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好,各位莲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我们来开始讲《净土十要》的第一要,也是我们《净土十要》的第二讲,净土十要之《弥陀要解》,也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部论典。

当然在讲之前我们也要说一下,学习这个论典的一个心态。从道理上来讲,因为我们听佛法听佛法,佛法的载体有很多种,我们现在一直在这个道场以来讲法,这个法就是佛说的经法、律法和论法,不外乎这些内容。那么具体修行上,当然就面面俱到地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各个境界中体现。但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觉得说,这也过不去,那也解不开,或者说有诸多的疑惑,又滋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问题呢?大家反思一下,那么如果说我们把这个究竟的理彻底明了以后,就剩下老老实实去行了,哪里来的问题?所以说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理上不明,这是唯一的缘由。所以当我们有时候合掌祈问,或者这样那样,其实大家都往这一个道理上会,就可以了。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个道理听圆满,思维圆满,行持圆满,无非就是这个样子而已,再别无他事,没有第二件事情。所以有时候有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妄想太多,打妄想打得自己打不圆,就产生了隔阂就出来了问题。你就照着这个道理,随顺这个道理,就这么解就这么行就可以了。所以大家要认真听,就这么来了泛泛地一听,在这个法会中半听半不听,或者一会儿听着就走神了等等这些,跟你从始至终把它当成一场庄严的佛事,念念都在这个法义上随着这样地去领解去参悟,这也是两种校量功德,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个神给提起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学习态度的最重要的。第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要把这部《弥陀要解》,看做与佛经正等无异,跟佛经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其他的我们远的就不说了,就光说印光法师来赞叹这个《弥陀要解》。你看过《印祖文钞》的都知道里面盛赞,印祖说: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最精最妙”,大家想“精”的话等于是说已经面面俱到,“妙”的话就是发人所未发嘛,最精最妙!所以他说:自佛说此经以来,这部注典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就这么来赞叹的,所以我们学习这个要解,为什么要殷重?他说《弥陀要解》,又说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仅有之注解。那就说明是独步古今的呀,就不是说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就这话已经说绝了。所以我们要把这部要解,当做佛经无异地来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想印光法师是什么人物呀?我们如果约他的这一期的本地风光来讲,大势至菩萨再来。那么大势至菩萨能够盛赞,把蕅益大师这么盛赞,大家想想蕅益大师的本地风光是谁呀?那最起码要跟观世音菩萨持平,要不然就是阿弥陀佛再来,或者古佛再来,否则就到不了这个地步呀。古佛再出世注都不能超出其上,大家想想,是不是要跟佛经要正等无异地来学。这样赞叹有加,那我们想想不可以等闲视之。特别是对于净土行人来讲,学这部《弥陀要解》,可能学净土根本经典之外的经,可能更受利,因为它契机嘛。佛讲经当时有的经典,是给另外的一些根基讲的,我们当时也许不在场,缘法不具,没有闻熏。就不一定有学这个《弥陀要解》能够相应,可以这么说,虽然有点罪过,但我们做一个另外的理解,要当佛经无异。

第二个,学这部论典我们要有两个目标要达到:一个是要开明心要,第二个是增上念佛,就是一定要达到两全其美的这个状态。因为说句实话呀,就是说这个《弥陀要解》它最出彩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他能把理性思辨和这个感性的信仰,能够结合得再不能完美了。大家随着后面的学习大家就知道,这个可不容易了,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说可不容易?许多古来大德弘法呀,他要么是唯说理性,也就我们通常说的谈玄说妙,就是把这个理能剖析得思辨得非常的圆融,可是他往往不能够入世,就在事相上他能够入,可能我们听者根基不够就不能够圆。那么还有一些大德呢,他是苦口婆心、吐心吐胆地劝修持劝信心等等这些,也是不遗余力的。可是在这上面,很可能有时我的灵光悟性又上不来,就往往是得了东就可能要失一点西,得了西就入不了东。一般我们都是这样子的,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很难同步地把这个理和事,这么圆融地能够讲出来的。而且特别有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一般我们讲理的话,是让你在道理上明了,讲事的话才能激荡你的这个宗教情怀。

但是这部《弥陀要解》,他讲理的时候能调动我们的这个仰靠心,事相上的皈依心、念佛心;他讲事相上时又能让你心有所悟能够入理。所以大家知道就这个成时法师,也就是蕅益大师的弟子嘛,在这部前面作序的时候,他赞叹这个《弥陀要解》,他怎么说的,说:如灯照色,而非光华。八个字能明白吧,就是好像用这个灯光呀来照明东西,但是我们一看这灯一打开,我们一看灯的时候,都是灯的光芒四射嘛,它的光明。可是它这个时候并非是显示它的光芒,就像灯照东西让你一目了然,显现的是我们的心性。不是他写这篇文章就像灯散发光芒一样,把他的文字多么的妙笔生花,能够词惊鬼神这样的一个华彩蕴秀,他不是在文字上的事,大家知道吧。虽然已经他把文字写绝了,但是你不会在这上面流连,而一定是随着他文字的这个指月一样的,能看到月亮。所以叫:如灯照色,而非光华。以义定名,而非拟议。以义定名是什么?就是说他讲的这个道理,已经讲得不让你再讲了。而非拟议,拟议就说咱们学了以后,要不要再讨论一下呀,要不要再觉得吸收了多少或者怎么样,没必要了。他把这个法已经说尽了说绝了,正正好了,你在这上面就不要再摆弄了,没有思议的余地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叫以义定名,他并不是说没有用文字,但是他用文字就把这个理给说绝了,你再用文字就多余了,就是到了这个地步,直下承担信受就可以了。你看后面讲到说:不过道屋里事,而聆者若惊。不外布帛菽栗之谈,而未曾有。这是成时法师赞叹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具体就是说:哎呀,就是我们听了以后说:天天在我们这前面摆着呢,我都没有知道说原来如此。你看这就是不过“道屋里事”,屋里事是什么意思?就是咱们坐在一块儿拉家常嘛,他并不是说多么高多么妙你完全听不懂,如云里雾里,不是这样子的。就在这拉拉家常的话,一下子把你一语道破天机,你说哎呀从来都没有听过这样的家常话。不过是给你摆了一桌子粗茶淡饭,但是你知道说,呀还能做出这个味道,怎么这么好吃。就是这么形容,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就是蕅益大师最佳独到的,就是把这个本理和这个事相上的恰似其份地给调配出来,发前人所未发。那么我们一方面既能够开发我们的心性,因为好多时候我们如果只单纯的信仰,说哎呀只听说西方净土,弥陀接引,知道有这么个事。可是道理上为什么能够如此,怎么一念往生?不是很明了,卡在那儿受用不了,一旦业力现前的时候你过不去了。旁门左道另外的知见哪怕其他宗教的善知识,来给你,到你面前不断地洗礼的时候,你经受不起了。为什么?你在心性上没有开发净土的这个明了的理。第二个增上念佛是什么呢?就是有时候我们觉得大道理讲的大道理,可是老实下去念佛又安不下来,死不尽这个偷心。所以就是这个上面,从学教中可以让我们明理以后,好好念佛一定能生。一定能得到这样的一种效果,这才叫做尽善尽美和学习,这部宝典。

第三点就是希望大家听,其他的不说,我们就光先说这部《弥陀要解》来讲吧,大家习惯听成一个干净利落的风格。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部著作,首先你得有佛学素养,大家已经听了这么几年法了,应该一点一点的熏习,也有一点上道了。那么有一些地方他不一定听得惯文字,或者名相上的这种解释,但是你久而久之应该就这样能够贯通下去了。而且随着这个要解的风格,你要有一个学习这个干净利落。这是我对大家的一个期望,就不要说有很多时候我们讲几个公案呀,故事呀,占了十分钟一刻钟的时间,今天早上就完了。然后大家呵呵一笑,泛泛地这样展开,总之不痛不痒就过去了。所以大家看学习要解要解,就是我们要解他这个要,我们不但要解,学这个要解我们要要讲,抓住核心来讲,抓住核心来学。《净土十要》、《弥陀要解》都要会到这个要字上来,所以希望能够形成这种风格吧。至少我们也把这个净土行人的这个风貌上,我们可以提得高上大一点嘛。不要让他们总觉得说,好像念佛的人就是马上说求生极乐,就等着到时候死,然后一堆苦兮兮的,没道理,婆婆妈妈的形象。这部《弥陀要解》解的就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心要,所以这理是透的,是圆的,是究竟的,至顶的,至理的。所以大家学习《弥陀要解》也是从这儿来入手。

