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如何成就利他菩提心

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

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

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

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

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

前面的菩提心偏重在自受用,就是菩萨只是利用六度来成就自己的菩提心,这个地方的菩提心开始利他了。这个菩提心,他开始从自受用的因缘转而去观察众生的根机,做一些利他的事业了。

我们来看“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菩萨在前面长时间地修习布施,他有一定的资粮力,所以他开始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把他资粮的资具跟众生分享。为什么呢?因为摄受众生!众生需要生活的资具,菩萨就以资具来摄受他,建立一个很好的因缘,让这个众生对菩萨心生欢喜,就容易去摄受他进入佛道。所以,菩萨先用布施波罗蜜多来摄受有情,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用“持戒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能不毁害”。众生在成长过程当中有时候有烦恼,有烦恼就会对菩萨产生一定的伤害。菩萨因为有持戒的功德,他不损恼有情。我们受了菩萨的戒体,它的根本在于增上惭愧。增上惭愧,它有自调跟调他。自调,自己这一块就是杀盗淫妄酒根本重戒。在利他这一块,佛陀开出了五条戒不损恼有情:第一个,说四众过;第二个,自赞毁他;第三个,是悭惜加毁罪;第四个,瞋心不受悔;第五个,谤三宝戒。这五条戒都跟口业有关系。

诸位!所以菩萨在整个修行当中他一定是善护自己的口业,不出恶言,不损恼有情。因为你一损恼有情,你就跟众生结恶缘,就很难去度化他。所以,菩萨有戒波罗蜜的摄持,他能够有一定的调伏力,他虽然不能马上去利益到对方,起码不损恼众生,不跟众生结下恶缘。这是第二点。

第三个,“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菩萨有这种包容宽恕的胸量,能够忍受众生的毁害。当然这个地方菩萨他也能够知道瞋心的过失。其实菩萨道你稍微生起一点贪恋,你贪恋世间的一些物质,伤害不大;但是你生起瞋心,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菩萨道有三个大忌,菩提心它最怕三个东西,我们后面会说到:第一个,瞋心;第二个,高慢心;第三个,嫉妒心。这三个会直接伤害菩提心的根本,会破坏菩提心。所以,忍辱波罗蜜在菩萨道特别重要。因为你一念瞋心起,就火烧功德林,你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费掉。菩提心一失掉,你所有的善法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因为所有的草木要依大地才能够生长,如果你把大地给弄没了,你所有的草木就枯萎的枯萎,凋零的凋零,你又打回人天的有漏福报了。这个果报里面全部带业,带了生死业。所以,为了保护菩提心,你要小心你的瞋心,小心瞋心的火,这是忍辱波罗蜜。

第四个,“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菩萨有那一分坚持的意志力,勇往直前,所以他能够成办经营他所应做的事业。可能他到人世间成立一个念佛堂,成立一个讲堂,带个佛七等等,就是成就佛法的事业还得靠一点精进。

“即由如是摄利因缘”,由这个摄受、利他的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菩萨通过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使令众生的善根慢慢地成熟,对于大乘佛法有所接受,有所堪任。从此以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安定不下来的,菩萨用善巧方便让他做做功课,让心定下来;已经定下来的,菩萨告诉他种种智慧的观照,产生内观,产生解脱。在解脱当中,先求开悟再求成熟,先明白道理,最后才证得真如。

前面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是菩萨的智慧来摄持。这个地方的菩提心,蕅益大师开导说,菩萨在从自受用的菩提心到利他的菩提心的时候,这个菩萨成就三种功德力:第一个,福德力的增长。菩萨在利他当中,他的福德慢慢增长广大。第二个,慈悲力。菩萨对众生慈悲包容的胸量扩大。第三个,方便力。菩萨经过长时间在人世间的历练,他对各种有情众生的需要清楚明白,他的善巧方便门的操作更加的熟悉了。

《法华经》举一个例子说,我们自受用的菩提心好像一个车子。这个车子什么都没有,就是空空的一个车子,因为你这时以自修为主。你开始利他,开始帮助有情、调伏众生时,你这个车子,欸,多了一些资具了,多了一个床座,有茶几,墙壁又多了一些花鬘,外面有种种的伞盖庄严……就是说,你开始用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来庄严这个车子,让这个大白牛车不但只是一个车子,它更加的庄严,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殊胜。所以,在成办利他当中,菩萨也是不断地增上。有三种增上:福德增上,慈悲增上,方便增上。也就是说,前面的菩提心叫作“万行一心”,这时的菩提心叫作“一心万行”。《法华经》是这样规划的,就是从万行回归到菩提心;从利他的角度,从一心的菩提心又开展出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