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大师历时十五年的西行求法之旅

大愿力行无胆怯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

这是《佛国记》(又称《法显传》、《历游天竺记》等)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法显大师当年西行求法的目的。

公元4世纪,随着西晋的灭亡,几经战乱和王朝更替,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和东晋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随着当时前秦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中国开始出现许多规模庞大的僧团组织。然而那时,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戒律缺乏经论支撑,僧众们没有完整的戒律来进行管理和修行。从而也出现了危害僧团的情况。

这时的法显大师时常感慨戒律的缺失,并立下宏誓大愿,想要寻求最完整的佛教律法。因为这关系到圣教是否可以无误扎实地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中国僧团的修行和生活是否可以得到指引、多年战乱中备受疾苦的百姓又是否能获得利益。这样宏大的命题,被这位年老的僧侣毅然决然地体认为是自己一个佛子的重要使命!

公元399年,年过六旬的法显大师,没有思虑自己的年龄和生命的安危,没有畏怯任何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与同修道友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一同离开长安,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

万里关山无畏行

“本图不果。命也。奈何。”

从出发的那天开始,法显就已经做好了失去性命的准备。但为了能够将完整律藏请入故土,清肃佛门乱象,法显无有丝毫畏惧。

他们从长安出发,穿越群山,途经玉门关,来到白龙堆沙漠。大漠如雪,茫茫一片。“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能以死人枯骨为路标,也只能凭日月判别东西。

法显一行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跋涉了17个昼夜,1500里路程,终于穿越了白龙堆沙漠,到达西域的第一小国——鄯善(楼兰)。

再之后经过了不甚友好的焉夷国后,他们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了于阗国(和田)。这里是曾经西行求法的高僧朱士行的旅程终点,但是这个佛教兴盛、拥有无数佛教典籍的国家也没有拦住已穿越两个沙漠的六旬老者。

他们选择——继续前进!

葱岭(帕米尔高原,今昆仑山、天山一带)上终年积雪,如果遇到雪崩就一命呜呼。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他们成功穿越葱岭。背井离乡三年,他们终于来到了求法的目的地:印度天竺。

其时的天竺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国家。法显越过了佛法东传的起点陀历国,然后要渡过当时极其凶险的印度河向北天竺内部挺进。无桥无舟,河流湍急,两岸陡峭。法显一行拽着悬索过河。这一路凶险艰难之处甚多,乃是汉代通西域的张骞、甘英不曾涉足的。

但北天竺诸国戒律都是口口相传,无记载可寻。于是法显决定继续南行,去南印度寻法。但此时,很多同伴觉得既然已经到了佛国圣地应该可动身返回,或寻觅其他名师求法,最后只剩下了两人相随。

为了达到目标,他们三人必须要第二次翻越雪山——塞费德科山脉。在这个雪山上,他们遇到了骤起的寒风,同行僧侣慧景,因大病初愈,然身体不支,终丧命于此。

法显大师手抚尸身哭泣不已:“本来早有此准备,这是天命,有什么办法呢?”恶劣的环境和同伴的死亡非但没有让他怯懦,反而令他意志更为坚定。

翻越雪山后,终于进入中印度境内。经过一年的跋涉,法显来到了佛祖的故乡迦维罗卫城。本以为这里可以找到戒律经藏,但往昔的盛景也已凋零,颓壁残垣四处可见。怅然若失的法显大师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摩羯陀国的首都巴连弗城,终于在城中大乘寺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佛教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