我们今天学呢,请大家先看这三句,这三句内容我们要把它先贯一下:其实也就是这个题和这个译经大师,一个是题目《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个是译经大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个是注释大师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今天我们主要的上半场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三个要讲通学透。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我们先把字面上过一遍,当然这次讲的话,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也讲过这个《佛说阿弥陀经》,其实内容大部分也是照着要解主要的提供的注释,那么也讲过《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就把这个佛说乃至阿弥陀佛都已经知道了。大家知道佛是什么意思,觉行圆满,无上正觉、正遍知、明行足,十号这就我们一句带过,不这样讲了。“说”我们也知道了,称性流露悦所心怀,恨不得众生都能够一音说法随类得解,都是这个功德,都是这个妙用。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我们就不那么说了。那么我们只要了解一下,首先这个从经而言,佛说阿弥陀是这部经的别题,是讲的什么呢?别题,就是这部经格外的内容,那么经一般我们称之为通题,这个概念大家也都听过了,我们常会听到这个说法,说别题通题。那么大家要知道,别题一般代表是这部经典提供的法门,有别另外法门的,就这部经典里面的主打重要推出的法门,净土法门。通题代表指归,就所有的经,佛说那么多经,最后肯定是让大家入一个,开示悟入佛知见,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下面会讲。所以归元无二路就是经的功德,一切经典的指归就是让我们去归元。那么佛法是一味的,佛说的都是为经,所以这就是通别之意。再一个就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天天在念,他就是他能够建这个极乐世界,把这个愿力能够扩散到我们这个国土,整个法界。

那么伴随着释迦牟尼佛的出现,能够用化身佛在我们这个,我们应该知道娑婆世界是幻化的呀,所以我们招感来的佛就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八十岁的寿命,一位老比丘的身相,跟我们一样,如梦幻泡影地在这个星球上这个国土里面度化众生,现在已经又如梦幻泡影般地入灭两千多年了。在这个上面比如说,你就理解《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要在哪里,前者释迦牟尼佛属于千百亿化身,那么后者阿弥陀佛属于实报庄严是报身,圆满报身。我们要从化身的秽土染土到实报庄严的净土,怎么中间跨越呢?就全凭这个化身佛把这个法门来带过来,引发在报土中的依正庄严。然后我们依着这个自身的反修的这个能力,回到我们本有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这样,叫佛说阿弥陀。就是说这个法门由释迦牟尼佛说,由阿弥陀佛来演。当然这里再一个就是说,如果从要解上来讲为什么要解呢,就是全凭这个解我们才能把它通。怎么通呢?如果说佛佛道同,听过这句话吗,那么在哪个上面同呢?第一个层面是在法身都一样,所有佛的法身都一样,常寂光,清净寂灭世界,周遍遍照国土。那么法身是佛佛道同,这是一点,报身和化身是各各别解。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各是各的因缘,各是各的功德。如果说放在极乐净土,就是阿弥陀佛的这个净土来看,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要解要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这个显现,他是以法身同步报身同步化身,是同步显现的,这也竖着来理解佛佛道同。

我讲的你能明白吗?就是说他的这个即法即报即化,比如说化身的显现到我们这里来接引,或许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报身中法身中显现出来的一尊化佛,他也代表接引的功能啊,是不是。那么他的这个接引工作只在前沿,先说这个法门叫大家先修这个行门,然后成功地引导说本尊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这个题目就讲的是这个要诀,所以叫做要解。那么由于释迦牟尼佛的讲呢,让我们众生能够知晓,这样地去知道了这个极乐世界这个方法,和实践的这个行,这样一部法会记录就叫《佛说阿弥陀经》。从字面上来讲什么叫要解呢?解的意思是疏题,就是注释的意思。一般古德的这个,不仅仅是佛经了,在世间的书里面也是,如果是古言文的一部经,不是我们还有十三经嘛,还有这些什么宋明的这些儒家经典。那么它最根本的叫做注,就是对经典的进一步解释,哪个地方比较涩这样注释一下,注释的慢慢地连贯起来就叫注解,再慢慢地对注解进行一个贯通就叫疏,《弥陀疏钞》,后面叫的就是疏, 疏文的疏。那么再注释疏的话就叫钞,这个钞的话这里面引经据典等等,你看《印光法师文钞》。有这个经典的原文作为理论支撑,然后自己再把它讲出来应机的道理。所以这个要解,其实就是这里疏的题目,这部注释的题目,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译经大师,法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这个我们也以前讲过了。罗什法师,大家都是已经耳熟能详了。姚秦是这个时代年号,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好多秦朝,秦始皇的秦朝,还有这个前秦,就是我们常叫的苻秦,还有姚秦叫做后秦,到姚兴这个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一位法师,他是三藏法师。三藏不用讲了,经律论能够通达的。现在想想姚秦是他的年号,三藏法师是他的德能。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现在我们说藏经楼里面藏经,不要说律和论,不要说论典了,就是经,经里面也包括律典,那么就是这里面有的经,题目都没听过,知道吗?题目都没听过,太浩瀚烟海了。那么真正作为一个三藏法师,能够通达三藏的,大家想想这得多大的功德啊,多少世的熏习!

所以我们有时候读经,现在三藏法师,我们在这讲经,今天也是宏海法师来讲,这不能比啊,这太不是一个档次的了,提鞋都没资格。所以更加要好好学习天天念佛。这个法师呢,一方面说以三藏法为我之师,就是以法为师,我们称之为法师;另外一个能够深入三藏,自行化他给别人当这个师范,成为别人的师范依止,这也叫做法师。一个是以法为师,一个是为人之师,这就是法师的意思。鸠摩罗什那,我们就再不讲他的这个过程,因为确实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了,是这个龟兹国的人,爸爸还是高官,后来一路的这个因缘显现,开始由东土的皇帝想去把他请回来,去打这个国家。然后路上呢,中途东土又乱了,又在那儿停滞了十几年,把汉语学好了以后,最后又到这个姚兴的时候,把他请到长安入到逍遥园里面开始译经工作。大家知道这一切都早已经都是安排好的,为什么?他来这个世界就是为这个工作而来的呀,他七佛译经之师呀!所以当之无愧这里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只有他能译,译的不会出问题。我们学的时候也不会学出来问题,而且跟佛当时讲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圆寂的时候留下舌根不烂为证,到现在还在,所以这是译经法师。

我们再来看解经法师,就是注释这部经典,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那这个清朝,我们都知道清这是满清的年号,这个当时的国号。那么为什么这里用了清呢?是因为蕅益大师称之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嘛,那么蕅益大师他的这个生卒的年月是,圆寂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所以这里把他的年号记在清朝,因为他生在明朝,圆寂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了。西有是蕅益大师的别号,你看他起这个名字,大家可以知道什么意思吧。西有嘛,西方肯定有嘛,有在哪里呢?就在西方嘛,不会没有嘛!所以说大家想,开悟的人还能够讲这么个话,给自己立这么个名,就是为了论证: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就这两个一定是有,绝不会没有。

所以这是大师的别号。那么这个蕅益大师呢,蕅益这两个字呢,也是他修持净土的一个号。为什么呢?他有寓意的,因为蕅是什么呢?大家都吃过藕吧,藕好像是莲花上结出来的是吧。但是藕里面还有啥呢,藕为莲的因,那么有了藕以后,开花再结籽,完了以后再种在,这个花开了以后才能够又结莲,又结莲花。所以说这个莲是藕的果,藕是莲的因,表这个法,就是念佛将来在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所以他自己的这个号也是跟净土有关的,西有也是说净土,蕅益也是净土这个表法的尊称。那么这个智旭是大师的法名了,就像我们现在我叫宏海,这是他的法名。那么为什么呢?大概他的这个恩师上人,也是说旭是什么?就是早上的意思,我们不是有个集团叫旭日升嘛,早上表法师的智慧就像太阳东升一样,能够照破大暗黑夜,光明遍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叫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沙门我们都知道吧,就是出家人的统称。当然沙门也分了好多种,像蕅益大师这种属于什么呢,叫做胜道沙门,殊胜的胜,不是圣人的圣,殊胜的胜。但是其实就是佛菩萨再来,示现做比丘。

