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第8愿)皆得知他心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我成佛的时候,我国土中往生的天人都能照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亿亿诸佛国中众生的心念。若此愿不能实现,就不成佛。

法藏菩萨观察他方世界发现,若仅能以天眼看见他方世界的形象,以天耳听闻他方世界的声音,却不能了解他人心之所念的话,也是不完美的。众生心机不一,内心的想法,不会轻易暴露出来,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发生欺诈、误会以及善恶难分的情况,古往今来知人最难,只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时间相处观察,才能知道当人的品操。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人物——周公和王莽。从外在形迹来看,这两人有相似之处。白居易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寓意深刻,意谓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周公非常勤劳地辅佐幼主成王治理天下。这时却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说周公要篡位,成王听后也起了疑心。于是周公就到楚地躲避,致令天象发生变异。后来成王发现了一份周公舍身救武王的祈祷文,这才相信周公之忠,将他隆重地迎请回朝。而王莽开始为官时行事非常谦卑,礼贤下士,生活简朴,可是一旦取得王太后等的信任,掌握了实权,他就篡夺了皇位。这二人同居实权高位,然居心行止却迥然不同。若周公在被谗言所伤的时候就去世了,或者王莽在他礼贤下士、谦恭简朴的时候离世了,那后人又如何知道这两人究竟是忠还是奸呢?毕竟凡夫没有他心智通,无法辨别,只有事后方可评判。

古往今来,识别人心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孔子有一段识人的箴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这几句话耐人寻味。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指了解一个人,需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动机,细微地了知他的心安在何处,如此一来,这个人还能怎么隐藏呢?一般注释悉作如是说。而蕅祖解释,这个“其”字,不是指他人,而是指自己!意谓识别他人,先要认识自己。要观照自己的行为动机,要观察自己的心安在何种状态。他人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本源是自己。如果对自己显现的心不了解,又何能知道对方的心呢?知人先知己。自己意念如明镜,犹能照见他人心之所念。是故《金刚经》云:“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阿弥陀佛加持国中天人的他心智通,首先知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念头的差别,诸如善心、不善心、广大心、狭劣心、顺生死心、背生死心、妒嫉心、贪欲心、欺诈心、声闻心、独觉心、菩萨心、天龙八部的心、三恶道众生的心、处在种种厄难的众生的恐惧心,等等,对于这些无量差别的种种众生心,极乐天人悉皆分别了知。不仅了知一世界,进而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心悉皆分别了知。知其因缘成熟,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度化,应以何身得度者,悉现何身而为说法。须知得他心智通有助于普度众生。佛在讲经说法前之所以要入定,就是要观察与会大众根机与心理状态,然后才能够应机而说。对声闻根性的人便以声闻法引导,对大乘种性的人便称性宣说摩诃衍。贪欲心重者,教其修不净观;瞋恚心强者,令其修慈悲观;乃至业障重者,敕令忆佛念佛。如是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机教相应,众生得度。度化众生,法不应机,等同闲言语,众生得不到受用。

然众生的机心犹如海底暗礁,极其复杂。吾人念念向外奔逸,很少返观自己的内心世界。若回光返照,就该生起大惭愧心。吾等业识心中,业力妄想杂念无量无边,且善少恶多,充斥着黑暗有毒的念头和负面的能量。三毒烦恼令吾人身心染着不清净,一则身体素质陋劣,四大不调,五脏六腑失去平衡,常常生病;另一方面,心理上焦躁烦乱,心猿意马,不得安宁。身心悉皆陋劣,构成五浊中的众生浊。

感恩阿弥陀佛,令十方诸往生者,不藉长久修持,自然报得他心智通,随应他方众生心念欲乐,予以相应的接引化度。又因国中天人悉具他心通,诸极乐同仁心之所念,口之欲言,预先便知心意,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莲邦胜友,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