知道这是无生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叫什么?叫幻生幻灭,叫缘生缘灭,跟你自己本人有关系吗?没有真正的关系。是缘在生,缘在灭,缘聚在一起了,时机因缘成熟了,生出来了。缘,这些缘全部都灭啦,这个缘慢慢已经离开啦,你这个生命,你这个法慢慢就不存在,就会坏灭。

如果你自己能够生的话,你还需要缘干嘛呢。你要靠别人你才能生得下来,靠别的因缘你才生得下来。你有你自己吗,你的自己在哪里啊,没有自己。有自己就不需要靠别人,靠别人说明就不是自己能为的,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不是自己能够主宰的。你自己都不能主宰自己,你说你有我,有个我存在,谁相信啊,骗人的,骗骗人知道吗?暂时地给你个假相,主要是迷惑自己,同时也迷惑别人,就这么简单嘛。

所以佛教讲色即是空,那《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主要讲的是无生意,实际上就讲的通教,还不是别教和圆教。但是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慢慢能够推导,后面别教和圆教的这个无量四谛和无作四谛,是可以推出去的。通教它有种特长,叫通啊,什么都能通,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你根机好的人,从通教就能慢慢进入到别教和圆教;你根机不好的人,你就在通教待着得了。它有不同根机的,知道吗。通教里面有不同根机,有些根机更差的,弄不好跟前面三藏教通了,表面上是通教,实际上跟三藏教没什么差别的,当然比三藏教稍微好那么一点点,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了,就是那个意思。

好,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这是什么意思呢?色即是空,一切法皆是空,色即是空故,一切法是空故,那么一切法就能趣色,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事无碍故,理无碍故,事理无碍故,事事无碍故,明白这个道理吧。还不明白啊?一切法都是平等,明白吗。一切即一,明白了吧,一即一切,明白了吧。既然一法是空,那么法法都是空,那么以一法就能够什么呢,包含一切的法,因为在空性上面,你们完全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为什么万法最终能够平等呢?就是从这个性空上,它完全能够平等。

所以我们觉得,最终形成这些空,所以这些缘起的条件,我们又发现也是很微妙的。一切法的缘起最终都归于,比如我们说,哎,再往前推一下,不说空的角度,说缘起的角度,不离四大、不离五蕴这些基础的法。基本的构成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一切法的基本构成都不离这四大或者五蕴。但是呢,因为组合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就像我们现在原子结构不同嘛,原子结构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这些元素呗,实际上最终都是这个原子造成的,排列组合不一样,你的原子多一点,你的结构不同,表现出来的形状、性能、外在呈现的状态就不一样,什么时候把这原子结构再重新调整,调整跟其他的原子结构一样,你就跟其他法一样,就这么简单。

趣色,是趣不过,是趣不过什么呢?不能越过这色,色能够什么?包含一切法,一即一切,很有意思吧。所以佛法就是这样,你真正把一个法弄清楚了,最终从这一个法可以通向一切的法。这就是无量意。无量,一即无量,无量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你想一切即一,有这么容易啊?想一为一切,也不容易啊?你不把这个无量四谛学会了,怎么知道无量就是一啊?从一中出无量,叫做什么?从空出假,空是不是就是一啊?万法、无量法的空性是一的,但是呢万法的缘起是不是都是异的呢?不一样的,这叫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最终把无量的法都已经圆满学会、具足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是归到一,还是空性,一样的。法法皆同,法法皆通,法法皆平等。

所以这里是需要个过程的,从一变为无量,从无量又最终回归到一,为什么叫做无量四谛?你以为就是前面这么简单,无量就是一,那就是空谛,无量就是一啊?不是。它是从空出假,最终才由假又入空,这里面它有个曲折的路线,跟前面这个从假入空就不一样了。前面从假入空只入空,不能出假,现在呢,从空出假,又能从假回入空,这就不一样了,这是两种境界。

