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明.憨山德清)

「人从巧计夸伶俐」,做人,不要自以为聪明,自命足智多谋,其实人算不如天算。

「天自从容定主张」,不管你怎样的巧计、伶俐,老天自有主张,因果定律无处不在,谁都不能违背因果。要想怎样收成,必须先怎样栽植,没有因,不会有果的。

有人希望发财,没有布施怎会发财?有人希望凡事顺利,不结人缘不结地缘,如何能顺利?有人种了杀盗淫妄的恶因,自然身受苦果,毫不奇怪。一个人光有巧计、伶俐是没有用的,自己的行为,还是要自己负责,一世冤孽、三代福德,都是因果报应。

「谄曲贪瞋堕地狱」,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心。心里有贪瞋痴,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在佛经里面,我们的心有十个法界,这十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每个人的心,都在这十法界里来来回回。生起慈悲心,是佛;生起贪瞋心,就是地狱、饿鬼;生起谄曲愚痴的心,就是畜生,所以说「谄曲贪瞋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人心能公平正直,当下就是天堂。有人问天堂地狱在哪里?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快乐幸福的人地,就是天堂;烦恼痛苦,无异地狱。第三、天堂、地狱就在我们心心念念中成形:一念心慈就是天堂,一念贪瞋就是地狱,天堂、地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82.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明.憨山德清)

「麝因香重身先死」,有一种名为「麝香鹿」的动物,身躯天生就很香,猎人为了取麝香,就到山中四处捕捉麝香鹿。「蚕因丝多命早亡」,春蚕结丝成茧,人们为了取丝贩钱,不惜夺取它的性命。

「世界从来多缺陷」,大千世界缺陷多,尤其无常最可怕。「幻躯哪得免无常」,生命不过几十年寒暑,百龄已是高寿,任谁有通天的本领学问,只要大限一到,也一样不能免除无常。

一个人即使拥有极优越的条件,也未必能免除世间的灾难。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好的一半,坏的也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也一半;生一半,死也一半;世间没有绝对的。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你会拳术,武功很高,往往死在武功上;你会游泳,艺高胆大,一时疏忽而惨遭灭顶的也不少。

所以,身负绝技也不一定很可靠。有的人希望钱财多,人因财死也不乏其例;有的人要求名位高,往往爬得高跌得重。也有人一心追求美艳身姿,可惜红颜多薄命,不少美人因美丽而惨遭杀身之祸!

佛住世时,大弟子大迦叶尊者在家时的未婚妻子,就是后来出家的妙善女,因为太美丽了,走到哪里总被一群人指指点点,她的美丽带来了很多苦恼,甚至悲哀!

所以,人要看破一点,缺陷自有缺陷美,缺陷有它缺陷的好处,凡事不容易十全十美。像爱迪生,耳朵虽然聋了,却能集中智慧从事发明;有的人手臂残废,用脚苦练执笔的工夫,一样可以写字。不要为缺陷太烦恼,缺陷往往是另一种福报,只要把身躯当成幻影,我们也不会害怕无常了。

83.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明。憨山德清)

「滚滚红尘古路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滚滚红尘古路上,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才是人生的尽处?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呢?

「不知何事走他乡」,一般人在生活上似乎没有生命的目标,没有精神的理想,不知来世间所为何事?更不知为什么要到处飘流他乡?人活在世间上,如果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只想到今年,没想到来年;只汲汲营营于现在,没有策画将来;甚至只贪图日夜逸乐,不顾生死性命;上一小时不知下一小时的活法,这种茫茫然然、糊里糊涂混时光的人生态度,多么可惜!

如果不在乎时光的迅速,不珍惜人身的难得,「回头日望家山远」,有朝一日,回头看到自己离家乡越来越远,年龄越来越大,百种蹉跎,千万凄清,都来到心头,到了老病交加时更是「满目空云带夕阳」,眼前一片空旷,万事茫然,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哪里是人生的归宿?

所以,我们在世上,要积极不可虚度,要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不要等待明天。自己能做的事,不指使他人代劳,珍惜分分秒秒的时光,把握每一件事情的契机,不要让机缘空过,不要让人生空过。

珍惜光阴,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份机缘,这人间美好的生命,你才能掌握住,否则岁月不饶人,人生眨眼苍苍茫茫,露水人生空余怨叹,何苦呢?

