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十二次翻译带来的启示

《无量寿经》在大乘佛典当中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十二次的翻译的情形,我们就看到这部经典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从两个方面可以得到启示:第一,这些西域和印度来的翻译大德,他要弘扬推广一种异质文化,一定要把他认为最好的经典先介绍过来;第二,他也一定会观机逗教,看看那个国土的众生更适合什么样的法门能得到救度。这两点就集中地体现在《无量寿经》的翻译、选择上。

可见,这部大乘经典,或者说由这部大乘经典所凸显的净土法门,跟震旦国人的根机非常相应。于是,一经翻译,就在教内的僧团以及居士团体,乃至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就有实践——不仅是读诵、研究,而且是依教奉行,才有零星看到的一些往生的事例。

比如东晋的觉明妙行菩萨,就依《无量寿经》的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洛阳的阙公则,往生净土之后来报信;还有比丘们念佛往生的事例。这些自发地依教奉行的个案,就像涓涓细流,终于汇集到四零二年左右,以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组建白莲社为标志的一个高潮。

一百二十三位莲友,十八位高贤,他们结社念佛,大部分都有往生瑞相的这么一个净土的修行的验证,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导致了唐宋时候的一大高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那一种异质文明来到另外一个国家,不仅是精英人士接受,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接受,所谓的草根化。只有草根化,这种信仰才有生命力,不仅仅是象牙塔里面的。

净土法门的传播集中体现着两土世尊极大的慈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有这个法门的建立和弘扬,才令一切的众生有拯救的希望。

《佛说无量寿经》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