打个比方,前面你只是出国留学了,你到美国,最发达的国家学了。哎呀,学了之后,学成归来确实很有成就啊。然后你就在国内到处讲学,哎呀,我知道世界很多的事情,你看,美国最发达的,它是最好的一个榜样,好像你讲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听你的。但你只是去一个国家,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学到了一个国家的它所有的这些东西。但这个人不一样,这菩萨就不一样了,他不仅到美国去参学、留学,全法界、十法界都去遍了,他回来讲,跟你讲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啦。这个厚度、这个深度、这个广度,哪是二乘人所能讲得出来的呢?你学到一点,已经对我们来说,对我们没出过国的人,已经很了不得了,哎呀,我们都觉得很崇拜你,都是你的粉丝,你说什么我们都听,说什么我们都信,很仰慕。但说句实话,你跟那个到十方国土都去留学的人,那连小学生都算不上说句实话,都不好意思,这就是二乘人跟菩萨的区别。

再往下,“色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不趣”,你看,这就讲到究竟之处了,无作义也。还说趣色不趣色,还什么是趣不过,色本身都没有得,所趣的色都没有得,能趣之法能有所得吗?有作吗?有无作吗?实际上究竟皆不可得。说到这个无作,就是不可得。大家不要就执著这个无作,前面都讲过了,千万不要这么傻。这个无作是把所有的作做到极点之后,明白最终的我们这个佛性是无所作,是不可得,它是不可为的,它是自然就有的。但是你也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究竟了,你才能说这句话,你现在说这句话没有用的。

我们现在凡夫,你什么都没有走过,你只是把别人的话,依葫芦画瓢说一遍,有什么用啊?你没有自己的人生的经历,没有自己修行的体验,你没有资格说这些话,说句实话,你要说些话都要很惭愧,啊,确实,这是佛所说的,不是我所说的,我根本就说不出这种话,我也不知道。说的这种话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味道,搞不清楚。

这是什么呢?大品。大品是属于说《般若经》,《般若经》属于哪一时啊?《般若经》般若时第四时,第四时是讲三种教,通、别、圆这就是三种四谛,明白了吗,又合在一起了。我告诉你这些东西得好好去看啊,这很重要,别看就这么几段字。“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无生意也。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无量意也。色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不趣。无作意也。”你把这几段话看清楚了,我告诉你,对于三教的把握,你又会进一层。它为什么有差别,它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有各自什么不同的境界?这就是,这就代表大乘佛法的这种差别。即使是大乘佛法,它也是有层次的。

【中论偈亦有三意】,你看,《中论》里面这个偈子,【后两品明小乘观法。即生灭意也。无量义明一中出无量。是从无作开出三种四谛也】,这什么意思呢?《中论》,《中观论》也有三意,后两品明的是什么,小乘的观法,属于生灭四谛。

那么这个三意是哪三意呢?也有前面通教,就是《大品般若》所说的这三意,但是除这三意之外,另外后两品,它为了随顺这种小乘的根机,它又俯就这些小乘的根机,又说些小乘的佛法。它通篇都是说大乘,大乘就是通、别、圆三教,但是它又来点小方便,说点小乘教法,属于生灭意。

无量义明一中出无量,是从无作中开出三种四谛也。你看,一中就能成无量,这个一是什么呢?无作四谛,而开出无量的法门。所有的无量的法门最终又归结什么,三种四谛。哪三种四谛啊?前面藏、通、别三种四谛,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

【法华明无量入一。是会三种四谛。归无作一种四谛也】,你看,一个是一中出无量,一个是无量会一,入一。所以说最终,这些无量的四种四谛,最终都归于一种四谛,叫无作四谛。所以说会三种四谛,归无作一种四谛,叫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就是《法华经》最了不起的地方。

你高者自高,低者自低,你高低之间老有差别,我们老是在仰视。它是高大上,但是我们就是上不去,心里这个着急啊,痛苦啊,难受啊,自责啊,惭愧啊,种种心都有。什么时候才能把我们捞上去呀?我们才真正感谢你啊,《法华经》,这就是《法华经》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威德才能这样子的。你们一定要具备信心,虽然你们现在刚刚起步,但是你们的未来不可限量啊!