84.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明.憨山德清)

我们流浪在生死海里,沉沦流转太久了,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

「少小离乡不记家」,好象童年离开了故乡,如今面目全非,记不得家乡与爹娘。

「回思往事总堪嗟」,回想过去的人事,总是很慨叹!一个人在生死海中流转,真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们离开故乡实在太久了,即使现在想回家,不是杂务太多,就是欠缺盘缠路费,人生的功德不够,要怎样才能回到无始以来的故乡呢?什么样的故乡?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故乡,常寂光佛土是我们的故乡,真如佛性的佛果是我们的故乡。想回故乡,就要赶快积聚珍宝,准备路费,像现在我们回去探亲,大家就很高兴欢喜;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后的真正故乡,更应该要回去!

「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我们的故人还在想着我们的本来面目?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如枯木难开旧日花,我们离开家乡太久了,儿时面容再怎么努力记忆,也记不清了。一日不知自家面目,一日不能解脱生死,所以我们要赶快找到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故乡,一旦无常到来,才有个千秋万世的归宿。

85.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明.憨山德清)

这首偈语从字面上看,很容易明白。「休将自己心田昧」,是说我们做人不可以违逆天地、人情,昧着良心做事。

「莫把他人过失扬」,是提醒我们与人相处常赞美人,不要扬己长,揭人短,否则害人害己,到最后伤害到的还是自己。

我们要「谨慎应酬无懊恼」,做人处事最要紧是谨守中道,不要行差步错,发生懊恼后悔的事。要「耐烦做事好商量」,对无理的人要忍耐,创事业要忍耐,学习技能更要忍耐,成功是属于能耐烦能忍耐的人,做起事情左牵右制,又怎能迎风直上万里青云?

所以说,与人相处,不要昧着良心算计人,时时记住「你对我错,你好我坏」的信条,严以律己,?以待人,心意就正了。人不是圣贤,谁能无过?别人的过失何妨多多宽谅,多多劝解,不要在背后张扬他的过失,否则不但不能助人幡然悔改向善,反而刻骨铭心的记恨。因此,在人际交往上,我们要力求圆满才能减少懊恼,要谨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菩萨相信凡事种了恶因会有恶果,畏因不畏果;众生则畏果不畏因,等犯下了杀人、窃盗种种伤风败俗的事后,才开始懊恼畏惧,已来不及了。

我们学道人,要学菩萨畏因,要经得起人间贪瞋痴的折磨考验,才能走上菩萨道,才有成功的希望。

86.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学道容易悟道难」,你要学道吗?要学佛法吗?要研究经论吗?要参禅打坐?念佛诵经?学道是很容易的,悟道就不那么简单了,学道而不能悟道,是很可惜的。

「不下功夫总是闲」,未能下功夫悟道,下功夫精进修行,不肯吃苦,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练,想要有梅花扑鼻的芬芳,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们学佛修道,只要相信就好,不必太认真。光是相信,是不够的,信而后能行,要知行合一,才能行解想应,能信而不去实行,是空信,学游泳的人不下水,光看《游泳大全》有什么用?

我们求财富,想发财,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俗语说得好,钱财随着流水来,也要起个大早,赶上了潮汐,才能捞得到财富!所以「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无论在学术上,在工作上,在宗教体验上,光是空谈理论而没有认真实行是没有用的。

你在公司做事,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有的人斤斤计较工资的多寡、升等,反而忘了自己的面目。工资,并不是我们奋斗的唯一目标,一个人服务社会,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财富。比方说人家感谢我们,赞美我们,给予我们支持,认为我们的形象很好,对我们的工作很肯定,这些都是实践力行的收获!

所以,如果把人家的感谢、欢喜,把社会成就、自我良心的安慰这些功德因果总结算起来,自然比金钱的价值高出很多!这才是我们终身工作学道的真正价值!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明.憨山德清)

「老病死生谁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谁也不能代替,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酸甜苦辣自承担」,生活中所有的好好坏坏、甘苦酸甜,都要自己承担。承担的方式,是「一剂养神平胃散」,最要懂得养心神、修养自己的心地;「两重和气泻肝肠」,凡事心平与气和,才会受用无穷。