还有一些正在这辈子修行,苦苦地追求,向这个道上持戒修行,向这个道上会,这叫做活道沙门。像我的话可以称之为说道沙门,就是讲经说法为自己所有的工作,叫说道沙门。那么最次的就是污道沙门,就是给佛门抹黑的。当然外面这些假和尚还算不上,骗人的那些还算不上。就是确实有出家人的身份,但是破戒比丘,一个老鼠害一锅汤,都是这一类角色叫污道沙门。那么沙门我们都知道,就是把他全部的年华事业都付到这个出世道业上。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这就是这三句,我们先谈一下它的依文解义。

下面开始就是要再拔高一下了,要总持学习下这几句题名译者和解者,因为我们既然要要解,那什么叫要?怎样来解呢?《弥陀要解》。首先我们知道,这个要解之要啊,第一个叫做住持流通之要。什么叫住持流通之要呢?大家想如果是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不发愿,不修行,没有成佛,不演绎这个法门,不缔造这个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可以有这个机会吗?没有。所以大家看《佛说阿弥陀经》,首先第一个因缘:阿弥陀佛。第二个因缘,如果说释迦牟尼佛不出世,不成佛,没有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既不讲又不说,特别是这个无问自说的稀有难得的法门,有没有人知道呀?没有人知道,所以才叫佛说阿弥陀。但是,假如果罗什法师不在应运而生,在这个正好法水要东流的这个大潮,这个因缘熟了的时候,他不应运出世,没有人原汁原味地依佛的意而译这个原汁原味的经,我们现在能学能闻吗?这是罗什法师。再一个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如果蕅益大师不出世的话,没有人能够注如是的圆融无碍之解啊!所以大家看一下:从弥陀,释迦牟尼佛,到罗什法师,蕅益大师,这其中缺一点缺一个都不行,弄错一点都不对。就是法尔具此因缘,法尔呈现这个流通呀!你正所谓我们说依教奉行,就是在这里面,从阿弥陀佛设的法门,释迦牟尼佛描绘的修行方法,罗什法师的原汁原味的翻译,蕅益大师的称性发挥注解,所有的文字你不能动一点点,如果动了一点点就出了这个核心之要了,所以这就叫依教奉行。

为什么呢?离经一字就同魔说,不能动的,这就是所谓的住持流通之要,就是在法界就必须这样来讲,就必须这样来形成这个法门,就必须阿弥陀佛这样来成佛来演绎,一点都不能乱,一乱整个就乱了,这就叫要解,第一个要,住持流通之要。好,那我们再来,这是从事相上来讲,一定要在世间法中依着世间法的轨则来流通,这没有错的。那么我们如果要再换一个角度,从修心观照之要上来讲,大家常会讲到什么,这个非常生活了,你们都会讲:修行就在当下,就在生活中。当下在哪儿呀?现在我们学法是不是在当下啊?那我们学到《佛说阿弥陀经》,又学到要解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呢?还是有啥心理作用呢?这会儿你怎么修呢?这也是要呀,所以为什么祖师们讲到说要言言归真,字字见谛,真谛的谛。你不要觉得生活是我们出了这个道场才叫生活了,我们现在听法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当然吃喝拉撒也可以这么同步进行,但是你会不会来观心呢?

你比如说我们来讲,你看第一个:佛,《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什么呢?佛是一个字。为什么我们就见到一个单人旁,又过来这样弯两下,再一撇一竖,就觉得这就是佛,马上就联想到大圣人,马上就联想到圆满觉者呢?其他的字就不行。但是这个圆满的觉者,这个佛的功德是这个字能代表的吗?还是全部就浓缩到这个字上了呢,是这个字吗?不是的呀,这个字是假名。如果我们一直以来,认为说,比如说佛吧,但是佛还有一个,有时候我们叫大圆满觉,有时候叫如来,有时候叫正遍知,有时候又叫应供,那么多的名号,那如果说每一个名号都是佛的当下的,这个本身就是佛的境界的话,那有多少佛啊!一个佛就有这么多名,那就说明一个就被切割成这么多吗?这都是以假名来表这个法,表佛的功德。所以如果我们观心的话,你就要知道这个佛是一个名,包括阿弥陀又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无对光佛,无边光佛等等这些,这都是讲的阿弥陀佛。那么我们在这里上面就知道,乃至罗什法师,他怎么叫做鸠摩罗什,他为什么不叫八摩罗什,七摩罗什,这都不是戏论,你们要悟啊!

为什么?他就是个名词概念,蕅益大师,为什么又叫蕅益,又叫智旭,又叫西有呢?全是假名呀。所以我们在解这个要解,你比如说解题,佛,阿弥陀佛,鸠摩罗什,蕅益智旭,这叫做名假,如梦幻泡影,是假的。你学的时候当体就要往这儿观,这才叫当下啊,这才叫生活中修行,当体你就往这儿观。那么再一个从这个来讲,你看,姚秦时期,姚秦是一个时间嘛,清又是一个时间嘛。可是问题是大家知道,我们在佛法里面时空是一个错觉啊,是一个假相啊,是一个幻相啊。什么是清朝呢,清朝在哪儿呢?大家现在给我找找,到哪儿去了?因为我们现在到了当代现代了,所以才说那叫古代,那清朝在清朝的时候人家才是现代,那你说时间有一个定性吗?姚秦也是,因为姓姚的当了皇帝了就叫姚秦,那要是姓楼的当了皇帝就叫楼秦了。所以这又叫做受假,就是这个时间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一个觉受,我们以为真的有一个时间在流淌,受假,这也是假的。那么再我们来看,比如说罗什法师译翻译了这个法,蕅益大师解了这个法。那大家想想,你解个啥法啊?这需要你的悟性了,你往哪儿解啊,解个什么呢?难道真如道本来面目他是解出来的,解开的吗?谁把你绑住了呀?

所以大家要往这儿悟,这个很重要,你看有罗什法师译,译什么呀,译个什么译呢?这叫做法假。名也是假的,受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字字言言全是假名,全是名假,都是我们依着心里所产生的名言,概念,习气而翻腾出来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妄想分别,如果你能在每一个概念上都能够反观,都能够往这个心性,往道上会,这就叫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才叫做修心观要,归真见谛,就是这么观,这也是要。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如果我们依文解义,那叫三世佛冤,你不往心地上会,就跟着这个来学,他就学得解得如此的天花乱坠有什么用呢?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去悟,这就是为什么叫做要解:一个是住持流通之要,一点都不能乱;一个是修心观照之要,一点都不能著,执著的著。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大家想想这两者太难完美结合了。那我们现在呢,如果我们字字归真,归于真谛,我们马上就会生断灭见,知道吗,就一听空就下意识说:哎呀,万法皆空!如果我们归于俗谛,那么就又成了一堆文字知见,说:哎呀,讲得好,听得妙!都是在妄想中,就不断地这样被卷进去,抽身不出来。所以大家要知道,前面的这个住持流通和修心观要合起来就是双美,一旦离开了就双伤了。你偏于观心,很多时候你就顾及不到流通了,世间法了,世间因缘了,那佛法就消亡在国土里面,众生就永在黑暗之中了。如果你偏执于流通不去彻悟,那佛法结的只是世间的因缘,他没有出世解脱正因呀。所以说世尊慈悲才设了这么一个同时具足了流通观心,也不必自力去完成,以信愿持名得度成就的法门,这就是随顺世尊真实教诲之要,法门之要,这才是这部《弥陀要解》的终极要,最重要的在这个上面。