先给我们点安慰也好啊,其他的经连这个安慰都没有。你看佛是多么的了不起,你们众生多可怜,慢慢修吧,哎呀,你们能把自己的修好就不错了,走一步是一步,离佛道,有时候佛都不跟你讲,你现在修二乘就可以了,跟你讲这么多干嘛啊?你根本就不是那个根机。有些倒是跟你讲大乘佛法,讲佛道了,佛道长远,不是你们现在修得了的,你们现在还是一步一步走吧,走一步往前进一步,走一步再进一步,什么时候能够成佛,不要着急啊,慢慢来。

《法华经》不说嘛,顿教,圆顿,很快啊,一低头,一磕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佛都已经暗暗给你们授记了,你离成佛并不遥远,要相信自己,知道吗。把这些道理给你讲明了,确实就离佛更近了,你不明白这些道理,确实就离佛非常非常远。明白,这就是机缘,这就是智慧啊,你没有这些东西,你跟佛就没有缘,你没有深入经藏,你没有智慧如海,一点智慧都没有,你说跟佛法、跟成佛有什么缘呢?佛是具有无量智慧的人,我们一点智慧都没有,你说我跟佛很近,我很快就成佛了,谁相信啊。先给你点通一点点,一点智慧,啊,自信来了,好,这个光明不得了,以后的能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所以《法华经》给予我们无穷的信心,给予我们无量的这么一种信心,实际上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把这些事情说明白了,把佛法说透了,把所有众生的根机、众生的因缘都说得清清楚楚。并不是我们想象得这么困难,你要想象得觉得很困难,那你就困难去吧,越想越困难;你要想象得不是那么困难,诶,还真就没那么困难。当然不仅仅是想象出的,帮你说明白,把这些东西都已经给你说得清清楚楚了,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信心出生,你就不像以前那么怀疑,或者以前那么愚痴、愚昧无知。

好,哎哟,快十一点了吧,时间快到了,后面这一段,后面这一段挺长的,没办法说了,说不了了。什么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哎呀,这些东西我告诉你,反反复复都是讲这些东西。为什么《法华经》妙在这些地方,我告诉你,这会儿一看,你就发现,世间就没有众生,世间皆是佛。就只有佛法,没有众生法,没有世间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你要具备这么一种眼光,这么一种智慧,你这个人就脱胎换骨。希望大家学完《法华经》之后,或者正在学法华的时候,就能开始慢慢脱胎换骨,完全改变自己的一种内质,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的,要什么呢,突飞猛进了。

好了,时间快差不多,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还等着回答。就回答两个问题,我们这课就差不多了。

第一个问题,(【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缘】),这是第十八讲《玄义》中说,(【观此因缘。恒作常乐我净之观。其心念念住秘密藏中。恒作此观。名托圣胎】,恭请师父解释,为什么这里说是秘密藏?是指心法妙难思议吗?至诚顶礼,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一念之心即具十二因缘,前面我们讲过十二因缘,有四种十二因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这是分别对应四教,藏、通、别、圆四教。也讲了其他的十二因缘,什么三世两重因果,三世十二因缘,有些地方讲两世十二因缘,也可以讲得通。有些地方就讲一刹那十二因缘,有些地方就讲一心,甚至这里说一念心即具十二因缘,什么意思呢?十二因缘时间可以长,长到过去、现在、未来都离不开十二因缘。也可以非常短,短到在一刹那、一念心之中,也具备十二因缘。

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啊。十二因缘法也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四谛法也是不可思议,看你怎么去理解,它是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所有众生不同的种类和因缘,都能够贯彻始终的一种佛法。这个佛法不仅仅是二乘法,也是大乘佛法,大家明白什么意思了吗?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十二因缘,你得出来的这个层次、这个境界就完全不同。你站在藏教的话,你就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属于最低层次的十二因缘法;你站在通教,就是思议不生灭;站在别教就是不思议生灭,到圆教就是不思议不生灭。

