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有难,难道不应该伸出援手吗

什么是善的难易呢?古代大儒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须从难除的地方克除。这个“先难”,具体指: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能而可贵。

先要从难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做到了。儒家讲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难克服的地方克服去。比如有人贪财,有人贪色,有人贪名,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习气哪一条最重,比如贪名这个念头、烦恼习气最重,先要从这一条下手,其他的就容易了。孔夫子讲到“为仁”,也说到“先难”。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

难在要想做一个仁人,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有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仁”这个字,一边是个“人”,一边是个“二”,这是教我们从这个符号体会深层寓意,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佛法里讲“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们有私心、自私自利,“仁”这个字就没有了。菩萨称为“仁者”,在佛经里,佛陀常常称菩萨为仁者,仁者是没有自私自利。

《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种人就是仁者,这个标准高。所以孔夫子说“先难”,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难,要从这里下手;佛法讲无我,要从“无我相”这里下手。

下面,袁了凡居士举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孔夫子论仁的标准,这个标准太高了,那是圣人的标准,是佛菩萨的标准,不是凡人的标准。我们先把圣人的标准放下,先来看看凡人。

比如《德育古鉴》中讲的两个事迹:

江西的舒老先生,在湖广教了两年书之后和几个老乡一同坐船回乡。当船开到中途的时候,舒老先生上岸散步,听到旁边有个女子哭得特别伤心,于是舒老先生就上前问她出了什么事。

这个女子说:“我丈夫欠了官府十三两银子,准备卖掉我偿还官银。要是我走了,孩子幼小,没有人抚养,一定活不了。所以,我内心特别的痛苦,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在这儿伤心得大哭。”

舒老先生就安慰她说:“你不要伤心,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船上的人凑点钱,可以替你还。”于是舒老先生就回到船上把这件事告诉同乡,却没有人响应。舒老先生就把两年教书所得的所有薪水,全部施给了那个女子。船还没到家,舒老先生的盘缠已经用完了,同船的人都争着说他做得不对。也有几个人同情他,招呼他过来吃饭,可是舒老先生也不敢吃饱。

一路风尘仆仆,舒老先生终于回到了家里。一到家,舒老先生就对着妻子说:“我整整饿了两天,快给我做点饭。”妻子告诉舒老先生:“家里已经没有米了。”舒老先生说:“那你去跟邻居借一点吧。”妻子说:“都借过好几次了,这次专门等你回来还米呢。”

于是舒老先生就把路上捐钱的事情告诉了他的夫人,舒夫人心地特别的善良,她说:“既然如此,我也有家常饭,可以找来一起吃。”说完挎上竹篮,就到山里边去挖了很多野菜,然后把野菜带着根一起煮,夫妻两人吃了一顿特别的晚餐。

到了深夜,舒老先生准备躺下来休息了,忽然听到窗外有人说:“今宵食苦菜,明岁产状元。”

第二年舒家生了儿子,后来果然考中了状元。

河北邯郸的张老先生,家境非常贫寒,老来膝下还没有儿女。平常张老先生用一个坛子存钱,经过了 10 年,才存了一坛子钱。有一天,张老先生的邻居因为犯法,准备卖掉妻子,家里还有三个小孩子,即将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

张老先生心里想:如果他的妻子被卖了,那三个小孩很难养活,这件事自己该尽一点心才对。

于是张老先生和夫人商量,准备拿出全部的积蓄,替邻居交赎人的银两,当时算下来钱还是不够,夫人就从头上拔下一支发钗,合起来凑足了赎银。

当天晚上,张老先生就梦到一位仙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他。后来生下弘轩先生,子孙先后中了科举。

以上两位大善人都做到了难舍能舍。比如舒老先生,如果把两年的积蓄全部施舍,那全家的生活就很难保障。但另一方面,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如果只顾全自己,眼前这一家就要家破人亡,怎么忍心见人有难而不伸手援助呢?心里只是想到“我”,怎么能成就仁义呢?所以,要舍弃自己,才能成就别人,这才是大丈夫的所为。

邯郸的张老先生更是不简单,十年积蓄,一朝舍尽,为了帮助人,他果断,有勇气。今天也有这样的好人,有些好人一生勤俭节约,碰到这样的灾难,就把存的钱全部捐出来,这是慈悲心肠,为了利人,难舍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