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六喻品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无相、不可分别、自相空诸法中,具足修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无异法中而分别说异相?

「云何般若波罗蜜摄檀、尸、羼、精进、禅?

「云何行异相法,以一相道得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修智慧。

「知是五阴实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五阴如梦无相,乃至如化无相。何以故?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若法无相,是法一相,所谓无相。

「以是因缘故,须菩提!当知菩萨布施无相,施者无相,受者无相。

「能如是知布施,是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能具足般若波罗蜜;能具足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具足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具足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能具足八背舍、九次第定、五神通、五百陀罗尼门;能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是菩萨住是报得无漏法中,飞到东方无量国土,供养诸佛衣服、饮食,乃至随其所须而供养之。

「亦利益众生:应以布施摄者,而布施摄之;应以持戒摄者,教令持戒;应以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者,教令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摄取之;乃至应以种种善法摄者,以种种善法而摄取之。

「是菩萨成就是一切善法,受世间身,不为世间生死所污;为众生故,于天人中受尊贵富乐,以是尊贵富乐摄取众生。

「是菩萨知一切法无相故,知须陀洹果亦不于中住,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不于中住;知辟支佛道亦不于中住。何以故?是菩萨用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已,应当得一切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相已,知六波罗蜜无相,乃至知一切佛法无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是戒不缺、不破、不杂、不着,圣人所赞无漏戒,入八圣道分;住是戒中持一切戒,所谓名字戒、自然戒、律仪戒、作戒、无作戒、威仪戒、非威仪戒。

「是菩萨成就诸戒,不作是愿:『我以此戒因缘故,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小王家、若转轮圣王家,若四天王天处生,若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不作是愿:『我持戒因缘故,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何以故?一切法无相,所谓一相:无相法不能得无相法,有相法不能得有相法,无相法不能得有相法,有相法不能得无相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而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无生法忍;行道种智,得报得五神通;住五百陀罗尼门,得四无碍智。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虽入五道中,生死业报不能染污。

「须菩提!譬如化转轮圣王,虽坐卧行住,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不见住处,坐处、卧处,而能利益众生,亦不得众生,菩萨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须扇多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三乘转法轮,无有得菩萨记者;化作化佛,已舍身寿命,入无余涅槃。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能具足尸罗波罗蜜;具足尸罗波罗蜜已,摄取一切善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具足无相羼提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具足无相羼提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二忍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何等二忍?生忍、法忍。

「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骂詈、麁恶语,或以瓦石、刀杖加是菩萨,是菩萨欲具足羼提波罗蜜故,乃至不生一念恶。是菩萨如是思惟:『骂我者谁?害我者谁?以恶言加我,以瓦石刀杖害我者谁?』何以故?是菩萨于一切法得无相忍故,云何作是念:『是人骂我、害我!』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能具足羼提波罗蜜;以是羼提波罗蜜具足故,得无生法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无生法忍?是忍何所断?何所知?」

佛告须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许不善法,是故名无生法忍。一切菩萨所断烦恼尽,是名断;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声闻、辟支佛无生法忍,菩萨无生法忍,有何等异?」

佛告须菩提:「诸须陀洹若智、若断,是名菩萨忍;斯陀含若智、若断,是名菩萨忍;阿那含若智、若断,是名菩萨忍;阿罗汉若智、若断,是名菩萨忍;辟支佛若智、若断,是名菩萨忍——是为异。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是忍,胜一切声闻、辟支佛。

「住如是报得无生忍中,行菩萨道,能具足道种智;具足道种智故,常不离三十七助道法,及空、无相、无作三昧,常不离五神通;不离五神通故,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已,当得一切种智。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具足无相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无相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行身精进、心精进。

「以身精进故起神通;起神通故,到十方国土,供养诸佛,饶益众生;以身精进力教化众生,令住三乘。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具足无相精进波罗蜜。是菩萨以心精进、圣无漏精进,入八圣道分中,能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是毗梨耶波罗蜜皆摄一切善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解脱、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是菩萨行是法,应具足一切种智;具足一切种智已,断一切烦恼习,具足满三十二相,身放无等无量光明;放光明已,三转十二行法轮;法轮转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闻说法声,皆以三乘法而得度脱。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精进波罗蜜中,能大饶益,及能具足一切种智。