就是说我们左摇右摆都不得力,只有这个劝诫、佛的教诲,随着佛在这个经,大师在这个论里边注释里边,随顺他们的真实教诲。随顺就是听他的劝诫,就这么修,就这么走,不要再有思维,不要再有妄想了,这叫做随顺,随顺法门之要是《弥陀要解》的根本要。大家听懂了啊,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想想,如果一旦入到净土法界,不是说光靠文字来流通啊。一切的依正庄严,所有国土的万事万物都在流通,都在流通这个无上甚深法。而且他不是说在流通的时候,不是说就光我们说的,到处去弘法结果就忘了自己了,修行没上去。他是在流通的当下,当体本来就能够彻见法性,就咱们常念的二谛圆融三昧印,就是在念佛三昧里面全体具足这个,一切事物都在流通表法。而且在一切事物的当体,你不管做什么事,思维什么法,当体就在法性中住进去,就是这么个心要,这才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心要。这是我们讲到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要。

今天的课程有点难,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解,解有好几种,你比如说我们一般说的理解,刚才也给大家讲了,你要从道理上要明了,明了了以后就安住在这个道理上不动,依之而行。现在我们有时候有这么一种认知,就说:哎呀,讲了那么多大道理!确实我们讲的都是大道理,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大道理,很多时候你是不明的。而且你别以为大道理一听就明了,等境界出来的时候,没有大道理一直纯粹地不忘初心地作为支撑,你处理事情,没有道理你就做糊涂事。为什么很多人修着修着退了呢,转了呢?大家还会一窝蜂地跟着说,讲了这么多道理,还不是说食数宝还是怎么怎么样……道理是天大的基石呀!所以首先你要理上要明了,理上理解了,我们在讲要解,你首先理要解,这个理你都不解,那你怎么去证呢?所以说第二点,一个是理解,第二个就是证解。因为,我们讲了这么多道理,但是大家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你不在生活里面去练啊,不一点一点地练,你如果想练佛菩萨会成就你的。那么你不去练,这只能属于什么?叫做干慧。听过这个词吧,干慧,就好像是说一种智慧喷发,但是它是干的,完全没有水分,没有滋润,是不能用的。所以慢慢地经过,比如说我们说用念佛的功夫来摄心,心地上去观照,一直向理上来靠拢,就把理给兑现在事上,这就叫证。一点一点地去证,慢慢地在事上去证解,要解要去证。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解是什么?

叫做信解,《弥陀要解》的解叫做信解,希望你以无缝的这个,就是没有中间没有隔阂的信心去对接,一切的正知见你信而得知,你信了这个你就知道了,你信了这个你就入进去了,就是全身心地仰仗佛菩萨的五眼圆明,全部靠上去,对佛菩萨的话没有二言,没有二心,这叫做信解。大家不要以为说,哎呀这你说了半天,这个信解这不就是相信吗,这很容易呀。大家要知道不容易呀,为什么还要烦劳佛说呢?罗什法师译呢?蕅益大师解呢?就是因为说理解是容易的,你看很多我们稍微商量一下,因为这个理解这个功能,是每个人本具的一个功德,理解无非就是我们过去种的这些名言种子、这些习气,引发对道理的一种认可。然后大家都共同期许地说,这个道理你也认为是这样的,我也认为是这样的,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这就真的成个道理了,一下子大家都明了了,我们理上都知道了,所有人都具备这个能力,是可以的。但有时候我们会反,以为理解很难,相信很容易。错了,理解因为参与了自己的妄想和我执,所以他容易自我首肯,一下子就觉得说这个是对的。

那么从证解上来讲,就稍微艰难一些了。为什么?因为你要依着这个道理一步一步去走嘛,那大家都知道修行的进退之间,前进后退差别相,我们慢慢地了知自己的功夫的增进,境界的提高,但是还是越来越有数了,只要你去修,还是自己能有把握的,自己心知肚明的,这是对的。唯有信解最难,为什么说信解最难?你想理解来讲,他当下可以触摸到这个规划也罢,蓝图也罢,他能够触摸得到。证解呢,他一步一步地走,他心里也是有数的呀。他走到这一步他看到前方的路他再走嘛,他一步一步走他是有数的。只有这个信解,太难了,所以我们今天来学要解,学的就是要信解。就是你在彻底没有触摸能力,也没有设想可能的条件下,直接就完全依靠活在另一端的人传来的信息让你相信。因为相隔得太远了,染净之间,你没有一点点的连接,也没有之间的交通,只有你去彻底地信赖,《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这个解就是要你信解,所以请大家慢慢地从理解证解来入这个信解。今天我们好像讲颠倒了,都以为说应该信解行证,不是在前面吗?不是在那个层面上论的,真正在《弥陀要解》的这个解里边,信解是最难的。你不要以为大家都说,这是佛说的我相信呀。问题是相信,你经不起考验呀,你不信试试去嘛。相信佛的时候就没有我了,相信我的时候就是理解和证解,佛的就不及格了。所以请大家仔细地再琢磨琢磨。这是时间关系,我们上半场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大家休息一刻钟,继续。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坐定,我们继续《弥陀要解》下半场的讲解,像我们上半场这样的跟大家讲,我想问一下诸位,这样讲,因为我当时不是给你们嘱托过吗,你们觉得刚听完《楞严经》,又开始终于讲净土了,想必是要比原来不那么绷得紧要舒服点儿了。你看我说《净土十要》,特别是《弥陀要解》比《楞严经》还难讲难听,你们还不信,现在知道了吧。就全是干的,就要用你的观行力,你的心地的这种智慧和开发,要把这个干的要给弄湿了,否则是进行不下去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虽然我们也会录视频也会有直播,但是确实我们主要的听法众还是在场的诸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心提起来。

我们下半场开始讲的第一个就是,既然说到要解最重要的是信解,既不是理解也不是证解,而是信解。那我要诸位要考量一下了,信什么呢?还是在我们这个三个题目中,就是信这个核心两个字,要解里面信解什么?西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有,真的有,现在已经有了十劫了,诸位都知道。那我们自己相互我们考量一下,到底极乐世界是怎么个有法?你们想过没有?你说娑婆世界嘛,我们活得实实在在的,难不成极乐世界就跟娑婆世界一样吗?咱们不说这个苦乐或者染净来讲,就说这个有法是怎么个有的?这个你不能瞒心呀,你得自己透过去,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谁这会儿想尽一切办法说没有,他都没办法动你了。包括你自己试一下想说,自己说极乐世界肯定没有,我找点毛病。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疑情在哪里,或者有时候习气在哪里,找不出来。能不能这样?所以你不要以为说临终的时候往生,临终的时候凭什么来的?凭常日在决定心呀,凭这个圆满功德成就呀。

为什么说信愿之有无呢?就是在决定呀,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今天就是,西有西有,怎么个有法?大家要参究呀,你把这个西有要能够解透了,信透了,才能承担这所谓的叫二有法门:西方有世界,彼土有佛,号阿弥陀。那么首先我们来讲,你想如果说西方世界是定有的,实有的。就像咱们娑婆世界,就是桌子是桌子,板凳是板凳,人是人,男是男,女是女,是这样吗?是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一不是这样子,我们就理解不了,因为我们始终以为有就是这么有的,所以下意识地就会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定有实有,可是问题是一旦是定有是实有,它就不可移了呀,它就定死了呀。就跟娑婆世界我们都知道,你想相信娑婆世界真实的,唯物的。谁会相信,不要说往生西方了,前因后世他都不想相信,信不了嘛。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唯物的,死的,块儿然的,那么这个把他障住了,他就灵动盘活不了了。所以首先一个西有西有,它不是我们凡情执著的常有,这不是极乐世界的有,是不灵动,不是无碍的,是有碍的,那确实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子的。你看这个这么核心的命题就是极乐世界怎么个有法。那其次,我们说这不是以有而有的,真实的有而有的。那我们下意识又会推到有的反面了,说它是以空来存在的,空性,我们不是常给大家来表达,什么缘起性空吗,梦幻泡影吗,好像是有这么一个理解。问题是像《楞严经》里面我们讲到的,所有的世界万物,一切的事物,包括我的色身,你我他的芸芸众生,都是循业发现,就是依照我们的业力,内变根身,我;外变器界,山河大地,就是这么循业发现。