这里讲的一念心即具十二因缘,更多的是站在圆教方面去讲。一念之心虽然非常短促,虽然非常微弱,但是在这么微弱、这么短促的一念之间,竟然具有不可思议的十二因缘法,一点都不少。小不为小,小即是大;时间短,也不是短,短即是长。这就跟华严的那个境界是一样的,大小能够相融,长短能够互融的,在真正佛的境界里,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大小,没有时间的长短。

所以我们学佛的话,观察这些东西的话,就知道怎么去用功啊,从当下的一念心去用功就可以了。把这一念心把握住了,然后再把握下一念,再把握下下一念,念念相续,你的功夫不就慢慢成就了吗。连成片啊,跟念佛是一样的。但是你这个人不好好念,说实话,你也不会观,本来十二因缘是讲解脱的,是讲成佛的,你偏偏就不好好去观察,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从糊涂开始到糊涂结束,也不知道自己有无明,反正就这么做了,就这么想了,干一些傻事,干了傻事就受果报,果报就轮回,轮回之后还是傻,继续接着干,继续接着流落生死,你这样观,你不叫观了,就没有观了,说句实话,你要学会观一点,逆观十二因缘,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一直到最后,生老死灭,就是说你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我们都能明白这个一念心之中,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种种解决问题的这环节所在,你从一念心不要起烦恼,不要起分别,你自然而然这个十二因缘,后面的这个十一法,你就能一念一念把它把握住了。第一步走好,第二步就能走好;第二步走好了,第三步就能走好。所以说学佛你说简单吗?也简单,就从一个地方去修就行了,看住自己一念心。打个比方,我们念佛,好好念阿弥陀佛呗,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智慧,不可思议,全部都能够加持我们,让我们自己的烦恼心,嗔恨心,贪爱心,一点一点地去远离,你自然不就离这个无明越来越少了。念佛心,心能够改造了,烦恼能够改造了,你这些错误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说大家都得结合起来去修。

什么叫做秘密藏啊,不可思,不可议,秘密藏,就是指我们真如佛性。你离开这个无明心,自然就跟我们的法性,跟我们的真如佛性就相应了,你就住在这个法性之中,住在这个秘密藏之中。你住在秘密藏之中,就没有生死,生死从这里就开始慢慢地远离你了,既然这么恒作常乐我净,也不要去想常乐我净,自然就有常乐我净,秘密藏就是真如法性,法性就有涅槃四德。这才是真正的常,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我和清净。

恒作此观,名托圣胎,我们现在不是托圣胎,我们是托凡胎,每天都在造凡胎。就是我们这个属于生产线上,这个流水线天天都在造,造些个凡胎,准备下辈子到哪去啊?造一个。地狱已经去过了,下次到饿鬼里面再混混吧,造个恶鬼,造这些胎。我们应该造什么呢,造圣胎,托圣胎,现在要做什么呢?了凡入圣,这个业,超凡入圣。这就叫做住圣胎,托圣胎。要发出离心,要解脱心,要有成佛、成菩提的心,这就是,起码是要有住圣胎之心吧,托圣胎之心,然后再怎么造这个圣胎,都不离这些东西,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

心法妙,难思议,不仅仅是心法妙,难思议,三法皆妙也。心法妙,众生法不妙吗?佛法不妙吗?都妙。能观之心,观众生之法,观行成就,成就佛法,能观所观,无非是妙,有哪个不妙呢?你不会观,你就不妙,太不妙了,你的命运很不妙啊,所以大家再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去修行,不难,知道吗?实际上不难。

