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一个雪峰禅师,他在福建的一个道场做方丈。福建是沿海地方,有一个内陆的比丘来参访他。去见过方丈顶礼以后,雪峰禅师就问了,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禅师说,我从内陆很远,从西北那个地方一路走到南方,来求见您老。雪峰禅师说,你一路辛苦了,走这么远的路。这个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仰慕您高超的道德,所以我不害怕辛劳。
你来找我干什么呢?请和尚开示。雪峰禅师就说:出去。讲两个字而已,就走了。
出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的一念心,都是习惯在有相的境界分别活动,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你要我开示,我就告诉你一个方法好了,你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了,从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面出去。出去到哪去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呢?你进入到毕竟空的境界去,这就是出去,刚好是这句话,从假入空观。
就是一个初学者不适合在假名假相的境界中分别,你应该要先净化你的自性执,应该先做这个工作。所以雪峰禅师说,你先出去好了,你现在还不是在假名假相分别的时候,这个叫二谛观。这个地方的二谛主要偏重在真谛,依止世俗谛而趋向于真谛,重点还是在真谛。亦名慧眼,慧眼就是空观的智慧。亦名一切智,因为一切法的总相就是空,它能够通达一切法的总相,所以叫一切智。
这个空观,看智者大师的证果次第,把它安排第一个,它是大乘菩萨的一个基础的观法。这怎么说呢?我们行菩萨道,发了菩提心,菩萨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个菩萨开始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做各式各样的义工来实践他的菩萨道,他有这样的一个心情要利益众生,但是这个菩萨的内心要如何地安住自己?
我们刚开始在安心是依止业果的道理,思惟我们的行为有善业、有罪业。罪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堕入到卑贱痛苦的果报,善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成就尊贵快乐的果报,我们刚开始是依止这样的思惟。所以我自己的安心,应该安住在善业,要避免自己去造罪业。我在度众生的时候,别人怎么样我不管,我要求我自己不造罪业,安住在善业的境界,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刚开始菩萨是这样,这是对的。
但是慢慢慢慢这个菩萨事业越做越大,所缘境越来越广,遇到了人事因缘也就越来越复杂了,慢慢地他会觉得这样的道理已经不足以安心了,因为很多很多的错综复杂的人事因缘,不是善恶这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世间上的很多事情是不能讲清楚的,这个时候他开始感到弟子心不安。虽然我要求我自己断恶修善,但是发觉这样的道理还不足以安心。
那么这个时候菩萨应该怎么办呢?就要进步,从假入空。就是说你不要分别谁对、谁错,他对你错,这些有相的善恶业果完全放下,你安住在一切法毕竟空的空寂的体性上去。把你心中的所有的名言分别全部的停下来,你会发觉到:哎呀,这是一个大安乐处啊!在这个境界里面都不必讲任何的理由,也不必为谁辩解,你内心当中跟你的真如佛性念念地相应,那种寂静的境界,这个就是最大的安乐处。
这个菩萨道的大悲心,他是依止空性发动出来的,不是依止我执、我见。这个就是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这是通达一切法的总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