「复次,须菩提!菩萨住无相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禅波罗蜜。」

「世尊!云何菩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禅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慈、悲、喜、舍无量心;入无边虚空处,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入如电光三昧,入如金刚三昧,入圣正三昧;除诸佛三昧,诸余三昧,若共声闻、辟支佛三昧,皆证皆入;亦不受三昧味,亦不受三昧果。何以故?是菩萨知是三昧无相、无所有性,当云何于无相法受无相法味?无所有法受无所有法味?若不受味,则不随禅定力生,若色界、若无色界。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是二界,亦不见是禅,亦不见入禅者,亦不见用法入禅者。

「若不得是法,即能具足无相禅波罗蜜。

「菩萨用是禅波罗蜜,能过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具足无相禅波罗蜜故,能过声闻、辟支佛地?」

佛告须菩提:「菩萨善学内空,善学外空,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于是诸空,无法可住处——若须陀洹果,若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一切种智。是诸空亦空。菩萨摩诃萨行如是诸空,能入菩萨位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位?云何非位?」

「须菩提!一切有所得是非菩萨位,一切无所得是菩萨位。」

「世尊!何等是有所得?何等是无所得?」

「须菩提!色是有所得,受、想、行、识是有所得;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一切种智有所得,是非菩萨位。

「须菩提!菩萨位者,是诸法不可示、不可说。」

「何等法不可示、不可说?」

「若色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须菩提!色性是不可示、不可说,乃至一切种智性是不可示、不可说。须菩提!如是名菩萨位。

「是菩萨入位中,一切禅定、三昧具足,尚不随禅定、三昧力生,何况住淫、怒、痴,于中起罪业生!菩萨但住如幻法中饶益众生,亦不得众生及如幻法。若无所得,是时,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如是,须菩提!是名菩萨具足无相禅波罗蜜,乃至能转法轮,所谓不可得法轮。」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一切法如梦、如响、如焰、如影、如幻、如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知一切法,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不见响、不见闻响者,不见影、不见见影者,不见焰、不见见焰者,不见幻、不见见幻者,不见化、不见见化者。何以故?是梦、响、影、焰、幻、化,皆是凡夫愚人颠倒法故。

「阿罗汉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乃至不见化、不见见化者;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亦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乃至不见化、亦不见见化者。何以故?一切法无所有性,不生、不定。」

「若法无所有性,不生、不定,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是中取生相、定相,是处不然。何以故?若诸法少多有性,有生、有定,不名修般若波罗蜜。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着色乃至不着识,不着欲、色、无色界,不着诸禅、解脱、三昧,不着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着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不着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不着故,能具足菩萨初地,于初地中亦不生着。何以故?是菩萨不得是地,云何生贪着?乃至十地亦如是。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般若波罗蜜;若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般若波罗蜜,是时见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亦不得是法。何以故?是诸法与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何以故?诸法入如、法性、实际故无分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相、无分别,云何说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是无为?」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诸法实相中,有法可说是善、是不善,乃至是有为、是无为,是须陀洹果乃至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世尊!不可说也!」

「须菩提!以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法无相、无分别,无生、无定、不可示。

「须菩提!我本行菩萨道时,亦无有法可得性,若色、若受、想、行、识,乃至若有为、若无为,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善学诸法性!善学诸法性故,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行是道,能具足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住是法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三乘法度脱众生,亦不着三乘。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无相法应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须菩提问佛:「若诸法无相无分别,云何差别说六波罗蜜?」

佛还答:「菩萨住是如梦五众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须菩提以空问,佛还以空答,此问答云何得别异?

答曰:

须菩提问:若诸法空,今眼见菩萨行六波罗蜜作佛!

佛答:

凡夫远实智慧取相,见菩萨行六波罗蜜作佛,着是空法故难。

菩萨虽住五众,住五众如幻、如梦空法中,亦以空心行布施,是故虽行诸法,具足六波罗蜜,不妨于空。

譬如云雾,远视则见,近之则无所见。凡夫亦如是,远实相故,见诸佛;菩萨近实相故,见皆空,是故不妨;不妨故,能于檀波罗蜜一念中,具足行诸善法。

是人常修无漏清净波罗蜜故,转身还报得无漏波罗蜜。

「报得」名更不修行,自然而得。譬如报得眼根,自然能见色。

得是报得无漏波罗蜜已,能变一身作无量阿僧祇身,于十方佛所具足闻诸佛甚深法,度脱十方众生,渐渐净佛世界,随愿作佛。

问曰:

若诸法空无相,云何分别?云何得知行檀波罗蜜等,各各具足余波罗蜜?