并且还特别后面又怎么说呢,说随其现处,就是当这个事物出现的时候当体全空,都是当体你就要知道它是假的,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的这样一个显现出来的。那么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就产生一种怀疑说,那么如梦幻泡影的话,跟娑婆世界的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有法,难道到了极乐世界描绘的那种种种的殊胜,种种的庄严,难道就是一个泡影吗?又会产生了一些想法说,这有什么意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么是决定有,要么又是决定的梦幻泡影的有,所谓的真空妙有,这也是一种有,觉得说微妙殊胜,现实的存在,可是总是还觉得不够能够说服。所以你看这就是四句,我们常说的佛门有个词叫做离四句,你们听过吗?离四句,要么是有,就是现实;要么是空,是形而上;要么就是中道说亦有亦空,缘起性空,不叫亦有亦空嘛;要么是非有非空。都不对,你只要有执著有定见都不对。那么既然我们说都不对,我们能不能用这四种情况来表达极乐世界?能吗?表达不了,都不圆满。就刚才我们是以有表达也不对,以空表达也不对,亦有亦空也不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你说它真是有吧,它如梦幻泡影。你说它什么都没有,一巴掌抹掉嘛,它缘起万法,森罗万象都在呀。可是你就用这两个同时存在说即空即有,俗谛,我们说世俗的万象,和真谛形而上的真理,都是以这两种同步推出来有,好像还不对。你说它都是二谛俱没有,就是说空也不对有也不对,以遮诠的方式,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这个真理,说极乐世界,还不对。

当然你要这么讲,都能这么说也无妨,只要你认定它是有的,那就说明对你来说是对的,可是我们究到究竟处没有一样能够说服自己,到底西有,这个信解这个西有它是怎么个有呢?大家要从这里来了解,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始终什么呢?是我们所有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极乐净土,就是这么有,就是本来有,如是有,必定有,就可以了。这是本具的功德,那么就是假借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做为增上的因缘来让它全体的显发。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从信愿开始,至十万亿外的佛土,到时候我们成功往生,大家一定要知道没有一个东西是从心外得来的,就是本来没有而我们把它赚来的,不是这样的。是我们本有的,这个西有是什么有呢?就是我们本具的真善妙有。娑婆世界也是本具的,但是它是不善,知道吧,不是善有,也不是妙有。比如说天吧,天道的众生,它也是本具的,但是它属于善有,但是它不妙有。知道吗,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属于我们本具的,既是真又是善,而且是妙,这样一个有。这个有就跟我们说的般若波罗蜜一样,你怎么也不能说,只能信。

大家听过有一句表达说般若就是空境,像大火聚吗?听过这个比喻吧,就是你这个般若,好比说四面都着了火了,你触碰一点儿你就沾上了,就有执著,都不行。而且又说般若是大清凉池,大清凉池什么意思?就是你从任何一个门进来,或者从任何一个角度跳在这个池子里面,都得清凉。这个西有就跟般若是一样的,你根本想都不用想,西方的的是有,绝对没错,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才叫西有,叫信解,知道吗?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净土法门要吃透。以信功德入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界。所以大家都知道,如果能够从我们前面,上半场讲的,不管是流通也罢,观心也罢,你把这个要,核心之要,那么不管是流通也罢,观心也罢,都很难圆融。只有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信法门真实不虚,这是根本要。那么再从理解证解归结到信解,信什么?唯信西方真实不虚就可以了,不做第二念,大家想想这和禅宗有什么区别呢?不做第二念,希望诸位认真地去领会。

好,那我们再下来,今天的第二个大的版块学习,就是要先把前段的序文要讲一下,这个我们就要翻开我们的法本了,从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下面开始,就是“原夫诸佛悯念群迷”,找到了吗?讲一下这个序,因为一般以后我们看这个大德的注释,前面都会有序。序又叫什么?有时候叫引言,有时候叫导言,还有一个文体叫做跋,听过吧,一般这个序在前面,跋在后面。本来这个序文一般都是在后面来着,后来就载体变了,随着时代的流转就慢慢地变成把序放在前面,后面的叫做跋了。那么这个序呢,基本上,比如说有自和他两种。因为大家看到了,像前面我们就不太铺开来讲,因为还有别人给这上面写的序,对吧。比如他的徒弟成时法师,那么那个叫做他序。别人写的序就是对作品的评价,对这部作品领悟了以后做的点评。

这一般属于他序。我们现在学的这一篇属于自序。是蕅益大师偏重于讲这篇文章写的缘由、经过,他要说明的宗旨,直指在哪里,这是属于自序,我们学的这个叫自序,这个大家先了解。那么古人一般这个序就是一个文风的代表,也就是说,特别是对于佛经的这样一种注释讲解而言的话,它更要有这个严谨契理契机的功德。那么这篇序文,我们总的来看,其实它的功用主要是讲持名是第一法,执持名号,是《弥陀经》为净土宗根本中的根本。第二个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要做这篇《弥陀要解》这个文章,就是为了让更明了,容易能够入道,刚刚开始学佛的人也能入道,能够具足信愿来,能够初登信愿这个阶梯。所以说从这上面总的来讲,无非就是:开示悟入佛知见,摄一切众生同归净土,这是这部序文的功德。

那我们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家看第一句: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这是一个总说,头两个字,这古文里面常见的。夫怎么怎么样,原夫怎么着,这是一个发起词,发语,是一个发语,这样的一个叹词。那么诸佛悯念群迷,大家常听诸佛菩萨吧。我们去共修,不是每次完都说,顶礼感恩诸佛菩萨,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礼诸佛菩萨三拜。不要说菩萨,就光这个诸佛,你能不能够相应到都不一定。你看古德们讲到说,说你这辈子你想往生,你还指望往生,你想得个三昧,要求一心不乱,说你都没有一想起阿弥陀佛就嚎啕大哭,你连这个基础都没有,你能念吗,你能得吗?说你没有在睡梦中,睡着睡着醒来以后,发现我梦里面都没有念佛,你都气得不行,说自己太差劲了,没有这个忏悔惭愧心,你能得吗?这才叫跟佛相应。佛的功德我们现在能够得多少呢?不是说我们得他的功德,就是跟他相应,能够理解佛的这个胸怀,能够同步佛的知见,能够彻底承担佛的神通不思议妙用,我们现在能承担多少呢?不要说诸佛,就阿弥陀佛吧。

我们都号称净土行人,我现在我就觉得我非常惭愧,为什么?我往往是很多时候,绝大多数的主流时间中,承担不了那个,说现前的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智所变现出来的,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就全体的这个国土境界。大家想想,如果你真能修到这份上,你念念都在,已经往生了。就是你周边包围的全是阿弥陀佛欲令你往生而变化所作的,你能相应到这份上吗?不要说诸佛了,就光说这个阿弥陀佛,不一定。那归根结底,为什么不能相应呢?就是因为对佛的大觉悟智慧和大慈悲心怀没有相应,所以你看后面讲的就是: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就是讲佛的慈悲和智慧。为什么你看我这么要求大家,你比如说这个悯念来讲,悯念群迷的悯念不是指佛的悲心吗,这个慈悲咱们能不能够体验得到?体验到吗!能不能体验到怎么个悲法?体验不到呀!我们现在不管干什么都是有条件的,你明白吗,就包括我们修行都是有条件的呀。为什么是净土法门设教设得正正好呢,就是只要你信愿,他给你的条件就是你往生能成佛,我们出不了现在这个对待法呀。