世间上,不要太指望别人给我们什么帮助。有两个学僧一同云游参学,由于旅途跋涉辛苦,甲学僧受不了,起了懈怠心,不想继续云游了,乙学僧百般鼓励,愿代甲学僧背行囊,以减少他的劳苦,但有四件事却帮不上忙。甲学僧不解地问:「是哪四件事?」乙学僧说:「吃饭、睡觉、大小便溺、生老病死,这是谁也帮不上忙的。」

人生的道路是崎岖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尝,没有一个人是永远的赢家,也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失败者。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养神,只要你和气,能安忍而无欲则刚,能忍辱则能忍自安。

日本永平寺熊泰禅师曾以石头之特性立下有名的「石德五训」:一、奇形怪状,默默无言,却具说服力;二、沉着忍耐,埋于土中,取大地精髓;三、历经寒暑,饱受风雨,仍悠然矗立;四、质地坚硬,担当大任,做高楼基础;五、增添情趣,舒畅人心,供众生利用。人若具此五石德,则人生境界自然有一番祥和。

要人和,就让对方觉得你很好相处;要理和,在事理、法制上一定要站得住脚;要气和,凡事不跟人家斗气。能够这样,人生何处不自在呢?

87.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在佛门里,常有一些人说要修行,要闭关,说得神气活现,闭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闭关」,就是找一所房子,把自己关到里面去,做一些专修的法门。譬如有的人要念佛,就闭念佛关;要看《法华经》,就闭法华关;看《华严经》就闭华严关。各种的闭关者,可以依照他的兴趣、志愿来专修,但闭关最怕的是「身在关中心在外」,关房里面的修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在关房中,心不能安宁、不能自在,心有所执着,有种种的烦恼困扰,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所以闭关最主要的是要将身心都关闭凝注起来,斩绝红尘俗念。一个修行的人在关房内,要先把自己缩小,以便养深积厚,将来出关后,再扩大自己,利益群生。

有的人犯了法,被关在牢狱里,虽也算在关中,但他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关起来,并不是在修行,不能称为闭关,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虽没有失去自由,但身心都有亏欠,常受良心道义的谴责,每天住在心的牢狱里,不得自在,虽没有关禁闭,却是日日坐心牢。

所以在佛教里,就有「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的教示,自己没有开悟时,不能一个人独住深山;还没破除烦恼时,不能随便闭关;因为烦恼未除,在关房中容易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所以奉劝一般初参学者,不要心心念念想到深山里遁隐,不要着急,先打好修行的基础,打好佛法知识的根基,等到开悟了以后再住山、破参了以后再闭关,那个时候不管闭关或住山都更上一层楼,能真正进入佛法的三昧真谛了。

88.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学道求真免无常。(明.憨山德清)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我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是非来临时不必太计较。处理是非的方法是不避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果能如此,是非又能奈我何?

在人事、工作上,有些人一点利益也要计较,一点好坏也要计较,些微见解也要计较,职位高低也要计较,在斤斤计较的不平情绪下,生活当然不会自由自在了。其实,世间事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是免不了的,如何在不尽如意的生活里过得自在如意?我有十六字诀奉献给大家:一、你对我错;二、你有我无;三、你乐我苦;四、你好我坏。

这四句话看起来,与我们的本心并不相应,但仔细深究人的心态,都是我的对,你的不对。我要快乐,你苦跟我毫无关系,因此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假如你说你好我坏,我就承认是我坏;你怪我岂有此理,我就承认是我岂有此理;你说我莫名其妙,我就承认我莫名其妙。时时接受对方的指责,反躬自省,舍己为人,不与计较,不论短长,我们就会有一个安身立命,海阔天空的生活!

「世事由来多缺陷」,世间本就有缺憾,如果我们能从缺憾里享受缺憾美,在缺憾美中享受缺憾,心胸开阔,也是一种乐趣!

「学道求真免无常」,希望社会大众都能孕育出道德、良心、智慧的人生,印证并实践一些古德真理,不要浪费时间去计较无常的人我是非。

89.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染尘容易出尘难」,人,很容易被世间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染污,人们每天在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的五欲六尘里打滚,追求声色美,品尝甜蜜滋味,享受馥郁香气,种种触觉,形成种种的攀缘。六尘染污了我们的本性本心,要能放下、超越世俗知见是很难的。

「不断尘劳总是闲」,如果放不下名利,离不了人情,就永远受名利的束缚、人情的左右。

「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很多人为了人情、名利、不得不去攀缘、找关系、走后门,从事种种的拜托,沉沦在人情世相里,认不清自性,失去了本真,如何能成就觉悟的自己?