答曰:

行者虽不自分别,而诸佛、菩萨说其行檀、行尸,具足诸行。

如声闻人入见谛,无漏、无相、无分别法中,余圣人亦数其所入法:

知诸法实相,所谓无相相,是名「正见」;正见得力已,名为「正行」;是时不恼众生,不作诸恶,是名「正语」、「正业」、「正命」。

是时虽无所说,亦无所造,而名为「正语」、「正业」。所以者何?是名深妙正语、正业,所谓毕竟不恼众生故。

是中发心有所造作,是名「精进」;系念缘中,是名「正念」;摄心一处,是名「正定」。

见身、受、心、法实相,是名「四念处」。

乃至七觉意,亦如是。

于四念处中,亦如八直圣道中,诸圣人为数。

菩萨亦如是,行是无相檀波罗蜜,能具足尸波罗蜜等诸善法。

如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等摄诸善法,亦如是。

问曰:

上品中以一波罗蜜具诸波罗蜜,此无相摄一切法有何差别?

答曰:

上以一念中能具诸波罗蜜,此以诸法虽空无相而能具诸波罗蜜为异。

◎大智度论释四摄品第七十八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无有实事,无所有性、自相空者,云何分别:是善法、是不善法?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漏法、是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法能得须陀洹果,能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能得辟支佛道,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凡夫愚人得梦、得见梦者,乃至得化、得见化者,起身口意善业、不善业、无记业;起福业,若起罪业、作不动业。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作是言:『诸众生!是色空无所有,受、想、行、识空无所有;十二入、十八界空无所有。色是梦,受、想、行、识是梦;十二入、十八界是梦。色是响、是影、是焰、是幻、是化,受、想、行、识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是梦、是响、是影、是焰、是幻、是化。是中无阴、入、界,无梦亦无见梦者,无响亦无闻响者,无影亦无见影者,无焰亦无见焰者,无幻亦无见幻者,无化亦无见化者。一切法无根本实性无所有;汝等于无阴中见有阴、无入见有入、无界见有界;是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以颠倒心起,属业果报,汝等何以故于诸法空无根本中而取根本相?』

「是时,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于悭法中拔出众生,教行檀波罗蜜,持是布施功德,得大福报;从大福报拔出,教令持戒,持戒功德生天上尊贵处;复拔出令住初禅,初禅功德生梵天处,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众生行是布施及布施果报、持戒及持戒果报、禅定及禅定果报,种种因缘拔出安置无余涅槃及涅槃道中,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无作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安隐众生,令住圣无漏法——无色、无形、无对法中。

「有可得须陀洹果者,安隐教化,令住须陀洹果;可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者,令住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安隐教化,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甚希有难及!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诸法无所有性,毕竟空、无始空,而分别诸法是善、是不善,是有漏、是无漏,乃至是有为、是无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甚希有难及,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诸法无所有性,毕竟空、无始空,而分别诸法。须菩提!汝等若知是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则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报,何况余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诸声闻、辟支佛所无有?」

佛告须菩提:「一心谛听!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报得六波罗蜜中,及住报得五神通、三十七助道法,住诸陀罗尼、诸无碍智,到十方世界,可以布施度者,以布施摄之;可以持戒度者,以持戒摄之;可以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者,随其所应而摄取之。可以初禅度者,以初禅摄取之;可以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度者,随其所应而摄取之。可以慈、悲、喜、舍心度者,以慈、悲、喜、舍心摄取之。可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度者,随所摄之。」

「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以布施饶益众生?」

「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布施随其所须饮食、衣服、车马,香华、璎珞种种所须,尽给与之。若供养佛、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等无有异;若施入正道中人及凡人,下至禽兽,皆无分别,等一布施。何以故?一切法不异、不分别故。

「是菩萨无异、无别布施已,当得无分别法报,所谓一切种智。」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见乞匃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应供养;禽兽非福田,不应供养』——是非菩萨法。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作是念:『是众生应以布施饶益,是不应布施。是众生布施因缘故,应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乃至以是布施因缘,以三乘法度之,令入无余涅槃。』