可是佛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大家想想我们常说度众生,我慢慢现在有时候会生起这样的一种欢喜吧,法味,什么呢?我就设想一下,就这些佛菩萨,圣人,我们如果真的能住到他的慈悲心中去度化众生,他不会觉得说有什么回报我才去做。也不会觉得说害怕得罪,我这样去做一下会,因为度化众生他有的要正面地去引导,这个还是比较大家都皆大欢喜的。有的他要反面地来折磨,折服他呀,也就是要得罪他呀,你现在我们几个人能够经得起这个得罪。可是佛菩萨不但我可以得罪他,我还不计较他,骂我也罢,报复也罢,不计较。所以我有时候想,说真能住到这种菩提心里面,那成佛太容易了呀,太快了呀!就我们怎么也爬坡拔不到那个层面去。你想能够真的就天天住在法上,唯以度众生为怀,而且根本什么都不计较,就想方设法就让他觉,就让他觉了再觉,不断地觉。你说能够住到这里边的话,那世间的什么贪嗔痴根本就挨都挨不着咱们边了。道力不够,你菩萨都做不到。所以说,一个是我们干什么都有条件,二一个我们都是有亲疏的呀,是不平等的。

佛他是完全平等,就对人跟对己。我们要么说,肯定对自己要比别人强,或者有的人激情上来一演绎,我要为法忘躯,度化众生,就是对别人好,对自己说怎么都行。佛就是自己跟别人,别人跟自己是一模一样,连一点波澜都没有,是这样的。再一个他能够深入无己,我们都不能够深入成,能够一旦触及到自己的不舒服或者怎么样,就算了吧,随缘吧。我告诉你,佛菩萨他就没完没了,摄取不舍,所以你想这种悯念悯念,这个悯这个念,我们做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习,要这样发力。哪怕我就是一个小凡夫的情怀,我不断地对这个贪嗔痴每天都清理,我一定要发心,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呢。所以这都是我们慢慢修行,学法福报够了以后,就会有这些体悟的。哪怕每天有那么一念都是金子般的纯,可贵的,所以这就是需要练。但是虽然我们常说大慈悲父,说一想起阿弥陀佛,不知道怎么样的信誓旦旦,根本太差得远了,悯念。群迷也是这样子的呀,我们现在为什么?群迷是什么?为了拯救群迷嘛!你想我们现在,你不要说去把慈悲心都覆盖上去了,我们连这个范围我们都顾及不到,你看群迷的这个群,范围非常大,而且他这个迷的深浅,也都是差别相也很大。

你像我们现在一般的悲心的话,你说能够顾及到多少呀。你看无非好多问题来了,都是自己家里怎么难度,他不让我学佛,或者我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也入道,皈依三宝,就这点儿。再稍微弄着,把养的那宠物给你弄过来也是念个三皈依。再好一点的,我们去行放生,这不是刚刚清明放了一次生嘛,就能顾及到畜生道,这算可以了,比一般的强点儿。再就是清明节,又举行一次超度法会,还能顾及到饿鬼道,也算强点了。这也算就是学佛学得这也精进,心量慢慢打开了,因为你这个心念你能够顾及到他们,你才会对他们发心嘛。你不痛不痒的,跟你没关系,你不会发这个心的呀。问题是你超度饿鬼的时候你又忘了地狱,就算有地狱,我们总是说,哎呀三途苦呀怎么怎么样呀,一不小心堕到地狱太苦了,你要遭这个果报。你要知道天也苦呀,比我们强的他也苦呀,解脱的罗汉也苦呀,菩萨没成佛还苦,都在这个群迷之内,这是佛的视野。他看九法界的众生,都属于群迷,这个有多广有多深!所以我们现在,你想想就动不动放个生或是施个食呀,都不行,还不够,比一般人强点还不够,这个慈悲心总是跟心量成正比的。

所以佛的这个慈悲辐射到九法界的众生,大家知道,净土法门的本怀就是摄九界同归呀!所以你看,我们学要解,就每一句都是切中要害的,这样才能叫要解,是不是?所以这个叫做:悯念群迷,随机施化。你看,这就讲到,前面是讲到佛的慈悲,这就讲到佛的智慧了。我们说佛八识转四智,不是有一个妙观察智,就是观察所有众生的根基而随机教化。你看为什么那会儿他给那个,这不是刚才讲《弥陀经》,就是笨得要命,只能念扫把,周利槃陀伽。他给他就说这个,他只能给他说这个,这叫随机呀。难陀太好色了,舍不得他的妻子,他就带着他,先上天去看美女,又下地狱去看油锅,这都属于随机教化。到了这个点了,根机熟了,他正好七寸上一打一按,这个善根的开关就开了。所以说任何人在佛面前,他一目了然,妙观察智。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说有五乘教法呢,有的人这辈子只能够在人天堆里面打转,你说他了生死,他想都不想。有的人他只想出世,但是他想出世,他只想自己了呀,他连一念顾及别人都不想顾及,只要别人触及到自己的修行利益了,马上就放手。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所有的这些结缘的根性中,为什么人天乘,还有菩萨乘,为菩萨说六度法门,为罗汉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为人天说五戒十善等等,这都属于总粗线条的随机教化。你想我们现在为什么受戒,有的还受五戒还受不全,我要持这个,我不能持那个,其实这都属于机。那么给他满愿,让他能学一点是一点,就叫做教。所以说随机施化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有些人,这辈子就能结个缘,只能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所以大家要知道佛的随机能随到什么程度呢,特别平等,就是每个众生来了都行。你一称南无佛,我们一般以为说这就是最低的根基了。大家还记得佛在世的时候度的有一个叫做东城老母,就是一老太太,看见佛就眼黑得要命,我们土话就是黒七见了黑八似的,就看都不想看。佛要去度她,她不理,躲起来,背着佛转,佛用神通就跟四面一样,在她四面摆着就想让她看一下佛,结个缘,她眼睛闭起来,她讨厌佛,她诽谤。

那大家说说,这个东城老母到底是得度了还是没得度呢?怎么得度的呀?赞谤皆是因缘呀,就是我非要给你种个种子,你不能赞叹我,我就让你诽谤我,非得说佛,非得见佛,非得讨厌佛,这才叫究竟圆满之随机施化。就是把机都铺满了,任何人到了那儿逃不脱,这才是佛的妙观察智。你看我们总是心量有局限打不开。那么总归的功用,前面是慈悲,后面是智慧,所有结合起来的功用就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你看这个说得多好。元就是我们本有的真心佛性。回归到我们的佛性上来,这个本是一样的,但是路径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不一样。

那么说到路径,说到措施了,下面要引出来了,因为我们这个《弥陀要解》要讲的什么法,推的什么主打的项目,大家要知道。再往下看,这就是机锋转语了,要转到这个上面,会到这个上面来:又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两个概念:一个是至,至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挥到极致,再不能比其有优势了;至直捷,直捷是什么意思?直捷就是快。圆顿是什么意思?就是立马,圆顿就是快速立马,而且还是圆满的,没有失的,不是有漏的或缺憾的,没有缺憾的,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这个法。所以大家看,再往下: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大家要把这话读懂,这非常丝丝入扣。第一层是推进什么?独显这个净土法门的横超殊胜,所以叫至捷圆顿,一生成佛嘛。其次,念佛中最简易稳当者是持名殊胜,持佛名号。就连续推出来这两个方便,一切法门行门皆是方便,但是这一套技巧最殊胜的就是,一个是念佛求生西方,既然念佛求生西方,念佛还有多种,有实相念佛、有观想、观像等等,最极的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执持名号。

所以大家想,就这些话我们都是寻常话,你把他稍微掰开了揉碎了,就知道里面太说得究竟圆满了。你看,你比如就说这个至直捷至圆顿者,我们先来讲一下这个直捷圆顿,因为好多时候,为什么大家在这个横超生死竖出三界,说自力他力的这个简别之上,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认知。你比如说难易来讲等等这些,你都要思察清楚了,你才能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羊皮上刮风,麻麻木木的呢?就是因为其实有时候我们学佛呀,有的人他根本就不想了生死,知道嘛。他最关注的是现世的利益,来生的果报,这都算可以的了,那没办法呀。还有一部分人他知道了生死,但是他不想或者他根本不相信说这一世就能了生死。所以我们来听这个法,这两个是最基本的前提,你得到了这个台阶上,最基本的前提,直捷快速的风格就在这上面显现了。比如说这个直捷圆顿,我们合起来讲,说为什么净土法门,我们找几个点:第一个为什么是直捷呢?因为我们依着通途教法的话,大家知道都有信解行证的次第,信解行证,这是四个次第。我刚刚在天津的一个道场也讲过,首先开始相信,慢慢地开始理解,随着理解的教法开始起行,最后能证果,这四个次第。

