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离娑婆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1686~1734年),活动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大师宗教兼通,精进实修。早年依绍昙法师深研经教,对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为授记,传天台灵峰法脉,为第四世。后来大师又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寺,参“念佛是谁”话头,禅修精进,历经四个月,恍然契悟。灵鹫和尚欲传法嗣,付以衣拂,大师不愿意接受,告辞而去。大师参禅开悟后,一心以净土为归,单提佛号正令,昼夜精进念佛,并作《净土诗》等,阐扬净宗。

纵观省祖一生德业,不尚虚谈,笃实修行,为净业行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恭读大师的著作,字里行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师弘法护教的悲心和深厚的宗教情怀,几百年后犹能发人深省。

《劝修净土诗》作于大师三十岁到三十三岁间。据省庵大师的《劝修净土诗》(并叙)自述,这组诗乃是有感而发。大师深刻洞见净土念佛一法,乃是末法时代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唯一途径。然而今时泛泛悠悠念佛者多,具有深信切愿者少。或者呵斥净土一法为著相,是心外求法;或者贬低念佛的人是愚夫愚妇,是小乘自了汉。并由不读佛陀金口所宣的经文,妄以凡夫的知见揣测,建立不正确的观点。自古以来,这样的人都有很多。这些错误的知见蔓延开来,致使自他二利俱失,可悲可叹。大师因此感慨,大发慈悲,撰写了这组诗,发挥净土宗的教理,解疑释难。这组诗虽然是大师早期的作品,但是处处以西方净土为指归。在大师后期的著述如《西方发愿文注》、《东海若解》中所阐述的关于禅净界限、破斥狂禅等内容,在诗句中都有所涉及,从中可以看出,大师当时的净土思想已经成熟,知见圆彻。

我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的传统,很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它的特点是语言精炼,以略摄广,在简短的语言中展示广大的义理境界。西天东土的祖师大德,都善于用偈颂、诗歌的方式来抒发情怀,弘赞净土,阐释净土宗深邃、广大的义理。像古印度的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以偈颂的形式赞咏净土,表达往生的情怀。中土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作《念佛三昧诗集序》,称赞念佛三昧。此后,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都有诗作赞扬净土。民国印光大师对省祖的《劝修净土诗》非常推崇,赞云:“百八首诗胜楚歌,闻者厌娑婆。振起蹉跎,证波罗蜜多。”这一百零八首诗感化人心的作用,就像一个陷入困境之人,听闻到四面楚歌(比喻极乐家乡的音信),顿生厌离娑婆之心,被催生出了奋发的力量,振而奋起,往生极乐净土,证波罗蜜多(无生法忍)。《劝修净土诗》流传甚广,印光大师重订《净土十要》时,将全诗收入第五册“附本”《莲华世界诗》后,足见印祖之重视程度。

前几年,宗柱在东林祖庭亲近大安法师,佛七期间曾经听法师讲解《劝修净土诗》,深受其益。值此省庵大师诞辰三百三十周年之际,祖庭召开大师思想研讨会,因缘际会,兹选取大师诗作三首以为线索,略申文意,谈一点学习体会。

其一: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

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

这是《劝修净土诗》的第一首,开篇之作。省祖高屋建瓴地点示出念佛法门在一代时教中的地位、修行的方法,以及它奇妙的功德利益。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里,随机演化,开显有无量的法门。在这些法门当中,其他的法门都属于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唯有念佛一法是特别法门,直接仰靠佛力,带业往生,圆成佛道。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从阿弥陀佛的果觉名号入手,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胜异方便的一个法门,在所有法门当中最为尊贵。它是“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的法门。

念佛法门的特点,是从我们现前的一念入手。因为凡夫都是有念的,无念灵知唯有佛才有。我们的烦恼妄想无量无边,妄念生起的时候,就是以无明熏真如。现在念佛就是用这一念来代替无量的妄念,以楔出楔,用兵止兵。由于阿弥陀佛的名号是真如实性,所以念佛就是与真如相应,以真如熏无明。

《楞严经》中, 大势至菩萨开示念佛圆通的要点, 是“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像是六个窗口,接触外面的六尘,向外奔逸,劫夺我们的功德法财。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就是将六根收摄过来,统摄在一精明,使其不再向外逐尘。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念佛圆通,其实是整合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念佛即净而禅,就已经无余无欠,就不需要在念佛之外还去寻找什么禅,再去禅净双修。由此联系到省祖在《示禅者念佛偈》中的开示:“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 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大师其实不主张禅净双修,而是消禅归净了。

念佛一法从佛的果地入手,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不像通途法门,单靠自力了生死,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辛辛苦苦地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只要信愿持名,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接引,佛力加持念佛人,弹指间往生极乐世界,但凭六字洪名即能解决生死问题,跳出乾坤(三界)。

这样不可思议的修因证果,用通途的教理是很难去解释的,我们依靠自力难以相信。然而却是佛陀金口所宣,净土经典中,明文历历具载。我们即使不能做到自力信解,也要做到仰信。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会讲妄语,是一切种智者,佛经真实可信。我们能够仰信佛言,就能够得救了。

其二:

境胜由来道易修,多生习气一朝休。

盘中甘露珠圆转,树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莲台承足稳,真金华瓣衬身柔。

三车已息驰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这是《劝修净土诗》第三首。这首诗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描写赞叹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道场殊胜,劝令众生生信。