「若众生来从菩萨乞,亦不生异心分别:『应与是,不应与是。』何以故?是菩萨为是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分别简择,便堕诸佛、菩萨、辟支佛、学无学人、一切世间天及人诃责处:『谁请汝救一切众生?汝为一切众生舍、一切众生护、一切众生依,而分别简择应与、不应与?』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人、若非人来,欲求乞菩萨身体支节,是时不应生二心——若与、若不与。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众生来取,何可不与?我以饶益众生故受是身,众生不乞自应与之,何况乞而不与!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学!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有乞者,应生是念:『是中谁与谁受?所施何物?』是一切法自性皆不可得,以毕竟空故,空相法无与、无夺。何以故?毕竟空故,内空故,外空、内外空、大空、第一义空、自相空故。住是诸空布施,是时具足檀波罗蜜。具足檀波罗蜜故,若断内外法时,作是念:『截我者谁?割我者谁?』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见东方如恒河沙等诸菩萨摩诃萨入大地狱,令火灭汤冷,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说法。是菩萨以神通力,令大地狱火灭汤冷;知他心;以慈、悲、喜、舍,随意说法。是众生于菩萨生清净心,从地狱得脱,渐以三乘法得尽苦际。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见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为诸佛给使,供养诸佛,随意爱乐恭敬;若诸佛所说,尽能受持,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忘失。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观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为畜生故,舍其寿命,割截身体,分散诸方。诸有众生食是诸菩萨摩诃萨肉者,皆爱敬菩萨;以爱敬故,即得离畜生道,值遇诸佛,闻佛说法,如说修行,渐以三乘——声闻、辟支佛、佛法,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如是,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所益甚多——教化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说修行,乃至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除诸饿鬼饥渴苦,是诸饿鬼皆爱敬菩萨;以爱敬故,得离饿鬼道,值遇诸佛,闻诸佛说法,如说修行,渐以三乘——声闻、辟支佛、佛法而般涅槃,乃至无余涅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度众生故,行大悲心。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见诸菩萨摩诃萨在四天王天上说法,在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上说法。诸天闻菩萨说法,渐以三乘而得灭度。须菩提!是诸天众中,有贪着五欲者,是菩萨示现火起,烧其宫殿,而为说法,作是言:『诸天!一切有为法,悉皆无常,谁得安者?』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见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梵天着于邪见,诸菩萨摩诃萨教令远离邪见,作是言:『汝等云何于空相虚妄诸法中而生邪见?』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大慈心,为众生说法。

「须菩提!是为诸菩萨希有难及法。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摄取众生。何等为四?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云何菩萨以布施摄取众生?

「须菩提!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财施、法施。

「何等财施摄取众生?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贝、珊瑚等诸宝物,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华、香、璎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若以己身给施众生;语众生言:『汝等若有所须,各来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难!』

「是菩萨施已,教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禅,乃至教非有想非无想定;或教慈、悲、喜、舍;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或教不净观,或教安那般那观,或相、或触;或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教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教辟支佛道,或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财施已,后教令得无上安隐涅槃。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

「须菩提!菩萨云何以法施摄取众生?

「须菩提!法施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何等为世间法施?

「敷演、显示世间法,所谓不净观、安那般那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世间法,及诸余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间法施。

「是菩萨如是世间法施已,以种种因缘教化,令远离世间法;远离世间法已,以方便力,令得圣无漏法及圣无漏法果。何等是圣无漏法?何等是圣无漏法果?圣无漏法者,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脱门。圣无漏法果者,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须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罗汉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慧,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六波罗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智慧,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是法中一切种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何等为圣无漏法果?断一切烦恼习,是名圣无漏法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不?」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菩萨与佛有何等异?」

佛言:「有异。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种智,是名为佛。所以者何?菩萨心与佛心无有异。

「菩萨住是一切种智中,于一切法无不照明,是名菩萨摩诃萨世间法施。」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因世间法施,得出世间法施。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教众生令得世间法已,以方便力教令得出世间法。

「须菩提!何等是菩萨出世间法不共凡夫法同?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百陀罗尼门,是名出世间法。

「须菩提!云何为四念处?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循身观,观外身循身观,观内外身循身观,勤精进,以一心智慧观身、观身集因缘、观身灭、观身集生灭;行是道无所依,于世间无所爱。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须菩提!云何为四正勤?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勤、生欲、精进;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勤、生欲、精进;未生善法为生故,勤、生欲、精进;已生诸善法,为增长修具足故,勤、生欲、精进;是名四正勤。

「须菩提!云何为四如意足?

