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学佛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当中,那学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运用中。

2.佛法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不是拿来度量人的。身为佛弟子不可以佛法度量人,也不要以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人,要以身作则,如此不但能以佛法帮助自己,也能够对别人有助益。

3.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逆境,都能欢喜承受。

4.一切修行一定要从本性上去下功夫,这样,碰到任何顺逆自然能随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5.困难与障碍,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变成出乎意外的力量泉源。

6.心是所有投影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曾经真正到心里面去,这就产生了悲剧的后果。

7.藏文的「佛教徒」念成「nangpa」,意译为「内省的人」,意指从心性而非从外面寻找真理的人。

8.佛陀说: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闪电,就像急流冲下山脊,匆匆滑逝。

9.佛陀说:「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他又说:「不要忽视小善,以为它们没有什么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可以注满大容器。」

10.佛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

11.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12.莲花生大士说:现在我已获人身,没有时间让心在道上仿徨。我将不再懈怠,不愿虚度此生,心无旁骛地进入闻思修的大道。

1.在这变化无常的生活中,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随时有面对不同因缘的心理准备,就是最好的安心之道。

2.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面对人。遇到任何问题,要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原则,用智慧来处理事,用慈悲来处理人。

3.处理以后就放下,心中不再罣碍,因此逆缘将不再是困扰,而是值得感谢的因缘。

4.人类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社会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们价值观念混淆,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贪求的想要。

5.现代人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不应该要的也要,不能够要的也要。

6.「贪」也可以解释为执着,我们「执着」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7.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人生在世,若能时时以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实现理想,必能有苦时不觉苦,有难时不觉难,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无事不办,无愿不成。

8.修行绝非以遁世避俗来做为逃脱现实的借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标榜,徒博虚名;更不可巧立名目,哗众取宠。

9.修行并非空洞虚无的口号,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

10.每于清夜扪心自问,深愧心垢未除,余习犹存,每每自勉: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自省。

11.忏悔不是挂在口头作门面装饰,而是要勤除内心的贪瞋愚痴。

12.慈悲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手段,而是真爱的自然流露。因此,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13.如果希望别人觉得你很重要,就必须先觉得别人很重要。

1.眼睛很小,可以看遍世界;鼻孔很小,却嗅着虚空的气息;每一个小小细胞,都助长了人生的生存。莫以小善不为,莫以小恶可为,任何一「小」步,都是人间前途的一大步,「小」,蕴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2.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或许有许多失败的纪录,但是最后能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每一个人都能从失败中成功。

3.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

4.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5.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着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只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大道场。

6.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

7.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8.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啊!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9.看看我们的念头,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到的,也立刻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刻。

10.逃避生命中所应该面对的矛盾和疑惑,就是欺骗自己。

11.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

12.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