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时当发七种心

北齐天平年间,有一居士,四十多岁,前来礼拜禅宗二祖慧可。他说:“弟子身缠疾病,请和尚为我忏悔罪孽。”

慧可说:“拿罪孽来,我替你忏悔。”

居士考虑了很久说:“我觅求罪孽而不可得。”

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完了,你当皈依佛、法、僧三宝。”

居士听了慧可的话,说道:“今天见到和尚,知道僧是什么,但还不清楚什么是佛,什么是法。”

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

居士说:“我明白了,罪孽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就正如人的本心一样。”

居士有这样的见解,很得慧可赏识,便为他剃度,取名“僧璨”,就是后来的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我们的心如果动一个善念就是佛,动一个恶念即为魔。不管什么罪,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中间,在哪里?在你的思维中,在你的起心动念之中。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旦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以忏悔之心修正,将其彻底清除,方能清净罪业,修成道果。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即恶。理忏的道理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空则罪消,但此理过于高妙,没有特别的佛教修养功夫和僧璨大师那样的慧根不能得。

佛教通常所说的忏悔是事忏,事忏乃是按一定的修忏法以忏除罪业的佛教活动。汉地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法义,忏悔罪过;一类是依教义修习止观的行法。

据佛教史载,最早的忏法是刘宋时代出现的药师行事。《药师忏》是一种专为消灾延寿的法事,《梁皇宝忏》则是中国佛教忏悔仪式中出现较早也流行最广的一种佛事活动。除《梁皇忏》外,比较通行的还有《万佛名忏》和《慈悲水忏法》。

欲为忏悔时,当生发七种心:

一、大惭愧心

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

二、恐怖心

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

三、厌离心

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

四、菩提心

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

五、冤亲平等心

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

六、念报佛恩心

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

七、观罪性空

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