南北朝时的僧旻禅师要闭关时,信徒想广发通告做个法会,僧旻禅师始终没有答应。因为做法会就要拜托你,拜托他来参加,自己还要洒扫、煮食的接待,种种费力,又不能安心用功修道,与闭关有何意义?所以僧旻禅师一生不做法会,不轻易攀缘。

民国初年,北京街道上的清道夫在尘土弥漫、望不到尽头的大街上,每天一勺一勺的洒水,哪管酷烈可怕的阳光,哪怕风吹尘扬。竟日,晒的尽管晒,洒的尽管洒,洒得又远又均匀,直到日落天黑了,他们才抬着空桶慢慢走回,心中想到只是「今天的事做完了」。胡适先生对这种平凡本分者,特别有一份心灵的悸动。

今天的青年学子,应该先把自己健全起来,自己站不起来,东拜托、西找关系的攀缘也无用,不但凡事做不出成果,也终会被人轻视、贬抑。不如安分守己,充实自我,断一分尘劳,守一分心闲。

90.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练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修行很容易,要遇到明师指点不容易。古德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明师难遇」,要觅得善知识,不是随便能寻获的。何况善知识必须具备:第一、自己要有证悟;第二、要能通达真理;第三、有慈悲心肯教人;第四、要能方便权巧的为人解说。

不遇明师可惜,遇到明师而「自作聪明空费力」更可惜。有的人自视很高,自认聪明,但没有师承指点,反被聪明误。比方我们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喝啰怛「那」(音ㄋㄨㄛˇ),不是那么的「那」(音ㄋㄚˋ),如果没有老师教你,你一定不知道要念挪而念成那了。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叶」本来是树叶的叶,但要念shè,如果你念成yè,就显示你没有经过老师指导,而自作聪明的人总是空费力气。

「盲修瞎练也徒然」,一个人如果认不清目标在哪里,很容易走错路,一错谬之千里,一错难以回头,要是有引路的人指点你,不就事半功倍了吗?所以佛陀在《佛遗教经》里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如良医,治病予药,汝若不服,咎不在医。」意思是:我是引路人,你若不依着我走,我也没有办法;我可以给你药方,你不吃,旧疾新病都消不了,不能怪我呀!

所以修行人最要紧的是学习前人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教奉行,不依教奉行而盲修瞎练,徒然空费心力,也增加几分危险!

91.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生前徒费心千万,死后空余手一双。(明.憨山德清)

人应该要持续精进,不懈怠,有理想,有目标的为国家社会及一切众生服务,去做些有意义的奉献,否则大限一到,想做什么也来不及了。

「悲欢离合朝朝闹」,人在世上,一如在舞台上演戏一样,悲欢离合的聚聚散散,你吵我闹,闹到最后戏终一声锣鼓歇,顿时不晓得自己在哪里?

「富贵穷通日日忙」,人在世间上,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忙到最后一命鸣呼,世间上到底什么是我的?

「生前徒费心千万」,人总喜欢计较,喜欢执着,却不知种种计较、执着究竟有什么价值?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积蓄在忙碌,为了子孙的积蓄在忙碌,到头来撒手尘寰,依旧是一场空?到底是积聚道德给子孙好呢?还是积聚黄金给子孙好呢?所谓遗爱人间,将你的爱心慈悲长留不灭,也就是常言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让三不朽延续我们在人间的生命,才是智慧的选择。

「死后空余手一双」,晋朝的石崇富可敌国,因为触怒皇帝,被抄家处死,临刑时有人问他有什么遗言?石崇说:「只希望死后收尸时,棺材旁能挖两个洞,将我的手伸出棺材外,让大家看一看双手空空的我,什么也没有带走。我所有的钱财、田产、富贵荣华虽然弥天盖地,一旦撒手尘寰,却什么都不是我的!」

所以,一个人在这世上,如果能够体悟到什么都不是我的,都是空花水月,就不会执着积聚,也不会执迷不舍了。钱财,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别人的。

92.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这首偈语是给念佛修行人的一种指导。念佛不光是口头念,主要的是三业相应。三业,就是身、口、意。口中阿弥陀佛的佛声清清楚楚、绵绵不断;身体则端正合掌礼拜、打坐;心里忆念不忘。三业相应,才能感应道交,念佛才会有效果。