念佛也是这样的,念佛不仅仅是念这个佛的佛号,你要念得清楚,你要听得清楚。在念佛的时候,好好把所有的身心全部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所有的心思全部都在一句佛号上,要定在、要止住在一句佛号上,这个佛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力,这叫做要与佛相应。你不与佛相应,光喊口号,毛主席万岁,阿弥陀佛万岁,阿弥陀佛不就是无量寿吗?无量寿不仅仅是万岁,无量岁,有用吗?不能说完全没用,说老实话,一时半会确实就没用,起码这辈子可能就没什么用了,它等到无量劫以后,它才能发挥作用。你这是妄心而修,叫做事念,你要慢慢入理才行,明白吗,懂得阿弥陀佛代表什么意思啊,光明,智慧,清净,平等,福德,包容,种种优秀的品德,你都得向佛学习。

要你清净的时候不清净;要你专注的时候不专注,胡思乱想,胡做非为。好人不学,专学坏人;好事不干,专干坏事。表面上拿着学佛的旗帜,做着个什么呢,不学佛人的这些勾当,那你是什么呢。回到家里,该怎么样怎么样,我念佛,阿弥陀佛,这里又在批评别人,你们怎么不念佛,你们业障这么重,我在念佛,别打扰我,我会给你们回向的,你们应该爱护我,应该感恩我,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成就我,不要让我这么忙,不要让我烦。不要让你烦,你是谁啊?你该烦就烦吧,还是别人让你烦的,这修啥佛啊,是佛告诉你吗?是别人让你烦的吗?前面讲的无生,自生不可得,他生不可得,谁让你生烦恼啊?妄生烦恼,知道吗,妄想生烦恼,而不是真正的生。但是你老在生,老是在妄想生,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老生活在一种虚妄的心之中,状态之中,你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你自己真实的心啊?让真实的心能够给你当家做主啊?是吧,喊口号那是假的,知道吗。

你要心心相印,心要什么呢,忆佛念佛,要思念佛的功德,要向佛学习,这个念佛号、喊口号跟你实际的行动要得相应才行,不要光是嘴上在喊,心中不想,身上也没干,也没行为体现出来,那你念什么佛?是吧。

持名是让你由名而入,知道吗。由名而入自己的耳根,由耳根而摄自己的意根,由意根最终来指导我们的身语意三业,身业行为,你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相应啊。否则的话什么时候才能起作用?你光说念了多久,没有用的,这个频率,没有达到一致啊,调频啊,调频88点多少多少,什么6兆赫什么,搞不清,你调的频是另外一个频,对不上频道,没有用。听不到佛的声音,佛的功德,进入不了你自己的内心,你没有佛的功德进来,你怎么去对治你自己的烦恼呢?得到佛的感应呢?没有用。所以得调整自己,不要把念一句佛号想得这么简单,简单已经很简单了,你不能想得太简单啊。

好,再往下,哎呀,这问题这么长啊。(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恭请师父慈悲开示,释迦牟尼佛讲述的净土三经在五时八教中属于哪一时,分别属于哪一时?)

不要分别了,都是属于其中的一个时就可以,属于哪一时?哪一时,不是哪一教,方等时,知道吗。方等四教并谈,藏、通、别、圆皆有,当然净土法门肯定是不属于三藏教的,净土法门属于什么教呢,属于什么教呢,哪一教?通教,你说认为是通教,是吧,你这通教的话,祖师都会批评你,哪就仅仅属于通教啊,哪一法?是吧,就说教就行了,哪一法就没必要说了,它有通教,有别教,也有圆教。按照一般的说法,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然祖师也曾经这么说过。当然有些祖师故意把这个净土宗拔高,认为净土经典,纯圆独妙,跟法华一样的,都是圆教,特别我们以前讲到的《弥陀要解》是吧,但是我们要知道,祖师是一番苦心,知道吗,就怕大家低看了这个净土经典,实际上我们从客观而讲,平实而论,它确实有圆教,但不是纯圆,它也有别教,也有通教,三种大乘教法皆有。

(是属于权法?还是实法?)当然是实法了,怎么能够说权法呢,说权法多不好意思,上对不起佛,中间对不起这个祖师,下对不起众生,谁都对不起。肯定是实法,不是权法。因为念佛就是为了成佛,就是为了最终成究竟佛,如果你自己没有理解,没有真正明白,学好这个净土教、净土法,那不好意思,你还就是权法,但它本身客观而言,它是什么呢,它是实法,你没学好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本身这个净土法的问题,净土教的问题,明白什么意思吧,

(弟子在读《弥陀要解》的时候,蕅益大师说,【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简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里的圆顿、圆融和圆收、圆超放在天台宗判教里,如何解释?)