「欲三昧断行成就初如意足;精进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断行成就如意足。

「云何为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云何为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云何为七觉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息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云何为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云何为三三昧?空三昧门,无相、无作三昧门。

「云何为空三昧?以空行、无我行摄心,是名空三昧。

「云何为无相三昧?以寂灭行、离行摄心,是为无相三昧。

「云何为无作三昧?无常行、苦行摄心,是为无作三昧。

「云何为八背舍?内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一切对相,不念一切异相故,观无边虚空,入无边空处;乃至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背舍。是名八背舍。

「云何九次第定?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

「云何为佛十力?是处、不是处,如实知;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法,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诸禅定、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知他众生种种欲解;知一切世间种种无数性;知一切到道相;知种种宿命,一世乃至无量劫,如实知;天眼见众生,乃至生善恶道;漏尽故,无漏心解脱,如实知。是为佛十力。

「云何为佛四无所畏?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畏也。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畏也。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

「云何为四无碍智?一者、义无碍智;二者、法无碍智;三者、辞无碍智;四者、乐说无碍智。云何为义无碍智?缘义智慧,是为义无碍智。云何为法无碍智?缘法智慧,是为法无碍智。云何为辞无碍智?缘辞智慧,是为辞无碍智。云何为乐说无碍智?缘乐说智慧,是为乐说无碍智。

「云何为十八不共法?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云何三十二相?一者、足下安平立平如奁底;二者、足下千辐辋轮,轮相具足;三者、手足指长胜于余人;四者、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五者、足跟广具足满好;六者、手足指合缦网,胜于余人;七者、足趺高平,好与跟相称;八者、伊泥延鹿[跳-兆+专],[跳-兆+专]纤好,如伊泥延鹿王;九者、平住两手摩膝;十者、阴藏相,如马王、象王;十一者、身纵广等,如尼俱卢树;十二者、一一孔一毛生,色青、柔软、右旋;十三者、毛上向,青色、柔软、右旋;十四者、金色相,其色微妙胜阎浮檀金;十五者、身光面一丈;十六者、皮薄细滑不受尘垢,不停蚊蜹;十七者、七处满:两足下,两手中,两肩上,项中皆满字相分明;十八者、两腋下满;十九者、上身如师子;二十者、身广端直;二十一者、肩圆好;二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齐密而根深;二十四者、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者、方颊车如师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处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大、软、薄,能覆面至耳发际;二十八者、梵音深远,如迦兰频伽声;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间白毫相,软白如兜罗绵;三十二者、顶髻肉成。是三十二相,佛身成就。

「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广照,则遍满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为众生故受丈光;若放无量光明,则无日月、时节、岁数。

「佛音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若欲大声,则遍满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随众多少,音声遍至。」

【论】

问曰:

上来已,处处说:「诸法性空,云何分别有善、不善?」须菩提何以从后已来,品品中义无异,而作种种名问?

答曰:

是事上已答。

复次,众生从无始生死已来着心深难解故,须菩提复作是重问。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欲说是空义,要故,数问。

复次,佛在世时,众生利根易悟;佛灭度五百年后,像法中众生爱着佛法,堕着法中,言:「若诸法皆空,如梦、如幻,何以故有善、不善?」以是故,须菩提怜愍未来众生钝根不解故重问。

「世尊!若诸法皆空,云何分别有善、不善等?」

此中佛自说因缘:「凡夫颠倒心故,于法皆作颠倒异见,乃至不见一法是实。凡夫于梦中,着梦、得梦、见梦者,亦着梦中所见事。」

是人若不信罪福,起三种不善业;若信罪福,起三种善业。

「善、不善、不动」:「善」名欲界中善法,喜乐果报;「不善」名忧悲苦恼果报;「不动」名生色、无色界因缘业。

菩萨知是三种业皆是虚诳不实,住「二空」中,为众生说法——「毕竟空」破诸法;「无始空」破众生相。

住中道,为众生说法,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皆是空,如梦、如幻乃至如化,是法中无梦、亦无见梦者。

菩萨语众生:「汝等于空法颠倒心故生诸着!」如《经》中广说。

是菩萨方便力故,于颠倒中拔出众生,着破颠倒法中。

譬如:

悭贪是颠倒,以布施破悭贪法;而众生着是布施故,为说布施果报无常实空,从布施拔出众生,令持戒。持戒及持戒果报中拔出众生,语众生言:「天福尽时,无常苦恼」;拔出众生,令离欲、行禅定;而为说禅定及果报虚诳不实,能令人堕颠倒中。

种种因缘,为说布施、持戒、禅定无常过失,令住涅槃,得涅槃方便——所谓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令众生住是法中。

若布施、持戒、禅定是定实法,则不应令远离。

如布施、持戒等破凡夫法,此则因颠倒而生,虽少时益众生,久则变异,能生苦恼故,亦教令舍离。

菩萨方便力故,先教众生舍罪,称赞持戒、布施福德;次复,为说持戒、布施亦未免无常苦恼,然后为说诸法空,但称赞实法,所谓「无余涅槃」。

是时,须菩提欢喜:「甚希有!菩萨能如是知是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而为众生说法,令至无余涅槃。」

佛言:「是一种希有。」

问欲更知菩萨希有法,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报是菩萨,何况余人!

须菩提问:「何等是更有希有法?」

佛答,如《经》中说。

问曰:

经中教令布施、持戒、禅定,今复更说,有何等异?

答曰:

先说生身菩萨;今说变化身。先说一国土;今说无量世界。如是等差别。

问曰:

若菩萨知佛是福田、众生非福田,是非菩萨法;菩萨以何力故,能令佛与畜生等?

答曰:

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一切法中修毕竟空心,是故于一切法无分别。

如畜生,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和合生,名为畜生;佛亦如是,从诸善法和合,假名为佛。

若人怜愍众生,得无量福德;于佛着心,起诸恶因缘,得无量罪。

是故知一切法毕竟空故,不轻畜生,不着心贵佛。

复次,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是无相中不分别是佛、是畜生;若分别即是取相,是故等观。

复次,菩萨有二法门:一者、毕竟空法门,二者、分别好恶法门。

入空法门,则得等观;入分别法门,诸阿罗汉、辟支佛尚不及佛,何况畜生!

为其轻众生不怜愍布施故,教不分别。

问曰:

菩萨身非木石,云何众生来割截而不生异心?

答曰:

有人言:菩萨久修羼提波罗蜜故,能不愁恼。如羼提仙人被截手足,血皆为乳。

有人言:菩萨无量世来,深修大慈悲心故,虽有割截,亦不愁忧;譬如草木无有瞋心。

有人言:菩萨深修般若波罗蜜,转身得般若波罗蜜果报空心故,了了知空,割截身时心亦不动;如外物不动,内亦如是;得般若果报故,于诸法中无所分别。

有人言:是菩萨非生死身,是出三界法性生身,住无漏圣心果报中故,身如木石,而能慈念割截者;是菩萨能生如是心故,割截劫夺内外法时,其心不动。

是为菩萨希有法。

复次,「希有法」者,如《经》中说:「我以佛眼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菩萨,入地狱中,令火灭汤冷;以三事教化众生」,如《经》中说。

问曰:

若尔者,不应有三恶道!

答曰:

三恶道众生无边无量;菩萨虽无边无量,众生倍多无量。

菩萨随众生可度因缘,若于三恶道中有余功德者,菩萨则度;重罪者则不见菩萨。

菩萨一相见无分别心故,不一一求觅众生;譬如大赦,及者得脱,不及者则不蒙。

问曰:

若众生割截菩萨,或食其肉,应当有罪,云何得度?

答曰:

此菩萨本愿:「若有众生噉我肉者,当令得度。」

如经中说:「众生食菩萨肉者,则生慈心。」

譬如有色、声、香、触,人闻见则喜,复有闻见则瞋;味亦如是,有瞋者、有起慈心者。如《毗摩罗鞊经》说:「服食香饭,七日得道者,有不得者。」

非以噉肉故得度;以起发慈心故,得免畜生,生善处、值佛得度。

有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深行慈心,外物给施众生,意犹不满,并自以身布施,尔乃足满。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外物珍宝供养佛,意犹不满;以身为灯供养于佛,尔乃足满。

复次,人得外物,虽多不以为恩,所以者何?非所爱重故;得其身时乃能惊感,是故以身布施。

菩萨又为天上诸天说法,如《经》中广说。

人以四事摄之——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布施有二事,如《经》中广说。

问曰:

何以略说余四道,而广说人道中法?