念佛只要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很容易的,要念得四大皆空,念出感应,念出成就,却不容易。对于净土法门你真的相信吗?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的相信吗?所以念佛是一个易行难信的法门。

念佛若想获得感应,首先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对净土极乐世界,信其真实不虚;对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信其真实不虚;你信仰越是真实,结果也就越真实。现在有些念佛的人,言行不符,嘴上念阿弥陀佛,心里打妄想;身体在礼佛打坐,内心却杂念纷驰,还有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口念不用心,内外不一,结果当然不会得到真实的福报。

从前有师兄弟两人一起修行,师兄擅长讲经说法,师弟只会念阿弥陀佛。几十年后,师兄度众无数,师弟还是老实念佛,师兄未免有些看不起师弟。可是师弟念一声佛号,天空音乐齐鸣,一声佛号满室芬芳,一声佛号终有感应。

所以心不散乱,就能感应道交,若是以散乱心来念佛,「喊破喉咙也徒然」,最多只能获得一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净土。所以,我们要真正的老实念佛,不要以散乱心念佛,徒然落了个表相。

93.听闻容易实践难,侮慢师尊总是闲;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听闻容易实践难」,我们听闻佛法、听名人学术演讲是很容易的,由听闻而履践,照着这些道理去实践就难了。尤其人都有一个通病,讲时似悟,对境生迷。听讲的时候,好象什么都听懂了,可是面临真实境界时,又有些生出迷惑来。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尊师重道,「侮慢师尊总是闲」,尤其佛法是在恭敬中求,你有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道,你有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道;恭敬心不够,道行不过是幌子,当然也就没有多少价值。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时下一些青少年,往往自大贡高,在求法、求道、求学上生起我慢的骄心,就算聪明盖世也没有用。经典上说:求道要「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求道的人就像以器皿装水,如果器皿有漏缝,水就没办法装了;器皿倒覆盖着,水也装不进去;器皿如果骯脏,水装进去就会变质。这三种过失里,器皿有漏,比喻对真理迷惘;器皿覆盖,喻贡高我慢;器皿骯脏,是指成见、执着的染污。所以我们拜师学道,应警惕勿犯这三种过失。

学道又如「种植于地,也要离开三种失」,在地上播种,如果没有将种子撒入泥土,鸟会很轻易地吃了它;如果你播在荆棘丛中,种子就很难生长;如果把种子撒在坚硬的石头地上,也一样长不出东西。所以我们求道求学,不要轻易被人左右,不要自大自满,忽略好的道理,或杂念妄想膨胀太多,能避开这些缺失,那才是一个学道者真正的态度,也才是一位智慧正见的觉者。

94.拋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明.憨山德清)

「拋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我们想见到宇宙的真理,识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的前程,就要拋却身心,不计较一己的荣辱得失,一切放下,真心的法王就会显灵出来。至于自我的前程如何?富贵?荣华?疾苦?都不必问行藏了。佛教的经典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的道理揭橥得清楚明白了,所以不必再问行藏,问因果,只要看看自己的行事为人,就可以知道自己命运的好坏了。

有些人沉迷求签问卜,不外想预知自己的未来怎么样?自己不积功德,不修因缘,向外妄求有什么用?不必别人替我们预卜,自己就可以心里有数。

过去有一位沙弥,本来世寿已尽,他的师父有神通,知道他余日无多,就让他回去和母亲见最后一面。沙弥在归途中,看到一堆蚂蚁被水围困,一念慈悲心起,就随手摘一片树叶搭在水上,让蚂蚁逃生。他回寺以后,师父一看,因果骤变,他的世寿又延长了。

「但能识得娘生面」,只要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识知自己的娘生面,就会知道自己的好与坏,念念向善,就「草木丛林尽放光」了。常有人问: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人能成佛,花草树木当然也能成佛,只要我们的心正直慈悲,世界就能正直慈悲!犹如云行雨施、风生水起,慈心世界多善人!

95.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把似君?(明.憨山德清)

这是一首表达禅者自悟心境的诗偈,一般人不容易体会。「月色松声总是闻」,一轮皎洁明月,与山间松柏声相辉映,景色多么幽美!凡人看到明月是明月,听到松声是松声,禅者却不只看明月,不只是听松声,他还看到、听到开天辟地以来的真理,你能说他证悟的世界与世间相违吗?不是!唯有见到月色不是表相的月色,才是真正的月色;听到的松声不是耳边的的松声,才是大自然真正的音声!

