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入龙身的小沙弥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或者是善法,或者是恶法,善法恶法的成就“意先导”,这个意就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一个先导。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一个行为的成就,一个业的成就,最初必须有第六意识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是审虑思,我们开始考虑这件事该不该做呢?这个时候在审虑思的当中,你的思心所的力量很薄弱,你可能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你如果继续使令它这个势力增长,到第二个决定思,这个时候力量就更加强了,对这个法就肯定了,要去做了,你决定要去做了。

到第三个动发胜思,到了动发胜思的时候,你就是驱动身口二业去造作了。

这个地方讲“诸法意先导”,一切法的成就,最先开始的时候是第六意识的一个念头先生起的,所以它是个先导,它是一切行为的先导者。“意主意造作”,第六意识是一个主宰者,是业的主宰者;意是一个造作者——意造作。换句话说,身口只是个工具而已。

下面就诠释这个善恶的因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如果我们以染污意,以贪嗔痴的烦恼的这种意,所发动的语业,或者讲什么话;或者是行业,这个行业指的是身业。这个是就因地来说,由贪嗔痴的烦恼去推动我们的语业和行业(身业)。“是则苦随彼”,这样子的话,果报是一种痛苦的果报。

这种果报跟前面因地的关系怎么说呢?下面就说一个譬喻,“如轮随兽足”。好像车轮随着兽的足迹一样不可分离。这个牛拉车,后面的车它一定是跟随牛的足迹而走。这个地方是比喻,只要我们起了染污意来造作语业或行业,决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两种关系好像车轮跟兽足一样,不可以分开。

在这个地方的定义,它特别强调染污意,因为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我们学佛人跟非佛弟子的差别,就是我们佛弟子有正见,我们能够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对宇宙人生产生正见。外道虽然造善,但是他没有正见就有问题,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若以染污意”,事实上整个果报的成就是在意业。

在《大智度论》里面讲一个故事,说一个罗汉。这个罗汉领了一个小沙弥在一个山中修行,罗汉他经常去外面应供托钵。有一天,这个罗汉从外面应供回来,就拿那个钵给小沙弥洗。这小沙弥洗钵的时候,钵里面还有几颗饭没有吃干净,他就顺手把它拿来吃。一吃,哎呀,这个饭真香,这不是人间的饭。这个小沙弥想,我师父到底去哪里?怎么这么好吃的饭呢?

有一天这个罗汉又要出去托钵了,托钵他是坐了禅椅出去的,禅椅很大,这个小沙弥他那一天就躲在禅椅的下面。罗汉就以神足通就飞过去了,到龙宫去应供了。到龙宫以后,这个小沙弥就出来。师父就说,你怎么来的呢?他说我就躲在下面。这个师父说,好吧,那来了就一起去应供吧。这个龙本来它是一种像蛇的形状长长的,他为了要请这个罗汉吃饭,就现出人相,一桌里面,龙王龙女都参加了。这小沙弥他年纪小,一个欲界的众生有烦恼,吃这个饭他一吃很香,又看到龙女长得很庄严,就起了这个染污意。

回去以后,他在佛前就发了一个愿,他说愿我下辈子的时候能够做龙王,享受龙王的五欲的境界。他师父是个罗汉,在定中就知道了,知道他的弟子发了这种不清净的愿。出定以后就告诉这沙弥说,你不应该发这个愿的。你好好地持戒,今生就算没有成就圣道,能够升到忉利天上去的。你发这个愿,要招感不可乐果报。这个小沙弥就是不听他师父的话。他发了这个愿以后,一下子就很精进了,平常是很懒散,这个时候发这个愿以后,开始修福、持戒,常住的事就精进去做,积集资粮。

有一天他在大殿里面经行的时候,发现他脚下面出水,他知道他龙王的这个业成就了。那么他就穿着袈裟,跑到大海边就跳到大海里面自杀。一跳到大海以后,就变成一个很大的龙。他修了很多福报,他就到龙宫里面,把过去的龙王给杀了,自己做龙王。

我们从这个业的行为看,他最初的这种因果的产生,是一念的不清净的愿,他想要做龙王,来享受这种五欲的境界。虽然他起的业——身口二业,它是一个布施、持戒的一种善的资粮,但是他的导引是一个错误的导引——染污意,跟贪嗔痴烦恼相应。这种情况,他虽然能够在龙王里面享受一期果报的五欲快乐,但是等到他这个果报享完以后,他造了杀业,他所享受五欲的这种业,下辈子就堕到地狱去了。

这种有漏的果报,佛陀做一个比喻说,“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一个美好的饮食,但是里面有毒药。我们刚开始很好吃,但是毒药一发作以后,我们身体就是痛苦了。这个地方讲,“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者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这个地方是强调意业,它是一个“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意业是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