净土的直捷在哪里呢?净土的关键宗旨是什么:信愿行。为什么净土法门这么强调信呢,因为在信解行证这四个次第里面,最大难过的关口是解这一关。解不是咱们说认得几个字明白道理是什么,真正的信解行证的解是要你在学教你得大开圆解,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话得明心见性才叫解,你的知见跟佛是一样的,这才叫解。这个解就非常难呀,你想我们禅门宗门下面,这个禅寺里面的大丛林这个古道场里面的这些人去参禅,参禅是怎么参的呀,生死度外去参的呀!直接就是天天把生死挂在胸怀,什么事都不考虑,这样去离开心意识地去参,不在妄想中,而是离开心意识向上一路地去参,一辈子不知道能不能到顶儿,能够到顶儿的算人中丈夫。我常给大家讲,赵州禅师都八十岁了还去行脚,为心头没有悄然,就是没有明心见性,有的人四十年就天天琢磨这个事儿才打成一片。所以这些修证上的这些好汉们呀,一辈子搭进去都未必能到这个解点,信解行证解,解不开嘛,越到末法时期越是这样。那么净土是什么呢?就不在解上面论了,你解不开就算了,不解了。

怎么样呀?他把解的这个难度,给你四两拨千斤,给转到信上来了,这就叫直捷圆顿,就不跟你在那个上面论了,所以说至直捷至圆顿,这是一个。第二个,如果说你看刚才我们从解上来讲,就比如说开悟吧,宗门下的人来讲,如果你不开悟,所有的修行都属于盲修瞎练,其实也是如此,因为你的佛知见没开,都属于盲修瞎练,都属于世间法、轮回法。那么你要去禅宗的这个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直接痛快啊,听起来好像很畅快淋漓。可是你要知道他只是开悟了呀,只是见性而已,明心见性,论修的话一步还没有走呢。可是净土法门念佛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观经》,《观经》里面怎么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还记得吧?诸佛菩萨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心想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大家读懂了吗?就是说,如果你要开悟,你要离开心意识,你的灵光的显露的时候,才叫做见性,非常难。如果要念佛,念佛忆佛观佛,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即为作佛,总结一点就是开悟难成佛易,容易,这就叫直捷圆顿。

为什么祖师这里讲至直捷至圆顿者呢,就在这个上面论分晓。说白了,我告诉诸位,我们现在的话,得人身都比往生难,你知道吗?就是你不往生,你就得不了人身,你就要落三途了。就像咱们修行人也最多最多弄成个阿修罗吧,这算你的好结果,你知道吧。因为我们现在嗔恨心那么重,到佛门里边了还天天攀比互相是非,全是修罗种子呀,一念就上来了。你不信试试,我试验了太多了就禁不起,我试自己我都试了,都是修罗因。所以这是从这个信解行证,从法门抉择上,我们才能体悟到他的这个至直捷至圆顿。第二个,至简易至稳当,这是又是一层了,就讲到说持名法的稳当。比如实相念佛,其实就是参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求开悟。那么如果去观想念佛的话,你想这个境界这个细,我们的心是粗的呀,你们试试,你们现在观一观试一试嘛,连十秒都定不住呀,连三秒都定不住,定不住的。你观像的话,你到了殿堂里边,这个佛像也在,你一出殿堂,你到了厕所里面,你去观像,哪儿找像去呀?所以唯有这个持名一法能够上道儿,而且这一道儿里面包括了所有其他的道儿,才叫做既简易又稳当。

这个简易你们要搞清楚,他是化繁为简,就是隐了繁而显的简,不是离开繁另外给你弄一个简单的套路放在这儿,不是这个意思,明白吧,否则就不叫总持法门。所以大家要把这个简也要搞清楚,不是离开繁而独立成的简,就是让我们现前的这个所有微妙法里,都在这个上面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这个上面,我们才叫做至简易。为什么说稳当呢,大家想想为什么说稳当,你们读过大的不必说了,就是四十八愿里面: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的功德,这个叫稳当。就是说这个接引的功德其他的都没有,你想想为什么叫西方接引啊?咱们说接引的是说的,这都是理上的接引,明白吧,我们现在只要得度了,就等于说已经蒙佛接引了,都是理上道理上我明白了,这叫做理上的接引,只有阿弥陀佛事上也来接引。就这一尊佛能做到这个,因为他愿力中就发进去了,所以他理上让你明白了教法,这等于说接引得度了。可是事相上的话,你得靠自己,到他接引的那儿,他在那儿等你的接引,只有阿弥陀佛是你在这儿等他来接引,所以叫稳当,就这么个稳当法。大家要知道什么叫稳当,就这么个稳当。所以你看为什么稳当,圆瑛法师讲过,他说了三点,我们这里也学习一下,第一点是什么呢,念佛的众生常为阿弥陀佛光明所照,“摄取不舍”在经典里面讲,而且又为十方诸佛所护念,你看我们读《弥陀经》下面讲到,当信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所以这样的话,从始至终第一个稳当就是你不会招魔事的,念佛的人不会着魔的。参禅观心的人可不一定,那一但境界出来你没把持住,你一旦被转了,你就着魔了,《楞严经》里面说的非常明确。第二个是什么呢,念佛的人为什么说稳当呢,我们现在修行人有一点最不稳当的是什么呢?就是前生后世隔这个生死。一隔生死,就把过去修行的这些意志给磨得干干净净,甚至都想不起来了呀,或者转化成世间福报了。你看为什么世间有好多人,这个到了佛门里面突然间要浓浓地哭一鼻子,看见哪部经典或哪个师父,突然间恍若隔世想起来,那就是他们过去一块修行,结果他心发了求世间的福报,这辈子可能有点地位,有点钱,但是入不到三宝门中来,出去了就进不来,缘分不具了。

所以这个稳当是什么呢?就是说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就把我们隔阴的这个惊险就没有了,生死隔阴,让我们的修行功德打大折扣,不会打,而且只能增不会折了,一入净土,这也是稳当。第三个稳当是什么呢?念佛的人具足了信愿资粮往生到西方以后,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咱们这儿刚才说的开圆解,就是你得明心见性,太难了嘛。念佛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祖师们给我们开示了嘛:“若能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千稳万当之法呀,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至简易至稳当,就这么一个简易稳当,大家要往这儿会。总之,就说了这么多,什么直捷圆顿简易稳当,为什么这样,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佛讲了这么多经,没有一部经典能提到说,法灭了以后还有一百年的时间,只留这部经,只留这个法门还止住百岁,就从这一件事足以证明这个法门就是稳当就是圆顿,还能独挡百年嘛,是不是。这些法平常我们都听了,一往这儿会,就等于说这段话就明了了。

我们再往下看: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你看这就是给你说证据,有理有据论文一样,说论据了呀。净土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并行于世是大家都知道就流通在世间。为什么把这个《弥陀经》单单列为出家佛门禅门的五堂功课之一呢?他有道理的呀,就因为这里面: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这就是蕅益大师赞叹,说这个之所以列为日课,那古德都是开了正法眼藏的人啊,他为什么就把这部经典选进来,就是因为净土广大,所有三根都能入的进来。很多人有时候觉得害怕把自己的根基给委屈了,说万一我能参禅参开悟了的话,你让我念佛不是给把我给法身给断送了嘛。大家想想,你如果参禅能参开悟,你念佛绝对得一心,念佛也能念开悟呀。不是说入到念佛就把你另外的功德和那个可能性给没了,也在这里面能开悟,而且还能往生。所以这里讲到说:岂非见于持名。就是只说执持名号,普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