所以一般人以为「禅心妄想圣凡分」,禅心是禅心,妄想是妄想,圣人是圣人,凡夫是凡夫,还是有分别的。

佛教将世间分为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我们称为四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称为六凡。四圣六凡合起来,刚好是十法界。我们每天在这十法界里来来去去,一天好几回。比方说:我们心里很清净、很慈悲,就是在天界;一念瞋愚痴升起,是地狱界、畜生界……一天当中,我们的心绪时而慈悲,时而贪瞋,不是天上、人间来往好多次吗?

「消归一念无生处」,虽然十界俱在,要紧的是你不要任由妄想分别来来去去,要像《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你心有所住,有所挂碍,日子就会不得安宁。

「此意如何把似君」,这种无住才能安住的深意,要如何诉说?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心体悟,如人饮水冷自知,禅的境界是生死的境界,要靠自己去实地修证!

96.力耕火种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时担取去,何如福田待来春。(明.憨山德清)

凡事要平时先准备,有因有缘,才会有结果。农夫耕田?地,要先播种才收获,我们做人处事,也需要先广结善缘,不结缘而要人家对你好,那是不可能的。世间上没有无缘而能成事的,凡事都是缘聚则成,缘散则灭。

所以因缘果报中,方有「力耕火种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春耕方得秋收,春天播种是因,到秋天自然家家有收成的果。

「放不下时担取去」,一个人如果缺乏修养,就会有很多事提不起、放不下。比方说:对我喜欢的人,爱恋交缠,我放不下;待遇少,钱不够用,我放不下;应有的名位没有得到,放不下;挂碍家庭骨肉,放不下;思念故乡亲朋,放不下;横遭无礼批评指责,放不下;内心气愤不平,放不下……世间上,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要学习如何放下,不但要放得下,且要提得起。

对待人情世事要像皮箱一样,需要时提得起,不需要时放得下。如果放不下,天天把皮箱提在手上,不是很累赘?或是提不起,天天死缠活拖不得解脱,不嫌辛苦吗?所以当放下时要放下,当提起时就要提起。

「何如福田待来春」,人在世上,必须广植福田,广结善缘。经典上提到八大福田;敬佛、敬圣人、敬僧、敬和尚、敬阿阇黎、敬父、敬母、看护病人。在这八大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对于有病的人,我们要多予慰问,替他治疗,助他康复。目前社会上提倡器官捐赠运动,就是要我们将无用的器官捐赠给那些急需的病患,让生命能因你的慈悲而衍传下去,让受苦的人因你的喜舍再获来春,不仅有价值,也属第一等福田。

97.寒梅带雪岭头开,冉冉天花落讲台;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明.憨山德清)

「寒梅带雪岭头开」,寒梅必经风霜雨雪的滋润,才能开得茂盛芬芳。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体悟到真空,所以每次参禅打坐时,天人都为他散花;维摩诘居士修行也能契入真理,天女一样替他散花。如果有一天,我们修行到须菩提、维摩诘一样的境界,自然「冉冉天花落讲台」。

三国时代,诸葛孔明先生具足卧虎藏龙的雄韬伟略,刘备三顾茅芦,而使汉氏一族能鼎足三国;唐朝道信禅师道闻遐迩,唐太宗三诏不赴,以疾辞旨;五代恒超法师,讲经说论二十余载,力辞皇赐紫衣,有「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之说。

只要我们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折磨,凡事不患无为,患己不立!不怕没人欣赏,不怕没有名位,不怕没有机会,怕的是人家需要你时,你准备好了吗?你充实好了吗?你有能力担当吗?

「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只要我们修行有所得,不怕没有助缘,不必挂念外面的东西是不是我们的,只要有道行,一切皆现成,甚至香积国的饭菜都能拿来给我们享受!

修道者要忧道不忧贫,只怕没有道行,不怕贫穷苦难,只要时节因缘一到,凡事自然水到渠成。你要寺院,你能精进向道,寺院就现成了;你要人缘,你实行菩萨道,人缘就现成了。三千娑婆,八千净土,只看你如何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