答曰:

三恶道中苦多故,众生少疑,若见菩萨大神通希有事,则直信爱着得度。诸天有天眼故,自见罪福因缘;菩萨少现神足则解。人以肉眼不见罪福因缘果报,又多着外道邪师及邪见经书。

诸烦恼有二分:一者、属见;二者、属爱。若但有一事,则不能成大罪。三毒人得邪见力,能尽作重恶;邪见人得贪欲、瞋恚,能大作罪事。如须陀洹虽有三毒,无邪见故,不作堕三恶道重罪。是故人中多有三毒、邪见。

又眼不见罪福因缘故难度,难度故多说。

问曰:

若尔者,于四事中何以多说布施,余三略说?

答曰:

布施中摄三事故,以财施、法施,教化众生,则无所不摄。

复次,四事中初广开布施,则知余三亦如是。

问曰:

若尔者,何以略说财施,而广说法施?

答曰:

财施少,法施广故。所以者何?

财施,有量果报;法施,无量果报。

财施,欲界系果报;法施,亦三界系果报,亦是出三界果报。

财施,能与三界富乐;法施,能与涅槃常乐。

又财施从法施生,闻法则能施故。

复次,财施果报,但富乐,无种种;法施亦有富乐,亦有余事,乃至佛道涅槃果报。

以是等因缘故,广说法施。

二施义,如《经》中佛自广说。

问曰:

经中,须菩提何以故言「菩萨得一切种智不」?

答曰:

须菩提意:若菩萨时得一切种智,则不名菩萨,云何未得佛而能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名为佛;若先作佛,何用一切种智为?

佛答:「今得一切种智,名为菩萨;已得一切种智,名为佛。」

菩萨时具足佛因缘,生心欲得一切种智;得已名为「佛」。

真实之言:菩萨不得,佛亦不得。所以者何?菩萨未得;佛得已竟,更不复得。

世俗法故,说「菩萨今得,佛得已竟」;第一义中,则无一切法,何况佛及菩萨!

又《经》中言:「佛心不异菩萨,菩萨不异佛心」,次第相续不断故;有二心如,无异无分别故。

问曰:

九次第定、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是世间共有法,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不共法?」

答曰:

四禅、四无色定、灭受想,名「九次第」;灭受定,但圣人能得。四禅、四无色定——从初禅起更不杂余心而入二禅;从二禅乃至灭受定,念念中受,不杂余心,名为「次第」。

凡夫是罪人钝根,云何能得三十二相?

如转轮圣王、提婆达、难陀所得相,名字虽同,而威德、具足、净洁、得处则不同于佛。如先分别转轮圣王、佛相不同中说。

又是相,圣无漏法果报,故自在随意,无量无边;转轮圣王等相,是福德业因缘,不能自在,有量有限。

复次,提婆达、难陀有三十相,无三十二相;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无威德、不具足、不得处,与爱等烦恼俱。

八十随形好具足,唯佛菩萨有之;余人正可有少许,或指纤长,或失腹,有如是等无威德之好,不足言。

是故说言「出世间不共凡夫法」,无咎。

问曰:

从初来,处处说诸法五众乃至一切种智,不说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今经欲竟,何以品品中说?

答曰:

佛有二种身:法身,生身;于二身中,法身为大。法身大,所益多故,上来广说;今经欲讫故,生身义应当说,是故今说。

复次,是生身相好庄严,是圣无漏法果报;今次第说,上杂诸波罗蜜说。

四念处等诸法义,如先说。

十力等是佛法甚深义,今当更略说。

问曰:

「佛十力」者,若总相说则一力,所谓一切种智力;若别相说则千万亿种力,随法为名,今何以但说十力?

答曰:

佛实有无量智力,但以众生不能得、不能行故不说。

是十力,可度众生事办,所以者何?

佛用是处非处力,定知一切法中因果,所谓行恶业,堕恶道,有是处;行恶业,生天上,无是处。善亦如是。不离五盖、不修七觉得道者,无有是处;离五盖、修七觉得道者,有是处。

余九力尽入此力中。

佛以此力,筹量十方六道中众生可度者、不可度者——可度者,以种种因缘、神通变化而度脱之;不可度者,于此人中修舍心。譬如良医,观其病相,审定知其可活则治之,不可活者则舍之。

「度众生方便」者,所谓二力:业力、定力。

求其业因缘生处;人以业因缘故受身、缚着世间,禅定因缘故得解脱。

行者必应求苦从何而生、由何而灭,是故用二力。

业力有二分:一者、净业,能断恶业;二者、垢业。

「净业」名禅定、解脱、诸三昧;「不净业」者,能于三界中受身。

人有二种:钝根,为受身故作业;利根,为灭身故作业。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皆令作净业?