那这个圆的话那就属于圆教,就说这个净土法门它最核心最高的理念,它是圆教的思想。只有圆教的思想才能完全去理解透,才能不辜负阿弥陀佛乃至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净土教典的一番苦心,把它最核心的、最本怀的意思完全能够彰显无疑,明白什么意思吗。当然也有这个不成器的弟子嘛,是吧,他就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他就以通教啊,以什么别教啊,站在那种角度去看净土,去理解净土宗。当然你也不能说他们就不好,各自有各自的因缘,咱们不是去批判谁,我们自己理解这一部分,同时也要尊重其他不同的这个教法,不同的这个层次根机的人,对佛法对净土宗的一种理解,教法的一种理解。否则的话,你要有差别的话,你还叫圆教吗?你分别心这么重,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唯我独尊,这还叫圆教啊?惨了,什么教都算不上,说句实话,你通教都算不上,丢人,千万别说自己是圆教之人,是吧,阿弥陀佛!大家清楚了。

圆收、圆超,它为什么呢,我为什么说净土宗,特别是三经,它某些地方跟这个法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从理论上,都是圆融、圆顿的,但是它从根性上,又能圆收一切根机,圆超一切次第,这就它了不起的地方。其他的话,次第修,因人而异,跟上根人就讲上根的法,跟中根人就讲中根的法,跟下根人就讲下根之法,它是有次第、有差别、有等级的。但是《阿弥陀经》,净土三经就不这样,你们只要念佛,不管是上中下三种根机,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最终大家都能成佛,起码都给了大家往生和成佛的希望,而且这种希望是非常非常大的,但是在其他的经典和其他的教法之中,能有这么大的方便,有这么大的摄受力吗?没有啊。它也想,但是没有这么做,或者没这个因缘去做,而净土经典成就了所有的众生。

当然它也有什么三辈九品,那是因人而异,怪不了佛。但是即使三辈九品,乃至最下一辈的人,你也是三不退啊,你想都不可想啊,你在其他的教法里面,三不退是什么意思啊,八地的菩萨才能达到最终念不退啊,八地什么意思,别教八地,圆教八住,大菩萨了,不是普通的菩萨了,法身大士,想都不可想,我们离法身大士,我们离二乘都远着呢,何况菩萨。菩萨里面的阶位比二乘多的多了去了,我告诉你,修二乘的话,几十个小劫就能修成。你修菩萨,三大阿僧劫都修不了,无量阿僧劫,且慢慢修吧,跟成佛差不多,一个一个层次地往上走,多了不起啊。所以为什么说至极圆顿,又至简易,又至圆顿,又是最方便,又是最径,就是最快,径中径又径,那这里也不是白说的。

所以大家要庆幸,是吧,又能遇上净土法门,还又能遇上《法华经》,又能赶上中国还有天台宗,把这些经典都给我们解释得那简直就是清清楚楚、透彻、圆满、圆融,你到哪个国家去找这么好的机会去。幸亏你生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在这个北传佛教国家,你到其他传去,找不出这么好的。

有些人说师父,藏传也很了不起,藏传你看看理论,没有比这个好的,能够高过汉传的天台、华严的吗?没有,告诉你。从理论上讲,从哲学方面讲,从各个角度来说,天台、华严这是佛教对于我们,就说站在我们人的角度,我们现在的因缘能达到的,对佛法认识的最高峰,这我们完全可以,这么句话说得很清楚,没必要,好像有什么忌讳,就这么简单,所以大家还是很有善根的嘛。

好了,今天时间也就到了,就到这里吧,阿弥陀佛!

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