就是谁都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古人讲的上至官场文士,下至贩夫走卒都能念,个个可念人人会念,那么这里边就事来讲,你老实念。有的人他只能到这个,就是说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我老老实实念,我以我能念的心,念我真的所念的佛,我就这样念,念念之间,行住坐卧一直念,这就叫做事修。这不是讲到说:摄事理以无遗。念得如果说你,比如说你是一个根性好一点的人,那么自然而然不委屈。怎么不委屈呢?你从理上来念,念的时候,念的心也没有,念的佛也没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完全不二,打成一体,这时候就“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显现了,也不亏待你。这叫做事理无遗,一点都没落下。统宗教而无外,“宗”就是禅宗,“教”就是教下,教法。就是教法里面学的,宗门的悟性,教法的修证次第等等这些,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功德中。我记得以前讲《彻悟禅师语录》的时候,非常感恩《彻悟禅师语录》,对我的法身慧命的长养。我相信大家也有的可能受我影响也去翻阅过。我们讲这个《弥陀要解》,真的《彻悟禅师语录》里边,真的提供了好多就是直接这么讲的。

你比如说,不要说这个“统宗教”和“摄事理”了,就他讲到什么呢,他说:不仅仅说宗教,他说普天之下所有的这些各行各业,什么学者,什么小商小贩,什么政府官员等等,就是我们只要活着,哪怕你不念佛,甚至你不信佛,乃至不知佛,哪怕是这样的,但是你也不能出念佛法门的这个范畴。大家能听得懂吗?就是你只要活着,你修的就是在修念佛法门这个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也其实在修念佛法门。修回来,修出去,我们现在修出去了,修到三界内了,出了这个净土了。再修回去,还是用的这个法。所以他就是说,去来动静等等这些都在这个道儿里面,只不过我们百姓一天日用而不知而已。在其中而不知道,就是这个法。法界只有这个法,没有第二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凡夫,是心作凡夫。其实就是心想事成,就这么个法。这就说到究竟一念了。

我们再往下看: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这是讲到说,自古以来,为这部经作注释的很多,但是有的流通的因缘比较浅,有的流通的因缘比较深广。所以到现在看来,他说世远就湮,时代久远了,大部分都淹没了,都找不着了。所存无几,下面只有两部,这是蕅益大师特别提出来的,这也有用意啊。一方面提出来这两部,跟《弥陀要解》一起,我们学习《弥陀经》,就依着这三部主要的注释。另一方面,另外两部的特色不具备的,由《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给补足了。所以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他这个意思,你看: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就是《弥陀疏钞》,《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他讲到:广大精微。云栖和尚知道是谁吗?就是莲池大师。

他注过这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讲的这个义理非常的宽广,文辞精细。你们有机会去读一下,他用的都是用华严的教理,华严都是非常富贵的,玄门嘛。所以他在里面,他讲经都没有讲后面的五重玄义,而是用的十玄门。开始讲为什么说这部经,用了十个理由,等等这些。所以这里讲到说云栖和尚。“和尚”是尊称,有时候又叫做“和阇”,就是“阿阇梨”的那个“阇”。罗什法师把“和尚”还翻译过叫做“力生”,就是有力量的力,生长的生。就是以这个师尊的功德力来生我本具的智慧的意思,所以叫“力生”。但是读起来比较绕口,现在我们都叫和尚,是尊称,不是俗称了。这是指的莲池大师。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你看,为什么他叫师伯呢?那就说明他比幽溪大师晚了一辈,就是传灯大师,天台宗下的大德。

他呢,因为他在天台的这个幽溪高明寺,所以以这个地名而我们一般把他称为幽溪传灯大师。他讲过一部《圆中钞》,《圆中钞》不是直接注释这个《弥陀经》的,大家要知道。《圆中钞》是以这个圆满中道之理来钞,钞就是进行再注释嘛,注释什么呢?北禅寺的大佑法师曾经作过一个《弥陀略解》,有这么一个著作。那么传灯大师就是在《弥陀略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个讲说,所以叫《弥陀圆中钞》。就是这么个意思。那么这里讲到的是什么:高深洪博,这是另一个特色。但是为什么呢?你看讲到: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大家都晓得,都学习。问题是这两部书只能够利益久修久学之士,刚刚开始的初机的人,一般上不去,这是一个遗憾。这也是蕅益大师写《要解》的初衷,他说了: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太深广了,太高深了。或致初机浅识,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的呀,而且特别的是摄受这个根器不够的人能够入。所以你看,初机就是初开始学的,或者见解还比较浅陋的,信愿难阶。这是点睛之笔,就是他一方面说了另外两部赞叹他们,另外一方面说了另外两部的特色,他为什么要写《弥陀要解》。

还有一点就是点出来说,真正地去学习净土,去解《弥陀经》要从信愿上着手,后面讲到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只有信愿了才能好好地行,才能念起来。所以这里信愿难阶,这是前两部的不足,可以这么理解吧。当然蕅益大师不是用我慢心,他只是一个就是说,你看,他后面就讲到了:故复弗揣庸愚,这是自谦词,就是说虽然我自己不济,很不济,但是我也没在乎自己这么差劲。怎么样呢,再述要解,我再进行注一个《弥陀要解》。下面这两句就是: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就是我不敢跟两位前辈去竞争他们这个文采和义理的发挥,但是我也不必,就是我不必牵强附会,与二翁去强唱这个同一个调子,不必与二翁强同。

最妙的比喻是最后的这个结尾,大家看: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这个比喻妙吧。你们去过东林寺吗,东林寺都去过,这不是我要问的。后面我要问你们去过西林寺吗?你看,西林寺是一个女众道场,就在东林寺的旁边,有一个台湾的一个老尼师。现在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还在那儿有一块碑上面,怎么讲来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我记得东林寺的对面就是香炉峰。香炉峰那个怎么说: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谁写的来着,是李白。你看吧,所以说这些大人物都跟这儿有缘啊。东林寺就在香炉峰的对面,西林寺,东林寺。所以你看这个比喻多妙啊!

《题西林壁》从事上讲是讲庐山的面目,山势不同,身至其中很难窥得这个全貌。但是从理上来讲,大家要知道苏东坡也是佛法曾经悟过的大禅师呀,是五祖戒的后身。所以他就比喻悟道的人对这个心性,心性来讲的话,循业发挥,就是一会儿是岭,一会儿是峰,一会儿是山,一会儿是雾,等等这些。就是随你的这个本有的如来藏性去发挥,也就表达我们的心性随你在染土也罢,净土也罢,正报也罢,依报也罢,都是我心唯心所现的。所以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一定要知道,你要想去岭就得去岭,想到峰就得到峰。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想去极乐,你必须离开染土。虽然都是本心所具的,可是这会儿你不能够一览心性全貌,你不能够返璞归真,不知道本来面目,心性本有,那么就只能依着心性去从岭见峰,从峰窥岭,从东往西,从西接引,就是这样子的。但是这个本有心,这个比喻真的非常妙。再一重意义上,各家各派都有对《弥陀经》的注释。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各个阐的都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这份苦心呀,这个是一样的,就是庐山真境都是这个境,就是让一切众生往生西方。

所以说虽然各自发挥,不能够尽情地舒展佛心佛的意,但是都不失,都没有离开佛心佛意。还是表达了一部分的佛心,一个层面的佛意,所以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从事上讲,从理上讲,从初衷上讲。那么从比喻上讲来也特别妙,其实比喻什么啊?你看他讲到说,纵然是成岭成峰,皆不尽庐山真境。就是皆不失各各亲见庐山真面目。那是什么意思呢,表什么法呢?就是我们但念阿弥陀佛一名号,就等于念十方三世诸佛名号,这就叫做只要见到一点庐山,就代表了全部的庐山。但入极乐世界一佛国土,即入十方三世一切佛土。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三世诸佛之光。所以叫做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所以这段序文大家也要认真地去体悟和学习。

那么讲到这里,下面开始:将释经文,五重玄义。下一次就更难了,十六号讲,就是讲到开始从这个五重玄义讲起。希望大家要先开始预习一下。这里边讲到:释名,辨体,明宗,论用,什么是体,什么是宗,什么样起用。特别是讲到以大实相为体的时候,什么是实相,等等这些。里边如果你没有预习,跟着你绕,你绕进去就绕不出来了,再不要说去理解去听了,所以希望大家能殷重心来学习这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