答曰:

以众生根有利、钝故。

问曰:

众生何因缘故有利、钝?

答曰:

以有种种欲力故。

恶欲众生,常入恶故钝。「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恶业故钝。

善欲者乐道、修助道法故利。

问曰:

众生何以不皆作善欲?

答曰:

是故佛说世间种种性,恶性、善性。恶性者恶欲,恶欲故根钝。如火热性、水湿性,不应责其所以。

问曰:

恶欲即是恶性,有何差别而作二力?

答曰:

性先有,欲得因缘而生。譬如先有疮,得触因缘则血出。

性在内,欲在外。

性重,欲轻。

性难除,欲易舍。

性深,欲浅。

用性作业必当受报,用欲作业不必受报。

有如是等差别。

复有人言:欲常习增长,遂成为性;性亦能生欲。

是人若今世、若后世常习是欲,则成为性。

住是性中,作恶、作善;若住善性则可度,若住恶性则不可度。

佛既知众生二种性已,知其果报,善道、恶道种种差别。

恶性者堕三恶道;善性者有四种道:人、天、阿修罗、涅槃道。

问曰:

「一切到处道力」与「天眼力」有何差别?

答曰:

天眼但见生死时;此中未死时知,见因知果。天眼,见现前罪福果报。

是名「一切到处道力。」

问曰:

声闻、辟支佛亦得涅槃、亦能化众生,何以无是力?

答曰:

是故说后三力。三世中众生事尽能通达遍知:

以宿命力,一切众生过去事本末悉知。

以天眼生死智力故,一切众生未来世中无量事尽能遍知。

作是知已,知现世中众生可度者为说漏尽法。

以是故,但佛有此力,二乘所无。

如有一人,即日应得阿罗汉,舍利弗日中时语言:「汝无得道因缘」,舍而不度;晡时,佛以宿命神通,见过去八万劫前得道因缘,今应成就,晡时说法,即得阿罗汉道。

复次,佛以初力知众生可度、不可度相;以第二力知众生为三障所覆、无覆者;以第三力知众生禅定、解脱净不净者;以第四力知众生根有利、有钝,能通法性、不通者;以第五力知众生利钝根因缘——善、恶欲;以第六力知二欲因缘——种种性;以第七力知众生利钝根善恶果报处七种道;以第八力知众生宿世善恶业障、不障;以第九力知众生今世未可度,未来世生处可度;以第十力知是人以空解脱门入涅槃,无相、无作门入涅槃;知是人于见谛道、思惟道中,念念中断若干结使。

以是十力筹量众生所应度缘而为说法,是故说法,初无空言。

问曰:

佛智慧无量,身相亦应无量!又佛身胜诸天王,何以正与转轮圣王同有三十二相?

答曰:

三十二相不多不少,义如先说。

复次,有人言:佛、菩萨相不定,如此中说;随众生所好,可以引导其心者为现。

又众生不贵金而贵余色——琉璃、颇梨、金刚等,如是世界人,佛则不现金色,观其所好则为现色。

又众生不贵纤长指及网缦,以长指利爪为罗刹相,以网缦为水鸟相,造事不便,如着手衣,何用是为?如罽宾国弥帝隶力利菩萨,手网缦,其父恶以为怪,以刀割之,言:「我子何缘如鸟?」

有人不好肩圆大,以为似肿;有以腹不现,无腹如饿相;亦有人以青眼为不好,但好白黑分明。

是故佛随众生所好而为现相好,如是等无有常定。

有人言:此三十二相实定;以神通力变化身,随众生所好而为现相。

有人言:佛有时神通变化;有时随世界处生,当生处不得言神通变化。

又于三千大千世界中,随可度众生处生,则为现相。如《密迹经》中说:「或现金色,或现银色,或日月星宿色,或长或短,随可引导众生则为现相。」

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

天竺国人于今故治肩[骨*专]令厚大、头上皆以有髻为好。

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贝、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者故,起恭敬心。

有国土佛为现千万相,或无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随天竺所好故,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