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阴德

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销大衅于曲突徙薪,而勋名有所不必取。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而众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恶者吾察之。幽则必阐,而过则必原。——《劝人积阴德文》

怎么修阴德?修阴德的大的法则是体现在老子“三宝”里面。老子《道德经》涉及到上古时代的行为、治世、修道、养生的道理的,内容非常的丰富。

这句话出在《道德经·卷下》,这一段话是怎么表述的呢?“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似”——好像不肖,肖就是跟“物”相似,就是不一样,有点讲“君子不器”,这叫不肖。正因为我的道很大,才似不肖。说似一物而不中,不能说它是一个什么东西,说不出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太大了。如果说它像个什么东西,那我的道早成了细了,不叫大了。虽然道很大,但守这个道的行为、心态一定是简略的,不能说,道大我怎么守呢?守这个大道就是有三宝——三项珍宝似的,我持而保之。

这里就有儒道释三家共同的理念。“一曰慈”。慈就是慈爱之心,这个慈,像慈母一样地抚育着她的子女。坤卦,大地并包万物,生育万物,这都是慈的表现。所以,要行大道首先要有慈悲心、仁爱之心,这是一切善法当中最高的善——慈。“二曰俭”。俭是啬的意思。这个“俭”就是虽然拥有,但不敢把它用完,所谓节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就表达老子那种无我的精神,不是要有竞争意识的。竞争,一定跟他人、跟物有一个对待,有一个胜负之心。不敢为天下先,顺着前面的慈和俭,心是空性的,对这个世间是游戏人间的,他没有对手,他没有敌人,他无我。所以不敢为天下先,处处谦让,而谦让往往是“后其身而身先”。正因为有慈,所以他才能勇。为什么?因为跟他人、万物是同体的,没有对待,就是仁者无敌。正因为俭,就能广,他知足,所处的一切都是宽裕的。不敢为天下先,他才能够称为人中最上者。守住了这三种做人的准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谦让。

这在儒家概念当中就把它认为是“忠信”。孔子在《公冶长篇》最后一句就是:十室之邑,就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忠恕之道,信义之人。

这个三宝之德以及忠信,具体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上是怎么表达呢?这里有十四条,对我们在现今世界当中做好一个善人,做好有本庆和余庆的因果,都有莫大的启发。这里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其实每句话都能展开说。

首先是“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他人对自己有恩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他人对自己有得罪的地方,不要计较,不去报人之怨,要报人之德。同时,自己对他人有德,要忘记;他人对自己有德,要铭记在心。这就厚道吧。

第二个是“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他人有过失,被社会谴责,或者被上司追究,这时候你得要跟他分担一点,不能说“这个过失跟我无关”,你分担一点。好像他受苦的时候,他感觉到有个人同样受苦,他心里好受一点。对他人的过失,你分担。但是,对别人的功劳,你不要去分了。不要“这我也做了贡献了”。有功劳肯定奖赏,这时候你往后躲一躲,不分人之功。

对他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他人的善行,得要想方设法成就他人;对他人的恶行,不要去成就。他要抢银行,你还帮他去踩点吗?这是不成人之恶。

“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东西,毛病缺点,厚道的人不说人家的恶行;但是人家的善的一面——优点、长项、功绩,你得要表扬,得要说出口,让大家知道。这叫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想一想,看到这些话语我们都会脸红的。我们常常就是正好相反——别人有什么恶行,马上就说出来,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不说,说不出口。这个心就是不好的心,想以这个心来求福报,那是不可得的。

第五是“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就是我不能辜负他人,而他人负我,我坦然接受。不能像曹操一样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谁得罪了我,我要把他干掉。

第六是“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我们的口业要注意,我不诽谤任何他人,而他人诽谤我,不计较。

第七,“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就是能够知道人的生命,解脱生死轮回是大事,你接触佛法之后觉得很好,就以深切的心告诉他了生死的方法。但他人听了根本无动于衷,甚至对你积极地去说不以为然,甚至还怀疑你有什么动机。“以浅心钝置”,钝置就是不理睬,甚至嘲讽挖苦。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不要放弃,也不要急于求成,等待机缘成熟。

“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风波之舟,就是碰到一个逆境的时候,风雨同舟。你很热心地帮助他人,而他人并不买你的情,也不感你的好,以冷淡的心疏远你,这时候你不要生气,也不要强求。

“销大衅于曲突徙薪,而勋名有所不必取”。“销”就是销解,“大衅”就是大的祸端——销大祸端于未萌之间。“曲突徙薪”是一个典故。说有一个人叫淳于髡,到邻居家去,见到他家的灶是直的,而且旁边堆了很多的干柴——薪,柴火。所以就对他说:“你要防止火灾,为了避免火灾,要把这个灶——“突”是灶的意思——不要设那么直,把它弯曲,然后把柴火移到其他地方去。”这是一个防止火灾的很好的办法,解决烟筒和柴火移开的问题。但邻居家不听他这一套,后来果然起火了。因为这个烟筒没有做好,它可能就回火出来,开始着火了。家里一着火,四面的邻居都来救火,最后大家终于把这个火救灭了。救灭了,这个起火的人家就感谢大家,又宰羊又摆酒席,来感谢救火的邻居,但是请的人里面没有淳于髡。所以有明白人就讥讽地说:“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跟他提供防患于未然的人,他不感人家的恩,直到起火了,这些人焦头烂额了,捧为上宾。就是讽刺那些看中那个“末”——末节,而轻贱那个根本建议的人。所以,“曲突徙薪”后来就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的意思。