首先,指出极乐世界境界的殊胜,给往生者提供一个优良的修道环境。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我们的五根接触到五尘,都能够增进道业,断烦恼。比如,百鸟偕鸣的声音、水流的声音,风吹宝树以及罗网的音声,昼夜六时都能演说妙法,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诸佛相好,令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极乐世界的道场树,眼睛见到它的色,耳朵闻到它的音声,鼻子嗅到它的香,舌头尝到它的味道,身体接触到它的光,乃至思惟忆念功德,都能够获得甚深法忍。见此树者,得三种法忍(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在这样一个修道的环境里,我们多生多劫的烦恼和习气,就能够一时顿休。这就体现了极乐世界修道的一个特点—快捷、方便。

然后在极乐世界的依报里,具体介绍宝树和莲华。极乐世界七宝树的树叶,就像是一个玉盘,甘露珠在上面圆圆地旋转。从七宝池中的如意珠王中生出的摩尼宝水,循着宝树上下流转。极乐世界的水质轻软,可以向下流,也可以往上走。而且水的音声微妙,还可以讲经说法。不同于一般的水,它是从如意珠王(阿弥陀佛的心王)中所生。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

莲华是往生者的生处,诞育法身慧命的处所,也是宴坐修行的宝座。在碧玉所成(其实不仅限玉一种,是由种种珍宝合成)的莲台上承接足迹,步伐稳健,真金的莲瓣里面包裹着身体,身心得到净化,往生者的身体变得柔软调顺,自然随顺法性。

由于西方净土是一个大乘的法界,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都具有大乘的种性,在这里,驰求“三车”—代表着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念头自然就止息了,不会再堕落到声闻、缘觉二乘,乃至权教菩萨的陷阱里去,直接在露地安然地坐上大白牛车(《妙法莲华经》譬喻一乘佛法),直趋大乘佛果,圆满无上菩提。

其三:

若执往生为妄想,岂言住此便成真?

东西不著尤非理,净秽双忘亦是尘。

生本无生生四土,见犹离见见三身。

须知真妄原同体,迷悟由来总在人。

这是《劝修净土诗》第二十首。省祖在本诗中破斥狂禅,廓清谬见,令人断疑生信。原诗附有小字注解,这是省祖对诗文的补充和解释。禅和净土本无矛盾,但是由于法门施设的不同,所以在下手处会有差异。净土宗从事相上入手,禅宗以无相为宗。禅宗的祖师在接引学人、随机开示的时候,往往采取遮诠的方式,为学人解黏去缚,扫荡一切,指归本分。比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回答韦刺史问西方事的时候,开示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这是禅宗的祖师为了剿灭众生的分别情见,一机之谈,不可以作实法会。如果随语生解,就将醍醐甘露翻为砒霜毒药了。

所以蕅益大师云:“达摩西来,事出非常,有大利,必有大害。”唐朝时期,善知识如林,众生的根器尚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利益众生。但是到了五代及宋以后,众生的根机渐钝,真修实行的人少了,其中的弊端也就日益明显。很多参禅的人并没有真实的体悟,往往执理废事,以禅谤净。或者说唯心净土,言往生西方是心外求法。或者说处处都是西方,往生西方是著相,是妄想。如是种种知见,不一而足。殊不知净土法门是释迦本师金口所宣,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所共同证明赞叹的,障碍他人往生,即是在造破法重愆。这些错误的知见流毒蔓延,不但有害于禅宗,而且对净宗也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历史上, 像永明大师、莲池大师等都曾经驳斥狂禅,融通禅净。省祖所处的时代,也不乏这样的人,所以省祖奋而继起, 摧邪显正,破斥狂见。《劝修净土诗》中有多处批驳,这是其中的一首。

有一些人站在宗门的立场,用宗门的观念错解念佛往生。宗门中讲无相无念,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们指责说:“念佛本来是为了按捺妄想,若发愿求生西方,是在打妄想。”省祖反问:“如果说往生西方是妄想,住著娑婆世界,是更大的一个妄想。”

这些人还会进一步辩解: “ 我既不求生西方,也不住此娑婆世界,两边都不执著。得大自在,随意受生。”省祖驳斥道:“既不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又不是应化世间的圣人,全然一介凡夫,烦恼爱欲还没有断除,生死的业缘没有斩断。如果不往生西方去,一定会生此土。既然生在此土,则仍旧在生死轮回当中,被浩浩的业力所牵引,三恶道都有分。怎么能够说出随意受生这样的大话呢?”这些人又说: “净秽双忘,不加分别。”省祖指出:“只此净秽双忘这一念,本身就是凡夫的情计,还属于法尘所摄。如果真的净秽双忘,也不妨碍求生极乐。”

省祖指出:不可轻视净土法门,净土法门虽然是从有相入手,但这是“真空妙有”的“有”,大乘的第一义谛,圆顿了义。往生虽然从现象上看是有生,但本体上是无生,生本无生。虽然无生,但又不妨碍宛然有生,生到极乐世界的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生到西方,见到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能见所见性空寂。这就如长芦宗赜禅师所说:“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意谓: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这是一般人常见的执著,常见之所失;以无念为没有念,以无生为没有生,这是又堕到了另一种颠倒,执著于断见,被邪见所迷惑。即念而为无念,即生而为无生,才是大乘的中道第一义谛。

须知真如和妄念本来是同体的。全真成妄,返妄则全妄即真,就像水因风动而成波浪,全水成波,风息则全波即水。所以,迷悟在个人。

从以上三首诗作可以看出,省祖知见透彻,悲心深切,智慧无碍,洞悉人情。其《劝修净土诗》每一首都很精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解决净业行人的实际问题。这些诗作都是省庵大师从念佛三昧

中真实流出,既是净土的明珠,又堪为净业行人修行的良导。吾人当反复吟诵揣摩,理解体会。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