这就表明,在一个社会生活或者重大的事情当中,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智慧防患于未然,使这个祸端消除了。这叫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但是往往治已病的人很有知名度,治未病的人大家不了解,做了这些防患于未然的事情,好像大家不了解,你也不要愤愤不平,你做事是行阴德,大家很明了的功勋以及名誉,你不必要去求这个。

第十,就是“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就是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曾经被人诬告过——无妄之灾。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叫“明珠薏苡”。这是东汉的一位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事情。马援早年在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平息那些蛮民叛乱的时候,因为南方都有瘴气,就是风湿很重,他就常常食一种薏苡仁。薏苡仁就是一种植物的果实,能够避风湿,排除瘴气。以后他军功卓著,打胜仗回来了——还军,就带了一车的薏苡,想在北方去种,因为南方的薏苡比较大,当时马援正是得势的时候,大家看了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这个事情就过去了。以后马援又去北方匈奴一带平叛,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但是他这个人很有志向,就是不愿意在家里,在子女手上去世,一定要马革裹尸,死在沙场上。结果他在最后征战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打了胜仗,但是朝廷有奸臣,就有人上书诬告他。这个人叫梁松,他是光武帝的女婿,很有地位,但是平时他就对马援有看法,就趁这个机会说他以前带的一车的那个东西是明珠宝物。光武帝就信以为真了。他在军中病逝回来,原来准备的坟墓都不敢让他安葬。尸体扶柩运归之后,妻子都不敢报丧,就在城的西面买了几亩地,草草地安葬,所有的宾客、故人都不敢去往吊。这一代名将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后来是有一个退休的大臣为马援来伸冤,光武帝才允许他归葬原坟墓,不再追究他的“罪行”。这是“明珠薏苡”的典故。所以,人碰到这样的一个情形——被人诬告,也不必去到处申明自己的心迹,自然有大白天下的那一天。

第十一,就是“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就是一个国家,特别是改朝换代的时候,整个的文化、治理的纪纲,或者到了末法的时候整个的人心江河日下,整个国家的大经大法就要坠落了。在即将要坠落没有坠的关键时刻,你来扶持这样的纲纪、法度,哪怕众人还在猜疑,你也要勇于承担,勇往直前。为了社稷民族故,做这桩大勇之事,又不必以气节来标榜——我很有民族气节,我很有什么。你也要谦卑一点。但是,扶持欲坠的纪纲,力排众议,这个事情还是要去做的。

第十二,“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则众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就是世间的教法,比如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心法难以阐明,就是程朱理学也想阐明,结果都走偏了。蕅益大师认为王阳明才能直截孔孟之道的心法,但王阳明的心学在那个时候也是受排挤的,属于异端。所以你要阐发难于明了又必须明了的大道之术,哪怕众人不同意,你也不必害怕,不必惊慌,要有底气。但是又不以门户自我标榜,因为你为的是这个世间的道德文化的树立,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

第十三,“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就是世间的世俗之人,他所争先恐后追求的就是功名利禄,五欲六尘。对这些世间俗人去竞争、去争取的东西,我要回避,不跟他一样去争;而世间俗人所“共恶”的——共同讨厌的东西,我察之。比如一个人很有特立独行的君子人格,又有清高的风范,不同流合污的人,有追求理想人格的这样的情怀,甚至有修出世间法的那种高尚,这些都是流俗之人所讨厌的——跟他不一样,他就会讨厌,就会排挤的。所以对大家所讨厌的这种人和事,我不能从众,要仔细观察,到底是什么原因。

最后就是“幽则必阐,而过则必原”。这都是厚道。对他人的潜德幽光,必定要阐扬出来,阐释出来。幽,包括古人的,包括今人的,让他发扬光大。而古圣先贤以及今时代的学人的过失,这个过失你得要原谅他。他可能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他自身的认知的局限性,你不能用圣人的标准去苛责他。

这就像韦驮菩萨护法一样。韦驮菩萨护法,不是说这个修道人很完美,我才护这个法,韦驮菩萨厚道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这个修道人还有一项优点,都护他的法。有个禅师为了打坐开悟,在悬崖的岩石上坐,就为了想对治自己的昏沉,结果果然还是昏沉来了。这一昏沉,一打盹,不就掉下去了吗?那下面是万丈深渊。正在要落地的时候,有一只手把他托住了,没有掉下去。他就问:“你是谁呀?” “我是韦驮。”这个禅师心里就很得意了:你看,我的道德很高,韦驮都在护我的法。而且问韦驮:“像我这样的大修行人,世间上还有几个啊?”韦驮菩萨说:“就你这一念的傲慢,我不护你的法。”这一说,这个禅师一下子就很后悔了,也知道自己的傲慢心上来了。韦驮菩萨不护法,这时候要不要在那块石头上坐?他还是坚持坐:韦驮菩萨不护法,就掉下去,死就死了吧,我还要坚持这个道心。结果又在那坐,坐的话,一昏沉又掉下去了。又掉下去,又感觉到有双手把他托住。他就问:“你是谁?”“我是护法韦驮。”“你不是说不护我的法吗?”“由于你有一念的悔悟之心,我又护你的法了。”

所以,这就是他人的潜德幽光必定要阐扬,他人的过失必定要加以原谅。

能够做到这十四种,才是说有点修阴德的样子,才是忠信之人,才在实践老子的“吾有三宝”。